问题

为什么近几年屡屡发生名人因为说错一句话被封杀事件,是舆论环境发生变化了吗?

回答
近几年,我们确实看到不少名人因为“说错一句话”而面临严厉的舆论审判,甚至遭遇“封杀”。这种现象背后,绝非仅仅是某个名人“嘴不严”那么简单,而是舆论环境、社会心态、平台规则以及名人自身认知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说舆论环境的变化,那绝对是核心原因之一。

一、 社交媒体的“放大镜”效应与去中心化传播

过去,信息传播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名人的言行经过媒体过滤和把关,公众了解到的信息相对是“精炼”过的。但现在,社交媒体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传播速度与广度: 一条微博、一个短视频,可以瞬间触达数百万甚至上亿人。过去需要记者采访、编辑、排版、发布的过程,现在被压缩到了几秒钟。名人的一句无心之语,或者一段被断章取义的视频,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海啸般的传播。这种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也意味着错误言论的“负面影响力”被无限放大。
门槛降低与参与门槛降低: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和评论者。普通民众不再是被动接受者,他们有能力、有渠道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去批评、去声讨。这种参与的便捷性,使得“网络群氓”式的舆论力量得以迅速集结和爆发。
算法的“茧房”与“回声室”: 社交媒体算法倾向于推送用户喜欢的内容,这容易形成“信息茧房”,让持有相似观点的人抱团,进一步强化彼此的观点,对异见者缺乏包容。同时,一旦某个错误言论被平台推上风口浪尖,算法会不断推送相关内容,让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形成“回声室效应”,让少数声音被不断放大,直至淹没其他声音。

二、 社会情绪的“情绪阀门”与“集体性敏感”

近年来,社会经历了快速的变革和发展,伴随着经济压力、阶层固化、贫富差距等问题,一部分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表达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情绪阀门”的释放: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不满、焦虑、委屈可能找不到出口。网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情绪宣泄场所。当名人犯错,特别是那些涉及敏感话题(如历史、民族、性别、社会公平等)的言论,很容易触动公众的情绪神经,成为一个被集体宣泄的焦点。名人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更容易被上升到社会层面的代表性意义,从而引爆公众积压的情绪。
“集体性敏感”的抬头: 社会在进步,公众对某些问题的敏感度也在提高。过去的“无伤大雅”的玩笑,现在可能被解读为带有歧视、冒犯,甚至是对历史伤痛的漠视。这种敏感性的提高,一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过度解读和“上纲上线”。
“正义感”的绑架与“道德审判”: 社交媒体上,网民们往往乐于扮演“正义的化身”,对名人进行道德审判。一旦发现名人言行不符合公众心中的“道德标准”,就会立刻群起而攻之,要求严惩。这种“正义感”有时会演变成一种“道德绑架”,将个人的观点强加于人,不允许任何瑕疵。

三、 平台规则的“规则收紧”与“风险规避”

各大平台为了维护自身的商业利益和避免舆论风险,也在不断收紧内容审核和管理规则。

内容审核的压力: 平台需要对海量信息进行审核,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平台自身的用户协议。一旦有名人因言论被官方点名批评,平台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规避责任,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一刀切”地进行封禁。
商业合作的“零容忍”: 品牌方在选择代言人时,越来越重视其公众形象和粉丝基础。一旦代言人出现负面新闻,会对品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因此,许多品牌商会要求与出现负面舆论的艺人立即切割,这使得名人更加害怕出现任何负面新闻,也使得平台和合作方更容易做出“封杀”的决定。
“榜样”效应的要求提高: 作为公众人物,名人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引导作用。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他们能成为积极正面的榜样。任何偏离这一轨道的言行,都可能被视为对社会价值的冲击。

四、 名人自身认知与危机处理能力的不足

尽管舆论环境变化是外因,但名人自身在认知和能力上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认知滞后与高高在上: 有些名人可能仍然活在过去那种“被追捧”的思维模式中,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会受到太多质疑,或者对社会情绪的敏感度不足,低估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缺乏专业危机公关: 一些名人团队在处理危机时,可能缺乏专业经验,导致回应不及时、不当,或者采用逃避的态度,反而激化矛盾。
过度依赖个人IP与缺乏深度思考: 很多名人将个人形象作为核心资产,但也可能因此缺乏对社会议题的深入思考,言论流于表面,容易触碰到敏感点。

总结来说,近几年名人因言获罪的事件屡屡发生,是舆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直接体现。 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扁平化、即时化和碎片化,放大了公众的声音和情绪;社会情绪的积累和释放,使得公众对名人言行的容忍度降低;平台为了规避风险而采取的“一刀切”策略,以及名人自身认知和危机处理能力的不足,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

这种变化并非是简单的好与坏的评判,它反映了社会在信息传播、公共参与和道德审判方面的新特点。对于名人而言,在享受聚光灯的同时,也必须时刻警醒,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和危机意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在这个日益复杂和敏感的舆论环境中走得更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特朗普说“这是流感”,被骂到现在

特朗普说“inject bleach",现在还在挨骂。

特朗普只是说错了几个单词,为啥要被骂那么长时间?把特朗普放在显微镜下挑刺,绝对不是无辜的。只是因为名人更容易被针对?

被”封杀“的明星,表面上只是一句话,比如”我的很大,你忍一下“,但实际上这句话下面隐藏了很多之前不为人知的罪恶,这些隐藏的罪恶昭然天下,才是他们真正被封杀的原因。如果只是说了一句话,并不会被封杀。

user avatar

不光是近几年,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文革时期,说错一句话是要被批斗的。

抗日、内战时期,说错一句话是要被杀头的。

再往前的清朝,说错一句话可能家人都被牵连。

被封杀的人,被封杀这种结果,已经是万幸了,他应该庆幸自己活在现代法治社会。

user avatar

有些舆论的实质是,无权的人发现想要获得权力,只能通过借助某些权威。

有权者定纲定线。

无权者上纲上线。

在某些社会里这是传统的生存技能。

user avatar

名人说错话了只是被封杀,普通人说错话了可能要坐牢了。

8月10日,一个网友评论了扬州疫情,就被抓起来,拘留了15天。

现在在知乎上还有“打到公知”这样的批判——其实真不用批判了,得先有人可以在公共的地方敢说话,才可以有公知的出现,现在没有什么网络公共讨论空间了,大家都不敢说话了,哪里来的公知呢。

稍微知名一点儿的人,无论是明星、教授、医生、律师、成功的商人,人人自畏,小心说话,完全不感理社会热点问题。声音逐渐被统一,人们似乎对外界的信息也越来越不清楚,但是并不代表人们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比如去年各地很多新闻都在强调“丢下一万就走”,声音确实很整齐,但是回头看看,很多新闻似乎并不是让所有人都信服。

新闻媒体本身应该有的监督权,似乎也逐渐消失。负面新闻被正能量新闻代替。不是说正能量新闻不重要,但应该多个视角切入看问题,使得我们对一些社会问题有全面的认知,去督促不公平的问题得到解决,内心才会对阳光更加的珍惜和真心的拥护。

和谐社会立足的根本是社会真正的“和谐”。贫富差距大,房价过高,不能用禁止在互联网上介绍中国富人生活的视频,大家看与不看,几千万的房子都在那里。使得很多人信息闭塞并不是一个好事情。记得去年,就在知乎上,竟然有几个国内二线城市的朋友不相信,同样是144平的房子,深圳竟然要卖2500万左右,比他们整整高了20倍。也有国内的二线城市不相信有的大学讲师起步工资是40-50万,比自己211大学多了4倍,在各个板块追着我骂说我是骗子造谣大学老师就应该很穷工资不应该超过15万。还有一些00后给我留言问YouTube到底是什么?

因言获罪是个可怕的事情。其恶性结果远远不止我列举的、造成信息闭塞,形成knowledge gap这么简单。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使得人们减少科学创造力,会使得不公平的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增高,会使得很多人产生不好的负面的心理情绪,甚至在某种程度会加大本就已经很严重的社会对立——从而进一步诱发各种社会问题。

信息透明,开放性强,包容性高的社会,才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自由、和谐、法制、平等。



评论的时候诚恳的麻烦大家可以,尽量不要做人身攻击,观点不同很正常,其实都是为了祖国更好,观点不同也可以互相尊重的,这是人民内部矛盾,尽量不要扣帽子,理性友好。

user avatar

……

user avatar

因为名人太多了,饭不够吃了

user avatar

对谨言慎行这件事至少能赚钱的名人不必愤愤不平。如果年入百万千万的代价是谨言慎行,起码有好几亿中国人愿意付出这种代价。

借此机会我对舆论尺度变严谈谈看法。对这种事情吧,得有一些宏观思维和豁达心态。

这几年有不少一句话被封杀事件,但根源在于更早之前有大量政治极端不正确乃至冲击绝大多数人道德底线的言论泛滥而不受惩罚。现在舆论场的严厉难道不正是对于之前过于宽松的一种矫正吗?就算你能列出一部分矫枉过正的例子(这种例子是有的),别忘了中国这么大,整体上合理的矫正本身在局部上也会有各种矫枉过正现象。目前的严厉情况我觉得总体上还是合理的。过几年可能会更严厉,或许我也会觉得过严了,说不定我自己被封了,但我可能依然会觉得这个变化并非难以接受。严到一定程度后大概率还是会回调的,大不了我沉默几年等等。期间正好静下心来提升一下认知,看看能不能搞出一些有意义的新想法。

难道就得接受矫枉过正吗?对任何个案都可以争辩商榷,但对宏观事务确实要有一种放松的顺势的心态。这本来就是很难挡住的。如果真的挡住了,只怕是坏处更大。舆论场的松严震荡是人生际遇的一部分,个人不要以为自己能对抗,重要的是能判断。

这几年觉得言论管制太严的人士不妨考虑一下上述的心态。且不说或许你真的可以试试闭关思考,最起码不要有一种“我一辈子都要爽到”的心态。如果在公众舆论场上你想“一辈子都爽到”,那无非是三种情况:1 你运气超好;2 你转变能力很强;3 社会变化很缓慢。人生苦短,我不希望遇到第三种情况(你呢?),既然如此,考虑到前两条不容易做(转变能力强也是要耗费很多心力的),那就要有在舆论上有时候会失势的准备。你们中的很多人在21世纪前十几年爽到了,现在是不是可以接受歇一歇退一退呢?

宏观思维说的就是要理解大系统的调整和长周期的存在。视野再放宽一些,之前说这几年舆论场变严很大程度上是十几年前舆论场太松,而十几年前(以及更早阶段)舆论场太松又何尝不是六七十年代过严之后本来就难以避免的调整呢?而前三十年有些言论管制过严的情况是和革命时代的个人高度服从集体的传统相关的,而这又何尝不是对民国松散乱世的整体上必要矫正之下的局部矫枉过正呢?几十年下来,每轮调整时矫枉过正的程度其实都是大大下降了,不是吗?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进步啊。

user avatar

因为平等思想再次回潮,大家明白责任和义务对等,很多文人一直苦苦追求的刑不上大夫目标在无限接近几十年后,再次走向失败。


普通老百姓说错话为什么没人管?因为一来没什么影响,大家吹牛打屁,一吹一乐呵,北京出租车司机哪怕说联合国秘书长都给自己敬过酒,有什么害处吗?乘客哈哈一笑就完了。没什么负面影响的事,随便说。二来也没什么利益纠葛,平头百姓嘛,谁还犯得着花钱买你怎么说,所以不管指点江山还是针砭时弊,都是自己想法,对与不对无所谓,反正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所以除非偶尔谁一不小心弄出个社会影响大的谣言搞违法了,否则普通老百姓说话对啊错啊,都是一笑了之的事。


名人为什么不能随便说错话?一来影响大,你的话很容易被很多人当真,你发明个历史,说一句三观不正的话,造一个谣,做一个不太合理的行为,都可能有人深信或者模仿,社会影响不好。二来人一出名,背后到底有什么交易就难说了,反正找上门的肯定不少,背后到底有什么利益输送?到底为了给谁站台?这些都难说了。

所以名人说话,本来就该慎之又慎,就算你没什么利益,也时刻就是瓜田李下这种状态。


当然,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名人都挺倒霉的?可得了吧。如今这市场经济,但凡出名,有几个不变现的。一边手握财源滚滚,一边却抱怨自己不自由,说句话都谨小慎微。果然是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都要啊。你自己别当名人了,隐居几年,穿个背心跟看门大爷一起吹牛,保准怎么说都行。说到底,不还是舍不得利益嘛。既然利益多,就谨慎老实一点,已经那么多地方享受人上人了,还嫌不够?

终究,我们是从小学习人人平等的现代国家,不是刑不上大夫的古代。

所以所谓名人还是含着眼泪赚钱的好。


至于有的精神名人,自己本就是个普通百姓,却总觉得名人难当,总自觉把以往所有有名人擦边的好事都归到名人身上,把名人的一切不良影响都自觉屏蔽,现在一个劲心疼的人来说,只能说

user avatar

是因为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了。

上一波的经济增长“红利”已经吃的差不多了,但相应的权利分配和经济增长成果分配却没能得到相应的调整,出现了很严重的滞后。

社会舆论,是从经济基础反映到上层建筑上的结果和表现。

看下在“政治正确”和“上纲上线”上相对而言最“武德充沛”,同时又是上一轮经济增长的最大受益者的中美两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了。

再综合一下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的数据,即,相对而言在网络舆论上最“战狼”的这四个国家的财富分配状况,同时留意一下欧洲那边同样“费拉不堪”的英法和南非的:

从上表的数据不难得知,从“红利”中获利的部分群体(部分上层和一些偏上层的“中产”),不希望利益受损者(和“利益相对受损者”,即,被吃下大部分红利的人通过增长率上的优势甩开的那部分原来的“中产”甚至“上层”)将注意力转向自己;

但这部分获利者,同时又希望把“增长”的功劳被化为己有,却把“增长”带来的问题,甩给外界。

于是,在舆论上造势“比烂”和“甩锅”,成了常规操作,被挑动的底层,因戾气无处发泄,或不敢发泄到根本原因上,只能跟风往更“政治正确”的道路上狂奔,于是,在讨论问题时,立场高于事实,站队上,“忠诚不绝对”,就往往会被打成“绝对不忠诚”,而且情况瞬息万变,“事实”时刻可能“反转”,可能前几个月、前几周还是“好人”,再过几个月甚至几周、几天,就成了“坏蛋”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经济上获利,有一定财富和公信力,但又无实权能确定自保的大多数名人,选择不发声或者少发声以求自保和表示“中立”,以维护自己现有的财富和信誉尽量不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和“污名化”,就不难理解了。

user avatar

所以到底哪些名人是因为“说错一句话”就被封杀的?

已经批捕的强奸犯,或者参拜靖国神社的某些人,你告诉我这是“因为说错一句话”封杀的?你家这“一句话”内容挺丰富啊。没什么事的话少在网上瞎高潮,学习学习法律,那法条都是中国字,你有在这呜呼哀哉的词汇量,一定能看懂。

另外我就很好奇,你都承认自己错了,认错不认罚是吗?你靠影响力给自己赚得盆满钵满,说错了话,造成了严重后果,出来说句“对不起”就完事了?你比清朝的黄带子厉害啊!

user avatar

揪根源,往经济上找。

当经济昂扬向上的时候,整体就会更开放,更包容。大家有希望,就听的进批评和不同意见,爱说什么都没人管你,大家都很自信,感觉不到威胁。

当经济下行的时候,从上至下,每个个体都充满了危机感。于是我们不安,觉得外面有鬼。我们听不进不同意见,觉得反对者是唯恐天下不乱,甚至觉得不同意见必是内外勾结的结果,必欲除之而后快。我们喊着xx自信,却越来越不自信,只能用高压的,甚至矫情的手段来处理。扬州案不就是如此么。

太平洋东岸如此,西岸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大唐,宏博,开放,多彩,外国人在大唐官至统兵大将和宰相。明清,封闭,自大,以天朝自居,高高在上,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user avatar

舆论能封杀一个人?

你也太高看舆论了。

执行封杀的,从来都是________。

user avatar

是的。

如果你看了今年的主旋律电影,

中国医生以后,

你就会知道这种变化了。

中国医生不用多说,

他是个烂片,

虽然有人物原型,

但我没看出任何一个电影人物的性格。

这个电影我还特地买票去电影院看的。

因为新冠出来的时候,

我在武汉,

所以打算去支持一下。

看完一脸懵逼。

更令人不解的是,

梅婷演的角色,

居然说了一句令人恐惧的台词,

“中国人是利他和集体主义的”。

。。。。。。

这句话的含义就是,

双重强调,

中国人民是不在乎个人利益的。

这。。。

不是人吧?

user avatar

以后明星甚至连本职工作以外的事都会闭口不谈。

举报的口子开了,大家就谁也别想好,都得死。

user avatar

不但是名人,普通人也会。

从张文宏医生的例子来看,可怕的不是他说错话,而是说了不顺民心的话。

会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时间差。

忠言与否,需要时间去判断。

逆耳与否,傻子都能当下知道。

我一向佩服的勇者不是那种开疆拓土的,而是面对汹涌的民意也敢站出来。

人有善恶,可民意并没有善恶。

民意如水,洪水是水,江水也是水。

不过是逆者恶,顺者善。

中国社会从几年前就从开放进入保守阶段。

大家先别急。

我不赞成开放就一定是好,保守就一定是坏。

鬼谷子中有一句:捭阖者,天地之道。

开放和保守都是应对世道变化的一种方式。

如今进入保守阶段,也是因为世界发生了变化。

就像今时今日,我们回看WG。

那个时代的中国之所以会如此疯狂是因为中国当时被美苏两大阵营同时制裁,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需要的东西买不进来。

生产力停滞不前,经济难有起色,待业人口庞大,工业又没发展到那一步。

到了如此地步,一般国家的出路就是战争。

出去打仗,人口解决了,资源解决了,工业解决了。

这是对外的开,但内部为了打战,必须要团结。所以行为被控制,但道德上就会放松很多,这就是闭。

而当时中国面对的是两大阵营对自己的闭,那么必须让自己内部活动起来,于是开始了调动,大家知道的大生产还是知青下乡,甚至WG都属于这种开。

也就是一般国家对外的开,我们当时转向对内了。

你觉得当时因言获罪,是闭,那是因为你站在发言者的角度。如果你站在批评者的角度,那就是开。

如果你站出来,回看那十年,那种乱也是一种开。

那么今时今日,我们面对的环境再次回到了闭。

不得不承认,美国还是西方世界的老大,它要努力把西方世界,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金主的门关上,其他的小弟给你开小门其实也是于事无补的。

这就是闭。

所以,我们现在走内循环,这就是开。

说好听叫内循环,说不好听的就是内卷。

原本可以走出去的资本都回来内循环了,那就是什么结果。

原本可以带你出去征服世界的资本回来内卷了,自然从亲爱的爸爸变成了该死的路灯挂件。

中国现在市场上有奔腾的资本,真正得到投资的行业并不多,这就造成了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可见我们的生产力并没有发展到我们以为的那个水平。

进入经济内卷的中国,自然就进入了整个舆论环境最开的阶段。

你也许会觉得很奇怪,这个时候怎么会是开呢?

亲,反对的人一直都有的,过去,大家一心向外,没空也没功夫去计较中间的差异。

一旦进入内卷,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输赢。

说白了,正是因为内卷的战火彻底烧起来了,你才感觉到烫。

不但中国,全世界开始关闭国门国家的人都开始内斗模式。

美国海外战略退缩,国内武德充沛。

除非中国内循环真的走通了,或者一带一路真的成了,还有就是收复台湾,否则这个趋势只会越演越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