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近几年感觉生活越来越困难了?

回答
近年来,许多人确实感受到生活越来越困难,这种感受背后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局面。我们可以从宏观经济、社会结构、个人层面以及心理感知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

一、 宏观经济层面:增长放缓与结构性挑战

全球经济下行与不确定性增加: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如俄乌战争、地区冲突)频发,这些都导致了全球供应链不稳定,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进一步推高了通胀压力。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就业市场也面临更大的压力。
高通胀侵蚀购买力: 这是许多人最直观的感受之一。食品、能源、住房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即使收入不变,实际购买力也在下降。这使得人们在日常开销上捉襟见肘,储蓄能力减弱,对未来的规划也变得更加谨慎。
收入增长乏力与分配不均: 尽管一些行业和群体收入可能有所增长,但总体而言,许多人的工资增长速度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同时,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突出,少数人掌握大量财富,而大多数人的收入增长缓慢,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使得社会流动性降低,向上晋升的通道似乎更加狭窄。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转型: 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一些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甚至被淘汰。这导致一部分劳动者需要重新学习技能,适应新的就业市场。而新兴产业虽然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但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更高,存在一定的技能错配问题。
房地产市场波动与高企的住房成本: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房地产价格长期以来居高不下,成为许多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高昂的购房成本或租金不仅挤压了其他消费支出,也增加了年轻一代的经济压力和对未来的焦虑。

二、 社会结构与政策层面:成本上升与支持不足

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 高等教育的学费和相关费用持续上涨,使得接受良好教育的门槛不断提高。许多家庭需要为子女的教育投入大量资金,这不仅影响了家庭当前的消费能力,也增加了年轻人的负债压力。
医疗成本的压力: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费用也在不断上涨。虽然有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但对于一些重疾或长期治疗,自付费用仍然可能非常高昂,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社会保障体系的挑战: 在一些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金和医疗保障体系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政府可能需要调整福利政策,或者增加税收,这都会间接影响到个人的经济状况。
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与生活成本: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中心区域的居住成本急剧上升。同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增加了生活的“隐性成本”。
监管与市场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一些行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采取一些降低成本的措施,例如减少员工福利、使用临时工等,这增加了劳动者的不确定性。同时,一些市场化改革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可能加剧了竞争的残酷性。

三、 个人与心理层面: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年轻一代的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许多年轻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未来充满了期望,但现实中的就业竞争激烈、房价高企、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等问题,让他们感到理想难以实现。
“内卷”与过度竞争: 在一些领域,由于机会有限而竞争者众多,出现了所谓的“内卷”现象。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人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更多技能,付出更多努力,但结果并不一定与付出成正比,反而可能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信息过载与社会比较: 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别人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他们背后的努力和不易。这种无处不在的社会比较,容易引发焦虑和失落感,感觉自己“不够好”或“不够成功”。
缺乏安全感与未来不确定性: 经济下行、就业不稳定、生活成本高昂等因素,使得人们对未来感到不确定,缺乏安全感。这种不确定性会转化为心理上的压力,让人更加谨慎和焦虑。
社会支持网络的弱化: 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传统的家庭和社区支持网络可能有所弱化,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可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这种孤独感和压力感也会增加。
消费主义的诱导: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消费主义的诱导,商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鼓励消费,使得人们即使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消费欲望,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压力。

总结:

感觉到生活越来越困难,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结构性失衡、社会政策的挑战以及个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货膨胀侵蚀购买力,收入增长乏力,高昂的教育和住房成本,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都构成了现实的经济和生活压力。同时,信息时代的社会比较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人们的心理焦虑。

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并思考可能的应对策略,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调整期望、提升技能,还是从宏观层面推动更公平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因为不平衡在加剧。


有一嗦一,真说困难,倒也不困难。

当年像HTC的智能手机,例如One X这种,随随便便水货价就能过4000块。而同时期的华强北山寨机,虽然能点烟有16个喇叭,但性能真的很拉胯。

所以11年小米1那1999元定价才如此“碉堡了”。

我刚才看了一眼小米官网,红米9A 599元。尽管App们在疯狂消耗算力,但8核12纳米制程+6.5吋屏+4G内存,真的不能用?

要知道前面16个喇叭的山寨机,当年也卖四五百。


有中国强大的产能做支撑,一般生活必需品,其实不用太担心;而且3C类电子产品,售价是明显下降的。

我7年前买飞利浦的电动牙刷,2200块,现在想到这个价格就想杀人。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盖,甚至指尖陀螺,只要产能跟上,价格就能立马亲民。

“100%性能售价100块,60%性能售价15块”,这是国内电子产品的常态。因为定价100块你只能卖给10个人,定价15块你能卖1000个人,这是数量理念的碾压。

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活明显比过去要好,大量曾被标榜为“高品质生活配置”的产品都有了入门级产品。十年前空气炸锅、洗碗机、烘干洗衣机感觉只存在于美剧里,因为动辄上万。现在你打开京东,一堆几百上千的国产替代品,而且用起来害行。

除了大house还有点遥远,发达国家的国民日常产品功能,我们其实已经越来越接近了。估计等10后长大,他们会无法理解80后小时候为什么会被日剧里的摩托车和大冰箱大彩电所震撼。


生活产品价格的下降,收入的增长,明明应该是双倍的快乐,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因为不平衡啊兄逮。

《十四五规划建议》里说得非常直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高级别官方文件说得这么坦诚,很少见的。

拿大区域来说,以全国人均GDP为100%标准,2019年北方省份人均是85%,南方是111%;

拿区域内来说,20年一季度广东清远市的人均GDP是8500元左右,其中英德市只有6200元;而100公里外的佛山市,人均GDP是26000元,单顺德一个区一个季度创造的GDP就有750亿元,这已经和中西部一些中型城市一年的GDP相当了。

顺德区也就270万人。


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行业间的发展不平衡,资产间的发展不平衡,都会极大影响生活观感。

一个档位的高考分数进名校,计算机专业毕业有二三十万年薪,35岁前有望到六十万,还有期权可以念想;

生化环材的胖友怎么会气顺?

十年前咬牙掏出100万创业,结果起起伏伏年均只有10%左右的净利润(已经很好了!);其他胖友老老实实买房,资产同期翻了四五倍。

怎么不会感慨“创业败家”?

如果还是“一封信一个人,邮差慢慢的”(脑补喜马拉雅朗诵腔)的时代,那还好;可移动互联网已经摧枯拉朽地扫荡了信息壁垒,只要你想,你随时能通过手机屏幕观察到另一群人的狂欢。

蚂蚁金服要上市时,杭州的保时捷pan啥玩意,被定空了。


这种高度反差下,只要生活必需品出现任何波动,不满就会成倍地叠加,跟叠杀人书似的。

我买块肉都觉得难受,另一边有人把售价千万的房子抢购一空,还是百套百套地抢,我能开心?

对于朴素情感而言,承认他们的合理性,等于在否定自己的合理性。相似的劳动量下产生了巨大的收益差,很多生活方式有着极高的壁垒,而那些越过壁垒的人,你又很难从智力、意志、品德等朴素价值判断上找出理由。

只能归结于时代。

这种“不走运”的感觉,得读多少篇“平安是福”的公众号文章才能缓过来?


然后,这种不平衡,还是发生在存量环境里的。

各行各业基本形成垄断,已经不是二八原则,而是一九原则,越是被互联网穿透的领域越是如此。滴滴占网约车业务量的91%,美团+饿了么占外卖业务量的98%,微信与支付宝占电子支付业务量的94%。

各行各业,从文娱到股市,丁字型结构都越来越明显,10%的头部往往能贡献整个行业50%以上的营收。而这个趋势还在加强。

九十年代大下海,你还能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现在你搏一搏,很可能单车变老赖。

倒逼而来的挤压感,是最无力的。


15年全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扣除价格因素)是7.4%,20年是2.1%。大多数人毫无疑问是慢下来了。

而且不是均慢,是寡慢,某些板块的增长还是两位数。

所以储蓄率开始回升,20年各省居民存款余额基本都同比增长十几个点(没有总数据);所以消费支出下降,20年人均消费实际支出(扣除价格因素)下降4%。

生活其实不算困难,但精神上,确实挺难的。

user avatar

资本不断汇聚集中,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

初次分配之中,资本所到之处,以提高效率为名,压低成本,提高利润。

工资是资本的成本,生活的支出为资本提供利润。

一方面压低单位时间劳动力成本,一方面提高各种生产生活必需品(住房、医疗、教育、大葱)的销售价格。

为保住工作,劳动者不得不接受996。

数字时代,传统条件下,资本不容易进入的领域,也成了资本的领地。

失去工作的劳动者和中小资本,无论是送外卖、送快递、开出租,还是开小商铺,都必须向资本支付数据地租。

失去投资能力的失业的零碎的小资本,要么被通货膨胀吞噬,要么被大资本在金融市场收割。

二次分配之中,财政向资本倾向,而不是向劳动力倾向,以免养懒人。

资本相对劳动力、大资本相对小资本,本来就是压倒性的强势。

财政给大资本开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