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孩子做对事时过度夸赞,又在孩子做错事时贬低地一无是处,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

回答
当孩子在做对事时,我们总想用最热烈的掌声和最耀眼的赞美来回应,希望他们能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并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如果这份“过度夸赞”失去了分寸,甚至到了“贬低”孩子犯错的程度,那么原本出发点是好的爱,就可能像一把双刃剑,在孩子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想象一下,当孩子第一次成功地搭起一个高高的积木塔时,你就像看到了一个奇迹,用“太棒了!你简直是建筑天才!”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听到后,脸上一定洋溢着无比的自豪和喜悦,仿佛整个世界都因为这个小小的积木塔而为他闪耀。这种感觉,会让他更渴望再次获得这样的肯定,甚至会把这种“天才”的标签深深地刻在心里。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下一次,他可能尝试搭建一个更复杂的结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轰然倒塌。这时,如果你的回应是:“怎么会这样?上次你做得那么好,这次怎么这么笨手笨脚的?”或者“你看,你根本就不是什么天才,只是运气好而已!”这样的语言,对于那个曾经被捧到云端、觉得自己是“天才”的孩子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这种极端的反差,会让他感到极度的困惑和沮丧。他会想:

自我认知混乱,安全感缺失: 如果我做的对,我就是“天才”;如果我做错了,我就“一无是处”,那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什么时候才是“对”的?我什么时候又是“错”的?这种摇摆不定的评价,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他可能会害怕再次尝试,因为他担心自己会犯错,而一旦犯错,他将面临的可能是彻底的否定,而不是来自父母的支持和指导。这种不确定性会侵蚀他的自信心,让他觉得即使做对了,也可能随时被推翻,从而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

形成不健康的追求完美主义和害怕失败的心理: 当孩子习惯了被过度夸赞时,他们会将这种赞美视为一种必须达成的标准。他们会认为只有做到极致、完美,才能获得父母的爱和肯定。一旦遇到挫折,他们会非常害怕,因为他们认为犯错就意味着自己不够好,甚至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对失败的恐惧,会阻碍他们去探索、去尝试新的事物,限制了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他们可能会宁愿选择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事情,也不愿意冒风险去挑战更困难的任务,生怕一旦失败,就无法承受父母失望的目光。

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受损: 长期处于被过度肯定又被过度贬低的极端评价之下,孩子可能难以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当他习惯了被捧高高时,他可能难以理解同龄人的平凡,也可能在与他人合作时,因为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而产生优越感,或者在遇到竞争时,因为害怕失败而表现出攻击性或退缩。同时,他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当他因为犯错而感到沮丧时,父母的贬低只会让他更加压抑,甚至可能通过一些不健康的方式来发泄,比如攻击他人、撒谎、逃避等。他可能不懂得如何理性地看待错误,如何从错误中学习,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人格上的缺陷。

亲子关系紧张,沟通出现障碍: 孩子是敏感的,他们能感受到父母评价背后的情绪。当父母在夸赞时带着一种“表演”成分,或者在指责时带着一种“发泄”情绪,孩子会觉得父母并不真正了解自己,而是只看到了自己表面的表现。这会导致孩子不愿意向父母袒露真实的自己,尤其是自己的脆弱和失败。他们会觉得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好孩子”才能得到,而“坏孩子”则会被抛弃。长此以往,亲子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就会出现裂痕。孩子会选择隐瞒,父母则会感到隔阂,亲子关系变得疏远和紧张。

价值观的扭曲,对挫折缺乏韧性: 如果孩子一直被告知自己是“最棒的”,而一旦犯错就被打入“冷宫”,他们可能会形成一种“非黑即白”的简单价值观。他们无法理解事情的复杂性,也无法接受生活中的灰色地带。当他们真正进入社会,面对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时,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承受挫折而一蹶不振。他们缺乏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勇气和能力,更别提从中汲取经验,成长为坚韧独立的人了。

总而言之,用一把尺子衡量孩子,而且这把尺子还时常剧烈地摆动,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孩子进步时给予真诚的鼓励,在孩子犯错时给予耐心的引导。让孩子明白,每一次的尝试和每一次的跌倒,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而父母的爱,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而不是用来衡量他们“好坏”的标准。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你的孩子小明,平时就很喜欢画画。

过度夸赞的情况: 小明画了一幅画,虽然色彩搭配有些杂乱,线条也有些稚嫩,但你看到后,立马激动地抱起他说:“天哪!小明,你这画简直就是大师级的!太有想象力了!你真是个小画家!” 这时的小明,可能因为你的热烈回应而感到飘飘然,他会觉得自己的画作在大人眼中是完美的。

贬低错误的情况: 下一次,小明想画一辆汽车,但因为他还在学习比例,画出来的汽车看起来有点像变形了。你看到后,可能不耐烦地说:“你怎么画的?这哪里是汽车?完全不像!上次你画得多好呀,这次怎么退步了这么多?是不是根本没用心?”

这种互动对小明可能产生的具体影响:

1. 下次不敢画汽车了: 第一次被夸得像“大师”,第二次就被打击得“一无是处”,小明可能会觉得画汽车太难了,自己根本画不好。他会选择画一些他之前被夸过的东西,比如小动物,因为他知道画小动物“保险”。
2. 对自己的评价极度不稳定: 今天他可能觉得自己的画很好,明天因为一次画得不那么好,他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可能对画画失去兴趣。他无法建立起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3. 害怕犯错,不敢创新: 他会学到“犯错是可耻的”,并且会伴随着父母的严厉批评。所以,他可能会选择模仿别人画过的东西,而不是尝试自己的风格或构思。因为他担心一旦创新失败,就会遭受更大的打击。
4. 与父母沟通受阻: 如果小明想分享自己不完美的画作,他会担心得到的是批评,而不是理解。他可能会选择把画藏起来,或者只给其他更“包容”的家人看。他会觉得父母并不真正理解他内心的想法和努力的过程。
5. 难以应对挫折: 这种“被捧杀又被摔打”的经历,让小明对挫折的耐受度很低。当他以后在学习、工作甚至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时,他可能更容易放弃,或者因为一次失败而否定自己所有的努力。

相比之下,如果父母在小明画出“大师级”的画时,可以真诚地说:“哇,这幅画真漂亮,你把颜色用得这么鲜艳,很有活力!”而在小明画出不像汽车的汽车时,可以温和地引导:“这辆车看起来很有趣,我们来一起看看真正的汽车是怎么画的,也许我们可以把轮子画得更圆一点,车身更修长一些,这样它就更像一辆汽车了。”

这样的回应,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培养应对挫折的韧性,并保持对探索和学习的热情。记住,爱不是用来奖励或惩罚的工具,而是支持孩子成长的恒久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孩子的世界天真烂漫,内心没有规则判断,生活中家长应该时常换位思考,思考孩子做出当下选择的原因,有时候孩子做错事,也许是内心对未知领域有所渴求的一种反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孩子在做对事时,我们总想用最热烈的掌声和最耀眼的赞美来回应,希望他们能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并在成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如果这份“过度夸赞”失去了分寸,甚至到了“贬低”孩子犯错的程度,那么原本出发点是好的爱,就可能像一把双刃剑,在孩子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想象一下,当孩子第一次成功地搭起一个高.............
  • 回答
    孩子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已经开始思考社会问题了,这很好。面对他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否定,而是去理解他话语背后的担忧和困惑。他可能看到了新闻,听说了别的事情,觉得自己的努力似乎没有触及根本。这时候,我会这样跟他聊:“宝贝,你说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我很高兴你能这样认真地思考。”(先肯定他的观点,.............
  • 回答
    当着孩子的面故意破坏他们的玩具,这无疑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多方面且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毁坏了一个物品那么简单,而是触及了孩子内心深处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玩具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他们生活中最熟悉、最亲近的伙伴。它们承载着孩子的喜怒哀乐.............
  • 回答
    把孩子当出气筒,说实话,这绝对不公平。想想看,孩子那么小,他们还在学习怎么和世界相处,怎么理解情绪,怎么处理自己的感受。他们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我们这些大人去引导,去教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健康的情绪表达。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确实很容易把负面情绪倾泻到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而孩子往往就是那个“.............
  • 回答
    当孩子被说出“你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话,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伤害。这句话直接攻击了孩子最核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作为大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立即安抚孩子,并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修复这种创伤。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安慰步骤和原则,希望能帮助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孩子的心理伤害:第一步:立即、坚决地否定和保护(Zer.............
  • 回答
    陕西男子在孩子面前家暴妻子,警方处以拘留五日,这件事情一出,立刻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除了警方通报的这一处罚结果,还有几个方面的信息值得我们深挖,它们能够更全面地揭示事件的本质,并引发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一、 家暴行为本身的细节: 具体施暴过程: 警方通报中的“家暴”是一个概括性的词语,但公众最想.............
  • 回答
    当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拒绝玩耍时,这确实是一个令家长心疼的时刻。这不仅是孩子社交发展中的常见挑战,也是家长引导孩子学习处理情绪和社交关系的好机会。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处理建议,从不同角度帮助家长应对这种情况:一、 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与观察 保持冷静和支持: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当孩子被拒绝时,他们的第一反.............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让人操心的,但细琢磨一下,也是个挺好的苗子。孩子这么小就有明确的爱好和目标,这可不容易。不过,您担心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小学阶段的文化知识基础打不好,未来会不会受影响,这谁都说不准。咱们得一步一步来,不能一上来就把孩子的热情给浇灭了,也不能就这么放任不管。首先,得理解和肯定孩子的兴趣.............
  • 回答
    家里添了新成员,对我们这些“老大”来说,绝对是一场不小的“地震”。之前,整个家就是围绕着我一个人转的,爸妈所有的爱、所有的关注,全都是我的。可自从那个小不点儿(虽然现在已经不那么小了)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地位”的动摇。我曾经是那个可以随心所欲地霸占玩具、霸占爸妈怀抱的“小霸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也反映了当前社会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件事以及它背后所折射出的父母教育焦虑。一、 如何看待父母因为孩子没当上学生班干而崩溃一事?首先,要明确一点:孩子在学校里未能担任班干部,这本身并不是一件“天塌下来的大事”。 它不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不.............
  • 回答
    得知孩子患上恶性肿瘤的那一刻,我的世界仿佛瞬间崩塌。那一串串冰冷而又沉重的字眼,像一把把钝刀,在我心头一遍遍地切割,疼痛得让我无法呼吸。那一刻,所有的喧嚣都消失了,只剩下无尽的震惊和巨大的恐惧。我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我不停地问自己,这是真的吗?我的孩子,那么活泼可爱,怎么会染上这种可怕的疾病?我翻.............
  • 回答
    听到孩子这么说,作为家长,心里肯定会五味杂陈。一边担心他学习上的落后,一边又得面对他心中那份对未来职业的憧憬。这确实是个需要耐心和智慧来处理的局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学习没用”的想法。成绩偏下,可能意味着他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中遭遇了困难,无论是学习方法不对,还是对某些科目失去了兴趣,.............
  • 回答
    孩子提出这个问题,真是个有趣的想法!这就像我们在想,如果一个中国小朋友跑去美国,他能不能马上跟美国小朋友聊天一样。其实,答案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也有点意思。首先,我们要知道,就像我们人类有不同的语言一样,狗狗们也有它们自己的沟通方式。它们不会像我们一样说“你好”或者“汪汪!”但它们会用一系列的声.............
  • 回答
    过年本该是阖家欢乐、走亲访友的日子,但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想到亲戚朋友一句句关于成绩的询问,就感到莫大的压力,甚至引发了对拜年的抗拒。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有的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担心被比较和指责;有的是因为天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与陌生人或不熟悉的长辈交流;还有的可能是受到了过去不愉快经历的影响。无.............
  • 回答
    哎呀,这可是个好问题!宝贝,你有没有发现,过年的时候,我们收到的红红的纸包里,装的都是钱,而不是玩具呢?这背后呀,可有好多讲究和故事呢!你知道吗?过年给红包呀,其实有一个很古老的名字,叫做“压岁钱”。“压岁”这两个字,听起来有点意思吧?它呀,不是压住什么岁数,也不是说要把岁数压小,而是说,这红包里的.............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孩子的好奇心常常会让我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被忽略的有趣现象。关于为什么吹出来的气是凉的,而哈出来的气是热的,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简单但很巧妙的物理和生理知识。咱们先来说说吹出来的气为什么感觉是凉的。当你只是“吹”气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利用你嘴唇和舌头制造一个狭窄的通道,让空气快速地通过这个.............
  • 回答
    “宝贝,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正月初一吃素,这其实是中国人过年一个很特别的习俗,里头可有不少讲究和故事呢!”你看,咱们中国人过年,讲究的是一个“新”字,也希望这一年都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的。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就像是你考试的第一科,咱们都希望有个好的开始,对不对?为啥要图个“好彩头”? 吃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名字听起来特别有活力,就像你在操场上奔跑一样,而有些名字又稳重得像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辈呢?其实,这跟我们给孩子起名字的方式有关,有点像在给玩具起名字一样,我们希望它能传达出一种感觉。“小明”、“小红”这类名字,听起来为什么这么像小孩呢?1. 叠词和简单的.............
  • 回答
    当孩子问出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借此机会帮助他理解金钱、价值观以及家庭的独特之处。关键在于如何回答得既能让他明白事理,又不让他产生攀比和失落感。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回答思路和技巧,你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来调整:核心原则: 诚实但委婉: 不回避问题,但也不夸大差异,用孩子能理解.............
  • 回答
    这真的是一个很敏感又很重要的问题,孩子这么问,说明他可能是在某些地方听到了或者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了困惑。我肯定会很认真地对待,不会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而是会循循善诱地引导他理解。我会先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用一种很平和、很真诚的语气开始说:“宝贝,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日本人都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