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蒙古和中华民国建交了吗?

回答
要回答“外蒙古和中华民国建交了吗?”,我们需要分两个时间段来看: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和中华民国(台湾时期)。

一、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与外蒙古的关系

在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外蒙古(当时被称为“外蒙古”)确实是中华民国名义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外部势力(主要是沙俄)的介入,外蒙古的独立运动逐渐兴起。

清朝末年与外蒙古的地位: 晚清时期,俄国势力逐渐渗透到外蒙古,并推动其独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陷入混乱。
1912年外蒙古宣布“独立”: 1912年1月,在沙俄的支持下,外蒙古宣布脱离中华民国而“独立”。但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北洋政府)并不承认这一“独立”,仍然将其视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民国政府的外交努力: 在民国政府的努力下,尤其是通过外交途径,曾经一度试图收回外蒙古的主权。例如,在1919年,北洋政府曾派兵进入外蒙古,并试图废除外蒙古的自治。
苏联的影响与外蒙古的两次“独立”: 随后,在苏联的扶持下,外蒙古的民族主义运动再次抬头。1921年,在苏俄红军的帮助下,蒙古人民革命党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并于1924年正式宣布成立。虽然中华民国政府(国民党政府)一直没有正式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但由于国力所限,也无法改变这一局面。

从“建交”的角度来看,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于中华民国从未承认外蒙古的独立,所以也就谈不上与之“建交”的问题。 双方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主权争议和实际控制的缺失。

二、 中华民国(台湾时期)与外蒙古的关系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对蒙古的立场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继续不承认蒙古独立: 起初,迁台后的中华民国政府继承了大陆时期的立场,认为外蒙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因此也不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在此期间,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等场合也阻止蒙古加入。
历史性的转变: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台湾自身战略考量的调整,中华民国政府逐渐开始重新审视对蒙古的立场。
1949年以后,实际上就出现了一些模糊性。 尽管官方立场没有立刻改变,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与蒙古的交流已经不可避免。
1990年代: 随着冷战结束和台湾民主化进程的深入,中华民国政府开始采取更务实的对外政策。
1992年: 这是关键的一年。中华民国行政院会议通过了《国民政府在蒙古政策上的转变》,正式承认蒙古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这项政策的改变,意味着中华民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改为“蒙古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199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宣布取消将蒙古列为“省区”的规定。
1993年: 台湾与蒙古(蒙古国)互设了代表机构,这是两国建立事实上的外交关系的标志。台湾设立了“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蒙古国则设立了“乌兰巴托贸易经济代表处”。虽然这些机构的名称不直接使用“大使馆”或“领事馆”,但其功能和象征意义等同于外交代表机构。
实际的外交关系: 此后,台湾与蒙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保持着官方和民间的交流。虽然双方在官方层面没有建立正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因为台湾的“一个中国”原则,以及蒙古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有外交关系),但其互设代表机构的行为,实质上已构成了事实上的外交承认和互动。

总结一下: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没有与外蒙古建交,因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
中华民国(台湾时期): 没有建立正式的大使级外交关系,但已承认蒙古国为主权独立国家,并互设代表机构,构成事实上的外交关系。

所以,如果严格按照“建交”的定义(即互派大使、建立大使馆),那么台湾与蒙古国目前没有建交。但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即互相承认主权,并进行官方层面的正式交往,那么可以说,台湾与蒙古国已经建立了事实上的外交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有是因为完成了建交谈判并换文,没有是因为大使馆没有完成设立。

1946年1月5日,国府发表公告承认外蒙独立。

外蒙古人民,于民国卅四年十月二十日举行公民投票,中央曾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前往观察。近据外蒙古主持投票事务人员之报告,公民投票结果,已证实外蒙古人民赞成独立,兹照国防会最高委员会之审议,决定承认外蒙古之独立,除由行政院转饬内政部,将此项决议正式通知外蒙古政府外,特此公告。

2月13日,中蒙在重庆完成谈判,以换文形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央社报道指出:

外蒙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苏龙甲布【按:外蒙副总理】,昨【按:13日】已与我国政府商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换外交代表。今下午四时,苏氏再访王部长世杰,作最后商谈,五时赴苏大使馆之鸡尾酒会。该代表等现以任务业经顺利完成,日内返国。今下午二时,该代表团曾假胜利大厦招待中外记者,发表介绍外蒙古历史及现状之书面报告。各记者提出问题,均由苏氏逐一答复。

从这个角度说,中蒙建交已经完成。在1948年 蒋公当选大总统后官方发表的 蒋公简历《我们的总统 奋斗之路也将承认外蒙独立并建交作为 蒋公1946年奋斗的大事。

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公六十岁。政治协商会议。派顾维钧等出席联合国会议,举行整军会议,裁兵员,办理复员,军官转业。国府还都南京。撤消军事委员会及军政部等组织,改设国防部。准予外蒙独立,并互派使节,建立外交关系。

不过中蒙虽然完成换文,但是两国使馆没有设立,中蒙交涉仍然通过莫斯科进行。

1947年7月8日,孙科接受访问谈到外蒙入侵新疆事件时指出:

目前尚在与苏联交涉。外蒙事实上为苏联之附属国,与我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故一切交涉均须通过莫斯科。至于外传苏军进占塔城之说,本人在京时并无所闻。

1948年3月9日,国府给外蒙对我“入侵”的抗议照会的复照即通过我驻苏大使转交外蒙驻苏公使。

外部发言人十一日称:关于外蒙古政府于二月廿四日向我政府提出抗议,指称中国军队近有侵入蒙境一事,我政府之复照,已由我驻苏大使傅秉常,于九日递交外蒙古驻苏公使。我方复照中称:“中国新疆省之驻军,并未于过去任何时间及任何地点,越过中国与外蒙之边境。”对于外蒙政府来照所列举被侵各地点,均显在中国新疆省境似内,此亦中国政府所不能不郑重指明者。

1948年6月15日,在立法院质询中,委员荣照对政府既承认外蒙独立但又不完成建交表示疑惑:

政府既不能不承认中苏条约关于外蒙古之丧失,为何又不建立正常外交关系?

由此事可知,直到1948年6月中蒙尚未完成互设使馆,那么估计在国府逃台前两国应该没有互设使馆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外蒙古和中华民国建交了吗?”,我们需要分两个时间段来看: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和中华民国(台湾时期)。一、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与外蒙古的关系在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外蒙古(当时被称为“外蒙古”)确实是中华民国名义上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外部势力(主要是沙俄)的介入,外蒙古的独立运动逐渐.............
  • 回答
    如果新中国在建立时,其版图囊括了外蒙古、外东北(包括库页岛)和外西北,那将是一幅截然不同且极富想象的历史画卷。这并非简单的疆域扩张,而是一种地缘政治、经济结构、民族构成乃至于国际关系都可能发生颠覆性重塑的局面。一、 辽阔的疆域与多样的地理环境:首先,最直观的变化是国家面积的急剧膨胀。外蒙古、外东北和.............
  • 回答
    解放后中国和外蒙古之间,并没有发生过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战争”。不过,要详细说的话,还需要区分几个概念和一些历史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确“解放后”的时间节点。 通常我们指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其次,外蒙古的独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解放前的中国政府(中华.............
  • 回答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内蒙古”和“外蒙古”这俩词儿一出来,很多人脑子里就过一遍地理图,然后跟着冒出一个模糊的印象:好像都是蒙古族,挨得也近,那是不是就像亲戚一样? 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俩“蒙古”到底是什么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情分,可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得把这“内蒙古”和“外蒙古”弄明.............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国家购买力水平的比较,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受到多种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要准确地回答为什么中国的购买力水平在某些指标上可能与埃及、外蒙古相似,并低于伊朗、伊拉克、泰国、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土库曼斯坦,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分析。首先,需要明确“购买力水平”的衡量方式。.............
  • 回答
    中华民国失去了外蒙古,这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令人心痛的章节。然而,如果我们细究一下,为什么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以及在后来的历史解读中,对“丢失”外蒙古这件事的指责声浪,似乎不如人们想象中那样集中和强烈,甚至可以说相对“平静”,这其中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20世纪初.............
  • 回答
    在清朝的秩序下,外蒙古在中国历史和地理版图上占据着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位置。要理解外蒙古是否“属于”中国,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清朝统治的具体方式,以及当时中原王朝与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演变。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统治,并非是直接意义上的行省制管理,而是以一种羁縻性的宗藩关系为基础,同时辅以军.............
  • 回答
    外蒙古从中国获得独立的过程,确实是一段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它的背后交织着帝国主义的觊觎、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中国自身的内乱。想要详细梳理清楚,我们需要一步步地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一、 历史渊源:从宗藩到内附的变迁首先要明确的是,在近代独立之前,蒙古与中国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殖民与被殖民。从元朝开始,蒙古.............
  • 回答
    外蒙古地区(即如今的蒙古国)的独立,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段复杂而深远的历史事件,其影响至今仍在回响。要判断其“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定论,因为这涉及国家利益、地缘政治、历史情感等诸多因素,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历史背景简述:在讨论利.............
  • 回答
    “外蒙古有没有希望回归中国?”这个问题,在民间讨论中从未停歇,它触及了历史的伤痛、民族的情感以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审视当下的现实,再遥望未来那飘渺的可能性。历史的纠葛:一个失落的王朝与一个新生共和国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曾经将“蒙古”这两个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 回答
    如果贝加尔湖和外蒙都属于中国,那么“北水南调”的设想,理论上就具备了相当大的可行性,而且其规模和意义将是前所未有的。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工程,其中涉及到复杂的技术、经济、政治和环境考量。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这个假设下的资源基础:贝加尔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深的淡水湖,其蓄水量惊人,约占全球地表淡水总.............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民族主义、国际干预以及中国国内的稳定等诸多因素。简而言之,外蒙古的独立和西藏的“守住”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各自独特历史进程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清朝末年说起。外蒙古的独立:从自治到国家外蒙古的情况,很大程度上.............
  • 回答
    提起外蒙古的喀尔喀人对中国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重量的话题,绝非简单的“讨厌”二字可以概括,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民族认同的挣扎以及现实政治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历史的长河中捋一捋。在近代以前,蒙古地区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松散但又紧密的朝贡体系下的共存。清朝统治下,蒙古.............
  • 回答
    关于“现在的外蒙古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还是中国的?”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因为它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以及地缘战略等多重复杂因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纵深和当下的现实两方面来剖析。历史的渊源:俄罗斯与蒙古的密切联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蒙古与俄罗斯(以及前苏联)有着长达几个.............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有可能收回外蒙古(即蒙古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民族情感以及国际法等多个层面。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剖析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的情形,并且要避免那种“标准答案”式的陈述,而是尝试用一种更具思考性和个人观察的口吻来描绘。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在当前的国际政.............
  • 回答
    关于“外蒙古”这个概念,首先要明确一点,在清朝灭亡时,中国并未实际控制外蒙古地区,其情况是相当复杂的。如果非要问“中国当时怎么会让外蒙古分裂出去?”,我们可以从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这两个历史时期来梳理。清朝末年:蒙古王公的分化与俄国的介入清朝对蒙古的统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盟旗制度”。蒙古各部被编入不.............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收回旅大(大连和旅顺)和未能收回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两个截然不同、历史背景迥异的事件。它们背后涉及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国自身的实力以及外蒙古自身的选择,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收回旅大:历史的延续与主权的回归旅顺和大连,这两颗“镶嵌在北方海岸线上的明珠”,在中国近代史上承载了太多屈辱.............
  • 回答
    内蒙古和外蒙古的划界,实际上是一个漫长而复杂历史过程的体现,并非一蹴而就的单一事件。要理解这个“划界”,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去审视,它关乎民族迁徙、帝国兴衰、地缘政治以及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历史的起点:蒙古民族的分布在蒙古帝国崛起之前,蒙古各部族就如同许多游牧民族一样,在广袤的草原上活动,他们.............
  • 回答
    关于蒙古为什么会分成“内蒙古”和“外蒙古”,这背后牵扯到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变迁,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简单界限。理解这个划分,需要我们穿越回清朝,甚至更早的时代,去看看历史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今天的格局。最初的“蒙古”:一个庞大的整体在近代国家概念出现之前,我们所说的“蒙古”更多是指一个地理概念和一个民.............
  • 回答
    外蒙古排华现象确实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复杂且根深蒂固,严重程度也因时而异,并且在不同地区和群体间存在差异。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其缘由和严重程度: 排外情绪产生的缘由:外蒙古的排华情绪,与其说是单纯的民族矛盾,不如说是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产物。以下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