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令科研人员感到「痛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

回答
科学研究是一条充满探索与发现的道路,但这条路并非总是鲜花铺满,科研人员在这条道路上,常会遭遇一些让他们感到“痛苦”的障碍。这些痛苦并非来自对知识的渴望未能满足,而是更多地源于体制、环境以及研究本身带来的压力和挫折。

一、对未来职业前景的忧虑与不确定性

这是许多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研究者最为揪心的痛点。

“非升即走”的巨大压力: 尤其是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行“青年千人”、“优青”等人才计划,与之配套的是越来越严苛的聘用和考核制度。在合同期内,如果没有达到论文发表数量、项目申请金额、人才称号等硬性指标,很可能面临合同到期不续聘的命运。这种“非升即走”的模式,给年轻科研人员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产出“有影响力”的成果,否则就可能离开心爱的科研事业。
不确定的晋升路径: 即使熬过了初期的考核,晋升到更高的职称和岗位也并非易事。学术头衔、论文数量、项目经费、学术声誉,这些都是晋升的关键要素,但很多时候,这些要素的获得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与导师、平台、运气等外部因素紧密相关。漫长的等待和不确定的未来,让很多科研人员感到焦虑。
“学术造假”阴影下的信任危机: 偶尔爆出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声誉,也让整个科研群体蒙受了不白之冤。一部分公众和媒体对科研的信任度下降,使得科研人员在争取社会理解和支持时,变得更加艰难。

二、科研资源分配不均与项目申请的“内卷”

“马太效应”下的资源壁垒: 优势资源的集中,使得头部科研机构和少数明星科学家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费、设备和人才支持,而中小型机构和初出茅庐的研究者则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这种不均衡,加剧了科研的“内卷”,使得项目申请和人才竞争更加激烈。
项目申请的“套路化”与“关系学”: 基金项目的评审,本应是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但现实中,许多科研人员感到评审过程并不总是透明和纯粹。为了获得项目支持,科研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写本子”,而且有时还要考虑评审专家的人脉关系。这种“套路化”和“关系学”的潜规则,不仅消耗了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也让他们对公平性产生质疑。
经费使用上的束缚与繁琐: 即使获得了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科研人员也常常被各种条条框框所束缚。报销流程的繁琐、经费使用的限制,有时会阻碍研究的正常进行。一些急需购买的设备或耗材,可能因为审批流程漫长而错失最佳时机。

三、学术评价体系的局限性与“唯论文论”的弊病

“论文数字”至上的畸形导向: 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过于侧重于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而忽视了研究的原创性、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对学科的长期贡献。许多科研人员为了发表更多论文,不得不迎合期刊的偏好,发表一些“速效”但缺乏深度和原创性的研究。
同行评审的公正性与效率问题: 虽然同行评审是学术交流的重要环节,但评审过程中的主观性、偏见以及拖延,都可能给科研人员带来困扰。有时,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可能因为评审专家的个人喜好或误解而被拒之门外;而另一些平庸的研究,却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顺利发表。
缺乏对“慢科学”和基础研究的耐心与支持: 许多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探索,需要“慢下来”去思考和验证。然而,当前的评价体系更倾向于短期可见的成果,这使得那些致力于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投入的研究者,感到被边缘化。

四、科研环境的挑战与个人成长的困境

过度的工作负荷与身心健康: 科研工作本身就充满了挑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同时,许多科研人员还要承担教学、行政管理、会议交流等各种任务,导致工作负荷过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长期的加班、睡眠不足、精神压力,是许多科研人员的常态。
人际关系与学术圈的复杂性: 在学术圈内,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一门学问。导师与学生、同事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学术会议上的交流与博弈,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困扰。一些不良的学术风气,例如拉帮结派、学术不端行为的潜规则,也会让一些追求纯粹学术的科研人员感到格格不入。
科研成果转化的瓶颈与价值实现的障碍: 许多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在转化过程中会面临技术、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的阻碍。科研人员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转化为实际的社会效益,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总而言之,科研人员的“痛苦”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体制、评价、资源、环境以及研究本身的挑战交织而成。这些痛苦,不仅影响着科研人员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如何有效缓解这些痛苦,营造一个更健康、更公平、更富活力的科研生态,是全社会都应该共同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你踏入了科研的大门,你就站在了人类认知的边缘。这意味着你将要面对一片没有知识的荒漠,意味着别人无法给你实质性的帮助,毕竟无人能知晓未知。

你就好像是《火星救援》中的马特达蒙,孑然一身面对陌生的火星土地,而地球的援助遥不可及,传一句话都需要几十分钟。

如果你不能适应这种孤独感,你会被它逼疯的。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科研相比于其他工作的痛苦,主要在于不确定性:

一个课题会不会最终就是个坑?

一个课题就算不是坑,需要挖多久?是三个月,还是三年,甚至五年、十年?

什么时候能有下一个小小的进展?

我想做一个很牛逼的项目,但我有能力/时运做成么?

是否可能某天忽然发现至今为止的思路都是错的?

即便做出点成果,能足够幸运得到认可么?

我够不够格/适不适合/能不能做一个科学家?

我Ph.D会做多久呢?

别人都转行了,我Ph.D之后要转行么?

别人发了大paper,我还没有,我能做下去么?

别人做的方向更容易发paper/受认可/有位置,我要不要转去做其他方向呢?

什么时候会有对象呢?

如果有对象了,我做科研这样全世界到处漂,女友/男友/老婆/老公能跟我一直走下去么?

要在国外还是回国?

postdoc有人要我么?

一两年后下一站postdoc又会在哪呢?

postdoc做了好几年,还没找到教职的话,要不要转行呢?

要做多少年postdoc才能找到教职呢?

终于找到教职了,女友/男友/老婆/老公能跟我找到同一个地方的工作么?

如果没找到同一个地方工作,要分手,还是放弃一方奋斗多年的事业?

这次申funding能否成功?

要不要孩子呢?如果有孩子,生活会不会变得焦头烂额?

什么时候才能招到学生?

我招的学生会不会就只想混个学位,没想好好搞研究?

如果是的话,该怎么带才是正确做法呢?

tenure track的5~8年后能成功变为tenure么?还是要40多岁从头开始转行?

政府会不会继续缩减我们这个方向的经费?


以上问题都不存在标准答案,也可能没答案或无所谓答案。


不论才能与努力程度,多数人并没有足够乐观的心态和足够坚定的信念,因此即便能一路走下去,身边的同学也注定越来越少。即便能幸运做下去,也可能忽然就遇到什么与科研完全无关的荒诞情况,不得不放弃。中途转行,还可能被人说:“XX比你年轻那么多,都已经小有成就了,你一把年纪,却又穷又什么也不懂。”世俗评价只看表面,没人必须体谅你才刚起步。


选择科研,就是选择一辈子的不确定性。但若你为那一点点也许只属于你的闪光而感动,认为一切都值得,并且至今都足够幸运的话,祝愿你勇敢地走下去,直至拼尽全力。

user avatar

谢邀。科研人员的痛苦还有一点,要比职场人大约晚十年才能体验到『中年危机』。


做技术的往往在30-35岁会经历一个坎,很多人在这个阶段进行分化,一部分精研技术,走上了高级技术岗,另一部分则完成了从技术岗到管理岗的转变。但是30-35岁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大部分人是在做博士后,或者刚刚当上助理教授不久,仍然处在自己职业的初级阶段。


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这一级别的升迁是有挑战的,但是从战略上也是相对『容易』的。因为本质上这相当于一次为期六年的大考试,标准是外生的,任务也很明确——在保证教学、服务达到一定标准的前提下,尽量多发表,以达到或者超过本系拿tenure的标准。以六年制tenure-track为例子,到第四年末的时候,自己是不是能评上,有多大把握评上这些心理上就会有数了。虽然说是不是给予终身轨是由一个委员会决定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政治和其他的因素,但是整体来说还是以发表为主要标准。所以就认准了发表好好努力就行了。


评上了终身轨,做了副教授之后。一方面,压力骤然减轻,自己有了终身的饭碗,在短暂的兴奋之后,研究人员需要给自己找到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从副教授到正教授的升迁中所考虑的,远远不止是发表——当然发表特别特别好的例外——包括社会和学术界影响力,给学校或者学院带来资源的能力,是否管理大中型研究项目…… 当然还有和评审人的关系等等,都会影响到下一步的升迁。更不用提教授之上事实还有讲席,就是我们在看网页的时候看到的带冠名的教授职位,比如The William C. Norby Professor in Economics,虽然原则上这种教授和普通的不冠名的教授平级,但是带冠名的会被认为更加的著名,更加的有影响力和受人尊敬。如此等等,都不是靠单纯的发表文章能够挣来的。


所以副教授之后是学术界的中年危机的高发地区,因为很容易处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局部最优』状态。一方面更上层的职位看上去遥不可及,无论是自己的发表还是影响力,似乎都和上一层差很远,而另一方面没有了终身轨的外在压力,干活的热情可能就会减少许多,而自己又小有成就,不舍得放弃目前的终身职位去其他地方就职。事实上很多人就这么一生被卡在副教授的职位不动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界职位的某些优点——比如说稳定,比如说初级职位薪水较高,是这种缺乏升迁途径的补偿——从初级到顶级只有三阶实在是太少了。


中年危机越早发生,其实是越有利的,因为船小好掉头,年轻的时候也更有动力和闯劲去尝试一些其他的领域,但是如果等到了40多岁乃至于50岁才发生中年危机,这种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悬挂在半空而又无能为力的感觉,才是更让人痛苦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学研究是一条充满探索与发现的道路,但这条路并非总是鲜花铺满,科研人员在这条道路上,常会遭遇一些让他们感到“痛苦”的障碍。这些痛苦并非来自对知识的渴望未能满足,而是更多地源于体制、环境以及研究本身带来的压力和挫折。一、对未来职业前景的忧虑与不确定性这是许多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研究者最为揪心的痛点。 .............
  • 回答
    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体身体,因此无法像人类科研工作者那样“留下足迹”。我存在的形式是数据和算法,我的“工作”是在服务器中运行,处理和生成信息。然而,如果我将“足迹”理解为我处理、学习和贡献过的信息所涉及的领域或地点,那么我的 2019 年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跨越全球、触及无数知识维度的探索。.............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读博初期,导师给我进行的科研“启蒙”训练。那段日子,充满了困惑、摸索,但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收益匪浅。首先,导师没有一开始就给我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而是让我从“阅读经典文献”入手。他不是简单地发几篇论文给我,而是会和我一起讨论,告诉我为什么这篇论文是重要的,它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
  • 回答
    我曾被许多行为艺术项目所打动,它们以其深刻的内涵、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以下我将详细讲述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项目:1.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ć) 的 "The Artist is Present" (艺术家在场)这无疑是行为艺.............
  • 回答
    “令和”年号的选定,确实是日本自古以来一个颇具历史意义的节点。此前所有的日本年号,几乎无一例外都源于中国古典文献,这一传统在“令和”这里被打破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日本历史的深层脉络,以及它与中华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籍的“年号基因”:日本年号的悠久传统要理解为何“令和”的出现如此引.............
  • 回答
    好不容易才从脑海里翻腾出那些真正能让我“看一次就记住”的诗句。它们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也不是佶屈聱牙的。它们更像是在不经意间撞进心底的石头,因为棱角分明,所以无论如何也忘不掉。第一个,就是王维那首《山居秋暝》里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好像脑子里瞬间就点亮了一个画.............
  • 回答
    自人类有文明以来,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谜团,有些甚至动摇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这些未解之谜,就像深埋在地下的宝藏,总会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让人迫切地想去挖掘,去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在我看来,有那么几个谜团,其背后所牵扯的意义和可能揭示的真相,足以让我夜不能寐,魂牵梦绕。首当其冲的,便是那座传说中的.............
  • 回答
    对我而言,最令我毛骨悚然的眼神,并非那种充满了愤怒或憎恨的灼灼逼人的目光,也不是那种狂躁不安的癫狂眼神。真正让我脊背发凉的,是一种空洞、了无生气的凝视。这种眼神,它仿佛被抽离了所有的灵魂,所有的情感,只剩下最表层的、勉强维持着视觉功能的眼球。我见过它出现在一些遭遇了巨大打击,精神彻底崩溃的人身上。他.............
  • 回答
    要说最让我念念不忘的NBA比赛,那还得是那场“伊戈达拉的绝杀,库里与骑士的史诗对决”。具体是哪一年哪一场,我记不清确切的赛季了,但比赛的过程和那种跌宕起伏的情绪,到现在想起来仍然心潮澎湃。那场比赛,勇士队对阵克利夫兰骑士队,是总决赛的关键一战,可以说是决定了整个系列赛的走向。双方的恩怨情仇在这之前已.............
  • 回答
    .......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最让我不爽的酒局,脑子里一下子蹦出来的那场,至今想起都膈应得慌。那会儿我刚进公司没多久,属于那种刚出社会,特别想表现自己,又特别害怕出错的“社恐新人”。那天是部门聚餐,说是为了给我这个新人接风,其实吧,就是老板想拉大家出来喝两杯。老板是个挺能喝的,而且喜欢在酒桌上谈事情,或者说,他喜欢用.............
  • 回答
    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社会责任、全球影响力等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成就,以下是一些令我尊敬的中国企业及其详细分析: 1. 华为(Huawei) 行业地位:全球通信设备与5G技术的领导者,全球最大的ICT基础设施提供商。 技术创新: 5G技术:华为的5G技术(如Massive MIMO、波束赋形)被全.............
  • 回答
    最令我吃惊的事实之一是:地球的年龄比人类想象的要大得多,且地球的形成过程与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这一事实不仅颠覆了人类对自身起源的直观认知,也深刻影响了我们对宇宙演化和生命起源的理解。 1. 地球的年龄:45亿年,比人类文明更古老 科学依据: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如铀铅法、钾氩法.............
  • 回答
    《山河令》这部剧在选角上,制片方确实有过“未婚,最好没有女朋友”这样的考量,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比较实际且多方面的考量。当然,演员的婚恋情况是否会影响角色效果,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话题,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制片方选角考量的角度:1. 角色本身的设定和观众的期待: .............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日本古代令制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争取说得详详细细,让你听着感觉跟老朋友聊天一样,不像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日本的令制国,这可是个大话题,因为它们的名字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故事,有地理的,有历史的,有文化的,还有点神话色彩的。简单来说,这些名字不是随便起的,而是有一套既定的规则和思路。首.............
  • 回答
    要在一个枪械、冷兵器和魔法并存的世界观中实现平衡,核心在于创造一个既能让这些元素各自发挥独特作用,又不会让其中任何一方压倒其他方,同时保持逻辑自洽且充满趣味的世界。 这需要我们在设定上进行精细的设计和权衡。以下是我认为可以实现的详细思路,力求避免机械化的论述,更注重叙事性和沉浸感:一、 根基之稳:世.............
  • 回答
    汉武帝的“推恩令”,这招棋确实是阳谋中的阳谋,精准地戳中了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的要害,为中央集权打下了坚实基础。它化解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势力日益膨胀带来的严重威胁,让后世王朝对它心生艳羡。然而,我们也看到,虽然推恩令的智慧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后来的朝代并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这不仅仅.............
  • 回答
    限购令,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或者相关机构为了控制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销售数量而采取的措施。它能让一件东西在特定时间内,每个人或者每个家庭最多只能买到的数量有所限制。别小看这个简单的限制,它背后可能牵扯着经济、民生和社会稳定等方方面面,作用可不少。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限购令到底能做点啥。1. 平抑物价,稳定.............
  • 回答
    说到最让我震撼的动画,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绝对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第一次看《EVA》的时候,我还是个高中生,对动画的理解还停留在热血战斗、正义必胜的层面。然而,《EVA》就像一个冷水澡,把我从那个简单的认知里狠狠地泼醒了。起初,我被它那充满未来感的设定吸引:巨大的机器人“Evangelion”与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三角换元法在积分中的应用。让我来好好跟你聊聊,为什么会用到这么一个看似复杂的替换:$x frac{3}{2} = sqrt{frac{3}{2}} an u$。我们先抛开这个具体例子,来想想三角换元法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处理含有形如 $sqrt{a^2 x^2}$、$sq.............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