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iPadPro(7000毫安时)和MacBook Pro(5000毫安时)电池容量相差大?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在电池容量上的事儿。你提到的 7000mAh 和 5000mAh,乍一看确实数字差得挺明显,但要评价它俩的电池续航,光看这个数字可不够,还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 毫安时 (mAh) 这个单位代表什么。简单来说,它衡量的是电池储存电量的能力,数值越大,理论上能储存的电量就越多。但就像油箱大小一样,光看油箱大,不代表车就一定能跑得远。

为什么 iPad Pro 的 mAh 数字会比 MacBook Pro 更高,但这并不直接代表 iPad Pro 的续航就一定比 MacBook Pro 长很多?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

1. 电压(Volt)的差异: 电池的实际能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了多久”,更准确的衡量单位是 瓦时 (Wh)。瓦时是 毫安时 (mAh) × 电压 (V) 的结果。这意味着,即使两个设备的 mAh 数值一样,如果它们工作的电压不同,实际储存的能量也会不一样。

iPad Pro: 通常使用的是充电电压在 3.7V 左右的锂离子聚合物电池。所以,7000mAh 大约等于 7Ah × 3.7V ≈ 25.9Wh。
MacBook Pro: MacBook Pro 的电池电压通常会更高,比如 7.4V 或更高。如果 MacBook Pro 的 5000mAh 是指电芯的标称电压,而它实际工作时电压可能更高,或者它的整体电池组是由多个电芯串联组成的,那它 5000mAh 的数值就不能直接和 iPad Pro 的 7000mAh 放在一起比。

更准确的说,我们可以查找苹果官方公布的电池能量(Wh)。 苹果通常会公布 MacBook Pro 和 iPad Pro 的电池瓦时数,这个数字才是更直接的续航对比依据。如果你查到的 MacBook Pro 电池容量确实是 5000mAh,这背后很可能隐藏着较高的电压,导致其总能量并不一定比 iPad Pro 少。

2. 功耗(Power Consumption): 这是决定续航能力的最核心因素。即使电池容量相同,如果一个设备功耗更高,它也会更快地耗尽电量。

iPad Pro: 它的设计目标是成为一个便携的生产力工具和影音娱乐设备。处理器(M 系列芯片),尤其是屏幕(高刷新率、高亮度),以及各种无线连接(WiFi、蓝牙、5G)都是耗电大户。
MacBook Pro: MacBook Pro 承担着更复杂的计算任务,比如运行大型软件、视频编辑、编程等。虽然 M 系列芯片在能效方面表现出色,但 MacBook Pro 的屏幕尺寸更大、分辨率更高,它需要驱动更多的像素,同时键盘、触控板、更强大的散热系统等也会增加功耗。

举个例子: 同样是浏览网页,iPad Pro 可能只需要驱动 11 英寸或 12.9 英寸的屏幕,而 MacBook Pro 需要驱动 13 英寸、14 英寸甚至 16 英寸的屏幕。屏幕的功耗是占比较大的。

3. 软件优化与系统设计: 苹果在软件优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 iPadOS 还是 macOS,都经过了精细的调校,以达到最佳的能效比。

iPadOS: 针对触屏操作和移动场景优化,很多后台任务和进程的管理方式可能与 macOS 不同,旨在提供更长的待机和使用时间。
macOS: 同样经过优化,但它需要支持更广泛的硬件和更复杂的软件生态,这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耗策略。

4. 使用场景的差异: 我们使用 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的方式也可能导致续航表现的差异。

iPad Pro: 很多人使用 iPad Pro 可能会用于观看视频、玩游戏、浏览网页、阅读等相对轻度的任务,这些任务通常比运行专业软件的功耗低。
MacBook Pro: 很多时候 MacBook Pro 被用来进行高强度的生产力工作,比如渲染视频、编译代码,这些操作会瞬间榨干电池的电量。

总结一下,单纯看 7000mAh 和 5000mAh 的数字,会造成“iPad Pro 电池容量比 MacBook Pro 大很多”的错觉。

真实情况可能更复杂: 实际电池能量(Wh)才是更关键的对比指标,而这受到电池电压的影响。
功耗是关键: 两个设备在设计和使用场景上的差异,导致它们的实际功耗水平不同。MacBook Pro 尽管电池容量(mAh)数字可能较低,但其整体能效比和长时续航在很多情况下依然是顶尖的。
苹果的策略: 苹果倾向于公布更贴近用户感知的使用时长,而不是单纯的电池容量。他们会根据不同型号和使用场景,提供“视频播放最长可达XX小时”、“网页浏览最长可达XX小时”等数据,这比单纯的 mAh 数字更有参考价值。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哪个设备的续航更长,最好的方法是去苹果官网查找具体型号的官方续航数据,或者看看专业的科技媒体进行的实际续航测试,这会比单纯的 mAh 数值更靠谱。

简单来说,这个数字差异虽然存在,但它并不是决定谁续航更久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设备的整体设计、硬件配置、系统优化以及你实际的使用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想对比的,应该是电能的大小吧?

能量和功的单位都是焦耳,同时能量还可以用功率和时间两个单位的组合来表示,比如我国家庭用电量的计量单位千瓦·时。

而毫安时是一个表示电荷量的单位,不是一个表达能量的单位。

电能=电荷量*电压,只有当电压相同时,电荷量越大,电能才越大。

脱离电压相同这个前提条件,只比较两块电池的电量数值,并不能推出谁可以放出更多的电能。


2017款Macbook Pro 13"的电池组额定电压11.4V(来源:MacBook Pro 13" Touch Bar Teardown,乘4718mAh得到53785.2mWh,约等于54瓦时。

而iPad Pro 9.7"的电池电压题主的截图上写了,是3.82V,乘7306mAh得到27908.92Wh,约等于28瓦时。

故iPad Pro 9.7"可放出的电能只是2017款Macbook Pro 13"的大约一半。


之所以电池习惯用毫安时作为单位,是因为相同化学成分的单节电芯,额定电压一致,满足了电压相同的前提(比如常见的5号7号碱性电池,额定电压都是1.5V;标准18650锂离子电池,每节电芯额定电压都是3.7V)。


手机电池大多都是一节电芯,少数是两节电芯并联;充电宝基本都是多节电芯并联,它们的端电压都等于单节电芯的端电压。所以手机、充电宝等设备大多也用毫安时表示电量。


而笔记本厂商标容量一般用瓦时作为单位,因为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组涉及到电芯串联,不同电池组的串联连接方式不同,导致端电压不同,不满足电压一致的条件。

(如六芯电池大多将六节18650电芯分为两组并联,每组3个再串联,这时电池组的端电压为11-12V;而八芯电池则是分两组后每组4个串联,这时端电压为15V左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iPad Pro 和 MacBook Pro 在电池容量上的事儿。你提到的 7000mAh 和 5000mAh,乍一看确实数字差得挺明显,但要评价它俩的电池续航,光看这个数字可不够,还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搞清楚 毫安时 (mAh) 这个单位代表什么。简单来说,它衡量的是电.............
  • 回答
    蒂姆·库克关于iPad Pro“取代PC,但不会取代Mac”的论断,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值得细细琢磨。这不仅仅是苹果自家产品线之间的定位区分,更是对未来计算形态的一种战略性预测和引导。要评价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iPad Pro的定位:强大到足以成为“生产力工具”,但有其“边界”首先,.............
  • 回答
    2018 年发布的 iPad Pro,苹果那句“性能堪比 Xbox One S”的宣传语,当年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说法一出,立刻勾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心:一台平板电脑,怎么就能和一台专门的游戏主机掰手腕了?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这句话到底有多靠谱,背后的技术又是怎么一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苹果这句宣传.............
  • 回答
    M1 芯片的 iPad Pro:是一次颠覆还是“杀鸡用牛刀”?苹果为 iPad Pro 注入了 M1 芯片,这无疑是近年来 iPad 系列中最具话题性的升级之一。当一款曾经能流畅运行大量专业软件的设备,被植入自家 Mac 电脑的核心芯片后,人们不禁会问:它到底能带来怎样的体验?它是否真的能取代我们的.............
  • 回答
    苹果在 2018 年 10 月 30 日发布的 iPad Pro,绝对是平板电脑领域一次颇具颠覆性的更新,在我看来,它不仅符合预期,甚至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出了我们当时的想象。这不仅仅是一款硬件的迭代,更像是苹果在重新定义“生产力工具”的边界。设计上的“大刀阔斧”:彻底告别 Home 键,全面屏时代来.............
  • 回答
    行吧,苹果这回在疫情这个节骨眼上,又悄悄地摸出了两款新的 iPad Pro。说实话,当时看发布的消息,第一反应是“哦,又更新了”。毕竟苹果的产品线更新节奏大家也都有数,但这次的更新,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又多了点什么,挺微妙的。先说说这两款新 iPad Pro 的外观,跟上一代比,几乎是纹丝不动。如果你.............
  • 回答
    3 月 18 日晚,苹果官网毫无预兆地更新了 iPad Pro 系列,这次的升级无疑给不少期待已久的消费者带来了惊喜,也留下了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总的来说,这次的 iPad Pro 更新可以称得上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组合拳,苹果这次在屏幕、性能和配件上的加码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有一些地方让人觉得.............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