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的刀拿到古代会不会成为宝刀?

回答
现代的刀拿到古代,是否会成为“宝刀”,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 现代刀的优势,使其在古代可能被视为神兵利器:

材料科学的飞跃: 这是现代刀最显著的优势。
高强度钢材: 现代刀具大量使用合金钢,如不锈钢(例如 304、440C、VG10、CPM S30V 等)、碳钢(如 1095、5160)、粉末钢(如 CPM S90V、Elmax)等。这些钢材经过精密的热处理(淬火、回火、调质等),能够达到极高的硬度(HRC 5565 以上)、韧性、耐磨性和抗腐蚀性。
对比古代技术: 古代最优秀的冶炼技术集中在“乌兹钢”(Wootz Steel)或类似的高碳钢上,虽然其花纹和某些性能(如韧性)非常出色,但普遍而言,现代合金钢在硬度、保持锋利的能力、耐腐蚀性以及整体的均质性上是远超古代的。古代的冶炼技术,即使是最好的工匠,也难以保证每一炉钢材的成分均匀,常常存在夹杂物,影响了刀的整体性能。
抗腐蚀性: 许多现代不锈钢刀在潮湿环境下不易生锈,这在古代是难以想象的。古代的刀剑如果不是精心保养,很容易氧化腐蚀,影响使用和外观。
精密制造工艺:
精确的开刃角度和角度保持: 现代刀具可以通过精密的磨床和研磨技术,实现非常均匀、锐利的开刃角度(例如 1520 度),并且能够长时间保持这种锋利度。
热处理的均匀性: 现代热处理技术能够确保刀身受热均匀,避免了应力集中和变形,从而获得更稳定的性能。
表面处理: 一些现代刀具还采用PVD涂层、DLC涂层等技术,进一步增强耐磨性、抗腐蚀性和降低摩擦系数。
对比古代技术: 古代锻造和开刃主要依靠手工,虽然有经验丰富的工匠,但其精度和一致性难以与现代机械生产相提并论。
设计和人体工程学:
刀型设计: 现代刀具的设计更加多样化,考虑到不同的使用场景,如战术刀、户外刀、厨刀等,拥有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握把、平衡感和功能性。
刀柄材料: 现代刀柄常使用G10、碳纤维、Micarta等高科技合成材料,这些材料轻便、坚固、防滑且耐候性好,远胜于古代常用的木材、皮革包裹等。
锁定机制(折叠刀): 如果是现代的折叠刀,其可靠的锁定机制(如线锁、框架锁、蝴蝶锁等)在古代是闻所未闻的,能够极大地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轻便性: 许多现代刀具,特别是户外和战术刀,在保证强度的同时,会尽量做得轻便,方便携带和使用。

二、 成为“宝刀”的可能性与具体情境:

基于以上优势,一把设计精良、用料扎实的现代刀,在古代,尤其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或时期,极有可能被视为神兵利器,甚至宝刀。

作为武器的优越性:
锋利且持久: 能够轻易地切开比自身更坚硬的材料,并长时间保持锋利,在战斗中能造成更有效的杀伤,且无需频繁打磨。
坚固耐用: 不易折断或弯曲,能够在剧烈的格斗中使用。
抗腐蚀: 在潮湿环境下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适合各种气候条件。
轻便易携: 更容易携带和使用,尤其对于非专业士兵或普通人而言。
作为工具的实用性:
在野外生存、搭建营地、处理食物、制作工具等方面,现代刀的性能会带来极大的便利。
作为工艺品的价值:
其光滑的表面、均匀的金属质感、精湛的加工工艺,在古代工匠眼中可能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具体化为“宝刀”的含义:

在古代,“宝刀”的定义可能包含几个层面:

1. 性能卓越: 能够满足甚至超越当时最顶尖武器的性能需求。
2. 稀有珍贵: 由稀有材料或通过极其高超的工艺制成。
3. 拥有传奇: 可能带有某种特殊的历史渊源、拥有者或传说。
4. 象征意义: 代表着权力、地位、身份或某种精神象征。

一把现代刀,如果被带到古代,它在性能上几乎可以肯定地超越当时的大部分刀具。它会显得无比锋利、坚固、耐用且不易生锈。

举例来说:

一把现代的VG10或CPM S30V不锈钢折叠刀: 在古代战场上,它可能比任何一把士卒佩戴的刀都更锋利,更容易穿透皮甲或布衣,而且即使在雨季也不容易生锈。对于一位武将来说,它作为随身佩戴的防身或近距离格斗的利器,其性能优势会非常明显。
一把现代的精密加工的户外生存刀: 在荒野之中,它可能是一件救命的工具,能够轻松地砍柴、削木、处理猎物,其可靠性会远超任何一把当时简陋的刀具。
一把高品质的现代厨刀: 在古代的厨房里,它切菜的速度、精细度和效率会令当时的厨师瞠目结舌。

三、 潜在的限制和考量:

然而,要成为真正的“宝刀”,也并非没有阻碍和需要考虑的因素:

古代的认知局限: 古代的人们可能无法理解现代刀具的制造原理,可能会将其归结于神力或炼金术。这种“神秘感”反而可能增加其“宝刀”的地位。
材料来源和维护: 虽然现代刀本身性能优越,但如果刀身材质非常规(如某些特种合金),古代人可能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维修或保养。例如,如果刀刃损坏,古代的磨刀石可能无法修复,或者会损坏其特殊涂层。
特定使用场景:
大规模战斗: 在古代的大规模战场上,一把小巧的现代刀(特别是折叠刀)可能在与长柄武器(如长矛、戟)或重型刀剑的对峙中处于劣势,其长度和力量的杠杆作用不足。当然,如果这是一把现代的战术砍刀或军刀,其优势会更明显。
仪仗和象征: 在一些非常注重仪仗和象征意义的场合,现代刀具的“粗犷”或“工业化”外观可能不如古代那些饰有龙凤、镶嵌宝石、刻有铭文的刀剑更符合当时的审美和身份象征。但反过来,其纯粹的实用性能也可能被视为一种“高贵”。
文化和信仰: 在某些文化或宗教背景下,某些材质或外观的物品可能被视为不祥或亵渎。
“宝刀”的定义是动态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人对其会逐渐适应,或者找到相应的应对方法。例如,他们可能会尝试模仿其外观和部分性能,但很难复制其核心的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

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的刀拿到古代,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因为其卓越的材料性能、精密的制造工艺和优秀的设计而成为一件非凡的物品,在绝大多数用途(无论是作为武器还是工具)上都远远超越当时的同类物品,因此很有可能被视为“宝刀”或神兵利器。

它会因为其无与伦比的锋利度、持久的保持性、强大的坚固性和抗腐蚀能力,在古代社会引起轰动,并成为权贵追捧、工匠研究的奇物。它的“宝刀”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性能上的绝对优势和由此带来的实用价值。

然而,“宝刀”的最终地位也可能受到古代社会对其技术理解、文化接受程度以及具体使用场景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它都将是一件划时代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武士刀那个叫三枚合就是夹钢,冷钢用的三美钢也是夹钢,村口王师傅打的斧子柴刀还是夹钢,日刀党吹嘘日本刀吹的最多的就是包钢,包钢其实是中国的制刀工艺,日本那个最常见的包钢法叫甲伏锻,日本刀用的材料叫做玉钢而不是三美钢就是中国的传说中的土法炼钢,以前大跃进时代土法炼钢玩的比小日本牛多少都不知道,现在国内老有人张口啥啥钢啥啥的全是刀商为了赚钱特意告诉你们的,中国现在追求的是实用武器,国外卖刀子那是国外,中国直接就出口枪械坦克大炮飞机,利润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高不知道多少。最搞笑的是硬度60以上才能削纸,你在讲笑话吗,不跟你讲钢材了,连常识都没,好意思给人科普。还有就是第一句日本冷钢武士,冷钢是纯粹的美国公司他生产的的武士刀也就是88系列88K88W全是中国代工的用的1055弹簧钢就是55号钢单一钢,官网标着硬度是58实测就55或者56,但是性能已经可以说超过硬度60以上的真剑了,日本最求高硬度跟锋利度,所以日本刀必然容易崩口,烧刃是什么估计你都不知道,你知道冷钢的标准的88K厚度都有多少吗?8MM了刀身宽度也够宽,要不是开樋重量是非常之高的,他靠的就是开刃跟比一般武士刀稍重的自重,才有这么好的实操能力,开的刃应该是文蛤刃,因为国内工厂因为国人追求耐操一般都是文蛤刃多,而真剑开的一般是平造刃。

user avatar

目前最高票的答案全错(现在是我……之前有一位朋友的回答票数最高

1,从来不存在什么“三美钢”,日本刀造法里有甲伏锻(两种钢材)、三枚合(三种钢材)、四方咭(四种钢材)等等,这是一种造法,不是钢材名称。“三美钢”云云纯粹以讹传讹。日本目前有专门作造刀现代钢材的钢铁厂,品牌已经做很不错了。

以日本的“冷钢武士”为例,造型是再普通不过的短日式武士刀,可这把刀的钢材却是用的大名鼎鼎的三美钢
“三美”钢是现在日本刀使用的最好的钢材。三美的意思就是 三层,三美钢是一种专门制作高档日本刀的钢材。是专门为了制作刀具而发明的,也是唯一一种制刀专用钢。

2,“旋焊”是我国古代一种锻造工艺,它是一种“工艺”!和用什么材料无关!我可以用两种不同型号的但含碳量一样的钢,甚至三种、四种来做旋焊,明白?

这只是一种在锻打时使用的材料折叠方式,用这种折叠法锻打出来的刀具,最后呈现的花纹非常有特点,可以一眼辨认出来,古代刀具里用这种造法造的,研磨出来会很漂亮。这种折法我就经常用。不要想当然胡乱解释。至于软钢硬钢什么的,恕我直言,很不科学很不行业很不职业,搞金属材料和造刀的都没人会用这样的词。我们一般会用含碳量来标示种类,譬如低、中、高碳钢等等。

比如现在刀具经常采用的工艺“旋焊”。它是由含碳量较高的硬钢和软钢这两种钢混合做成,在加热和锤击之下反复旋转,最终融合成一块钢材,“焊接”成一体。

3,冷钢是个公司,不是什么冷钢武士。全名

cold steel ,冷钢官方网站

4,冷钢最有名的日本刀是88K,那是上海华诺代工制造的著名产品,材料为日本玉钢,现代玉钢。

利益相关:我和华诺是老朋友,老板是我私交极好的好友。因此在这个问题中我不讨论品质,但可因此保证我所说的资料的可靠和真实度。

5,刀具最合适的硬度,没有一定之规,从HRC 52----64都在可用范畴内,有些特殊的甚至可以是40+及70+,这纯粹取决于刀具的用途和种类。战斗刀具,目前最常用的浮动范畴是58--62。

一把好刀的HRC起码要在60左右才会满足切削需求,太硬了会被轻易折断,太软了刃会容易钝,一把水果刀,估计在40HRC的硬度左右。

6,纯粹就物理性能看,现代刀具并不优于古代刀具。因为无论是冶炼还是热处理还是锻造技术,只有细节提高,没有本质性的进步。

二战时期日本军部曾对现代刀具和古代刀具作过多次物理性能的全面测试,包括水心子正秀、村正、佑定等人的古代刀,以及对比的现代昭和军刀,测试结果,其中硬度最高的是一口村正二代,刃口表面硬度高达72,但芯铁硬度是25,平均45,显然这是极为出色的数据,不输于任何现代刀具。

7,现代刀具的最大优势,是在于冶炼出的钢材的纯度,远比古代的杂质少。锻造和热处理工艺也更规范化,使得能量产优质刀具。刀具的化学性能大大好于古代,但这很难感觉出来。

8,因此从战斗角度看,村正刀等古代优秀刀具已经达到了战斗刀具的最高物理要求。现代刀具能做到的是更符合人体工学,化学性能和材质更好。但物理性能,没有本质提高,可以说提高极少,因为古人没给我们留下多少提升空间。

9,所以,你随便拿一把现代产的优秀刀具,到古代一定符合名刀标准,而且当时大部分刀具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都比不过你的张小泉菜刀。只有优秀刀工造的名刀,在物理性能上才可以媲美,但化学性能依然比不过现代刀具。

---------------------------------------

分割线:有朋友说还有关于大马钢的错误,这个昨天因为觉得写起来篇幅太长了,就没写,然后在专栏里贴了个旧文,是有关即种不同刀系的介绍,其中就有大马钢的介绍,由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去看——〉世界名刃体系及中国古代神兵之“镔铁”“百炼钢” - 汗青论史 - 知乎专栏

还有朋友问化学性能指什么。刀具最主要的物理性能,大家基本都知道,就是硬度,其他的则如韧性之类。而化学性能,其实和材料里的其他元素含量有关,也和一些处理工艺有关,主要就是抗腐蚀性、对特殊环境的适应性等这些性能。如在高寒地区的使用或海上环境等等。日军就曾因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刀性能在高寒环境里下降明显,因而开始试验用我国东北奉天铁矿的矿石,同时改进工艺,最终研发出了性能极为强悍的满铁刀,这可以算是在物理及化学性能上都得到提高的范例。日军的海军刀一度使用不锈钢材料,也是出于化学性能考虑的一个案例。

user avatar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生。

先答题。

假如题主到超市随便买这样一把菜刀(砍排骨用的菜刀)。

材料为4Cr13MoV(一种马氏体不锈钢),锻造成形,局部淬火。热处理后金相组织为颗粒碳化物+隐针马氏体,硬度HRC55左右。那么它放在古代确实会成为一把名刀。削铁如泥的话,要看你想削什么铁了。削古代的熟铁没问题,铸铁之类的就不建议尝试了。吹毛就断和材料本身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刀刃的打磨的锋利程度(金属材料硬度上已经足够切断头发了,减薄刀刃,用很小的外力,就可以在毛发上形成足够大的剪切应力,切断头发)。

古代是一个漫长而宽泛的概念,金属兵器的发展也是冶金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北科有一个冶金史研究所做了不少工作,以下内容多取自他们的论文。

中国古代钢铁的制取技术的发展大约如下图。

早期的钢材质量很差。例如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西汉早期)出土的兵器金相鉴定如下

大量的夹杂物,元素偏析严重,自然冷却时产生的魏氏组织。这些都会极大的降低钢材的韧性,使兵器很容易折断。组织是珠光体+铁素体,比较软。所以说这一阶段的兵器跟我们的菜刀基本不具有可比性。

======================================================================

关于古代晚期刀具与现代刀具的对比我认为首先要澄清几个概念。

1、HRC的测量范围问题。HRC是用C标尺测得的洛氏硬度。中国的国家标准规定取值范围为20HRC~70HRC。而在ASM(美国金属协会)手册上,HRC只有下限没有上限(但规定碳化硅必须用HRA)。实际操作时,为了保护压头,以及提高测量精度,硬度超过68时HRC一般换成A标尺即HRA(二者试验时加的力不同,压头及测法都相同)。因为洛氏硬度测量简单,多用于实际生产现场,但不太精确,实验室一般测维氏硬度(HV)。金属材料不做特殊的热处理(离子渗氮之类)硬度很难超过68HRC,关于日本刀硬度测试,希望最高票答主能提供资料来源。

2、材料选用方法一般总结为三原则,使用性能原则,工艺性能原则,经济原则。

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力学性能(mechanical properties)物理性能化学性能

力学性能指的是强度硬度,塑性韧性,韧脆转变温度,缺口敏感性之类的。物理性能指的是密度、熔点、导电导热、磁性等等。化学性能指的是耐蚀性。另外在低温下材料变脆,是指bcc、hcp金属的冷脆倾向,由材料晶体结构与微观组织决定,用韧脆转变温度衡量,归为力学性能

工艺性能指的是加工的难易程度,例如钢材容易进行压力加工,但铸造却很容易产生缺陷,就可以说钢材塑性变形性能好,铸造性能差。

经济原则主要考虑原材料及加工成本。

选择材料时要在三个原则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3、现代冶金技术、加工技术、热处理技术相对于古代有的飞跃。

冶金,塑性成形,热处理原理非常非常非常复杂,不但是古代人,也是非材料类专业的人难以想象的,而且至今仍有很多基础性问题没有搞清楚。古代刀具的制作无法控制材料的冶金缺陷,无法控制材料的微观组织,难以规模化生产。例如很多碳钢的过热敏感性很大,淬火前加热温度稍高,就会会导致微观组织粗大,降低韧性。古人只能凭颜色分辨钢材温度,依靠控制鼓风控制炉温,一把名刀的出现不但需要富有经验的工匠,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今人能达到的力学性能上限也高于古人,例如离子氮化处理可以将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塑韧性比用做菜刀的马氏体不锈钢好,但硬度低)表层的硬度提高到1220HV,做表面纳米化处理后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现代金属材料可以用于比古代名刀恶劣得多的使用条件中。

4、现代刃具用钢,主要是用来切金属的。包括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工具钢。高速工具钢就是车床上的白钢刀,这种刀很钝,伤不了人的。现代军用匕首,主要是当工具来用的,砍砍树枝,切切铁丝。捅人的话还是三棱刮刀好使一点(家父曾在九十年代某乡镇中学没收过一把自制的三棱刮刀,放家里当锥子用= =)。总之现代生产的刀具和古代刀具在用途定位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作为制作一把用来砍人的战刀的材料(不考虑刀的几何外形设计),应该具备怎样的使用性能呢?

刀身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很高的韧性,在砍杀时不至于弯曲、折断。

刀刃有很高的硬度,低的缺口敏感性,用钝之后最好能重磨。

最好能在北方寒冷的冬天使用,经常沾血,要有一定的耐蚀性。

用来做菜刀的材料及其加工工艺符合使用性能要求吗?

符合。

当时生产的名刀符合使用性能要求吗?

基本符合。但无法保证最后一条。

这把菜刀适合用来砍人吗?

活人不适合,结构设计不合理。砍死人,就当剁排骨好了。

这把菜刀在古代可以成为名刀吗?

可以。厨界名刀。而且几乎可以肯定会有人原意出钱要求你给他打一把同等质量的战刀的。

古代名刀的使用性能超过用现代技术制造的刀具吗?

如果用最先进的技术,由最优秀的人才,不惜成本,设计制造一把用来砍人的刀,古代名刀是无法与之比肩的。

那为什么日本制式军刀要比武士家传名刀差?

制式军刀需要在使用性能、工艺性能、经济上寻求平衡。要能大量装备 ,快速制造,节约成本,就不得不牺牲使用性能。

为什么应用现代科技制造的刀具性能上并没有很明显得超过古代名刀?

因为古今刀的定位不同。虽然刀的性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但除了近身肉搏,总归不如枪炮好使。在古代刀是武器,现代刀是工具和工艺品。研制一把用来砍人的刀,不会像研制飞机导弹那样得到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员支持。

======================================================================

2015/8/28更新

没想到收到这么多赞,诚惶诚恐,对于答案中的一些问题做一下集中说明。

1、关于菜刀刀刃硬度以及锋利度的问题。

实际上我国早在1993年就颁布了生产菜刀的国家标准QB/T 1924一1993,近年来似乎做出了一些修订,不过我没有找到最新标准,截了以下老标准的图。(第一张是基本要求,第二张是优等品与一等品的要求。

锋利度是用刀具切割物体时所受阻力大小衡量的,单位是牛顿。为了使不同刀具测得的数据有可比较性,对实验方法做了一些详细的规定。具体的原理及测法可以查阅相关文献。

关于硬度问题我必须做出更正。我对不锈钢的了解很少,而不锈钢的问题又特别复杂。最初我是根据渗碳钢(主要用来做齿轮)热处理后表面硬度来估计的硬度。后来查阅了相关资料,虽然4Cr13MoV是一种比较贵重的不锈钢,硬度较高,工业上通常用来做模具,但一般淬火+低温回火后刃口硬度应该在HRC55左右。标准上规定大于等于HRC52即可算作优等品。实际上这个硬度很合理了,太高的硬度会增强刃口的脆性,使用时容易崩刃。

2、使用性能是指影响工件工作的材料性能,对于大多数工程材料,尤其是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最受关注。大多数工程材料课本中也都有列举。当然对其他材料,另外一些性能也很重要,例如对橡胶介质相容性,对医用材料生物相容性等等。

3、材料和冶金属于两个不同专业。欧美材料专业大多从冶金专业中分化出来,被称为物理冶金,而原来的冶金又称为化学冶金。我国很多院校材料专业从机械制造专业的热加工(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中分离出来,机械制造专业保留冷加工(车铣刨磨等),而有些院校甚至合并了物理、化学的相关专业组成材料学院。总体来说开设材料专业(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覆盖下的专业)的院校非常多,开设冶金专业的院校则比较少。

4、这个暑假有机会参观了几个国内顶尖的材料方面的院校和不少工业企业,结识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材料专业的学生,感触很深。材料学本身就旁芜驳杂,属于交叉学科,尤其是金属专业,素有工科中的理科之称。不管是相变还是形变,涉及的知识都极为深刻,需要扎实的理化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随着大学的盲目扩招,校区的分散化,教师科研任务论文指标压力的增多,以及师资质量的下降,严重影响了材料学科的教学质量。很多学校不仅学生不重视学习,老师也不重视教学。有的985高校教出来的学生,理论上铁碳相图画不对,实验上洛氏硬度不会打。我国材料工业师承苏联,老一辈的材料人素来重视实践,院士亲自下车间,而新一代的材料人却与工业生产日益脱节,实习就像走过场。如今材料工业普遍不景气,效益差,设备老旧,工人工作环境恶劣,收入微薄。我国工业的人力成本优势又逐渐下降,人才养不出,留不住,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忧心。

======================================================================

2016/1/30更新

竟然上日报了,好开心O(∩_∩)O~~!

有些问题在这里集中说明一下。

1、这把刀的图片是在某东网上盗的,之所以敢肯定材料是4Cr13MoV,不是因为我自带EDS狗眼,而是商品参数上就是这样写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马氏体不锈钢,也用作耐蚀模具钢。是的,这世界上存在一种不锈钢叫马氏体不锈钢。

这也不是中国独有的分类,美国ASM手册上也这么分的。

至于为什么这么分,可以参看《不锈钢手册》或任意一本工程材料教科书。这里只提一下奥氏体不锈钢加入大量的奥氏体稳定元素Ni,使钢的Ms点在室温之下,固溶处理(淬火)后得到的是奥氏体组织,不是马氏体。

2、3Cr13这种材料对应美国标准的名称为420,也是一种常用的马氏体不锈钢。313是一种不规范的说法(我从没听学校里有人这样说,可能是工厂里比较通俗的说法),因为容易与美标混淆,不建议使用。顺便提一句,小米的304不锈钢就是美标牌号,但对应的国标牌号绝不是3Cr4。8Cr13我没查到,但从牌号上看碳含量在共析点附近,属于高碳高合金钢了,虽然硬度提高显著,但会明显损伤塑性,进而降低韧性,大力劈砍时刀容易折断,不太适合做砍骨刀,做小刀应该可以。

3、QB确实不是国家标准,但也不是企业标准,而是行业标准(又叫部标),具体说是轻工业标准。材料行业常用的部标有机械工业标准JB(请读机标)、冶金工业标准YB。企业标准斜杠前只有Q。很多时候说国家标准指国标+部标,当然这样是不规范的。

4、魏氏组织那段我的表述不太清楚。魏氏组织是典型的过热组织。锻剑用的低中碳钢成分恰好落在易产生魏氏组织的范围内,由于锻造时加热温度过高或在奥氏体区停留时间过长,使奥氏体晶粒粗大,连续冷却时,易形成魏氏组织的冷却速度范围扩大,随后在自然冷却时就能产生魏氏组织。我并不是说自然冷却就会产生魏氏组织。防止魏氏组织形成,关键是要控制好加热温度,加热时间,防止奥氏体晶粒粗化,同时也要避免在易形成魏氏组织的冷速范围内冷却。魏氏组织一旦形成,可以通过正火或退火消除,但由于魏氏组织的遗传性,通常需要做不只一遍正火或退火。

5、虽然也曾睡过小红楼,但我真的不是北科的。。。

6、我曾经说过我对于不锈钢和菜刀方面知之甚少,这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根据我已有的材料方面的知识结合查阅的一些资料拼凑而成的,而且写得比较随意,必然有不少错误,也欢迎大家一起讨(打)论(脸)。但是也希望大家在质疑之前能多查一些资料,多思考一下,毕竟有些能够通过百度发现的错误还放在评论区是会误导别人的。

7、我的回答半年之后能上日报,大概与最近圆珠笔球珠这一热议话题有关。我们身边两米之内几乎必定有金属,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金属材料的知识都很贫乏。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增进大家对金属材料的了解,至于有关刀具的工业生产问题还是要咨询专业人士。

user avatar

指出目前排名第二的答案中的一个错误,而且这段话已经被很多地方引用,已经是贻害颇深了。基本中文来源都是知乎这个问题。

这段话就是:

"二战时期日本军部曾对现代刀具和古代刀具作过多次物理性能的全面测试,包括水心子正秀、村正、佑定等人的古代刀,以及对比的现代昭和军刀,测试结果,其中硬度最高的是一口村正二代,刃口表面硬度高达72,但芯铁硬度是25,平均45,显然这是极为出色的数据,不输于任何现代刀具。"

看到碳钢硬度能处理到72就觉得很神奇啊(要知道合金钢能处理到67度都已经很不错了,当然是假设默认使用的硬度指标是HRC)。


这个资料相信来源于这个興亜一心刀の実態と所見 地方。

所列出的村正二代就是72硬度。那么这个不可思议的72硬度也就知道是什么了。上面的日文翻译过来就是肖氏硬度(HS),72肖氏硬度换算成HRC也就是54而已,仅仅达到行业标准及格线而已。其中最优秀的81硬度以及最优秀的平均硬度68,换算成HRC不过是HRC60和HRC51。

上面是文中所列的日本刀钢材成分,可以看到从成分看就是很普通的1060钢,真的没什么神秘的。


总结:所以至少凭借这个资料来说古代制作刀具水平多么多么牛是站不住脚的。这个热处理水平是完全不如现代工业下的刀具生产的。跟现代工业下顶级的碳钢(如超级青纸钢)相比,也没有任何硬度上的优势。 而芯钢和刃钢采用不同含碳量钢材的做法,现在好点的菜刀都在采用,也就是夹钢工艺。

一直以来玩刀的领域都有两大谜之传说,1是古代日本刀所用的玉钢,2是古阿拉伯世界的乌兹钢(也叫大马士革钢,产自印度)。的确这两者在古代世界的其他钢材行列里显得独树一帜,但真的不要拿来跟现代工业体系下的刀具用钢相比好吗?即使是古代世界的顶级钢,也很难跟现代的稍微优秀点的钢材相比了。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沉迷过去是没有前途的哈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