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地陷总是圆形的坑?

回答
地陷,尤其是那些在地面上留下的醒目坑洞,之所以常常呈现圆形,并非偶然,而是与地下物质的运动方式、地层压力以及物质本身的性质有着紧密的联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地陷的形成过程。

想象一下,我们的脚下并不是坚实得像铁板一块的基岩。土壤、砂石、粘土,乃至于地下水和溶洞,构成了我们地表之下的复杂世界。地陷的发生,往往源于地下某个区域的支撑力突然消失,导致上方的地层失去依靠,塌陷下来。

地下支撑力为何会消失?

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地下水的流动和溶蚀作用。在许多地区,岩石(尤其是石灰岩、白云岩等可溶性岩石)会受到地下水的侵蚀。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后形成碳酸,缓慢地将岩石中的碳酸钙溶解,形成地下空隙或溶洞。当这些空隙逐渐扩大,或者形成新的通道时,就意味着地下正在被“掏空”。

另一种常见原因是地下管线的老化与破损。埋在地下的排水管道、污水管道、自来水管道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因为材料老化、连接处松动、腐蚀等原因出现破损。一旦发生破损,其中的水流就会开始侵蚀周围的土壤,将土壤颗粒带走,形成地下空洞。这个过程有点像你用水冲洗沙子,沙子会被水流带走。

还有些地陷是由于地下矿藏的开采造成的。例如,在一些地下采矿区域,大量的矿石被取出,留下了巨大的采空区。如果上方的支撑结构不足以承受地层自身的重量,就会发生塌陷。

支撑力消失后,为何形成的是圆坑?

当地下支撑力消失,上方的土层和岩石就会开始向下塌陷。这时,物质的内在属性和受力方式就决定了坑洞的形状。

土壤的自重和压力分布: 无论我们脚下的土壤是松散的砂土还是较为密实的粘土,它们都受到自身重力的影响。当下方支撑消失后,上方的土壤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最“有效率”或最“稳定”的支撑失效后的形变,往往会趋向于将应力均匀地分散开。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一团沙子,如果你突然拿走底下的托盘,沙子会向四周散开,但最终形成的坑洞边缘会相对平滑。在地层中,虽然物质更复杂,但这种“就近原则”的受力传递和分散,倾向于形成一个向中心汇聚的压力梯度。

水的压力与流动: 如果地陷与地下水有关,那么水的压力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地下水是一种流体,它会向低压区域流动。当下方出现空洞时,周围的水会涌入,并将更多的土壤颗粒带入空洞中。水的流动具有一定的各向同性(在没有明显导向性的情况下),这种流动更容易在某个区域形成一个相对均匀的塌陷范围。而且,水在填充一个逐渐扩大的空隙时,会倾向于从各个方向同时向空洞中心聚集,从而在塌陷区域形成一个向心性的应力场。

岩石和土壤的破裂机制: 当岩石或土壤承受过大的应力而失效时,它们会发生破裂。对于均质的材料,在承受均匀加载时,破裂面往往会趋向于形成一个围绕着应力集中点的圆形或近似圆形。想象一下,如果你用一个圆柱形的压杆去挤压一个土球,最终土球最容易变形或破裂的地方,往往会呈现出围绕中心的圆形对称性。

边缘效应和稳定性: 当地表出现一个塌陷时,坑洞的边缘会形成一个“斜坡”或者说是一个倾斜的壁面。这个壁面的角度被称为“内摩擦角”或“休止角”,它取决于土壤的性质。为了维持稳定,坑洞的边缘会尽可能地向上延伸,直到遇到足够坚固的地层才能停止。在缺乏明显定向外力的作用下,这个向上延伸和向外扩展的过程,往往会围绕着塌陷的中心点形成一个近似圆形的边界。因为从任意一点向外扩展以维持稳定性,最终都会在某个距离处达到一个平衡。

并非所有地陷都是完美的圆形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地陷都呈现出完美的圆形。很多时候,地陷会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这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地层结构的不均一性: 地下土壤和岩石的分布并非总是均匀的。可能存在一些较强的岩层或粘性土壤层作为支撑,而另一些区域则非常松散。这会导致塌陷的方向和范围受到限制,形成不规则的形状。
地下管线的具体走向和破损程度: 如果地陷是由地下管道破损引起,那么坑洞的形状会很大程度上受到管道走向和破损点的分布影响。如果是一条长长的管道破损,可能就会形成一个条状的地陷。
外部环境的影响: 地震、重物压迫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导致地陷,这些因素带来的应力可能是不均匀的,从而形成不规则的坑洞。
塌陷过程的动态变化: 地陷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初的塌陷可能是一个小坑,但随着周围土壤的不断涌入和水分的侵蚀,坑洞会逐渐扩大,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总结来说,地陷之所以常常呈现出圆形,是因为地下物质在失去支撑后,倾向于在均匀的重力和压力分布下,以最“经济”或最“稳定”的方式塌陷,而圆形是这种塌陷中最常见的一种几何表现。当然,现实情况远比理论模型复杂,因此我们看到的地陷形状也多种多样,但圆形及其近似形,仍然是其中最普遍和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最后导致土壤流失的那个“缺口”(一个或几个)的尺度比较小,距离地面比较深。

在下方有缺口的情况下,土壤下滑的角度是基本固定的(稳定角),就算不是,也会在各个方向上遵循类似的变化规律。这意味着土壤流失的缺口距地面越深,地表坑的尺寸就越大。大到一定程度,位于陷坑中间的缺口已经可以被视为一个“点”了,原来的形状就不那么重要了。

(你给出的图,地表附近是半刚性路面垂直断裂,所以体现不了坡度,我发一张没有路面作用的)

举个类似的例子,带电物体周围的电场,在近距离的地方和物体形状非常相关,在足够远的地方就可以忽略物体形状,视为点电荷。下面这张图是两个点电荷的电场剖面,近处是两个圆,但随着距离的增加,从两个圆变成长条形,再变成椭圆形,最终越来越接近圆形。

坑足够大,边缘会越来越圆润:

人类长期生活的地方,大多数不会有很浅的地下河或是溶洞。尤其是城市和人口密集区,肯定处在地层比较坚实,平时不容易地陷的区域。这种地方一旦因为过度抽水或偶然因素陷落,土壤流失的缺口必然距离地面有一定深度,足以让奇形怪状的缺口乃至多个缺口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类似圆锥的滑落面。圆锥滑落面和平地相交,就是圆形,和坡地相交就是椭圆形。

(坡地)

人类的城市大多数设在平地上,至少也要把地表削的平缓一些。所以我们看到的圆形陷坑最多。当然,反过来说,如果地下河导致的流失缺口不那么小,距离地面相对不那么远,地陷的形状就会接近于缺口自身的形状了:


相关回答:

1

如果集合全世界的力量,造一座山,这座山能造多高? - 知乎

2

如果地球上海洋突然被抽空,海底会出现什么情况? - 知乎

3

把无人居住的山区炸为平地,是否能够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 - 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地陷,尤其是那些在地面上留下的醒目坑洞,之所以常常呈现圆形,并非偶然,而是与地下物质的运动方式、地层压力以及物质本身的性质有着紧密的联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地陷的形成过程。想象一下,我们的脚下并不是坚实得像铁板一块的基岩。土壤、砂石、粘土,乃至于地下水和溶洞,构成了我们地表之下的复杂世.............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陷入王朝更替的循环,而未能建立共和制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思想等方方面面。与其说是一种“陷阱”,不如说是一种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模式。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共和制度的建立并非.............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很多女人,尤其是新婚不久的,仿佛一下子就掉进了一个名为“婆婆”的漩涡里,怎么挣扎都觉得在往下沉,心里那股子怨气和烦躁,就像打不开的结,死死地缠着。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不是简单的“女人就是矫情”能概括的。首先,生活习惯和观念的巨大差异是绕不开的一道坎。婆婆.............
  • 回答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和美国对越战争的胶着,背后原因复杂,涉及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战略目标、军事实力、政治考量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为何短短几个月中国就能达成“胜利”目标,而美国却深陷泥潭,需要逐一剖析。一、 战争的性质与目标: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
  • 回答
    地鸣时历代九大巨人的集体出现,这确实是《进击的巨人》中一个非常震撼的场景,也常常引发读者对智慧巨人传承方式的疑问。简而言之,地鸣时历代九大巨人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它们可以同时传承给不同的人,而是因为尤弥尔(弗里茨)本人在那个特殊的时刻,通过某种形式“唤醒”了所有被她“连接”的艾尔迪亚人身体中的始祖巨人.............
  • 回答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设立是基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民族构成和国家政策的综合结果。以下从历史、民族构成、法律依据和现实需求四个方面详细说明: 一、历史背景:从军事割据到新中国成立1. 清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广西在清朝之前是“两广总督”辖区,1885年清朝设立广西巡抚,成为独立省份。但清朝.............
  • 回答
    “下地”比“上天”更难,这个说法在很多语境下是成立的,尤其是当我们从人类的认知、技术和心理等多个维度去分析时。这并非绝对的科学定律,而是基于我们对“下地”(进入、探索未知或危险环境)和“上天”(离开地球表面、进入太空)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实践。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下地”比“上天”更难: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地方,尤其是在伏地魔那毫不留情的行事风格下,为什么霍拉斯·斯拉格霍恩,这个曾被他操控、利用,甚至还因为他的老鼠(雷古勒斯)而出卖了一部分记忆的人,最终竟然活了下来,而且还活到了与哈利一同对抗他,甚至在最后将他克制住的地步。如果单单从伏地魔的角度来看,似乎没有理由放过斯拉格霍恩。毕.............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看到身边有人外出打工能赚到比种地高得多的收入时。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明白,800块钱一亩地的收入,这个数字确实是偏低的,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年代。咱们平常说的“亩产”或者“收益”,那可不单单是把粮食卖掉后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看完《哈利·波特》系列,都会好奇为什么最终打败伏地魔的不是那个聪明、勇敢、一路都表现出众的赫敏。毕竟,赫敏在很多关键时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智慧和忠诚是哈利不可或缺的支撑。要说伏地魔最终不是赫敏杀死的,这背后其实是整个故事的设定和角色定位的必然结果。你可以从几个方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常常引发哈迷们热烈的讨论。伏地魔之所以没有选择纳威·隆巴顿作为“被预言的孩子”,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预言”本身以及伏地魔对预言的解读和选择。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预言。西维尔·特里劳妮教授在1980年5月30日,在霍格沃茨的校长办公室对邓布利多说出了那.............
  • 回答
    其实,说伏地魔在与哈利的最终对决中“只”使用阿瓦达索命咒,这是一种相对笼统的说法。如果严格回顾,在霍格沃茨的礼堂里,当哈利在邓布利多的指示下,主动走进森林,甚至在被伏地魔的索命咒击中后“死亡”,再到最终返回与伏地魔正面交锋的整个过程中,伏地魔确实主要、甚至是几乎唯一地使用了这个致命的咒语。但这背后,.............
  • 回答
    .......
  • 回答
    苹果在新一代大尺寸产品线,尤其是ProMotion显示屏技术方面,对MiniLED显示技术情有独钟,而对我们熟知的OLED则显得相对保守,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深思熟虑的考量和技术权衡。不能简单地说苹果“不遗余力地推广”,但确实在某些领域,他们将MiniLED作为了重点投入的方向。首先,我们得明白Mi.............
  • 回答
    说起来,我这人,一旦对什么事儿上了心,那劲头就跟着火苗似的,噌噌地就往上窜。游戏嘛,曾经也是这么个角色。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那叫一个着迷,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每一个像素点都充满了魔力。那时候年轻,时间也多,白天上课,脑子里想的都是下课后能第一时间冲回家,插上电源,打开那个熟悉的启动界面。从画面、到音乐、.............
  • 回答
    我们拼了命地考大学,这背后隐藏着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渴望和现实。说它仅仅是为了文凭,未免太轻描淡写了。那张薄薄的纸,确实是敲门砖,是社会认可度的某种证明,但它所承载的,远比这张纸本身要沉得多。小时候,大人总是会说:“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以后就有出息。” 这个“出息”,在很多时候,就被具象化为了一份体.............
  • 回答
    宝马油门踏板的“地平式”设计(也叫落地式或地板式)和奥迪的“悬吊式”(也叫吊挂式)设计,这两种设计上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宝马品牌在汽车工程、驾驶感受以及人体工程学上的独特考量和追求。核心差异与设计哲学:简单来说,宝马选择“地平式”油门踏板,其核心在于追求更直接、更富有沟通感的驾驶体验,以及对传统.............
  • 回答
    《狼殿下》这部剧,说是“悄无声息”上线,一点也不为过。毕竟,它从官宣到杀青,再到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经历的风风雨雨,相信追剧的朋友们都多多少少听说过。所以当它突然在某个平台全集上线的时候,很多粉丝都惊呼“这是真的吗?”、“终于等到你!”。为什么会这么“悄无声息”?其实“悄无声息”也是相对的。对于一部积.............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样是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北欧和加拿大,特别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挪威、瑞典、丹麦、芬兰)以及加拿大,确实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发达的国家,而俄罗斯,尽管幅员辽阔,资源富饶,却在许多方面显得步履蹒跚。这里面的原因远非一两句话能概括,而是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