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台湾人如何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回答
要深入了解台湾人如何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去剖析。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充满多元面向和深刻思考的集体意识。

一、 关于“我们是谁”的认同:复杂交织的根源与多元并存的面向

台湾人的自我认同,绝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和多元文化碰撞形成的复杂体。

历史烙印: 首先,不能回避的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台湾曾经历荷兰、西班牙、郑氏王朝、清朝、日本统治,以及国民党迁台后的时期。每一次统治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和政治影响。
原住民文化: 在汉人移民之前,台湾就已经有众多原住民族。他们的文化是台湾最古老、最根本的根基,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受到冲击,但近年来,台湾社会越来越重视原住民的文化传承与权益,这是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反思历史的方式。
中华文化的影响: 许多台湾人,尤其是早期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及其后代,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语言(汉语、繁体中文)、传统节日(春节、中秋)、价值观(孝道、家族)、宗教信仰(妈祖、关帝信仰)等。这让他们在情感上与中国大陆有着天然的联系。
日本殖民时期(18951945)的遗绪: 日本统治时期长达五十年,对台湾的现代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老一辈台湾人至今仍对日本的某些社会规范、精致文化、甚至是某些历史情感保有特殊的感受。这种经历也塑造了台湾人在某些方面与中国大陆的差异。
国民党迁台后的“中国代表”定位: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将台湾定位为“中华民国”的自由中国,试图在此延续“一个中国”的政治主张。这使得台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置于一个特殊的国际政治夹缝中,并引发了深刻的“我是谁”的身份认同危机和讨论。

“台湾人”身份的崛起: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与中国大陆政治经济联系的深化,越来越多人开始强调“台湾人”这个身份,而不是仅仅作为“中国人”的补充。
本土意识的觉醒: 这种本土意识并非排斥中华文化,而是更加珍视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历史叙事。他们可能在生活习惯、语言使用(例如台湾特有的词汇和语调)、对政治事件的看法上,与来自中国大陆的人群产生区隔感。
民主自由的价值认同: 台湾成功实现了民主转型,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民主制度。许多台湾人将民主、自由、人权视为自身最重要的价值,并以此作为区分自己与中国大陆政治体制的重要标志。这种价值认同是构建“台湾人”身份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国民党与民进党在身份认同上的分歧: 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分歧也体现在台湾主要的政党上。国民党相对更倾向于与中国大陆在文化和情感上有更紧密的联系,但并不排斥“台湾人”身份。民进党则更强调台湾的主体性,并更倾向于将台湾与中国大陆在政治和文化上区分开来。这些政党立场也影响和反映了不同族群和世代的观点。

总结台湾人的自我认同,可以说是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集合: 有的人可能更强调自己的中华文化背景;有的人则更认同自己是台湾这片土地上独一无二的居民,他们珍惜台湾的民主自由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人则在这些不同面向之间游走,认为自己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或者更偏向台湾人,但对中华文化仍有亲切感。这种多元性是台湾社会最生动也最真实的写照。

二、 如何看待世界:开放、务实与对变化的敏感

台湾人对世界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独特的国际地位、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地理位置的影响。

地缘政治下的观察者: 台湾位于东亚的关键位置,其自身的地缘政治状况与周边大国(中国大陆、日本、美国、韩国)以及全球力量格局息息相关。
对中国大陆的复杂情感: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敏感的一点。绝大多数台湾人对中国大陆并非完全负面或正面。
警惕与防范: 由于中国大陆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压力,台湾人普遍对中国大陆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防范意识。他们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对台湾的民主和自由构成威胁。
经济联系与机遇: 同时,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重要的投资目的地,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台湾人清楚这种联系带来的机遇,但同时也希望在经济发展中保持自主性,避免过度依赖。
文化与情感的羁绊: 尽管政治立场不同,许多台湾人仍然承认与中国大陆共享相似的文化根源,对一些中华文化传统仍有情感上的认同。
对美国的依赖与信任: 在政治和安全层面,美国长期以来是台湾最重要的伙伴,也是台湾安全的重要保障。许多台湾人对美国抱有信任和期待,希望美国能继续支持台湾的民主。
对日本的文化亲近感与历史记忆: 如前所述,日本殖民时期留下的影响,使得许多台湾人对日本的文化、生活方式、产品等有一定的好感和亲近感,但同时也不会忘记历史的复杂性。
对东亚区域的关切: 台湾人非常关注东亚区域的政治经济动态,他们希望区域稳定,也希望台湾能在区域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全球化浪潮下的参与者与观察者: 台湾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高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拥抱科技与创新: 台湾在全球科技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台湾人普遍对科技发展充满热情,也为自己在全球科技供应链中的地位感到自豪。他们关注全球科技趋势,并积极参与其中。
对国际事务的关注: 尽管国际地位受限,但台湾人对国际事务,特别是与自身生存发展相关的议题,有着高度的关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世界,学习他国的经验,也为自己所处的国际环境而感到无奈或担忧。
重视人权与环保等普世价值: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也使其更加关注人权、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并积极在国际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尽管形式受限)。

务实主义与韧性: 台湾人民在应对挑战时展现出一种务实和韧性的特质。
适应性: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经济挑战,台湾人展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灵活调整策略,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生活化的关注: 在日常生活中,台湾人更关注与民生相关的议题,如经济发展、生活品质、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他们希望生活在一个稳定、繁荣、公平的社会中,并努力为此奋斗。

总的来说,台湾人看待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过程: 他们既有对中华文化的根源认同,但又为自身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而自豪;他们对中国大陆既有警惕,也有经济上的依赖;他们渴望在国际社会拥有更自主的地位,但又不得不现实地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他们是务实的,拥抱科技,关注民生,并努力在全球化浪潮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理解台湾人的观点,需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身处的复杂环境,以及他们对于身份、自由和未来的深切渴望。这是一种在历史、文化、政治和现实交织下形成的独特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國家統一綱領


中華民國 80 年 2 月 23 日國家統一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中華民國 80 年 3 月 14 日行政院第 2223 次會議通過


壹、前 言:


中國的統一,在謀求國家的富強與民族長遠的發展,也是海內外中 國人共同的願望。海峽兩岸應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前提下,經過適當時期的坦誠交流、合作、協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 共識,共同重建一個統一的中國。基此認識,特制訂本綱領,務期 海內外全體中國人同心協力,共圖貫徹。


貳、目 標:


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


參、原 則:


一、大陸與台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 同的責任。

二、中國的統一,應以全民的福祉為依歸,而不是黨派之爭。

三、中國的統一,應以發揚中華文化,維護人性尊嚴,保障基本人權,實踐民主法治為宗旨。

四、中國的統一,其時機與方式,首應尊重台灣地區人民的權益並維護其安全與福祉,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原則下,分 階段逐步達成。


肆、進 程:


一、近程—交流互惠階段:

(一) 以交流促進瞭解,以互惠化解敵意;在交流中不危及對 方的安全與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以 建立良性互動關係。

(二) 建立兩岸交流秩序,制訂交流規範,設立中介機構,以 維護兩岸人民權益;逐步放寬各項限制,擴大兩岸民間 交流,以促進雙方社會繁榮。

(三) 在國家統一的目標下,為增進兩岸人民福祉;大陸地區 應積極推動經濟改革,逐步開放輿論,實行民主法治; 台灣地區則應加速憲政改革,推動國家建設,建立均富 社會。

(四) 兩岸應摒除敵對狀態,並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以和平 方式解決一切爭端,在國際間相互尊重,互不排斥,以 利進入互信合作階段。


二、中程—互信合作階段:

(一) 兩岸應建立對等的官方溝通管道。

(二) 開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共同開發大陸東南沿海地區,並逐步向其他地區推展,以縮短兩岸人民生活差距。

(三) 兩岸應協力互助,參加國際組織與活動。

(四) 推動兩岸高層人士互訪,以創造協商統一的有利條件。


三、遠程—協商統一階段:


成立兩岸統一協商機構,依據兩岸人民意願,秉持政治民主、 經濟自由、社會公平及軍隊國家化的原則,共商統一大業,研 訂憲政體制,以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

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 中華民國 81 年 8 月 1 日國家統一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一、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 同。中共當局認為「一個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來統 一以後,台灣將成為其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我方則認為「一 個中國」應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 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台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


二、民國三十八年 (公元一九四九年) 起,中國處於暫時分裂之狀態,由兩個政治實體,分治海峽兩岸,乃為客觀之事實,任何謀求統一之主張,不能忽視此一事實之存在。


三、中華民國政府為求民族之發展、國家之富強與人民之福祉,已訂定「國家統一綱領」,積極謀取共識,開展統一步伐;深盼大陸當局,亦能實事求是,以務實的態度捐棄成見,共同作合,為建立自由民 主均富的一個中國而貢獻智慧與力量。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編印

user avatar

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嘲讽台湾人。

我因为打LOL认识了一个台湾妹子,然后会经常跟她一起吐槽,还跟她的朋友一起开黑。
她的朋友非常非常可爱!她介绍我给朋友认识说:这位是大陆那边的同胞喔~!是个女孩子!
朋友们:(^o^)/欢迎欢迎!
我:⁄(⁄ ⁄•⁄ω⁄•⁄ ⁄)⁄谢、谢谢。那个……打野,我可以吃三狼吗?
妹子:将狗!叫你啦!
打野:(⊙o⊙)哦?喔喔!可以可以!请吃请吃!不要客气!
我【捶桌】:哈哈哈哈哈哈哈
其他台湾楞:Σ( ° △ °|||)︴大陆人好直爽喔
我n(*≧▽≦*)n:你们也很可爱啊

这件事跟我印象很深,我在国服打LOL的时候会非常暴躁,动不动20投,队友互相抱怨,但是台服那边基本都是互相鼓励:“万一我们会赢呢?不要放弃啦!”不过受我传染,那个台湾妹子现在也非常暴躁XD

至少从这件事上看,不少台湾人还是蛮乐观的,讲话也不会脏话连篇,顶多“屁啦!”什么的,搞得我都不太好意思,一想到我们这里什么漂移挂树……

还有其他事情上,台湾妹子非常关心民生政治,注意,不是什么抽象概念上那种政治。

而是污水处理与排放是否合格,不合格会很气愤;市长选举竟然受贿,或者实力不行靠关系选举,也会非常气愤。台湾的学生发了运动,台湾ZF用暴力手段镇压,她也会很伤心,并谴责ZF。为了考取自己喜欢的工作,会用功读书,半工半读辛苦了之后,终于进入了自己理想的工作里。

她非常喜欢大陆的朋友们,听到天津爆炸的事儿,很伤心很气愤,我也很伤心,跟她诉苦,她还会安慰我。

至少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正常的公民该有的责任心,爱心和正义感。她觉得这个世界应该是公平正义的,她也有自己的烦恼、跟缺点,但是总是不吝于去关爱自己的朋友。

这是我亲身接触到的台湾人,或许瘦小,却也乐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并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世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觉得即使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也有不同样的人。在我们的眼里不应该是哪里哪里的人偷鸡摸狗什么的,而是那“个”人是怎样的,或许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文化不同,或者哪里有所缺陷,但是还是希望各位褪去地域标签去看待人吧~


===================2016.07.27更新===================
唔,评论里有朋友评论了一些东西,让我想更新说些什么。

我们喜欢选择去看我们愿意看的东西,或者这个东西的某一面。

从前东风跟太阳打赌,谁能让路人脱下衣裳。

让你放下心房的,从来不是狭隘的敌视。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觉得不论是大国,还是个人,一个有风度,有包容心的人,才会让别人被你的魅力折服;而人在真正感谢、尊敬对方时,才会真正的心悦诚服。

别人对我狭隘,我就要狭隘对人吗?就算被人轻视,那也只是轻视别人的人无礼惹人厌罢了。

如果对方不亲切对我,就不能对他亲切吗?可能有人会嘲笑我圣母,但我觉得我要成为一个包容他人的人,和对方是否整体狭隘还是部分狭隘,没有任何关系。

谢谢诸位,想让我认清台湾人不都全是好人的心情我能理解,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好人跟坏人,我也亲身地体验过好人的缺点,跟坏人的和善。

因为我接触的是我的朋友,我没有必要因为一个跟我朋友无关的群体冒犯了,一个跟我毫无任何联系的组织面子的事情,而跟我朋友兵戎相见,互相吵架。

重要的是,我没有打算强硬地扭转台湾的朋友对我们的看法,只希望让他们看到这边,也有不会计较这些,真正希望两岸和平交流的人存在,重点不在于让对方折服,而是互相接纳。

即使台湾有人在讽刺全面否定我们的同时,我相信我的朋友也会像我一样,会说出来:在海的那边,我有一个大陆朋友,她不是这样的人,你们不应该以偏概全……


===================2020.03.27更新================

4年过去了,人老了,脾气也不太好了。有些难听的话我放在了评论里。但是无奈还是有人视而不见。

我开放评论是秉着平等交流的姿态,在这里【有小礼而无大义】地提醒一下各位,请您们尽量做到:

1.爹味太浓的人,请不要在这下面评论教育我,烦请您另开回答,抒发高见。

2.您觉得台湾人坏,傻,穷,小气巴拉,弱,那是您的感受,我的原则是尽量替被误解的、弱小的一方说话。

3.下面采编2个新闻,敬请挥斥方遒的学生会主席们一赏。

《我去哪里找,像你这么好》





——————2020.04.18更新

我抱着最后一丝对中文互联网的乐观,认为知乎是平等冷静包容存异求同地沟通,讨论知识的地方。

我错了。关闭了这里的评论。

当打出一大段文字被认为是疯癫,当写出一段诗被认为是矫情,当大义不容忍个人情感的存在,当观点只剩下对立与讨伐,说话已经不具有任何意义。

庆幸我曾看到过刘正风和曲洋。

user avatar

我是台灣人,17歲。

不懂政治,所以政治立場實在不怎麼明確,不知道統了之後會怎樣,獨了又會怎樣,不知道各派到底為什麼有那麼多謎之堅持。

不過最近我還是很認真的想探究自己的民族、國家認同,於是先從家族史開始想起,我不是原住民,也不是隨國民政府來台的那批,爺爺小時候經歷過日治(我還是比較願意用日治這個詞而不是日據,因為人家雖然有過但也確實是治理、建設有功,許多台灣人對日本也確實有些莫名的感情),所以推估我的祖先大概是鄭氏或清領時來台的,祖墳上刻有堂號“滎陽”,查了一下滎陽是在河南的樣子,但我爺爺奶奶平常都講閩南語,所以大概祖先是從河南到福建再到台灣吧。嗯,看完家族史,我知道我不用喜歡國民黨,而且本來我就因為二二八而滿討厭它的。

再看一下台灣史,課本都說台灣地理位置重要,是戰略還有東亞航運網絡的重要位置……,所以很容易被看上,說到底台灣很小很弱,歷史上誰厲害誰來佔領,從荷西到鄭氏到清領然後又被割給日本,大人物玩的政治遊戲、權力爭逐,被統治者從來都只能被動接受,即使期間每個時期都有抗官民亂事件,但也都被壓下來了,當人民漸漸習慣於服從後,又換人來統治,然後又從衝突到鎮壓、教育改革到和諧。

再從我的學習歷程看,我對世界的認識是從家庭到福山里到高雄到台灣再向外擴展,因為接受到的教育,說實話小學前我可能根本不知道中國。而到了小學時期,我也一直認為中國跟日本韓國一樣就是個“別的國家”,忘了在哪聽到:“如果$₩₩£€¿€£……可能中國就會打過來。”那時覺得莫名其妙,幹嘛打我們?(不知道戰爭的可怕還以為是打架的意思呢),那時也跟本不知道中華民國是個啥,以為大概是個紀年方式(媽媽:民國+1911=西元/我:(認真筆劃了一下)媽咪所以我是西元2000年出生的對不對!/媽媽:對吧,沒算錯的話就是了。)之後國中(初中)學到了,才知道兩岸間的愛恨情仇,但也絕對不會去細想什麼,認同的是我是台灣人,同時也開始接觸到網路上的大陸言情小說和電視劇,飯tf,上微博,反正很多東西都非常喜歡,因為這種心理上的貼近,覺得兩岸現今好像是非常和諧的關係,那時陸客也多,來高雄會去六合夜市,事實上當地人更常去瑞豐夜市,我也沒怎麼去過六合,反正高中某天坐公車去補習,基於好奇提早一站下車,先去六合買晚餐,看到價位我就後悔了,但我想也許好吃也不一定嘛!就分別買了一包豆乳雞跟一杯木瓜牛奶,結果貴就算了還難吃……一頓晚餐吃的我委屈兮兮,但是別生氣,那些無良賣家不是只欺負陸客啊,他也欺負我唉!木瓜牛奶那攤甚至還有貼馬總統的合照呢,連總統也欺負xD從此不去六合(好像扯遠了)

到了高中,開始嚮往歷史、國文課本裡的那些情懷與人物,中國那麼大,我有好多想去的地方,甚至因為“離開舒適圈”的想法,想去北京唸大學,查資料時發現知乎,也更頻繁的接觸來自大陸的各種資訊,反正越了解越喜歡。但同時在網上看到的那些兩岸互噴的那些很難聽的話,又會感到很害怕,好像扯到政治就要吵架,但是為什麼不能互相體諒呢,台灣的歷史造就特殊的民情,不僅在國際上位置尷尬,其實台灣人的內心認同也很尷尬,我高中歷史老師跟我們分享:“大陸有個藝人劉燁,採訪時說他睡前跟兒子講的不是格林童話那些西方故事,而是西遊記,他說因為那才是我們中國的故事,我就在想,那我該跟我的孩子講什麼呢?我也跟他講西遊記嗎?但那並不是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上的故事啊!還是我要跟他講賽夏族跟黑矮人的傳說?但我們不是原住民啊!”。台灣文化很多元也很愛學習國外,卻好像沒有自己的標誌性,當文化展日本人穿和服,韓國人穿韓服,台灣組可能是一群漢人和幾個真正的原住民一起穿著原住民傳統服飾跳著原住民的舞蹈。

最後,總結我的想法,我絕對是個台灣人,在這座島上出生、成長、學習,不管台灣是個省還是國還是就只是一座島,我都是台灣人,誰欺負台灣攻擊台灣罵台灣我就討厭誰(雖然被我討厭也不會怎樣 );我也相信我是個中國人,但這個中國不是中共也不是中華民國,更應該說是中華民族吧!我相信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但在國外,人家問我哪裡人,我還是會說Taiwan,畢竟China表示的中國不是我前面那個定義呀。嗯,說回統獨,我不站隊,只要沒有戰爭就好,我還想說,如果未來中共真的收復(或者說是“得到”?)台灣,請好好愛它,不要再因為什麼原因輕易割讓或讓它被別人搶走了吧,畢竟適應一個新政府肯定很累很痛的。

唉,我還是不喜歡談政治,在台灣我只敢說自己是台灣人(不然多數人會不高興),如果到中國我也絕對不敢說我以上那些認同,所以匿了。

user avatar

大家好~今天是我第一天加入這個論壇。現在進來知乎的心情就是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我過去從來沒有加入過任何一個論壇(包括台湾的論壇也沒有),其實應該多逛逛再說話的,但可能因為現在情緒有點有點小激動,所以很有發言的衝動。以下言論只代我自己的經驗,不代表整個台湾.

我覺得台湾人滿消極和被動看政治和世界的,對於很多事都只知道表面,不願去多深究.所以很多時後造成一窩蜂的盲從,等到風潮或風波過了,我們還是回歸麻木,從來不真正了解當時自己在追的是什麼.

我們知道自己小,對於自己的定位困惑,很多立場和心情很矛盾,也覺得無法掌控未來或改變什麼,也許是基於這個心理.我們大多數都是沉默,對於藍綠誰都不喜歡的中間者佔有很多,更多覺得自己政治冷感,抱持著反正只要整個社會還能運做,你們愛想在台上怎樣就怎樣,反正只要我過不好了,我下次就投不同顏色得過且過的心態,久了就變成另外一種形式的冷漠.對於媒體的心態亦同,就有我知道你們大多都不中立,還很偏激,但那又怎樣,反正台湾就這麼大,也無法改變什麼,就整個隨便放任.

這也是為什麼我想來知乎的原因,想透過自己去交流自己去看來了解,而不是只是接收已經扭曲的訊息.不過最近亂象太多,我覺得有一小部份的人開始覺醒,有試著想走出這個封閉的土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

我要謝謝每一位留言的朋友,讓我更能安心的在這個版面留下自己的聲音。

其中,我很喜歡下面一位朋友所講的:「这里会是你思辨能力提升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请记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交流中所碰撞的火花是很值得珍惜的,而在與自己的對話中,重新思考基本的思考本身:我該怎麼收集不同的資訊?我要怎麼判斷訊息的真偽?而又要怎麼去證實呢?我看待事件夠全貌嗎?我真的了解自己嗎?我的盲點在哪裡?等等,我覺得探索分析自己本身就是很有意義,很多情緒或行為模式背後都有藏著名為「真實」的黑盒子,隱約我知道它的在,但我從來不想去深究。哈哈,不過知道是不是一次想開太多盒子,有點頭腦超載的感覺。

誠如上一次發言所言,我不能代表全台灣,但不可否認我也是其中一員,所以這幾天我很認真的想去剖析自己,有一些留言正中我一直很想質問社會質問人群的問題,但同樣我也拿來質問自己。為何沉默?為何封閉?為何迴避?瞬時,所有不同的情緒和內心的聲音蜂擁而至,就好像事件或現象也從來複雜而非單因素所造成的一樣。雖然我覺得打開自己的「黑盒子」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但,這過程中真的不是那麼舒服,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我有這麼多的情緒藏在心深處,我光是要處理及認清這些讓我措手不及的情緒,就佔用了很多的心力,甚至有時後我會問自己,我真的準備好要打開黑盒子了嗎?

我不禁將這些不舒的感受和迴避、沉默、麻木以及封閉連結在一塊。在心中形成一個模糊的影子,令外,我也不禁疑惑有些人所表現的憤怒真的如他們自己所講的理由嗎?他們認真去探索過自己了嗎?還是其實藏在背後包含了許多的黑盒子呢?他們所謂的站定立場以及信念,真的就是自己真實的訴求嗎?又有多少人準備好面對自己的黑盒子呢?有很多的答案和資訊我自己都深感嚴重不足,我覺得我可能要多花一些時間來摸索,我不知道思考清楚到決定信念要花多少時間,決定信念到真正實際有所作為又要集合多少的動力?像某一位樓下的朋友說的一樣:未來的事情很難說。很多時後,我們也在汲汲營營我們眼下自己的生活(認真思考這些事情,結果上課恍神了有沒有>-<)。但是,不管如何,我覺得現在也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其中,我想回答一位朋友所說的有仇恨對岸的事情,我確認自己沒有仇恨,我也很認真的問自己有沒有其它的負向情緒呢?也許是有的,第一,對於大陸還有很多的疑惑,到底真實的面貌是什麼還不是很清楚(我們很多的新聞標題都是什麼「對岸寧願台湾寸草不生也要選擇武統」等之類的= =),不過有次誤進天涯網,看到他們很認真的覺得ptt的言論就代表台湾,就覺彼此是一樣的,看來還有很多真正交流的空間。其二,我自己覺得可能兩邊高層都在著急,都開始積極希望群眾表態,但拿我來說,不是還有很多思緒未處理嗎?對於兩岸的真實面貌也不是很清晰,現在不管哪一方強迫選擇也都有可能會造成不舒服的逃避或情緒的反彈。總結,我覺得自己之前不想主動去了解兩岸的新聞,是因為這些潘朵拉的盒子帶來的不舒服,而非仇恨(這個字也用太重了吧~)。

還有一些對現象的解讀或答案只對我露出冰山的一角,雖然還有很多看法,但目前我覺得都還了解的不夠完整或將之梳理的清晰,所以暫都保留。不好意思,讓大家看到了還在混亂狀態所寫的一些廢話或可能還不夠完整的觀感。

ps.就像樓下留言的朋友,這裡還有很多主題的版塊,我也很想去看看^^

撇開政治立場或定位問題,不同的交流一定很有趣,未來就多指教了。

ps,再次註明,以上不代表台湾,只代表自己個人經驗或觀點

再次ps.我竟然凌晨三點才睡,明天早上慘了>-<

user avatar

我是台湾人,我目前即将满23岁,在香港读研,我觉得我的人生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童年,0-12岁,成长于台湾新竹。

2.青少年,12-18岁,成长于上海。

3.青年,18-22岁,本科在广州。

我在来大陆的前两年是不会打简体拼音的,但是后面买了一台简体版电脑,当时玩CF为了和队友交流,我就下了一个搜狗输入法,然后强行自己边念边拼音,差不多一周就神奇的学会了,后来简体拼音用习惯了,反而不太会打繁体拼音了。

首先回答题主的问题:

1、台湾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我是中国人,户籍台湾省。我们目前是因为内战而导致的政权分裂,但是我希望我们可以尽早结束这种分裂状态。另外,台湾人的身份证的背面有一栏是写自己的出生地,一定是写台湾省xxx,如果大家身边有认识的台湾朋友可以问问他们去验证这件事。

下面是我身份证(重要信息已打码)


所以下次如果你们遇到台du人士,直接这样怼,叫他把自己的台湾身份证拿出来,问他到底是台湾guo人,还是台湾省人。


2、台湾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这个世界现在是由西方人日耳曼民族主导,占据话语权的世界。中华民族是目前唯一有能力挑战西方人地位的民族。


3、台湾人对于这个世界有愿景或者使命吗?如果有,你认为是什么?

我对于这个世界除了中国以外的国家没啥使命。至于愿景,我希望比中国强的国家可以衰落,比中国弱的国家继续保持。。。

最近要考试,时间较少,我现在的这个想法是我经历了许多心路历程才慢慢有的,有时间再更。

我想把我的心路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来写:

一.童年 0-12岁

先说说我的家庭吧,严格来说我算是1/4重庆人,3/4台湾人。

这要从我爷爷开始说起,我的爷爷是重庆丰都人,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儿子,但是爷爷算是苦命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生他的弟弟难产去世了,但是总算保住弟弟了,我的曾祖父本是中医,但是喜好抽鸦片,基本不太管家,所以我的爷爷是她奶奶带大的。我爷爷和我说,他听村里的人说,他妈妈难产那天,那几个人坐在我爷爷家的院子聊天,然后看见一个穿红衣服的女人提着一个皮包包进了他们家,然后不就就传来了爷爷母亲去世的消息,据说那个红衣女人就是所谓的“产妇鬼”。

爷爷16岁的时候,娶了一个比他大三岁的女人,他们育有两个儿子。19岁的时候,爷爷到上海学医,无奈当是正值国民党大撤退,爷爷想说先跟着国民党退到台湾,到时候再看看情况,不料这一退,就是四十年。

到了台湾后,我爷爷人生地不熟,为了活下去,他加入了国军,由于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具体出生日期,所以他将自己的生日填为1月1日,他决定到了台湾新的开始,要好好活下去。

后来我的爷爷在军队了,考了医生执照,当了军医,之后再一次病诊中认识了我奶奶,所以我爷爷就此在台湾落地生根。

后来1980年代,两岸逐渐开放,我爷爷就带着我奶奶回去探亲了,当时他故乡那个地方还没修路,只能靠走山路进去。他回去的时候,他家的祖宅田地全部充公,他的父亲已经被枪毙了,弟弟在饥荒的时候饿死了,他的两个孩子也夭折了,第一任妻子改嫁了。但是在被抄家的时候,我爷爷儿时的一位玩伴,一位佃农,帮他把族谱藏起来了,除此之外,其他的东西都没了。我爷爷说他小时候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栗子树,那棵树已经长成了一颗大树,但是人都不在了。

后来,我爷爷宴请了当地的人,当时其他村的人听说我爷爷要请客,特地走了三天路,走到我爷爷这个地方吃饭。我爷爷给当地的人看了几天病,然后祭拜了祖坟,就回去了。后来陆陆续续有和老家那边的人通信。

这大概是我最早从我爷爷哪里了解到的大陆,我在没来大陆之前,一直对大陆有一种好奇,因为我爷爷就是大陆人。爷爷有一口浓厚的重庆乡音,我小时候很喜欢模仿爷爷的口音,爷爷就会过来弹我的手,说我要敬重长辈。

我对大陆的最初印象是好奇,是我爷爷的故乡,是一个跟我成长的地方完全不同的故乡,是爷爷讲述故事中的主要场景,是我爷爷的牵挂,爷爷是什么样,大陆就是什么样,那是我们家族的根。


其余待补充。。。

user avatar

歪个楼,我个内地人说两句,就我遇到的台湾人。

1.关于社会

正常来说,遇到的几位台湾人都比较客气,前提是不谈政治。但是这种客气很虚,比如问老家哪的?明显只是待客套路,一般内地人问你老家哪的,哪怕也是常用聊天套路,但你能确实感觉到他有那么一点好奇,但是台湾人这种是完全没有,只是为了满足表面礼仪。

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在人际关系上,可能更有点阿宅的感觉,也更关注自己,对周围其他人的关注度可能不如内地人。当然,这也可能仅仅是因为我是内地人的原因。

2.关于政治

觉得自己是free世界的,你是communist世界的。总之莫名很自豪。言必称美日,总之莫名其妙对你有优越感。但是如果你问他知不知道台湾的叫做资本主义民主,他会显出你在扯淡的表情。如果你说中国的叫做社会主义民主,他会莫名露出戏谑的表情。总之,

只有别人会被洗脑,

只有我台湾的叫民主,

民主只能是我台湾,日本,美国这个样子的。

其余非台日美式民主的国家都是可怜虫。

但是你问他日本自民党连续执政38年算不算毒菜?他会回答你,啊?有这种事?

4.关于世界

日本当然是最好的,美国当然比日本好,但是还是日本最榜样。

哎,你猜我这次休假准备去哪旅游?日本。等不及吃日料了。

哎,你看那个那个日式xxx,好漂亮。

哎,你看,还是日本科技厉害,日本人真的严谨,科技世界第一。你看还有煮饭仙人这种,真的专业,敬业。

哎,你看那个蜜瓜,日本产的哎,坑定好吃。

哎,那肯定是外省人,我们台湾本省人不会这样的。


但是如果你反问,具体什么日本科技厉害呢?

台:就精加工,汽车呀,很厉害。

我:嗯确实挺厉害的。其他呢?

台:。。。。(想不出了)

我:各国各有所长,何况这几年日本专利申请量降了好多。说有点言过其实了。

台:你胡说。(表情是这样,但是不会说出来。)

我:我觉得煮饭仙人也挺奇怪的,煮3年饭和煮30年饭有什么区别,这算不算日本人的炒作?

台:你懂什么严谨,你懂什么日本人?(表情是这样,但是不会说出来。)


但是如果你反问,看过赛德克巴莱吗?台湾人导演拍的。

台:啊?什么电影?


但是如果你反问,你知道日本的农业的农药使用量世界第一吗?

台:啊?你胡说。


但是如果你反问,日本又不是温差很大的地方,蜜瓜怎么会好吃?

台:静冈的网纹蜜瓜,一藤只结一瓜,可好吃了,我吃过。(满脸骄傲。)

我:看个人吧,我还是觉得中东或者新疆这种温差大的地方出的蜜瓜自然好吃。

台:一脸鄙视。


但是如果你反问,日本厉害和台湾有什么关系?

台:关你什么事?


仿佛世界只有台日美中南北朝鲜。

user avatar

說群體我是沒資格代表所有台灣人,稍微講點雜七雜八的。

台灣的教育非常重視自我(ego),忽視邏輯

我從小到大被迫寫最多的就是自我介紹,在台灣自我介紹這東西要從幼稚園一路寫到求職,甚至要寫到進墳墓,這對outsider來說其實是最痛苦的。


如果你看台灣的電視廣告的話,會發覺『自信』這點幾乎是廣告的重點。

先記住這點,這是理解所有從老到少的台灣人最根本的一點,你覺得台灣人比起一般華人不好理解的原因就在這裡。

=============================================

說說我個人。

最近臉書封了,所以我無聊又把知乎號拿來用了。

個人的對時局的理解就是

『還未完全理解的東西,就不該去反對』『越是完全理解的東西,就越有理由去反對他』

僅此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深入了解台湾人如何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去剖析。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概括的问题,而是充满多元面向和深刻思考的集体意识。一、 关于“我们是谁”的认同:复杂交织的根源与多元并存的面向台湾人的自我认同,绝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经过漫长历史演变和多元文化碰撞形成的.............
  • 回答
    台湾人看待自己的历史,那可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故事,就像岛上层叠的山峦一样,有不同的面向,也有各自的观点。想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一点来。历史的起点:不是单一的叙事首先要明白,台湾的历史不是从某个固定的时间点“开始”的,也不是只有一种“官方”说法。对于台湾人来说,历史的起点可以有很多种解读: 原住民.............
  • 回答
    台湾地区的政治生态和社会舆论环境较为复杂,公众人物(包括艺人、媒体人、学者等)在公开表达政治诉求和参与社会事件时,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以下从历史背景、政治结构、社会影响、国际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民主化与政治参与的演变1.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 台湾自1990年代起逐步实现民主.............
  • 回答
    “大陆狂挖角台湾人才,台湾网友:强国人自己智障才会挖我们的人”这句话,反映了在两岸人才流动和经济发展背景下,台湾社会中一种复杂而尖锐的情绪。要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现象的背景:大陆对台湾人才的吸引力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陆狂挖角台湾人才”这个现象的客观基础。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持.............
  • 回答
    看待赖清德关于“亲中爱台”以及其“台独”立场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理解其中蕴含的政治策略、历史脉络以及各方解读。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亲中爱台”这个词的含义。这个词最早是2017年由当时的台湾行政院长赖清德提出的,它试图在“亲中”和“爱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亲中.............
  • 回答
    假活佛行骗2亿元的事件,无疑是一起严重的诈骗案件,暴露了社会中存在的信任危机、监管漏洞以及一些人在宗教虔诚中的盲点。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作案手法及技术手段:这起事件的作案手法可谓是“老套路新包装”,结合了传统的骗术和现代的科技手段,使其更具迷惑性。 伪造身.............
  • 回答
    “简体字是残体字,使用繁体字令人骄傲、自豪”——这句颇具情感色彩的论调,在两岸关于文字的讨论中并不罕见。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身份认同的复杂交织。首先,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看,繁体字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和古典文学。对于许多台湾人而言,繁体字.............
  • 回答
    台湾军舰撞上自家渔船的事件,确实是一个相当引人关注的意外。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本身:一个不幸的意外首先,从最直接的角度看,这是一起不幸的意外。军舰体积庞大,机动性相对较低,在复杂的海况下,尤其是在港口附近这种交通繁忙区域,发生碰撞的风险本身就存在。渔船则体型较小,航速也相对较.............
  • 回答
    “馬的報報”制作的“越少中国客越美丽”这则台湾旅游广告,在海峡两岸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则广告,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得说说“馬的報報”这个平台。它本身就是一个以台湾本土视角、带有戏谑和讽刺风格的内容创作者,尤其是在涉及政治、社会议题时,常常会发布一些比较直接甚至略带攻击性的观点。这种风.............
  • 回答
    台湾桃园发生的旅游大巴火烧车事故,造成26人死亡,其中包括24名大陆游客,原因至今仍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对于检方研判司机为预谋自焚的说法,这无疑给这起悲剧蒙上了一层更深重的阴影,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解读。事件回顾与检方初步判断:这起令人痛心的事故发生在2016年7月19日,一辆载有大陆游客的游览车在台湾.............
  • 回答
    2017年,《自由时报》的一篇报道题为《抢人偷技术没用,中国试产DRAM全败》,这篇报道在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报道,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报道的核心内容和意图: 指控中国半导体发展依赖“抢人偷技术”: 报道直接指责中国发展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
  • 回答
    陈同舟赴台“自首”一事,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仅仅是在两岸关系层面,也触及了香港司法管辖权、人权保障以及法律原则等诸多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并梳理其中的脉络和潜在影响。陈同舟的“自首”:一个复杂的动机与行动首先,我们得明白陈同舟为什么会选择“自首”。从他的角度来看,这背.............
  • 回答
    自从2017年以来,台湾军方内部接连曝出多起官兵涉毒事件,这无疑给台军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事件频发,暴露的深层问题首先,从时间线和事件的性质来看,从2017年至今,台军涉毒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呈现出一种“屡禁不止”的态.............
  • 回答
    台积电的跨界自研芯片“This”,这个说法一出来,立马就在行业里炸开了锅。大家都知道台积电是全球最顶尖的半导体制造代工厂,掌握着最尖端的制程工艺,像是给苹果、英伟达、AMD、高通这些芯片设计巨头代工,它们设计出来的芯片,最终都靠台积电的厂子造出来。所以,当台积电自己跳出来说要做“自研芯片”,而且还是.............
  • 回答
    华为将14nm自主芯片生产线从台积电转向中芯国际,这无疑是近期半导体产业界乃至国际格局中一个颇受关注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包括技术、供应链、地缘政治以及对华为和中芯国际各自的长远影响。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移?——“断崖式”的限制与主动求变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
  • 回答
    川普在 2016 年当选总统后的一个显著举动,便是打破了自 1979 年美国与台湾“断交”以来,美台之间高层政治接触的长期惯例——他接听了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的电话。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影响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历史背景与“一中政策”的微妙平衡:首先,理解这件事的背景至关重要。自 197.............
  • 回答
    台湾人对台积电(TSMC)数据上交美国一事,普遍抱持着复杂且多层面的看法。这并非一个单一的观点,而是受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国家安全、信息透明度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层面来理解:一、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考量: 担忧中国大陆的军事威胁与潜在的“灰色地带”行动:.............
  • 回答
    台湾人看待大陆日益强大,这可不是一个单一、整齐划一的答案,而是像台湾的夜市一样,种类繁多,各有风味,也夹杂着不少复杂的滋味。要详细说,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普遍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大陆的经济体量、军事实力、国际影响力这几年确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增长。无论是在国际新闻、还是在我们身边接触到的.............
  • 回答
    台湾人看待香港人的视角,其实相当多元且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这其中夹杂着历史渊源、政治立场、文化认同,以及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历史情感与文化连结:首先,台湾和香港在地理位置上都很接近,而且同属于华人社会,彼此在文化上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早年,许多台湾人对香港的印象是充满活力、经济发达.............
  • 回答
    作为一位台湾人,看待中国大陆过往的对外战争,心情是复杂的,也很难用三言两语就能概括。毕竟,历史的脉络牵扯到太多政治、民族、经济等面向,而且身处两岸关系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我们的视角自然会有所不同。要详细讲,就得从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战争说起,试着剖析一下在台湾这边,大家通常是怎么解读的。1. 抗日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