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YouTube 视频的广告可以跳过?对广告商的负面影响如何?

回答
YouTube 视频广告的“可跳过性”是其广告模式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特点,它背后有复杂的商业考量,也对广告商产生着显著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为什么 YouTube 视频的广告可以跳过?

YouTube 视频广告之所以设计成可跳过,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权衡:

1. 用户体验至上:
减少用户流失: 如果所有广告都强制播放且无法跳过,用户会感到非常沮丧和厌烦。这会导致大量用户流失,转向其他不强制播放广告的视频平台,或者干脆关闭 YouTube。良好的用户体验是 YouTube 平台持续吸引和留住用户的基石。
提升用户参与度: 对于用户来说,能够选择是否观看广告是一种控制权。当用户主动选择观看广告时(即使是为了跳过后面的部分),他们更有可能对广告内容产生一定的认知,而不是完全抵触。
符合互联网观看习惯: 随着互联网内容消费的碎片化和用户注意力的分散,用户越来越倾向于主动选择他们想要观看的内容。可跳过的广告模式更符合这种现代化的内容消费习惯。

2. 广告模式的演进与创新:
从插播广告到可跳过广告的转型: 最初的视频广告大多是强制性的。但随着用户反馈和市场竞争,YouTube 和其母公司 Google 意识到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可跳过广告是一种创新,旨在平衡广告商的投放需求和用户的观看体验。
引入“跳过”按钮的机制: 大多数可跳过广告(通常是 5 秒后可跳过)的背后是一个数据驱动的决策。YouTube 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发现当用户在特定时间点(例如 5 秒)可以选择跳过时,大多数人会这么做。如果用户坚持观看,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对广告内容有一定的兴趣。

3. 成本效益和广告商的付费模式:
CPM (Cost Per Mille/Thousand Impressions) vs. CPV (Cost Per View): 对于可跳过的广告,YouTube 主要采用 CPV (Cost Per View) 的付费模式,特别是对于 TrueView instream ads(插播式可跳过广告)。广告商只有在用户观看广告至少 30 秒(或者观看完整广告,如果广告不足 30 秒)或与广告互动(点击、观看等)时才需要付费。
“免费试用”广告: 这种模式对广告商来说是一种“免费试用”。在广告播放的前 5 秒内,用户可以选择跳过,这部分播放是免费的。这 5 秒可以被看作是广告商“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机会。如果用户在 5 秒后选择继续观看,那才是广告商的价值所在。
数据收集和优化: 即使用户跳过了广告,YouTube 仍然可以收集到一些数据,例如广告被观看的时间、跳过的时间点等等。这些数据对于优化广告投放策略(例如调整目标受众、创意素材等)至关重要。

4. 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支持内容创作者: YouTube 的广告收入是支付给内容创作者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广告模式过于激进导致用户流失,整个生态系统将难以维持。可跳过的广告模式有助于在用户留存、内容创作和广告收入之间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点。
应对广告拦截器: 强制播放且无法跳过的广告极易招致广告拦截器的广泛使用。YouTube 的可跳过广告模式,以及一些非可跳过广告(如 bumper ads, 6 秒不可跳过广告)的组合,也是其对抗广告拦截器的一种策略。

对广告商的负面影响

尽管可跳过的广告模式有其合理性,但它也给广告商带来了一些显著的负面影响:

1. 较低的有效触达率和信息传递效率:
前 5 秒的挑战: 最直接的负面影响是,很多广告在 5 秒后就会被用户跳过。这意味着广告商投入资金制作的广告,可能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被完整地观看。在有限的 5 秒内,很难有效地传达品牌信息、产品优势或建立情感连接。
信息碎片化: 即使广告没有被完全跳过,用户也可能在观看过程中分心或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信息传递的效果大打折扣。
“创意瓶颈”: 为了在 5 秒内抓住用户注意力,广告商被迫将最重要的信息前置,但这可能导致广告的叙事结构受损,或者无法充分展现产品的复杂性或价值。

2. 付费的“不确定性”和衡量挑战:
CPV 的成本波动: 虽然 CPV 是按观看付费,但广告商无法保证观看者就是其目标受众,也无法保证观看是带有积极意图的。CPV 的高低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目标受众的竞争程度、广告创意本身吸引力以及广告投放的时间段。
ROI 衡量困难: 衡量广告投资回报率(ROI)变得更加复杂。广告商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观看次数,还要考虑观看的完整度、用户互动、以及最终的转化行为。如何准确评估“有效观看”并将其与销售额关联起来,是一大挑战。
浪费广告预算: 如果广告创意不够吸引人,或者目标受众定位不准确,广告商可能会支付大量费用用于那些被跳过的 5 秒或被不感兴趣的用户观看的广告,从而造成预算浪费。

3. 对品牌建设和叙事性广告的冲击:
难以建立深度联系: 许多品牌广告依赖于讲故事、建立情感共鸣或展示复杂的产品功能,这些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细致的刻画。可跳过广告模式使得这些类型的广告难以发挥作用。
品牌形象风险: 如果一个广告的开头部分不够吸引人,一旦用户跳过,就可能留下负面印象,或者根本不了解品牌想传达的核心价值,从而损害品牌形象。

4. 竞争加剧和广告成本上升:
“争夺注意力的战争”: 平台上的广告数量众多,而用户注意力有限。广告商为了在 5 秒内吸引用户,需要不断投入更多资源来制作更具吸引力的创意,或者参与更激烈的竞价来获得广告位,这可能推高广告成本。
广告拦截器的反噬: 尽管 YouTube 有一定的策略来应对广告拦截器,但用户仍然可能采取措施规避广告。这导致广告商的投放效果不稳定。

5. 对不同类型广告商的影响差异:
直接响应广告商受影响更大: 对于那些依赖用户立即采取行动(如点击购买、注册等)的直接响应广告商来说,广告的可跳过性意味着他们更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转化。
品牌广告商的挑战: 即使是品牌广告商,如果他们的广告需要更长的叙事和情感铺垫,也同样面临被跳过的风险,难以有效建立品牌认知和偏好。

总结来说,YouTube 视频广告的可跳过性是平台在用户体验、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健康之间做出的权衡。它为用户提供了自由度,但也给广告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递效率低下、成本衡量复杂以及对品牌叙事广告的冲击。广告商必须不断优化创意、精准定位受众,并适应这种“争夺用户前 5 秒注意力的竞争环境”,才能在 YouTube 平台上取得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许多人都从用户角度讲,Youtube的这种方式用户体验多么多么好,作为相关从业人员,我觉得你们真是太看得起资本家了。Google请了这么多这么贵的码农来开发这种产品,广告主愿意用这种方式投放广告,一定都是真心为了钱的……

就从你的这句话开始说吧。

如果不是一看就特有趣的广告,我都会选择跳过……这无疑是广告商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吧~

美国的广告行业有一句著名的话是『我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被浪费了的,但是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所以才有了广告测量这个子行业。

从互联网视频这个分支来讲,一般的广告效果追踪主要靠网站播放器的impression callback. 简单说来就是说你在看视频广告的时候,播放器是不断会向服务器端汇报你的观看进展的。同时视频网站也是依照这个数据找广告主收钱的,也就是著名的CPM(千次观看成本)模型

问题在于:播放器实际上只能汇报『播放进展』,而不是『观看进展』。

这也是为什么在视频广告行业还有所谓的『First in Pod』的概念的原因,因为广告商也不傻,他们也知道一场足球比赛,中场休息放广告的时候,你们一定去上厕所开啤酒叫烤串儿去了。所以只有进广告后第一个广告可能被更多人看到,因此这种广告往往比中间的卖得要贵得多。

因此Youtube的这种可以跳过的广告( 正式名字叫做TrueView),其实不是给你一个跳过广告的机会,而是让他们获得一个与你互动的机会。如果说真的是为了用户体验,那么他们就应该在广告的第一秒就直接允许你跳过广告。

因为你知道5秒之后就能马上进入视频,所以这5秒你一定会盯着屏幕,甚至把鼠标预先挪到那个倒数框里。

这算是TrueView的第一个优点:精准测量,保证你真正在看。

至于能不能吸引你继续看下去,那就是广告制作公司的本事了。

而你说你跳过广告是广告商不愿意看到,其实真不是,广告商乐坏了,因为他们不用付钱向一个对他们的产品不感兴趣的人推销了。这就好比著名的浏览器插件AdBlock Plus, 广告商对它几乎都是持欢迎态度的,因为会用这个插件的用户,往往都是获取难度较高的客户,你把它们的广告屏蔽了,他们也省得为一个无谓的展示付钱。

而且相反,因为给与了观看者跳过的权利,如果这条广告最后居然播完了,那么很大可能是你是对这个广告的内容感兴趣的,换句话说,是广告主的潜在客户。

所以这是TrueView的第二个优点:精准投放。

最后,我们才说到用户体验,如果说良好的用户体验实际上是TrueView的副产物的话,那么这个副产物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因为广告的性质其实大体可以分两类:

  • 一类是Selling,例如网上小视频里弹出一个广告说,现在来买大众汽车,分期免利息,还有折扣,blabla;
  • 一类是Branding,就好比几年前超级碗决赛上大众汽车做的无厘头的星战系列宣传片,不卖产品,就告诉你我高大上买得起超级碗的广告。

越是大公司大品牌,可能在Branding上花的钱就越多,但同时他们对于广告投放的体验要求也就更高,因为这个广告创意要传递给你的一定是关于他们品牌的正面印象,所以说这种广告往往是大手笔的投入, 例如宝马找Clive Owen拍的一系列小电影。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网站用户体验非常差,那么在你这里投放只能是浪费广告商的创意花费了。

因此,TrueView的第三个优点是:保证了良好的用户体验,因而可以吸引更大的客户来进行投放

因为有了上述三个优点,以及对大客户友好的特性,TrueView的广告本身就具有了对于Youtube盈利来说特别有利的特质:

  1. CPM高
  2. 能吸引更有钱的金主,适应更多不同的广告需求
  3. 广告创意自由度更大

其中第三点我是见过实例的,曾经我看过一个长达十分钟的TrueView广告,本身就是一个小电影,因为制作的精良,我不但看完了,而且还特地去搜索单独播放的地址。如果不是TrueView,一个十分钟的广告简直是不可接受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TrueView是一个非常精妙的设计。基本上在『广告是视频网站盈利的根基』这一前提下,倚靠提供精准的投放和良好的体验,做到了广告主,网站和用户的三赢。

当然,我认为Youtube依托Google,对于互联网用户的兴趣爱好甚至年龄性别特征都有非常多的了解, 因而能够智能地选取广告内容,一定程度上保证TrueView观看率的,才有信心敢推出这类型的产品。

那说回来,为什么国内视频网站为什么不能也这样做?我猜是可以,而且也在这样做了(感谢评论中各位的指点。但是(之所以没成气候):

  1. 国内用户被盗版滋养了那么多年,对于免费产品+第三方补偿的接受能力比较弱
  2. 国内的视频网站在用户追踪和人群分析上做得不够成熟,不能够保证投放出去的广告一定是用户感兴趣的。

最终导致使用类似的模式不能保证收益,倒不如用垃圾广告直接强奸用户广种薄收了……

user avatar

对此很多人直观判断:谷歌才是这个星球上的良心企业,为了用户体验可以牺牲商业利益,比起优土、爱奇艺这种动辄120秒广告的妖艳贱货强多了!


不过有一些互联网产品:你认为它很简单、甚至很愚蠢,然而实际上它的设计却无比精妙、细思极恐,YouTube的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就是这样独特的存在。

(本文贴自我知乎专栏文章,关注订阅更多内容)

很多科学上网的小伙伴会发现Youtube的广告在5秒之后就有一个跳过的按钮,点击之后广告立即消失,习惯了被国内视频网站超长广告强奸的用户惊呼:真是太TM爽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你就错了,真相远没有这么简单,说谷歌注重用户体验,随便挑出一些反例就会分分钟打脸,在Youtube搜《我是歌手》,一个两小时的视频能有21个中插广告,这显然和注重用户体验好没神马关系。



中间黄色的点是广告插入的位置

既然用户体验并非Youtube设置跳过按钮的第一考虑因素,到底是神马因素在驱使谷歌这么做呢?答案是有钱赚!

等等.......这么做还有钱赚?广告商难道喜欢它的广告被跳过?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没错,广告商居然也非常喜欢这种广告产品,这看起来违反直觉,但看到下面的分析你就能知道其中的来龙去脉。


一、提升广告真实曝光度:“因为你想跳过,所以你必然盯着看”


因为你潜意识里想跳过广告,所以这5秒之内你不会走开,你不但不走开,你还会聚精会神地盯着广告看,即这5秒钟之内,广告的到达率极高。长期以来,品牌类的广告都按曝光进行结算,但曝光之后有多人真正在观看一直是广告圈的一个监测难点,YouTube通过一个简单的跳过按钮去获取用户5秒内的全部注意力,从而在机制上有效提升广告的真实曝光度。


这一点与国内的视频网站的广告有天壤之别,在优酷看一个120秒的贴片广告,从广告跳出来的这一刻你的眼神就会立刻松散,极大的可能会去干别的事情:喝水、刷朋友圈、刷微博、逛草榴…….等等……神马鬼......所以优酷的前贴片如果是120秒卖4贴的话,第一贴和最后一贴价钱会高于第二、和第三贴,广告主也不傻,他们不会为你中间喝水上洗手间付高额成本。



二、更好地评估广告质量:你是YouTube免费的广告质量评判师


可跳过的广告的另一个极其明显的优势是:让广告主增加了一个维度来衡量自己广告的质量,它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广告在第几秒被用户跳过了,在第7秒跳过还是在第23秒跳过无比准确地反映广告的吸引力程度。

这是广告的真实质量指标,没有比这个数据更能详尽地展示一个贴片广告的优秀程度了,贴片的点击率是广告效果的结果指标,而跳过时长是则是广告效果的过程指标。

国内的优酷爱奇艺的不可跳过贴片完全做不到这一点,它只知道曝光给了哪些人群,也知道哪些人点击了,然而整体贴片点击率普遍不超过2%的情况下,剩下高达98%的用户对广告的真实行为和态度优酷一无所知,完全是一个黑匣子。

YouTube的跳过按钮就变成撬开这个黑匣子的一把钥匙,它增加了一种极其真实的互动行为,这个神奇的按钮既可以是负反馈(立马跳过),也可以是正反馈(坚持看完),为广告主优化广告提供了有效的空间。

不要小看这个指标,当有这一指标的时候,可以对观看接近完成的人群做重定向(下次投放定向给已经产生某种互动的人)和Look alike(根据已知的一部分人的特征推荐另一部分与之相似的人群)。点击了是目标客户,看完了是潜在客户,所以YouTube通过增加这一个小小的跳过按钮,让他成千上万的用户都变成了它免费的广告质量评判师,你跳过它,它窥视你,细思极恐!



三、只为真实观看买单:“如果用户跳过了,YouTube不收你的钱”


如果你的广告被跳过了,那么YouTube并不会收你的钱,只有你的广告播放到了30秒或播放完成(广告长度小于30秒)你才需要付费,因此YouTube把这种广告命名为“Tureview广告“,即你只需要为真实观看付费。

广告主极其认可这种竞价广告形式,只需要对真正对广告感兴趣的用户付费,同时还可以收集对广告不感兴趣用户的信息,从这一点说广告主体验的确非常友好,他们2016年在YouTube的花费是126亿美元足以说明YouTube广告的强大吸引力。

不必为无效的跳过付费无疑给广告主在ROI计算、预算控制方面提供了更友好的体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YouTube网红经常在视频里呼吁大家不要跳过前贴片广告,因为跳过了广告主不付费,播主当然就没有广告分成了。

听到这里,很多人又开始说,比起Facebook视频广告看了超过3秒就收费,YouTube也太厚道了吧!

其实不然,这无关厚道,而是不同的竞价方式而已,同时也并不意味着你在YouTube投放视频广告的成本就一定比Facebook低。

按曝光竞价、按3秒播放竞价、按“播放完成”竞价只是三种不同的竞价方式,当然,这三种竞价方式从广告主友好程度上一定是递进关系。

从理论上,充分竞争的情况下整体的单位成本其实是一致的(关于竞价成本的详细逻辑这里不赘述)。举个栗子:鲜核桃10块一斤,剥掉外皮的核桃20块一斤,核桃仁40块一斤(充分竞争情况下这三个价格必然是递增的)。



你或许会觉得从购物体验上卖核桃仁的最省事,但你一定不会觉得从价格上卖核桃仁的最厚道,你肯定会算,如果四斤鲜核桃剥出来超过一斤核桃仁,那你肯定买鲜核桃;如果剥不出来,那你买核桃仁。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你会不会挑核桃,你挑的好,你就会赚,这里面的挑核桃这项技能在竞价广告中对应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创意优化”,即“CTR优化”,下面的话题会继续聊到在这样的机制下,YouTube是如何让广告主制作出友好的广告的。



四、拒绝“屠龙宝刀点就送”:从底层机制上鼓励优秀广告创意


你一定在优酷或爱奇艺看到过“屠龙宝刀点就送”、“我是张靓颖,我在XX页游等你”这样创意质量极差的页游广告,这是神马原因导致的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优酷、爱奇艺的贴片是定价售卖的,定价广告的一个弊端就是广告主没有优化广告创意的动力。



广告主花100万一天买一个开屏广告,无论素材多差也会上线,他并没有动力去改进他的素材,因为即使素材点击率高他付的钱也是100万而不会因为点击率高成本变成50万(严格意义上,广告主从整体回报的角度是有动力去优化定价广告素材的,但定价广告并不会从成本机制上去鼓励广告主优化素材),于是“屠龙宝刀点就送”就来了!

但YouTube这种按播放完成竞价的广告则可以从机制上去鼓励投放人主动优化创意,广告素材越好,播放完成率越高,广告的成本就越低,YouTube是如何实现这一机制的呢?

举一个简化的模型:我们假设YouTube一天的播放量只有100次,耐克和阿迪都来竞价,耐克的播放完成率10%,而阿迪是1%,两者都出价1块钱买一个播放完成,那么谷歌会出哪个?当然是耐克,因为这100次广告播放机会给耐克他能赚10块钱,而给阿迪只能赚1块钱,阿迪为了能在竞价中胜出必须为一次播放完成出价10块钱,即播放完成率决定了广告竞价成本的高低。



正是这样的一个机制,让广告主玩命地优化自己的广告效果,努力让大家不跳过广告,以增加自己的播放完成率,从而减小竞价成本。在YouTube上各种新奇的提升播放完成率的创意层出不穷,欧宝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它的广告和跳过按钮玩起了游戏,这个创意在戛纳广告节上获得了大奖: 这样的好处就是谷歌的广告很多都很耐看,很有故事性,而这又增加了广告的可看性,从而让用户的体验提升,现在你明白了用户体验并非那个跳过按钮,而是通过广告主优化创意来提升,用户体验的提升只是跳过按钮的副产品。

好,以上就是YouTube采取可跳过广告的重要原因,写到这里,很多人会有一个巨大的疑问就是:




他们是傻么?这个还真不是!“我们不允许别国对我们选择的道路说三道四”。优酷、爱奇艺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视频商业化发展道路,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上有者本质的区别


简单来说,YouTube是UGC视频网站,而优酷、爱奇艺是影视网站。YouTube上面的视频基本都是用户贡献的,而国内视频网站是高价购买的精品版权内容。如果非要对标,国内视频网站对标的其实是Hulu、Netflix、HBO这些专门播电影、剧集的视频服务。

每一个用户在看不同视频时候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两种状态划分为“高唤醒”状态和”低唤醒“状态,春晚广告和超级碗中场秀的广告之所以卖的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看的人多(Facebook的同时在线人数肯定更多),更重要的是,观众在看春晚、看超级碗的时候的状态是“高唤醒”状态,他对这个节目有着强烈的观看欲望和渴求,因此这时候广告的效果就会好,在优酷上看鹿晗的综艺、看孙俪的剧集、看吴京的电影就是这种“高唤醒”状态。

“高唤醒”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容对广告主有溢价权利,签一部《芈月传》,广告主就会趋之若鹜,根本不愁卖,所以不需要卖效果广告,广告主知道效果,除了购买你的时间,广告主更重要的是需要把它的品牌和鹿晗、孙俪、吴京联系在一起。

YouTube则不是这样的,它的视频基本都属于用户制作,你在那里看不到新上映的福克斯热门影片、也看到不到HBO最新的剧集。尽管这些年专业的视频MCN机构迅速崛起,整体制作越来越专业化,但和专业影视公司还是有不小差距,平均的视频质量在客观上会相对平庸一些。



因此除了少量超级网红之外,用户在观看YouTube的视频都是一个“低唤醒”的状态,即在YouTube极其高效的视频推荐机制下不断刷新,打发无聊时间,同时由于视频在分布上极其长尾(比如头部500部电影电视剧占总的观看时长的比例远比Youtube要高)。

因此单个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远小于优酷、爱奇艺,这样,品牌广告主投放时候追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量和质,YouTube都不占优势,如果它也像优酷爱奇艺那样定价售卖,最可能的结果是售出率极低、同时ECPM也极低。

因此YouTube的策略就是,既然卖不出有溢价的品牌广告,那就卖效果广告,按最终效果收费,以结果服人。

一句话以盖之:业务模式决定广告模式,优酷爱奇艺坐拥的是金字塔顶端的优质视频资源,定价不跳过也能卖出高价;而YouTube则为长尾视频,以可跳过的效果广告吸引广告主。



第二、技术基因和媒体基因也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两种售卖方式

谷歌毫无疑问是一家技术公司,在2006年收购Youtube之前其竞价广告系统AdWords就已经是一台高效运转的印钞机了,在竞价广告的算法优化、点击率预估模型上早已轻车熟路。

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谷歌已经积累了大批认可其竞价模式的广告主,这些广告主并非只有中小企业,宝洁、可口可乐等品牌广告主在2006年也已是谷歌的重要客户,所以到2010年12月谷歌推出Tureview广告时,选择竞价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它的广告主规模足够支撑它形成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而现在优酷、腾讯视频占大头的广告主基本都是SKA客户,数量寥寥的品牌广告主数量很难支撑其去建立竞价模式,玩竞价的前提是要有很多人来竞。

反观国内视频网站的先行者,不管是从搜狐出来创立优酷的古永锵还是从贝塔斯曼出来创立的土豆的王微,都有着浓浓的媒体基因,而腾讯视频本来就率属于腾讯的网络媒体事业群。

这些媒体人很快就找到抢占用户时长的捷径-----放弃UGC、血拼版权内容,在和视频内容生态渐行渐远的同时也确立了中国视频网站最早的商业模式——在优势资源上卖前贴片,而这一模式延续至今,买一部《琅琊榜》,用户来了,广告主也来了,多好!

今天,我们去优酷、爱奇艺的广告页面上有长达好几页纸的媒体报价单,这一报价单和门户网站的报价单以及电视台的报价单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的视频网站是一个线上电视台。


第三、国内视频网站得保护会员利益

用户花20块钱开通了一个腾讯视频的会员,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跳过广告,如果腾讯上线5秒可跳过按钮,那会员与非会员的区分度就没那么明显了,直接影响会员业务的吸引力。

要知道,优酷、爱奇艺的会员收入占据其所有收入的接近五分之一,光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的会员数就超过4000万,这块收入如果掉一掉,直接影响其财务状况。

Youtube就没有这个包袱,以小猫小狗等家庭录像片段起家的Youtube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会员服务,因为它期初的确没有多少精品内容可供会员观看,直到2015年购买了一些大型版权内容之后才开启每月收费12.99刀的会员业务——YouTube Red,并且表现并不出色,2016年只占总收入的5%。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从保护会员权益区分度的角度也舍不得上5秒可跳过按钮。



结语


必须要说明的是,其实YouTube和优酷爱奇艺在遵循广告的基本逻辑上是内在统一的:高品质视频按高溢价定价售卖,长尾流量按效果竞价售卖。


YouTube于2014年Q2推出了Google Preferred项目,把前5%的热门频道进行打包,每年举行盛大的招商来定价预售这些广告,这其实就是优酷、爱奇艺模式;而优酷、腾讯视频现在也各自的长尾视频通过接入DSP和效果广告平台的方式推出了5秒可跳过的贴片广告。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阅读其他精彩回答:

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weixiads卫夕聊广告,每周一篇长文深度剖析广告及互联网的常识、逻辑或思维。
如果觉得有用,还请点赞支持,您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本文已进行版权登记,侵权必究,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huweixi
user avatar

谢邀。

其实早些时候,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刚好将我的观点托出。

将视频广告设置为可以自由跳过,这样的举动短期来看一定会减少视频网站的广告投放量,因为企业会认为自己所投放的广告被忽视了。但长远来看,这样的设置是一个多赢之举。

它将给广告投放企业、广告制作者以及视频网站都带来益处。

楼主你也提到了,如果不是特别有趣的广告,你会选择直接跳过。反之,如果这个广告是有趣的,你会选择看完它,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拥有和你一样的想法。如果广告一直都可以自由跳过,那么那些不有趣的广告就会被淘汰,而有趣的广告则留了下来。这种设置所带来的最终效应是:优秀的广告可以得到最大化的效益,而差劲广告的效益会被降到最低。它所带来的结果是:优秀的广告会继续得到投放,而差劲的广告则会被停止。

《这一条解释一下:如果你的广告很烂,那么这个广告会损害视频网站的用户体验。一个很烂的广告,强制性的让你看一分钟,你会愉快么?如果你的广告做的足够有趣,客户停留的时间足够长,对于视频网站而言,也是非常好的。视频网站应该扶持优秀的广告。》

有一个词叫用户体验,而对于网站而言,它是绝对核心。

国内最大的视频网站是优酷,它的广告也是可以跳过的,当你成为它的会员以后,你就可以这样做。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优酷的会员拥有比普通使用者更良好的用户体验。但是我们要想到一点,大部分人都不是会员。如果广告的内容很糟糕,而你又不能选择跳过,那么用户的感受就会跟这个广告一样,变的糟糕起来。对于网站而言,这不是一件好事。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

对于优酷而言,如果所有用优酷的人全部开了会员,那么就没有人在会投放广告了——如果你的广告做的没有那么有趣的话。

所以优酷开设的会员有一个这样的现象,它的会员越多,它的广告效应就越低。如果你的广告都是强制性观看的话,就会带来这样的后果。

另外,我们还要明确一点,跳过广告是为了不跳过广告。

视频网站依靠广告挣钱,如果你想让他们完全杜绝广告,那是不可能的,但视频网站可以协助广告制作者将广告做的有趣。

“自由跳过广告”这种设置将会为视频网站筛选出最好的广告,而这种由亿万网民组成的筛选团队是完全免费的。

我很坚定一句话:如果你想活下去,就把权利交给人民。

当然,这种自由跳过是有条件的。你除了“直接跳过”这一个选项,你还需要履行你筛选人的义务。视频网站将电视电影免费提供给你,那么你负责给它筛选广告。

这种筛选当然是有规则的,我曾经思考的很详细,但筛选细节与这个问题无关,所以不准备写出来。

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下去,视频网站上将会出现更多的有趣广告,广告制作者会在协助之下制作出更优秀的广告,广告投放企业也会因为优秀的广告得到真正的收益。

同时,视频网站的观看者们,也会因为这一条小设置,成为受益者。

难道,这不是一条多赢之路么?


——

有人会需要这种想法的。

删除……

user avatar

因为油管的广告都是世界上最烂最臭最长的视频广告,不允许跳过根本不会有人用它。

其次,保护了广告商的利益。电视台的强制广告娱乐性强,但是推销价值就一般。油管广告虽然很多很烂,但是不是说烂广告就没人看,对于有需求的用户来说,广告长点烂点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有自己需要的信息,油管的跳过广告功能就直接过滤了没有需要的用户,有需求的自然会停下来看广告,没需求的你强制他们看也不会产生销售,所以对广告商来说,这个跳过功能是对他们有利的,他们的广告经费因此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浪费。所以他们愿意在油管上持续投放广告。

user avatar

我在 video marketing 里做过一小段时间,因此考了个 youtube certification 第一层。在这个话题上或许有少许发言权,暂且分享一二。

我认为 YouTube 这个5(?)秒跳过的机制跟 Google 一贯的 Adwords 的中心思想是很吻合的,也就是,在广告商、用户、和 Google/YouTube 之间找到一种微妙(也就是精致计算出来)的平衡。首先,Google/YouTube 想要获取广告费用,但是这些广告应该尽可能让用户满意,于是用了著名的 Quality Score 系统,给广告打分,结果是,如果你的广告 QS 不够,那么出很高的钱去 bid 也不见得有什么好的结果。(具体请见 Adwords 教程)。然后,那些证明了自己有出色 QS 的广告能用极少的付出(广告费)获得极大的回报(提高 impressions 量,获得更好的 target 效应,等等)。

这首先是一个初级筛选机制,让一些非常庸劣的广告立刻窃步了,因为他们不能获得任何好处。

然后,这造成了一种竞争机制,让广告商致力于提高自己广告的质量——让人想要看下去,让人想要点击下去,等等。

最后,YouTube 的广告收费是基于 view 的,也就是说,即使你的广告 5 秒后没被跳过,如果用户没有看满 30 秒的话,那也是不收费的。(如果是低于 30 秒长度的广告,则以看完为准)。这也就是 YouTube 广告所谓 TrueView 的名称起源。这个机制极大化地保障了广告商的利益,也就是说:你付钱只给了那些真正看到了你广告实体的部分。而对于那些对你的广告绝对不会感兴趣的用户(也就是 5 秒内会跳过的用户),你的广告也不至于对用户体验(=》YouTube 的关注点)产生太大的负面作用。

值得重复的是,YouTube 的收费标准基本上(历史上,YouTube 曾经实验过不能跳过广告的方式,可想而知的是更贵,可是结果也并不好,于是默默地淡出了舞台。整体而言,这是一个市场自我调节的过程,也许可以说是有可能做到所有人——用户、广告商、广告平台方——都满意的唯一方式)是 CPV - cost per view 而不是 CPM - cost per milli。 所以广告商对于那些跳过的广告是不会付费的。

以上,这个机制是为了保障 YouTube , 用户,以及广告商的三方利益。

user avatar

题主问,YouTube的视频广告可以跳过,是否会对广告商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要先来了解广告商为什么要投广告?——当然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声量,提高巩固在消费这种的良好印象,进而促进购买。


我们先设想以下两个场景:

小剧场一:

小益和索索吃饱晚饭决定补一下最近很火的「春风十里不如你」,增进下感情,于是打开了某视频网站的独家播放。满怀期待的小益和索索打开了视频,小手直指右上角的小喇叭关掉了声音,看了看115秒钟的广告倒计时没决定去个厕所,切块西瓜,摆好姿势,等待开演。

花重金买下的广告位,被华丽丽的忽略了。金主爸爸表示很悲伤。

小剧场二:

第二天,小益和索索吃完晚饭,决定继续看一看「春风十里不如你」,无奈广告之间太长,于是他们毫不犹豫的买了正在打折促销的会员,一顿外卖的钱,屏蔽了一个月的广告。

花重金买下的广告位,被直接跳过了。金主爸爸表示很绝望。


如果广告商花了大价钱买了热门广告位,最后观众没看到,或者没印象,这对广告商才是最大的损失。所以衡量广告价值的不仅仅是曝光量,还有传播效果。Youtue也将在1~2年用5秒可跳过的广告模式全面取代所有强制观看的广告。

对于用户,有自主选择权之后,可以跳过乏味无聊的广告,提高用户体验,用户忠诚度更高;

对广告主来说,可以根据后台测算的数据,判断每支广告是否被跳过,观众看了多长时间,以此作为标准来评定广告的效果,提高投资性价比。

其实,YouTube做这样的设置的背后其实经过了大量的调研。Google和益普索Ipsos合作,通过大数据分析了YouTube上覆盖11个行业,16个国家的6300支TrueView广告(5秒可跳过的广告)。得出的一些结果很有意思。

如果用户可以自主决定跳过广告与否,观看时长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体现广告效果的。插播广告的前五秒真可谓生死时速,是否能在最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就取决于这五秒。从大数据的角度分析,很多品牌的广告在五秒过后就被跳过了,但吸引人的广告有一些共性。

长得像广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一个软广满天飞的时代,做硬广实在有些不明智。如果你想让观众跳过你的广告,请在前五秒把你的品牌logo亮出来。

广告主:请把我们的品牌logo放的越早越好,越明显越好。这样在他们关掉广告之前能提高曝光度。

而真实情况是……观众真的跑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品牌logo贴片式提早曝光,曝光度提高了,但回忆与品牌互动却成反比,品牌给观众留下的不一定是好印象。中国是没有五秒跳过按钮的,要么买会员,要么就要等。不能跳过的观众,选择了做其他的事情,来消磨广告时间。

硬广不受欢迎,嵌入式logo却是一个好的选择。观众的关注点集中在产品上,他们不太关注产品之外的品牌和广告露出。所以无论品牌的目标是观看收视率、品牌知名度还是广告回忆,尽量尝试在产品上展示logo。而且对于影响力强的品牌,嵌入式植入也能够极大提高观众的兴趣,这些品牌要不吝于在观众前刷脸。

广告故事必须与品牌高度相关

优质的广告利用故事阐述了品牌内涵。在故事中创造令人信服的内容,引起观众的共情是宣传品牌的有效方式。如果品牌与故事的整合度不高,或者观众觉得无关紧要,那么他们会有更大的倾向,选择“逃跑”。

可口可乐的公益广告是典型的品牌内涵贯穿广告故事。其中有个广告故事讲述了可口可乐在非洲建设电话亭,务工的人可以在喝完可口可乐后收集瓶盖,用于在专用电话亭给家里人打电话。广告的主题是“hello happiness”(你好幸福)。通过这个广告故事,可口可乐对外输出的是一种可乐与幸福的关系。

可口可乐是一个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品牌,而整个广告故事完整地阐述了品牌价值,并且嵌入式植入logo也给人深刻印象。与品牌内涵高度相关的广告故事,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加强广告的宣传效果。如果品牌与广告故事匹配度不高,广告语气、音乐和基调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幽默的基调和音乐让人印象更深刻

语气和基调会影响人们是否想跳过这个广告。想一下你最近看到和喜爱的广告。你笑了吗?在开始的五秒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从设定正确的基调开始。

在研究中,我们把这些广告分成了十类风格和基调,包括”幽默“、”情感“和“平静“等等。在传播过程中,主要按照两个指标衡量:一是品牌指标的提升;二是观看时长。结果发现,幽默的广告更受人青睐。在看过之后,观众对广告记忆更深刻,品牌知名度也会有更大提升。

即使有些不太擅长搞笑,也会加入一些好玩的元素,让严肃的品牌看上去活泼一些,反差萌也会更容易收揽人心。如果不适合幽默的品牌,可以考虑在前五秒钟内用“悬疑”或“情绪化”的语调。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些类型的广告也让人印象深刻。



而从音乐风格上来看,幽默的风格又躺赢了。在前五秒中,人们更倾向于跳过那些有镇静、放松或以动作为导向的音乐的广告。而比较幽默的音乐,能够让观众更好的记住。但令人惊讶的是,当涉及到品牌意识时,在前五秒钟播放任何音乐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也许人们对没有音乐的广告节奏的变化很感兴趣,或者他们不会马上就把没有音乐的视频当成广告。混合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无论是在曝光量高的视频中插播广告,还是打造高曝光视频中的植入广告,本质上并没有脱离一味提高曝光率而不考虑品牌与广告故事一致性的模式。想要保证视频插播广告的传播效果,可以从硬广到软广转化,提高广告故事与品牌的契合度,以及幽默的音乐和合适的基调入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YouTube 视频广告的“可跳过性”是其广告模式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特点,它背后有复杂的商业考量,也对广告商产生着显著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个方面。 为什么 YouTube 视频的广告可以跳过?YouTube 视频广告之所以设计成可跳过,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权衡:1. 用户体验至上: .............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视频平台在内容分发、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上的关键差异。为什么YouTube能迅速加载高分辨率视频,而优酷却需要更长的等待时间,并且分辨率较低?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YouTube 的技术优势和内容分发网络 (CDN) .............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要说到 YouTube 的“国民级”人物,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韩国的鸟叔 Psy,凭借一曲《江南 Style》火遍全球,MV 在 YouTube 上更是创下了天文数字的播放量。但如果咱们把目光聚焦在 YouTube 平台本身的内容创作者上,皮尤弟叔 PewDiePie 的影响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不少人有类似的感受。要解释 YouTube 的审核速度比国内许多网站快,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背后牵扯到平台定位、技术能力、内容生态、甚至是政策环境的不同。首先,平台定位和用户期待 是一个关键因素。YouTube 从诞生之初就定位为一个全球性的视频分享平台,用户的期望是能够快速.............
  • 回答
    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你会感觉 YouTube 的广告时间普遍比优酷短,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分析,这并非简单的“谁更长谁更短”,而是背后复杂的商业模式、用户体验考量以及平台运营策略的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广告是视频平台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如何平衡广告收入和用户体验是所有平台都在玩的游戏。优酷和 You.............
  • 回答
    你遇到的这个情况,YouTube 上付费购买的“高清”电影,播放时显示的分辨率却只有 480p,但肉眼看上去却很清晰,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其实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因素的叠加,让你的观感和实际的视频信息有些偏差。首先,我们要明白 YouTube 的“高清”标签和实际播放的分辨率。YouTube 上.............
  • 回答
    要说 B 站为什么不完全照搬 YouTube 的广告投放方式,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且与各自平台定位、用户群体、商业模式以及市场环境息息相关的权衡。简单粗暴地复制,往往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先来拆解一下 YouTube 的广告模式,以及为什么 B 站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YouTube 的广告模式.............
  • 回答
    关于中国大陆不开放脸书(Facebook)、Instagram(INS)、YouTube等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多个维度来审视。核心原因的根基: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最根本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 Google 为何坚持让微软在 Windows Phone 版 YouTube 应用里使用 HTML5,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技术和商业上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 YouTube 的核心是什么。YouTube 是一个视频分享平台,其内容形式就是视频。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上.............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