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幽灵行动:荒野》口碑不行,销量却又频频登顶?

回答
《幽灵行动:荒野》这游戏,说实话,当年一出来,那评价可真是冰火两重天。口碑这块,可以说是槽点不少,但销量上嘛,又是另一番景象,常常能在榜单上看到它的名字,甚至屡屡登顶。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让它陷入了这么个怪圈呢?咱就好好唠唠这个事儿。

首先,得从口碑崩塌的根源说起。

“开放世界”的空洞与重复: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它那个号称“史上最大开放世界”的玻利维亚。乍一看,地图贼大,风景也做得挺漂亮,各种地形都有,从雪山到丛林,再到城镇。但玩进去才发现,这开放世界太“空”了,大部分区域都是为了填充地图而存在的。任务类型来来回回就那几种:潜入据点、破坏目标、解救人质、刺杀特定敌人。就算是有主线剧情,很多时候也逃不过“走到A点,打掉B,然后回去”的套路。这种重复性极高、缺乏惊喜的设计,很快就让玩家感到审美疲劳。就好比给你一张超大的画布,上面画满了重复的风景画,看多了也就那样了。
叙事和剧情的薄弱:作为一款战术射击游戏,一个好的故事背景和引人入胜的剧情是能极大提升游戏体验的。但《荒野》这方面做得就比较平淡了。它试图描绘一个毒枭统治下的玻利维亚,但很多时候剧情推进得生硬,人物刻画也比较脸谱化,缺乏深度。玩家作为特种部队的成员,似乎只是在执行一系列任务,而没有真正感受到那种深入敌后的紧张感和使命感。所谓的“自由度”到了剧情里,反而显得有些分散,难以聚焦。
AI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虽然是战术游戏,但队友AI的表现往往让人抓狂。有时候它们会傻站着不动,有时候又会莫名其妙地冲出去送死,或者在你潜行时突然发出声响暴露位置。敌人的AI也并不算特别聪明,很容易被玩家的设计和套路破解。这使得本来应该考验策略和配合的游戏,在很多时候变成了一个考验玩家单兵作战能力以及对队友AI容忍度的游戏。
“幽灵行动”IP的招牌效应:虽然口碑不行,但“幽灵行动”这个IP本身是有一定号召力的。老玩家对这个系列有一定的期待,希望它能重拾往日的辉煌。 Ubisoft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游戏厂商,也投入了大量的宣传资源。所以,即使游戏本身存在不少问题,依然有不少玩家愿意为这个情怀买单。

聊完了口碑,咱再来看看为什么销量却能屡屡登顶。

Ubisoft强大的宣发能力和市场营销:Ubisoft在游戏宣传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出色。他们会请来知名主播进行直播,制作精良的宣传片,并且在各大游戏展会上进行大力推广。这种持续不断的曝光和“造势”,能够有效地吸引到大量潜在玩家的注意。尤其是在游戏发售初期,强大的宣发往往能带来一波爆发式的销量。
“打靶场”式的射击体验满足部分玩家:尽管批评者诟病其重复性,但对于一些玩家来说,《荒野》提供的“从高处俯瞰,标记目标,然后下令队友逐个击破”的战术射击模式,其实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这种“规划执行”的流程,如果玩家自己能够找到乐趣点,或者愿意和朋友一起配合的话,也能玩得津津有味。它提供了一种相对轻松但又有一定策略性的射击体验,满足了那些不想玩硬核模拟射击,又想体验一些战术元素的玩家群体。
朋友组队开黑的社交属性:这是《幽灵行动:荒野》销量能够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Ubisoft的游戏很多都强调多人合作,《荒野》也不例外。当玩家和朋友一起进入这个巨大的玻利维亚地图,分头行动,互相支援,制定战术时,游戏的乐趣能够被无限放大。即使游戏本身存在一些单人游玩时的不足,朋友之间的配合和互动也能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点。很多人购买这款游戏,正是冲着和朋友一起体验的这个目的去的。
折扣和促销的强大吸引力:Ubisoft的游戏通常会在发售后一段时间内进行各种促销活动,尤其是打折幅度往往很大。对于那些对游戏有点兴趣但又不愿意全价购买的玩家来说,一个诱人的折扣价格是他们最终下手的关键因素。《荒野》之所以能频频登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在各种促销季中,它都能以非常吸引人的价格出现在玩家面前,迅速拉升销量。
“开放世界”的吸引力依旧存在:虽然口碑里批评它“空洞”,但对于许多玩家而言,“开放世界”这三个字本身就自带光环。一张巨大的地图,可以自由探索,去哪儿打枪,去哪儿完成任务,这种自由度是很多玩家所追求的。即使内容填充做得不够扎实,但光是“大地图”和“自由探索”的卖点,依然能够吸引一部分玩家。
持续的内容更新和DLC支持:Ubisoft在游戏发售后,也为《荒野》推出了一系列的DLC和更新,比如“梟雄”模式、PvP模式以及一些剧情扩展。这些内容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游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吸引了新的玩家或者让老玩家回归。

总的来说,《幽灵行动:荒野》就像一个表面光鲜亮丽但内心却有些许空虚的大少爷。它的外表(宣传、IP、开放世界概念)足够吸引人,加上Ubisoft强大的市场推广和朋友一起玩的社交属性,让它在销量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深入体验后,玩家们会发现它在内容深度、剧情叙事和AI设计上的不足,导致口碑上褒贬不一,甚至有不少批评声音。

所以,你可以理解为,它满足了一部分玩家对于“大地图、自由度、多人合作射击”的初步需求,但并没有在核心的游戏性上做到尽善尽美。销量和口碑的背离,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下游戏市场中,营销、社交和初步吸引力如何影响玩家购买决策的一个缩影。它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即使有明显的缺点,一款游戏依然可以通过其他优势来赢得市场份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荒野在类型上讨巧:它是目前几乎唯一的大型合作任务类游戏

从我245小时的经验来看,它的任务其实和GTAol的抢劫模式一样,但规模更加庞大,数量更多——100个以上。要知道GTAol的抢劫模式最为人逅病的两点:一个是强制4人,另一个就是任务太少,强度不够,在荒野里都得到了满足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游戏具有类似的模式?也许有,但我没找到

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一个还不错的现成选择也就是可以接受的了

-------------

另外一点,这个游戏其实很考验想像力,比如我带着一个小妹妹就我们两个人在寇亚尼做“飞航计划”这个任务。

任务人物在空军基地内,一般人肯定是突进去或者潜进去,但是我们嫌烦,于是找了个矮点的墙边,开了辆联合军装甲车在墙边,两个人翻墙进去直接抓人,小妹妹把目标胖揍一顿的时候,我就又去基地里找来一辆比较高的越野车,这样小妹妹揍完人了我们直接翻墙出去就行了,省了很多麻烦。

至于抓其他人就更简单了,两个人坐在装甲车上,小妹妹放出小飞机去目标区上空惊一下目标,目标就会找最近的车辆逃跑,等他跑出敌人比较密集的地区,直接迎头撞上去,然后抓人,收工——没错,抓石墙就是这么简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幽灵行动:荒野》这游戏,说实话,当年一出来,那评价可真是冰火两重天。口碑这块,可以说是槽点不少,但销量上嘛,又是另一番景象,常常能在榜单上看到它的名字,甚至屡屡登顶。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让它陷入了这么个怪圈呢?咱就好好唠唠这个事儿。首先,得从口碑崩塌的根源说起。 “开放世界”的空洞与重复.............
  • 回答
    在《幽灵行动:荒野》这个广袤的玻利维亚大陆上,找到一把趁手的武器,就像找到一块能让你在荒野中叱咤风云的宝地一样重要。随着游戏的深入,你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枪械,从精准的长距离狙击步枪,到近距离作战的冲锋枪,再到能在火力压制中生存下来的突击步枪,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用途。我在这里就分享一些我自己在游.............
  • 回答
    确实,《幽灵行动:荒野》给很多玩家留下了“空有一副好皮囊”的印象。你说的“空有一张特别大的地图却没有很多能做的事”这个问题,是开放世界游戏设计中一个相当普遍的难题,而《荒野》则将这个问题暴露得尤为明显。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1. 过大的地图与稀疏的内容: 地理规模 vs. 互动密度: 《荒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汤姆·克兰西”这个名字,以及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全境封锁》、《彩虹六号》、《幽灵行动》这些耳熟能详的游戏前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关于作家、游戏产业和品牌效应的故事。“汤姆·克兰西”的前缀:作者的光环与品牌的延伸首先要明白的是,“汤姆·克兰西”这个名字放在这些游戏前面,并不是说汤姆·.............
  • 回答
    宝可梦在走向国际化的大舞台时,名称的本土化是个绕不开的议题。尤其是像毒、幽灵、恶这种自带文化色彩和潜在负面联想的属性,若要确保在全球范围内都能被玩家接受和喜爱,进行一些“微调”确实是个明智之举。首先来看看“毒”属性。这个属性本身带有一定的科学性,在自然界中很多事物确实是“毒”的,比如某些植物、化学物.............
  • 回答
    在霍格沃茨的魔法世界里,死亡并非总是终结,生命也有着多种奇妙的延续方式。我们经常在古老的城堡中见到那些飘忽的身影——幽灵,或者凝视着墙上那些似乎拥有生命的肖像。而更多的时候,我们目睹的是那些活生生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经历生死,最终也化作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道印记,永远地离开了。这背后,是魔法对生.............
  • 回答
    玩《DOTA2》这么久,确实听到不少关于“幽鬼为什么不出狂战斧”的讨论。很多新玩家或者对幽鬼理解不深的玩家,可能会觉得幽鬼这么一个依赖装备、需要刷钱的英雄,出个狂战斧打钱岂不是更快?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细节和考量,并不是简单的“打钱”就能概括的。咱们先来捋一捋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幽鬼应该出狂战斧。 A.............
  • 回答
    经略幽燕,童贯之所以一直针对“泪痕春雨”,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牵扯到复杂的政治博弈、军事战略以及权力平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童贯”和“泪痕春雨”置于北宋末年,尤其是靖康之耻前夕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童贯”在北宋朝堂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童贯,这位被后世描绘成“宦官专.............
  • 回答
    宋朝那个时候,朝局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不断。童贯这个人,您说他厉害,这话说得没错,确实是宋朝后期少有的能打的武将。他最让人称道的,大概就是那两次了:一是平定了国内的方腊起义,二是远征收复了幽州和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一代。这两件事,放在当时那可是了不得的大功劳。您提到他“内能平方腊,外能收复幽.............
  • 回答
    刘焉原为幽州刺史,的确,很多人会好奇,为何他放着地理位置重要、兵源充足的幽州不去深耕,反而选择前往偏远的益州发展?这背后牵扯到东汉末年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个人野心以及对局势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刘焉是当时汉室宗亲,有着显赫的家世。他出身于汉室宗亲,其曾祖父刘苍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在那个讲究门阀和.............
  • 回答
    四川方言自带幽默效果,这是一个普遍的感受,但要详细解释其原因,则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语言本身的特点、文化语境、以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语言本身的特点:1. 声调的起伏和变化带来的喜剧感: 四声八调的丰富性: 四川方言(尤其是成都话为代表.............
  • 回答
    “嘴贱”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儿火药味儿,但奇怪的是,有些人却乐此不疲,还美其名曰是“幽默”。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挺耐人寻味的,而且往往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嘴贱”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是那种会心一笑的巧妙比喻,也不是那种让人捧腹大笑的段子,而是更直接、更尖锐,甚至带点儿冒犯性的言语。.............
  • 回答
    电影里潜艇那种“叮叮”的声音,确实是很多观众熟悉的声音了。它就像一种标志,一听到这个声音,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深海中庞大而孤独的潜艇形象。那么,这声音究竟是虚构的艺术加工,还是潜艇本身就有的真实回响呢?简单来说,这“叮叮”的声音,既有现实的根源,也有艺术的放大。现实中的潜艇声音:潜艇在深海中运作时,并.............
  • 回答
    《礼记·昏义》之所以说“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这句话的核心在于解释为什么在古代的昏礼(即婚礼)中不使用音乐,以及音乐与阴阳的关联。1. 昏礼的性质:幽深隐秘,阴阳交合 “昏”.............
  • 回答
    一朝收复幽云,几代心头大患终得解,大宋上下无不振奋。然而,事实却远非想象般美好,幽云地区的汉人百姓,在重回宋朝怀抱后,日子反而过得更加艰难。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遗留的烂摊子,也有宋朝自身政策的疏漏,更有战争创伤的难以愈合。首先,我们得明白幽云地区在北宋收复之前是个什么光景。自从后晋石敬瑭以幽.............
  • 回答
    这问题可真是把人问到点子上了!一边是梁山好汉们的“攻无不克”,另一边是诸葛亮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摸不到长安城墙砖”。要我说啊,这事儿不能简单地拿“师爷”和“丞相”来比,背后门道可多着呢。首先得说,吴用这师爷,他当的可是个“草寇师爷”,而诸葛亮是“朝廷丞相”。 这身份,决定了他们的战场和玩儿的规则完全.............
  • 回答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林黛玉因感春日伤怀,身心疲倦,在潇湘馆中偷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香艳而又带着淡淡忧伤的联想。这一回的情节,与之前的“宝钗扑蝶”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二者在描绘女性青春期细腻幽微的情感和生理反应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联系:“宝钗扑蝶”——第.............
  • 回答
    你说的应该是在《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中,那些在天上飘浮的、半透明的身影,它们通常被称为“幻影”(Phantom)。这些幻影不是普通的敌人,它们更像是一种残留的能量或是过去的记忆具象化。它们在海拉鲁大陆的天空中游荡,尤其是在一些古代遗迹或者与古代文明相关的区域,你更容易遇到它们。它们的形态多种多样,.............
  • 回答
    如果说伏地魔在与哈利最后的对决中,没有选择彻底消亡,而是以一种近乎自毁的方式留下了魂魄碎片,变成了一个幽灵般的存在,那么巫师界,尤其是霍格沃茨,将会迎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更加阴暗的未来。这并非一个壮丽的史诗,而更像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漫长而绝望的守夜。设想一下,那个在尖叫屋顶上,身体逐渐消散的伏地魔。他.............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