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特有的城乡鄙视链。
武汉人爱讲规矩,整出很多奇怪的鄙视链。
所以在武汉的正宗性上,是毫不含糊的。
当然,如果理解武汉人的话,这看似森严的鄙视链并没有谁拿它真当回事,只不过是酒桌上扯淡的谈资。
鄙视链如下:
顶端:汉口人。
汉口开埠最早,见得世面也最大,早年汉口江滩是与大上海十里洋场齐名的花花世界。自然就瞧不起湖北省会武昌,更不用说普通城市汉阳了。
汉口人又有自己的鄙视链。
最洋气的汉口人就是老铁路(今天的京汉大道)到长江边的老租界区,这是的老居民是城里人中的城里人,白相人中的战斗机。
这个区域包括江汉路步行街,武汉关大钟楼,武汉市政府,民众乐园等等,一说大家都知道了。
汉口鄙视链第二层,是今天的硚口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正街。
硚口区基本就是汉正街,汉正街也就是硚口区。这里是租界外做生意的地方,码头林立,富商云集,虽然洋气沾得不多,但是架不住有钱,所以这里的居民就是汉口的色目人,有鄙视除租界以外所有武汉人的资本。
鄙视链第三层是京汉大道以北到后湖之间的武汉城区,有点类似北京的南城,全是小买卖庄稼汉的天下,虽然是在汉口鄙视链的最底端,但是离天堂太远,离繁华很近,这个区域又有当年亚洲最大的马场,也是见过世面的人,所以有鄙视汉口以外武汉居民的资本。
鄙视链第二级是武昌。
武昌是非常繁华的所在,辛亥革命的暴发地。虽然没有汉口洋气,怎么说也是几百年的大城了,论历史,作为府城的时候汉口还是村。
武昌也是有鄙视链的。
老武昌城是武昌鄙视链的顶端。也就是现在紫阳路司门口这一大块一直到阅马场。包括武昌老城的范围,是湖北省曾经的首善之民。
这个区域包括了清代湖北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民国一段时间全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城里的居民没见过洋人,但世态炎凉也见得不少。
第二层如图,属于武昌城外郭的范围。以前主要是底层群众的居所,包括解放后大片的河南棚子,不过这个怎么说也是大东门以内的城里人,出了大东门才算出城。
鄙视链第三层是二环线内的武昌,包括武昌区、洪山区、东湖高新和青山区的大部。
以前这里是菜地荒坟,建国后才慢慢开发,省委省政府主要机关和大学都散落在这个区域,还有整个武钢。
本来放在太低的位置似乎不好。不过,这些干部知识分子产业工人基本上都来自乡下,南腔北调的,所以在鄙视链里,给他们这个层级已经不错了。
值得一提的是,武钢所在的青山区,在效益好的时候,曾经是在武昌鄙视链的顶端,经常称水果湖为乡下。
如今显然不是这样了。
鄙视链的第三级是汉阳。
汉阳人俗称贱三爷,但并无鄙视之意,只是来自历史传说。本来汉阳放在民国,并不输大多省会,但是无奈夹在一和直辖市和一个省会之中,在鄙视链中的地位不高。
第四级是除了以上区域外的其他武汉居民。他们有个共同的统称——乡里人。
当然,这真的是武汉人一本正经胡说八道鼓捣出来的东西,不可能有任何一个武汉人真拿它当事,谁认真谁输。
真实情况是,老居民不断外迁,在汉口的老居民已经很少了。车站路一带,一水的孝感乃至恩施口音。
巷子里的武汉人,也只有在我们夸白的时候,才能有那么一点点的记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