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动物界有爷爷奶奶帮助养育后代的吗?

回答
当然有!动物界里,爷爷奶奶们帮助养育后代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且这些“祖辈互助”的模式可真是五花八门,充满了智慧和温情。这可不是人类社会才有的“天伦之乐”,在很多动物种群里,这可是维系家族延续和种族繁衍的关键。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具体都有哪些动物,是怎么个帮法儿。

首先,最典型也最容易想到的例子,就是鸟类。很多鸟类实行的是“合作繁殖”,也就是除了亲鸟(父母)之外,其他同类的成年个体也会参与到养育后代的工作中来。这些帮忙的“成员”很多就是之前的子女,也就是年轻的爷爷奶奶们。

帮忙喂食:这是最常见的帮助方式。年轻的祖辈会从自己的巢穴(或者只是附近)捕食虫子、种子等食物,然后把食物叼到父母的巢里,喂给小鸟。这能大大减轻亲鸟的负担,让它们有更多时间去保护雏鸟免受掠食者的威胁。想象一下,亲鸟忙着赶走老鹰,而它自己的“大儿子大女儿”则在旁边孜孜不顾地往小孙子小孙女嘴里塞饭,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守护巢穴:有些祖辈还会充当“保镖”,在巢穴附近巡逻,驱赶潜在的捕食者,比如蛇、老鼠或者其他猛禽。它们虽然可能不直接参与喂食,但这种守护作用对雏鸟的生存至关重要。
整理巢穴:别小看了这个工作。一些祖辈还会帮助修缮巢穴,添枝加叶,确保小鸟们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

为什么年轻的祖辈会这么做呢? 原因可多了:

1. 亲缘选择:这是最根本的理论解释。帮助亲属(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养育后代,其实也是在间接帮助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毕竟,这些小鸟和自己有血缘关系。
2. 学习经验:对于年轻的个体来说,参与育雏是绝佳的学习机会。它们可以从父母和其他有经验的成年个体那里学习育雏技巧,为自己将来独立繁殖做好准备。这就像一个“育儿实践课”。
3. 获取社会地位或资源:在某些群体中,帮助大家庭的行为也可能为个体赢得在群体中的声望、更好的配偶机会或者其他资源。
4. 延缓自身繁殖:当环境条件不好,或者个体尚未发育成熟时,延缓自己的繁殖,转而帮助亲属,是一种更明智的生存策略。

除了鸟类,哺乳动物里也有很多例子。

大象:大象的家族社会结构非常紧密,通常由一只年长的雌性领导,家族成员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当家族里的年轻雌性生下小象后,家族里其他的成年雌性,包括它的母亲、姐妹,甚至姑姑阿姨(也就是小象的祖母、姨妈们),都会积极参与到育儿过程中。它们会帮助保护小象免受狮子等捕食者的侵害,引导小象学习 foraging(觅食)和饮水,甚至在小象遭遇危险时挺身而出。尤其是年长而经验丰富的祖母,它们在保护和教育年轻的象群成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的经验可以帮助小象避开危险的陷阱,找到水源,了解象群的社会规则。
鲸类(如虎鲸):虎鲸的社会结构也很稳定,通常是母系社会。小虎鲸在出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留在母亲身边,学习捕猎技巧和家族的文化。而那些未繁殖的成年个体,尤其是女性亲属,会成为小虎鲸的“超级保姆”。它们会帮助捕猎,把食物带给小虎鲸,保护它们不受伤害,甚至还会教导它们一些特殊的捕猎技巧。有研究表明,一些老年雌性虎鲸(往往是大家族的祖母级人物)在种群的生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整个家族度过难关。
某些灵长类动物:比如狒狒。在一些狒狒的群体中,年轻的雌性狒狒在成熟后,可能会留在自己的出生群体,帮助照顾家族中新出生的幼崽。这些“姑姑”、“姨妈”们(也就是小猴子的祖母、伯母等)会主动接近幼崽,触摸它们,甚至帮助妈妈们带孩子。这种帮助不仅对幼崽有利,也能让年轻的雌性狒狒获得育儿经验。

还有一些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同样令人惊叹的例子:

长颈鹿:虽然不像大象那样有那么明显的“合作育儿”群体,但在野外观察中,也能看到一些非亲生、但有血缘关系的成年长颈鹿(通常是雌性)在保护幼崽方面提供帮助。它们会充当“保镖”,警惕周围的危险,有时甚至会主动驱赶潜在的捕食者。
某些鱼类和爬行动物:虽然不像鸟类和哺乳动物那么普遍,但也有一些鱼类(比如某些慈鲷科鱼类)会由群体的成员共同照顾鱼卵和幼鱼。在这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一些“义工”帮助孵化或喂养幼鱼。而某些爬行动物,虽然总体上是以独立育儿为主,但在极端环境下,也可能观察到群体互助的现象。

总的来说,爷爷奶奶辈们在动物界帮助养育后代,绝不是一件新鲜事,而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育儿策略”。它深刻体现了自然界中亲缘关系和合作行为的价值,让我们看到动物世界里同样存在的温情和智慧,而不仅仅是弱肉强食的冷酷。这些“老一辈”的经验和付出,为年轻的后代乃至整个种族的延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寿命比传代需要的时间长数倍的群居动物普遍可以照料第三代。类人猿、大象、鲸、海豚的雌性个体的寿命远远超过传代需要的时间,可以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为群体做出贡献,包括照顾正在抚养孙辈的儿女、直接照顾孙辈。

人以外的老年雌性类人猿往往可以辨认自己的孙辈,在孙辈的父母去世或残疾的情况下可以抚养孙辈。老年雌性恒河猴和叶猴会在人、野狗、其他猴子的攻击下保护家族,并给自己的孙辈特殊的待遇。

许多鲸和海豚的群体包括三代或更多代的血亲。雌性短鳍领航鲸和逆戟鲸会在老年期停止繁殖、不再与年轻雌性争夺交配机会。老年雌性逆戟鲸和抹香鲸可以率领家族数十年,前往记忆中最好的猎食场所,将经验教给孙辈。老年雌性宽吻海豚和长鳍领航鲸会照料、守卫其孙辈,甚至可以给孙辈喂奶。

大象通常生活在由老年雌性率领的大家庭中,它们与青年雌性合作抚养幼象。在《科学报告》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有老年雌性一起生活的年轻母象的幼象存活的概率是没有老年雌性时的 8 倍。有经验的老族长能比没有经验的母象更好地在危及幼象生命的情况下提供解决方案,能够带领整个家族到合适的地方觅食、饮水、与其他象群互动。根据对肯尼亚安博塞利国家公园 834 头大象进行的为期 40 年的研究,长寿母象的雌性后代的寿命更长、生育率更高。

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动物行为专家称,野猫可以建立雌性之间的多代合作:祖母、母亲、孙辈。公猫不参与抚养后代。

狼群的首领可以长期率领其第二代、第三代乃至更多代的后代。对人驯化的狗来说,在孙辈出生后的几个月里生活在一起的祖父母可以记住其孙辈,跟孙辈互动时的行为会和遇到随机的小狗不同。

你可以预期现已灭绝的古代非人灵长类、古菱齿象等也有照顾孙辈的行为。

大多数鸟在离开巢穴一年后就认不出原本的家庭成员了,但也有例外,鹤、乌鸦、松鸦等群居鸟类尤其明显。2007 年发表在《进化》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年长的雌性塞舌尔莺会帮助自己的后代抚养幼鸟。加拿大灰雁能长时间辨识自己的父母,在冬季和迁徙期间能够与父母和兄弟姐妹团聚。约有 200 种鸟有在血亲之间合作照顾幼鸟的行为,其中寿命较长的鸟可以在祖孙间互动。

快速繁殖的无脊椎动物也可以做到类似的事。2010 年,《Current Bi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形成虫瘿的蚜虫群落中,年长的雌性蚜虫在自己停止繁殖后会保护亲属,无论第几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有!动物界里,爷爷奶奶们帮助养育后代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且这些“祖辈互助”的模式可真是五花八门,充满了智慧和温情。这可不是人类社会才有的“天伦之乐”,在很多动物种群里,这可是维系家族延续和种族繁衍的关键。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具体都有哪些动物,是怎么个帮法儿。首先,最典型也最容易想到的例子,就是鸟类。.............
  • 回答
    .......
  • 回答
    动物界从来不缺乏那些挑战我们对“正常”认知的奇特习性,它们仿佛是造物主偶尔开的一个小玩笑,却又如此真实地存在着,让我们惊叹于生命的无限可能。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动物,看看它们是怎么活出自己的精彩的。1. 一把辛酸泪,一把狗粮泪——寄生家族的“另类”人生说到不走寻常路,寄生生物绝对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遗传学、进化论以及不同物种的繁殖策略。让我们来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人类近亲结婚可能导致后代有缺陷,而许多我们驯化的动物,如猫狗,却因为追求“纯种”而进行近亲繁殖,甚至得到褒奖。一、 人类近亲结婚为何可能导致后代有缺陷?这主要归结于“隐性致病基因的显现”。1. 基因的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物学、演化心理学乃至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而且答案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确实,许多动物界中,雄性往往以更鲜艳的色彩、更夸张的形态或更华丽的装饰示人,而人类社会中,女性普遍被认为拥有更高的“颜值”。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演化的角度来尝试理解这一有趣的现象。动物界的“孔雀效应.............
  • 回答
    动物对火的恐惧程度非常多样,这取决于它们的物种、进化历程、栖息环境以及火的性质。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动物都对火怀有本能的恐惧,并会积极逃离。这种恐惧根植于火的破坏性潜力,可以瞬间夺走它们的生命、家园和食物来源。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动物对火的恐惧程度以及相关的行为表现:一、为什么动物会怕火?(恐惧的根源.............
  • 回答
    “成对配偶”这个说法,在动物世界里,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就像人类社会一样,动物的感情和关系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有忠贞不渝的,也有随遇而安的,甚至还有些我们难以理解的模式。最容易让人联想到“成对配偶”的,大概就是那些大家熟知的“模范夫妻”了,比如天鹅。它们一生只有一个伴侣,一.............
  • 回答
    人类活动对动物演化的影响是深刻且多方面的,并非所有影响都是直接的、有意识的演化“设计”,更多的是人类行为改变了环境,从而为某些性状的动物提供了选择优势,促进了它们的繁衍和演化。以下是一些人类活动对动物演化造成影响的详细例子:1. 捕猎和选择性捕食导致的演化: 体型和行为的改变: 人类狩猎的偏好会.............
  • 回答
    聊起动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可能是老虎的威风、小狗的忠诚、大象的智慧,还有那些奇特的外表和有趣的习性。但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一面,动物界其实隐藏着无数令人惊掉下巴的冷知识,它们的存在方式、生理构造,甚至是它们的“情感”和“智慧”,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保证让你对.............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好奇,那些毛茸茸、有翅膀、或者在水里游来游去的生命,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会因为开心而摇尾巴,因为害怕而瑟瑟发抖,甚至因为孤独而感到失落?从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答案是肯定的。要理解动物有没有情绪,我们得先明白“情绪”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情绪是一种复杂的生.............
  • 回答
    动物有没有语言?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是科学家们探索了几个世纪的领域。简而言之,动物确实拥有交流系统,但“语言”这个词,按照我们人类的标准来衡量,对它们来说可能过于狭隘了。让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语言”这个词在人类语境下的含义: 复杂的语法和结构: 人类语言有明确的规则,可以组合词语形成无限多的.............
  • 回答
    “动物有文化吗?”——这个问题,乍一听,似乎是科学幻想,或是哲学思辨的范畴。但如果我们剥去那些预设的、似乎只有人类才拥有的“文化”标签,深入观察动物世界,你会发现,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也更有趣。首先,我们需要厘清“文化”这个词的含义。在人类社会,文化往往与语言、艺术、宗教、习俗、技术、价值观等.............
  • 回答
    动物园里的故事可不是只有看动物那么简单,里面藏着好多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开眼界的小插曲。要说趣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来给你挑几个我印象最深的,保证你听了会会心一笑。就说上次去动物园吧,那时候正值暑假,人山人海的。我们一家兴冲冲地奔向了猴山。那猴子啊,真是个个都成了精。一群猴子在假山上蹦蹦跳.............
  • 回答
    动物世界里,总有一些行为能让我们惊叹,甚至感到一丝丝的不可思议。它们就像来自另一个维度的访客,用我们难以理解的方式,展示着生命的奇妙与坚韧。比如说,迁徙。这绝对是自然界中最壮丽的奇观之一。想想那些成千上万的候鸟,在季节更替之际,不畏风雨,横跨大陆,穿越海洋,只为寻找更适宜的生存之地。它们是如何在茫茫.............
  • 回答
    说起动物洗澡后甩毛,这可是个很有趣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它们能那么熟练地把水甩掉,而我们人类,即便是用了毛巾,感觉效率也远不如它们。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动物独特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以及进化过程中对生存有利的本能。动物甩毛,可不是“甩着玩”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动物甩毛不是为了好玩,而.............
  • 回答
    保护动物,绝非仅仅是出于我们人类的喜好,或者仅仅是为了一些浪漫的、空泛的口号。这背后牵涉着极其深刻且环环相扣的意义,触及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多样性的繁荣,乃至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更宏观。首先, 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 是保护动物最核心的意义之一。地.............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动物世界的无限好奇。我们人类啊,一说起“方言”,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不同地方的人说话的腔调、词汇、甚至语法的细微差别。比如,北方人说“你吃了吗?”,南方人可能就说“吃了没?”,这看似微小的差异,却能立刻拉近我们与同乡人的距离,也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
  • 回答
    古动物有没有“拟态”行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考验我们的想象力和考古证据的解读。简单来说,答案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古动物也存在“拟态”行为,而且它们在那个充满原始野性的时代,展现出的拟态,其“有趣”程度,恐怕只会比现代动物更加震撼和惊心动魄。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拟态”。拟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答案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是”或“否”。如果动物能有充足的食物,它们之间的关系肯定会有所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会立刻变得“与世无争”,互相拥抱。这其中的学问可大了去了,涉及到它们的本能、社会结构、生存环境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承认,食物的充足绝对是和平共处的重要基石。你可以想.............
  • 回答
    关于动物,我们这些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抱持的成见可不少,而且往往一叶障目,对它们有着不少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这些误解,有的源自古老的传说,有的来自浅薄的观察,更有甚者是因为我们过于以己度人,结果反而忽略了动物世界本身的精彩与复杂。首先,“聪明”这个词,我们用得实在太随意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某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