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张郃死于木门道之战,是被司马懿暗算吗? 第1页

  

user avatar   yyl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张郃真正遭到司马懿忌恨,可能并不是因为他在军界的影响力,而仅仅是因为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过程中,两人的一些过往。


满打满算,张郃当时一共给司马懿提过三次意见,都被司马懿给拒绝了。


第一次是在诸葛亮围攻祁山时,司马懿的决定是“令偏将领四千精兵守上邽,自己率部救祁山”。但张郃认为,还应该再分出一部分兵力,驻守于雍郿一带。目的是攻敌之所必救,趁着诸葛亮主力在祁山,翻越秦岭,直扑汉中,抄诸葛亮的老巢。



但司马懿不同意张郃的意见。他说,如果前军能够抵挡诸葛亮的进攻,那么你的建议的确是一条妙计。可如今的现状是我们即便把主力全部放在前线,也不一定能打得赢诸葛亮。这种时候再分兵汉中,就是取败之道啊!




第二次是在诸葛亮到了上邽之后。


诸葛亮在得知司马懿主力前来救援后,一边派人继续围攻祁山,一边自己率蜀军主力奔赴上邽。在击败了留守上邽的守将后,诸葛亮将上邽周边的麦子收割一空。


然后,诸葛亮碰到了前来迎战的司马懿。但不料,司马懿却根本不是 带人来打仗的。


魏军依险阻扎营,面对诸葛亮大军避而不战。诸葛亮一看这架势,自己也没工夫跟着司马懿耗在上邽,便带兵返回祁山。

司马懿然后便带兵一路尾行,并在每次都在快要追到诸葛亮的时候停下来扎营,然后避战。


反复再三之后,张郃又看不下去了,他继续跟司马懿提建议:

蜀军远来,利在速战。我方如今避而不战,和敌军拼消耗,这的确是正确的战略。但是,拼消耗不是这么个拼法啊!总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走近了又不敢打,这样会让三军士气消沉的!

我军还不如就屯兵于此,然后派奇兵袭扰蜀军粮道,这样一来可以骚扰蜀军,二来可以让被围困的祁山守军心生期待。不然我们就这么走走停停的,万一让诸葛亮跑了怎么办?


但司马懿还是没有听张郃的。他继续按照自己的原定计划,不急不缓的跟在诸葛亮后面。而诸葛亮眼看着司马懿跟狗皮膏药似的甩不掉,也干脆撤了祁山的围兵,继续不急不缓的往南走。


司马懿的这种行为,果然如张郃所言,激起了全体魏军将士的愤怒。


你站在魏国人的角度,很容易就能理解这种情绪:

诸葛亮趁着曹真病重入侵,已经围了祁山一个月。如今司马懿终于带着援军赶到了,既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兵力又比蜀军多,这种时候,不就应该冲上去猛揍蜀军一番吗?

如今反倒跟在人家后面走一步歇一会,这算怎么回事!敢情这几万大军不是野战军,而是仪仗队——不是来歼敌的,而是来送客的了?


这种愤怒情绪的爆发,就是有人当面骂了司马懿:“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骂人的,是当时被诸葛亮围在祁山的守将。因为人家已经坚守了祁山多日,所以司马懿也不好说什么,只能是默默的忍着。


而这,还不是司马懿所面临压力的全部。


身为大将军,都督雍梁军马,司马懿此时是西线的最高指挥官。他就这么把诸葛亮给礼送出境了,自己回朝后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


这才是司马懿身上最大的压力。


到了五月上旬,司马懿终于顶不住了,主动寻求决战。他先派张郃绕道南下,然后自己率主力在北方出击,两相夹击诸葛亮大军。

但结果是:南线的张郃久攻不下;在北线,诸葛亮大破司马懿主力,获“甲首三千”,史称“卤城之战”。

这场大胜,是诸葛亮在整个北伐过程中,最大的一场胜利。司马懿在主力被击败后,陇右骚动。此前,诸葛亮与鲜卑首领柯比能已有联络,因此此刻鲜卑在北方也跃跃欲试。司马懿率领的新败之军,一时竟然有了腹背受敌的隐忧。


然而到了六月,诸葛亮退兵——因为后方李严说没有粮草了。




然后是第三次:


诸葛亮退兵以后,司马懿命张郃追击,但张郃表示反对,他认为蜀军是主动退却,一路上又山道艰险,因此定会有伏兵断后,追之无益,还可能会损兵折将。


但司马懿不同意,一定要张郃率兵追击。张郃只得带兵追至木门道,在这里,蜀军埋伏弓弩,万箭齐发。张郃右膝中箭,就此去世。




回看整个过程,张郃一共被拒绝了三次。


虽然说司马懿是主帅,拒绝下属的提议理所应当。但问题是,张郃并不是一般的下属:他资历比司马懿深,战功比司马懿大,与蜀国作战的经验更是远胜于司马懿。甚至还在曹操时代,张郃就在汉中一带与刘备有过交战记录。


此外,张郃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破了马谡,第二次时救了陈仓——尤其是在救陈仓时,魏明帝咨询过张郃的意见。后来事情的发展,也确如张郃所料。


因此,张郃以这种身份和地位,是有能力和机会在魏明帝那里说得上话的。而且在战后,魏明帝也一定会询问和重视张郃的意见。


然后问题就来了:如果司马懿在卤城之战中是大获全胜,那么张郃就算再有资历,也不可能动摇司马懿的地位。但是,司马懿此战大败而归,这种时候,张郃的意见就很可能会对司马懿的地位产生不利影响了。


虽然张郃的意见都没有被施行,因此也就无法验证其可行性。但因为司马懿拒绝了张郃,最终又落败,所以在一般人眼里,问题的逻辑链很容易就会被补全成:你为什么要拒绝张郃将军的正确意见呢?


这个问题的提问者如果是魏明帝,就更致命。


司马懿在回师前,必须想好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在思索一番后,他的结论是:这个问题太过犀利了,无法回答。


既然无法回答,那就直接把问题消灭掉吧。而想要消灭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消灭掉提问题的人。


张郃直到膝盖中了一箭,可能也没有明白,有些意见,是不能轻易提的。




最后再多说一句:


有很多人怀疑,张郃之死,是司马懿故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扫清其在篡位之路上的障碍。但在下不是特别认可这种说法,或者说,只认同一半。


司马懿是故意害死张郃的,
这应该大体不差;

但若说他这么做是为了给篡位铺路,
那就有点未卜先知了。


但不管怎么说,张郃的死,的确是魏国军界实力消长的一大转折。此后,在魏国的军事系统中,再也没有比司马懿资历更深、军功更高的人物存在,这最终让司马懿真正掌握了雍梁一带的军队。而这个控制能力,实际上就是司马氏最终能够篡权成功的基础。


类似的例子,史不绝书。近代以来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晚清的新军。这支军队习惯上被称为北洋军,是清廷于甲午之战后仿照西方军队体例设置的部队,具体负责练兵的人,是袁世凯。


以上,节选自:


user avatar   li-yang-ke-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司马懿和张郃的矛盾从诸葛亮四伐开始的时候就有,并非诸葛亮退军时才爆发的。

一开始两人就因为是否分兵吵了起来,张郃希望司马懿分他一路人马,两人协同作战抵抗汉军,就和一伐时一样,曹真张郃分军作战大破汉军。

可是司马懿怎么回答张郃?

【宣王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

司马懿的意思是说,如果自己分兵给张郃,那他难以能独当一面对抗汉军,于是拒绝了张郃的建议。依然由他自己统领大军。(一开始弄错了,之后被魔都指正了出来,故而修改。)


而这只是个开端,之后张郃又对司马懿提供了建议

【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

张郃的意思是让司马懿率领大军驻守在原地巩固防线,而【分兵】去抄诸葛亮后路。

张郃看出了汉军的弱点就在于运粮,同时劝说司马懿【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可以说的是相当中肯。

而司马懿一听张郃要分兵就觉得烦,虽然这次张郃只谈及分兵没说让自己率军,但敏感的司马懿依然认为是张郃欲分他兵权,立刻回绝。

之后司马懿就干了件很蠢的事情,正如张郃说的一样司马懿【进前而不敢偪】

【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

司马懿尾随诸葛亮,见到诸葛亮军后却不敢交战,因此影响了将士们的士气。

而不久后司马懿也难以压制诸将,只能和诸葛亮打一场,结果魏军战败。

另外我指的分兵,是指两人分别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而不是驻扎在一个地方在对汉军发动进攻时,进攻汉军不同的方位。前者就好比汉中之战夏侯渊,张郃,徐晃,曹洪分别驻守在不同的地方,后者就好比官渡之战曹操让徐晃截粮一样,两者将领能获得的独立指挥权肯定也是不一样的。(魔都曲解我的意思,我在此阐述一下)

【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对于司马懿多次不听从张郃的建议,胡三省曰:懿实畏亮,又以张郃尝再拒亮,名著关右,不欲从其计。

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因为张郃曾经击败过汉军,且声名显赫,司马懿不想再让张郃建功,故而不听从他的计策。



之后诸葛亮粮尽退军,司马懿和张郃对于是否追击诸葛亮再次发生争吵,最终官大一级压死人,张郃不得不服从司马懿的命令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


张郃为人谨慎,当年街亭大胜,尚且不敢追击王平千余人,怎么会在魏军处于劣势时(之前被甲首三千),猛追诸葛亮主力?

【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

就算诸葛亮再故意装出步伐凌乱,旗帜倒地的样子,能比得上街亭之战【众尽星散】?

那时候张郃都能保持冷静,何况对方得胜回朝之时?


况且诸葛亮治军,张颌是知道了,二伐的时候反杀王双,张郃也知道。张郃看见诸葛亮撤军,步伐凌乱,难道不会觉得诡异?毕竟诸葛亮向来是【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


所以我不认同高赞答案所说诸葛亮买个破绽,张郃上套就开始猛追,最重要的这方面情节并没有史料记载。


真正情况理应就是诸葛亮准备撤退的时候,就设置好了伏兵,以防魏军追击。

而张郃这边则被司马懿逼迫只能追击。


当时张郃只是前锋,而司马懿在后面跟着,这点可以从晋书看出些端详。

【追至祁山。(追的时候张郃战死)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当然有两点我要说一下,这个亮自然不是诸葛亮本队,是指诸葛亮的断后军队。

诸如【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张郃击败的也不是诸葛亮本队,而且马谡的前部军马。

另外俘获万计,按照【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司马懿这战斩获汉军大概也就一两千人。


由此可见司马懿也在追击,不过他是在张郃后面,显然是把张郃当做“探雷针”。张郃当时都把话说的那么清楚的,司马懿真的不明白吗?司马懿的打算很可能让张郃把伏兵给测出来,自己再率领大军击破诸葛亮的断后部队,事实上他也成功了。

司马懿大军在后,他身为前锋要是走着走着,总不能反而成为后军吧。

故而张郃的追击速度,可以说是被司马懿所影响。张郃再慢,也不能比司马懿慢吧,【郃不得已】也是源于此。

接着张郃引出汉军伏兵后战死,蜀汉断后部队在卤城修整的时候,又被司马懿追上,继而魏军有所斩获。


张郃死后,雍凉诸将没有人能撼动司马懿该军区第一人的地位了,因为其他人的威望已经无法和他相比。

(至于魔都所谓曹操都督制的问题,我自然也知道。然而在职位上当上军区都督,就不用担心兵权问题了?这可不尽然,照魔都的逻辑,皇帝从地位上来讲也是至高无上,为何历史上那么多皇帝担忧兵权问题呢?对于新上任的司马懿来说,虽然在官位上比张郃大,但在威望上着实逊于张郃,如果分兵张郃让其建功,自己又没打好,司马懿不尴尬吗?重要的话再说一遍,懿实畏亮,又以张郃尝再拒亮,名著关右,不欲从其计。


在第五伐的时候,郭淮也向他提建议,而司马懿则马上同意,还分兵给郭淮让他屯北原,这转变真大,不是吗?

【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分割线………………………………………………………………

第一个画x是张郃战死的地方,第二个画x的地方是司马懿追击汉军断后部队的地方。

可以看出汉军断后部队在射杀张郃后,继续撤退打算和诸葛亮本队会合,但在这之前被司马懿大军追上了。


有人疑问为什么张郃不直接拒绝司马懿的追击命令,那我们不妨想想拒绝司马懿之后会发生什么。

虽然之前有将领骂司马懿畏蜀如虎,但他们可没有违背司马懿的命令。而如果张郃在最后拒绝执行司马懿的命令,这让司马懿这做大都督的重臣情何以堪?

张郃和司马懿彻底撕破脸,到时候对簿朝廷,到底是寒门出身的张郃有优势,还是名门望族加托孤重臣的司马懿有优势?

说白了,那些下将骂骂司马懿,不过是过过嘴瘾,张郃这种身居高位的人反而不能如此放肆。得罪司马懿,以及司马家族,对于张郃来说有什么好处吗?

追击汉军,最坏的结果就是战死,但这样张郃会成为烈士,子孙也可保全(而且未必会战死,大腿中箭不治而亡概率理应是不算高的。)

但反之和司马懿搞政治斗争,结果如何,谁能预料?

或许到最后你才会发现,还不如光荣战死在战场上好呢。

关于司马懿是托孤重臣的记载【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

至于张郃出身,史料记载很简单【张郃字俊乂,河间鄚人也。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可见张郃不是什么显赫的出身。总之以张郃的出身是无法和司马懿相提并论的。


另外再说一点,因为史书记载往往简略,比如记载一个人干了什么事,可能没记载这个人为什么这么干。这时候后世之人读到这里难免会产生疑问,他为什么要做这种事?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不唯一的,有可能是因为理由a,也有可能是因为理由b等等。

史书只记载了【郃不得已】,如果有人问我为何如此,我只能通过分析来告诉你一个我个人认为最合理的理由来做解答。也就是我上面阐述的张郃不想和司马懿撕破脸,当然这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属于我个人看法,仅仅是一家之言。

至于他人从别的角度阐述【郃不得已】的原因,那也是对方的自由。


如果按照魔都的逻辑,司马懿大公无私,行事坦荡,那他干嘛不听从张郃建议呢?莫非是因为司马懿蠢?且既然张郃反对,司马懿为何就不能换个将领追击呢?司马懿真的没有针对张郃?这些问题就容各位读者自行判断吧。

……………………………………分割线…………………………………………………………………………

想了想,再补充几句吧。因为晋书宣帝纪这段记载荒谬,所以许多人对此是全盘否定的。如果全面否定晋书这块记载的话,那自然就没司马懿追击这回事了,那样只有张郃在率军追击,司马懿并没有在后面跟随,最多只是拿军令在逼迫他。

故而对于晋书司马懿追击的记载,是否采信,也会影响结论。


至于张郃对司马懿的态度,虽然张郃提的建议,司马懿不听,但张郃对于司马懿的命令都会去执行。所以张郃明显是不想和司马懿扩大冲突的。对于司马懿来说,谋朝篡位,谋杀张郃,当时的司马懿还没想的那么长远,但如果只是让张郃引出伏兵,再打个败仗降低下他威望,我认为司马懿有这种想法不足为怪。

补充关于卤城之战的梳理:

zhihu.com/answer/157061


user avatar   xie-lan-jun-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 诸葛亮一字排开,不但要横截南北30-40公里,还有保护从褒斜道而出的粮道
  • 诸葛亮的东西面,都是魏军,陷入包夹之中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断陇去哪里断?

去陇右。

断陇的意义何在?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断陇的背景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曾经采取的断陇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 当初马谡驻守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而张郃20多天强行军700公里,击败马谡,蜀军失去陇山道西口街亭,从而导致诸葛亮一伐全局的失败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相关话题

  男生喜欢三国的多,女生喜欢清朝的多,是这么回事吗? 
  如何评价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师群里对诸葛亮的评价说“贤相”名不副实:统治下百姓负担沉重?? 
  为什么张角敢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袁绍在三国前期属于什么水平? 
  在冷兵器战场,虎将孤身一人,杀死几十个精兵是不是小菜一碟 ? 
  为什么曹丕曹叡等曹魏家族继承人大多短命? 
  同为吕布部下被俘将领,高顺和张辽结局为何差别这么大? 
  三国演义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等人算不算是三国演义的败笔?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张飞是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 
  《三国演义》到底是美化了曹操还是贬低了曹操? 

前一个讨论
司马孚是真忠臣还是伪君子?
下一个讨论
电影《无双》中为什么画家需要手绘美元母版?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