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前不吃肉,是真的吗,为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sun-lu-66-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网上有个话题被炒的异常火热,那就是张静初等一众明星宣扬的“素食理念”,倡导人们多吃素,少吃肉。此言一出,招来了众多网友的不满。

(图:weibo.com)▼

诚然,素食主义作为当下一种比较“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够火起来不无道理。可是,肉蛋奶作为人类维持身体机能的能量之源,难道真的没有意义吗?

话说回来,吃肉不光于个人是件大事,与国运也密切相关。我们隔壁的日本,就凭借“吃肉”这件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肉蛋奶的意义,不止是满足口腹欲那么简单

它关乎每一代人的成长,足以影响历史走向

(抱个大腿!图:壹图网)▼

多因聚集,肉食难题

众所周知,现代日本是世界上生活水平很高的国家之一。可在江户时期的日本,却是亚洲地区国土贫瘠、资源短缺、生活水平低下的典型代表

最能反映那会儿日本贫困的标志是——肉食几乎绝缘于大部分日本人的生活。无论你是庶民还是天皇,在不吃肉这件事上,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做到了“众生平等”。

将军大名,朝野公卿,是有条件但少吃

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是想吃却没条件

(给领导做饭,图:《幕末美食 武士饭!》)▼

日本人不吃肉的原因有许多,但排在第一位的,应当是经济原因。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在生产力与交通条件不发达的古代,跨区域的物种资源交流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在早期的日本列岛,土生物种只有经过初步驯化的野猪。这种猪肉的口感一般人难以接受,既然吃不动那索性就不吃。至于马和牛踏入日本列岛,是后来的事情了。

初步驯养的野猪尚未完全家化,味儿太重

而且此时骟猪技术还不够成熟,肉质不佳

(野猪撅人,图:ukiyo-e.org)▼

弥生时代,日本人也不太能吃上肉。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有记载:“其风俗不淫......其地无牛马虎豹羊鹊......食饮用笾[biān]豆”。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日本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家畜很少,人们靠食用蔬菜谷物为生。

当时,日本列岛上较大的政权是邪马台国

魏明帝曾册封该国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刀耕火种的状态,图:giftly.com)▼

除了经济原因以外,日本人吃肉的第二大拦路虎,又在6世纪中叶出现。这时佛教传入日本,在大和朝廷的支持下许多佛寺拔地而起。同时,与寺院数量此消彼长的,是日本人的肉食比例。

日本佛教在圣德太子摄政时得到长足发展

他算是我们中学历史课本里的日本老熟人了

(大化改新主导者,图:Flickr)▼

自佛教传入的那一刻起,其就与日本文化的发展有着解不开的关系。佛教提倡不杀生,这条戒律在与日本本土文化结合后,衍生出了“秽”文化。

在日本人的观念里,“秽”这个词指的是“血污”。佛教宣扬的“洁净”的思想,势必加重了“秽”这一观念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甚至达到了近乎病态的程度。

比如说,吃肉会被流放,自卫杀狗也难逃死罪。换句话说,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只要不杀生,不见血,人的内心就是纯洁的,才会得到大家的包容。

在公卿政治统治下的日本,迷信禁忌繁多

不过,后来崛起的武家政权就没那么多事儿了

(刚健质朴,图:Flickr)▼

另一方面,统治者的提倡,也成了日本当时肉食文化十分罕见的原因。公元7世纪后期,笃信佛教的天武天皇下令全国禁止肉食。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诏诸国曰,自今以后,制诸渔猎者......且莫食牛马犬辕鸡之肉......若有违者罪之”的这道诏令。

因此,禁食肉类一时在日本中上层蔚然成风。后来即位的圣武天皇和孝谦天皇更是“变本加厉”的禁食肉食,导致了日本人长期的“茹素”传统。

相反,有些日本僧人却吃肉,娶妻生子,延续至今

如此,使得当下日本许多寺院都是僧人家族产业

(僧人结婚,图:storyofwedding.com)▼

明治维新,食肉救国

“黑船来航”事件后,日本人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以海军为例,当时日本约17%的适龄男青年因身高不足151.5cm而无法驾驭西式军舰。为了军舰叩开国门的耻辱不再重演,明治政府将“脱亚入欧”作为既定政策,饮食习惯也是改革的重点之一。

比如,旧日本海军以英为师,学英国海军吃咖喱

但不让他们放开了造,只有每周五才会供应一次

(现在也吃,图:oominato-kc.com)▼

1870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发表了题为《肉食之说》的文章,提出“应开牧牛羊之法,食其肉,饮其乳,以补日本人的营养之缺”的观点,并举用食肉治好了自己的痢疾的例子,帮助日本民众解开思想“枷锁”。

在福泽谕吉的号召下,先富起来的日本人逐步消除了对肉食的厌恶,走上了食肉饮乳的富国之路。

福泽谕吉,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启蒙者

他所倡导的“强盛”,是建立在军国思想之上的

(挎着个脸,图:壹图网)▼

明治政府不仅通过殖产兴业的策略,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而且调拨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日本人的饮食结构。

在日军251万的日元的食品费支出中,80%是用来进口牛肉的。这些牛肉无疑缓解了当时急需营养的日军的“燃眉之急”。营养水平的提高,使得困扰明治时期军队的脚气病,不再成为“不治之症”。

当时,日军为吸引人入伍,供应金贵的白米饭

结果精米吃多了缺维生素B1,反而诱发脚气病

(造这么些啊?图:oldtokyo.com)▼

而逐步走上“神坛”明治天皇睦仁,更是利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国民吃肉。尽管他本人不爱吃肉,却仍然是日本统治者中最先食用牛肉的一批人。在睦仁的带头下,食肉与否俨然成为了“文明”“野蛮”的分界线。

于是,食用牛肉在日本民间蔚然成风。牛肉料理店开始在日本出现。在日本的大城市里,围坐在店里就着葡萄酒吃牛肉的中高阶层,成为都市一景。

从饮食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西化

以至于一时适应不了,萌生“和洋折衷”的风尚

(图:blog.japanwondertravel)▼

日本通过明治时期的一系列饮食改革,让日本人体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体重方面,明治天皇睦仁就通过食肉使体重暴增,明治末年,睦仁甚至患上了“三高”糖尿病

晚年的睦仁基本深居宫内,很少召见臣僚了

据说是因为糖尿病恶化,五官浮肿得太厉害

(去世,图:壹图网)▼

最让日本人感到自豪的还是身高的变化。由于古代的“禁肉令”,日本人平均身高一度维持在140cm左右,这才给周边各国留下了“倭人”的印象。日本国民的平均身高,也在明治年间增加了9至11cm。到了1914年,日本男性平均身高达到了1.56米。

这一切,都与肉蛋奶摄入量这个“硬指标”密不可分。据明治末年的数据:1910年,日本全国共计消费牛肉38431吨,人均达到了600克左右。可以说,日本成功走上近代化道路,并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吃肉这件事“功不可没”。

嗯,吃哪一个呢?选择困难症犯了

(图:Flickr)▼

战后日本,营养午餐

二战后,美国加强了对日本的物资援助,包括食品、药品、衣物等。在1946年5月至10月的五个月时间里,东京的居民基本离不开美国的救济,其中仅8月份的粮食援助额就高达21万吨。

这些来自美国的援助,为日本二战后推行课间定食制度营养午餐制度打下了物质基础。

让日本人受穷挨饿的元凶,正是他们自己

如果不搞对外侵略,穷兵黩武,也不会沦落至此

(领救济,图:aboutjapan.japansociety.org)▼

1954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学校供食法》,明确了在全国建立营养午餐制度,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从日本学校营养午餐的食谱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日本人在战后十分重视对肉类和乳制品的供给。

1947年的日本营养午餐还只有炖番茄和牛奶,到了1952年,已经包含了面包、牛奶、炸鱼和沙拉,营养更加均衡,而且保有了肉类和乳制品的比例。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人的生活并不好过

如果没有这项制度,小孩根本吃不上什么像样的

(图:uswheat.org)▼

到1977年,日本学校的营养午餐更增加了咖喱肉米饭这种同时包含谷物和肉类的食物,依旧保有牛奶。可见,肉类与乳制品强国的精神依旧被战后的日本人铭记于心。

在营养午餐制度的推动下,日本的青少年的营养得到基本保障。而且,日本人人均寿命的提高,也与包含了肉蛋奶的营养午餐制度不无关系。

吃饱吃好才有力气工作学习,这是硬道理

(旋饭时间,图:壹图网)▼

参考文献:

[1] 徐静波.福泽谕吉的“肉食说”及其在日本近代文明史上的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04):10-15.

[2] 宋杰平.日本历史上的肉食禁忌[J].青春岁月,2017(17):209.

[3] 汤慧芹,徐静波.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日本历史上的肉食问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8(04):96-100.

[4] 周晓波.《三国志·魏志·倭人传》的史学价值[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4,12(00):78-88.

[5] 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J].日本学刊,2021(S1):161.

[6] 李雨昕. 国内外中小学生营养政策对比和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

[7] 唐元鹏.古人都吃什么肉?——三千年吃肉史[J].雪莲,2015(04):62-63.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user avatar   lu-bao-zhong-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暗恋她,不在乎你,这个难道不莫过于杀了我吗?


user avatar   tan-zheng-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与入关人的一个观点的分歧在于我还是认为要辩经,即使这一期山高的观点我十分赞同。

要辩经,不在于辩赢。

而在于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我全都要,而且全都要足够强。

中国的文明本质和历史记忆造就了我们的实用性,大多数时间我们把辩经视之为“术”而非“道”,虽然有些讽刺的是,辩经辩的通常是“道”的问题。我国走实践检验真理路线而非“真理越辩越明”路线,我们讲究的是边做边辩,但不能只做不辩,在术的层面,辩经的技巧是要持续而长期练习的。

笔可把杀意修饰得温情脉脉,也可把归顺装点得杀气腾腾。笔可杀人,我辈当练笔。

把笔交给国内某些所谓的“知识分子”阶层,你们不害怕?

两百年来,本国人文社科领域来自西方体系且全方位落后于西方体系,在这个体系内,下跪的孝子贤孙才代表了先进,更接近圣座更聆听圣训,而反抗者因缺乏批判的武器,则被斥为“群氓”“愚民”“反智”“民粹”。

当军事、经济、科技全方位领先西方后,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又摇身一变,继续在本国体系中发挥辩经特长,成为所谓“江南大儒”。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要把宣传文化阵地交给这样的“江南大儒”,让不懂得工业的“大儒”来分析解读我们的工业?让不懂得军事的“大儒”来解读军事?让这些骨子里其实没有文化的“大儒”来塑造我们的文化先进?

这些骨子里不懂得何谓自由的大儒是如何把自由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吹死的?

看看让西方人拍花木兰,拍成了啥样?

—————————————————————

聊聊笔与犁的问题。

过去几千年,笔食利,犁供养,所以笔高级,犁低级。

我们面对的印度,就依然是一个笔高级,犁低级的腐朽国家。

我们建立这个共和国,就是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但是笔不愿意好好书写犁,那么犁只有自己拿起笔。

笔与犁的问题,教员不是没有尝试过。我们刨除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部分大学停办等诸多运动的主轴,其实是用运动来解决国家极其严重的经济和就业问题,我们就单问一个问题:贫下中农真的教育了知识青年吗?知识青年能够理解真正的先进性在于劳动本身,在于改造世界,在于人本身的奋斗,而不是“仁义礼智信”吗?

在落后的生产关系中,无论食利者还是劳动者,都是落后的一部分 ,不因你是剥削阶层就升格到了先进唯有努力通过行动来改变这个落后生产关系的人,才能称之为拥有先进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的,现在你用这个道理来说服挑粪的浇菜的吃不饱饭的知识分子,抱歉,真说服不了。我生活品质下降了,这就是落后,这就是剥削,别扯那么有的没的,你说什么都没用。任何一个阶层、任何一个区域、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的好故事和坏故事,但书写故事的权力在我的手里,所以我要拿起笔,书写所有的坏故事,用一生去反抗你。

那些好故事呢?创造了好故事的人,写不出好故事。所以那个时代只留下了坏故事。

精神的“贵族”能够理解:通过“汗水”和“付出”来改进生产关系是先进的,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是先进的,而“十指不沾阳春水”、“君子远庖厨”“审美品味”则未必吗?

这种局面究竟什么时候能改变?

社会所有的阶层都学会拿起笔。

当警察拿起笔,当产业工人拿起笔,当土木狗拿起笔,当军人拿起笔。

那么除了笔一无所长的“精神食利阶级”、“愚昧人民的启蒙者”,就会连辩经的阵地也失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们终将获得胜利。我们不丢弃辩经的武器,是为了练笔,磨剑。

公元前221年始皇称帝,古中国的祀与戎在这一年达到了顶峰,而嬴政宣称的万世一系还不到一纪,公元前209年,陈胜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泰山封禅是那个时代最强的辩经,而陈胜是那个时代最强的不辩经。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却是整个古中国最强的辩经陈词。

要时时握紧我们的剑,也要时时握紧我们笔,因为这个年代,我们都会写了。




  

相关话题

  二战中波兰军队骑兵砍坦克事件确有其事么? 
  求问以下几场抗日战争末期战役的详情? 
  普通日本人对战国故事最熟悉的是哪几段? 
  为什么日本北陆新干线选线在上越妙高绕一个大弯,而不走直线方案(比如南小谷方案)? 
  怎么评价陈独秀这个人? 
  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 
  除了二战期间的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在历史长河中还有哪些国家出现过? 
  日本是一个非常保守、守规矩的国家,但是日本也是风俗事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怎么解释这种文化的矛盾? 
  为什么现在像《长安十二时辰》这一类的古装剧总是要改名字,不允许用真实存在的古人名? 
  请问中国古代是否像西方一样给战舰和商船取名字? 

前一个讨论
核动力船为什么反应堆数量基本都是双数?
下一个讨论
传武养生人士如何看待外国搏击拳手讲解太极拳的搏击技巧?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