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有些人对家人反而不如对外人态度好? 第1页

  

user avatar   lisong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我喜欢回答这类理解人类行为的问题。

我在咨询工作中使用的一派理论,经常使用「认知」这一概念去理解人的主动行为。换句话说,人所以做出这样那样的事,无论看上去多么荒谬不可解,都是背后或明显或隐蔽的想法所致。

想法有不同的层次,外显层次的想法当然一目了然,例如:「我就是要气气他」。

你看,家人有亲疏远近,有爱恨情仇。越是亲近的家人,因为朝夕相处,摩擦碰撞,积累负面的情绪和想法的可能性,反而比普通的外人(同事、邻居、朋友)更为高发。赌气也好,怨恨也好,鄙夷也好,疏离也好,失望也好,关系层面的冲突表现到态度层面,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

但真正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内在不可见的想法,我们称之为潜在信念

比如这样一个潜在信念:「我们可能会受到外人的伤害」,就可能导致题目所说的行为。

因为有危险,所以要讨好。举个例子就好说了:就是在一个事实上的危险情境,这种信念直接上升到现实的层面,行动策略可参考一个最近很热的回答:

女友被调戏应该怎么办?

如果从表面现象来看,斌哥给了女人一巴掌,给小混混点烟,这态度倒挂得是有点匪夷所思。但仔细想,从那时的条件来看就只能这样。态度差的背后,是真心爱护你;而态度好的背后,是迟早把刀子捅回来。

当然你会认为斌哥是明白人,这样做很明智。因为当时的情况确实凶险。

可是很多人在不危险的情境中,会持有同样的信念,当然是潜在的,未必能上升到意识层面。比如我有天在商场坐电梯,人多气闷,有个小朋友嫌不舒服,一直在大哭要下去。他的妈妈——面红耳赤的一个农村妇女,严厉地捏住他的嘴:「不要哭!哭什么?」横眉怒目地瞪她的孩子,试图用这种凶狠来加重命令的效力。然后,她又有点惊慌地抬起头,看了一圈我们,尴尬和乞怜地笑了笑。

如果做个类比,这位妇女在电梯运行的半分钟内,行动策略和斌哥一模一样:打击亲人,讨好外人。区别只是一个是真危险的情境,一个其实很安全——只是在她的信念中存在风险。这样的信念会导致她情不自禁地惊慌:如果孩子继续哭叫,会不会惹恼旁边的人?会不会遭到敌意?会不会受到指责和攻击?——尽管仔细一想,就算是吧,哭叫声是会让人们不耐烦,可那又怎样?难不成下一步有人就戴上黑手套掏枪?——但是通常来不及向下想。她的想法刚到达前一步,就会立刻促发行动。以后她再形成了习惯,做出反应的速度还会更快。这就是潜在信念影响行为的整个过程。

「老婆,受不了你拖拖拉拉的!赶紧!迟到了他们会不高兴的!」

「宝宝不许哭!在叔叔家要是不听话,叔叔阿姨要生气了!」

「别人问你话要答应!在家装深沉也就算了,在外边就别给我这副死样子,听见没有!」

凡此种种,惊慌失措地生怕惹外人不高兴的,都是源于这种信念。

另外一种潜在信念,可能导致对家人态度不好的,可以叫做「态度有啥用,物质最重要」。

有这种信念的,觉得已经为家人付出不少了。每天忙得昏天黑地,赚那么多钱就为给你买这个买那个,现在怎么了?我脾气不好不可以吗?在外面装了一天孙子,还让我回家在老婆面前装孙子?

也有知友提到了这样一种信念:「家人安全,不会真的对我生气」。

还有人的信念是:「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长,以后可以慢慢弥补」。

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号入座。这些信念有时是适应的,有时则弊大于利。比较麻烦的一点是,很多信念内化之后,自己是不自知的。这就是很多人会长期保持着一些外人看来离谱的信念的原因。好在通过内省和交流(尤其是交流,旁观者清),还是能让它们慢慢清楚起来。只要能意识到自己的信念就好了,随着阅历增长,心智成熟,它们总会越来越适应的。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政府工作报告: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困难问题? 
  如何评价《没有信仰的中国人很可怕》这篇文章的这一段内容? 
  语言是否局限了我们的思维? 
  為什麼毛粉跟蔣粉的數量這麼多? 
  父母毁了我的模型船,我该怎么平复我的心情? 
  在一个团体里,每个人都不愿意付出,你要付出吗? 
  为什么一线明星收入这么高? 
  复仇的意义是什么? 
  在道德面前不用讲科学吗? 
  宁波工程学院外教杀人事件一审公开审理,被告可能面临哪些法律责任?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军警格斗训练都是以格斗套路为主而不以 mma 等现代格斗体系为主?
下一个讨论
这些佛句出自哪里?





© 2024-06-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