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这个问题前加上两个前提,我认为是正确的。一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二是“一己之私”并不只包括追求财富,还包括意义感、更多的选择和责任。
普通国外本科经济学课本第一章便会介绍“什么”是经济学,即解释古典经济学中“无形之手”是什么意思。这里面的背景知识便是亚当•斯密的这句名言。如克鲁格曼的《经济学原理》开篇便以鲁滨逊在荒岛上和“星期五”为了生存开始捕鱼和摘椰子继而可能进行分工劳作的“经济学故事”开始的。由两个人组成的小小社会为了各自的生存,出于“一己之私”和所谓的“理性经济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考虑,他们进行了劳作分工:一人专职捕鱼,另一个摘椰子。在考虑鲁滨逊两项劳作效率都强于“星期六五的情况下,通过简单分析也能得出分工劳作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协作和分工成为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
在大社会环境中,经济学引进了价格和需求这两个概念。在理想完全竞争市场下,人们发现二者存在互相制约的现象,从而可以稳定市场并逐步增加人们的财富。一个理性的生意人为了获取财富不得不考虑价格因素和市场需求,从而以降低成本和扩大单位生产量的方式进行生产。这无疑可以造福他人。
当然,在市场信息滞后和库存积压以及经济萧条的影响下(每个概念都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亚当斯密的完全自由市场体系“崩溃”了。凯恩斯新古典经济学获得了人们的亲睐,即倡导政府经行宏观调控,大众和国家利益取代了个人利益成为经济选择的出发点。
还记得《美丽心灵》电影中那个桥段:纳什在酒吧里苦思自己的博弈论原创理论时,他的同学大讲亚当斯密的“人为一己之私,终成大众之富”。灵光一闪,他说出了以下牛逼的话:亚当斯密需要修正他的观点了,每个人不是从私立出发而是要从团队最大利益出发做出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获得的前提是团队的利益最大化。“囚徒困境”正是这样的例子,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不坦白,那么二人小团体和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最大化。但是出于“理性”和自私,两个囚徒必然选择招供。这似乎诡异地证明了亚当斯密的前半句话是正确的了:人都出于一己之私。
地球是平的,而且越来越平(全球化)。企业越大惠及他人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便是现在流行的直供和缩短产业链的做法,也是在降低成本,从而惠及消费者。
此问题涉及太广,无法在短时间内继续分析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