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IV)、肌肉注射(IM)和皮下注射(SC)是给药中最常用的三种注射途径。
注射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操作程序之一,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每年至少注射160亿次。
静脉注射(IV)是用针头将药物引入静脉,当需要快速吸收时,当不能用口服液时,或当要施用的药物对皮肤或肌肉的刺激性太大时,就采用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IM)是用于将药物送入肌肉深处的技术,使药物迅速被吸收到血液中。
一些药物的处方信息指出,它们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行注射(例如,肾上腺素可以通过静脉注射、IM或SC途径提供),而大多数注射药物的处方信息只描述一种注射途径。
安全性、疗效、患者偏好和药物经济学是选择注射途径的四个原则。
安全性和疗效必须是要考虑的首选原则。
临床医生或者医疗工作者应了解在某些情况下是否存在禁忌途径。
一些药物的厂家处方信息已经描述了IV、SC或IM途径相关的禁忌信息。
例如,
安全性、疗效、病人的偏好和药物经济学是选择注射途径的四个原则。
如果两种注射途径的安全性和疗效相当,
临床医生应更多地考虑患者的偏好和药物经济学,因为患者的偏好将确保最佳的治疗依从性,并最终提高患者的体验或满意度. 药物"经济学"的关注将有助于缓解护士短缺,降低整体医疗成本。
除了这些原则外,以下详细因素可能会影响决策:
2013年12月11日,卫计委提出了合理用药的原则,即 "当口服制剂更合适时,不建议给患者注射;当可以使用IM时,不建议静脉输液"。
笼统地说,是厂家根据活性成分和佐剂以及剂型的理化特性、动力学以及最佳模型建议的。
常用的肌肉注射部位为上臂的三角肌和臀部的臀肌。
婴儿则常用大腿的股外侧肌。注射部位应当先进行消毒。注射时,针头应快速刺入肌肉以减少不适感。
依据注射位置的不同,一次给药的量会限制在2-5毫升液体之间。注射时不应选择有感染或肌肉萎缩迹象的部位。肌病患者或凝血障碍患者不应进行肌肉注射。肌肉注射通常会导致注射部位周围疼痛、发红、肿胀或发炎。这些副作用往往很轻微,最多持续几天。
极少数情况下,注射部位周围的神经或血管会受到损伤,导致剧烈疼痛或瘫痪。若注射时操作不当,肌肉注射可能导致局部感染,如脓肿和坏疽。注射前回抽可避免针头误入静脉,但一些组织已不再建议在大多数注射部位执行此操作。
20世纪70年代,注射部位和操作方法开始形成规范,用以减少注射并发症和疼痛等副作用。2000年以前,针头进入皮肤后的反抽操作曾被推荐作为一种防止针头进入静脉的安全措施。美国CDC、加拿大公卫局和挪威公卫所都不建议回抽判断针头是否误入血管。因为注射部位无大血管,回抽操作会导致更剧烈的疼痛。当注射部位非臀部时,没有证据表明回抽对提高肌肉注射的安全性有帮助。丹麦卫生局建议肌肉注射时进行回抽操作,以预防注射COVID-19疫苗时药液进入静脉造成严重副作用。但是法国卫生部并不推荐这一做法,同时有一些法国科学家认为回抽操作应当进行......
~~~~~~~~~~~~~~~~~~~~~~~~~~~~~~~~~~~~~~~~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大伙都知道。不到一百万知友,才升10级。阅读总量只有9000万,还没跨出一小步,未及一个亿小目标。长期关注的知友知道, 俺不是专业的,也不是大佬。俺是最业余的......笑话、神棍和论坛孤儿 ⚕
大部分疫苗是肌内注射,如果从疫苗的原理角度来看,咱们的疫苗中所包含的病毒蛋白会「欺骗」白细胞,让它以为活性病毒在那里存在,从而使身体对病原体建立免疫力。注射疫苗总的来说,目的是触发一种特定的免疫反应途径,呈递到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1]
肌肉组织中的血液流速较低,与正确的细胞接触的机会更高,注射更容易,所需的反应持续时间更长且更强。
如果直接静脉注射,疫苗总归是一种抗原,即:这些疫苗中的病毒要么已经死亡,要么以没有传染性的方式被修饰。血流中充满了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如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在被B淋巴细胞识别之前,这些细胞会立即清除少量的抗原浓缩物,因此,注入血液的抗原将被迅速清除,不仅没有足够的时间留下相应的记忆抗体,有可能导致免疫效应过度,释放大量组胺,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2]。此外就静脉注射而言,可能还有一些有害之处。例如,如果是细菌疫苗进入血液中,可能会引起败血症。
当然,肌内注射也不是意味着任何有肌肉的地方都能打,臀部虽然也有肌肉,但是此处存在坐骨神经,不但容易因操作问题损伤神经,而且在臀部注射,脂肪组织也多,脂肪层的血液循环较差,从而降低疫苗吸收效率,减少了吞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与病原体抗原接触,从而影响了将处理后的病原体抗原转移给免疫活性细胞,严重影响免疫效果。
非活性疫苗往往是以抗原为主成份、佐剂为辅助成份共同组成的,所谓佐剂可以看成是咖啡伴侣一样的存在,虽然佐剂对疫苗来说很重要,是诱导疫苗呈递抗原的重要辅料,如疫苗中含有的氢氧化铝佐剂以及吸附剂等物质,颗粒型佐剂包括铝盐、油包水乳剂、水包油乳剂、纳米颗粒、微小颗粒、脂质体、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3],大多数佐剂是只有肌体才能很好地吸收的,如含脂类佐剂,因为油剂、不能溶解的混悬剂需要采取肌肉注射才更好吸收,否则会有刺激性[4]此外佐剂同样存在一些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疼痛、发热和刺激性症状等,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出并不是一定会出现,存在个体差异。
大多数疫苗是皮下或肌内注射的。不过也有个别,如皮内途径用于卡介苗,有时用于狂犬病疫苗,还有仅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以脊髓灰质疫苗为例,往往制成「糖丸」,糖丸进入消化道之后,疫苗便被释放,并作用于肠粘膜上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或淋巴小结等免疫组织,进而介导免疫应答,起到预防的效果,此外现在还有发展喷剂疫苗、鼻腔疫苗等新型疫苗。
疫苗在不断发展和研究,相信在未来我们注射疫苗的时候,会越来越方便,不但痛觉反应小,而且还能起到保护作用。
更新:感谢知乎日历2022对此篇内容的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