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中国大陆与港台中文维基百科条目编辑者之间的争执? 第1页

  

user avatar   backwind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08年左右吧)曾经经常在糟糕岛(Komica)逛,那时候三地矛盾还不怎么激化,糟糕岛的军武区甚至还有过一段比较“五毛”的时间。但是有时候在讨论和围观讨论的时候,仍然会觉得,为什么有些人的想法那么奇怪,为什么怎么说都说不通。

后来我渐渐发现,很多时候,网络上的争论中充满了鸡同鸭讲(如果不是一方故意捣乱的话),是源自于我们互相之间的“常识”不同。而我们在谈论什么东西时候,是会默认对方和自己拥有相近的“常识”的,于是我们会在语言中不知不觉将这些“常识”默认为已知和正确,但是因为它们被默认已知和正确了,于是在论述过程中会跳过与他们相关的步骤,直达下一步。这时,鸡同鸭讲的情况就出现了。

而“常识”这种东西,是根植与我们心底的,是我们三观的基础,如果没有特意去意识到,那么是很难改变,甚至很难去注意到的。

举个例子吧,我作为一个南方人(贵州),到了北方(天津)上大学,感受到了很多习惯的不同,有些不同其实影响不大,比如冬至是吃狗肉还是吃饺子,吃饺子是蘸辣椒还是蘸醋。

但是有一天,我和室友(安徽人)去学校旁边小市场买午餐,作为南方人,我买盒饭比较多,基本是可以说三天两头买这个吧,而他们则是面食、米饭都有,面食偏多一点。

然后在那天,不知道为什么,我室友突然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你天天吃米饭,不会觉得腻么?”

当时我就楞了,这是真的毁三观的一个问题啊。

北方人可能感受不到我的震惊,我做个不那么恰当的类比吧。

这句话就相当于,有人问我:“你每天喝水,不会觉得腻么?”

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我室友问到了,我可能完全意识不到会有人存在这样的疑问。

这就是我上面说的“常识”,它们沉淀在我们思想的最底层,如果不是像上面这样被人直接点出来,我们很难自己去意识到这样的“常识”,对于别人就可能不是“常识”。

这些“常识”导致的鸡同鸭讲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关于死刑的废死派和反废死派的争论。个人观察下来感觉,废死派支持者集中于记者和律师,他们在工作生活中与法律实施接触多,于是感受到的法律失察不公的情况也多,所以倾向于废除死刑,毕竟死刑出现冤案就无法挽回了;而同时他们在社会多处于中层或上层,发声能力强,不那么害怕成为犯罪受害者,同时也不那么担心对他们实施犯罪的罪犯逃脱惩罚。而反废死派则以他们之外的中层和下层大众居多,他们身边常常发生的是迫害者有权有势,而逃脱惩罚的故事,他们眼中,有权有势的人,就算进了监狱肯定也是好吃好喝供着,没几年就减刑出来,而只有死亡,是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其实近几年港陆矛盾、陆台矛盾也是类似的道理,一个香港青年、一个台湾青年和一个大陆青年,每天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很不一样的,这也就带来了面对陆港、陆台之间的很多问题,他们的“常识”都是很不一样的,自然是鸡同鸭讲。

于是,后来,我慢慢地变得很少在网络上和别人争论什么了,而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会特别的注意其中一些重要词汇的定义问题。

扯了这么多,针对这个题目,我想说的就是,维基百科中发生的争论和网络上其他争论本质上区别不大,也许“干货”能多点,但是这仍不能改变“常识”不同造成鸡同鸭讲的问题。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很多电影的镜头当中都有娃娃兵的存在,国庆大片湄公河行动亦是如此,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我国有可能会培养娃娃兵吗?并且目的与用途是什么?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中国留学生在堪培拉被当地青年蹲点围殴辱骂? 
  如何看待支付宝新施行的支付密码只能修改为六位纯数字密码? 
  如何看待美团推出清真外卖与非清真外卖分箱盛放的新规? 
  如何看待特朗普的言论「这次拆除了罗伯特·李的雕像,下次是否要拆除同为大奴隶主的华盛顿和杰斐逊的雕像」? 
  如何看待印度人抵制中国货? 
  如何评价高晓松作词曲、许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如何评价叛逆的鲁鲁修里面的中华联邦,是否有构成辱华? 
  如何评论北大法学院教授苏力(朱苏力)? 
  如何评价插队老外说的“Chinese get out!(中国人滚出去!)”这句话? 
  如何看待汉服复兴运动? 

前一个讨论
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在街头卖小吃关东煮?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神威太湖之光打败天河二号在超算 Top 500 榜单中登顶第一?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