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陆逊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何陈寿对他评价挺好,而裴松之可劲儿黑他?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裴松之可不是啥书生,更不是“不懂乱世”,人家是刘裕军中主簿,亲身参加过北伐的。南朝宋代晋之后,当过零陵、永嘉、南琅邪等好几个郡的太守或内史[1],虽然以“你行你上”的角度,没有陆逊那么大的成就,但确实不能简单归结为“书生轻议冢中人”,而是可能有一定历史背景的。

南朝宋结束了司马氏的统治,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对汉比较有代入感当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宋帝本身就姓刘)。南朝宋时期,与北魏对峙,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战略劣势,所以甚至不排除裴松之读史的时候会有一些“真可惜当年葛公北伐不成,以至于五胡乱华贻害至今”的情绪。要知道,《曹瞒传》、《汉晋春秋》、《云别传》这些史料,可都是裴松之补进三国志里面的。

对陆逊负面评价的那段,正是出自吴军北伐,而且还与诸葛亮直接对比,所以裴松之的火气几乎肯定是与北伐这一话题直接相关的。估计在读到白衣渡江、火烧连营时,裴松之就对陆逊有些意见了,而这一次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同期的陆逊北伐,则是这种情绪的总爆发。

晋朝统一天下时,口数1600万,而这也可以等同于北方的战争潜力[2],而吴国灭亡时,口数只有230万[3],吴国口数的注就是裴松之补上去的。裴松之算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所以一眼就能看出“奄袭小县,未足损魏”。刘裕打了那么多胜仗,都没有动摇北方胡人政权的基本,对于南北实力差距,他比谁都清楚,所以若不积极北伐,仅仅划长江自守,只有坐以待毙而已。

如果尽心尽力去北伐了,实力不济无力回天,没人会怪你,但陆逊退兵时记载却是“与诸将弈棋射戏如常”,《吴书》作者还因为此次出征斩俘了千余人口,得了点蝇头小利就沾沾自喜。我怀疑就是这两个记述刺痛了裴松之,可能有以古讽今的意图。虽然说下棋射戏有迷惑魏军保障顺利退兵的因素,但确实也不免给人一种陆逊对北伐的心态是轻松自在、无所谓,打不下地盘没关系,捞了一点没亏就行的印象。

别说跟诸葛亮比,孙权在这方面都比陆逊积极多了,至少合肥真亲征了那么多次,实在是自己水平不济,真打不下来。拥有傲人的才能,对北伐却显得不是很上心的陆逊,就多少更加遭到裴松之的厌恶了。

值得一提的是,断子绝孙一说也是有背景的,而且正来自裴松之的补充[4]。晋军灭吴之战,陆晏、陆景双双战死,陆机、陆云在西晋统一之后,被宦官陷害,为成都王司马颖以谋反罪冤杀三族,数年之内,陆氏后人就被西晋杀掉了一大半。与前文对照,裴松之的意思显然就是: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参考

  1. ^ 《宋书》:裴松之传
  2. ^ 《晋书》:地理志
  3. ^ 《三国志》:三嗣主传
  4. ^ 《三国志》:陆逊传裴注《机云别传》

user avatar   BlackCloak 网友的相关建议: 
      

´・_・`

如果你是专程跑来点反对和没有帮助的,那点了后就不必在评论区留言了。

这篇的本意就是回答题主的问题,既陈寿与裴松之对陆逊的评论为何两极化

你要是对内容非常极其不满意,嗯……那你就不满意吧。

—————————————————————

"/

谢邀。

裴松之说的没错,陈寿说的也对。

陆议其人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他面对的形势。

我动了两次笔,发现这个问题没我想的好写,千言万语不知由何说起,有些超出能力范围了。

偏偏我对这话题又很感兴趣,只好一点点来,尽力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毕竟陆议断送了季汉的巅峰,一手促成了传奇的终结。

对这个人,又爱又恨又怜悯。

我不想庞引大量史料,也无意赘述他生平的事迹。

因为我无法将一个全面的陆伯言示于人前,仅能聊一聊自己对他肤浅的认识。

这一鳞半爪无以涵盖一个鲜活悲凉之人的一生,充其量是由波光片影遐想其全貌。

请容我慢慢说。

陆议的一生有很多谜团,甚至他的改名,至今也没有定论。

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陆议变成了陆逊,是避讳还是有隐情?只能凭空猜测。

有趣的是,这个‘逊’字,居然能映射他人生的一个侧影。有些巧合总是很妙。

先提两个点。

第一个点,为什么说他不复杂?

因为这个人没有杂质。

陈寿的《三国志》里,人臣中只有两位得享单独成传的殊荣。

分别是季汉丞相葛公,东吴丞相陆议。

附在陆逊传后陆抗的传记,文字量比葛公传后的诸葛乔、诸葛瞻、董厥,三个人加起来都多。

陈寿毕竟曾是季汉的官员,居然将盗匪之国的爪牙与葛公相提并论。

这是陈寿的抬举?还是所处不远世代的公论?

我曾经很讨厌这个人,因为偷袭荆州,因为火烧连营。

以前在玩三国游戏时,东吴诸人一旦抓住,全部斩首,除了女将,不留活口。

特别是孙权、陆逊、吕蒙等人,抓住了要好好关几天,在统一前夕,一个一个,细细慢慢地杀掉。

这很小心眼,却是对历史的无力和惋惜。

直到仔细读了陆康的事迹,突然觉得,陆议和他爷爷很像啊。或者说,一直在模仿他爷爷。

突然心就软了,再也恨不起来这个可怜人。

对于他所谓的罪责,也释然了。

毕竟传奇一定要落幕,英雄永远属于激扬伟烈的悲剧。

最后被时代拣选的,注定是凡人。

我一直说三国时有四种人,西汉人、东汉人、乱世人、苟且人。

刘备是跌宕不屈的乱世人,关羽是坚贞威武的西汉人,孙权是现实功利的苟且人。

对于陆议我无法归类,哪怕他在历史中展示给我们的身影如此清晰。

陆议生于光和六年,只比葛公小两岁。

不同于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形象,建安二十四年偷袭荆州的陆议不是一个弱冠书生。

他是一员已经三十六岁将近中年,但依然默默无闻的武将

陆议从来不是文臣,哪怕日后身居丞相,他行事的思路也不改武将本色。

兴平二年,孙策攻陷庐江,这年在吴郡躲避战祸的陆议十二岁。

已经是个开始懂事的大孩子了。

陆康做为地方官,非常称职,能够得到军民一致的爱戴。

吴郡陆氏又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族高门,陆少爷的童年肯定很幸福,预计的人生道路也很明确。

他早晚会像爷爷陆康一样,被举为茂才,出任地方官僚步入仕途。

靠家学与势力立身立业,成为名臣,享誉天下,终此一生,得一个谥号。

陆议究竟是陆康的亲孙还是侄孙,目前无法考证。

但陆议自幼一直跟随陆康成长,当属事实。

其父早丧,陆康在他少年时,必然取代了其父亲,是陆议最重要的亲人。

少年时代的影响与楷模,将伴随人一生,很难被改变。

然后来了条叫孙策的恶狼,围攻庐江两年,陆氏宗族百余人殁亡过半。

因为忠正不阿的忠臣陆康得罪了军阀袁术,在传闻中,还曾怠慢孙策。

从此陆议的人生改变了,过往一切光环全部被剥夺。

作为失败者,被监视,被提防。

在这种环境中,会养成什么样的性格?小心谨慎,谦淡冲虚。换言之,夹着尾巴做人。

后来他能骗过关羽,绝对不是意外。

谁能想到东吴新任大都督没有找一个伟丈夫,而是一朵小心翼翼半辈子的苦菜花。

他写给关羽那些信里,谦卑的措辞有多少是做戏?

我觉得他已经习惯如此接人待物了,装起孙子来自然熟练无比。

傲上不凌下的河东大侠关云长偏偏就吃这一套。

这非常悲哀。

陆康是不装孙子的。

陆议不想和爷爷一样吗?

他想。可惜做不到。

这并不是种伪装,而是危险环伺造就的性格,他在小心与胆怯下隐藏的也是一颗热烈深情的心。

我曾努力寻找,却没有找到我期待中的黑暗与下作。

就只是一个军事的天才,念念不忘追求祖父的德行,渴望重塑家声,建功立业。

真的没有脏东西。

非常令人欣慰,这个人有资格埋葬桃园,为乱世英雄的传说划下句号。

在将真心托付给孙权后,陆逊盲目地开始追逐陆康的足迹,渴望成为辅国救世的能臣君子。

于是求仁得仁,出乎他意料地,陆议得到了与陆康类似的下场。

第二个点,为什么说他面对的形势复杂?

心高气傲憋足了劲要打下地盘来的孙策,因为陆康的殊死抵抗,在庐江耗了两年。

感受一下,他心里得有多大怨气。

此后庐江城破,赔了陆康一条命,加上吴郡陆氏一半人丁。

因为这个干系,吴郡陆氏与孙家是有很大隔阂的。

江东孙氏的策略,一直是靠纵容占地与私人武装,来笼络豪族大地主。

偏偏吴郡陆氏不仅丧失豪族待遇,也被没收了部曲。谁都怕报仇。

于是后来陆议讨伐山越叛军时,要靠强征来补充,重新组建部曲。

东吴采用的世兵制,在对家族部曲不做限制时,就变得非常荒唐。

简而言之,地方官员平日无权征兵,但有贼寇作乱时,可以将其镇压充军。

江东各大族就用这方法,来扩充实力。结果往往是将寻常百姓指为盗匪,将其整户收编从军。

两汉时江东之地从不见有如此之多的盗匪,何以东吴时竟然遍地是贼?

这种世兵制在曹魏也有推行,季汉对世兵施行的程度,暂无确论。

但在曹魏施行的程度也有异东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而孙吴立国五十年,居然有三十多年没有整理过户籍。户赋是一国命脉,这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动不得。皆是拜私家部曲与世兵所赐,也只有在孙吴这个纵容私人武装的国家才能如此猖獗。

陆议讨伐会稽山贼后,所向皆服,部曲发展到二千余人。

所向皆服四个字背后其实是什么情况,那是不难推测的。

这不是陆议一个人的责任。

当然,他可以选择不与仇人苟合,不出仕,不做这种荼毒百姓的盗匪制度的帮凶。

但陆家现存族长的陆议为了重振陆家,做出了没有余地的选择。

为了一个目的,总要放弃很多东西。

建安八年,有个二十一岁的青年代理县令私自开放谷仓,赈济灾民。

他没有向上级申请,也没有等任何指令。他应该是知道,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复。

私开谷仓在现在听来不算什么大事儿,但事实上这时的青年在冒杀头的危险。

他当时脑中回响的,肯定是恩信为治四个字。就像陆康一样。

奇迹一样,陆议没有被追究,反而得到了一个机会。

现在他是决定吴郡陆氏未来的人,而不是比自己年幼的叔叔陆绩。

也许陆议早就想好要怎么做了,孙策死后才出仕,既是避嫌,也是最后的反抗。

这之后孙权做了个神奇的决定,他将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

陆逊成了大仇人的女婿,这究竟是单纯的有意和解,还是别有深意?或者两种目的都有。

孙策长子孙绍其后在孙吴的日子并不很受重视,事迹也多不可考。

江东小霸王的子嗣,活的很窝囊。哪怕在孙权称帝后,作为宗室,也仅仅止步于上虞侯。

与孙策次女的联姻,可见也绝对称不得是什么政治上的优待。

对于孙权来讲,表面上的笼络,与清理门户的政治利用兼而有之。

吴郡陆氏当其时,甚至不如一匹瘦死的骆驼。在陆议三十六岁之前,并无振兴的迹象。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私开谷仓的年轻人,真的可以重振吴郡大族。

孙权对这些江东大族的居心,绝不可以说有多么亲厚。

大族与孙氏最开始是绑在一起的,在扛过数次外患终于获得较为稳定的局势后,矛盾就开始显露。

为了获得大族的支持,则需要纵容他们发展利益,此消彼长,绝对无益孙氏的独大。

于是在孙权晚年,他不断尝试用各种稀奇古怪的方式削弱大族,包括二宫之变,包括吕壹。

吕壹本人没什么好说的,他在得到孙权宠信后,上演了一出很传统的玩权弄法,作威作福戏码。

并不懈地试图靠诬告扳倒几个大族领袖,譬如顾雍与朱据。

他究竟是有一颗勇敢的心,还是另有所图?

总而言之,吕壹最后被孙权处决,我将其视为孙权对大族一次不成功的打击。

过了三年,孙权找到了更好的办法,一手炮制了二宫之争。

最后朱据被孙弘下诏赐死,顾雍的两个孙子和张昭的儿子被流放。

所谓孙弘私自下诏,绝不成立,必然出自孙权的授意。随后不久,陆议也死在这场内部消耗中。

这位于夷陵力挽狂澜,在石亭旗开得胜的丞相死后,孙权没有给谥号。

我猜测陆议变为陆逊的改名也发生在此时,是孙权对陆议不满的体现,但没有佐证。

陆议在尴尬的局势中,为了重振家族,与仇敌苟合。

因此隐藏了自己对德业的追求,投入武将的事业,居然功成名就。

在与孙权的蜜月期中,错误理解了孙权对自己的期许,得以放开本心无所顾忌,追求陆康的影子。

他的解放绝对不是因为孙权的恩宠而麻痹大意,在阅读陆议晚年事迹时,有很明显的观感。

这是一个有抱负却不知如何举措的人,如东施效颦般,在愚笨地贯彻理想。

陆议绝对没有政略上的才能,并不能称其为称职的丞相。

他在政务上的表现,毫无亮点。所流传的事迹与谏言,也不过都是名臣样板般的言行。

这或许也因为东吴诡异的政局,但更多是由于陆议常年征战,缺乏政治的锻炼。

陆家败落后,陆议沉积至建安八年,短暂担任地方官后,就投入了对山贼、叛军的讨伐。

直到赤乌七年继任丞相,陆议足足四十一年没有担任过文职,而是以军事为主。

在其人生最后一年中,陆议的言辞与行事都是恳切真诚的。

他以为孙权依然是那个对他荣戚与共的明主,自己有机会实现真正的抱负。

可惜陆议入戏太深。

陈寿与裴松之的评论,代表了两种看法,他们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先不论裴氏与陆机、陆云的八卦,史家三裴未必会如此小气。

看一下裴松之对陆议不满的事件。

他表达态度的第一件就是陆议害民。

当其时孙权与诸葛瑾分兵两路北伐,陆议与诸葛瑾攻襄阳。

孙权那一路,毫无意外的打输了,于是诸葛瑾准备退军,却顾虑孙权败退后敌人专心对他们追击。

这时候襄阳魏军因为惧怕陆议,并没有贸然出击,他和诸葛瑾分两路诈攻,襄阳阖城自守。

陆议更派兵突袭襄阳周围县城,各县突遭敌袭,混乱中要砍杀自己百姓才能关闭城门。

虏获生民千余后,襄阳守军担心陆议进攻,坚守不出,于是陆议与诸葛瑾全军而退。

裴松之对此的评论是:“臣松之以为逊虑孙权以退,魏得专力于己,既能张拓形势,使敌不敢犯,方舟顺流,无复怵惕矣, 何为复潜遣诸将,奄袭小县,致令市人骇奔,自相伤害?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 应,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岂此之馀殃哉!”

那么之后陆议是如何对待他俘获的百姓的?是对其加以保护与抚慰。

“其所生得,皆加营护,不令兵士千扰侵侮。将家属来者,使就料视。若亡其妻子者,即给衣粮,厚加慰劳,发遗令还,或有感慕相携而归者。”

裴松之说:“臣松之以为此无异残林覆巢而全其遗{壳鸟},曲惠小仁,何补大虐?”

这件事上,陆议的行为很可笑。裴松之的评论一点都没有错,他甚至拿葛公与其比较。

可能裴松之和我一样,对于陈寿将陆议与葛公的相提并论,是很不服气的。

于是他无法不将二者对比,并对陆议得出不满的议论。

在可以诈攻威慑敌人时,乘船撤退就得了,有什么必要平白荼毒百姓?

虽然事后有所补偿,但无非是作孽后的小恩小惠,怎么能抵销之前犯下的恶行?

看来裴松之是不喜欢他的。

有些事从来不是没有选择,陆议完全可以不作恶。

只是如前所述,陆议为了得到某些东西,与现实妥协,放弃了原则。

所谓原则是什么?

“臣闻先王治世,贵在爱民。省徭轻赋,以宁天下,除烦就约,以崇简易,故万姓从化,灵物应德。”

坚持原则,荣耀的是自己,但牺牲的是家族。

陆议知道自己不能这么自私。

为了保护家族,陆议一直隐藏保护着自己,将自己装点成柔顺无害的羔羊。

在得到机会后,一举奏功,立下无可比拟的功业,获取君王赏识。

自此陆家沉寂二十年余年,再次以名门大族的模样回归江东士族阶层。

陆议为了壮大部曲,挽救家族,讨伐叛军,指民为贼,强征暴掠。

在另一个无关家族的私人场合,他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救苦救难。

为了保证军事上的万全,与武将的威望,他攻掠敌境,掳夺生民,荼毒百姓。

在无关军事的私人场合,他保护受害者,补偿他们的伤损以赎罪。

这个人的两种追求是相悖的,于是他用一生的时间,主动的弄脏自己,又一点点擦洗细微处的污垢。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终于等到了机会,作为丞相,可以暂时放下征战,真的实现心中向往的个人成就。

然后他失败了,付出的代价是生命。

欣慰的是,陆家再次强盛,孙权已经无法夺走陆抗的部曲了。

裴松之看到的是他为家族而无休止的沾染盗匪之国的肮脏。

陈寿看到的是他在无可奈何的局势中的一点点坚持。

他们看到的陆议都是真实的,这是一个人矛盾的两面。

这种矛盾又是陆议自己促成的。

当孙权为了他方便与季汉通信,特意将自己的印鉴留给他一枚时,陆议是幸福的。

在以为孙权值得自己投入全身心付出,而招致责骂与冷落时,陆议是悲哀的。

他的错误就是选择了一条注定违背本心的道路,却依然不愿意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并且天真的相信人是不会变的,在有利益需求时展现的那一面脸孔也是真诚的。

陆议坚持这种矛盾,坚持了六十多年。

他想必很羡慕葛公吧。

没有家族的责任,没有与主家的仇怨,可以一心追求个人的理想而毫不动摇。

陈寿史评:忠诚恳至,忧国亡身。

陆议一辈子对家族忠诚,对国家忠诚。

对自己也忠诚到底,没有因为家国的责任改变心中的目标。

洁白的闪光总会在漆黑的泥沼中挣开一点空隙。

穿透残忍与冷血的狡诈势利,展现出仅存的美好。

曹丕带走了魏国的浪漫。

葛公带走了季汉的火焰。

陆议带走了东吴的最后一点情义。

———————————————————————

睡一觉起来一百多个赞,不填坑都不行……

不带你们这样催的,搞的我很被动。=.=

只好硬着头皮匆匆忙忙写完。

这回算是挖个坑把自己埋里面了。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面上:孙吴北伐,老白姓死了近千人,裴松之仁义,所以气愤。

实际上:【刘裕对裴松之有知遇之恩】。当时裴还是京城机关里的一个普通秘书。还没篡晋的刘裕对裴是一路提拔。刘裕跟刘备一样,是汉室宗亲。而陆逊在夷陵把刘备的军队当烧烤吃了。

所以,不管是站队,还是马屁,当裴松之有了私心以后,骂起来,就既不公平,也不道德了。

先讲为何不公平:嘉禾五年这次北伐(北边应该是曹睿),是孙权下令,陆逊、诸葛瑾领兵,攻打襄阳。陆逊并不直接攻襄阳城,而是先去占领周围各县。其中石阳县百姓看到要打仗了,就往襄阳城里逃。襄阳城守将一看,陆逊要打过来了,老白姓却塞住了城门,关不上。守将就动手杀了近千百姓,才把城门关上。三国志都不好意思留下襄阳守将的姓名,关陆逊何事?

为何不道德?陆逊后代,口碑极佳。因为一件无关的事情,说他活该绝后。简直泼妇骂街的水平。儿子陆抗,东吴最后一个能带兵的,不需要说了。长孙、次孙,死于战场。陆机,因为阻止宦官手下抢劫百姓,被灭门。“华亭鹤唳”传颂至今。裴可真下得了笔。


user avatar   shi-yao-6-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三国志》里,周瑜、鲁肃、吕蒙合并为一传,陆逊单独成传?

要说是论知名度,那该是周瑜单享一传,鲁肃吕蒙陆逊三人合并成传。

要说是论格局,那该是周瑜鲁肃为一传,吕蒙陆逊为一传。毕竟陆逊也参与了偷袭荆州的计划,而且后期陆逊执掌荆州二十五年,也并未在此地用兵。

第二个问题,孙权到最后不断打击与排挤陆逊,导致陆逊忧愤而死,真的只是因为他刻薄寡恩吗?

讲点其他的知识:吴国的淮泗武将集团。

张昭,徐州彭城人。

周泰,九江下蔡人。

潘璋,东郡发干人。

蒋钦,九江寿春人。

徐盛,琅琊莒县人。

丁奉,庐江安丰人。

陈武,庐江松滋人。

诸葛瑾,徐州琅琊人。

张紘,徐州广陵人。

薛综,沛城竹邑人。

吕范,汝南细阳人。

吕岱,广陵海陵人。

胡综,汝南固始人。

秦松,徐州广陵人。

陈端,徐州广陵人。

此外,淮泗武将派系还包括且不限于:程普,黄盖,甘宁,凌统,韩当,朱治、孙邵等。

这些地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在长江以北,并不在吴国的基本盘——江东境内。

曹操南下之际,淮泗武将除了张昭,基本上都是主战派,而这也是前中期孙氏集团赖以维护吴国统治的根基。所以当张昭突然主降时,孙权会如此震惊,直到晚年还把这事拿出来反复说——这说明统治的根基被动摇了,张昭那可是淮泗集团的重要人物,文臣之首啊。

当然了,这也侧面说明荀彧和毛阶所提议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正史中叫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招有多么狠毒。

淮泗集团主战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

常凯申反攻大陆,我们都理解——人家的祖坟都还埋在对面。

而要蔡英文说反攻大陆,我们就觉得是个笑话,不仅仅是因为力量此消彼长,还因为蔡英文是台湾屏东县人,标准的客家人。

她眼里的反攻大陆,跟我们发兵去打南美洲没什么区别。

好了,回到正题。

周瑜,庐江舒县人。

鲁肃,临淮东城人。

吕蒙,汝南富陂人。

标准的不能再标准的淮泗集团。

陆逊,江东人。

刘备东征,江东人陆逊执掌军事大权以后,孙权立马成立了以前从未设立过的,直属孙氏的,用来保护孙氏宗族的中央精锐军——解烦卫。

历届解烦卫将领,韩当,胡综,陈修,那都是淮泗集团的人。

你要说它是用来防蜀国的,那真是鬼才会信。

解烦卫解烦卫,孙权是真的烦。

所以为什么后期的孙权就跟变了一个人一样,变着法的排除异己——淮泗集团凋零,江东本土士族逐渐掌权,政令不下郡县,换你你也失心疯。

所以张昭、陆逊为什么会被孙权活活气死:一个淮泗集团的投降派,一个江东世族人,凭什么要在我嗣子的问题上说话——你说的对或是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能说话。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从孙坚孙策乃至前期的孙权,都很有一代雄主的气场,人家的支持力量就是以收复江北,统一天下而团结起来的。

而这也是为什么吕蒙乃至孙权的偷袭荆州计划都过于短视——偷袭荆州以后,吴蜀反目,两国的北伐计划都被搁置,吴国以北伐为目标的淮泗集团遭到了致命打击,寻求偏安的江东集团开始冒头,逐渐走上政治中心。

所以同样是参与了偷袭荆州,为什么吕蒙这么饱受非议,陆逊却不怎么被拿出来说,你吕蒙一个淮泗集团的人,你是蠢还是坏?凑个毛的热闹?

所以尽管《三国志》里周瑜、鲁肃、吕蒙三人合并成传,在最后的总评环节,周瑜鲁肃被并称为“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而吕蒙被单拎出来,给了一句寡淡的“岂徒武将欤”?

直到刘备东征,孙权不得已饮鸩止渴,让陆逊掌握军权,吴国江东士族彻底掌权,此后的几十年,孙权一直在排除异己的斗争中反复折腾。

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孙权到最后不断打击与排挤陆逊,导致陆逊忧愤而死,真的只是因为他刻薄寡恩吗?

孙权,真的是一个刻薄寡恩的人吗?

还真不见得,譬如周泰曾多次救孙权于危难,孙权特会诸将行酒到周泰座位,命周泰解衣,孙权手自指其伤疤,问起受伤缘由,周泰一一作答,孙权便遣使授周泰御盖,以为显赫。

譬如凌统去世时,孙权拍床起身,悲哀不能自止,连续几天无法进食,一提到凌统就失声流涕。

譬如在读书期间就和孙权相交甚笃的朱然去世时,孙权素服举哀,悲恸几日都难以入眠。


在陆逊拜为大都督的时候,周泰韩当都跳出来反对,那只是因为陆逊是书生么?《三国志》中的描述:“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孙策旧将(淮泗集团班底),公室贵戚(即孙氏宗族),这信息量够大了。

对江东士族而言,北伐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毫无疑问会消耗掉自己的力量,而淮泗派和北伐党则会占据江东派的权力。

实际上,陆逊也确实反对了孙权的一切外征计划:

权欲遣偏师取夷州及朱崖,皆以谘逊,逊上疏曰“臣愚以为四海未定,当须民力,以济时务。今兵兴历年,见众损减,陛下忧劳圣虑,忘寝与食,将远规夷州,以定大事,臣反覆思惟,未见其利,万里袭取,风波难测,民易水土,必致疾疫,今驱见众,经涉不毛,欲益更损,欲利反害。”

这是陆逊反对孙权攻取夷洲和朱崖(今台湾和海南)。

但孙权不听:

……权遂征夷州,得不补失。

这是陆逊反对孙权攻公孙渊:

及公孙渊背盟,权欲往征,逊上疏曰“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雠忿。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劳万乘汎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

有一说一,陆逊反对孙权外征的这几条建议并不算错,但是除去这些以外,陆逊自己相当缺乏北伐的欲望。

出乎大家预料的是,大家都认为的喜欢苟安的孙权,其实也挺能折腾:

七年,权使鄱阳太守周鲂谲魏大司马曹休,休果举众入皖,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督,逆休。


嘉禾五年,权北征,使逊与诸葛瑾攻襄阳。

我们也能看到,陆逊的每次北征,只不过是服从孙权的命令罢了,执掌用兵大地荆州二十五年,陆逊从未主动提出过任何一次北伐计划。

和西边那个以一州之地天天找强魏干仗的村夫一比,陆逊简直成了小白兔。

陆逊真的是小白兔吗?不见得:

郡民吴遽等作贼杀祗,攻没诸县。豫章、庐陵宿恶民,并应遽为寇。逊自闻,辄讨即破,遽等相率降,逊料得精兵八千馀人,三郡平。

自闻、辄讨即破,在对于江东内部的平叛上,陆逊攻进如风,雷厉风行。

到了三国末期,诸葛亮的儿子孙子战死沙场,徒弟姜维折腾不息,而陆逊的后人陆抗说的是“不战而自服,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陆逊在北伐上的消极立场。

陆逊究竟是什么人呢?陈寿说“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这其实没错,陆逊是个能力与魅力都挺在线的人。

而他也是江东士族,反北伐派里掌握军权的重要人物,偏安派的代言人,最终在孙权排除异己的政治斗争中失利,所以参与了刘裕北伐的裴松之骂他“祚无三世,及孙而灭”,这也没错。

全是屁股决定脑袋。

就这么简单。


user avatar   sun-tian-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sxc

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

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user avatar   asahi-22-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样理解这句话?从这句话来看,应该如何与女人相处?


  

相关话题

  假如将魏蜀吴比作三家公司,那么哪一家会更成功呢? 
  蜀迷对东吴心态爆炸,是不是因为东吴吊打蜀国无败绩? 
  陆逊看着晚年的孙权越来越像刘备是什么感受?为何一个好端端的皇帝不知不觉就越来越爱偷玉米了? 
  为什么魏国灭蜀之后不接着快速灭吴,实现一统? 
  都说关羽战术能力很强,战略能力不足,为什么关羽会在战术上被徐晃虐成渣? 
  吕蒙能靠自己连下荆州三郡,为什么没打下万年合肥? 
  如果选一个三国“梦之队”,主公一名,谋士五名,武将五名,你会选谁? 
  三国志记载许褚“谯国谯人也”,是否是陈寿笔误,应是沛国? 
  白衣渡江孙权治下为何看不到荆州士族? 
  三国中经历了魏、蜀、吴整个兴衰时期的人物有哪一些? 

前一个讨论
如果张角占领城市后慢慢经营,能不能成功?
下一个讨论
俄罗斯,土耳其和叙利亚这通操作是不是商量好的?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