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张巡? 第1页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安史之乱”中,唐军守将张巡指挥由乡兵和百姓精壮组成的兵马数千人,多次以少胜多,两年内大小战四百余次,累计歼灭安史叛军十二万,为唐朝保住东南半壁江山,终能平定叛乱,立下决定性功劳。以如此奇迹战绩,,张巡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出色的守城名将之一。睢阳保卫战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城市机动防卫战的经典之作。

然而,此战极为惨烈,因守军粮尽,最后以人为食,城中百姓几乎死伤殆尽,因此关于张巡功罪的争议,从当时到后世一直不断。

事实上,战争过程中的食人悲剧,只是迫不得已情况下的极端现象。无论强行将此举崇高化、伟大化;还是以此行为瑕疵来否定英雄本身,都是不折不扣的以偏概全。定要将【张巡】和【吃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而探讨“吃人应不应该、正不正义”,实为对这位千古英雄、无双名将的污名化。而这种情形自张巡壮烈殉国后,已延续了一千余年,实在是历史的无奈了。

张巡苦战孤城,而唐朝援军迟迟不至的原因很简单,便是此前唐肃宗李亨为了激励人心,塑造典型,张巡已经被从战前的一个小县令,一路升到了“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说句不好听的,朝廷在官爵名位如此慷慨,就是把他当烈士来追封的。谁都不愿意张巡真带着这样甚至必然进一步的加官进爵,以及护国英雄的光环,活着进入帝国朝堂。

绝大多数朝堂高官乃至平乱前线将领,其实都巴不得张巡赶快去死,去当烈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其一;立下如此大功的英雄若是活了下来,难以安置,会给朝堂激烈的政治斗争增加变数,所谓“搅乱朝局”,是其二。

所以唐朝各路援军迟迟不至,偏生最后张巡城破身死仅仅三日后,援军就到了。而且唐军七日后就能收复睢阳,一个月后坐拥十余万大军的叛将头目尹子琦就兵败身死。——真是之前的帝国军队没有能力救睢阳么?

正因为睢阳之战意义太过重大,张巡一众英雄表现太过杰出,所以反而印衬得朝堂上禄禄诸公何等无能,逗留不进勾心斗角的前线将领又何等误国,所以睢阳守卫战最后时刻的不得已悲剧,才在这些掌握话语权的道貌岸然之辈的声嘶力竭中,千百倍放大了。生生造出一个「张巡杀尽城内三万人以饱餐」的超大气球。

事实上,睢阳城几万民众,绝大多数的都是在困饿交集中死去的,和古代任何一场大灾荒或长久围城战中,民众的死法一般无二。最后所剩的数百守军是在茶纸、树皮吃尽的情况下吃军马,马吃完了罗雀掘鼠,雀鼠又尽时方有食人之举,而那时苟延残喘的寥寥数百民众……其实也一样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爨”,靠着如此“不忍言事”才撑下去的罢了。甚至唐朝朝堂当时公开争论的,也仅是「损数百人以全天下」,是否该当。否则,难以服天下人心!

战事粮食紧张时,首先肯定要保证有战斗力人员的供应,其余只能听凭天命。甚至直到20世纪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时也是如此:近三年围城战一共造成150万民众死于饥饿和炮火,后期一样出现了人相食惨剧,这还是在远比古代发达的现代生产力的维持下。

因此在这样残酷的生存竞择中,若主帅的小妾和仆役也在优先供应下得以维系生存,必然会遭致守城将士的不满。——所以张巡才会有杀妾以安军心的极端举动。张巡杀妾、许远杀仆,从现代人道主义角度当可批评或严厉批评,但确实唐律奴婢等同于畜产。

何况【吃人】这个行为本身,其实在古代也远没有现代人想象得那么严重,那么反人类。广大根本不会留下名字的灾荒年“易子而食”的古代普通民众,仅仅是努力挣扎着想要活下去罢了,难道那些不用吃人以充饥的鱼肉百姓的达官贵人们,道德水准反而更高?

根据历史记载,安史叛军行径残暴,其所经之处,必将城内百姓衣物财产搜刮一空,强迫精壮男子为苦力,妇女皆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杀死,挑在刀槊之上为取乐。整个曾经何等繁华的河南中原地区,变成了豺狼所号、人烟断绝的无人区。多少百姓逃奔睢阳遮蔽的江淮地区避难,但求一时偷生。

短短五年,唐王朝的人口从安史之乱前的五千二百余万,锐减到不足一千七百万,损失近三千六百万,也就是三分之二的帝国子民,从此变成一串数字,消失了……

安史叛军或者用不着自己吃人,那是因为他们早已经将所经之地民众都掠夺殆尽,将百姓们的生活必须都摧毁无遗,他们攻到哪里,便将战火和灾难都带到那里。到那时百姓们要么去死,要么吃人,还有别的选择么?

一些现代人享受着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成果,一脸不屑和鄙夷「如果吃人才能延续下去的国家文明民族,就让他灭亡好了」,何等轻松写意,又何等——数典忘祖。

除了被过分夸大渲染的食人悲剧,《张巡传》中有一个反不为人注意的关键点,张巡并不是和历史上常见的某类人物那样,觉得自己成就了忠臣义士美名,一死以报君王,欣慰死去的;而是憾恨自己终究没有守住城池,没有成功守护江淮千万生灵,悲愤死去的。甚至因此苛责没有守住自己防区,导致城池陷落的老搭档许远是“误国家事”。三天后援军终于来了,七天后睢阳便被收复,十天后东都洛阳也被收复,数年后乱事终于被平息。可这些是困守孤城的张巡可能知道的么?

【城陷,贼所入自远分。尹子琦分郡部曲各一方,巡及将校三十余皆割心剖肌,惨毒备尽,而远与麾下无伤。巡临命叹曰:‘嗟乎,人有可恨者!’贼曰:‘公恨我乎?’答曰:‘恨远心不可得,误国家事,若死有知,当不赦于地下。】

张巡所能想象的景象,是叛军从此可以长驱直入,肆无忌惮在大唐一切疆土肆虐,每座城池都变为如睢阳一般的人间地狱,付出了一切可能付出的代价,最后还是一场空,何其不甘啊!所以将张巡理解成为一己之功名、对封建君主效忠而不惜一切的愚忠之辈,沽名钓誉之徒,正是对这位千古英雄的最大误读。若说张巡有负于他的妾侍,理应受到惩罚,城破身死时那种彻底绝望的剐心之痛,早已残酷惩加于其身心了。——后人又何必再多苛责?

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正是一群千古英雄,他们指挥数千新兵两年四百战,累计杀敌十二万,不但为唐王朝力保东南半壁财赋之地,更护佑了江淮以南千百万百姓。

他们并不是为某个王朝的统治者去殉死,而是为了守护大多数人的家园不被侵害,捍卫身后千万百姓安宁生活,才在胡骑铁蹄中,叛军刀锋下,竭尽所能想要力挽天倾。

如此一个英雄群体在生死绝境中,捍卫和守护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昌隆的文明,共同谱就一曲浩气长歌。

似张巡这般大唐无双之名将,声雄百代之国士,困守孤城不抛弃不放弃,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坚持到最后时刻,不屈殉国,配得起所有身后褒荣美誉,后世一切赞美景仰,可惜因为绝境之中一点无奈事,被当时后世各种非议。虽然唐朝朝廷终于还是给了身后褒奖,赠封大都督,绘像凌烟阁,却被后世许多彬彬君子乃至今日网络键盘侠们站在道德高度横加批判,只能说乡愿者国之大贼

然而,张巡的牺牲和付出,保卫了千百万江淮百姓,进而是整个大唐天下的广大民众,不至于落到睢阳这种地狱惨景,堪称浩气长存一代伟人。

文天祥在千古史诗《正气歌》中将张巡和众多华夏民族伟大英雄同列: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无数为张巡所保护的江淮百姓没有忘记他的功勋,千百年来代代耳口相传下去,张巡的祠堂始终立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安享着后人香火,作为当地最重要名胜,至今完好如新。

睢阳(商丘)张巡祠:

不止是在当时战火缤纷的睢阳、邓州、河东(今山西芮城)、真源(今河南鹿邑)等地,甚至远及江苏无锡,福建莆田,江西鄱阳这些地方,都自发地建起了张王庙,精忠祠,张中丞祠,

张巡被老百姓奉为神灵,尊为“旻天大帝”,对他的崇拜和祭祀一直延续至今。

鄱阳张王庙:
无锡惠山张中丞祠:张巡和身侧的许远像。

这绝不是光凭那些鼓吹臣子愚忠的封建统治者所能做到的,他们曾经大力提倡而被后人废弃的庙宇千年以来不知尚有多少,而正是千百年来万众人心所向的结果。

一如张中丞祠的上下八字:旻天大帝,荫被南天!

相关回答: 狐狸晨曦:历史上的逆天的军事行为:张巡守睢阳。


user avatar   teng-she-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user avatar   chen-sheng-7-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相关话题

  话说你们真觉得唐朝配与汉朝并列吗? 
  唐代长安城的防御力为什么这么差? 
  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否进攻过印度地区? 
  当朝的史官编写前朝正史时,常记录前朝皇帝出生的异象,以此美化前朝皇帝,是出于什么动机? 
  阴丽华究竟有多好看? 
  为什么中国古代颜料成分一般为无机物且大多具有毒性,而西方颜料多为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历史上有哪些“一把好牌打的稀烂”的例子? 
  曹操出生于宦官家庭怎么会有曹操? 
  历史上有哪些「装逼」装得非常成功的人和事?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能得到庙号「英」?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修建地下通道而不是多修天桥?
下一个讨论
键盘车神有哪些典型的言论?





© 2024-11-1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1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