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销量极高的烂书?烂在哪里? 第2页

        

user avatar   Ekis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感谢诸公垂青,在某种程度而言你们比我还不知道尊老爱幼,关怀弱势群体,太恶劣了。

这个回答下怎么能少了我们敬爱的“战略带师”李德. 哈特和他那一篮子“堪称权威”的带著作呢?他所著的二战史,战略论,山的那一边,无外乎都充斥着无边无际的私货和他通过PY交易得来的所谓当事人回忆,更早的一战史更是一本质量与百度百科相差无几的流水日志。

首先我们可以从将李哈扒的连底裤都不剩的米尔斯.海默的《Liddell Hart and the Weight of History》得知,李哈自己的战略书籍中对他之前或同时代的战略学大牛是存在明显的“剽窃”和“抄袭”行径的,其所谓“20世纪战略学教皇”的名头实则是靠见不得光的东西吹起来的假名头。

然而即使如此,海默的书籍所揭露李德.哈特的丑恶行径不过是冰山一角,事实上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西方许多军事、历史学家对李德.哈特的质疑、批判愈发猛烈,比如肯尼思.麦卡锡的《古德里安传》把李哈与古德里安合作、相互拔高的PY交易抖了出来。

在此之后,历史学者杜伊普更是在他的书中直指李德哈特是个“战略理论剽窃者”,对富勒装甲战理论明目张胆的剽窃改造,大打对“弹性防御”的擦边球。

之后我们先来看看李德. 哈特为国防军将领翻案的“精品大作”《山的那一边》,该书表面打着“公正看待国防军将领的旗帜”吆喝叫卖,赢得了不少没读过几本书的德系军迷的青睐,但在实质上却是李哈为自己剽窃他人战略学说,哄抬自己的又一延伸产物。

众所周知,曼施坦因与哈尔德等人策划而出的“镰割”计划是一个针对施里芬1905年备忘录的优秀修改方案,该计划的施行最终使得德军在短时间内消灭了英法联军主力,赢得法国战役的胜利,李德. 哈特在战后自然不会放过对这一辉煌战功的打一记“擦边球”的机会。在1950-1951年李哈通过与曼施坦因的交谈和信件,表示了自己“希望让曼施坦因在谈到镰割计划时表示这个计划受到李德.哈特在战略上的启示”。对于这种不要脸的想法,向来高傲的曼施坦因表示“

于是我们在李哈《山的那一边》发现曼施坦因的相关部分明显远远不及愿意与李哈进行PY的古德里安等人,不过幸亏曼施坦因在不久后出版了另一本改变人们对德军指挥官印象的读物--《失去的胜利》,再加上其自身的战功确立了自己在德军T0指挥官行列里不可撼动的地位。

至于李哈的一战史。。。更是无言吐槽,看看他写了多少吧,天啊,四年的大战,他这质量连同时期的丘中堂回忆录的十分之一都不及。。。。顺便对各位说一句国内目前的确没有质量上乘的一战科普读物,勉强能看的只有美国作家梅尔写的《一战秘史》,啥?《八月炮火》,那不是文学作品吗?

至于李哈有没有好书,肯定是有的,那就是他收集整编的《隆美尔战时日志》,当然,他在书里也加入了自己的大量私货,建议大家看的时候有意识甄别。


user avatar   xie-fei-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显然应该是谭浩强的《C程序设计》(第4版)

这本书于2010年6月第一次印刷,到2013年底第十三次印刷,3年半的时间里,一共印了十八万册。应该符合题目中所谓的“卖得很火”吧。尽管这本书卖的主要渠道并不是书店,而是主要作为教材走的。

(顺便说一句,谭书的封底总爱写上“知识分子每1.2人就拥有一本谭浩强的书”,我认为这广告很不要脸,事实是每年的大学新生每100人中会有1人买他的书做教材。为什么讲这种自吹很不要脸呢,因为主要是大学生买他这本书做教材,但他却用知识分子人数当分母去除。你若按老谭这种自吹说法的逻辑推下去,你会得到我国知识分子每人都拥有好几十本小学一年级课本这样的荒谬结论。)

下面谈谈这书如何烂以及烂在哪里。

谭浩强的《C程序设计》一向以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甚至自相矛盾,代码风格极烂——完全体现不出“程序设计”中的“设计”这两个字,以及错谬百出(平均每页至少一个错)而闻名于世。这些问题从1991年第一版到2010年第四版始终存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这里专门讲一下谭浩强的《C程序设计》(第4版),因为这一版,烂出了一个新境界和新高潮。

这种新境界和新高潮就是,这本书已经烂到了以假充真,不懂装懂,信口开河,公然欺骗读者的地步。

通常的劣书,一般是作者水平不够或不认真写就足以声名狼藉了。但老谭这本不是,老谭这本是他自己根本不懂,是在胡说八道,骗你没商量,已经不是质量问题而是作者品质的问题了,这种情况即使在出版物质量普遍低下的天朝,也是非常罕见的。而这样一本书又能卖到平均每年5万册左右,显然是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说这本书公然欺骗读者?这是因为该书声称是“按照C语言的新标准C99进行介绍”的,但其内容却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根本没有体现出C99对C语言所做的新的改变和增强。这本书是在用C89甚至比C89还要过时的内容以及作者自己的信口开河冒充C99。除了极个别的地方(一两处)这本书讲的是C99,其余涉及到C99的地方都不是C99或者是错误的。

例如:

(前言)p12:

① 数据类型介绍中,增加了C99扩充的双长整型(long long int)、复数浮点型(float complex,double complex ,long long complex)、布尔型(bool)等,使读者有所了解。

这里提到了C99新增的5种新数据类型,却说错了4种(float complex,double complex ,long long complex,bool),少提了1种(unsigned long long)。

(前言)p12:

② C99要求,main函数的类型一律指定为int型,并在函数的末尾加一个返回语句“return 0;”。

这个是把C89的要求当成了C99的要求。

p39:

(2)实型常量。有两种表示形式

这是不了解C99而信口开河,因为C99又新增加了一种表示形式。

p41:

C99允许在函数中的复合语句(用一句花括号括起来)中定义变量。

为赋新词强说愁。C语言自打被发明以来一直如此,这和C99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p41:

C99允许使用常变量。

const关键字C89就开始有了,而且“常变量”这个翻译很蠢。这也是硬把C89说成是C99。

p42:

C语言规定标识符只能由字母、数字和下划线3种字符组成。

又在不懂装懂。实际上C99规定标识符还可以由universal-character-name和other implementation-defined characters组成。

p42:

因此C99把字符型数据作为整数类型的一种。

又在打马虎眼。字符类型从来都是一种整数类型。“因此C99”是瞪着眼睛说胡话。

p49:

浮点型数据是用来表示具有小数点的实数的 。

实际上C99的浮点类型包括复数浮点类型。

p50:

浮点数类型包括float(单精度浮点型)、double(双精度浮点型)、long double(长双精度浮点型)。

这个说法证明老谭对C99还处于根本没入门的地步。C99中清楚地写着:

The real floating and complex types are collectively called the floating types

p53:

两个整数相除的结果是整数,如5/3的结果值为1,舍去小数部分。但是如果除数或被除数中有一个为负值,则舍入的方向是不固定的。

又在信口开河。这实际上是C89的规定。C99对这条规则进行了修改,老谭对此处于完全茫然无知中。

p54:

(1)+、-、*、/运算的两个数中有一个数为float或double型,结果是double型,因为系统将所有的float型数据都先转换为double型,然后进行运算。

错得没边了。

不要说C99不是这样,就是更早的C89也不是这样。”系统将所有的float型数据都先转换为double型”明显是从几十年前早已过时的C语言书上抄来的。

所以在某些知识点上,谭浩强其实连C89的水准都没达到。

p107:

程序4:可以在程序中使用C99提供的逻辑变量和逻辑常量true和false……
include <stdbool.h>……
注意:目前一些C编译系统(包括Visual C++6.0)还未完全实现C99标准,因此不能运行程序4……可把作为C++程序来运行(C++有些功能),把文件名后缀改为.cpp。并将第1、2行改为
include <iostream>

这是在用C++冒充C99,公然教唆小朋友学坏。

p132:

从附录F中可以看到:在C库函数中,有两个求绝对值的函数

C99中求绝对值的函数根本不是两个,附录F根本不是C99库函数,这是用过时的东西欺骗读者。

p143:

……“int a[n];”是不合法的。也就是说,C语言不允许对数组的大小作动态定义,即数组的大小不依赖于程序运行过程中变量的值。例如下面这样定义数组是不行的:
int n;
scanf("%d",&n) ; //企图在程序中临时输入数组的大小
int a[n];

让有识之士笑掉大牙。C99的一个重要的新特性恰恰是允许用变量定义数组大小。谭所说的“下面这样定义数组是不行的”,其实那样定义数组一点毛病都没有。

(前言)p12:
③C99增加了注释行的新形式——以双斜线//开始的内容作为注释行。

这次老谭终于说对了一次,这一点我必须公正地加以指出。除了这次和写对了long long int类型的名字之外,全书几十处涉及到C99的地方——全是错误的。

由此,白痴也不难看出谭浩强根本不懂得C99。对此作者谭浩强显然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心知肚明,但他还是在书中声称他的书是按照C99写的,这不是蓄意欺骗读者又是什么呢?

(待续)


user avatar   gua-niu-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狼图腾》

整本书故事乏味,感慨莫名其妙,民族自卑情结深深刻进了作者骨髓。

哪怕在我世界观还未成型的时期,都没有想通作者表达的“游牧民族优于农耕民族”这种观点到底逻辑是什么。我泱泱中华这么大的疆土是买彩票送的吗?

我之前说过,这本书从文笔到三观都和我八字不合。

震惊地发现还有这么多人把它奉为神作,啊呸。


user avatar   Nachtwach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记得在大约十年前,在市场上流通的各种军史类图书很多都是烂书,在当时那个电商不发达的情况下,在书店买到的军史书很多以我今天的眼光看过去都只能称作是地摊。

这种书一般都是国人编写,内容高度统一,错误百出,给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留下了诸多错误认识,印象比较深的一个是指着一艘装有三联装炮塔的战列舰说是皇家橡树号的图片注释,再有就是赫赫有名的,流传甚广以至于到了9012年还有人信的“普罗霍洛夫卡的1200辆坦克大战”,直到初中的最后一个暑假,当我像看词典一般看完了《钢铁、鲜血、神话:党卫军第二装甲军与库尔斯克南线之战》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所谓“1200辆坦克大战”,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苏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司令罗特米斯特洛夫为了推卸伤亡惨重的责任而编造出来的神话。

当然,那个时候好的资料来源也不是没有,比如《闪电战》、《战舰》、《战争史研究》杂志,以及大乾文化出版的各种书籍,虽然前三本杂志在不同程度上被人诟病,但在那个时代,确实算是不错的了,所以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这三种杂志即使停刊了,哪怕电子版流传甚广,其实体仍然价格颇高的一部分原因吧。

当然,现在的情况已经大有改观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战史专家的书籍被引入国内,这些精品书籍的引入很大程度上让那种地摊书都失去了市场,过去错误的观念被修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不过还是有很多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没有被引入国内,比如最近我在看的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这本书,其角度颇为新颖,给人很大启发,但这已经是2013年出版的书了,在中文世界,现在你也只能在《历史与记忆中的第三帝国》这本书里看到关于那本书的一小部分内容。

如果说国外军史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外的研究成果进入国内的话,那么在抗战这一领域的状况就更不乐观了,记得小学时候颇喜欢看萨苏的书和一本叫《万家岭大捷》的纪实文学类书籍,萨苏的《国破山河在》给我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关于大阪第四师团的各种段子,不过那时候书也确实便宜,精装的厚度适中的一本书定价才40元,而且我不久前回顾了这本书,发现萨苏当时居然还请了葛剑雄来作序。。。

至于那本《万家岭大捷》,这本书文笔很好以至于我看了好几遍,对于“日军第106师团几乎被全歼于万家岭”这一事实可以说是深信不疑直到今天我看了这篇文章:

因为现在我还没有怎么关注抗战史,所以我脑子里留存的印象几乎都是以前看过的各种书籍,如果我没有看到这些考证并且开始进一步思考,可能只有等到我某天心血来潮才会去主动搜寻资料了,不然的话,我根本不会去对这些已经根植于我脑海里的东西有什么怀疑。


user avatar   wang-chun-yan-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讲述林徽因的

整本书都是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华丽辞藻摞出来的

之后她书里的很多话都被当做是林所写的而在网上疯传

类似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林徽因

根本不是林写的啊啊啊 看到这些我也是醉了( ̄ε(# ̄)☆╰╮( ̄▽ ̄///)

其实真正读过林的散文的人

会发现林的文章大多都是很朴实的

而且这本书里描写的都是情啊爱啊以及作者无脑意淫

但这本书的题目还是《林徽因传》

可却完全忽视了林对建筑作出的贡献 真是呵呵。

在我眼里林先生是一名杰出的,才华横溢的建筑师。要知道国徽和纪念碑都是由她与梁主导设计。

最重要的是她与梁思成对保护北京古城所作出的种种努力。(虽然最后……:-()

在我看来 她拥有者那个年代的女性所没有的坚毅。


在书店里每次都能看到这类剖析民国的人和事的书摆放在一派

这些书籍像泡沫一样 一戳就破。


user avatar   zhao-xue-hao-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肯定是各种《未解之谜》啊……

这类书籍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各大书店的书架上,至今还能在实体店书架上看到它们的踪迹。而且版本之多,种类之丰富,简直是令人瞠目结舌。

比如,我就买过一套12册主题不同的《未解之谜》系列丛书。

这玩意居然还敢标价1280元,2002年的时候我妈一个月工资带奖金,都远没这个数……

当然这书是我姥爷从文化市场买的,估摸着别说1280了,能花128元我觉得就不错了……

我之前有本别的出版社出版的单独的《考古未解之谜》,和其中的一册内容完全一样,定价才12.5元钱。

你看看一样的全十二册,才要150元。

内容 完 全 一 致,换个书皮就敢单独卖,我也是服了他们这些出版社的人了。

最可怕的是,这些《未解之谜》的内容,只要和“未解之谜”有关的东西,现在根据我的考证,大概十之八九都是国外某些好事者或者阴谋论者编出来后,没多久就被当即证实为夸张或者编造。

最为典型的便是瑞士作家丹尼肯(这个老大爷获得过搞笑诺贝尔奖)的作品,和美国小报《世界新闻周刊》(专门编造各种吸引眼球的段子赚钱),《未解之谜》里的很多内容都是不管真假,直接从这里生吞活剥来的。

然而,这类书籍里却不告诉你,这些“未解之谜”早已经被解决了,而是告诉你这些“至今还是科学家们解决不了的一个谜”。

所以,等到我上了大学比较空闲的时候,想知道这些《未解之谜》中记载的事件是否在十多年后研究取得了进展时,结果却发现大部分早在这些《未解之谜》出版前几十年前就给解决了。比如“南美洲地下隧道,”还有“特奥蒂瓦坎是太阳系模型”之类的,后来发现我国流传的这玩意是丹尼肯硬造出来的,而且这书出版后不久就被打脸了。具体可以参照此二文:

于是我便顿时化为黑粉,走上了一条“打假”的不归之路……

考证出来的结果可以参考下面这个回答,收录最全,其中的内容基本上是各类《未解之谜》的常客:

在《未解之谜》中不乏混着很多非常没有智商的内容

我挑一个我上四年级的时候就看出来作者没常识的文章给大家乐乐:

意大利自然科学家罗利斯 ,在尼日利亚丛林深处的印第安人居留地 ,发现了一奇异的树,它高约4米,茎长42厘米,茎的顶端竟长有一个性器官。罗利斯经过18个月的观察,初步发现了这棵奇树的秘密。这棵奇树没有花蕾,它的35朵花是从性器官分娩出来的,就像动物生育后代一样。
奇树分娩后15天,鲜花开始枯萎,树的性器官也开始萎缩。到12月份,尼日利亚夏天来临,才重新出现。奇树结的果实也是在性器官内进行。就像母体内的胎儿那样,生长期长达9个月。它的外胎呈灰色,草质,内有果肉和几颗核,成熟后就离开母体。但种子没有生命力,不会发芽生长。
罗利斯把这棵树命名为“妇女树”。他认为妇女树大概是印第安人从密林中其他同类树上切树芽移植到居留地,经过细心培育而成活的,为了证实这一设想,罗利在森林中徒步跋涉500多千米,终于发现了两样同类的“妇女树”,并证实这种树非常稀有,濒于绝种。这种奇树已引起了植物界重视,但它特异的生理机能,至今仍然是不解之谜。

当时我的心情就是:

后来有些智商在线的编辑发现印第安人怎么跑非洲去了,于是把内容给改成南美洲了,但这书都不知道出了多少册了。


这些《未解之谜》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

你可以很明显地从行文中看出来,收录在内的文章作者明显不是同一个人,而且在收集和传抄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港台翻译后传入我国(例如跳下围栏后消失在半空中的吉米),后来再加上一些“中国特色”的内容,比如“野人”、“王恭厂大爆炸”之类的内容,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而且这个出版社出版的内容,接着又会被其他出版社盗走,稍微一改动乃至原封不动,就敢再度出版——反正原来那个出版社也是剽窃他人的,卖书人的事情,怎么能叫偷呢?


当然这些《未解之谜》未必没有一些开拓视野的益处。

比如看了这些书,我才第一次知道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第一次知道摩亨佐·达罗古城,第一次知道“百骑大栗树”曾经是世界上最粗的树(虽然它现在坟头长树都四丈高了)。在段子里穿插知识得到的东西很难说是系统的,体验感就像在广告里插播电视剧那么糟糕。


受到这些《未解之谜》的影响,后来又衍生出一些更加没谱的东西,比如“双鱼玉佩”,“林家宅37号”之类的,更是成了小说的创作题材(当然本身就是小说的选段),我不知道现在的《未解之谜》会不会收录这些内容,但我相信,对这些深信不疑的,绝对和叶先国一样非常有脑子。


==================================

谢谢各位的支持,对未解之谜的源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这个新开的专栏。

另外,推荐一下叶辰渊的专栏“都是传说”。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冰的散文,冯唐的诗;

高晓松的史,刘仲敬的译。


user avatar   tony-12-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好吗好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终于失去你了》《初晨,是我故意忘记你》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穿越人海拥抱你》《爱是一种微妙的滋养》《和你在一起才是全世界》

恶心鸡汤,逻辑混乱,文笔没有,剧情空洞,自以为是……

大冰的书我看过几本,里面有些小故事确实非常有趣,我也很喜欢,然而后来才知道这些故事并不是真的,或者真实成分很少,吹逼成分居多,我就无话可说了。

更匪夷所思的是这些鸡汤书和博客书竟然畅销不止,还被各大购物网站阅读网站放在“小说区”,这是小说吗?这是小说吗?这明明是鸡汤文好吧。充其量只能是短篇故事集或者散文,就不要充小说了嘛。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哈佛女孩刘亦婷》以及《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刘亦婷父母所写。




前面那本出版物当年真是烂大街,印象里我去随便一个同学家,书架上或者沙发上基本都有这么一本出版物,据说单正版的就创下200万册的销量,很长一段时间占据在新华书店畅销书栏,被当作素质教育的典范受到推崇。

下面摘一些关于两本出版物的信息: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素质培养纪实”几个字。这些年,刘亦婷的家长也成了大搞素质教育的榜样,他们到处举办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讲座,向各地的父母们传授育儿“真经”,讲述培育“哈佛女孩”的心得体会。据说,他们举办的素质教育讲座已经不下百场。
刘亦婷的家长认为,能够被哈佛录取是个神话一般的故事,只有素质最全面,能力最出色,表现最杰出的学生才能被哈佛录取。可实际上呢?大家读过本书后就会发现,即便是普通的学生,只要策划得法,加上一点点运气,也能够大摇大摆地进入哈佛大学。由于刘亦婷的家长把哈佛当成了一个神话,当成了一个凡人不能企及的地方,所以在这样的思维下,他们神化了刘亦婷,进而神化了他们自己。
同时这两本书中存在的缺陷和误导又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作者写作时的非科学态度,使得这两本书充满了主观、错谬、想当然、误导、夸大以及牵强附会的成分。

出版《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一书的作者萧愚,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CCTV《实话实说》策划。他说,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培养模式完全是反素质教育的,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伪素质教育”,《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也根本不是其家长标榜的素质培养纪实,而完完全全是一本典型的“家庭应试教育”培养纪实。其家长于今年推出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 :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也充满了以偏概全、自我表扬、牵强附会、按图索骥、堆砌神坛等诸多问题。萧愚认为,刘亦婷的学习方法不仅根本谈不上先进,而且是完完全全落后和过时的。

萧愚在《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一书中仔细剖析了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真相,他认为,刘亦婷根本不是靠什么全面的综合素质进入哈佛的,而是充分利用了哈佛大学乃至全美大学在招收中国学生时存在的制度方面的漏洞和缺陷。萧愚认为,中国的家长们如果能够看清楚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真正原因,也许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刘亦婷的培养方法以及其家长的教育理念。


user avatar   zhang-sha-68-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某一天,虚拟社交网络上,沈从文先生弱弱地发了一条消息:

听说我最近在等人,闲着没事还想握沙?我做错了什么?


起因是沈从文先先生发现他写了两本书,一部是《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另一部是《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


夜深人静时,沈从文陷入了沉思:“唉?我写了这本书吗?难道真的是我写的吗?……”


鲁迅看了这条消息,默默得点了一根烟,半晌,在评论区留下了一句话:

听说我最近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这是什么鬼?

还加了一张配图↓

沈从文连忙在网上搜了一下,看了鲁迅的新书后,他释然了。


没过一会儿,胡适也发了一条评论↓

没人发现我的新书名,跟你们的对仗特别工整吗?我们可以组CP了吧!


梁实秋一看他的新书名,老脸一红,回复了胡适的评论↓

你是“此去经年”,我是“固守流年”,我俩才是“年年有余CP”☺️

张恨水的粉丝坐不住了,纷纷@ 张恨水,“老师,老师,别人家都在组CP呢,我们不能落下啊!!!”

张恨水从善如流,发话了,

我一直以为我的名字已经够中二了,直到我看了新书名……


周作人也噼里啪啦敲击着键盘,

你们的书名好歹还有些古典的感觉,我这“时光阡陌,你一直未曾走远”是啥玩意儿啊?

郁达夫看了哈哈哈哈哈哈哈仰天大笑,发出一条消息:

hhhhhhhhhhhhhhh,那我还是古典风,我赢啦!


与此同时,徐志摩的手机一直震动不停,各种消息轰炸,小伙伴们都晒了新书,他当然也不能错过呀!

于是,他云淡风轻地发了一条消息:

与周杰伦的跨界合作已经达成,敬请期待!

评论区点赞数最高的热评是:“方文山帮你写书了吗?”


朱自清陷入了一种落寞的情绪中,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阑珊处孤独向晚……


这个时候,沈从文又更新了一条:

遇见很多人,都不及你好???
美丽总令人忧愁,
这一切我都很!不!受!用!


胡适随即也发了新消息:

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后面应该加一句: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吧!


梁启超表示躺着也中枪,

你们想上进就上进吧!别cue我!


萧红在评论区附议:

+1,纯不纯真好像与我无关……吧!


跨越时空的史铁生也欲哭无泪,

我有什么资格,跟前辈大佬们一样“网文风”,小透明慌张又失望。


国外的小伙伴们也纷纷发来“贺电”,

日本的夏目漱石最先发声:

连根拔除寂寞,这是什么?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尼采连忙评论:

这话是我说的没错,可是当书名,怎么一股浓浓的毒鸡汤味儿……


蒲宁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好歹我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我就不能拥有一个符合自己气质的书名吗?




编辑们开心坏了,大师们自带流量,这一波又稳啦!

把所有的作者拉了个群,总编辑在群里安抚各位作者:

“各位有所不知,读者现在就喜欢这种类型的,书名一出,销量肯定会爆!书是好书,书名炒个噱头,锅我们背!”


有些作者烂,书烂,

有些作者不烂,编辑烂,书也烂了。


保持理智,多看好书。

↓↓↓


相关推荐:zhihu.com/question/2534




        

相关话题

  21世纪初中国的「学校教育」,遗漏了哪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有什么书值得推荐给大学生看? 
  如果明天神迹出现,证明某个宗教是真的,现代社会会有哪些变化? 
  有哪些堪称神作的漫画? 
  民主是不是普世价值? 
  中国有什么类似日本武士道这样方便演绎输出的精神? 
  你遇到过哪些让你眼前一亮、醍醐灌顶或对你改变很大的理念? 
  大家支持繁体字吗? 
  历史上有哪些「没文化真可怕」的例子? 
  哪部小说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前一个讨论
你们觉得玩魔方背公式有意义吗?
下一个讨论
60kg深蹲14组一组12个每组间歇40~60秒算厉害的不?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