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的藏书量有多少?对家中大量藏书有什么看法? 第1页

  

user avatar   duanmuyi_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没有仔细数过自己的藏书总量,应该有一万本以上吧。不包含杂志报刊漫画绘本。



也没什么稀罕,豆瓣有这么多书的友邻,挺多了。知乎有一个提问是“个人拥有上千本书是个什么体验”——这种问题太弱鸡,不忍心在下面回答,怕被打(等等你这样讲也很欠打啊)。早年在天涯闲闲书话、布衣书局、或者孔夫子网混的,家里有个小一万本书的很多了,就连我高中同学,家里有几千本的也正常。举例说,我07年刚开始玩豆瓣时认识的第一个友邻藤原琉璃君,每个月贴新购的书单里面就有一百本左右,因为读书量太大,还被媒体采访过,他老家床上都堆满了书,好好一个美少年,睡觉跟挺尸似的躺一堆书里,汶川地震那会怕书塌了闹人命,转移了不少。个么,藏的什么书也很重要了,比如做港台文学研究的豆瓣友邻君宁,四处搜罗了很多港台书,贵得很,也比一般收书要更费心思,就算只有几千本,含金量也比一般收书的要高。所以并不是我拽,读书这种事情,不好意思在豆瓣提,高手多,往往还低调,搞不好就会闹笑话,比如跟人推荐《长水粹编》,回头发现那人貌似正是复旦史地所出来的老师。Shame.


我自己二十年来攒了很多书,老家大约有一万本左右。家父还有个一两千本,另存在一个书房。此外在上海念书,毕业时候宿舍的书装箱了100多公斤,具体没数,走德邦物流,几个汉子帮忙,才从六楼抬下去的。之后各种辗转,一部分现在还留在身边,送的送卖的卖,现在住处大约还留着千把本。不合意则弃,也并不心疼。杂志报刊这些不入流的,收了很多《万象》《书城》《读书》《国家地理杂志》,太多了,存在家中壁柜和阁楼里。好在老家湘西房价便宜,不怕不怕。


有人问书多了怎么找,一般自己的书架有个分类,平日也会理书,基本上书放哪一块,心里都有数。小时候零花钱都花在买书上了,整理分类自己的书,慢慢有自己的套路和规矩,这个父母也不准乱掺合的。哪个书多的人没练就书皮学的功夫,看一眼书脊就知道是哪本是哪一套,书放乱了,一眼就能看出来。我的几个书架早就不够放了,一排架子放两层,前面个子矮的书会挡住后面个子高的书,只露出一个书头,这样也并不妨碍,因为太熟悉摆放的情况了。本科宿舍嘛,千把本书,就随便放了。


《上海书评》以前有个“海上书房”的栏目,是认识的人当年做的,主要是采访沪上各种各样人的书房——工人学者都有,越个性越有趣,栏目主持人就越高兴。曾经想采访我的书房,没答应,因为大部分都在湖南老家,不合要求。当时也没想到,以后都不太可能回老家了,这些书怎么办呢。


去年回去了一次。计划一口气处理掉老家大约五千本——特别是其中的文学类,只留有纪念意义和比较难买的外文原版书,和工具书以及基本典籍之类。结果不要说理个书单,光拍照就陷入了绝望。也舍不得卖废纸和捐掉——有些书当时真的得来不易,费时费力费银子,有些原版,一本就四位数人民币。以前没有亚马逊和网购,很多书都是辗转长途装箱拖回家的。关于书,给自己保留了很多温柔的小回忆。小时候想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跑遍了全城也买不到,硬是求大人给邮购的。人生自己攒钱买的第一套书是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孔网上老版书炒得很贵了,也是惊奇)。特别早年的书,捐/卖/送皆有(比如汶川地震时候拿了一百多本义卖)。附近的NGO组织这些也都打听过,这些书中小学能读的,捐了不止一次(地方的大学图书馆不接受也不像是会爱护书,很失望,不会捐给他们)。层层淘汰下来,低幼书和烂书早处理得差不多了——莫言之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当年直接卖废纸了,后来他拿了诺奖,感觉必须把高行健也卖废纸才对得起人orz。我豆瓣二手书有阵子不标价,谁请我吃巧克力,我就送。收到了很多很多各种口味的巧克力(现在不行了,会胖)。可惜老家的书都在湘西,不比得北上广,散书聚书,物流成本都挺高。慢慢卖的话,父母不懂也不高兴他们碰,快速散书的话又不想当康夏,搞太难看。最后这些书,也就放在家里了。父母年纪大了,家兄也已经结婚搬了出去,这些藏书会发霉,会变黄,会积灰,会老掉,如果有天需要卖房,恐怕也会成为父母的拖累,也是始料未及。


可以说是为书所累了。


对象的书也不少,怎么也有个小一万本。品相好的,放豆瓣便宜出了,那时候07年,豆瓣很小众,买书的都是豆瓣的熟人,倒是因此认识了我。那些书里不少是绝版的好书,毫不可惜,全便宜出了送了。还剩下大约五六千本,直接让人上门收废纸,十块钱一斤,收书的人高兴极了。可惜没遇上识货的书店老板来收,不然有很多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版网格本之类,放孔夫子网上值不少钱。城市大一点就这个好,散书有专业渠道。对象陪我回家站在书架前,豪爽地挥手比划:“这些,这些,这些,全都可以处理了。这些,这个,可以留着。” 可以说是经验人士了。


人生前二十年差不多就在聚书,然后慢慢转向散书。说到底藏书也不过是这么回事,当年对书是如此执念,最终却还是要亲手拆掉自己一砖一瓦费心劳力搭建起来的世界。这么多书要好好保存,也是苦事。老开窗,书容易积灰;挨日晒,书会褪色;受潮的话特别废书;养了个猫的尤其小心了!我的猫独自在家时,把我都没啃完的《政治学核心概念》英文版给啃了,深受打击。

怎么讲,书这种东西,看得很淡了。什么首版首印的艾柯签名本,当时收的时候当宝似的,最后也看开了,送给了做艾柯研究的老师——这位老师也混豆瓣,读的书自己说起来都有四五千本。对象随手送掉了什么宋美龄签名的书,当时我很不开心,后来想想也无所谓了。燕行录这样冷门的好书,搬家时送了关系好的书店老板。难得有学弟学妹来家里做客,有些无关紧要的小说散文诗歌书,就随他们蹭了,一如当年我蹭前辈和老师们的书。不过关系好的朋友出书送我的签名本,还是留着的,比如扉页上张佳玮张公子写了“赠给苗条纤秀的小端木”这种话的书:)


这么多书,当然少不了智硬的来问最常见的问题:都读完了吗?

大约十年前我有个朋友叫vivo,很饭钱锺书,有一点阅读焦虑,做了个统计认定人一生只能读的极限是2000本(厚度、字数、速度等统计)。这当然是很愚蠢的,他自己后来也承认,其实一个人的核心读物并不需要这么多。实际上读也有跳读、略读、选读。无章法的读,最无效率。一般说来,文科学者们的读法是:1,按主题读;2,以文献出发读。我对象是个搞经济学的,读书数量这种东西就无所谓了,因为1,最新的东西往往以论文形式出现;2,他自己就写书,已经是知识制造者。一般学文科的,以法国读博的朋友为例,写一篇中等长度的文科论文,背后要读的书大约一百多本。读书就是文科的生命线,你看他们读什么,也要看他们写了什么。比如豆瓣的第五粒豌豆老师,文章切入点常常非常有趣。写书评厉害的也不少,太多就不列举了。金克木有个书名叫《书读完了》,有可能吗?以现代学科的分支之细,穷尽一个领域,读完最关键的若干读物,是完全可能的。给我一个学生一年的读过的书的书单,我能很快判断他学习的态度和深度,知识结构的欠缺和构建。(P.S. 所以说在豆瓣按时标记“已读”写附注是件可怕的事,老手一眼看穿老底,科科)


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不过是文艺青年常常误以为占有了资料就是占有了知识。书这个东西,要看就买,多贵都买,不想看的话也不会为活动凑单,嫌占地方。最好的方式大概是看完纸本后存个电子书,日后备查。(这块豆瓣的RDX和liubinyan老师都是资源达人,并不比微博上陆浑戎老师提供的资源质量差)。看书这种事情,看得多了,也就这么回事,和学问和见识,未必有什么直接关系。书见得多,是不是好书,扫一眼就知道。是不是读书人,也能很快判断。读书品味确实有高下,比如豆瓣的朱衣点头,藏书也是过万,你未必喜欢他那些书,但品味摆在这里。书读得多了,慢慢就有风格和偏好,比如豆瓣专读欧美地摊小说的翻译狂人BY叔(极度自律,业余翻了《银河系漫游指南》《血疫》,一大堆),品味和一般人就不太一样,但有些冷门英语梗问他请教,水平并不比谷大白话之类的红人要差。书读得多了,还会有加速度,比如豆瓣早年有个“狂飙突进读书党”小组(在下正是管理员之一),里面有不少海量阅读的豆友(包括已经去世的诗人马雁),小组的组规是:1 在读的书超过30本;2 从不按顺序读书; 3 能在20分钟内读完一本诗歌或任何评论性著作但仍能掌握中心思想。水深水浅,彼此心领神会。



大约十年前我已经慢慢不再追求读书数量这种事情了,书单什么的看看就好,阅读和知识本身有虚妄的一面,容易滋养人在心性上的傲慢。读书快慢的问题,是这样的——漫画这种东西,一个下午读一堆,也没什么意思,小说如果是尼尔盖曼这种,长途大巴一个下午能看三本(《星尘》/《乌有乡》/《好兆头》,大巴上四五个小时通读完)。如果是亦舒小说,一个半小时一本不是问题。而王元化读黑格尔《小逻辑》,仔仔细细读了一年;黄仁宇读《明实录》,每天都很用功,通读花了约两年。读个书还搞数字竞赛,毫无价值。很多小白领读晋江网文,百万字狂飙而过,阅读量其实也很大(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号称有500万字呢),但是没什么卵用。很多人爱问读书多有没有用,这个,读书多的就不会问。有四位数的基本阅读数量打底,对待书的态度,总归要收放自如一点。


所以说藏书多到一定程度后,就破执了。汲汲于此,算什么英雄好汉。书店慢慢不太逛了,国内现在大部分书店没有可以入眼的书。好书店太少了,关一家少一家。有机会去看看学者的书房,比逛书店有趣。学者算是专业读书户,道行深浅,其实书房能看出不少名堂。拆解一个学者如何炮制一篇文章,这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有些学者,跨度很大,神龙见首不见尾,像男神辛德勇,考古简帛啥都搞,仔细拆解下来,里子和方法论这些根基(所谓的核心读物),还是史地学和目录学。我的某些学术豆瓣友邻(瞻彼)精于此道,总结辛德勇时曰“史地练的是史学推理思维,目录学则是根本的史料工夫”,这就是看读书门径和心法了。观察了一些学者的藏书情况,有些老师的书房就是个自循环的小宇宙,不需要的书就散给了学生和弟子,保持能量守恒。高校老师们藏书可多了去,复旦光华楼听说因为东辅楼还是西辅楼划给人文科老师当办公室,结果因为老师们都把书放办公室,没几年就出现了地基下沉= =


大概就这样吧,顺手放几张在老家去年拍了准备卖的一些书照片(豆瓣ID:小波福娃)。由于一年也不回去一次,没全景图,晒书柜照片这种事情一直不爱干,光在豆瓣比我高的人就多了,轮不到我得瑟。为了卖书当时挑了放得整齐的一部分拍的(还有很多赶上房屋修葺,转移到箱子里,衣柜都给改造来装书了),文学社科类为主,读比较文学、外国文学、文艺学专业的,看了会眼熟。都是旧书,很多已经被父母放乱了。自己要留的历史学社会学之类社科书就不拍照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去了,忍不住话痨,写了这么多。


谢谢你们每一本书,陪我走过无人交谈的时光。

--------------毕竟都是要处理的书,就这样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P.S. 地基下沉那里是搞笑的!一直想学江晓原老师搞个密集书架,所以很在意这个问题就提了下。文中提到的豆瓣@夏言留言解释了,说“真相是放书的屋子地板裂了,所以在学校的抗议下老师们开会讨论决定把所有书架贴着承重墙放”,噗。

P.P.S. 现在一般用得多的还是电子书吧(很多没被电子化就没办法了)。本来是随便写写的答案,话痨了,很多都是黑历史吐槽呀,各位看个开心就好。


user avatar   yu-kun-2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很喜欢屯纸质书,直到某天翻书的时候看到自己几年以前在页边角写的仿佛智障的批注之后,就开始倾向于存电子版了。

至少电子版的批注能删……


user avatar   neopeking19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信我,这个年代主要看硬盘的容量。

----------------------------------------------------

至于某个不相信,还没事“呵呵”的人而言,我就随便举两个自己的例子。


一个22页,我自己做了109个注;一个320页,我自己做了108个注,所以基本都读完了。

但凡现在做学术的人,都明白pdf阅读体验就是比纸质书好多了,而且这些pdf怎么折腾我都不心疼——好的纸质书现在就是艺术品,收来一本扫描之后供奉起来。况且这些pdf能够随身携带,带个硬盘就能四处走,可谁扛得动2000本书?另外,大概也就很多学艺术史和美术史的人需要比较好的画册,难以找到比较好的pdf。

至于某些谈纸质书体验好的,大部分人仅仅是不习惯大荧幕阅读罢了,而我有个还算够大且不错的显示器,而且我自己常用的雷蛇灵刃12.5寸笔记本做pdf阅读也足够用了啊。

至于我,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就没用过一本纸版书。你爱信不信。

以下是我一个平常经常使用的文件夹中的电子书。


user avatar   zui-li-xun-huan-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借用一下德国的观点,我觉得非常合理。

我记得一个德国UP主关于纳粹暴行的言论,让我觉得德国部分民众是对历史有敬畏之心的。

1.不支持纳粹的德国民众不应当承受纳粹的战争暴行罪责,因为他们不支持纳粹。如果将来纳粹复辟,他们也拒绝成为纳粹的帮凶,他们出生在战后也没有事实性的帮助纳粹。

那么谁来承受纳粹的战争暴行的罪责呢?新纳粹应该承受,那些叫嚣这纳粹无罪的人应该承受,那些试图将法西斯在德国复辟的人应该承受,他们是纳粹的后继者。

二战的德国民众有罪责么,有的,他们有的真心诚意帮助纳粹,有的事实性的帮助纳粹。

2.德国人民即使不支持纳粹,也应当承担传递历史真相的使命。

不支持纳粹的德国民众不会去给也不需要给奥斯维辛,屠杀等行径洗地或者否认,因为他们本身不是罪人,但是他们理应告诉后代,在1939-1945年发生了什么,德国做了什么,万恶的法西斯分子做了什么丧尽天良的龌龊事情。

正是因为这样,德国人才有如此资格挺起腰来对历史的受害者正视,我不支持纳粹,我也没支持过纳粹,纳粹干的坏事赖不到我头上,但是我仍然告诉你们当年纳粹丧尽天良的事。

正视历史,反思历史,肩负历史,这是德国人的优良品质。


回到日本法西斯这边。

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了小约翰可汗最新一期的日本变态“鸟”,其实这就是日本战后的写照。

战犯一个劲地说不是我,我没有,文化差异,试图逃避自己的罪行,似乎忘记了就在几个月前还在满脸狰狞的虐待战俘营里的战俘。

民众们有的不能接受自杀殉道,有的遮遮掩掩地说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与我无关。

是的,这群人要么畏畏缩缩地求原谅,要么装的楚楚可怜,要么假惺惺的说自己是被上级逼迫的。

施加暴行的时候笑得比谁的猖狂,接受惩罚的时候哭的比谁都可怜。

在1970—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似乎那个战败国日本已经一去不复返,他们开始让军国主义和右翼抬头,因为自己是世界第二经济体,自己有权说不。

那些躲起来的军国主义者们又威风地穿着军服走上了街头,带着军刀的老不死们走过街头,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神情,忘了十几年前自己如何装成一个可怜的良民丑态。

他们堂而皇之的把战犯放在神社里面供奉。他们小人得志地嘲笑那些被侵略的国家。

他们求饶只是因为弱小。

他们凌虐只是因为强大。

他们支持右翼,却说自己并无罪责。

他们声称自己并无罪责,却不敢承认犯下的战争暴行。

相比之下我甚至还觉得德国的新纳粹也算好东西,至少他们从不遮掩,他们极端排外,他们也不洗地,直接说杀的好。

坏,坏到了极致也至少敢作敢当。

而某些民族,明明是自己犯下了战争暴行,明明是自己侵略其他国家,却支支吾吾不敢承认,却明里暗里洗地,却一个劲的支持右翼,还对中国的dislike率直飙90%以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日本被中国侵略了。

也不是说这是劣根性,人民从来没有什么劣根性支撑,只是麦跑跑当初的清算似乎并不彻底,让大正时期的龌龊国风传递到了现在还能生根发芽。


user avatar   huang-liang-81-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借用一下德国的观点,我觉得非常合理。

我记得一个德国UP主关于纳粹暴行的言论,让我觉得德国部分民众是对历史有敬畏之心的。

1.不支持纳粹的德国民众不应当承受纳粹的战争暴行罪责,因为他们不支持纳粹。如果将来纳粹复辟,他们也拒绝成为纳粹的帮凶,他们出生在战后也没有事实性的帮助纳粹。

那么谁来承受纳粹的战争暴行的罪责呢?新纳粹应该承受,那些叫嚣这纳粹无罪的人应该承受,那些试图将法西斯在德国复辟的人应该承受,他们是纳粹的后继者。

二战的德国民众有罪责么,有的,他们有的真心诚意帮助纳粹,有的事实性的帮助纳粹。

2.德国人民即使不支持纳粹,也应当承担传递历史真相的使命。

不支持纳粹的德国民众不会去给也不需要给奥斯维辛,屠杀等行径洗地或者否认,因为他们本身不是罪人,但是他们理应告诉后代,在1939-1945年发生了什么,德国做了什么,万恶的法西斯分子做了什么丧尽天良的龌龊事情。

正是因为这样,德国人才有如此资格挺起腰来对历史的受害者正视,我不支持纳粹,我也没支持过纳粹,纳粹干的坏事赖不到我头上,但是我仍然告诉你们当年纳粹丧尽天良的事。

正视历史,反思历史,肩负历史,这是德国人的优良品质。


回到日本法西斯这边。

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了小约翰可汗最新一期的日本变态“鸟”,其实这就是日本战后的写照。

战犯一个劲地说不是我,我没有,文化差异,试图逃避自己的罪行,似乎忘记了就在几个月前还在满脸狰狞的虐待战俘营里的战俘。

民众们有的不能接受自杀殉道,有的遮遮掩掩地说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与我无关。

是的,这群人要么畏畏缩缩地求原谅,要么装的楚楚可怜,要么假惺惺的说自己是被上级逼迫的。

施加暴行的时候笑得比谁的猖狂,接受惩罚的时候哭的比谁都可怜。

在1970—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似乎那个战败国日本已经一去不复返,他们开始让军国主义和右翼抬头,因为自己是世界第二经济体,自己有权说不。

那些躲起来的军国主义者们又威风地穿着军服走上了街头,带着军刀的老不死们走过街头,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神情,忘了十几年前自己如何装成一个可怜的良民丑态。

他们堂而皇之的把战犯放在神社里面供奉。他们小人得志地嘲笑那些被侵略的国家。

他们求饶只是因为弱小。

他们凌虐只是因为强大。

他们支持右翼,却说自己并无罪责。

他们声称自己并无罪责,却不敢承认犯下的战争暴行。

相比之下我甚至还觉得德国的新纳粹也算好东西,至少他们从不遮掩,他们极端排外,他们也不洗地,直接说杀的好。

坏,坏到了极致也至少敢作敢当。

而某些民族,明明是自己犯下了战争暴行,明明是自己侵略其他国家,却支支吾吾不敢承认,却明里暗里洗地,却一个劲的支持右翼,还对中国的dislike率直飙90%以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日本被中国侵略了。

也不是说这是劣根性,人民从来没有什么劣根性支撑,只是麦跑跑当初的清算似乎并不彻底,让大正时期的龌龊国风传递到了现在还能生根发芽。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借用一下德国的观点,我觉得非常合理。

我记得一个德国UP主关于纳粹暴行的言论,让我觉得德国部分民众是对历史有敬畏之心的。

1.不支持纳粹的德国民众不应当承受纳粹的战争暴行罪责,因为他们不支持纳粹。如果将来纳粹复辟,他们也拒绝成为纳粹的帮凶,他们出生在战后也没有事实性的帮助纳粹。

那么谁来承受纳粹的战争暴行的罪责呢?新纳粹应该承受,那些叫嚣这纳粹无罪的人应该承受,那些试图将法西斯在德国复辟的人应该承受,他们是纳粹的后继者。

二战的德国民众有罪责么,有的,他们有的真心诚意帮助纳粹,有的事实性的帮助纳粹。

2.德国人民即使不支持纳粹,也应当承担传递历史真相的使命。

不支持纳粹的德国民众不会去给也不需要给奥斯维辛,屠杀等行径洗地或者否认,因为他们本身不是罪人,但是他们理应告诉后代,在1939-1945年发生了什么,德国做了什么,万恶的法西斯分子做了什么丧尽天良的龌龊事情。

正是因为这样,德国人才有如此资格挺起腰来对历史的受害者正视,我不支持纳粹,我也没支持过纳粹,纳粹干的坏事赖不到我头上,但是我仍然告诉你们当年纳粹丧尽天良的事。

正视历史,反思历史,肩负历史,这是德国人的优良品质。


回到日本法西斯这边。

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了小约翰可汗最新一期的日本变态“鸟”,其实这就是日本战后的写照。

战犯一个劲地说不是我,我没有,文化差异,试图逃避自己的罪行,似乎忘记了就在几个月前还在满脸狰狞的虐待战俘营里的战俘。

民众们有的不能接受自杀殉道,有的遮遮掩掩地说不是我不是我不是我与我无关。

是的,这群人要么畏畏缩缩地求原谅,要么装的楚楚可怜,要么假惺惺的说自己是被上级逼迫的。

施加暴行的时候笑得比谁的猖狂,接受惩罚的时候哭的比谁都可怜。

在1970—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似乎那个战败国日本已经一去不复返,他们开始让军国主义和右翼抬头,因为自己是世界第二经济体,自己有权说不。

那些躲起来的军国主义者们又威风地穿着军服走上了街头,带着军刀的老不死们走过街头,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神情,忘了十几年前自己如何装成一个可怜的良民丑态。

他们堂而皇之的把战犯放在神社里面供奉。他们小人得志地嘲笑那些被侵略的国家。

他们求饶只是因为弱小。

他们凌虐只是因为强大。

他们支持右翼,却说自己并无罪责。

他们声称自己并无罪责,却不敢承认犯下的战争暴行。

相比之下我甚至还觉得德国的新纳粹也算好东西,至少他们从不遮掩,他们极端排外,他们也不洗地,直接说杀的好。

坏,坏到了极致也至少敢作敢当。

而某些民族,明明是自己犯下了战争暴行,明明是自己侵略其他国家,却支支吾吾不敢承认,却明里暗里洗地,却一个劲的支持右翼,还对中国的dislike率直飙90%以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日本被中国侵略了。

也不是说这是劣根性,人民从来没有什么劣根性支撑,只是麦跑跑当初的清算似乎并不彻底,让大正时期的龌龊国风传递到了现在还能生根发芽。


user avatar   li-chao-zi-zi-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说“插件是否能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这事。

理论上插件想达到与硬件“完全一致”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世界就是不完美的,同一个型号的两个不同设备都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多少会有点微小差别,那么插件怎么可能跟硬件完全一致嘛……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像硬件一样”又是完全可能的——因为除了建模以外,我们还可以采样啊!老铁Acustica Audio了解一下呗?我直接对硬件进行采样,理论上你过硬件什么动静我就是什么动静。

不要跟我说什么“硬件基于的是模拟电路或数字驱动的实体”,在电声学领域里,采样和傅里叶变换破一切玄学,就这么简单。




  

相关话题

  读书时,有没有哪一段突然让你停下,让你动容? 
  你的观影看书听歌游戏生涯中最奇怪的一次泪点是什么? 
  传统文学杂志如《人民文学》《收获》为什么不搞电子阅读? 
  小说家是否需要大量阅读历史的积淀,才可以创作以古代为背景的作品。靠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架空的时代可靠么? 
  可否列一份针对12岁男生的书单? 
  《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怎么样? 
  大家的厕所读物有哪些? 
  如何用黑魂式语气与别人交流? 
  有哪些名字很有逼格的内容也确实有逼格的书? 
  有哪些你一看到就蹦起来找本子摘抄的句子或台词? 

前一个讨论
满族的祖先是源自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吗?
下一个讨论
华东理工大学从一开始谈论错误,到现在男女性别对立,实打实讲有没有故意有人引战呢?





© 2025-0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