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国外读 PhD 并在以后申请教职的难度如何?怎样做好对应的人生规划? 第1页

  

user avatar   ouyang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回答难度如何。如果是在北美找教职的话,

太难了!

我大三时参加了一个项目,全国几所大学选出了总共70个(具体数字我忘了)大三学生到UCLA参与CSST暑期科研项目。这里面的学生绝大多数后来都申请到了美国顶尖大学的PhD项目,比如Harvard, MIT, Yale, Stanford, Columbia, UPenn, Cornell, UTSW, UCLA (我是属于申请状况最渣的)。

现在9年过去了,目前拿到教职的,据我所知,包括我只有5个。一个工科,一个CS, 一个商科,一个心理学,劝退专业的只有我。其他几人水平完爆我,我算是掉下悬崖捡到秘籍那种撞大运的, 参考意义不大。当然,很多人选择了去业界也是混得风生水起,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当时这拨人应该能代表那一年中国留学生的较高水平,也是较有意愿从事科研工作的一拨人。但拿到教职的比例低于7%。过几年比例肯定会上升,但估计也不会超过15%。

那美国学生的情况呢?总体成功率才3%。

总之,就是非常非常难。要么你非常聪明,要么你非常幸运。说实话,我考虑转行没有十回也有八回了。


如果你看到这里,还决定要继续下去。那我给几条可行性比较高的建议吧。

1。选个好专业。MD, DVM, PharmD拿教职比PhD容易。PhD中,商科,工科,偏应用的也比劝退专业容易。劝退专业又比文科容易。



2。选个好导师(水平高,有钱,对学生好)。PhD期间,导师的水平决定了你能发什么论文。导师的上限就是你的上限。有钱和对学生好就不细说了,说白了,一个代表资源,一个代表有多少资源能够兑现在你身上。如果三个指标不能全满足,就选对学生好的吧,找不到教职事小,被按在地上摩擦就太惨了。遇到人品差的惨状可以参考:

还有人总结过北美变态导师的列表,仅供参考:


3。坚持读大量paper。多读文章,多思考,形成自己的体系,有自己的taste。读的时候留意通讯作者是谁,学会跟踪这些人的进展。具体参考我的这个回答:

对领域内专家的研究进展了然于胸是作为教授的基本功和职业操守。连这些都不了解,你投稿时怎么推荐审稿人?你申请经费时怎么知道去哪个study section?你社交时难道只是尬聊天气吗?


4。多社交。想办法在业内人士那儿混个脸熟。要么发邮件问问题,要么学术会议时主动攀谈。哪怕多一个人知道你的名字都是好的。不要小看知道你的名字,仅仅这么一点就有可能改变某些决定或者给你带来新的机遇。

  • 如果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一定要去,甚至可以考虑自费
  • 在这种场合,任何时候记得先介绍自己的名字。
  • 会议一般会有名牌,记得戴在左胸,这样用右手握手时,对方能清楚地看见你的名字。
  • 多问问题,问有深度的问题。
  • 放平心态,别指望别人会记得你或者有什么回报,毕竟你给不了别人什么。即使别人不理你,也无所谓,换个人再试就行。这种事讲究个广种薄收,量变引起质变,没有交情结个善缘也是好的。
  • 关于如何尽可能好的利用学术会议,这个博客写得很好。


5。会包装。教职考量的是a whole package,文章只是一部分,个人形象,出身背景,研究方向,想法潜力,经费申请经验都在考察范围内。个人形象很重要,仪态邋里邋遢,讲话磕磕巴巴,即使你一手cns,也很难过教职面试那一关。

  • 有presentation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甚至要主动争取,即使只是student seminar。
  • 关于如何做好学术报告,参考斯坦福教授McConnell的视频和这个博客,我从中学到了太多东西。
  • 另外,多练练口语,放慢语速,自信,大方,加点幽默更好。
  • 对领域的独到而全面的见解是质,包装是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写grant。从PhD期间就开始写predoc grant,博后期间写postdoc grant, 生物医学的考虑K99。K99中一个基本教职不愁,比cns还好使。K99经验参考:

说白了,学校招教授无非期望着你能拿grant给学校带来overhead分成。如果你有成功的经历证明自己有拿经费的能力,即使文章一般,拿到教职问题也不大。

你可以使用这个网站查询有哪些相关grant opportunities。


7。努力,像李佳琦带货一样拼。现在美国学界是对华人(尤其是华人男性)有系统性歧视的,同样的职位,华人必须要比美国人更优秀才有机会。不要看见一些文章不太好的人也拿到了教职就以为自己也能拿到。如果你的视线就盯着他们,你根本就没机会。别人很有可能有别的你看不见的优势。还是那句话,教职考量的是a whole package。


如果你要申请的是国内的教职的话,那就专注在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文章,或者干脆回国读博。国内和美国教职的标准很不一样。很多在美国拿到教职的申请不上青千,青千大多数在美国也拿不到教职。


最后说一句,努力就行了,如果没能成功就勇敢接受现实,不是所有梦想都能实现。梦想不是实现了才有意义,梦想本身就是意义。


user avatar   hongbo-p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请自邀,不匿,算是给学弟学妹们一些人生的经验吧

难么?极难。最难的在于你无法完全按照你的规划进行,运气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要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下面我用问问题的方式来描述一份可能的职业规划,如果你可以自信满满的答复或者完成这些任务,我相信你已经可以开始申请教职了。

博士阶段:

  1. 你想做的研究方向会在未来十年仍有探索的空间以及研究经费么?其实这个问题大概90%的同学不会或者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无论你如何的自信,所以需要运气呀。那些自己有信心,并且真的答对的同学,我相信无论在任何的行业都会脱颖而出(概率大概是5%,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和是否有研究生学历没有太大的关系)
  2. 你在想做的方向上找对导师了么?这个完全没有正确答案,而是因人而异。有的人适合跟junior PI,有的人适合跟senior的。唯一的建议是如果你觉得能力还可以,尽量找成名的老师,尤其是在国外。国外的大部分院士或者hhmi组,每个学生还是可以时常接触到导师,并获得指导,虽然这些可能不包括具体的实验技能指导。国内不熟悉。我觉得好的导师的标准就是让你尽快发文章,发好文章,多发文章。注意:尽快毕业并不是最好的标准,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觉得这是最大的目标。当你过了那个阶段的人生后,你会发现早一年或者晚一年毕业可能没有太大的关系。文章,才是最重要的。这也需要运气碰到好的导师和课题呀,有的时候甚至还要depend on合作者给力。
  3. 你可以独立进行课题研究了么?当遇到问题时你知道如何开始troubleshoot么?在我指导学生以及博后的时候,这是我最重要的目标,这也是一个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可惜在我的经验中,很大部分博士毕业时并没有这个能力,只有一个技术员的能力(老师让做什么,他/她就做什么)。这个会直接影响你在之后的职业发展进度。
  4. 你会看文章了么?该看什么文章,在文章中如何快速的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5. 最后,你会自己写文章了么?最起码的,你投的文章的第一稿是自己写的么?写文章是教授三大日常工作之一。可惜我经常看到学生,尤其是国内毕业的学生,到自己毕业都没有写过文章,连第一稿都没有,太可惜了。在未来几十年里,英文写作能力都是一个研究者最基本的素质,而且是博士毕业时就要有的素质/经历
  6. 注意,我在这里压根没有提自己发展课题的能力,presentation的能力,申请钱的能力,network的能力。因为我觉得一般人能把上面的做好就可以了。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博士后的锻炼才能获取的。

博士后阶段

包括劝退专业在内的大部分专业,在获得教职之前都需要博后的培训。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这并不是剥削,而是很必要的训练,因为绝大部分的博士生毕业的时候完全不具备自己在学术界生存的能力。博后就是在你拥有博士素质的基础上,继续培训获取独立生存的能力。可惜一个大的误区是大部分人觉得博后就是继续攒文章,攒大文章。这个误区直接导致了很多人选错了博后导师,导致学术生涯的第一步就错了。

  1. 你选对导师了么?

博后导师比博士生导师重要的多。你几乎确定要和这个人在同一个领域里混饭吃,要仰仗这个人给你生存空间和生存技能,就是俗话说的“师傅领进门”。第一,这个人最好是成名的科学家,简单的标准就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以及hhmi,这些人只要还active就几乎不会错。第二,这个人人品要好。这里说的不是nice,nice是最没用的。你需要的是一个肯指导和鞭策,并诚恳的指出你的不足的人。第三,他/她肯提携后辈,就是肯不肯教你吃饭的本事(拿钱!!!),以及肯不肯赏你一个小领域自己去折腾。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就是看他们实验室以前出来了多少独立的PI。

可以看到这里我压根没提博后导师的组会不会出大文章(CNS)。因为文章在教职申请,尤其是国外,只是一个敲门砖的作用(这也是我喜欢国外的原因)。很多领域压根就不会发CNS,所以大家就不CARE。即使是劝退专业,只要研究方向对系里的口味,有那么一两篇上档次的文章 (IF>10),你就合格了。下面就是看很多回答里提到的whole package了。另外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有人说博后老板提防后辈是怕抢课题。据我的体验,这个基本上不存在,尤其是那些active的院士/著名科学家。这些人往往idea很多,你博后做的课题,他们很少能在几年之后还保持很大的热情(除非是CRIPSR级的),一般也就让你带走了。如果你想的课题连院士都要抢,祝贺你,说明这个领域很有潜力,有的是坑可挖,压根不用担心没得做。另外也说明你很有能力,可以开展独立工作了。所以,敲黑板了,一定一定不要把你和你老板对立起来,一定要用队友的心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呀!

2. 你可以独立完成一项上档次的课题,并将其发表么?

作为一个有前途的博后,尤其是在大组里,一项基本的素质就是自己独立完成课题。一般导师会给你一个大概的方向,不过也就限于次了。具体的实验设计,troubleshoot,结果分析,下一步计划,几乎都要你自己完成。最少也是把基础工作都做好,有几个备选的方案供导师讨论。另外,最后的文章也都是你来完成初稿甚至半成品。很多导师都是只签个名字。负责任的会给你说一下文章的立意和角度往什么方向写更吸引人,文章结构和结果顺序需要怎么调,讨论部分应该怎么写。对的,大部分结果部分是博后来写的,因为导师也不知道细节。导师最容易把握的是abstract, intro, discussion。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造假和抄袭被推到了第一作者的头上。如果你可以碰上一个帮你改语言和行文习惯的导师,祝贺你,你碰上大运了!

3. 你会communicate吗?

交流能力其实是博后阶段重要的训练之一。有了博士阶段的锻炼,你至少不是领域里的小白了,有一些知识存量可以和教授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了(希望如此)。这里的交流能力不仅仅包括那些光鲜的时刻,比如某学术大会上的口头报告。更多的是你能否在日常工作中,比如说和导师的每周会议,把你的问题讲清楚:上周做了什么呀,为什么这么做,我觉得结果意味着什么呀,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呀。能力的意思就是你不仅要讲清楚,还要有说服力,让导师觉得你的逻辑是清晰可靠的,证据链是完整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是有的,至于方向对不对倒还在其次。你要知道,科学研究很多时间都是在向世界证明我发现的或者我假设的是对的。你要是在每周组会上连自己的导师都说服不了,何谈全世界?


超级博士后/独立前的阶段

有了以上的能力,我觉得你基本上具备了一个科学工作者的素质,可以去公司应聘entry level的scientist职位了。可惜,这些还是没有达到申请独立教职的要求(至少好大学的)。现在教职申请竞争之残酷,对一个PI的素质要求之高,可能是史上之最。这可能是时代的问题,我就不讨论了。我下面就简单说几个方向。这些东西不一定都要申请的时候具备,但对你以后的学术生涯都很重要,所以申请的时候系里也会着重看(如果你有的话)。可惜这些东西都没办法教,即使博后导师教你,也不一定对你适用(或者适用于现在的申请),都是需要用自己的人生去试。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运气最重要的。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单聊。

  1. 你可以独立的,成功的,申请到科研经费么?

现在在国外,尤其是劝退专业,想要申请到一个好的大学的教职,不自带干粮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在现在的环境下,一个教授如果不能持续性的获取经费,是无法开展研究工作的。所以各个大学几乎都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申请者。对于佼佼者,有K99/R00或者各个society的funding,当然最好。但是大部分人并没有那个资本,需要去竞争别的经费。拿钱就是一个综合的实力了:你可以写一个好的proposal么?你可以找到合适的合作者么?你有足够的preliminary data么?最要紧的,你有这个title可以去独立申请么?我自己的经历比较独特,因为我在拿到教职之前就独立拿到NIH R01了,这个过程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后来想想还是蛮幸运的。有兴趣的话可以单聊。

2. 你可以建立一个好的团队么?

虽然大家都默认独立之后的前几年你可能还要自己做实验,但是尽早建立一个好的团队绝对是必须的。单单如何招到合适的博后/研究生就可以把一个年轻PI折磨的精疲力尽。我自己也是试过很多,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摸索出了合适的规律。有兴趣的可以单聊。

3. 你可以带一个团队出成果么?

找到合适的人很重要,如何推着他们出成果更重要。如果你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大书特书,据对可以让你从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4. 你有好的合作者么?

博后导师很重要,自己能拉到好的合作者也很重要,尤其是对未来的雇主证明你可以自己组队打怪。这个也是一个极度个人化的过程。

以上。


user avatar   Chonghe_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美圈主要核心有三点,趁年轻要知道自己缺什么,因为faculty竞争其实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well rounded,在此基础上看他的亮点有什么长期价值。因此策略是,缺的补高,高的挑一两项刷爆。具体三点核心评判标准/思路如下:

1. 不光看publication

世界顶级学校找faculty,首先要脱离publication崇拜,不是说pub不重要,只是优秀的pub仅仅是入场券而已,需要1~2篇代表作。可以这么讲,即便是目标在北美top 30,也不一定真的需要正刊的。我指的不是正刊无用论,而是单纯follow性质的5篇NS也顶不上一篇先驱性的子刊工作。随手举个例子,神经科学领域可以参见斯坦福Karl Deissoroth第一篇optogenetics其实只是Nature Neuro,但是没法否认这个是诺奖级的工作(虽然暂时Optogenetics还不是诺奖,但是实在是热门,随后带出的正刊文章简直数不过来)。

见过很多子刊一篇还是找教职很棒的,虽然这么说,但是普普通通子刊显然不够(follow性质的就更不用说了),需要这篇工作是真正的pioneering work。先驱性工作-并不一定是online之后引用爆炸,但是这篇工作提的这个概念是极其有价值的,可以作为一个大坑带出大量后续工作并且甚至是一个前沿方向,起到milestone和引领潮流的作用,长期影响力越大,你找到好position的希望也越大。很多有价值的工作可以是几年之内看起来都是不温不火,因为太过前沿暂时其他人follow不上来,但其实它带来的影响已经在默默地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了,普通人看不出来而已。

如何判断一个工作的价值?一般人是说不上的,因为他们做不到洞悉领域的全貌。只有了解领域的full spectrum,再来品味。要思考,这篇工作没有之前领域是什么样的,出来之后领域变成什么样了。差别越大,先驱性和对领域的推进力也就越大。这个增量越强,对于一个人来说教职越唾手可得。因此往往目标学校越牛,committee里的人看这个眼光越准,灌水跟风follow的工作人家一眼就看出来,在这里普普通通的NS就是没啥用。

2. 出身极其重要

在工作和人脉都可以的前提下,也不考虑种族以及特殊原因,Top school找教职几乎/大部分是平行流动,向下兼容的。Top 6 tier0.5,(HYPSM一类),6~30 tier1,30~50 tier2。想找顶级大校(tier 0.5)职位的,一般都要有3年以上和这些学校的交集,phd或者postoc。大校学历的好处不用说也知道很明显,tier 0.5学校毕业,工作普普通通,也可以轻松向下兼容到tier 1~2的学校faculty。逆流而上的例子少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只有最顶尖的环境,才会培养出真正well rounded person。很多人pub很强,但是硬伤很多,小学校往往不注重培养这些,所以他们也意识不到,见过太多神pub的人也最后也只能遗憾在tier 1~2平行流动。

所以,平行流动,向下兼容。想往上走看最好的风景,请年轻时候早早拿出工作证明自己,越年轻时候往上走工作门槛越低,阻力越小。不要等岁数大了想逆流而上。在牛逼圈子里混上几年,去哪找职位,对面也至少会看你学校/导师面子给个面试。

3. 最有价值的信息只在最高端圈子内流动

去顶级大组混是有意义的,而且对找教职意义非常大,信息流通和资源都是非普通甚至是顶级小组能比的。每个学校每年什么方向或者潜在有opening这种信息,会在业内巨佬圈子里流动。教职申请,掌握关键情报就成功一半。但是咋进的了这些圈子,咋能得到这些信息,还是靠自己工作证明自己。最核心的-你工作对你导师的价值。在这里,长远价值影响力远远大于短暂小收益。所以,平时做工作专注未来的big picture,你的老板会appreciate。

讨论一个问题,如何和地位远高于自己的advisor打交道?让他信任你,愿意动用自己资源support你?简而言之,要impress他而不是舔/讨好他。为什么?因为位高权重的老板不缺人讨好,自然没法用这种方式跟他建立强联系。就像首富儿子不会在身边意蜂蝶环绕,大老板身边也不缺舔狗。根本上想从权高者处争取各种资源/机会(尤其在北美),最有效的方式是要用工作,证明自己的时间价值,用自己的眼界和志向惊艳到他,让他觉得这是个可塑的年轻人,这样的人存在在自己的领域里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潜在价值,他就会分配给你怎样的资源。往往有地位的老师会尽力支持这样的学生,而不是花精力带飞没能力没潜力的舔狗。

总结一下,越高层的人物会越看重长期价值,增长潜力,眼光也越准。所以,趁年轻早入其麾下,专注做实有长远影响的事情,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三点做到,job talk是最后一环,要结合自己十年学术期间的所学和所研究领域propose一个5年到10年计划大图景。这个方向越前沿能吃得开,越能在几十年的维度上站得住角,引领风骚,就越稳。想做好这个,起码面试前一年就要有个很清晰的雏形了,talk之前精心打磨1年。

能做好这些方面的人,真的没啥悬念,现场再表现得特别谦和友善有风度。走到这里,最后job talk其实跟别人都没啥关系了,就是你一个人制造的大型虐菜现场。




  

相关话题

  国外名校计算机女博士生的生活是怎样的? 
  如何看待 26 岁中国留学生斯坦福大学实验室内自杀身亡事件? 
  在家学习期间,你的日常是怎样的,感受如何? 
  2021 年国内高校教职,求职过程结果如何? 
  十年后大学招聘的条件是会变得更高还是会比现在低? 
  为什么读博士这么惨还有人愿意读博士呢? 
  各位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穿着白大褂如何上厕所的? 
  优秀博士生和普通博士生差距能有多大? 
  如何看待「伊拉克化学博士身陷 ISIS 占领区,导师为督促其完成论文,派雇佣兵将其救出」这一新闻? 
  男友表示硕士毕业后想要出国读博,然后回国进大学当老师,要异国4年左右,我该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2020 年你对你所在的行业和当下的社会生活有哪些建议?
下一个讨论
2019年你的化学研究有什么感悟和收获?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