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看上去那么弱,为什么还要废刘义符,立刘义隆? 第1页

  

user avatar   yyl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看发生在刘宋建立初年的这次政变,确实让人感觉到不同寻常:


如果只看前半段,那么徐羡之等人杀刘义符的决绝,会让你觉得这几个人飞扬跋扈,权力欲熏心。


但后半段,从迎接刘义隆称帝开始,他们又处处透露出虚心与不安,不仅不愿意恋栈权位,主动让出权力,还轻易就被诛杀,几乎没有任何反抗之力。


这种前后不一的撕裂感,究竟从何而来?


莫急,让我们先对事件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檀道济、徐羡之、傅亮、谢晦,这四个人,就是刘裕给太子刘义符挑好的辅政大臣了。

刘裕去世时六十岁,但他的长子刘义符年纪并不大,只有十七岁。对于这个儿子,刘裕不甚满意,甚至是否传位于他都曾有过犹豫。

在刘裕临终前不久,谢晦对刘裕说:刘义符不堪国君重任。刘裕也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的斤两,于是就问谢晦,那你觉得老二庐陵王刘义真如何呢?

谢晦说德轻于才。刘裕随即就将刘义真任命为南豫州刺史,准备让他离开建康——这个时候的刘裕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儿子跟太子命运一样,也将在他死后不久,为他的大臣们所杀。

刘裕随即病逝,刘义符即位。四辅政中,徐羡之、傅亮、谢晦留在朝中辅政,檀道济则回到北方边境。

但这四位大臣与刘义符之间的相处很不融洽。在即位不到两年后,刘义符即被四辅政废除。

史书对于细节的记载阙如,不过在刘义符被废以后,通过徐羡之等人挑出的毛病,可以看出官方对于这位皇帝的“失德”是这样评价的:


在服丧期间,不能自我节制,喜欢与左右侍从亲昵轻佻,嬉戏游乐。

同时,还有一些奇怪的小爱好,比如在皇家华林园造了一排商店,亲自买入卖出,讨价还价;以及跟左右佞臣一起划船取乐,经常夜里就睡在龙舟上。


如果再细究一下,那么四人的态度其实还是稍微有些差别的:身在朝中的三位是主谋,檀道济是胁从。三人征求檀道济的意见时,檀道济最初表示反对,但后来还是被说服了。


至于整个过程,则相当的简单:刘义符虽然做了一年多的皇帝,但并没有什么实力。如今徐羡之当朝执政,檀道济是沙场旧将,废除皇帝完全就不费吹灰之力。某夜,刘义符又睡在龙舟上,檀道济直接从船上抓了人。

之后,废刘义符为营阳王,另立皇子为帝。

刘裕共有儿子七人,如今老大被废,老二刘义真之前已经被贬为庶人,那么接下来自然就该老三宜都王刘义隆上了。

关于老二刘义真被贬的事情,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


三位大臣对庐陵王刘义真的不满意,主要是因为他的痴心妄想。

刘义真经常跟自己的几个亲信——谢灵运颜延之慧琳说,“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

这话很让辅政大臣们有想法,什么叫“得志之日”?你刘义真是对皇位有想法?还是对我们几个辅政大臣有想法?这几个意思啊?

因此,在废除少帝刘义符之前,三大臣先下手为强,将刘义真废为庶人。


在决定拥立宜都王刘义隆以后,三人分头行动。由傅亮带领百官,负责去江陵城把刘义隆接到建康来。

大臣蔡廓因病重无法前行,他语重心长的跟傅亮说:如今营阳王刘义符在吴地,你们一定要好生奉养啊。不然一旦有什么不幸的事发生,您几位就都会背负弑君的罪名,将来何以自处?

这番话把傅亮吓出了一身冷汗——在出发前,他已经跟徐羡之商量好,准备杀掉刘义符了。

回过神来的傅亮马上派人去跟徐羡之传话。但为时已晚,送信的人到达时,营阳王已经被杀了。

而且事儿没挽救回来,反还惹得徐羡之大怒:你丫前脚刚跟我谈好,后脚转过身就改了主意,这不是想把恶名甩给别人么!


徐羡之不仅没搭理傅亮,还转手又把刘义真也给杀了。

傅亮热脸贴了一个冷屁股,尴尬不已,但没想到更尴尬的还在后头:到了江陵以后,刘义隆一见到傅亮就嚎啕大哭,不止自己哭,还让周围的侍卫跟着一起掉眼泪,并且边哭边问刘义符死的情况。

傅亮把头垂得更低了,心想这狗日的徐羡之给老子派的是什么活,你特喵的把人杀了,现在要我来解释,我怎么解释?就说人是被我们仨杀的?

新君与辅政的第一次见面,就这样在一种假惺惺的悲痛与坐立不安的尴尬中结束了。

站在刘义隆的角度上,他更多的其实是恐惧。作为家里的老三,如今大哥被这四个人杀了,二哥也被杀了,然后找他来做皇帝,这究竟是福是祸,谁也说不准。

而刘义隆这边是深深的戒备,傅亮那边也好不到哪里去。眼见第一次见面如此的不和谐,傅亮也得开始为自己准备后路了:在江陵期间,他不停地给刘义隆的亲信们送礼示好。


不久以后,刘义隆进入建康即位称帝,是为宋文帝。


在这段闹哄哄的迎来送往中,谢晦在干嘛呢?

这实在是个年轻的老滑头。四个人在之前的商议中,认为刘义隆进京登基后,会把曾经的荆州刺史一职留给亲信担任,而这是四人不愿看到的局面,因此就在傅亮接刘义隆的当口,徐羡之以朝廷的名义,任命谢晦为“行荆州刺史”——所谓“行”,就是代理,以示皇帝不在,临时任命之意。

如今刘义隆刚上位,不好上来就推翻这个决定,也只能是顺水推舟,接受这样的安排。因此,这边是刘义隆准备进建康来,那边却是谢晦三步并作两步地急匆匆往外跑。

上船以后,看着远去的建康城,谢晦才松了一口气,由衷地感到喜悦:终于逃出来啦!


这当中,还有一段小插曲:


谢晦在临行前与蔡廓告别——对,就是之后要跟着傅亮去接刘义隆,结果病重去世的蔡廓。谢晦忧心忡忡的问蔡廓,我能没事吗?(“吾其免乎?”)

蔡廓说,你受先帝托孤重任,废除昏聩,改立贤明,本来也是可以的。但把皇帝的两个哥哥给杀了,然后才送皇位给他;而且你如今又在建康的上游重地,只怕是很难吧。

谢晦默然。


至于檀道济,则又回北方去了。一来,是要防备北境;二来,他与谢晦同时在外,也能威慑刘义隆不要轻举妄动。

留在朝中的,只有徐羡之和傅亮。而接下来双方该如何相处,又成了一个问题。



在接刘义隆进入建康以后,徐羡之曾问傅亮,我们这位王爷,可以与历史上的哪些人相比?傅亮说,应该在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之上。

徐羡之听了以后,老怀畅慰,感觉这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不由得感慨:那他应该能明白我们的苦心啊!

傅亮摇了摇头:未必啊!

双方在认知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在三大臣看来,他们给刘义隆的只有好处,而且还不要求任何回报。

但刘义隆感受到的,却是深深的危机,你们废了皇帝,杀了我的两个兄长,如今我虽为帝,但可能也只是你们的傀儡,万一哪天不用了,或许顺手就杀了。

双方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而且无法改变。只要一方是辅政大臣,另一方是被辅政大臣策立的皇帝,那么这个矛盾就不可避免。——更何况,还有“前任”刘义符血淋淋的教训殷鉴不远。

在刘义隆即位后不久,徐羡之和傅亮就上书给皇帝,请皇帝过问政事。

刘义隆不愿意接招,只说我刚来,政事并不熟悉,还是跟之前一样,交给“二公”(徐羡之和傅亮)处置即可。

不过,刘义隆虽然不过问政事,却也有自己的行动:他把跟皇宫防卫有关的职位,全部都换上了自己的人。


这当中也有个小插曲:


刘义隆有一个极其信得过的大臣,叫到彦之。徐羡之想把这个人外放到地方上,但刘义隆坚决不同意。最终,徐羡之退了一步,让到彦之进京,掌管宫门防卫。

到彦之在来建康的路上,专门绕路去拜访了身在荆州的谢晦,两人互致礼物。收到了礼物的谢晦,安心不少。

从傅亮到谢晦,身为辅政大臣,却总想着贿赂皇帝身边的人。如此做事,既不大气,也容易露怯。

双方就这么维持了一年多的和平。

第二年,徐羡之和傅亮又上书说要归政,把权力还给皇帝。这次,刘义隆同意了。

不久后,刘义隆便下诏,抓捕徐羡之和傅亮。两人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很快就双双被杀。

留在朝廷之外的谢晦和檀道济,根本就没有帮得上忙:谢晦是没有来得及,檀道济则是被刘义隆拉拢到了自己一方。

在准备杀徐羡之和傅亮之前,刘义隆就召檀道济进京。对此,很多亲信表示反对,认为这是增加敌人的力量,削弱自己的胜算。但刘义隆却说,檀道济之前不是主谋,只是胁从。而且,杀营阳王一事,檀道济并没有参与。我能说服他听命于我。

檀道济进京后,果然站在了刘义隆这一边。

接下来的事就很简单了:谢晦虽然镇守荆州,但其实并不懂军事。檀道济带兵征讨,很快就击败了谢晦。



从史料来看,徐羡之等辅政大臣废除刘义符,其实是双方政治斗争的结果。可以猜想,大约是刘义符不满于辅政大臣控制朝政,想要自己做主,但却被徐羡之等人抓到了把柄,借故废除——这不过是大部分嗣君和权臣之间常见的斗争桥段。

但回看发生在刘宋建立初年的这次政变,却依然让人感觉到不同寻常:

如果只看前半段,那么徐羡之等人杀刘义符的决绝,会让你觉得这几个人飞扬跋扈,权力欲熏心。

但后半段,从迎接刘义隆称帝开始,他们又处处透露出虚心与不安,不仅不愿意恋栈权位,主动让出权力,还轻易就被诛杀,几乎没有任何反抗之力。

这种前后不一的撕裂感,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不妨从徐羡之和傅亮的生平说起。

徐羡之很早就与刘裕相识了,他虽出自寒门,但声名在外,自刘裕起事后便开始跟随刘裕。到刘裕北伐时,徐羡之先是做刘穆之的副手,在刘穆之病逝后,又成为了刘裕在处理朝政上的主要助手。

徐羡之处理政务的能力极强,在当时就被人认为有宰相之才,时人评价“徐公晓万事,安异同”。

可以说,从跟随刘裕开始,徐羡之就很明确地把自己定位为“辅佐型”的行政长材,并没有暴露出什么过分的野心与欲求。

傅亮则出自北地傅氏,这也是魏晋以来的大族,只可惜过江太晚,没赶上江东大族瓜分权力的美好年代。

傅亮年轻时很穷,刘裕曾任命他为东阳太守,但他跟刘裕说我不愿意外出。刘裕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也知道你的情况,任命太守就是给你补家用的。对此,傅亮坚决不同意,最终,刘裕也没舍得把傅亮派出去。

后来刘义隆杀傅亮时,曾派人向傅亮宣诏,说我看在你曾经迎接我的份上,只杀你、不杀你的儿子们。傅亮愤怒地说,废黜昏君是为了社稷。你要想杀我,还能找不到理由吗?

你看,不管是徐羡之、傅亮,还是谢晦、檀道济,他们其实都不是恋栈权力、贪图富贵的人——这与董卓或者司马氏父子截然不同,但为什么最终却走上了废帝弑君的道路?

不难推测,徐羡之三人废除刘义符,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刘义符对三人的逼迫太紧,已经有了除掉辅政大臣的念头,这才导致三人奋起反抗,并说服檀道济最后改立刘义隆。

否则,从徐羡之之前的恭让表现,以及刘裕对他的信任和评价来看,你很难想象他为什么会这么决绝。

唯一的可能,只会是刘义符想杀他们几个人的心思,已经太重。

傅亮和谢晦的行为,也可以佐证这一点。傅亮去将领迎接刘义隆时,倾心接纳刘义隆的心腹亲信;谢晦后来又与到彦之互赠礼物。

这些所作所为,都完全不像印象里杀掉皇帝、飞扬跋扈的辅政大臣的形象,反倒更像是做错事的小媳妇,到处请托免罪——这种以辅政大臣之尊刻意讨好晚辈和下级,本身就不合常理。

还记得谢晦离开建康时说的话吗?

“终于逃离这是非之地了。”

在刘义隆登基后不久,徐羡之与傅亮就上表归政。这个不恋栈权力的态度,可以算是相当诚恳了。此时徐羡之六十出头,傅亮五十出头,都是可退可不退的年纪。他们如此着急的想要离开朝政,其实就是希望向新皇帝释放示好的信号,表明自己不是因为贪图权力才废立皇帝的。

但很明显,刘义隆并不愿意回应他们的善意。

因此最有可能的答案应该是,刘义符和刘义真兄弟,已经准备好要除掉几个辅政大臣了。而三大臣在得知危险以后,先下手为强,除掉了刘义符和刘义真,选择让刘义隆做皇帝。

徐羡之等人本以为,刘义隆有“令望”,风评比较好,选这样的皇帝比较安心点。但可惜,他们仨都想错了。

还记得谢灵运吗?

刘义真当年就因为跟谢灵运等人大放厥词而导致被废。但如今刘义隆在击败谢晦,回到建康后,又“征谢灵运为秘书监,颜延之为中书侍郎,赏遇甚厚”,且“以慧琳道人善谈论,因与议朝廷大事,遂参权要。”

——这三人,不是刘义真一个人的帮手,而是义符、义真、义隆三兄弟共同的帮手。



从其他细节处,也能看得出蛛丝马迹。


本来,既然已经任命了辅政大臣,那么就应该信任这几个人,但还记得刘裕临终前是怎么交代的吗?


“檀道济虽然有干才,但并没有什么大志,不难驾驭;徐羡之傅亮也没有其他企图。只有谢晦,曾多次随我出征,善于随机应变,将来如果会出问题,那么一定是他。”


这段话,完全就是在向刘义符暗示“这几个人你将来应该怎么收拾”。疑心之重,一至于斯。

而这,可能已经是这个时代的风气。

东晋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士族之间虽有争斗,但败落即止,很少刑杀。虽也废过皇帝,如海西公司马奕。但司马奕在被废以后,是于十几年后自然死亡的,非如后来的落败皇帝们一般被杀。

但如今,这已是一个斩草除根的时代。刘裕在执政以后,杀了陈郡谢氏的谢混——谢混曾经是他名义上的上级。此后,又先后杀掉了逊位的晋安帝、恭帝,开了极坏的先例——自曹丕篡汉以来,逊位皇帝无不得享天年的传统被一举打破。

而开了这个头以后,就再没可能收得住了:宋顺帝被萧道成所杀,齐和帝被萧衍所杀,梁静帝被陈霸先所杀。

在一个变坏的环境中,是没有好人的。好人不是被挤走了,就是也变成了坏人。你即便是个好人,为了自己的安全,也只能学着做一个坏人,否则分分钟就会被消灭。

《白毛女》里有一句名言:“旧社会让人变成鬼,新社会让鬼变成人。” 什么是鬼?狡诈诡魅是鬼,欺瞒算计是鬼,威胁恐吓是鬼。但在前一个环境中,又确然无疑只有“鬼”才能活得下去。

徐羡之等三人,按理来说是没有杀掉刘义符的必然理由的,但在当时的整个政治环境中,却又不得不杀。毕竟新皇帝是旧皇帝的弟弟,只要少帝刘义符不死,那就一切皆有可能。万一哪天刘义隆念起旧情来,发生什么事都不好说。


斩草只能除根,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斗争原则。

可三人杀了刘义符,在刘义隆那里就又出现了芥蒂。刘义隆始终都不放心辅政大臣的巨大威力,一定得找到机会除去三个人,否则他自己就寝食难安了。

徐羡之等人也了解这种顾虑,所以才会极尽讨好,主动让权,但这又能怎样呢?只是加速了死期的到来而已。

因为坏人也是有生存链的。当人人都如此,总会有人露出破绽,而一旦被别人抓住漏洞,就变成了待宰的羔羊。

所以一定不要在那样一个坏的环境中生存。哪怕你天性纯良,哪怕你小心谨慎,你也一定会变成环境所需要的样子。你会学着去当一个坏人,而当坏事做的越来越多,你也就是一个坏人了。

在一个好人社会里,坏人可能会生活得相对艰难;但在黑吃黑的丛林社会中,是不可能有好人存在的余地的。



最后,再来介绍一下之后的历史:


宋文帝刘义隆在位三十年,励精图治,国力大盛,那段时间是南朝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只是这种盛景随着刘义隆的死戛然而止。此后,南朝国力每况日下,期间朝代更替,经历宋、齐、梁、陈,最终为隋所灭。

那一年是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刘义隆被太子刘劭弑杀。


回答完毕。


以上节选自:自古辅政多薄命 , 番外是专门讲檀道济的悲剧的必然性,跟问题本身关系不大,就不放过来了,欢迎戳。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为什么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汉赵政权要杀光刘备和刘协的后代? 
  宇文邕真的比高玮强吗? 
  为什么近五年开始,南北朝的影视剧开始出现井喷状态,凡古装必南北朝? 
  为什么东晋时琅琊王氏不篡位自立? 
  为什么近五年开始,南北朝的影视剧开始出现井喷状态,凡古装必南北朝? 
  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几个时期,哪个战乱最频繁,最混乱,哪个最安定? 
  中国及朝鲜半岛出土了大量的秦汉至于隋唐时期的简牍和文书,其中反映的哪些历史信息让你印象深刻? 
  为什么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叫“魏”或“北魏”,难道他继承的是曹魏的正统吗? 
  兰陵萧氏從隋唐至今有哪些名人? 

前一个讨论
去镇政府当公务员今后有什么出路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范冰冰李小璐列入首批禁播名单禁止直播卖货捞钱?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