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虎啸龙吟大结局? 第1页

  

user avatar   mingju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这是大结局开头,司马懿最后一次到朝堂。他向小皇帝告老将权力交给司马师后,即将走下殿台,忽然停住,站在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御阶上,抬起头望向台阶下边,面对眼前俯首群臣做了一个充满内涵的表情:满足了,感动了,做过了,做到了,成全了,心安了,疲惫了,可以了,无所谓了...于是司马懿标志性的挑了下眉,笑了一下,不知是嘲笑自己还是众人,然后拖着老步,从中央的皇帝御道,艰难地挪向旁边的臣道,从臣道走下台阶,离开了朝堂大殿,离开了风诡云谲的权力中心...

最后这一笑,点出了司马懿晚年转变的心境:一个在朝堂上才智无双,却始终被人当枪使,“压抑了一辈子欲望”的老人,终于向自己证明了“我也可以自己执剑”。执剑以后呢?无所谓了。

他对再往后的结果是真的无所谓,所以才会有这最后一瞥一笑。他追求的并非一定要从御道走下,而是他有选择走哪边的权利。当他实现了完全可以从御道走下时,他反而无所谓得走回臣道。就像他说自己与诸葛亮的区别时,他说自己不够执着,无论是对权力还是对忠诚。

司马昭与司马防吵架时,司马孚说:“你爹一世的声望就毁在你手里,你懂你爹吗?!”司马昭回了一句:“三叔,是你不懂我爹。”司马懿回来后,对司马昭的做法是支持态度。这里司马昭到底懂司马懿什么呢?司马昭之前跟钟会说过:“父亲已经参透了人心”。

他和柏灵筠最后一次吵架时大喊:“你瞧不起我?一国军政,尽在我手,我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是为了让你瞧得起!”最后几集,他握刀大肆牵连杀人,排除异己,不惜毁掉一世声望。甚至连柏灵筠也觉得不理解他了。因为柏灵筠一直以来对他的理解是,他最后的夺权是要匡扶社稷,是要保存家族,是要青史留名,开启功业。如果司马懿是想将来取代曹氏,或许柏灵筠也是能够理解的。她一直以为自己理解和支持的,是这样的司马懿。所以聪慧的柏夫人想要辅佐走到权力巅峰的丈夫,认为他应当博得士族之心,博得民间声望,博得史书芳名,认为他身居高位,做事更应该有底线,应以收拢人心为重。

但最后这一笑,把柏灵筠对他的理解也戳破了。他们都理解错了,只有司马昭理解对了。司马昭口中的人心,绝不是柏灵筠口中的民心。司马懿一直以来,并非要当架刀在人脖子上逼人效命的枭雄曹操,没想做万世闻芳的忠杰诸葛亮,剧中他自知没有诸葛那样国人效死的人格魅力与天赋,他也不是要像曹丕那样御宇登极,通过权力寻获安全感。最终他甚至无所谓被扣上一个“奸”字。

“青史留名,那是书生意气!从我起兵那一日起,这身前身后的虚名,早就不要了!”

他要的到底是什么?就是最后站在朝堂御阶之上,登高俯望,睥睨众生的片刻。但也只图片刻而已。否则他不会忍到70岁,才把小心翼翼地守护了一辈子的家族当做筹码去豪赌。他不会救人救了一辈子,不惜这积攒了数十年的声誉,全部用在最后时刻杀人清路上。但他对那最后一刻触手可及的权力或名誉,都没有着强烈的执着,所以才释然得离开朝堂,被众多人不理解也无所谓。他仅仅是想向自己证明,自己也能摆脱如履薄冰,被人当剑的无奈命运,也能像三曹诸葛那样,做一个自己向往已久的“执剑之人”,以及执剑豪赌不拘谨慎的勇气。

站在朝堂最高处,站在皇帝眼前去俯瞰众生时,老迈的司马懿终究只是留给自己一瞥一笑,他已经满足得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至于皇位、权力、声望、青史、民心...从来就不是他的目标。因为他不需要别人看得起自己,无论是他忍辱装孙子时,还是他背信做权奸时,他从来都不是要别人看得起自己,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但他太聪明,是君王难舍又难爱的一把有生存之忧的利剑。为了家族与生存,他总是压抑着实现心智欲望的一面,小心的活着,按照别人认为的、喜欢的一面活着,总是低着头弓着腰,谦卑得活着。这正是三代魏帝都说看不透他的原因,因为他们都不明白他真正想争取和追求的,只与自己的内心有关。在他远望曹操与诸葛亮的眼神里,始终闪烁着从来未消失过的欣羡。最后几集的残忍,只是他突破了谨慎和道德,放下了曹丕、曹睿两代施以他紧箍咒般的嘱托和约定,实现最后的一瞥与一笑,顺从了他压抑了数十年,骚动的执剑之心。

司马懿对司马昭说:“人最难克制的是欲望,长起来容易,压下去难。我这一辈子,都在与欲望作对,可没想到,我拼命压下的欲望,报应在我儿子的身上。”

真正懂他这一面的,是司马昭。司马昭在高平陵之变后对钟会说,父亲的心力已经用完,该由晚辈们做后边的事情了。他知道司马懿对占位峰顶再往后的事情不感兴趣。当然,他也在用心算计,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司马懿的眼。43集,司马懿对猴急说要杀司马昭。夜里去司马师屋子里叮咛第二天埋伏的同时,却在与司马昭擦肩而过,互相狼顾时,偷偷教给司马昭明天如何应对司马师,就是那句:“你怎么知道,这一切不是爹让我干的?他就坐在那,你去问他...”这么一场戏,化解了两个儿子的关系隐患,还有猴急心里可能生出的芥蒂。司马懿的一生,都在谋算,谋出他与家族最后的平安。为了实现所怀之才智,不负一生的时间,不负思必所达的无悔之心,他从不在乎别人的评价,甚至,他用一个可能让司马师记恨他的谎言替司马昭过关,保住家族的牢固,也不在乎儿子怎么看自己。

这一谋,保住了司马昭,消除司马家分裂内讧的隐患,也教会了司马师,应守护什么,又该提防什么。要知道,是司马伦在夏侯徽身上留下那枚作为证据的司马师玉佩,司马懿既然能把小沅之死和夏侯徽之死想通,想必也明白这玉佩意味着什么...这一谋,司马懿也是赌上司马师会以家族为重,他低着头不敢直视司马师,直到司马师说以家业为先,不再追问他,做出最终抉择:“粥快凉了,你快点吃了吧”,他才抬起头,流下泪...

全剧的结尾,司马懿在河边打五禽戏,配着董冬冬史诗般的主题曲交响乐。这套五禽戏:鹿式,他回忆起高平陵之变,一夜之间,不再是别人的剑,而是成为执剑之逐鹿者。熊式,他回忆起阵前熬斗诸葛,欲建功业又畏狗烹的屈伸与死生之间。虎式,他回忆起两度背起曹睿,扛起国家,却屡受弹压的惊恐,最终化为面对曹爽殿外伏兵的怒啸成虎。猿式,他回忆起追随并辅助曹丕代汉建魏,及推行新政的峥嵘岁月,意气风发。最后一式,鸟式,他打出飞鸟腾空的动作时,他回忆起走进曹操眼帘的那次月旦评,回忆起自己不愿出仕,却为家族被迫出仕的事业起点。是曹操的强势与强迫,让他开始了丧失选择权的,不得已的一生。最后,当他打完全套五禽戏,坐在地上,合上双目,司马懿想起了曹操挟天子以令百官时的霸气,想起了曹操临死挥舞长枪,感慨壮志未酬时的悲烈...以及他当时欣羡动容的目光。也想起了,高高在上的曹操猛然回头,与匍匐在地的自己狼顾回视时的,最初的对望...

这对望,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平等了...他用一生的时间,换取曹家无法再强迫自己...

在曹操悲壮舞枪时,司马懿的眼神里就充满敬畏、羡慕、相惜。也许,那时他就明白自己的目标与志向为何了。却在三代曹魏强主时期,怀璧有罪,心智难伸,通常都是习惯性装孙。连搞死张郃都是捧杀方式。再回看第一部司马懿当初那抓咪咪的虎式,是真的想把柏灵筠推到河里,杀掉柏灵筠。他心里那颗若隐若现的坏葱,一憋就是四十年,表面上却总要一副孝顺的孙子样,对老婆都是。他胜在了时间,到了六十多岁,熬死了曹操、诸葛这样的俊杰,熬死了曹丕、曹睿这样的强主,熬死了杨修、曹真这样的对手,终于熬到竖子无谋,天下再无人企及的才智、地位、资历、名望...他终于望到了他压抑一生,却总算实现的欲望与心志。这才是看似公忠体国又时常挤眉弄眼的背后,真实的他。

司马懿:“夫人,陛下现在最为担心的,就是宗族将军们的势力如此之大。唯一能与陛下解忧的,就是再有一支力量与之抗衡。那,就是士族的力量。”
张春华:“那你可以借助崔、荀,那样的士族大家的力量与之抗衡啊?”
司马懿:“他们不姓司马...仲达与夫人,也只有师儿、昭儿两个儿子,仲达要的是学生。这些寒门精英,就是明日的朝堂栋梁...”

在河边,司马懿放走了被迫自断双腿时收养的叫心猿意马的乌龟。这乌龟象征着隐忍,象征着知行难一。放走它,则意味着他不再矛盾得活着,没有南辕北辙的人生遗憾,不再心猿意马,表里不一,做缩头乌龟。他真正去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实现自己想实现的:不受操控的躯体自由,不困名欲的心性自由。

“我跑过了武帝,也跑过了文帝,但我总是跑不过,跑不过心里的恐惧...”

青年时,“依依东望,望的,是毕其一生的抱负;望的,是毕其一生的荣耀;是毕其一生最大的成就。”

中年时,“依依东望,望的是时间。”

大结局,熬过了时间,将死时,“依依东望,望的是人心。”

这个人心,并不是得到士族与百姓的天下人心,而是看穿人心,参透人心,不再执着人心,遵从己心。而这颗最后的心,已经无所谓他人评价下的抱负、荣耀、成就,只为超越心里的恐惧与压抑,超越一生的谨小慎微。他最终想跑过的,是自己,只与自己有关。

剧里把这一点说的很含糊,因为有点不积极,有点黑暗,有点三观不正。所以故意说的模棱两可,估计道德家们越到最后越觉得演的怪怪的,怎么没有把司马懿对自己暮年行径的悔恨表达充分...?因为编导压根儿就没想表达他有悔恨,最后几集的他只有不被理解,也不需要被理解的任性...但剧中又不能明说...才有了“回望人心”这样用来修饰“无畏他人评价”的说辞。这剧说来有趣,司马懿最终的成功全是抛弃人心,逆着人心的,却临了悟出“回望人心”...如果还原它本身的意思,可能是“回望那总困人于虚名褒贬的所谓人心”。避重就轻,光腚总局又被糊弄过去了。

“做都做了,还怕骂吗?身处乱世,何来无辜?”

我写了两篇《大军师》的答案,都在强调,就剧说剧,不说历史,害怕被较真的人盯上。电视剧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物设定,电视剧里的司马懿,并不是史书中的司马懿,也不是历史中的司马懿。这个司马懿,是编剧、导演、演员,甚至服饰化妆等人,都添进自己影子的司马懿,是一个戏剧形象,文学形象。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司马懿,是罗贯中理解史书记录的司马懿时,投射部分自我而虚构出来的一个影子而已。

这剧其实暗讽了很多骂它的人。因为最后,依依东望的,是人心。此人心并非民心,而是如川之悠悠众口,是常人不免在乎的他人对自己的喜好与评价,是虚妄的“名”。剧中的司马懿,反复被身边的人说有洗不清的滥杀之罪,但司马懿最后却是安然于心,无愧于己的离世。编剧所说参透人心,正是参透了所谓青史芳名与昭著臭名,都是虚名。青史留下的好名或坏名,也许根本不是历史中真实的那个人,而只是一个供人品读的被不断添油加醋的历史形象而已,一个符号而已。有些人爱好历史,却看不懂人心,看到的全是自己执着的情绪。即使这些人靠经年累月,记下了些书本上的死东西,也只会析出一些脱离了人心与人性逻辑的双标怒骂。他们粗糙的阅读理解能力,或许连一部电视剧想表达什么,都没看出来吧的。不知时情的人总在高调评人,入不了戏的人总在高调评戏,历史至今的一代代人,要么长跪成粉,要么执喷成黑...编剧把“一切名为虚”这一点表达的非常含糊,但总有蛛丝马迹,或许是因为三观不够符合社会主流的道德正确。但结合司马懿和司马昭的几段对所谓参透人心的表述来看,编剧明明在说:人言不足畏,愚氓不足谋。如果有人骂这部剧,却没有看出它通过主角在表达“何必在乎被骂”,那真的是理解上少想了一层,即使骂也不够硬气啊。

我挺喜欢这部剧,我从来不是为了解历史、对照历史才看去电视剧。因为剧就是剧,它有属于自己的表达和涵义,看剧当然不应偏题到史书。这部剧各方面都做的挺到位,挺细腻。


———————————— 最后五集出来前的一篇回答 ——————————————

“依依东望,望的不是成就,而是毕其一生,是时间。”

就剧说剧不说历史。这部剧与其说是在讲述历史,不如说是在品味生命的时间。大概也只有司马懿,把这样的历史人物一生作为艺术素材,才能代入这样一个循环的道理:沧海桑田的并非是海与田,而是人。

全剧大致整体结构是:

  • 第一篇章,夺嫡线,上有曹操,前有杨修,司马懿处于逆势一方。
  • 第二篇章,改革线,上有曹丕,前有曹真,司马懿处于逆势一方。
  • 第三篇章,战争线,上有曹睿,前有诸葛,司马懿处于逆势一方。
  • 第四篇章,辅政线,上是弱主,前是庸敌,司马懿处于逆势一方。

《大军师》的故事是起于婴幼儿的司马师和司马昭,青年的司马懿、曹丕,中年的枭雄曹操。加上缠斗半生的曹真,壮志未酬的诸葛,这两个对手,全剧隐约闪现着英雄们同样面对的循环与无奈,那就是势。

第一篇章,青年司马懿虽然聪明,但难称上有多伟大的抱负。老婆孩子热炕头,显然是他最想守护的美好。那时最耀眼得,是正当意气风发之时,扫荡中原的曹操,一个已经成功的中年明白人。司马懿开始像只蚂蚁一般渺小,他能做到的,仅仅是用尽其极的不掺和到不甚明了的大势中,代价甚至是不惜双腿残疾。但曹丕那简单直接的欣赏与邀请,还是让他不可避免的卷进大势之中了,而且是成则登顶庙堂,败则牵连家族的太子位之争。

这个时候,他只能审时度势,借势找势,因势利导。最终把曹丕扶上去。

第二篇章,壮年司马懿因拥立之功,站在朝堂顶上。开始有了自己的理念和蓝图。这是魏国较为平静的一段修养时期,也是英雄气较为沉寂的时期。他与陈群,顶着宗室与军方的巨大阻力,推动新政,为自己积累了士族间的名望。但代价是一度被罢黜,如果曹丕没有早逝,随着曹丕的权力被加强,他的前途也未卜。

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为自己造势。但总体上,他的能量仍然是寄于皇权。皇权有新政、牵衡之志,他才有足够推动新政的大势作为依靠。

第三篇章,中年司马懿重回庙堂,接管兵权,开始得到建立军功与声望的机遇。与此前他欣羡的孔明,成为和能够同局对弈的平等对手。此后,兵权也成为他屹立朝堂不败的筹码,而不必要凭借天子之势,只能一时风光的幸臣。

这个时候,他的大势已成气候。即使机敏寡恩的曹睿,也无法完全撼动他。他已然具有游刃驾驭于大势之间的能力。

第四篇章,晚年的司马懿,又遭逢曹睿早逝,再度受托孤辅少主之命,达到人臣的顶峰。但这个阶段,直到高平陵之变前,他履历倾覆之险,在形势实际上一路滑坡,形势急转直下。按说,上无强主,前无劲敌,他应该更如鱼得水才是,可为什么这个阶段反而是他在形势上的低谷?

他曾说过,他羡慕孔明,因为孔明不仅是蜀国的一把剑,孔明自己也是执剑的人。而在高平陵的前夜,七十多岁的他拔出宝剑,对柏灵筠说:这次他要做一次执剑的人。这句台词实在是点睛之笔。而几大篇章的层次也就基本完整地被展现出来。

曹操、曹丕、曹睿都是强主,都是执剑的人,是最终决定诸多人物命运的人。他们才是魏国真正的“势”。而司马懿无论多有韬略,始终只是一把锋利“剑”,任人挥使,自己只身处大势之中。而曹家三代君主无论多少次对他动杀机,他始终是局势的调和剂,没有被三代强主真正试图摧毁过。但失去了君主,失去了头顶执剑的人,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从度势借势,到起势造势,再到成势驭势,司马懿明白,最后的自己,就是最后的“势”。他最终突破心志、道德、谋略、谨慎,这些他长期赖以顺势趋势的天赋,“趁着还活着”,用一次对结果并无把握的赌局,把自己变成了如此前欣羡的曹操与诸葛亮一般,执剑之人。成就了自己这股笑到最后,也最为强力的“势”...

老三国里,司马懿就是个负责衬托诸葛的绿叶。新三国里,司马懿开始与群雄平分秋色。大军师里,司马懿作为绝对男一号,本应是一枝独秀的,但似乎从来都不是。前有曹操为豪迈雄杰,后有诸葛为天纵英才。司马懿一直被刻画的谨慎,胆小,更像是小聪明,而缺少大气魄。甚至在中年时期自己也是这样评价自己。

一三两段争雄,二四两段政斗...编剧很明显,第一部抬曹操,第二部抬诸葛,总要将同为人精的司马懿,比下去那么一点点。让他虽显得足够重量级,却又十分被动。

这一构造手法,实在是颇显高明。曹操临终一曲高歌舞枪,夺下观众眼泪,感叹鼎足大势已成,迟暮英雄再也无力一统山河的悲壮。诸葛临死一篇出师名表,惹得观众哽咽,怜惜丞相为汉祚最后的存苗,做明知不可为而为的遗恨...剧中每阶段的灵魂人物之命运,无不透漏着对生命时间不公的感叹。表面上,他们的光芒总是盖过了司马懿,但实际上,他们都做了司马懿成长路上的铺垫。

当垂老枯黑的面庞,飘散着皓白的乱发,当高平陵兵变后,那双时而怒目圆睁,时而细眯难张,已经七十余岁的眼睛,阴冷得盯着所有有威胁的人时,司马懿已经超越了曹操与诸葛,以及自己心中一道道高山,成为最终且唯一的胜者。这最后不惜后果的一搏,不为信守诺言,不为国家大义,不为家门亲族,不再心猿意马,左右矛盾,只是为趁还活着,成为执剑之人,且是最终的执剑之人...

满满80多集,就是为表达这句“毕其一生,依依东望”,望一生而不悔...从司马懿为了家人安宁不愿做官,到为了家门安生而追随曹丕,再为了报答曹丕知遇之恩而逆风改革强大魏国,又为了儿孙不受狗烹之灾,与诸葛缠而不让,斗而不破...直到最后,司马师被曹爽下狱,老妻急火攻心而死前,他的思谋和忍耐都是以稳妥为先,为全族着想,也始终按捺着内心对“执剑人”的向往。直到最后,38-39集吧,他对柏灵筠所说不告诉她是因为她不会同意。因为这件事情根本就是拿着所有人在“赌”,而不是他此前事事缜密推导的“谋”。那一刻他道出的,是他真正突破了自己的这个心结:不为别人而活,只为遂心遂志,为自己而活...

“依依东望,望的不是成就,而是毕其一生,是时间。”

所有演司马懿的剧,都在强调他的“忍”。这部剧更像是在强调他的“熬”。熬死了曹操、诸葛这样的英雄,熬死了杨修、曹真这样的对手,熬死了曹丕、曹睿这样的青壮。但他真正熬了七十多年的,是自己艰难的升华。张春华陪伴着他的一个矛盾面,爱家人,想做好丈夫、好儿子、好父亲。柏灵筠陪伴着他的另一个矛盾面,爱功业,想成执剑人,实现才智,不被操控命运。从韬略过人,羡慕英才,却无心官场,留恋小家的好丈夫司马懿,到功业无悔,承诺可欺,遂心而为,不为名困的大奸雄司马懿,这一点,仅就这心智的自由而言,为家而困的曹操与为名而困的诸葛都没有做到。

这大概就是,毕其一生,回望时间的味道。这也是现实中,多数人会经历的心态变化吧,只是没有戏剧中那么艺术夸张而已。

这部剧,还有一点给我感触比较深,就是着墨家庭颇多。几十年的时间跨度里,从第一集一开始司马昭出生,到紧接着司马师、司马昭长成天真无邪的孩童,再到两人成为英姿勃发的少年,后来随父争战的意气风发的忠勇,不羁轻狂的接受现实教训,到最后欲求不满,手段阴毒的城府...

看到司马兄弟,尤其是掐死嫂嫂的司马昭的成长,很是感慨。

我们每个人赤裸着幼小的躯体,来到世界,甚至没有心智思维,混沌未开。从婴儿到孩童,从少年到青年,从壮年到中年,从老年到一生结束...孩子生不带来,是最纯净的。但孩子终归要长大,不会永远保持那份最初的纯净。长大后,每个人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欲望和想法,会带着自己的需求,和另一个有某种欲望、想法和需求的人组成财产共同体,一起面对柴米油盐的生存琐细,与外部划清利益界限。人们在不同年龄时期会结交不同的人,从同学,亲邻,到同事,朋友...越往后,越掺杂着利益,越难建立少年不涉目的的互信关系。而每个人组建的家庭,也会有新的孩子诞生。当十几二十年后,纯净的孩子再次长大成为有着自己欲望和想法的独立体,以及他们再次分支的家庭...每个成年人的最后,都不会再是最初纯粹的自己,而是背负着身后一串连续增长的利益链条的一部分。有家庭,就有更大的责任,就有更大的利益诉求。有人群,就有更多的期待,就有更大的认同感需求。因此,每个同样最初纯粹的孩子,都会变成有所取舍与伪装的成年人...身为次子而总不甘心的司马昭,其实是在填补剧情中缺掉的对英雄们少年成长的探索。司马昭同样是更为聪慧的次子,相比司马朗在世时内心相对宁静的司马懿更为极端。

这是剧中,经常细腻且刻意给出一些围绕孩童的生活场景的用意吧...司马昭也是贯穿了整部剧的人物。这部剧不会拍司马懿死后,也没有拍司马懿少年时代,但司马昭从小到大,司马懿从中到老,两人合起来,正是对人心诉求循环往复,对人性完整成长链的展现。

众多的人物形象塑造,近五十年的剧情时间跨度,这部剧驾驭得当,层次分明,递进有序,也足够细致,每个人物都有多面、渐进又能统一的性格刻画,实在是不容易。

尤其与其他众多史诗级历史剧不同的是,其他大剧,表现的往往是属于历史画卷的波澜壮阔,而这部剧,体现得却是极其细腻的,属于个人的,时光的味道。我觉得这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历史剧,也是一部成功的家族剧,家庭剧。

毕其一生,回望的是时间。也许只有这种本来爱好历史写作的女编剧,才能在恢弘的三国气象里,寻觅这么细腻的心性主题吧。这部剧从头到尾披着历史的外衣,其实在表达生命的某种感悟,虽然透着一点黑暗...


user avatar   yuan-su-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4年前的问题选择在这个时间点突然出现在我今天的时间线上显得非常 亦可赛艇

Android是2008年初才发布,而Oracle在2009年就以7.4B$收购了Sun,是Google不够睿智吗?

非也!

1)如果Android没有如此成功,Java对于Google而言就是一坨shit,Google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站在一坨翔上面取得空前的成功,如果有算命的告诉Google的命中贵人是阿翔,它就是穿越回去吃也要把它吃下去,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2)Google一直有python基因,很多系统都是基于python的,你知道工程师主导文化的可怕性吗?这帮pythonic的nerd出于情怀或者节操或者叫清高或者叫偏执或者叫真爱,它说什么都不会去买Java的,“老子看不上”!谁知造化弄人,09年你对我爱答不理,18年老子叫你高攀不起88亿!(注:今天的Google在各种收购之后,Java服务的比重占的也非常大了,变成了一个杂合的技术栈,而官司也很可能打到高院,尚未定论)


3)Google一直有跟开源保持共存共荣共襄盛举的传统,它跟Mozilla做生意,赞助开源项目,捐赠Wiki,主张“不作恶”,简直就是一副乌托邦理想主义者的化身,圈粉无数(包含答主),像Java这种项目,它更可能的方式是烧一笔钱给它花,然后来几句“希望Java明天会更好”之类的废话,它根本就不曾想过有一个家伙抄底了,因为那时候Android根本就没有火,Google从来就没有想过Java也T-M-D算哪门子“底”?


4)Sun的主手人也是个技术型的,就是技术牛掰业务做的稀烂,当时怎么看Sun都处在夕阳,SPARC也是逼格满满业务下滑被Intel捣的稀烂,那个价格没有几家觉得划算的,幸好是Oracle这种剑走偏锋的收购了它,要是换一家公司收购多半就把Sun雪藏甚至捣腾碎了,Java也就没有今日风光了,而Google在坊间也有创业公司杀手的美称,也许这就已经是历史发展的最好结果了。


什么,你问我对于Oracle收购Sun和MySQL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好白菜都让猪给拱呢呗!

但是作为吃瓜群众,我最喜欢看大佬们掐架,Google与Oracle的这场官司绝对酸爽,大家保持关注,各家都有千百号律师,吵起架来想想都 亦可赛艇!学知识产权法/专利法/法理学的同学们千万不要错过,说不定两年后就能进教材作案例呢!


什么,你又问我Google应该怎么做?

靠,我有不是劈柴!按我的观点,Google这次是违反了Java的使用协议的(无意引战,定论的事情留给专业法官),不能因为体量大就以为能压死人,那可是在美帝,万事全靠律师一张嘴,怎么讲都有理!


大家还记得微软以前有个skydrive吗?在英国被判败诉了,最后也得改名叫OneDrive呢!Google有钱了不起啊,过来领罚单!


而Java的坑早早就埋在那里了,所以苹果直接一刀切:老子不支持,免得搞一嘴毛!Flash一身毛病,一刀切,老子不支持!


所以,我对Google的建议是:

从Android 10开始,一刀切:老纸永生永世不再支持Java!

名字我都起好了: Badroid!


这TM不是关乎技术,不是关乎信仰,不是关乎生态,不是关乎用户体验!

这TM关系到命!


什么?要我预测结果?

法官中间调停,你们俩和解,google把赚的钱按每部手机给Oracle付钱?什么你说太扯了?你每买一部Android,都要给微软钱,你造吗?Oracle就想躺着就把钱收了!




  

相关话题

  如果诸葛亮满状态多活三十年不死,能否统一三国? 
  玄奘是否伟大? 
  荀彧为什么要直到曹操试图晋为魏公并且加九锡才决裂呢? 
  中国因主权问题与苏联交恶,值不值得? 
  当被自己保护的人民害死是什么感觉? 
  从兄的从是什么意思? 
  电视剧《三叉戟》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司马懿父子当何以自处,才能从曹爽时代任人宰割的局面翻身自保,又顺利终止猜忌倾轧的循环,回避窃国恶名呢? 
  如果三国时期诸葛亮忠于曹操,那么魏国会不会提前统一三国? 
  郑和被俘遭阉割后在军中做秀童,这个秀童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按照这个推荐的顺序学下来计算机水平能达到什么程度?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部分人认为电视剧《军师联盟》是在洗白司马懿?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