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你是活在赫鲁晓夫统治下的前苏联民众,会是什么感觉? 第1页

     

user avatar   andre-31-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冒牌的列宁主义者

你们批评斯大林,被你们送进棺材和从领层中撤走的斯大林支持者,他们并没有忘记在每年4月份降低所有商品的价格。而赫鲁晓夫每年都在提高商店价格,同时却降低工人的收入。我们不禁要提出一个问题,即谁是或者曾是人民的敌人?你们是骗子、伪君子和贪恋权力的小丑,是压迫人民的人。你们在追求什么?斯大林和他的支持者一直领导着大家走共产主义道路,不会耍资本主义的花招,也不会像你们这种骗子那样指指点点。"

——

新切尔卡斯克事件中工人散发的传单(竟然有托派小丑将提出合理诉求的切尔卡斯克工人与30年代组织反苏活动的托派匪帮相提并论,进而公然跪舔赫鲁晓夫修正主义法西斯官僚集团)。

“大部分苏联人民认为你是列宁-斯大林党的敌人。一句话,你是个托洛茨基余孽,列宁愿望是让中国成为苏联人民的朋友,斯大林同志实现了这个愿望,而你打破了这种友谊。毛反对你诽谤斯大林和列宁的党,列宁和斯大林勇敢地同革命的敌人斗争,并在战斗中赢得胜利,他们不怕牢狱之灾,而你只是胆小鬼和挑衅者。斯大林生前你溜须拍马,现在却把脏水泼到他身上。”

——

1962年3月,伊尔库茨克修建布拉茨克水电站的40岁的工人库拉科夫(苏共党员),给赫鲁晓夫写的信(库拉科夫被判“反苏宣传”入狱一年。)

“列宁主义政府万岁,不要空谈家和叛徒赫鲁晓夫。疯子的政策导致中国、阿尔巴尼亚和数百万我们以前的朋友离开了我们,国家走进了死胡同,让我们团结起来,拯救祖国。”

——

1962年3月18日,在基辅举行的最高苏维埃选举中,45岁的集体农庄主席鲍里斯.洛斯科托夫(苏共党员)向群众散发的传单。

“被赫鲁晓夫无政府主义抹除的斯大林统治下的真相,夺取政权”;“打到赫鲁晓夫无政府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世界工人的领袖——毛泽东万岁!”

——

1963年7月18日晚上,乌克兰切尔尼戈夫州梅纳市城市剧院艺术家,27岁的伊万.帕塞纳茨基制作的横幅。

==========================================================

1947年苏联进行了一次货币改革,允许5000卢布以下存款以1:1兑换新货币,5000卢布以上10:1兑换,在这次货币改革之后的几年里,物价下降了50%!显然斯大林的这次货币改革是一次劫富济贫。

1960年赫鲁晓夫又进行了一次货币改革,将所有人口袋里的卢布不分多寡都按10:1进行兑换,而在兑换之后,苏联物价就出现大幅上涨。这是一次对苏联人民的公然抢劫。对于抗议物价上涨的新切尔卡斯克工人,赫鲁晓夫动用军队进行了血腥的镇压。

麻烦某匿名历史发明家回答以下问题:

1947年有超过3000卢布存款的是无权无势普通人么?

废除购买凭证是在货币改革后,废除前抢购商品是怎样的操作?

你会把投机倒把得来路不明钱款存开设账户么?


user avatar   qq23399212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赫鲁晓夫时期,是苏联,乃至俄罗斯最好的时期之一。

那个时候,苏联有充分的制度自信说,自己的国家还可以。

那时候,八小时工作制是认真执行的。

那时候,医疗,教育,都是免费的。

那个时候,房子都是分配的,赫鲁晓夫时期,大量修建了“赫鲁晓夫楼”,家家户户进住房。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真正的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

我列举几个数据。

1964年,苏联的粮食丰收了,人均粮食产量700公斤左右。

我们中国呢?就算已我们现在的技术,我们的平均粮食也差不多是500公斤左右。

中国2020年的人均粮食产量,不如1964年的苏联。。

当然,最搞笑的是:苏联没解体之前,粮食是不够吃的,每年还进口很多粮食,这成为了“苏联饥荒”的证据。而苏联解体以后,粮食产量暴跌,但又神奇的,开始出口了。某一些加盟国,甚至掉到人均粮食400公斤,都往外出口呢。

(说句题外话,印度作为一个民主国家,人均粮食是不如朝鲜的。但印度是世界粮食出口大国,而朝鲜被各种新闻媒体,天天报道闹“饥荒”。当然,更神奇的是,朝鲜人均粮食比印度还高,但经常进口粮食。这是制度优越性??)

就已俄罗斯来说,俄罗斯的粮食生产在苏联解体以后,一下就“破产”了,粮食产量暴跌。

俄罗斯用了30年左右,才恢复了苏联时期的粮食产量。

如今的俄罗斯肉类,蛋类,牛奶,也都普遍不如赫鲁晓夫时期。

苏联在八十年代,过的还是不错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对比起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德国,英国这样的国家,肯定差了一点。

但比中国,可强了不是一点。。

苏联那时候的重工业很发达,苏联大约在六十年代就达到了世界最高钢产量。

从世界发电量来算,当时美国第一,苏联第二。

从生活水平来说,苏联当时比美国差了一丢丢。。

不过,当时苏联实行的是,普遍的计划经济,是没有失业的。

当然。。。那些说什么,苏联轻工业不发达的,基本都是胡说。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各种轻工业发展的都是不错的。比如电话普及率,比美国还要高,苏联那个时候也是满大街的小轿车。如果苏联当时的轻工业不行,中国就更不行了。

苏联一直以外的政策,都是出口重工业,进口各种轻工业产品,已达到经济的循环。

苏联进口轻工业产品,就是经济结构不平衡,不懂经济,要崩溃,要灭亡。但现实是,今天的美国,比当年的苏联,更加依赖进口,却从来不会有人说,美国经济结构不平衡,不懂经济,反而成为了,美国掌握高端科技?

我最后在说一下。。。赫鲁晓夫下的苏联。。的确不能是最好的。

但“赫鲁晓夫治理下的美国,却是生活最好的年代。

由于苏联计划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已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得不倾尽所能,让工人阶级过的更好。

苏联还在世的时候,美国工人阶级家家有独立的小别墅。。根本就不用担心什么尼玛房贷之类的事情,更加不会有人因为失业,在街上流浪。要知道,现在到了美国纽约,可是到处都是居住在帐篷里的流浪汉呢。

那时候的美国,不是现在的美国,很多工人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

那时候的美国,八小时工作制执行的也很好。

而现在呢?自从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兴起了大量的“零工经济”。

资本家为了不给工人缴保险,都开始一天天的雇佣工人了。而且,美国的工作时长一天天的延长,大量的企业都开始搞996工作制。

那时候,美国的工资也是非常丰厚的,只要努力工作都能存下大笔的存款。

当时,中国和美国的差距,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为什么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很多的博士,硕士都往发达国家跑?其实很简单,因为当时在美国,就算洗碗工,也比在中国当博士好。

而今天呢?40%的美国人,拿不出400美元的存款。

现在你去问一下美国的老人,他们都会说,对比起八十年代,他们的生活水平实际是下降的。

好了。。。最后在说一下。

赫鲁晓夫下的苏联,究竟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我也没在苏联生活过。。但从各方面的数据来看,总体还是不错的。

从衣食住行来看,今天的中国都未必有苏联好,中国目前的人均粮食,蛋奶肉之类的摄入,顶多跟苏联持平吧。苏联当时的生活水平比美国差一点。

不过,大家也不要羡慕美国。

自从苏联解体以后,美国工人阶级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有苏联经济的空前成功,才美国感觉到了压迫,才有了资本家不断的释放各种福利。

现在在知乎,一叫嚷“福利政策”,就会有人出来乱叫,福利拖垮经济什么的。要知道,西方福利社会最好的年代,科技水平可没现在好呢?为什么科技越来越高,经济水平越来越高,社会福利却搞不小去了呢?

苏联当初的公共卫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迫使美国也干了点人事。

不过,后来苏联解体以后,美国的公共卫生一天不如一天了。

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的医疗卫生之先进,可以让任何国家叹为观止,那时候美国的医疗系统,是真正的“多快好省”的。

至于现在麽?不说别的事,就说医疗的价格,至少十几倍的翻翻。

这要是在八十年代,你能信美国老百姓看不起病麽?

但与此同时,美国医院的床位,少了一半以上。

而且,苏联解体以后,美国人真正的成为了“美国病夫”,各种慢性病成倍的增长。

为什么慢性病多了那么多?

因为医院要赚钱啊,治好了病,谁给医院钱呢?

私营化的医院,让你天天吃药,天天看病才是最好的。


user avatar   xun-zi-yue-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5.9

本来其实废话没啥意义,但是我新一个忆往昔的答案还没发就被知乎要求修改了。

你的答案这么配合我给你下的论断,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了。

既然您都承认了你都不在乎苏联人失去了什么,还扯啥啊。

你要当复读机就继续当呗。就别天天装着关心底层了。

另外我吐槽一句,公理是么有证明和推导过程的。公理不是公认正确的理论。

而且您这个比大小是结论,连定理都不是。

比大小要是证明,您数学小学老师能把应用题本子拿回来让你一页一页吃下去。

虽然知乎上不清楚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车载斗量。但是当教主好歹得数学语文超过小学生水准。

5.8

我本来以为鸡同鸭讲两轮就够了,没想到居然还没完事。

波鲁克特金带师艾特我在自己的回答下面说了一大串。

其实无非总结就是,世道自有公论,岂容尔等跳梁。

你看这话多有气势。正常认知四个字就毫无力量。因为自居自己做正常人代表的时候,你的本质就已经跟你反对的极权意识差不多了。

而且这位根本就没有任何分辨汉语逻辑的能力。

政策和结果他根本就分不清楚。

我的结论是,对大多数苏联群众而言,赫鲁晓夫的政策的可怕程度要比斯大林还可怕。

政策造成的后果小完全是因为苏联人民的耐受力增强了,根本不关他赫鲁晓夫好坏毛事。

他讨论不讨论主语都无法改变他连一个宾语应该放在哪儿都不知道。

他的回答里面确实没有提赫鲁晓夫,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赫鲁晓夫都做了什么。

他在怒骂斯大林的时候也翻来覆去就是那些东西,任何一个真的想致力于抨击斯大林的拿出来的材料都比他丰富的多,精彩的多。

即使我如此轻描淡写,从天高三尺四个字你也能理解斯大林在征收农业税的时候做到了什么程度。

他在这里来个我写了什么感谢,收起您的虚伪吧,我在贴吧见过一大堆自我宣布啥都知道只是不想写的杂碎,您的行为和这些自我宣布胜利的家伙没有区别。

旗子是您竖起来的,所以一切功劳都归功于您?要点脸行不行,别老干这种骂谁学谁的事儿。

至于对民族迁徙提也不提。说个乐子吧,赫鲁晓夫倒是允许车臣人回家,问题是车臣人的财产房屋田地已经被占了,最后上访到70年代才解决。

我觉得正常人都知道这么管杀不管埋的政策是什么后果。

至于人死的少是因为赫鲁晓夫的拍脑袋政策破坏少。

呵呵呵呵。

赫鲁晓夫根本不用故意清洗,他脑子一拍就能造成一样的后果。

他自称没有洗或者吹捧赫鲁晓夫,把这么一个朝令夕改颠三倒四,没有权益的时代夸上天。

哦我的天啊,赫鲁晓夫也是这么夸自己的。粉丝偶像和智力接近真的不是错的。

我在反驳他的时候引用的是著作以及推论。讨论苏联人在什么时间段失去了什么,后果是如何造成的。

他在反驳我的时候,是个人就能看出来。历史早就证明了云云

这种苍白的话是没有任何力量的。跟他反对的东西一模一样。

除了表明这位除了人云亦云之外没有任何材料以外,有什么意义么?

一切恶行必须由极权者负责,不是因为他“摆弄人民做傀儡”,而是因为他奴役了人民、抢走了人民的权力。若所致结果不取决于极权者的行为、取决于人民的情况,这就是把责任推脱给大众来为集权者洗地。

所以为什么他截图没有截清楚我下面所说的一段,因为他根本就看不懂。

正如那个表情包。有些人蠢的恰到好处的你不知道他是个什么玩意。

极权者没有摆弄人民做傀儡,无论凶残的极权者都做不到决定生产的规律。在一个更为恶劣的极权者来到之后人民的后果不那么惨,是他们自己的奋斗来决定的。

也因为如此,在梁赞州奇迹破产之后赫鲁晓夫光速的倒台了。

这居然是责任推脱给大众?先生,活下来难道是个罪责吗?

如果极权者能决定结果,这个世界早就没有活人了。

一个口口声声反极权的人,否定了人民大众自己求活的能力。

一个口口声声为底层利益着想的人,否定了所有人的劳动积累。认为极权者能决定结果。

赫鲁晓夫时代更恶劣,只不过人民没被他折腾死。

理解成我在讨论人民承受力差不差。

你看一旦到这种程度,反极权带师的逻辑力就迅速的向小粉红一致。而且把别人都看成小粉红。把自己看成所有人。

同样是新冠,感染广泛程度是防疫措施决定的。死不死却有随机性。光用死亡病例数量,是比较不了谁做的更差的。

在他的世界里,无论人民是否富有,是否死亡依然取决于极权者的意志。

在我的世界里,人民的劳动果实和反弹力量是逐步增长的。往后的极权者更加暴虐就会遭到更加强大的反弹。但凡赫鲁晓夫干的不是那么糟,他好歹屁股会稳当一些。

有心作大恶、致力于作恶而能力有限,导致实际上没怎么作恶。倒是随随便便就能作恶到罄竹难书的,作恶早已成了本性。前者比起后者怎么可能更差。

哦,所以是论心不论行吗?在物质世界做不到的事情,打算利用唯心世界的力量来做吗?一个废物的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只要他拍脑袋,后果就不会好。

讨论恶本性这种事情经院哲学和禅宗都比您熟悉的多,不要滥用怎么可能这种反问。只能显得自己太蠢。没见识,看的书太少。

给我们的反极权带师下个定义吧。他既然觉得自己就是正义,自己就是一切,自己就是公论,在他的世界里面不需要更细致的资料,不需要权利的划分,不需要逻辑,不需要理论。极权者只要想弄死谁就弄死谁。那就让他挂着反极权的靶子去招呼吧。

他自己的介绍真的很切合自己。只要他觉得别人的讨论都是为斯大林洗地,那就是。

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心中。

先考虑人民群众都被抢走了什么,再去讨论人是不是会死。自己站在那里晃靶子毫无意义。

这个争论不会有新的更新了。历史上1959年10月2日,毛泽东和周恩来9个人在面对赫鲁晓夫颠三倒四的表达之后,各种转移话题都转不过去。苏斯洛夫打圆场都圆不回来。赫鲁晓夫一遍遍的解释自己不是来当老大哥的,然后一遍遍的对中国内政发表毫无根据的抨击。

某些人一遍一遍的解释自己反极权,一遍一遍的重申我就是审判官我说的就是对的、

能把赫鲁晓夫高高举起的人,这说话和逻辑能力倒是挺贴近这个巨婴的。

跟正常人多聊天,离他们远点。

5.8

某位反极权带师来我的评论区解释了一下问题。按理说人态度还不错。极力表达自己的反极权。

问题是再善良的蠢货也是一个蠢货啊,更何况给极权者排队也不是什么善良的体现。给我扣一个说斯大林好的帽子也更不是善良体现。

我寻思着我这里面句句在说斯大林天高三尺,这玩意难道是褒义词?不看俄国人的著作也就算了。汉字典故这么难懂的么?

反极权先于“主义”×

反极权先于“事实”√

说破天了就是一句,我不相信有人能和斯大林比。

哦这位带师一不小心还画顿号画错了。下回写东西能不能不这么激动。害得我猜了10秒钟希特勒斯是谁。

我跟他谈历史著作和数据统计,他跟我谈古拉格群岛。

也就是在反极权带师的眼里,谁更极权不是谁做了什么事情决定的,是看对他评价的文学家腕够不够大,著作够不够出名决定的。

除了能说明您看的书太少,以及没翻译的俄国书您看不进去之外,又能证明什么。

为了证明他脑子里面的极权者顺序,他又给我扔出来了一个他自以为非常“有力”的论据。

反极权带师认为,斯大林杀人多这个惊心动魄的“独裁者KPI”足以镇压一切反对者。

我只能表示,这种逻辑这位反极权带师非常适合去跟兔粉合流。

兔粉刷GDP的KPI,他老刷死人的KPI。

按照他这个逻辑他得先反完波尔布特再反商纣王。

因为商纣王打着滚杀人也不可能有波尔布特的效率,也没那么多人数。

他既不关心手段的程度,也不关心正当性,这个KPI列的实在是只适合猴亚目的脑壳。

这个逻辑弱智在哪儿呢。

因为30年前和30年后的俄罗斯人民的平均财富和承受能力是不同的。

1923年你高税务征集走农民80%的粮食他连这个冬天都活不过去。你给他留下自留地和拖拉机都没用因为他不会开,他的剩余财富不足以维持他的生活。

1956年你把他的卢布和自留地都抢光了,他还能勉强活着四处流浪。15个月后等着房子维修好。

中间40多年的财富不是斯大林送的,不是赫鲁晓夫好心留的。是他们自己一手一脚挣的。

在赫鲁晓夫横征暴敛之下活下来的人多只是因为30年劳动的积累,这可不是赫鲁晓夫手软导致的存留。

当然,秃子如果继续执政说不定能改改,因为这种人本来就没有什么贯彻政策的常性。但是正常人显然不会夸这是他的仁慈。朝令夕改只能表达蠢和无能,表达不了善良。

这份死人KPI表现出来的不但是脑容量不够用,还是一种惊人的残忍。

一个极权者比另一个好,为什么好,因为他抢劫导致死的人少。

问题我没死是因为我攒了存款,不是你手软啊?

在反极权带师的眼里,死不死人完全取决于极权者的手段,而非人民的承受能力。

在部分兔粉的眼里,GDP数字高低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政策,而非人民的工作。

您快去合流吧。反正都是一样的。在兔粉的眼里人民只是工具,在您眼里人民是极权者摆弄的傀儡。在反极权的表皮下面,深藏的是一颗无视一切人,觉得极权者做了一切的心。

您这个反极权KPI一列出来。我就不打算跟您说啥了。

人蠢书本可以教育他,人主观固执现实可以教育他。

人不善良,那就只有子弹可以教育他了。

————————————————————————————————————

某位顶着个无政府主义运动大佬头像的猴亚目生物终于反应过来我是在骂他了。然后羞羞答答的挂了一段解释自己在说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不是评价个人。

这很可惜的暴露了自己啥也不看的又一个事实。

对于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泡沫。抢掠农民自留地和奶牛,农机制度的彻底毁灭看也不看。

这充分说明了某些人骨子里根本不在乎苏联人到底怎么样,只要能反斯,哪怕捧上来那个更不如前,也可以吹。

高呼苏联人连家养牲畜都不能自主的时代是苏联最好的时代

疯了就是疯了别解释了。

—————————————————————————————————————

我发现现在真的是无法理解,有些意识形态的审判官,是如何能把一桩案子的主犯批到地下,同时又把同案犯吹到天上,然后又不精神分裂的。

但凡看过赫鲁晓夫全传,都会对他从就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开始,再到莫斯科市委的一路,扫清斯大林的敌人的丰功伟绩印象深刻。

一个走夫人路子在斯大林提拔下飞黄腾达,

一个不遗余力的逼迫工业学院的知识分子让他们承认有罪的人。

一个在莫斯科亲自圈定了8500名第一类敌人要求枪毙,其中2000名富农还是他自己添的名单的人

一个和卡冈诺维奇一起亲手执行了乌克兰党委大清洗给洗的干干净净的刽子手。乌克兰中央委员102杀得就剩3。

一个到临死都不肯说一句“我也举手了”只是强调自己被斯大林蒙骗的共犯。

大清洗的人命秃子要扛四分之一

在大清洗中被判处死刑的68万人,虽然罪名都不挨着,程序也不挨着。不过么,这些人绝大多数都属于苏联官僚体系内的人物。在斯大林的怀疑中不分好坏突突突。

当这位暴君死了,这群亲手执行犯坐在了暴君赐给他们的大圆桌上。由于恐惧再出一个对任何官僚系统毫不容情的暴君,由于恐惧自己不明不白的失去座椅。只不过是一群共犯心照不宣的行为。

就可以被吹捧为宽容。就可以吹捧为人性,一群共犯的卸责就可以干干净净。

这是真的牛逼。

他们如果那个时候不签字,或者更进一步如同1932年8月,前莫斯科区委书记米哈伊尔·里奥廷一样直接号召武力推翻斯大林。那还算是条汉子。

另外说一句,斯大林要求处决里奥廷的时候,政治局成员都表示反对。

不签字是可以的。斯大林没那么多只手按着所有人都画圈同意谁被枪毙。

我可以忍受真正的反抗者被处死,这群共犯因为某些“人性”的原因被容忍,但是当他们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还继续作威作福,还能被一群连书都不看的玩意们吹捧多有人性,直接口含天宪免除了他们的罪行。

双标也没有这么干的。

一个同案犯检举揭发主犯最多可以减刑,免刑就已经很对不起被他们签字枪毙的人了。居然还有人吹,就更神奇的不行。

在卫国战争中,向斯大林保证基辅可以守住,在战后的回忆录里颠倒黑白

在卫国战争中当玉米大帝终于回到乌克兰的时候,忠诚的推行农业集体化,忠诚的镇压叛军,忠诚的流放西乌克兰人口。

一群怒骂斯大林是乌克兰大饥荒的罪魁祸首的人,对玉米1944年的行为视而不见。双标双标到冲人来也是够可笑的。

或者说必须是掌握国家的赫鲁晓夫才是赫鲁晓夫,在1944年的赫鲁晓夫又被脑控了?

而且他可从来没觉得这是错的哦,1949年将集体农庄更进一步合并为样板农业城市给斯大林。而且在他的回忆录里面这可是巨大的功劳。还“谦虚”的和乌克兰人分享这份功劳。

“我在乌克兰的最后一年是1949年……这也是我最惬意的一年。我们在农业上取得的成功在全国人民眼里提高了乌克兰的地位与我们乌克兰领导人的愿望……不过,将功劳归到我个人的名下是远远不够的。我自己就是俄罗斯人,我不想贬低俄罗斯人,但是我必须将我们的功劳归结于乌克兰人民。”

他发表在《真理报》上的关于建设农业城的文章展示了他热爱的农业集体化理想,结果被斯大林臭骂了一顿。

随后《真理报》做了一件空前绝后的事——在第二期报纸上登了一个更正声明,上一期由于编辑的失误,忘了注明该文仅仅这只是一篇代表政治局委员赫鲁晓夫同志个人想法、与读者交流的文章,与中央农业政策无关……

等赫鲁晓夫大权独揽,他自然就重新回到这个立场并设法实施了

怎么斯大林搞集体农庄就是十恶不赦,斯大林的忠狗这么搞就不一样了呢?

而且斯大林时代,每户可以保留的自有牲畜包括一大一小两头牛,养鸡养鸭数量完全无限制。牧区允许个人拥有100~150只羊,各户有自留地。

每户自留地的面积,比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大。至于具体大多少我还是不多乳某些人了。

在赫鲁晓夫统治时期啊,农民的独立性被扼杀到了比斯大林时代更加严重的程度(赫鲁晓夫禁止城市居民自养牲畜,这是斯大林这个暴君都不敢想象的事情)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是立刻取消了赫鲁晓夫做出的对农业的各种限制,并恢复了之前马林科夫的大部分措施,但是没有用,因为赫鲁晓夫的朝令夕改使农民彻底失去了对政府的信心,而且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已经改变了俄国持续上百年的市民作息时间,摧毁了俄国-苏联的市民自给农业。

《苏联政权史》对此的总结是

马林科夫在50年代中期通过发展个体副业生产解决全国性食品问题的成功尝试在60年代中期再也行不通了,因此人们再也不相信当权者了,群众担心政策多变。”

斯大林是基于贡税理论,对农业、特别是农民自有园地、自养牲畜征了太重的税,导致农村凋敝。

所以马林科夫大幅减税后,苏联农村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赫鲁晓夫则是基于意识形态,强制剥夺农民的自有园地、自养牲畜。

米夏埃尔·莫罗佐夫《勃列日涅夫传》对这段时间苏联农业政策有个很精彩的描述:

他(赫鲁晓夫)跟农民也闹翻了,在他执政的末期,他开始夺走农民的奶牛——这点甚至于连斯大林也不敢做,因为即使斯大林去做也做不成——连斯大林已知道忍耐的限度,赫鲁晓夫可不知道。……直到1964年末,赫鲁晓夫的许多改革——不论好坏——全都废除了。这时新政权表明它只对一个阶层当真是出于好心的,就是对农民。还在11月13日党中央就给私人饲养牲口创造了便利条件,一切旨在抢走农民最后一头奶牛的打算全都取消。12月23日允许农民在全国出售他们的产品,这直接违反赫鲁晓夫的意图,他限制农民只许在本县出售“自由的高级产品”。

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

梁赞州奇迹这种数据造假到州长必须自杀的破事我都懒得说。

《苏联政权史》提到“虚报粮食产量这种造假方式于1958年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被首次曝光,在鄂木斯克州、诺夫哥罗德州、秋明州、基洛夫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也有类似的情况”
1962年至1963年由于没有饲料被迫宰了三千万头生猪,随之猪肉的供应变得紧张了。1963年生猪头数降到1957年水平之下,这就是赫鲁晓夫打败一切反对者,独霸苏联农业后的状况。最严重的是有由于饲料不足宰的不是私人养的猪,而是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养的猪。到1962年底五千三百九十万头“公养猪”只剩下二千七百七十万头。与此相应,一千六百一十万头私养猪经过1962年这一年,到第二年也只应剩下一半才对,可是到1963年发现,有一千三百二十万头私养猪却熬过了这种糟糕的状况保存了下来。可见,苏联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经过革命后四十五年还没有提高到先宰私养猪,再宰公养猪的地步
米夏埃尔·莫罗佐夫《勃列日涅夫传》

虽然毛子浪费农业机械的破事很夸张,然而夸张到这个程度完全是赫秃子的神奇脑洞构建的

赫鲁晓夫认为,拖拉机站不属于集体农庄,所以不会像农民那样爱护农机,因此决定把拖拉机站卖给集体农庄。

然后结果证明,大多数集体农庄的保养比之前拖拉机站更糟……

拖拉机站的工作人员是拿工资的国家工人,并入集体农庄,大量技术人员不愿意留在集体农庄,缺少维修保障人员造成大量机械报废。

拖拉机站和集体农庄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强制合并的结果就是很多集体农庄觉得农机过剩,只要保证够自己用的就行,而小集体农庄又没有保障能力。

SO……

一个暴君暴到刮地皮天高三尺,所以他是暴君。

另外一位干脆管到你家屋顶上种什么草,他反而是开明的统治者。

双标到不顾事实可太精彩了。

苏联国营农场转为完全经济核算,用自有资金支付一切生产费用和扩大再生产的时间是在1967-1975年。

那个时间段和赫秃子没有关系。

来看看一个真正的参与过俄国经济建设,并且确实反对苏联体制的人。

曾任莫斯科市长,统一俄罗斯党创始人之一卢日科夫的著作是怎么描述苏联的吧

米高扬是这套体系的教父和组织者。在米高扬时期,莫斯科菜摊上一旦出现烂菜就自动表明丧失了党证,因为这种现象被认定是暗中破坏。可是当赫鲁晓夫稍微削弱了残酷的行政责任时,首先在菜摊上有了反映。从那时起,莫斯科人就开始习惯于食用蔫了的胡萝卜和压坏了的西红柿。
勃列日涅夫的停滞时期,烂土豆已经成了体制衰败的明显标志。每一个地区里,如同损坏与霉烂一样,都出现了盗窃、欺骗、受贿等等社会寄生虫。
即便如此,直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末尾,基地还能维持,不过这些基地给讽刺文学提供的资料多于给购买者提供的食品。
随着民主进程的开始,真正的崩溃临头了。供应者如同无家可归的浪人,相信自己不会再抚养在病态状况下生育的儿女,根本就不关心他们提供的蔬菜与水果的质量:基地更像是用刑的囚室,目的是让蔬菜腐烂而不是储存。蔬菜商店根据“不喜欢就别买”的原则向莫斯科人推售烂菜烂水果,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莫斯科人一边骂街,一边购买发黑的青菜。
《莫斯科,我们是你的儿女》

这就是一个反苏俄罗斯人,对赫鲁晓夫,对戈尔巴乔夫的真实评价。

如果真的对苏联民众,但凡有一点同情心,而不是把吹捧一群在斯大林基础上变本加厉的政治小人们作为抨击斯大林的武器,伪装一个不存在的苏联人的话。到这里已经够了。

经济上这么勤奋的祸害苏联人,已经足够体现这个人是啥样了。

至于言论。《静静的顿河》可以在斯大林的治下出版。

但是在赫鲁晓夫治下,《日瓦戈医生》只能在意大利出版。

不管斯大林有多不让人说话,他的品味至少还能做出一些公允的评价,

1931年6月,在高尔基的引荐下,肖洛霍夫和斯大林面谈。

斯大林询问肖为何对白军头目科尔尼洛夫描写得如此温和而不残酷。
肖回答“科尔尼洛夫的行为谈不上温和,但他的确有一些举止和言论符合人民对在军官荣誉准则下培养出来的人和在对德战争中的勇士形象的理解,这些人主观上是热爱俄国的。”
但斯大林强调科是反人民的、杀人无数,血流成河。
肖被说服,事后修改了稿件。
关于小说中描述的布尔什维克对哥萨克中农的过激行为,斯大林问肖洛霍夫哪里得到的材料。
肖回答(大意)他是严格依据档案材料,但目前的历史学家回避这些材料,对国内战争的反应并不符合真实。他们隐瞒了托洛茨基分子的独断专行,对哥萨克人的大肆真眼。是托洛茨基分子破坏了苏维埃政权与中农的联盟,哥萨克的悲剧是托洛茨基的背信弃义造成的
关于《静静的顿河》第三卷让白俄表示满意一事
高尔基说白俄会把任何东西曲解成反对苏维埃的
肖洛霍夫说“白卫军在小说中的好的方面很少,我可是在表现他们在顿河和库班地区的全面溃败。”
斯大林说“我同意,《静静的顿河》第三部里对事件的进程描写是为我们、为革命在工作

斯大林对布尔加科夫的《图尔宾一家的日子》(《白卫军》)的批示

“这个剧本本身,它并不那么坏。因为它给我们的益处比害处多。不要忘记,这个剧本留给观众的主要印象是对布尔什维克有利的:“如果像图尔宾这样一家人都承认自己的事业已经彻底失败,不得不放下武器,服从人民的意志,那就是说,布尔什维克是不可战胜的,对他们,对这些布尔什维克是毫无办法,布尔什维主义无坚不摧的力量。

至于赫鲁晓夫,阻止日瓦戈医生出版的原因倒不是出于什么意识形态,只是这本书太长了,拿到书稿的主席团委员看不完。所以既然作协说最好不要发,那就不要发吧。

一个严抓意识形态,但是对于优秀作品稍有些容让度。

一个不在乎你说什么,但是也听不懂你说什么,作协说什么是什么。

这不过就是把斯大林从他本人换成了作协意见而已,这种区别又有多大呢。

当然,即使这样可能有些人也觉得只要能让人畅所欲言就行。

哦,一个管你的嘴,另外一个要管到您家屋顶种几棵草。

如果说后一个比前一个光辉万丈的话。如果我无论如何干涉和决定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只要你能说话就算好的话,这可真是给反极权爱好长脸。

赫鲁晓夫楼

非要说赫鲁晓夫什么好事都没做过,也是不客观的。

在他致力于在大清洗时期配合杀害自己的同僚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做好事的。

推广在废弃工厂里面养蘑菇给兔子做饲料,救了很多人。

这是切实发生的。

他最为值得一提的应该是赫鲁晓夫楼了。用具体数据来说明一下

二战结束后苏联城市人均住房面积4.12平方米。每一间房屋平均挤4.05个人

然后苏联经历了战后十年重建和七年计划两个房屋建设高潮。

四五和五五两个计划内组织国家和私人住房建设9亿平方米,平均每年9000万平方米。

1959年2月苏共21大批准七年计划,赫鲁晓夫公布未来七年政府将在住房建设方面投资3750-3800亿卢布。

平均每年投资535-542亿卢布,相比而言,过去30年苏联政府在房屋建设投资额约为300亿卢布/年。这一投资额比往年高80%。

另还计划投入1100-1200亿卢布用于房屋维修和建筑材料生产。

计划建造6.5-6.6亿平方米,略高于以往年均。

整个计划预计可满足1300万家庭的住房需求。

实际七年计划共计完成4.3亿平方米,其中私人建筑单位建造房屋2.47亿平方米。

七年计划结束后全苏范围内城市人均住房面积首次达到了9.72平方米。实现了国家卫生部门在1928年制定的人均最低住房标准。

当然,虽然这个计划的完成量也就三分之二。但是计划没完成这个问题应该说,不是赫鲁晓夫的责任。

50年代苏联专家会议对苏联住房问题的原因总结是,

资源管理混乱,工地建材和劳动力管理不善。

私人建筑单位发展不足。

实际是否能解决完全看实际资源和地方苏维埃的素质。

1963年白俄罗斯共和国,立陶宛共和国,爱沙尼亚共和国,亚美尼亚共和国完成住房建设计划,其他共和国均未完成。

1964年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完成。

不过这玩意也不是没有问题。

1965年建筑质量部门对全苏新建楼房进行抽查,斯大林格勒20%新建住宅存在质量问题。其他地区程度不等。

最高苏维埃于1965年颁布《建筑质量法》严格规定了房屋质量,不过1967年俄罗斯共和国。拉脱维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只有25%的住宅楼过了质量审批。勋章帝也没什么脸黑玉米。

七年计划的房屋维修部分的资金有大部分被挪用了。(这个问题在1966-1969年也一样,这事大家一般黑,也没人能指责玉米)

当时的房屋维修工作以彼得罗扎沃斯克地方举例,在接到大量住户上报后,政府房屋维修部门15个月后才启动工作。

1959-1961年期间全苏有300万住户不得不到处奔波,寻找新的居住点。

以这个工作量计算,赫鲁晓夫让900万户人有了新家,让300万户人流离失所。终究还是个正数。

另外反正苏联这个资金挪用和地方工作效率拖沓这个问题谁也没解决,指望玉米能解决那是开玩笑。

有人倒是能解决,但是做不好就枪毙这一套不是没人接受么。

所以请苏联老百姓忍着就得了。


user avatar   john-brown-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乎关于赫鲁晓夫楼的最全面介绍#(好久没写干货了)

//很多答主都提到了赫鲁晓夫楼,但目前还没有对赫鲁晓夫楼来龙去脉进行全面介绍的。考虑到知乎上仍然有大量对健证撕逼没有兴趣、渴望了解知识的人,因此本答案绝大多数内容都将是关于赫鲁晓夫楼本身的,谢绝一切暴论和键*撕逼


赫鲁晓夫时代之前的苏联公共住房——从十月革命到卫国战争

尽管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最著名的住房福利就是赫鲁晓夫楼,但是苏联的公共住房却远早于赫鲁晓夫时代。1920年,苏联在伊凡诺沃(Иваново),彼时称为伊凡诺沃·沃兹涅斯科(Иваново-Вознесенске)首次尝试为工人阶级兴建公共住房,建成了苏东国家历史上的第一个“工人新村”。这也是包括我国国企大院在内的一切曾经和现在处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公共住房之母。受当时条件所限,这套工人新村的住宅以木质建筑为主[1]。彼时,距离十月革命也不过3年。

但苏联之后的工人公共住房理念却并不是本土产生的。1926年魏玛共和国委托德国建筑师、城市规划师Ernst May规划法兰克福新城。Ernst May在规划新法兰克福时,在郊区规划了集体的工人公共住宅,这使得彼时的魏玛德国拥有了全世界在城市郊区兴建工人集体住宅最先进的经验。按照Ernst May的规划,法兰克福两年内为工人新建了5000套住房,五年内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0。

Ernst May的巨大成功正在引起了准备兴建工人公共住房的苏联的高度重视。1927年,苏联专家代表团前往德国,考察Ernst May的先进经验。1930年,Ernst May携同自己的规划师团队前往苏联,帮助苏联进行城市规划和公共住房设计。这一苏外交流通道也被成为“梅之桥”(May's Bridge)。

然而Ernst May的工作并不顺利。他发现尽管苏联邀请他们规划新的城市,可是各路官僚的想法总是高于他们规划师。他对苏联的种种乌托邦式幻想也逐步破灭。但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新法兰克福的规划中用到了混泥土,而苏联的混泥土产量不能满足规划的需要,导致大量工人住房最终还是要是用木材做原料。1933年,Ernst May离开苏联。在离开前,他前往了乌拉尔山以东的4座自己设计的城市视察,它们分别是:钢铁重镇马格尼托格瑞斯克(Магнитогóрск)——著名的“马钢宪法”就诞生于此;奥尔斯克(Орск),即奥伦堡的新城;靠近新疆阿尔泰的两座煤炭工业城市新库兹涅茨克(Новокузне́цк)和克麦罗沃(Ке́мерово)。

(题外话: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具有标杆意义的单体工人公共住宅既不在德国,也不在苏联,而是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红色维也纳”政权委托著名建筑师Karl Ehn设计的马克思大院(Karl Marx-Hof)。该建筑于1930年完成,至今仍是人类经典建筑)

在Ernst May之后,苏联亦尝试对工人集体住房进行了尝试。两位建筑师А. К. Буров和Б. Н. Блохин在莫斯科进行了大型钢筋混泥土工人住房的尝试;1931年建筑师A.C.沃森科(А. С. Ваценко)用新的板来建造简单的预制板房屋。尽管这些建筑过于简陋,几乎没有给工人留多少个人隐私( @Coldstream 提到的赫鲁晓夫时代“人们有了隐私”,是因为之前的很多建筑根本没条件给住户创造多少私密空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规模工人公共建筑的兴建被迫终止。但恰恰是由于这些建筑的简陋,使得战后重建时,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予大多数人住房。

斯大林时期大多数工人的住房 (下图)

赫鲁晓夫时代前的苏联公共住房——从斯大林时期过渡到赫鲁晓夫时代

传统的公共住房肯定无法再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战后苏联经济飞速恢复,新的工人公共住房的研发刻不容缓。自1947年起,苏联的建筑师们开始尝试更先进的住房,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1948年,根据苏联建筑科学院建筑设备研究所(建筑师B. Bogomolov,工程师G. Kuznetsova)开发的一个项目,在猎鹰山(地址пр. Будённого, 43;不要问我为什么粘贴地址,我也不知道,就是想粘贴一下)上建造了第一座实验性全钢框架框架房屋。

这种走廊型布局的房屋采用跨度为5.24 + 1.78 + 5.24 m的三跨横向钢框架,之后又废弃钢框架,转而使用钢筋混凝土。在猎鹰山这座公寓施工期间,大部分部件的生产都在建筑工地上完成:用于墙板隔热和防潮的装置,用石膏小板进行的室内装饰——这拖累了建筑进度。

1949年起,在莫斯科Хорошевского шоссе (霍罗舍夫高速公路?但这明显是一个房屋建筑啊?俄语渣求翻译)建设中,苏联又借此机会掌积累了关于钢筋混泥土结构建筑建设的更多经验。

1949年后,在莫斯科Хорошевского шоссе(姑且先翻译为霍罗舍夫高速公路)周边,苏联兴建了大量钢筋混泥土建筑。

总之,此时尽管苏联相当数量的工人仍然住在前文提过的那种简陋住房中(毕竟苏联又不只有莫斯科市区),但能容纳更多工人居住、居住条件更好的新式公共住宅的技术已逐渐成熟

赫鲁晓夫楼:赫鲁晓夫时代早期的住房建设改革

1950年9月,曾在建筑工业部负责的杜多洛夫(Н.П. Дудорова)向赫鲁晓夫建议改革苏联公共住房,并得到苏共中央的积极应对。斯大林逝世后,马林科夫呼吁扩大住房建设,并在1954年3月得到了城市居民住房状况的研究报告。[2]这些报告表明了苏联大规模城市住房建设的急迫性——以今天的视角看,历史证明了其正确性,苏联的城市化率到1956年激增至48.4%。但在1952年,苏联城市居民住房库存仅为2.082亿平米,比战前的1.67亿平米高了不少,但已经无法满足苏联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了。

需要额外说明(因为有大V在这个问题下扯淡),后来的苏联城市公共住房建设和马林科夫关系并不大,因为马林科夫在1955年2月8日之后便不再担任部长会议主席,后面的建设时他已经不再掌权,轮不到他来指挥。而在马林科夫担任苏联政府首脑时期,他对苏联城市公共住房建设起过推进作用,但在全苏大规模建设“赫鲁晓夫楼”时,马林科夫早已失势,他连建筑方案的提出都没有赶上。

#“赫鲁晓夫楼”的出现,是苏联城市居民快速增加与城市住房供应不足的矛盾、城市居民对住房质量提升的需求与斯大林时期留下的住房居住体验太差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必然结果。换谁当时在苏联掌权,都要解决这两对矛盾。

赫鲁晓夫楼——“他改变了苏联建筑”

1954年,赫鲁晓夫在会见苏联人民时,做出了“居者有其屋”的保证。8月19日,《关于发展预制钢筋混泥土结构建筑及其部件的生产》(«О развитии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сборных железобетонных конструкций и деталей для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法令出台。由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七姐妹”都是新古典主义风格,这些建筑非常美观,但却无法满足绝大多数苏联工人的住房需求。

12月7日,赫鲁晓夫在第二届全苏建筑从业者大会上,发表演说批判斯大林时期建筑师的设计工作,指责他们在艺术设计上花费了太多的经历和资源,却不考虑苏联大多数人民仍然急需住房。

…понимают архитектуру слишком эстетически, как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ую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а не как средство удовлетворения насущных потребностей советского народа. Это они тратят народные деньги на никому не нужные красоты, вместо того, чтобы строить проще, но больше.
...他们(注:指建筑师)从美学角度将建筑理解为艺术创作,而不是满足苏联人民迫切(住房)需求的一种手段。正是他们将人民的钱花在了没有人需要的艺术美学上,而不是让建筑更多、更容易建设。——赫鲁晓夫,1954年12月7日

自此,赫鲁晓夫彻底苏联建筑界的风向——实用性、功能性以及易于生产复制,才是赫鲁晓夫时代苏联建筑的“政治正确”。苏联建筑史学家Хан-Магомедов, Селим Омарович对此评论到“艺术一般都离开了建筑(что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образ вообще уходят из архитектуры)”。

总之,去掉各种花里胡哨的装饰后,赫鲁晓夫时代苏联的建筑成本比斯大林时期降低了至少30%[3]

除了对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排斥外,赫鲁晓夫对苏联城市公共住房的另一大改变,是让“数理统计走进规划(В градо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была привлечена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и-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ая наука)”——居民的日常需求,花多长时间去上班,花多长时间去学校,花多少时间去医院诊所,都被严格计算并被考虑到规划当中。

赫鲁晓夫楼:住房短缺在苏联成为历史

大多数人对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记忆主要是赫鲁晓夫震惊世界的“秘密报告”,但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另一份讲话却是毫无争议的——那就是他提出彻底终结20年住房短缺的任务。

1957年7月31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苏联住房建设的发展》决议(«О развитии жилищног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в СССР»)。苏联的公共住房建设模式被整理在一年后发表的《住宅建筑》中(СНиП II-В.10-58 «Жилые здания»),“赫鲁晓夫楼”正式开始大规模建设。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时,住房短缺在苏联已经成为历史。

赫鲁晓夫楼的几种主要型号

Серия К-7

K-7是第一个大规模建设的赫鲁晓夫楼,由拉古琴科(В. П. Лагутенко)设计。它的优点非常突出——廉价、安装简单。苏联在K-7的建设中,曾经创造过12天建成一栋楼的苏联速度。

但K-7也是最简陋的。如今莫斯科市政府已经拆除了大多数K-7建筑。

Серия 1-335

1-335型号是最常见的五层赫鲁晓夫楼,其设计者为建筑师Б. Н. Баныкин, И. Б. Артемьева, Л. А. Смирнова(懒得翻译名字了)。

1-335共有4种户型,含一室、二室、三室,无独立浴室,没有垃圾道(国企大院长大的90后应该知道这是什么)。

Серия 1-464

1-464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赫鲁晓夫楼之一,与其他类型的“赫鲁晓夫楼”相比,1-464的户型普遍都有阳台,很多还配备有独立的浴室。70年代,在白俄罗斯的新城建设中,1-464型号出现了带电梯和垃圾道的新型号。

在90年代中期,部分1-464还被当局进行了改造。

Серия 1-447

1-447是各型号的“赫鲁晓夫楼”中质量最大的(貌似是因为建筑用了很多砖?)。这一型号普遍没有阳台(上图中的那不是阳台,是居民自己在窗户外安装的,乍看上去有些像阳台)。之后开发的I-447С-47, I-447С-48, I-447С-49等型号安装有电梯,除一室外的户型也有独立卫浴。


回到题目

题目问“活在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是什么感觉”,那么,对于大多数苏联公民,最主要的感觉就是“国家发房子住了”

尽管无论谁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掌权,都要设法解决苏联人民的住房问题。但赫鲁晓夫毫无疑问为苏联人民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并且这份答卷被东欧、亚洲、拉美、非洲的公共政策制定者抄了过去。


“赫鲁晓夫楼”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的伟大在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人口超过一亿的大国里,没有一个人民需要为住房发愁。

仅凭这一点,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就无愧于“伟大”。

参考

  1. ^ http://rifsm.ru/u/f/js_12_07.pdf
  2. ^ https://www.vestnik-mgou.ru/Articles/Doc/11360
  3. ^ https://cyberleninka.ru/article/n/massovoe-zhilischnoe-stroitelstvo-v-istorii-sovetskoy-povsednevnosti

user avatar   excalibur-1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个赫鲁晓夫时代的变化:住房

赫鲁晓夫也许是苏联领导人中真正关心过普通苏联人民生问题的领导人,在位期间,他启动了大量的屋宇建造计划来改善苏联人住房条件。虽然赫鲁晓夫屋宇计划建出的房子灰暗单调而且质量欠佳,但是却让几百万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赫鲁晓夫在位期间,根据预制材料的使用情况推断,苏联每年的房屋建造速度几乎翻倍增长,上千万人搬进了他们自己的房子,他们大多数是以从当局那里租赁的方式获得住房,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所有权类型的住房。

在此之前,在苏联的一些大城市,一家人通常挤在公共公寓的一间屋里,每个人的生活区域用帘子隔开,这种情况在斯大林主政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非常普遍。现在,虽然新公寓房只有一两个房间,外加厕所和厨房,但是却极大地提升了苏联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

俄国作家 Leonid Pinsky,在一次谈话中认为赫鲁晓夫的屋宇建造计划是后斯大林时代最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变化。据他观察,几百万人从此有了“关上自己房门”的权利,由此产生了一个意外的政治后果:那就是在自家房间里,人们有了隐私,并且解放了交谈

当然,像Leonid Pinsky这样一类人,房间肯定会被窃听,另外苏联的领导层成员都有被窃听的“特权”。但是大多数苏联平民却没有这样的待遇,毕竟招募一半的国民去窃听另一半国民的谈话,经济和社会就没法发展了。因此KGB不得不招募线人,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重点对象身上,这种工作方式在以前集体公寓时代很容易,但是现在不行了,人们有了自己的房门,关上门他们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和家人和值得信任的朋友交谈。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知识分子们公寓里的饭桌上,诞生了赫鲁晓夫时代甚至是勃列日涅夫时代,最自由、传播最广泛的谈话。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jiao-zi-you-fang-zhang-xian-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玉米时期确实比慈父时期有相当大的进步,这是事实,倒用不着刻意反对。但按照这个逻辑的话,勋章时期也比玉米时期好很多啊,连俄罗斯人自己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把勋章作为最好的领导人来看待,为啥很少人捧勋章?这些人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玉米否定了慈父这件事。那么我们当然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玉米时期取得的进步,到底是继承慈父的方面更多一些,还是否定慈父的方面更多一些?如果是前者,那么玉米的成就根本就不能用来否定慈父。

之前有一个答案列举了玉米的很多功绩,我在分析这种答案的时候,往常是要直接@原答主出来的。但我刚才看了一下,原答主被封了,@一个不能还嘴的人实在不够厚道,所以直接截图并分析。

一、原答主认为赫鲁晓夫“创立”了苏联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成就”我一看就就觉得不对劲。众所周知,布尔什维克一直主张实施广泛的国家保险政策。伊里奇甚至在十月革命前就提出了国家保险理论,哪里轮到到玉米来“创立”。结果按照原答主提供的论文一看:

苏联关注知识分子的社会保障 , 1925年实施了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服务一 定年限退休保障 。 1929年服务年限退休保障被拓展到城市和工人城镇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包括学院的科学工作者、大学教师。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实施医务工作者、兽医、农技师服务年限退休保障。1933 年对民航工作者实行服务年限退休保障 。苏联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在1936年12月通过的苏联宪法中得到巩固和确认。 宪法第120 条确定苏联公民享有年老、 生病和失去劳动能力时的物质保障权。 宪法取消了社会保险针对个别领域的劳动者先前存在的限制, 老年退休保障普及到职员。
卫国战争年代为了适应战时条件苏联通过许多法规全面改善军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社会保障。 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后, 实施卫国战争残疾人和死亡士兵家庭保障措施的同时, 首要的是保障在工业最重要部门直接从事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劳动者。 这一时期关于退休金的法律有很大缺陷,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员取得不同的退休金, 退休保障过度膨胀, 特别是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1949年和1952年实施了畜牧业工作者, 农庄领导和负责人, 机器拖拉机站、 护林、 机械畜牧业、 草场土壤改良站、 农业机械化学校专家服务年限的退休保障, 但是其他集体农庄庄员的物质保障本质上没有改变。
——《浅析苏联社会保障制度》

从原文不难看出,早在慈父时期,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虽说有很大缺陷,但远不是一片空白。即便是原文也只说玉米“发展”和“完善”了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原答主所谓的“创立”完全是刻意拔高。当然,慈父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远不如后来那么完善,不过这又涉及到一个著名笑话了:某人看见邻居的第三层楼修的很漂亮,于是告诉工人不用打地基,直接给他修一个一模一样的第三楼就可以了。

二、原答主认为玉米关闭了古拉格。

那么问题来了,苏联开始关闭古拉格真的是玉米的功劳吗?很显然不是,被玉米枪毙的贝利亚早就在着手逐步关停古拉格了。

玉米的另一个政敌马林科夫实际上也在开始主持大规模的平反工作

由此可见,开始关闭古拉格实际上是贝利亚起的头,这非常有意义。因为内务部是古拉格的实际负责者,既然内务部主动提出要缩减古拉格的规模,这个过程无疑就容易得到共识。这也证明即便没有玉米,其他人也会逐步关停古拉格,这根本算不上是玉米的功劳。实际上,慈父晚年已经采取了一些缓解矛盾的政策,比如废除死刑(1947年,1950年恢复对危害国家者的死刑)。其继承人无论是谁,都只会进一步放松而不是收紧。

当然有人就要问了,既然慈父晚年采取了放缓的措施,废除古拉格又是个普遍的共识。那慈父为什么没有在他在世的时候关闭古拉格呢?这个问题问得好,既然慈父晚年没有废除古拉格,那说明当时必定是还有支持古拉格制度的人存在。这些人都有谁呢?有的人大家都知道,还有一个人可能大家就想不到了。原答主很多资料为了证明可信度都标注了来源,但唯独为了证明古拉格残暴而引用的一大堆截图没有标注来源。其实不用神神秘秘的,这些截图很明显来自于《苏联劳改营史研究(1918-1960年)》,其中就有这么一段史料:

这下大家知道读原文的重要性了吧?我们这里先不讨论玉米本人的责任问题,只是这么探讨一下:既然玉米在战后古拉格问题上是推波助澜过的,废除古拉格和平反工作又是他的政敌开始着手进行的。那么有多大的脸才能把废除古拉格的功劳安到他的头上?

三、原答主说玉米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照她的说法,苏联人在玉米时期生活改善很大。不知道当年的苏联人有何看法

玉米时期最后几年,苏联人食品没有比慈父时代丰富一些,价格倒是涨了,然后原答主代表苏联人民表示苏联人吃东西可以翻倍了,苏联人民:喵喵喵?

实际上玉米时期农业进步主要在垦荒运动前期,这一段时期有巨额的投资和大量新开垦的耕地,农业产量的确提高了不少,但随着玉米的瞎折腾,好日子很快就过去了:

由于玉米的乱折腾(他是怎么折腾的其他答主都写了),苏联的土豆收成还比不上30年代,粮食供应:“并不会比斯大林最后几年的供应丰富很多”。最后玉米只好败家拿黄金买粮食。

其实当年慈父早就意识到苏联农业极度容易遭到天灾打击这一情况,为此还专门进行了“地球改造计划”。该计划如果能完成,能大大提高苏联农业对抗天灾的能力。还不是玉米自己嫌这个计划见效慢,结果是花了巨额资金种的玉米大部分打了水漂,而且一遇到天灾连主粮都保不住。这个锅慈父总不用背了吧?

关于地球改造计划的详情,可以参看这篇文章:

至于有的答主说玉米时期和慈父时期相比就是天堂,看看民德领导人莫罗德是怎么说的

虽然慈父时期是勒紧裤腰带搞建设,但慈父时期还是有一段时期的好光景,“有足够的粮食,衣食无忧”,甚至让玉米之后的勋章时期都有苏联人怀念。当然有人可能会搞田忌赛马,专门拿慈父时期最困难的时候说事。对此我表示:开心就好。

还要说一句:莫罗德实际上和矿泉水是一路人,准备从立场上来反对他这句话的可以退散了。

四、原答主认为玉米更新了干部队伍

这个论调更不值一驳。慈父时期干部制度有漏洞,理论上是有干部终身制的可能。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慈父时期干部更新的速度其实是相当快的:

即便是苏联的流亡者都承认,慈父时期和汉武帝一样,实行的是“后来居上”的政策,高级干部平均年龄只有三十至四十岁。而且慈父还主动推行干部年轻化政策:

慈父时期干部队伍既然已经有年轻化的特点,玉米实现了干部更新的说法从何而来?事实上即便是基本支持玉米干部政策的学者也承认,苏联的干部高龄化实际上就是玉米时期开始的

现在有的捧玉米的人就刻意地和勋章时期来比年龄,却不敢和慈父时期来比。总之一句话,说玉米实现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纯属不看疗效看广告。

五、原答主认为玉米时期科学进步

不难看出,她列举的这些方面都是宇航方面的成就,那么这些成就是不是玉米主持的呢?很不幸,慈父时期就开始研制远程导弹和火箭技术了,主持这方面技术的,又是玉米的政敌马林科夫

大家可以去看原来的视频,并推荐关注UP主

实际上就在玉米之前,苏联的远程火箭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1951年苏联已经在为载人航天做初步准备:将狗送入高空了。没有慈父时期的这些技术积累,玉米拿头去取得“重大的科技成就”?

而且慈父时期还有其他领域的科学成就:

尼·谢苗诺夫(1896-1986)著名化学物理学家,开辟了有关燃烧、爆炸、火焰传播的独立研究领域,1934年创建了链反应的数量通论,研究了混合气体的热爆炸理论,著有《化学反应速度与链锁反应》与《化学反应论》,1956年与美国科学家C;欣谢尔伍德共获诺贝尔化学奖。
巴·切连科夫(1904-1958)物理学家,1934年在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作研究生时发现了“切连科夫效应”。所谓切连科夫效应是指当带电粒子在某些透明介质中以大于光在介质中的速度传播时,这种带电粒子就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波。切连科夫由于发现和解释了切连科夫效应,于1958年与苏联物理学家塔姆、弗兰克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伊·弗兰克(1908-1990)物理学家,1937年与塔姆一起,对切连科夫效应提出了理论解释,三人因此同获195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列·朗道(1908-1968)杰出理论物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固体理论、低温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及量子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为物理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创立了第二种相变理论,阐明了相变和物体对称性之间的深刻联系。1941年又创立了液态氦的超流动性理论,预言了第二超声波的存在。朗道对物理凝聚态理论、特别是液态氦的研究有卓越贡献,因而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彼·卡皮察(1894-1984)物理学家,低温物理学和强磁场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其科学成就主要集中在低温物理的基础研究方面,享有“低温物理之父”的美誉。1934年在剑桥大学蒙德实验室工作时建立了第一台氦液化器,通过实验解释了液态氦的“喷泉效应”。因在低温物理的基础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1978年与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威尔逊一起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普罗霍洛夫,1916年 7月11日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的艾瑟顿。1939年毕业于苏联的国立列宁格勒大学,1946年获物理学-数学博士学位。1939~1941年及1944~1954年在苏联科学院物理学研究所先后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振荡实验室主任等职。1968年起任副所长。1959年后兼任国立莫斯科大学教授。1969年后兼任《苏联大百科全书》总编辑。1952年,普罗霍洛夫与Н.Г.巴索夫提出借助量子系统产生电磁振荡,1954~1955年研制出氨分子束微波激射器。1957~1958年研制出顺磁微波激射器,1958年提出采用红宝石制造量子电子器件,并提出开放式谐振腔设想,1967年提出研制气动激光器的设想。1966年普罗霍洛夫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1970年起任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委员。1973年起任苏联科学院普通物理学和天文学学部秘书。1971年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除此之外,慈父时期还有柯尔莫哥洛夫的《概率论》、亚历山大·弗里德曼的膨胀宇宙思想、 扎沃伊斯基发现电子顺磁共振现象、首个北极科学漂流站以及从苏联到美国的极地飞行等成就,不赘述。

进行总结的话就可以看出,玉米的所谓成就,基本上都是在慈父时期就打好了基础或进行了前期准备的。他自己独创的东西几乎都是瞎折腾。对此苏联人自己都心知肚明:

连几十年前的苏联大学生都知道玉米“不过是在吃遗产”,现在有的人好像反而糊涂起来了。其实他们也不是糊涂,就像我最开始说的一样,他们主要看中的就是玉米否定了慈父。搞笑的是玉米唯一的“功劳”是否定慈父,结果现在俄罗斯人对他的评价远远赶不上慈父

根据民调,有70%的俄罗斯人正面评价斯大林在历史上的作用,总共有19%的人对其作用持负面评价。
51%的受访者表示出对斯大林的尊重或好感。“尊重”选项增长最大(增加了12个百分点),有41%的受访者对斯大林持这一态度。
那些由于忿恨、恐惧或厌恶而对斯大林持消极评价的人的比例为14%。
据“列瓦达中心”指出,对斯大林的认可度与受访者的年龄和政治信仰无直接关系。持积极态度受访者的比例在所有年龄组或各政党的支持者中都占优。

怎么评价呢?还是那句话,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最后说一下赫鲁晓夫楼的问题,有的同志 @Coldstream 把这个当成是玉米的功绩,甚至说玉米是“苏联领导人中真正关心过普通苏联人民生问题的领导人”,这直接把之前苏联改善群众住房问题的努力当空气了。

由此可见,慈父时期新建成住房面积也不少,客观分析,造成慈父时期住房紧张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建筑技术落后,二是工业化带来的城市人口急速膨胀,三是遇上了史上最强拆迁队——德军。在这些情况下,慈父能在战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迅速解决2500万无家可归者的住房问题,已属不易。

慈父在解决住房问题上花的心思也是不少的,除了向德国和法国学习之外,也在摸索自己的建筑方式。其实在赫鲁晓夫楼之前,还有一种大规模建设的房屋样式:斯大林楼(Сталинка)。但在技术成熟之前,苏联一直在用传统砖石技术修房子,建房速度始终有瓶颈。

问题的最后解决是靠莫斯科新修的两个混凝土厂:1953年的Presnensky厂和Khoroshevsky厂,这两个厂可以大规模生产预制板,这才让之前小规模试行的装配式住房有了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所以玉米在推广赫鲁晓夫楼上面有一定功劳,但要说之前的人就没有“关心过普通苏联人民生问题”。慈父表示:“我也知道预制板又快又省钱,但我死了这两个厂才建起来,要不你先想法给我变一堆水泥预制板出来?”

赫鲁晓夫楼除了是在慈父时期就开始进行的准备,最初的负责人又双叒叕是马林科夫,链接上面就有。不重复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捧玉米,确实比那位答主的答案有几分道理,但慈父和马林科夫也还是应该沾点光才对。


user avatar   fu-you-de-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实名反对 @sendsix


文中对赫鲁晓夫时代的吹捧和对斯大林时代的抹黑都不是事实,这一点已经有许多人加以驳斥。不过我并不想讨论这一点。

文中为了攻击斯大林,不惜引用托派分子编造的种种谎言,对此我也同样不想加以驳斥。

不过有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而阶级敌人则对苏联和苏共的「去布尔什维主义化」欢欣鼓舞。1940年8月16日,戈培尔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布尔什维主义正在抛弃一切还称得上布尔什维主义的东西」。但斗争没有停止。

本来阶级敌人的诬蔑不值一提。托派和sendsix先生这样离奇的赫鲁晓夫粉利用纳粹分子的诬蔑来攻击斯大林,只能证明他们的阶级立场站在纳粹一方。

不过,关于这个《戈培尔日记》,我还稍微有一点新的发现。我事实上刚好有英文版的《戈培尔日记1939—1941》(1982年版,Fred Taylor编译):

那么很遗憾,我本来想好好看看戈培尔在1940年8月16日的日记中是如何诬蔑苏联的,至少也要核对一下上下文,谁知:

Last part of 10 August 1940-fist part of 17 August 1940 missing

1940年8月10日日记的后半部分到1940年8月17日日记的前半部分已遗失

然而托洛茨基分子却能够发现1940年8月16日的戈培尔日记,并且加以利用。这真可谓是一个奇迹,一个学术史上的重大发现!

那么可能性有两种:

1、托洛茨基分子在战火中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了戈培尔1940年8月16日的这一页日记,而且一直藏之名山秘不示人;

2、托洛茨基分子还有Sendsix先生自己杜撰了这则已经遗失的日记。

对于第一种可能性,我们不禁要问:托洛茨基分子到底有多热爱戈培尔?

对于第二种可能性,我们则不禁要问:托洛茨基分子和Sendsix先生是有多尊敬纳粹而仇视苏维埃政权,以至于不惜伪造一句纳粹日记来黑苏?

这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莫斯科审判时期,右派-托洛茨基派平行总部嫌疑在法庭上的供述:托洛茨基分子和戈培尔之间到底有什么深厚的关系,以至于托派要么为他藏了(至少)40年日记,要么编造他的日记来黑苏呢?


至于王陶陶先生最高票答案重复古老赫吹段子一事,我不想置评,毕竟他就是这样的人了。

赫鲁晓夫时期官僚们都能贱卖国有资产了,还要怎么提高他们的待遇才满意呢?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跟活在特朗普时期的美国一样,明知一个傻子在台上,你无可奈何。

方向,没有一个是错的;

方法,没有一个是对的。


user avatar   881015-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我眼里,苏联是世界第一强国,比美国强大不知多少倍。虽然他在实践共产主义的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最终也毁于这些错误中。但他依然在我心中是英雄。(我确实有悲情英雄主情结)

十月革命前他是什么水平?打不过英法,普鲁士,勉强和土耳其掰手腕。美国没单打过,目测也不是对手。

到30年后,1949年,他什么水平?和美国平起平坐。别忘了,他还硬刚了法西斯的成吨的暴击。

再20年后他什么水平?对比各种产能,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数据我就不贴了,有兴趣自己百度。

换句话说,他能造出世界上最丰富的商品,最尖端的科技,他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单一国家进步最快的时期。短短50年,你让一个被英法美日轮着暴揍的国家,变成一个世界革命的胜利者,还带着一帮小弟建立新秩序。

而这个过程天朝用了快70年了,还没成功。

再过20年呢,他又是什么水平?

他死了。没水平了。是被自己体内的蛀虫蛀空了。他都快没呼吸了,美国还在边上吸走空气,中国带着一干小弟还站在门外嘲笑。当然了,这一切怪他自己。

苏联就是那个在共产实验室里率先做着最危险实验的人,别的人不是远远躲着看,就是大声嘲笑他。最后实验室爆炸了,众看客不是鸟兽散就是拍照发微博,最恶心的是美国,干扰实验不算,还要鞭尸。而谁又能知道苏联,那具蓬头垢面,肢体残缺的尸体,活着的时候,是最接近实验真相的人。

如果你非要说吃玉米是种迫害,那我觉得你要的答案是:非常不幸福。


user avatar   gong-he-wei-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这么个回答

那么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生活条件是否如这位 @彼得·克鲁泡特金 说的那样呢?

先来看看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那么经过这样的“改革”后,苏联的农业变得怎么样了呢?

光是农业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苏联人民的生活得到怎样就可想而知了


克鲁泡特金先生声称在住房和医疗方面存在着改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些改善是赫鲁晓夫官僚集团的功劳吗?其本质是怎样的呢?


最后, @彼得·克鲁泡特金 为什么要如此吹捧苏联无产阶级的敌人赫鲁晓夫呢?他在此前已经给出了答案

是的,这位先生非常清楚赫鲁晓夫是列宁主义的敌人,而这正是其中的原因。




     

相关话题

  美国会分裂吗?怎样分裂?特朗普的改革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戈尔巴乔夫? 
  二战前社会主义国家只有苏联一个吗? 
  此次俄罗斯打击乌克兰的官方理由是什么? 
  二战的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到底是美国还是前苏联? 
  为什么每朝末年明明已经内忧外患,大臣还是各贪各的,压榨百姓,争来争去,压上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是否喜欢用「四大…」对事物进行排名?为什么? 
  怎样的人在中国的生活比在美国好? 
  元朝、蒙古帝国的继承国是蒙古国还是中国?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中 美国的态度为什么如此强硬,而苏联却显出疲态?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英武器代差有多大?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国际主义属于左派,民族主义属于右派?
下一个讨论
想问知友们有哪些因违规删除的奇葩回答或评论?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