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马岛战争? 第1页

     

user avatar   paizhaor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话说最近几年,老夫每年都要雷打不动去两次马岛,不知道算得上我乎到访马岛次数最多的人咩?

那么老夫就从屁民视角出发,试着纠正关于马岛问题的一些常见误区吧。


误区一:中国站队阿根廷的原因是香港回归问题/第三世界抱团/反帝反殖民立场等等

以上皆错。

首先,关于马岛的主权争议,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不站队。

事实上,除了南美西语国家站阿根廷,以及英联邦各国站英国之外,其他国家,哪怕暗搓搓地拉了偏架,至少在官面上,也是两边不帮的。

然而蹊跷的是,一向低调的中国,不仅在马岛问题上选择了站队,还反复横跳,直到70年代末才跳到阿根廷一侧,这一举动很不寻常。

中国站阿根廷的关键原因,是台湾问题。

比如,贴一段华姐的发言吧:

华姐啊华姐……你说咱高调放话支持阿根廷方面对马岛的主权要求也就得了,后面还刻意跟一句“阿根廷坚决奉行一中原则”,这话是说给谁听的呢?

总之吧,各位,理解了台湾这个关键点,下面很多误区就很容易想通了。

哦对了,顺便一提,台湾也站队了,他们站英国。


误区二:英国占理,阿根廷不占理。本来就是英国地盘,阿根廷强取豪夺

错。

马岛主权归属的法理问题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判断英国或阿根廷哪一边更有理——或者说在主权争议的问题上讲理本身就是特别没意义的举动——但至少,就算马岛真的归了阿根廷,也不会产生什么违和感。

毕竟,1767年法国把主权转让给盟友西班牙,就是为了膈应英国。

而且哪怕1833年英国武力赶走阿根廷人,最终取得马岛事实控制权之后,阿根廷还是定期在刷各种宣示主权的日常(可以类比一下中日是怎么围绕钓鱼岛互相刷日常宣示主权的)。

顺便一提,1833年那阵,阿根廷明明知道全世界唯一有可能跑到南大西洋夺岛的就是英国人,居然还安排了英裔雇佣兵去守岛……不愧是板鸭和意呆利的直属后代啊,蠢萌程度可见一斑。

具体的历史懒得继续展开了,总之各位可以简单瞄一眼维基百科上的时间线,对双方相爱相杀的复杂程度应该能大概有数:


误区三:公投结果偏向于留英

各位,请回头看看误区一。为啥中国要高调跳出来站阿根廷?

还不是因为不能忍公投定生死的套路?

关于公投,不管各位你们心里怎么想,但是——

所有的公投都没卵用,所有的公投结果都没意义

以上结论是由各位的屁股预先决定的,胳膊始终扭不过屁股,各位请切记。


误区四:正如印度腆着脸继承英国殖民遗产打藏南主意是不对的,阿根廷腆着脸继承西班牙殖民遗产打马岛主意也是不对的

很遗憾,但这个类比不成立。

因为殖民主义也是分了三六九等的……

具体咱就不展开了,但总之就是,印度没那个好命当大英帝国亲儿子,但阿根廷却实打实是西班牙帝国亲儿子。

阿根廷有法理依据继承西班牙在拉普拉塔的所有主权主张。

当然了,英国也承认这一点,所以英国反驳阿根廷主权申索的理由之一是——

1816年阿根廷独立的时候,西班牙并没有马岛的实际控制权,所以阿根廷自然没法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

这点倒没说错,因为西班牙驻军1811年就弃岛了。

但老夫揣测,英国挑出这个理由,主要还是为了恶心阿根廷……因为西班牙当初之所以弃岛,就是为了赶回蒙德维的亚去镇压阿根廷独立革命www


误区五:加尔铁里治国无能,为转移矛盾炒作马岛主权问题,赌国运

加尔铁里治国无能是真的,转移矛盾是真的,赌国运基本上也算是真的,但阿根廷武统马岛的需求却不能说是炒作出来的。

阿根廷自1833年起就一直有收回马岛主权的民意压力,并且随着国内民族主义逐渐成形,这一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加尔铁里军政府的合法性基石正是民族主义(以及反帝),所以马岛问题最终滑向梧桐,这个应该算是军政府全体支持者的锅,不能让加尔铁里一人背。

各位,你们要明白一点,民族主义纵有万般可恶,但相对不容易被政治哲学绑架带偏这一点,却是少有的优势。民族主义意义下的主权争议不是无根之木,光靠炒作,最多只能火上浇油,万万没法无中生有。阿根廷对马岛的需求靠炒是炒不出来的。

事实上,早在加尔铁里上台10年以前,就有激进学生打算劫机飞到斯坦利港去夺岛……你们感受一下,这民意汹汹啊~


误区六:加尔铁里军政府统治下的国内局势一塌糊涂,必须尽快通过战争转移矛盾

也对也不对。

加尔铁里确实把阿根廷经济搞得个一塌糊涂。

但说到一塌糊涂,阿根廷表示,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这是一个经济建设方面数十年如一日疯狂作死的奇葩国度。

加尔铁里搞出来的烂摊子,放在别国已然算是民不聊生,放在阿根廷却只能勉强算是政绩中等偏下而已:

要是经济一烂就得打仗转移矛盾,阿根廷怕是要年年战火不息了……


误区七:加尔铁里误判局势,选择了错误的时机贸然开战

还是也对也不对。

所谓的贸然开战吧,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阿根廷对英国实际控制区长达7年不断加码的武装碰瓷行为,最终翻车了:

  • 比如1976年2月,阿根廷军舰在斯坦利港海域附近向英国科考船开火(此处有flag),英国的反应是派皇家海军护卫舰护航(但不还手);
  • 再比如1976年3月,阿根廷出兵占领了英国实际控制的南图勒群岛,英国的反应是外交抗议,并且对国内保密;
  • 再再比如1977年开始,阿根廷切断了斯坦利港的油料供应,英国的反应是派了艘潜艇去围观,并且对国内保密;
  • 以及1977年9月和10月,阿根廷海军开始在马岛海域宣示执法权,扣押了一大波第三国渔船(苏联人大概率唱了双簧,保加利亚人躺枪),英国的反应是没有反应……好吧,英国的反应是继续派潜艇去围观,并且对国内保密;
  • 再以及1980年11月开始,阿根廷国家石油公司明目张胆搞马岛海域的海上石油项目招标,英国的反应是外交抗议,然后在《国际先驱论坛报》发了个公告提示油企们不要投标……最后各位都猜得到,苏联公司顺利中标(大概率又有双簧);
  • 再再以及1981年7月份,阿根廷外交部通过官方渠道给英国发了最后通牒,表示马岛主权问题不能继续拖延,英国的反应是没有反应(这次真的没反应),并且顺手把坚韧号破冰船退役了;
  • 然后,1981年12月,阿根廷派部队化妆成收废铁的(无误),跑到英国实际控制的南乔治亚岛搞敌后活动并升国旗,英国的反应则是外交抗议,阻止福克兰群岛总督采取实质行动,然后派了艘军舰去围观。
  • 最后,阿根廷人上了福克兰群岛,英国人却突然小宇宙爆发了~

以上详细经过可以参考耶鲁大学法学院的这篇文章

各位你们说,加尔铁里他冤不冤?要是从1976年开始算起的话,那阵子军政府才刚搞完政变,加尔铁里甚至根本就没上台,阿根廷经济也离拉跨还远。

而且你大英帝国明明之前一直忍气吞声的,最后突然来一个翻脸反杀,这搁谁都要误判啊~


误区八:阿根廷先撩者贱

又是也对也不对。

军事方面,上面已经说了,当然是阿根廷先撩,而且撩得风生水起。

但各位你们别忘了,英国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搅屎棍之王。有事没事搅一堆屎出来恶心人,这正是英国的传统艺能。

话说,1976年阿根廷出兵占领南图勒群岛之前,英阿马岛问题其实还算谈得挺不错了。

虽然主权问题谈不拢是必然的,但至少签了对话协议(1971年),之后更取得了不少历史性突破,比如双方同意搁置争议,由阿方出飞机,英方在斯坦利港修跑道,1972年左右把两岸直航给开了;再比如说阿根廷又张罗着给马岛供油,甚至说是蜜月期也不为过。

然后,不出意料,英国人开始搅屎了。

1975年底,他们突发奇想(并不是),要搞马岛长期经济潜力调研:

各位,假设一下,如果日本要搞钓鱼岛经济调研,或者印度要搞藏南经济调研,又或者菲律宾要搞黄岩岛经济调研,你们会是什么反应?

更刺激的是,他们精心挑选了一位七十岁老大爷远赴马岛主持调研工作,这位爷正是——

沙克尔顿的儿子

所以说,论搅屎功力,老夫只服你大英帝国。这不服不行啊!

果然,阿根廷人当时就被气懵逼了,还蜜月期呢,去年买了个表啊,军舰开到马岛海域对着英国科考船沙克尔顿号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轰。由此走向了军事碰瓷英国的七年不归路。

(顺便一提,小沙克尔顿他压根儿没坐这艘船……)

一晃到了1982年2月,小沙克尔顿的调研正式出书:

1982年4月,马岛战争爆发。


误区九:如果不打马岛战争,再等不到两年,英国人自己就要归还马岛主权

呵呵。

各位你们难道不知道的吗?

英国人的嘴,骗人的鬼啊!

英国人的外交承诺,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信啊!

幸亏,阿根廷虽然蠢萌了点,但对英国绅士的本质他们还是拎得清。

归还马岛主权这话吧,英国人确实在谈判时私下讲过,但有两个附加条件:

第一,福克兰群岛经济无法自持,继续呆在英国会成为累赘;

第二,主权变更需要取得福克兰群岛岛民同意。

各位你们可能不太习惯英国绅士的委婉,一般他们表达拒绝的方式,就是先假惺惺地say yes,然后附加一堆不现实的条件。

比如福克兰群岛能不能自给自足,相信去过这鬼地方的人一眼就看得出来:

除了羊和企鹅粪其他啥都没有,又不让捕鲸,海豹还被杀光了,自持个大头鬼啊?

然而小沙克尔顿的报告居然说这鬼地方经济可以自给自足,还略有盈余,这你们敢信?

至于要岛民同意,就更是在侮辱智商了。

请问你大英帝国归还香港的时候咋不敢问问香港岛民同不同意呢?


————总结的分割线————

所以要如何评价马岛战争?

当然是打得好啊!

话就放这儿了:只要是跟英国对线的,直接不用问前因后果了,无脑支持就行。

至于最后打输了,那是阿根廷人太挫,不愧是板牙和意呆利的弱化版混合体。

但至少恶心了英国七年,已经算大快人心了。


user avatar   sun-lu-66-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岛战争是冷战期间规模最大、战况最激烈的海陆空联合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了争夺马岛的主权而爆发的战争。然而又不仅仅如此,这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场博弈,且看结果如何。


35年前,南大西洋上一座“阴森森的荒岛”(达尔文语)的归属权,引爆了英国和阿根廷两个地区性大国的武装冲突。



马尔维纳斯群岛

被英国称为“福克兰群岛”,

达尔文当年曾亲眼见证了这座岛的荒凉



这场冲突被后人称为“马岛战争”而闻名于世。


故事的结局众所周知:英国取得了毫无争议的完胜。



35年过去了,马岛事件似乎早已从人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然而这场战争带给世人的启示依旧深刻。


从阿根廷与英国博弈失败的角度去看,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中与发达国家“掰腕子”,的确大有学问。


加尔铁里治下的阿根廷,无疑提供了一本绝佳的反面教材。


闪光灯下的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

这位曾经的工程兵司令

因发动马岛战争一时间成为了国家英雄




凶险的赌注


20世纪的阿根廷,百年之中有近七十年处于军人政府的把持之下。在这批“武夫”中,除秉持民粹主义的胡安·贝隆将军政绩尚可外,鲜有人懂得治国理政。


很快,辉煌一时的“贝隆时代”也因军人执政集团内部矛盾的爆发而结束,军人政府的无能日渐显露。


贝隆将军


自诞生伊始,军政府这种“得位不正”的政权若想延续执政,只能将执政行为付诸于“有效性”,即不断地表现政绩以换得民众的认可。


然而,当军政府在执政上一事无成,其“有效性”都不能保证时,执政地位就岌岌可危了。于是一桩“英阿历史遗留问题”——马岛主权问题突然被炒作成了关系国运的关键,内外交困的军方试图用主权争端维持所谓的执政“有效性”。


马岛式躺枪:马岛战争示意图



最早,阿根廷与英国进行过马拉松式的和平谈判。这场谈判持续了二十年却一无所获。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对主权转让的节奏有截然不同的要求。


英国有意让渡马岛的部分主权,希望以“渐进式”路线退出马岛,但阿根廷军政府态度极为强硬,恨不得让英国人“马上滚”。


一向主张“小政府”的撒切尔一开始是打算归还马岛的,时任英国国防大臣约翰·诺特已经起草了从马岛撤军的方案,而同年的《英国国籍法》也对马岛居民的全面英国公民权进行了限制,但加尔铁里坚持要以武力相抗。



1982年2月,又一次谈判在纽约宣告破裂,加尔铁里坐不住了。


他需要人民忘记国家背负的巨额国债、他需要人民忘记接近两倍的通货膨胀率、他需要让已经麻木的人民重新振作起来,热情似火,就像1978年那样。


1978年,万难之中的阿根廷

顶住压力举办了世界杯,

凭借一场并不光彩的胜利

(阿根廷6:0秘鲁)

挺进淘汰赛并最终赢得了世界杯。



加尔铁里决定:以武力收复马岛,行动代号“罗萨里奥”(Operation Rosario)。行动一旦取胜,而且是对联合国“五常”之一的英国取得胜利,便足以证明军政府的“有效性”,且有效期会很长。


四位大哥的目光注视着

阿根廷与小英帝国


当然,加尔铁里也清楚,自己这是拿着阿根廷民众的满腔热血去赌,拿阿根廷羸弱的国力去赌。他的赌注建立于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全民疯狂的漩涡之上,看似雄厚,实则脆弱。


疯狂的民意如流水一般,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旦失败,他领导的军政府将彻底失去权力。


国运、民运、个人命运,此时都成了加尔铁里孤注一掷的赌注。这个从没上过战场的工程兵司令,领着一支一百年不曾打过仗的阿根廷军队,上路了。

没错,这是一场豪赌


昏聩的招数


初期,阿根廷军队出奇制胜。阿军利用英阿谈判失败的缓冲期,一举登上马岛,俘虏了岛上为数不多的一批英军。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对外宣布收复马岛,宣誓对马岛的主权。


老实说,这是一块较为荒凉的地方

从灯光图上看

人员活动较多的两个地方

斯坦利和快活岭


快活岭皇家空军基地

里面很快活么?


一夜间,加尔铁里成为了国家英雄,军政府的支持率陡增。13个反对党联合发表声明,共赴国难,一致对外。


全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加尔铁里貌似赌赢了。

加尔铁里登上马岛视察



然而,登岛后的阿根廷军队似乎忘记了自己要做什么,加尔铁里本人也陷于胜利中不能自拔。和加尔铁里一样,阿军高级将领此时全然忘却了自己的任务和使命。


岛上机场和防御设施没有得到扩建、海上阻截不到位、情报工作更是被英军全线压制。曾有作战参谋向加尔铁里建议扩建斯坦利机场和向岛上部队运粮,也被加尔铁里的一句话怼了回去。


斯坦利可以说是

这里的海运与空运枢纽


反观英军,依托五年前成立的“快速反应司令部”,在两天内迅速召集起一支规模庞大的特混舰队,瞬间组织了两万名士兵乘船浩浩汤汤地向马岛开去。


当时英国海军最新锐的“无敌”号

轻型航母率领庞大的特混舰队

从朴茨茅斯军港启航,

精确快速的战时动员能力

成为英国致胜的关键



即使是垂垂老矣的“火神”远程轰炸机也从阿松森岛起飞,对阿军的机场、码头进行了轰炸,反应速度之快令阿军瞠目。


当时从阿松森岛起飞“火神”远程轰炸机



远程作战能力远超阿根廷


加尔铁里开始如梦方醒:英国人是玩真的,而他自己却无能为力。


现代战争的决胜关键莫过于获取制空权。马岛上只有一个小小的斯坦利机场,1250米的简陋跑道不足以起降阿空军主战飞机“幻影-IIIEA” 、“超级军旗”和“短剑”。国产的亚音速喷气攻击机“普卡拉”倒是可以驻岛,但其航程短、载弹量低,无法与英军战机相抗衡。


斯坦利机场



无奈之下,阿空军主战飞机只能从740公里开外的陆地机场起飞作战。但这些战机续航能力不强,在马岛空域的制空时间只有不到20分钟,实战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更糟糕的是,阿空军的主战装备基本从法国进口。可是在马岛战争爆发后,不愿得罪英国的法国选择对阿根廷“断炊”,之前签好协议的武器出口项目被暂停。


同样不愿意激怒英国的西德与荷兰等国也纷纷效仿,阿军的物资装备保障一时陷入了困境。


阿军的主战飞机多从法国进口,

在实战中很受掣肘,

图为阿军的法制“超级军旗”攻击机。



战争初期,阿空军尚可以凭借不弱于英军的法制装备与“约翰牛”展开较量,加之阿空军飞行员作战技艺高超,英国远征舰队还屡有舰船被击沉。


然而到了战争后期,阿空军库存耗尽,本国军工生产能力又严重不足,无力挽回损失的阿空军再遇到英军时只能是“飞蛾扑火”,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成了徒劳。


战争的进程至此已大致清晰,英军在战争打响一个月后完全封锁了马岛,阿根廷除不时以空军部队偷袭英国舰队外,无力打破英军对马岛的封锁。岛上守军孤立无援,饥寒交迫。



用别人的武器打仗,终会受制于人。


同期,阿海军主力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英军“征服者”号攻击核潜艇击沉。阿海军于是闭港不出,任由马岛守军的后勤补给线被英军切断。空军司令多索将军指挥的航空兵部队只能孤军奋战。


马岛被围,制海权和制空权被英军牢牢掌握,马岛上的阿根廷守军其实已成瓮中之鳖。


“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



6月14日,英军攻克马岛首府斯坦利港,阿军投降,马岛战争结束。


昨天的胜利不能代表明天,明天的失败却可以将昨天的胜利一笔勾销。阿根廷军队初期得胜,但胜的侥幸没有对未来战局的展望。“明天的失败”不可避免。


没有上过战场的加尔铁里大大低估了英国人的作战决心。战争初期整整一个月,加尔铁里在战术布局上无所作为,出招昏聩,证明了他确实只是个“没上过战场的工程兵司令”。


相比加尔铁里战争初期的无所作为

英国特混舰队在前往马岛的

一万三千公里航程途中制定作战方案

图为航行中英国士兵

在竞技神号航母机库内检查武器装备



纵使加尔铁里的背后有满腔热血的阿根廷人民做支撑,但“精神原子弹”是炸不死人的。加尔铁里终于还是在自己设的这盘赌局中把阿根廷的国运和自己的政治命运一并赔了进去。



注定的败局


今朝再看加尔铁里、再看阿根廷的失败,个中道理如古语所言,“大势所趋”。加尔铁里或许最终也没有想明白,发展中国家难道真的就斗不过发达国家?


同是职业军人上台执政,面对的是同一个对手,1956年纳赛尔治下的埃及就能“以一敌三”,从英国手里抢回了苏伊士运河及西奈半岛的控制权。加尔铁里怎么就做不到呢?

收复苏伊士运河

纳赛尔的声望空前高涨



且不说加尔铁里与纳赛尔在个人魅力及执政能力上的差距,单从对手情况、国际环境上看,虽然都是冷战后的英国,但此“日不落”非彼“日不落”。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时,英国刚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百废待兴。此时“日不落”帝国大势已去,无力支撑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只好在做足手脚的前提下逐步退出大部分地区。


应当说,1945-1960年正是英国最迷惘、最困惑的时期:英国的国际地位大不如前,国力衰微,国家也处于艰难的转型期中,在国际体系中的定位非常模糊。

1956年英国武力介入苏伊士运河争端

可以被视作是帝国的最后一声咆哮,

英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

却因美国和苏联的干涉

丢掉了到手的果实,从此退出苏伊士



纵然埃及军队凭借自身无力抗衡强大的英军,但纳赛尔巧妙利用了美苏的大国压力,为埃及获得了权益。埃及之胜利堪称“随势而为”。


然而此后,英国迅速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在防务和欧洲事务上积极向美国靠拢,成为美国坚定的盟友;在其他地区事务上则充分施展“平衡外交”的手腕,借力制约彼此,从中获得利益。


到撒切尔就任首相时,新生的英国已经定型。虽然没有了“日不落”之辉煌,大英却依然在联合国“五常”中占据一席之地,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不可谓不重。


一旦英国决定开战

就会赌上帝国的声望全力以赴


图为撒切尔夫人接受BBC

关于马岛问题的电视采访



战后英国能迅速从“日不落”的梦境中走出,走上了“务实外交”之道,证明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成熟。


反观阿根廷,“狂热的民族+狂热的政府首脑”导致执政当局看不清大势,在国内危机来临之时想起了“祸水外引”,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


正如在危机之下,日本选择了中国、意大利选择了埃塞俄比亚来转移矛盾,全部收获了悲惨的下场,鸡蛋碰石头的阿根廷也不例外。


所以,加尔铁里的下场,异常悲惨。


在法庭上受审的加尔铁里



加尔铁里原以为,自己因在国内镇压左翼人士、“反共有功”受到了里根的“接见”,真要和英国一战,美国不支持阿根廷也会保持中立。


但他忘了,里根是演员出身的共和党人,而撒切尔则是高级知识分子出身的保守党党魁。


里根&撒切尔



高度重视国家利益的两人都刚上台不久,国内执政根基尚浅,亟待竖威。战后眉来眼去的英美两国利益又远比和阿根廷来得密切。他们绝不会牺牲国家利益来迎合加尔铁里孩子般的幻想和乖张幼稚的行为。


于是,在马岛战争期间,美国的侦察卫星24小时为英军窥探阿军的调动、部署情况,美国在阿松森岛上的监听站也为英军全天候开放。


大哥一直在注视着你


原来大势,从一开始就不站在阿根廷一边,加尔铁里自己设的这盘赌局,几乎在一开始就是注定要赔本的。


加尔铁里没想到

几位大哥都是站在英国一边的



尾声



发展中国家国力本不如发达国家,如想在与发达国家的博弈中取胜,非要借“势”不可。


其实没有一个国家天生就是“发达国家”。古往今来,世间诸国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时刻,需要执政者以大无畏的勇气去下一些“赌注”。这其中,自然是输多胜少。


纵观胜者,无不把握大势,运筹帷幄。仅仅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出牌还不够,真正的强者懂得在运筹与勇气中寻找一种微妙的平衡。他们出牌前紧跟局势、小心谨慎,出牌时杀伐果断、力拔山兮。


今天的反面教材加尔铁里,借着热情的民意和膨胀的民族主义浪潮果断对英国出“杀招”。虽然在初期尝到了甜头,却在之后撞了个头破血流,被世人奚以“蚍蜉撼树”之名。


勇气过盛,就是自大,就是愚蠢。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执政者而言,想要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拼命积攒实力的同时,更要把握“势”。以弱胜强本就并非易事,踩着“势”才能实现国家发展的升华,不断腾飞。



战场上失败的阿根廷把满腔仇恨和热血寄托在了他们钟爱的足球场上。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与英格兰“冤家碰头”,马拉多纳的那记“上帝之手”将阿根廷送入了半决赛,而这经典的瞬间的背后,复现的还是一颗颗“精神原子弹”的原地爆炸,让自己激动的同时却伤害不了任何人,这是阿根廷的悲哀。




参考资料:《这就是马尔维纳斯》,刘亚洲著,载《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10期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马岛战争的实质,是以美国,英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跨国金融体系,在80年代中前期依靠国际债务工具对拉美国家实施系统性收割的启动仪式。

从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冷战局势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过渡期,美国和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大批富余资本开始流向较少受到冷战波及的所谓“中间地带”,其中以长期对国际间博弈缺乏参与度,且投资回报率较高的拉美地区为主,这一时期国际资本市场的特征是货币充分且利率较低,由于70年代初期尼克松的通胀政策和70年代中后期卡特的减税政策等财政扩张手段,再加上两次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逐步解体,美元近乎于全球泛滥,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举债搞发展蔚然成风,而美国则深陷滞胀之中难以自拔。

但是到了80年代初期,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克在里根的支持下开始执行严酷的货币政策,收紧货币供应,大幅提高利率,其它发达国家为了阻止因为美元利率的大幅提高而导致的资本外流,也开始跟风提升利率,由此导致发展中国家在70年代举债搞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不复存在。

这是货币供应端,而在货币回收端,美国通过让长期名义利率低于短期名义利率的手段,一方面阻止了短期资金外流,一方面吸引了长期资金流入,特别是对于当时的国际企业和美国企业而言,借贷并投资于美国成了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由此引发了80年代以美国为投资目的地的全球资金流动热潮,而美国的对外投资则相应放缓,1981年,美国海外投资规模为7197亿美元,外国在美国投资为5790亿美元,投资逆差1407亿美元,到了1985年,美国海外投资规模为9524亿美元,外国在美国投资为10598亿美元,投资顺差1074亿美元,仅仅4年时间,美国获得的外部资金净投资流入达2481亿美元,按当时币值折合黄金25000吨。

而对于那些在70年代大搞举外债发展的拉美国家来说,从80年代开始陷入了严重的外汇供应短缺和债务危机,全球资本开始对进入拉美国家产生严重畏惧心态,这种心态甚至持续至今。

马岛战争为美国提供了一个加速这一进程的绝佳契机。

从战争结束后的1982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战败导致的严重衰退,阿根廷的经济陷入急剧衰退,出口规模大范围减少,阿根廷作为当时发展中国家中第四大债务国,其外汇储备基本上枯竭,以至于无法偿还将于1982年底到期的高达120亿美元的债务和利息。阿根廷的债务问题在拉美地区引起了市场恐慌,当时拉美国家普遍迷信主流经济学家的高度依赖外部资金流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对于债务则搞借旧还新,产业政策则依靠外部资金去推动出口导向型工业化进程的主张,由此整个拉美地区处于债务支撑型经济,整个国家漂浮在巨额外债的基础之上,阿根廷的债务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导致拉美国家陷入毁灭性的债务困境中。

当时世界上第三大的债务国是巴西,债务金额为900亿,尽管大批动用外汇储备并且大幅削减开支,巴西仍然未能走出困境,它在1982年9月宣布急需175亿美元解决偿还债务的需求,最后陷入严重困境的巴西政府宣布了两条措施,一是1982年到期的债务停止偿还,当老赖,二是1983年到期的债务延期6年,分12期偿还,当变相老赖,并且对外宣布,如果债权方不接受这两条措施,巴西将宣布国家破产并彻底当老赖。

类似的还有墨西哥,墨西哥财政部长艾尔索格在1982年8月12日干脆打电话给美国财政部长里甘,美联储主席沃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总裁德拉罗西艾,直言相告墨西哥已经没有外汇储备,无法还债,利息都还不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下场收割了,从1981到1982年,有16个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安排下与债权方进行了27次重新安排债务的谈判,到了1983年则上升为29个国家进行了30次重新安排债务的谈判。

这是什么概念?需知从1956年到1974年的整整18年中,只有11个发展中国家被安排过34起重新安排债务的谈判,而1975年到1980年的6年中,也只有9个国家被安排过16起重新安排债务的谈判,1981到1983短短3年时间,类似谈判发生的次数超过了此前几十年的总和。

在当时,美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关系匪浅,伦敦则是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融资市场,四方合力之下,整个拉美地区除少数几个国家外全部陷入严重债务危机,财政体系老赖化,在国际资本市场沦为贱民。

原本在70年代欣欣向荣的拉美国家,由于外资枯竭引发经济崩塌,原有经济结构由于资本枯竭而陷入后继无力的困境,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务重组谈判只是缓解了账面偿债压力,减免了利息,但债务和债务引发的资本外流依然势不可挡,后续经济安排全部中途打断,因为此类债务重组谈判的解决方案往往是这么一个套路:拉美国家的旧债务到期一笔后,债权人立即向该国提供一笔新贷款用于偿还旧债,也就是事实上把债务无限期拖延下去,作为交换,拉美国家必须中断原有经济计划,削减开支,减少赤字,这些措施虽然缓解了帐面上的债务问题,但是却摧毁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环境,导致巨额资本外流进入西方债权人国家,而经济环境被破坏又导致这些国家财政环境进一步恶化,再次无力偿还下一批到期债务,于是只能再因循旧例,借新还旧,如此反复,最终形成债务危机-资本外流-经济危机-财政危机-债务危机的无限恶性死循环,同时美国乐此不疲的在这些国家挑动政治风波,让这些国家的政治环境日益动荡,无法调动政治资源来解决经济困境,阻止资本外流,由此,这些国家原本欣欣向荣的产业逐渐农奴化,奶牛化,成为了定期向西方债权国定期上贡财富的永动机,而这种农奴式经济导致的国家经济发展衰退,民众收入水平停滞不前,则被西方经学大师和“经济”学家们扣上一顶“中等收入陷阱”的屎盆子,用来恐吓后发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怎么样,是不是很眼熟?因为在后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希腊债务危机等问题上,他们都是这么做的,同一个招数反复来回用,手段都不带改变的,而次次用还次次有人中招,只能说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悲哀。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债权国家对于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希腊债务危机中挺身抵抗西方债务掠夺的行为恨之入骨的原因,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中国救援诸如希腊债务危机的手段是坚持向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投资,优化其经济环境,坚决不搞借新还旧那一套,而是通过改善债务国家的经济环境进而改善其财政偿能力,也就是用经济造血代替财政透析,这种行为实际上打断了债权国家用债务偿还压力逼迫债务国家自毁经济环境从而让资本外流至债权国家的死循环,让债权国家无法劫掠债务国家的财富积累为己有,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热衷于制造债务陷阱的国家如此热衷于指责中国制造债务陷阱的原因,他们把自己做过的丑事扣在我们头上的例子我们最近已经见识过好几次了,比如最近的边疆现代化事业引发的口水战就是一例。

这次战争还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已经被美国的残酷收割折磨的奄奄一息的英国近乎于起死回生。在战前已经风雨飘摇的保守党内阁,在撒切尔的带领下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大选中成功打垮工党,在整个80年代捏稳了政权,保守党在其连续18年的长期执政中大搞私有化,由此带来了全球资本的广泛流入,二战后英国的经济颓势几乎一扫而空。

英国原本打算削减舰队的计划被取消,原本打算出售给澳大利亚的无敌号航母因为战争功勋而得以保留。

英国军工集团回光返照,1985年9月26日,沙特阿拉伯与英国签订了阿尔-雅马哈协定,1988年7月3日又再次签订第二次阿尔-雅马哈协定,英国和沙特在20年中通过石油-武器的物物交换形式进行军火贸易,沙特通过提供给英国价值430亿英镑的石油,换取了96架狂风IDS战机,24架狂风ADV截击机,30架鹰式高级教练机,30架PC9初级教练机,大批天光空空导弹,ALARM反辐射导弹,海鹰反舰导弹,JP233反机场炸弹,雷达系统,还包括维护,售后,人员训练等相应服务。

这次交易成为英国有史以来金额最大,利润最高的单笔出口交易,也保持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金额单笔军火交易的记录,英国自苏伊士危机后再次在中东地区重获影响力,间接导致美国下决心于1986年发动了打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并差点炸死卡扎菲本人的黄金峡谷空袭行动,遏制了卡扎菲向苏联接近导致的苏联在中东地区影响力扩大的势头。

由于功勋卓著,挽英国狂澜于既倒,撒切尔在1990年11月28日离任时正式受封为女爵。

对于马岛战争本身,有几点基本事实必须阐明。

其一,这场战争是二战后发生的第一场航母战斗群之间的对抗,英国方面派遣了无敌号和竞技神号两艘轻型航母组成的特混编队,而阿根廷方面则是以五月二十五日号轻型航母为核心的79.1特混大队,五月二十五日号原本是英国的巨人级航母尊敬号,先是卖给荷兰,随后又转手阿根廷,因此是一次英国航母之间的对决,英国人自己卖出的航母,成了自己的敌人。

其二,1982年5月2日,英国海军征服者号核潜艇用两枚MK-VIII型鱼雷击沉了阿根廷海军79.3特混大队的贝尔格拉诺号巡洋舰,此事被认为导致了阿根廷海军的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在之后的战争过程中再未出击,困守母港直到战争结束,甚至有说法“英国用一艘潜艇就牵制了整个阿根廷海军”。

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另一个事实是,就在贝尔格拉诺号被击沉的前一天,也就是5月1日,阿根廷海军获得了英国特混编队距离79.1特混大队只有300海里的情报,随后阿根廷海军主动出击,原计划是五月二十五日号派出8架各携带3枚500磅炸弹的A-4天鹰攻击机,会同2架本土起飞经空中加油的超军旗攻击机,一并对英军特混编队进行突击,但由于执行作战起飞任务时风速下降,舰载机无法满载弹射起飞,本土起飞的超军旗由于未能找到空军的KC130加油机,导致攻击行动取消。

而在阿根廷海军发起进攻前,英国海军对阿根廷的动向一无所知,临近阿根廷海军行动时,英国海军获得了美国海军白云海洋卫星监控系统的情报支援,这才迅速转向并脱离了A-4天鹰攻击机的作战半径,阿根廷海军在得知英军转向后才算是彻底放弃了对英军的攻击,毕竟在英军掌握制信息权的情况下,派出舰队实际上已无意义,不论你怎么去打对方都能有效规避。也就是说,阿军后续没有派出海军继续出击,并非慑于英军潜艇,而是慑于英军制信息权,所谓一艘潜艇牵制整个海军的说法并不准确。

其实要说被潜艇吓破了胆,那恰恰是英军自身更符合这一描述。阿根廷海军的德制209/1200型潜艇圣路易斯号曾与英军潜艇和舰队多次接触,并占据攻击位置后发射了鱼雷,5月1日和5月11日,圣路易斯号两次在距离水面目标1400米和5000米的距离发射德制SST-4线导鱼雷,结果全部因为断线失控而没能击中目标,5月8日圣路易斯号与英军潜艇遭遇,双方发生潜艇战,该艇抢占射击阵位后率先发射了美制Mk37-3反潜鱼雷,一样因为鱼雷失效而未能击中目标。

号称北约内部反潜专家的英军在遭遇圣路易斯号后几乎束手无策,自从英国舰队与该艇第一次接触后,英军护卫舰,反潜直升机,核潜艇一直在进行高强度水面,空中,水下的全方位立体式反潜作业,这种高强度反潜毫无收获,而且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日渐神经紧张以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英军最后发展到了一经发现目标,不做任何确认就立即开火,搞无限制反潜战的地步,除了几次险些误击己方潜艇外,甚至还对鲸鱼发射鱼雷,整个舰队的反潜弹药由此剧烈消耗,以至于临时请求美国紧急订货购买鱼雷的程度,但战果为零。

对于阿方鱼雷频频失效的原因,德国方面战后的解释是阿军保养不力,把陀螺仪电极接反了从而导致鱼雷失灵,而美国方面干脆拒绝做出解释。

其三,被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英军火神战略轰炸机长途奔袭轰炸马岛机场震慑阿军,这实际上是一次反面教材,因为英军火神轰炸机双机编队从阿森松岛每次出发,要往返12520公里,耗时16个小时,全程至少要出动11架加油机进行4次空中接力加油,成本之高近乎于不可接受,而如此昂贵的远程空袭收效甚微,英军畏惧防空火力,只能高空实施空袭,3次轰炸只有1次命中跑道,且在24小时内被迅速修复,2次发射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只命中了雷达站1次,但并没有影响到雷达站随后的工作,唯一的战术价值是让阿军分出一部分幻影战机保卫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其四,阿军远不像某些地摊文学说的那样“被煽动”“狂热”“无能”,除却上面提到的以一己之力几乎逼疯英军的圣路易斯号潜艇外,阿军航空兵在对英军特混编队的攻击中成效卓著,击沉英军42型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考文垂号,21型护卫舰羚羊号,热心号,登陆舰加拉哈德爵士号,集装箱船大西洋运送者号和一艘登陆艇,另有14艘英军舰艇被击伤,此外英军还付出了34架直升机和攻击机被击落的代价,也就是说,几乎全部英军参战军舰都或沉或伤,而这些战果中的大部分,是阿军航空兵在进口制导弹药高度不可靠,无法实施防区外攻击的情况下,只能顶着英军的防空火力,付出血的代价去贴身肉搏和凌空轰炸,用传统铁炸弹,火箭弹甚至机炮取得的,作为现代军事体系中类似于“骑士阶层”的贵族军种,阿军航空兵在整场战争中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战斗勇气和不输于对手的技战术水平,而陆军则是在后勤断绝,每三天才能吃一顿粥的情况下投降,最终失败非战之罪。

在阿军损失的全部72架战机中,有52架是被英军防空火力击落的,有21架是被英军舰空导弹击落,24架是被英军地空导弹击落,7架是被炮火击落,其中被英军海猫和海狼这种短程舰空导弹击落的阿军战机达13架,被海标枪这种远程舰空导弹击落的为8架,阿军航空兵对英军舰队实施了勇猛的刺刀肉搏。

其五,阿军的进口弹药总是在关键时刻“失灵”,除了上面提到过的阿军潜艇进口鱼雷全部失灵外,例如英军被法制飞鱼导弹击沉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这枚击沉了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飞鱼导弹的165公斤级穿甲爆破战斗部并未爆炸,谢菲尔德号是在该导弹命中后引燃燃料导致的火灾产生的后续毁伤中沉没的,实际上阿军在战争中成功发射了全部5枚AM39空射版飞鱼反舰导弹,但是最终只命中两枚,只引爆了一枚。阿军从陆地发射的4枚MM38陆基/舰基版飞鱼反舰导弹中的3枚全部被英军服役于1966年的郡级驱逐舰格拉摩根号成功进行针对性干扰而失效,只成功命中1枚,而飞鱼导弹开始研发的时间是1967年。就连阿军在放弃使用制导弹药后用来拼刺刀的进口传统铁炸弹,也有60%的弹药在命中英舰后没有成功爆炸。

其六,与全程得到美军侦查卫星提供的情报支援,且几乎所有关键情报皆高度依赖美国,就连气象情报都靠美国提供的英军不同,阿军在缺少天基情报获取能力的条件下尽一切可能用其它手段获取了情报,除上面提到的79.1特混大队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在率先发现英军航母后的先手突击外,类似的例子还有英军无敌号航母曾试图在5月17日到18日突袭阿军在火地岛的里奥格兰德空军基地,摧毁部署在那里的超军旗攻击机群,阿军得知了这一情报并抽调了一批战斗机加强了对当地的防卫工作。

阿军情报获取能力薄弱,只有1架波音707远程侦察机,2架P-2海王星巡逻机,5架S-2E搜索者反潜机。

其七,除美军为英军提供了除直接参战外的一切协助外,其它国家也不同程度的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支持,例如法国拒绝向阿根廷交付其订购的9架超军旗攻击机和9枚飞鱼反舰导弹,并向英军提供了飞鱼导弹的若干关键技术参数,西德也拒绝向阿根廷交付其订购的4艘驱逐舰,同时在英阿交战过程中,阿根廷陆军为防范智利皮诺切特政府的战争威胁,将主力陆军和一部分空军调集至南部边境,智阿双方陆军进行了高强度武装对峙。

其八,加尔铁里敢于出兵攻占马岛,根本原因并非像某些高赞答案所说的那样“煽动民族情绪”“转移内部视线”,谈论历史事实时请勿诵经,而是他于1981年访问美国时受到里根的热情接待和欢迎,在两国首脑会晤时里根肉麻的赞许了加尔铁里的国内政策,同时向加尔铁里重申了门罗主义,并疯狂暗示加尔铁里“当阿根廷试图解决敏感主权归属问题时,美国经由门罗主义对美洲国家做出的主权自决的保证将会坚若磐石”,换言之,当阿根廷与英国就马岛归属问题爆发冲突时,美国将会援引门罗主义原则,隔绝欧洲国家对美洲事务的干涉。

考虑到美国自从40年代就开始疯狂折磨撕扯英国,以至于折腾英国近乎于成了美国毫不动摇的基本国策,加尔铁里几乎是毫不犹豫就相信了里根的说辞,他以为这不过是美国针对英国的又一次撕扯和折磨,毕竟美国这么做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然后转头就被里根给卖了,当马岛战争爆发时,美国一反常态的没有继续针对英国,而是突然选择对英国提供除直接参战外的一切所需援助,连背带扛的拖着英国打赢了这场战争,而英美关系如此温暖如春自二战以来还是第一次,这连英国人一开始也没有想到,而美国这种两头表态处于叠加态之后突然出卖其中一边协助另外一边的一鱼两吃行为,我们在巴黎和会的山东归属问题和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已经反复见识过了。

美国人的嘴,那是骗人的鬼。


user avatar   peterr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组关于程序员的漫画,觉得用来回来这个问题很贴切!侵删

最后和程序员身边的朋友们嘱咐一句,就算程序员的工位再乱,也不要帮他整理。否则,当心会毁灭世界哦

-----------------------------------------我是分割线-----------------------------------------

请各位大佬支持一下我的这篇原创问答:


user avatar   qi-peng-64-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组关于程序员的漫画,觉得用来回来这个问题很贴切!侵删

最后和程序员身边的朋友们嘱咐一句,就算程序员的工位再乱,也不要帮他整理。否则,当心会毁灭世界哦

-----------------------------------------我是分割线-----------------------------------------

请各位大佬支持一下我的这篇原创问答:


user avatar   cheng-zhi-rong-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啥实质性影响,不过是政治上互相呕气而已。其实英国佬也不是真要收留港独们,就凭一万港币一张的申请表,从中就看得出:英国所谓的“收政治难民”不过是一场作秀而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他们国内那些无脑支持自由人权的票仓们一个交代,傻子才会真无偿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对比英国与澳大利亚的表现,以及我国政府做出的不同反应来看:英国更像是口头反华,但身体很诚实;土澳就是真一根筋,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比如在华为上,英国就是反反复复,至今都没把话说死。在香港问题上,也只是头口声援,没一分钱和一个特工的出钱出力。更没有像土澳那样傻不拉几的在世卫带头要调查中国新冠疫情,反而与中国一起力挺世卫的权威。而且在汇丰事件后,伦敦金融城像没事人似的,继续展开各项与中国金融合作业务。总之,英国就是各种摇摆,看着反华气势很高的样子,但最后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以英国的外交能力,是不会出懂王式的失心疯与土澳般的无脑跟。我认为中英之间以后还会嘴炮不断,但最后该怎么做买卖还会怎么做买卖。毕竟英国是个信封“没有永远朋友只有永远利益”的势利眼,和谁过不去都不会和钱过不去嘛。


user avatar   san-ying-chang-de-de-guo-pao-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顶级水平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等这类节目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更甚,在电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想想上面三个问题,就知道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个字,不会!

那些节目又不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甚至,就是孔子本人,也达不到这个效果。更别说几个节目。

提升思想,提升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效,最难以替代的途径。


比如,读书。

比如,求学。

比如,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

思辨出真知。

电视节目出真知?这个,存疑吧。


所以,认真读一本好书,认真听一堂名校的网课,不见得比看一群人在节目里聊天收获少。

错过那些节目,无需太过焦虑。

把那些节目的作用看得过于巨大,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

因为,真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辨,来源于探索,倒很少来自别人的价值观输出。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hong-cheng-cho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汉族/华夏族自古以来就是伐山破庙,屠神灭佛的民族,砸个佛像而已,还重罪?我不给他定罪就不错了!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微博上有个lsp博主问:为什么每次做春梦都是在快要进入正题的时候就醒了?

有条评论说:系统无法加载未缓存文件

来着画画的花椰菜

我觉得元宇宙也是,在人类未真正踏入星辰大海之前,元宇宙根本做不到完全模拟真实的宇宙。

在硬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提出元宇宙的概念,基本上可以和骗投资人的钱画等号。

而且在元宇宙中完全有可能出现《赡养人类》中哥哥文明的“终产者”,里面有一切的物品都需要用户付费体验

注意! 是体验而非获得所有权

甲可能因为需要续费才能继续使用他三个星期前刚换的发型

乙会遇到像《黑镜》中“两万五千英里”的主角一样在因为没钱屏蔽广告而吵闹里入眠的窘境。

总有人宁可在狭小破旧的飞船中忍受将他的尿液循环了上百遍的饮用水和吃腻了的食物,也不愿在虚假的世界中拥有整个宇宙。

向往自由的鸟儿是关不住的




     

相关话题

  战斗机的锁定目标的原理是什么? 
  如何看待8月19日土耳其和俄罗斯猛烈交火? 
  是否真的是“自古赤道无强国”,为什么? 
  俄媒称乌克兰政府军向乌东部地区开火 5 次,乌克兰军方否认,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果光荣级没有被改装成航母,RN在二战中会如何利用它们? 
  怎样才能活出奥斯曼哈里发的感觉? 
  从历史战绩看,CIA和KGB谁更厉害? 
  日本,韩国,美国,到底谁需要谁? 
  韩国陆军的陆军军和机械化军有什么差别? 
  「诺曼底登陆」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它的结果对二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前一个讨论
五常的武器中国世界第二了吧?为什么我们卖的武器好像没有美俄法多?
下一个讨论
12.7和14.5毫米这种大口径机枪子弹采用埋头弹设计会有何性能?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