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特有文化,用一个字形容,叫“糊”。例如加班,只是用加班表示“我尽力”了。绝不愿意承担责任,上级不说,下级不主动,下级不说,上级就当没这事,同事不在,同级也只当不知道。
发现问题,只要不关我事,就当没看见没有这事。
所谓工匠精神,其实是躬匠精神,大不了一鞠躬就是了。
海上自卫队也是“躬匠”文化下熏陶出来的,平时训练,只看最后报告,各级发现问题,都不想承担责任,就全当不存在。
看着管理精细,连拖把都贴标签,实际上互不想帮,不但责任,出现问题没有冗余,毫无团队精神,自然容易出事故。
2008年,爱宕号撞沉渔船,初步分析是瞭望哨无人值守。
2009年,鞍马号与韩国货船相撞,舰艏严重受损,导航人员没注意。
2010年,夕雾号一舰员中毒身亡,厕所设备未及时检修,一氧化碳泄露。
2013年,日南号人员操作失误,丢失价值三千万人民币的无人潜水艇。
2014年,大隅号因观察失误与渔船相撞。
2016年,山雾号因舰长指挥失误差点撞岛。
2017年,出云号再次因厕所未检修一氧化碳泄露,致11人中毒。
2017年,加贺号开放参观时,因无人引导,一名游人摔亡。
2018年,筑摩号因未及时发现海情,丢失21发炮弹。
2019年,能登岛号扫雷舰因未及时观察,与货船相撞,右后侧严重受损。
同年6月,国东号运输舰在澳大利亚撞上码头,由于没放防撞垫,尾部大面积变形。
这次苍龙号出事,不过又是之前的重演,最多艇长一鞠躬,不行再鞠几个躬。
上次看了一期潜艇节目,说某艇发生一次突然的“掉深”。然后紧急处理,紧急上潜。
里面说道,一般潜艇上升都是很慢的。紧急快速上潜很危险,是迫不得已情况下才会进行的操作。
正常上潜时出水前会很慢,要各种观察。
日本此次要么也是遇到紧急情况,要么是上潜时观测出现了问题。(新闻报道是后者)
当然潜艇出事故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只是,日本经常吹嘘自己的产品质量,日本人的工作态度严谨,工匠精神之类的。几年前准备向澳袋出口潜艇时,一口一个世界最先进的潜艇。
呵呵,苍天饶过谁!
我认为就是玩脱了。要说海自艇长不知道附近有船那也不太可能。水是很好的声音导体,这种柴油主机的船,尤其容易听到。
也有不少人认为是利用货船演习偷偷进港,我认为可能性有,因为正在返回母港途中,但是可能性不大。如果是演习,反而会很清楚自己深度,最多把天线撞掉,把帆罩舵都撞掉深度不对。
再者,我不认为海自现在这批人,那么向往战争,时刻为实战勤学苦练。返厂维修后的例行测试,还不忘自发加戏,演习一次。其实自从美军接二连三撞船,日本海自舰长出道当牛郎,皇家海军女军官核潜艇里拍毛片这一系列事以后,我基本认为西方承平日久,军纪是在废弛中的。我记得美国驱逐舰撞毁前,船员自拍在甲板上钓鱼。给人的感觉,距离炮管晾衣服不太遥远了。
所以我认为,最大可能就是没搞清海面状况。
对于潜艇来说,这也是平常的事情,因为大部分时候也都没事,海面太大,即使附近有几艘慢吞吞的船,撞到也不容易。
潜艇作为一个两眼一抹黑的黑盒子,外面情况全都靠听。听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容易搞清楚附近有多少船,知道他们方向,但是很难精确测距。
一般来说,作为交战级别的测距和定位,需要潜艇不停地机动,通过被动方式,探测目标声源。然后描绘出目标的位置和航迹。这个过程很冗长,磨掉的时间越多,目标的轨迹就越趋近真实。当然也可以用主动声呐一次性精确测距,但是一般艇长不会那么做。轨迹测量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完成,但是至少美军是手工完成。据说计算机就经常测量错距离。
对于浮出水面这种常规操作,我感觉很大一部分艇长会便宜行事,用最简单的办法,根据声音强度判断目标大致远近,然后浮出水面前,用潜望镜看一眼就得了。没想到这次玩脱了,这艘船就在航道上,而且装了九万吨,吃水很深。于是撞到了俯仰舵。这次撞击应该是潜望镜深度。
为什么我认为大部分艇长都会这么做,因为上浮出水撞到船其实是小概率事件。每次事故前大概有几千次隐患,撞不到都是正常的,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倒霉蛋,分摊一次概率上的必然性,在这之前,应该有很多人重复了这种操作很多次,但是都没事。以后如果有拖曳式的潜望镜,可以让潜艇在比较深的海里,放一根线上去看到海面情况,情况就会好一些。
中途岛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