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频繁违约现象? 第1页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企业找学生面试,谁叫你弄的一面二面三面?人家要是一棵树上吊死,你在三面的时候拒了人家,人家错过了其他企业的面试机会,这个损失谁赔啊?

说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我毕业那年,投了一家500强的金融企业的校招。几轮笔试几轮面试,拖了至少三四个月,结果在终面的时候告诉我(大意):你的素质很不错,但是我们的offer名额有限。但是你会被列为候补,如果有拿到offer的人放弃了,你就会递补。

反正我也没啥大反应,听了就“哦”的一声,转身就走了。因为虽然在它第一次笔试的时候我还两手空空,但是终面的时候,我手上已经拿了两家的offer,其中一家也是500强的---谁叫你把整个时间拖得那么长的?

所以,什么叫做市场经济?什么叫做双向选择

为什么会让你的企业做备胎?无非就是你给人家的待遇人家不满意而已。你要是不想别人毁约?那很简单啊,待遇翻番就行。你自己给学生开的价钱低了,待遇差了。现在有其他企业来挖墙脚了,怪谁啊?

至于影响学校信誉什么的,那都是吓人的:有种你就以后都别来校招。

---------------------------------------------------------------------------

有一些人根据法律规定,认为:企业在签三方之前,都可以随时反悔,而不构成违约。

赞同这样的观点。

但是根据同样的严格按照法律流程办事的观点:只要学生在签三方后违约时,足额支付违约金的话,同样也是无可指责的。

所以,在这种观点下,拿什么学校信誉度、什么给企业造成额外损失来说事,都是废话---大家都严格按照合同办事就行。

补充:关于三方协议中的违约金相关条款是否涉嫌违法,请参见下文

----------------------------------------------------------------------------

好像不少人对违约金这事比较在意,然后我说一下我亲身经历过和违约金相关的事情吧。

我工作有差不多十年了,现在是第五家公司(其中两家因为一些迫不得已的原因,不满一年就走了),也就是跳了4次槽。在这4次跳槽过程中,没有一次是在合同期满的时候说不续签,然后走人的。也就是说,从法律上看,我都是违约的

但是实际上,这4家公司全都没收我一分钱违约金(他们主动放弃---其实是双方在整个离职过程中,根本就没提这事)。其实想想,道理也很简单: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混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好聚好散就行了。以后要碰上个什么事,也都好有个照应。真要把事情做绝了,把名声传出去,以后看你还能挖到谁过去?

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自身经历的缘故,我一直认为:劳动合同的违约金条款就是君子协议注意,此处看法有误,请参照下一段补充)。就是双方都有点职业道德,就大家就都有默契的,不真的拿它说事:

员工要离职,提早两三个月书面提出,然后做好工作交接,保证岗位不受换人的影响。甚至我还做出口头承诺,离职后半年内,在非工作时间接受和原工作内容相关的电话咨询---事实上也有接过一些这样的电话。

而公司方面,也不会在员工的待遇、福利以及各种条款上做什么小动作。

对于应届学生来说,无论是三方协议还是劳动合同,如果一个大企业,真的在乎那几千几万块钱,还咬着兜里没几个钱的学生,那就冲这小气样,就足以为后来者戒了。

我很认可一句话: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也就是说,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做人做事,其实还是讲道德为好。要是都把自己的道德水准降到法律的底线上来做,其实真的很没趣,而且你也肯定不会留下什么好名声。

无论是对于一个还有二三十年职业生涯的个人,还是对一个立志做百年老店的企业来说,没留下好名声,对后续的发展都是影响很大的。

所以,虽然如我上一段回答所说的:在法律上,只要赔了违约金,毁约不是什么天大的事。但是作为个人,从道德上看,我也不赞成过于频繁的毁约。

所以我真的很不理解原问题中第二段的全部描述中所散发的怨气来自哪里?按说这些毁约的学生,连公司的门都没进,一天的福利都没享受到,一点工作都没参与,能给公司带来多少损失?真要掰着指头算,500都算多了。无非就是费一点口水,几个小时的时间,一两杯白开水外加几张纸而已,哪来的这么多怨气?如果是hr因为招聘任务完不成而来发这样的东西的话,那就应该让领导层和hr协调一下,自己内部解决就行了。

而且我自己的部门也来过实习生和应届学生,起码头半年,都不敢让他们做什么实际的事情的。所以,说真的,如果真的工作紧,缺人,第一选择肯定是社招而不是校招。

所以,别总是拿法律说事,那是到了矛盾积累到很大的时候才需要的。

如果能用代价更小,更皆大欢喜的方式协调好,何乐而不为呢?

----------------------------------------------------------------------------------------------

经过

@赵清澜

提醒,他说正常的劳动合同中,员工离职是没有需要支付违约金一条的:

劳动合同法没仔细看过吧? 里面只有企业按某几个条款解聘员工支付违约金的情况,按某几个条款解聘员工不需要支付违约金的情况… 从来就没有员工主动解除劳动合同法支付企业违约金的情况 签三方协议的那个根本不是劳动合同法范畴内的…

普通劳动合同上肯定没有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支付违约金的情况的,有就是违法的… 有些企业为了规避劳动合同法,会另外签了保密补充协议、培训补充协议等,即便这样要赔的也是”培训费”,也绝不会是”违约金”…

好吧,我简单的考证了一下,劳动合同法关于违约金的叙述其实不多,只有三条: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第二十五条 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所以

@赵清澜

说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也有一条小尾巴)。

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既然普通员工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离职都不需要付违约金的话,用人单位凭什么要提前终止三方协议的学生要违约金

难道学生连企业的大门都没有进,企业就为这个学生付出了专项培训费用?或者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显然没有嘛。那三方协议上又凭什么加上这一条?就是因为三方协议不是劳动合同,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管,所以用人单位就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但是虽然三方协议也许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管,但它是合同吧?而且是合同里面的格式合同吧?应该受合同法管吧?那我就只好搬出合同法关于格式合同的条文出来了:

第三十九条 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第四十条 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如果普通的劳动合同都没有要员工支付违约金,那么三方协议中要学生支付违约金,难道就不是典型的“加重对方责任”吗?

如果我这里的简单考证没有错的话,那学生在毁三方协议的时候,根本就不应该给违约金,一分钱都不应该给!


user avatar   nathan-d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都2021年了,贩卖人口是违法的,大学生只是去找工作,并不是要把自己卖给企业。


如果说法律,什么时候签了合同不能违约了?入职了都可以离职,不懂法吗?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是通知就行,不用公司同意。还打乱公司的计划?哪个公司的计划比法还大?挺有本事啊。

再说道德。想用道德约束别人,先想想自己道德不道德。

你招我,给我月薪5000,别的公司给一万,我不走,我脑子进水了?你公司有损失?我收入上还有损失呢。我违约不道德,你开这么点工资就道德了?如果你开的工资和别人一样,我会违约?

光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这是道德?这是道德绑架。


你想问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频繁违约现象?很多人还想问如何看待很多企业频繁被违约现象呢。

不用装出一副迷茫、无辜、又无助的样子。你又不是缺心眼,员工为什么离职,大学生为啥违约,你真不知道吗?

网上看到过一段话,据说是马云说的,我没找到出处,但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1、钱,没给到位;2、心,委屈了。这些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员工临走还费尽心思找靠谱的理由,就是为给你留面子,不想说穿你的管理有多烂、他对你已失望透顶。 仔细想想,真是人性本善。作为管理者,定要乐于反省。

这就是员工离职最真实的原因,又何尝不是毕业生违约的最真实原因呢?

一两个毕业生违约,可能是个例,可能是毕业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如果很多都这样,如果是一个普遍现象,企业不该反思反思自身吗?


总想着如何让员工不要离职,如何让毕业生不要违约。你钱给到位了不就行了嘛。又不想花钱,又想留住人,整天拿法律、拿道德说事,你咋这么鸡贼呢?占便宜没够。


-------------------------------------照例百赞取匿的分割线-------------------------------------


社会很复杂,生存很艰难,绝对的公平可以说是不存在的。但我们依然可以追求相对的公平。

相对的公平,就是大家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公司当然会剥削员工,不然你以为资本家的钱都是怎么赚出来的?

短期指望让资本家不再剥削工人,我估计你只有睡个好觉,看梦里能不能实现了。

但好在员工有选择的权力。不满意被剥削,该举报举报,该仲裁仲裁,该起诉起诉。实在不行,员工可以辞职啊。

这就是公平。相对的公平。企业不满意,可以开除员工。员工不满意,也可以辞职的公平。


内卷,你以为卷的只有员工?企业也跟着在互相卷。

你开8000,隔壁开1万,你的好员工就被挖走了。你996,隔壁不加班还双休,你的人又跑光了。

怎么留住人才?比隔壁企业福利待遇更好就行了呀。


市场是残酷的,是不讲一点情面的。不要讲忠诚,忠诚,只是背叛的筹码不够。

你是部门领导,你是企业老板。毕业生频繁违约,员工纷纷跳槽,你不开心,你抱怨他们不忠诚、不诚信。

你是部门领导,年薪百万,隔壁公司开价两百万挖你,你去吗?三百万呢?五百万呢?一千万呢?

你是企业老板,企业值一个亿。有更大的老板开价两亿收购你的企业,你卖吗?三个亿呢?五个亿呢?十个亿呢?

当选择摆在面前,你也不一定有你想象的那么忠诚。


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如何招到人才,如何留住人才,是一门学问。

一个企业该对应聘的人有个更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估。然后上策靠发展,中策靠金钱,下策才是靠处罚、靠耍流氓、靠画饼、靠道德绑架。

很多企业喜欢用下策,但下策是最不靠谱的。所谓的违约金,好企业,不设违约金,毕业生接了offer也不会违约。而企业不行,你以为设个违约金就能逼迫毕业生了?高额违约金并不会导致毕业生不敢违约,只会让毕业生接都不愿意接你的offer。

你是一个二流大学,突然有个明显能保送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的学霸来你这面试。你该想的是,如何给奖学金,如何给资源给待遇,才能留住他。而不是研究违约金定多少。

如果你的权力范围内,确实给不了足够的资源待遇,还不如直接发一封拒信,你还体面一些。

英美的很多学校都有类似的传统,不止会给不合格的申请人发拒信。对于过于优秀的那些,也会发拒信,因为你over qualified,反正你也肯定不会接我offer,还不如我先体面的把你拒掉。


对于很多企业,市场已经变了。应聘者频繁违约,员工纷纷离职,以后可能会是常态。

不过也没关系,被拒着拒着,你慢慢也就习惯了。


user avatar   leixiao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相关话题

  教师打学生被学生指出违法,是学生的进步还是教师的悲哀? 
  如何看待多动症(ADHD)患者网上买药被取保候审? 
  这算正当防卫吗? 
  山西一医生向患者要红包被举报,送 5000 块被嫌少,行政记过处分,并停止执业六个月。你怎么看? 
  如何看待三只松鼠前高管因盗卖公司价值 68 万废纸箱,收受和索要宝马获刑? 
  准毕业生的最后8个月该怎么度过? 
  如何看待「出于个人的报复心理,举报别人的大学选修课代考行为导致涉及代考两人被退学」这种做法? 
  如何看待上海税务和北京广电部门调查有关机构和演艺人员涉嫌「阴阳合同」「天价片酬」「偷逃税」等问题? 
  你如何评价2019年法考? 
  框架协议的审查要点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讲单亲妈妈带孩子的电影?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我总能在厌恶的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 2024-1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