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靠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GDP被认为不健康?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shu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下主流的基建定义应该是“新基建”,对比来看,可以从基建主体、投资领域、运营方、回报模型、配资结构上找到差异,确是与旧有的基建模式有所不同。 这里谈谈新基建的特点,以及各位自行判断一下从以上5个方面是否新基建相比传统基建更健康。

过去两年间披露的新基建领域,多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先进制造、融合创新、数据中心支撑等为主流。这些新的国家基建方向也决定了其与传统基础设施在社会资源投入、工程回报、产业赋能要求、成本和收益等方面的显性区别。以及,这些新基础设施都具有轻物质、重技术的投入特点;传统基础设施主要承载物质和能量的存储和流转,其投入以钢铁、水泥、化工等物质材料为主,典型的重资产特征。相比之下,新基建主要承载电子数据资产的存储和流转,建设投入主要是通信网络以及云边端计算存储设备,用来赋能新的数据智能业态或是升级旧业态。因此新基建不但在物质消耗量上远少于传统基建,而且技术门槛显著提高。

此外,在成本和收益的定义上,新基建中很多项目都需要有边际成本递减的运营特点。传统基础设施运营成本除了设备的折旧、能源物料消耗相对固定外,涉及的土地占用、设施维护人员开销等成本从长期看都在持续上涨,导致传统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成本远高于建设成本,政府财政承担压力。相比之下,虽然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研发投入以及体现在代际更新的设备投入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在新的互联网+或云计算业态运营模式里,人员成本比例低、能耗成本比例高、数字资产的价值回报比例高、服务受众/TAM规模无边界。而能耗成本会随着新能源的普及推广而降低,长期来看边际成本呈现递减趋势。同时,新基建也要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运营特点,保证资产价值和产业功能的长期供应且回报率不衰减。传统基础设施功能固化且相对单一,且受基础设施容量限制,增值空间有限,所创造的边际价值呈递减趋势。而新的数据资产和业态几乎可以无限扩缩、支撑多样的上层应用/业态,TAM和功能创新是无限可能的。

此外,这里其实暗含一个资管侧和运营侧紧密协同的问题:前期EV/EBITDA的ROIC认知如何更快的转换到最大化FCF自由现金流折现的认知;因为中后期考验的将会是运营杠杆,且边际成本和效益的质变都是来自于运营侧的权责发生(内容或应用的订阅量以及定价能力),而资产所有者(ZF和国资)扮演的战略投资者,则是在长期折现和增值中获益的,此时的新基建资产已然足够scalability,且产业TAM必须有足够的想象力和FCF预期。

最后,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投入规模大,单纯靠政府财政和政府股权难以保证持续发展和持续变现。再加之新基建的回报周期长,长期占用政府资产负债表,也不符合政府的投资偏好,因此,政府部门与产业头部伙伴合作才是健康的新基建投入和运营的方法,欧美的民资和产业公司就大量参与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股权和运营管理。因此,在资本端,可以利用PPP、REITs、资产置换等等有利于民资募集和资本化退出的金融工具。




  

相关话题

  多家机构公布 2022 一季度GDP增速预测值,平均值达 5.1% ,如何评价这些预测? 
  有哪些对 GDP 数据的常见误解? 
  唯gdp论和宣扬勤俭节约品质是不是矛盾了? 
  目前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怎么看待这种民族自信? 
  如何看待天津市2019年GDP缩水至仅14104亿元,被成都、武汉、杭州等省会城市超越? 
  2021年,如何看待南北经济(GDP)差距拉大? 
  为什么靠近江浙沪的安徽和江西,其人均 GDP 没有更内陆的河南、湖南和湖北高? 
  中国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你怎么看? 
  如何在千年尺度下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GDP为什么一定要增长? 

前一个讨论
CPI 数据存在着哪些缺陷?
下一个讨论
用人工智能来设计芯片有可行性么?





© 2024-11-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