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同为著名军事家的李世民为何对司马懿五丈原之战评价不高? 第1页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宁可穿女装都不愿意打,这对李世民这种刀里来血里去的将领能忍么?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打仗这件事,关键在于要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敌人的劣势。所谓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手多次,虽然三国志上语焉不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蜀汉没有吃什么大亏,而相比之下司马懿吃了大亏,连军区总司令张郃同志都阵亡了。

司马懿在打辽东和打孟达的时候很有水平,但是请注意,他的有水平是建立在对方的没水平基础上的。辽东公孙渊就是个渣渣,所以司马懿一个奇袭他就挂了。那么是不是说这种奇袭就很厉害呢?当然不是,这种事情搞不好就是孤军深入。同样的,孟达也是犯了低级错误,司马懿只是突然出现,孟达同志就不行了。

同样的事情,可以对公孙渊和孟达做,难道就能对诸葛亮做?司马懿不是没有显示过水平,在面对马谡的时候水平就很高,但是诸葛亮不是马谡,对诸葛亮搞突袭,估计只能是送肉而已。所以司马懿在吃了鳖之后发现,正面作战就是打不赢,干脆采取战争必胜之法——我不和你打了,我们比后勤吧。不得不说,这是司马懿同志聪明的地方,因为这种办法正好是利用曹魏的巨大优势去对抗蜀汉的弱点。

当然了,这种办法并不是什么好办法。一句坚壁清野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做的时候,等于是抛弃了所有百姓,甚至为了清野,有时候还需要毁灭所有老百姓的粮食。干这种事情的人,和屠城其实是差不多的。所以诸葛亮直接把陇西的人口搬到了汉中,司马懿也只能干望着。所以题主认为司马懿“兵不血刃”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他们血的是老百姓的刃。

其实一个将军不能守境安民,是一件很丢脸,而且很没有职业操守的事情,估计这种事情,在曹魏内部肯定是有很多反对司马懿的政敌作为攻击借口的。战国时期,魏文侯让乐羊带兵去攻打中山国,打了3年灭了中山,回国后魏文侯把一箱子告发信拿给他看,吓得乐羊尿崩。还好曹睿算是明主,知道国内除了司马懿没有人能对抗诸葛亮,所以无论司马懿做得多么出格,他都帮他背书了。


曾经看过一个人说,我们读史应该是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不应该是揣度当时人们在想什么,因为想的东西是主观的,是不太靠谱的。史实就是,司马懿正面与诸葛亮打了,然而没有占到便宜,然后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来耗死了诸葛亮,李世民觉得司马懿兵精粮足,却只能采取这种下策,因此看不起司马懿。

在这里我要反对某些人,自以为自己读了点史书就目中无人。史书上并没有说司马懿此时是故意放水,李世民也没有说司马懿是养寇自重,某些人自己通过只言片语分析,就认定李世民的意思是司马懿养寇自重了,这种态度是不正确了,因为这种分析只是他个人的主观判断而已。更可笑的是这人还将自己的判断作为历史的唯一解释,并把所有观念与他不同的人划入“评书”之列。

李世民站在一个皇帝的角度来看司马懿,自然是看不上的,因为司马家族后来篡位了嘛。不过李世民还真没有资格鄙视司马懿,因为李家自己就是篡的杨家的位,而李世民还篡了他亲爹和亲哥哥。李世民如果想指责司马懿养寇自重,完全可以直说。但是他并没有这样说过,他只是说司马懿打得难看,涉嫌不忠。要知道不忠这个词,和反叛的意思是不同的。站在帝王的角度看一个将领,他的忠就应该是毫不惜身的去作战。司马懿坐拥精兵良将,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在战场上直接面对敌人,让国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坚壁清野对当地人民是严重的损害,显然会动摇曹魏在当地的统治根基。当时诸葛亮甚至已经在陇西种地了,说明陇西除了几个城池之外,完全是蜀国在实际统治),这种将领对于帝王来说,肯定是不忠的——打不过你咋不死战呢?战争这件事没有必胜之法,多打几次,说不定就赢了呢。李世民自己也不是百战百胜的,多死里逃生几次可能就赢了,就算逃不了生,死的也是司马懿,又不是曹睿。以魏蜀两国的势力对比,只要蜀国吃一次大亏,就危险了。所以站在李世民的角度看,司马懿不敢打,就是惜身,就是不忠。


李世民争战天下,所面对的敌人大多是军阀。而曹魏已历三代,经营了几十年,蜀汉也是两代人的努力,这两个国家无论是人才、政治还是军事势力,都不是李世民面对的那些一敗即亡的军阀可比的。李世民并没有真正的与一个如此顽强的国家交手的经验,所以他看不起司马懿也很正常。不过讽刺的是,李世民自己征高句丽就被人坚壁清野了,结果还是依靠耗到自己的儿子接班才灭了高句丽。


user avatar   guo-yi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好我是李世民,你现在收看的是SCG总决赛直播,诸葛小明对阵司马宣宣。

现在司马宣在北,张车骑在南,夹着小明呈上下为男状态。

南北包夹怎么输?怎么输??A上去都赢了!

冲了冲了冲了,给你看什么是专业解说好嘛,什么叫南北包夹,就是钳形攻势,所谓......

唉??你别害我啊我可是专业解说啊,你被他甲首三千我怎么解说嘛,我打你MA,Unbelievable。

...................

大家好我是李世民,我们又见面了,这一场比赛依然由诸葛小明对阵司马宣宣。

小明拉了五千人口步兵先渡过了武功水。

好家伙,武功水暴涨,后援断绝。

兵法曰半渡而击之,这是比半渡而击之更有利的“河水暴涨隔绝后援”。

绝地孤军,孤悬河岸的步兵。

我一万飞骑骑脸怎么输??A过去都赢了!

冲了冲了冲了,什么叫专业解说好嘛。

小明现在很慌,小明进退维谷!!

阵结得好有什么用嘛?

唉??你别害我啊我可是专业解说。

一万人口骑兵打五千人口步兵你还被打退了你让我怎么解说嘛。我打你MA,难道我真的有毒?我怎么面对以后的人生啊,Unbelievable.


user avatar   da-nei-yi-x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李世民认为,在五丈原,司马懿面对诸葛亮,非常非常被动。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他非常熟悉渭水五丈原那一带,626年时,颉利可汗率主力“寇泾州,进至武功”,这武功,距离五丈原,还不到50公里。

所以李世民对五丈原的地形,是了如指掌,先看房玄龄编篡的《晋书宣帝纪》,及《三国志》,再看地图,这真山真水,一目了然,我擦,司马懿他喵的还真是个天才,面对诸葛亮完全落了下风。

2018年了,通过谷歌来绘制10张地图,基本上能够还原五丈原前后的战事,是怎么回事

划第1个重点,“北原”是指渭北平原的一部分

(注)三国志郭淮传: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
(注)晋书宣帝纪:二年,亮又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郿之渭水南原
(注)水经注卷十七:渭水又东径积石原,即北原也。

渭北平原由一系列原组成,这原又称“塬”,所以渭河以北,从西向东有西平塬、和尚塬、周塬、积石塬(原)等。

其中积石塬(原)即为北原,而绝大部分人认为“北原”是一个可以修筑营垒的地方,这就大错特错了,北原就是指渭北平原的组成部分,先前诸葛亮出斜谷,也有抵达“渭水南原”的记载,“南原”即是渭南平原。

  1. 图1,为积石原,即北原,面积约有上百平方公里
  1. 图2,看地图,就知道郭淮说诸葛亮踏上北原,就能“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纯属胡说八道,渭水北岸距离北山差不多25公里。
  2. “隔绝陇道”要隔南北25公里,要多少兵力!隔个屁隔!“隔绝陇道”,要去陇右隔,来关中隔什么陇道!

划第2个重点,司马懿突然从渭水南岸,消失了

(注)三国志郭淮传: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注)晋书宣帝纪: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诸葛亮还在渭水南原的兰坑时,曹魏将领纷纷表示要屯兵“渭北”,而司马懿强调为了保护“渭南”的人民财产,就率军渡过渭水,在渭水南岸“背水为垒”。

就在司马懿“屯渭南”时,郭淮认为诸葛亮会争夺“北原”,建议修筑“堑垒”。

  1. 图3,TM司马懿还在屯兵“渭北”时,怎么不想着在“北原”修筑“堑垒”?
  2. 图中,武功水又把(今天的石头河)把渭水南岸,分割为东西岸。
  1. 图4,TM司马懿既然“屯渭南”,你郭淮担心个屁啊!难道诸葛亮还会飞过司马懿?
  1. 图5,诸葛亮往五丈原进发,并要渡过渭水,进击北原时,“屯渭南”司马懿怎么消失了?人呢?
  2. 难道被诸葛亮拍飞了?

划第3个重点,郭淮在北原修“堑垒”,是修一道渭水长城

划第4个重点,诸葛亮强渡500米宽的渭水,畅通无阻

(注)三国志郭淮传: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注)晋书宣帝纪: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先前已经说明“北原”是指渭北平原,而这里又是绝大部分人产生误解的地方,郭淮在北原修“堑垒”,不是修建一座营垒,而是修建一道沿渭水北岸的围堑,以防止诸葛亮渡渭水。

  1. 图6,北原东西长达约5公里,单单修建一个营垒,压根不可能防止诸葛亮渡渭水,或阻止诸葛亮抢占北原的一个滩头,所以郭淮修的“堑垒”,就是修筑一道沿渭水北岸差不多5公里左右的,“堑垒”般的渭水长城。下图为诸葛亮企图渡渭水:

诸葛亮强渡500米宽的渭水的船,都由曹魏提供。

司马懿企图利用周当屯兵阳遂,吸引诸葛亮,但没有用,诸葛亮强渡500米宽的渭水畅通无阻。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阳遂绝对不是《三国志集解》推测的那样,在渭水北岸。阳遂要是在渭水北岸,而诸葛亮的目的是占领北原,那抢占阳遂就算是达到了目的。

  1. 图7,诸葛亮强渡500米宽的渭水,“屯渭南”的司马懿消失了。

划第5个重点,五丈原东西不过几公里,几乎肉眼可见,声东击西意义不大

(注)三国志郭淮传: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於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图8,诸葛亮“盛兵西行”,貌似是进攻东面的阳遂,但这意义不大,毕竟东西相隔不到10公里,诸葛亮上午进攻,魏兵在中午就能强行军赶到。

划第6个重点,诸葛亮进攻阳遂,意义在于抢占武功水东岸

(注)诸葛亮《与步骘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水出武功县,故亦谓之武功水也。是以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水长,攻琰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桥成驰去。
(注)诸葛亮《与步骘书》曰: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诸葛亮强渡武功水,踏上武功水东岸,进攻阳遂,以孟琰在武功水东岸距敌。

  1. 图9,虽然没有成功攻克阳遂,但蜀军搭建几十米宽的竹桥成功,配合孟琰击退司马懿,在武功水东岸站稳脚跟。

图10,武功水东岸的马冢是高地,诸葛亮暂且不攻,而命令士兵与当地百姓一起屯田,而“凡麦田常以五月耕”(《氾胜之书》),开始种植冬小麦,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

总结:

  1. 渭水五丈原一带,方圆东西南北,不过10公里,声东击西或避实就虚,意义不大。

诸葛亮在渭水和武功水一带,以弱国击强国,主动对司马懿发动一系列攻势。

而司马懿只能以极端被动的方式,比如修建沿渭水的堑垒,来消极防御,阻止诸葛亮渡渭水。

而渭水南岸的司马懿突然消失,让诸葛亮畅通无阻地强渡500米宽的渭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亮即使抢占北原,也隔绝不了陇道,毕竟从渭北到北山,有南北25公里宽,诸葛亮抢占北原意义不大。

最后诸葛亮成功抢占武功水东岸,在东岸平原与司马懿对峙。战事前后,司马懿率领魏军的表现,始终消极被动。

这就是身经百战的李世民,充分了解五丈原地形,又看了《晋书》后,对司马懿五丈原之战评价不高的原因。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看现在大部分的答案,包括张公子的答案,都是在说李世民因为司马懿打的怂,打的怯,所以对五丈原评价不高,这个问题上,我有点不同的看法,和 @风大 可稍息否 的更接近,那就是——李世民对司马懿五丈原之战评价不高,是学神不知学霸的苦,反而鄙视学霸没考好是腹黑,殊不知学霸已经努了十二分的力气了。


首先,要弄清楚两件事情是有区别的,一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相持的这一段时光到底过的怎么样,二是李世民眼里的二人又是什么样。大部分答案都是把真实的情况代入进了李世民的视角,但是从李世民说的和写的来看,未必是这样的。


真实的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相持过程,虽然细节上还有一些争议和模糊,但是大面上应该还是有共识的,司马懿在诸葛亮五伐中原的时候处处在被动防御,最终靠着熬死了诸葛亮而成功。从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司马懿在军事这方面是确实落在了下风。按说这种情况下,司马懿选择了一条虽然不好看,但是还比较实用的策略最终退了蜀兵,这并没有什么太值得诟病的地方,就好比一个人兢兢业业的学习,每天发奋读书到12点,但是也就能考到95分,牢牢的被班里的每次100分的学神压制;后来终于趁着学神生病缺考,得了一次第一名——能力有限,精神可嘉。如果是这样,那李世民不满意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把打仗看作是考试,司马懿是学霸级,那么李世民毫无疑问是学神级的,对战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同时,李世民自己就是天策上将、秦王,对关中一带的士兵和地形都比较熟悉,在评论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时候,会不可避免的把自己代入进去。


首先,李世民觉得司马懿和自己是同一类的学神级: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这里的『自以』两个字的理解有点争议,可以理解为”自当“,也可以理解为”自己以为“,都能说的通。那么既然同样是学神,在李世民看来,诸葛亮来进攻司马懿,司马懿坐拥巨大的优势,那就是送分来了: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

但是司马懿的行为让李世民大跌眼镜:

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为什么呢?学神不应该这样啊!要是我的话,我肯定有很多战术能让诸葛亮片甲不能回成都,怎么司马懿就这么怂呢?李世民苦苦的思索和反问:

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终于找到线索了!不想想宣皇是什么人,两代魏国皇帝倾心相托的辅政大臣,然后转脸就能大杀曹家宗室架空少帝的人。这种前忠而后乱的行为,正好对应着司马懿在面对孟达公孙渊和面对诸葛亮时候的强烈对比,李世民以为找到了线索:

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那就是司马懿的“欺伪”和“奸回”。 回顾整篇文字,不仅仅此处,而是李世民一直牢牢抓住的司马懿的黑点,就是“奸诈”,反而没有质疑司马懿的能力:

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于是李世民的解释,就是奸诈的司马懿故意不好好的和诸葛亮打,通过和诸葛亮的相持来增加的自己的影响力和在军队中的势力,为以后篡魏下一盘大棋。

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所以后来李世民很鄙视的说:

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司马懿要是知道,估计棺材板会压不住的!辛辛苦苦,如履薄冰的熬死了诸葛亮,中间各种方法都用尽了,甚至自己都超底线发挥的收了诸葛亮赠送的女装,结果最后在李世民嘴里落得一个“不好好打,有意留力使坏”的名声。这冤枉找谁诉苦去?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世民是后来流行的『司马懿玩寇自重』说的鼻祖了。唉,虽然贵为一代天子,但是身为学神,实在不能理解学霸背后的努力和纠结,犯了知乎上经常犯的『何不食肉糜』的错误啊。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在前面,三国区历来有很多自带情绪激动属性的奇怪人士,希望这次他们不会出现。


看了一下答案区,很多回答都说,李世民是著名军事家,而司马懿以绝对优势都“打不过”诸葛亮,所以看不上他。

这些回答在分析时普遍都都设置了一个先决条件:李世民认为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注意,不是历史上司马懿能不能打赢诸葛亮,而是李世民认为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

那么李世民到底是不是这样认为的呢?

提问者是这样说的:

李世民明知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還說司馬懿不好好打

注意,这里有一对相互冲突的矛盾:

“明知打不过”VS“说他不好好打”。

打不过和不好好打,是两回事。挟泰山以超北海,曰不能,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这是打不过。为长者折枝,曰不能,非不能也,不为也。这是不好好打。

有人会说,也许司马懿既打不过,也不好好打。历史上的司马懿也许真的是这样,既打不过,又不好好打。但是,现在讨论的是李世民的评价,而不是历史。

李世民是怎么说的呢?

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

李世民说,司马懿雄略内断、英猷外决,兵动若神、谋无再计。

这是李世民对司马懿军事能力的评价。评价很高,不存在看不起。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李世民对司马懿军事能力的全部评价。这是全部评价,此后李世民对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就没有评价了,而只对司马懿的行为表现展开了一系列质疑。

此后李世民充分展示了政治家的本色,从军事和政治两方面对司马懿做了深入的政治分析和政治评价。因为问题相关,这里我们主要只谈军事。

首先是行为分析。

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
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这一段是紧随其后的李世民的原文。读者注意一下,我在这两次引用时特意把上下两段的开头结尾都带上了,就是为了表明李世民原文就写在了一起,不是从文章别的部分凑过来的。

首先,李世民列明观点,说,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时,主动压制军势(“抑其甲兵”),一开始就没有决战的意思(“本无斗志”)。然后,李世民列举事例举证说,司马懿主动压制军势不打算决战的具体表现是“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

注意,李世民只是说司马懿不打,没有说司马懿打不过。而且,与提问者所说的“明知打不过”恰恰相反,李世民马上就说司马懿能打赢。

李世民分析说,司马懿不是没有决战的本钱。第一,“秦蜀之人,勇懦非敌”;第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李世民认为,拥有这两个条件,足以争夺胜利(“以此争功,其利可见”)。李世民不但没有说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反而说“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认准了司马懿有打赢的条件。

在分析了司马懿的实际行为和胜利条件之后,李世民进一步强调了司马懿的实际行为,并提出质疑:“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在这短短159个字里,李世民一再强调司马懿有卓越的军事能力(雄略内断,英猷外决,……兵动若神,谋无再计)和优越的决胜条件(“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完全可以争夺胜利,然后又一再强调司马懿故意避战(抑其甲兵,本无斗志,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最后发出质疑:

“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质问司马懿为什么突然不行了。注意,李世民在这一过程中从来没有说过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

在随后的一段文字里,李世民将这个疑问明白无误的写了出来: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原文: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 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 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一个人,怎么会突然聪明突然不聪明呢?

李世民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有的人可能就要着急的跳出来,说这显然是因为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所以才会突然聪明突然不聪明。我再强调一遍:李世民在这一过程中从来没有说过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李世民始终在说司马懿有条件取得胜利。所谓“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都是与李世民原文无关的脑补,这是无效的!

还有,不要将评书式的“人才观”拿到现实世界中去。战争胜利一方面固然需要一个合格的统帅,一方面也需要足够的实力。很多时候,在实力足够的情况下,只要统帅达标就有机会胜利,并不需要特别优秀的统帅。而李世民已经分析过了,司马懿不但是一个达标的统帅,而且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李世民还分析过了,司马懿拥有良好的胜利条件。在文章里李世民没有说过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李世民始终都在说司马懿不好好打。

实际上,如果不是先入为主的以自己的观点替代李世民的观点,如果不是以自己的“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的观点替代李世民的观点,那么阅读李世民评价司马懿的原始文本之后,自然产生的印象只能是“李世民说司马懿不好好打”。包括提问者就因此来质疑李世民,说“李世民明知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還說司馬懿不好好打”。李世民不是明知故犯,他要是这么低的水平就不可能搞到帝位还把自己洗白了。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这个“明知”的不是李世民而是包括提问者在内的其他人。

李世民始终在质疑司马懿的忠心。李世民说:“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又说:“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又说:“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核心思想就是说司马懿“奸诈欺伪”,直接说司马懿不忠。

在《晋书·宣帝纪》末尾李世民所写的这一篇评价司马懿的文章里,李世民的中心思想就是说司马懿奸诈,其重要论证方法,就是从军事和政治两个最重要的领域,来论证司马懿不忠。在军事领域,李世民特别强调司马懿可以胜利但故意避战,但是李世民从未说过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李世民始终在强调,司马懿可以打赢诸葛亮,但是司马懿故意不打。

我再强调一遍,不论历史上司马懿是否打得过诸葛亮,就李世民所写文章而论,李世民说的就是司马懿能打过诸葛亮而司马懿故意不好好打。

而为何李世民对司马懿五丈原之战评价不高,原因就是李世民认定司马懿当时已经有了明显的私心,表现出了奸诈意图,已经不是一个忠诚踏实的臣子了。

直白地说就是,李世民认为五丈原之战是一场政治仗,是司马懿有意积累资本的政治仗。这个资本不是军功(他已经取得了足够的军功),而是小集团。司马懿在借机组建自己的小集团。李世民对五丈原之战的评价很低,不在于军事上司马懿能不能战胜诸葛亮,而是司马懿有条件战胜诸葛亮却因为私心而主动避战。

我再强调一遍,从宣帝纪评语的文本上看,李世民从未说过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他说的一直都是司马懿故意不打赢。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世民自己的打仗风格其实就有点像以前玩三国志7时用北方铁骑(那一代只有北方能出骑兵和铁骑)屠电脑的方法,先坚守,然后袭扰敌人粮道,等敌军久攻不下士气丧尽,就用精骑冲锋,敌军溃败后一追到底,直到将敌军斩尽杀绝,不给敌军重整旗鼓的机会,比如著名的柏壁、虎牢关,都是如此。所以李世民往往一打就是战略胜利,统一用时短。

这种打法,大体说还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骑兵部队的,需要骑兵执行力极强而且纪律严明,当然将领使用骑兵的水平也要很高。老毛读史指点江山的时候,就喜欢把所有人都以自己水平来要求(比如曾说历代状元都没什么人才),李世民可能也是如此,以自己使用和训练骑兵的水平来评价别人的表现,尤其是看到也拥有大量骑兵并且也摆出防守姿态的司马懿的时候。

坐拥河北的袁绍11万大军里尚且只有1万骑兵,南方更可想而知。从《后出师表》来看,诸葛亮倒也并非完全没有骑兵,但蜀国全国兵力才10万,骑兵估计是非常少,肯定是没有动辄步骑多少多少万记载的魏军那么多。

而且五丈原还是平原地形,非常有利于骑兵作战,可结果,反而是司马懿要依托渭水来阻击诸葛亮,此外诸葛亮每次退兵时,司马懿的追击也乏善可陈。作为使用骑兵的高手,李世民看到诸葛亮用步兵(而且总兵力很可能还少于对手)在平原上压着对方的步骑集团打,可能反而很惊奇,诸葛亮最终位列武庙十哲有可能就有这个因素。

《晋书》中那段制曰其实也要看全,李世民对司马懿用兵还是很欣赏的,称其百日擒公孙渊、一月克孟达”兵动若神“,或许多少也看到了些自己的风格。这句话大体意思就是不是司马懿无能,而是诸葛亮太厉害了。


user avatar   lyh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清算的不彻底,这些遗老遗少还都有钱有势,所以天天拍辫子戏给自己的老祖宗洗白


user avatar   zi-xiao-xue-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user avatar   liang-yan-pi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相关话题

  司马懿为何比周瑜高明? 
  美军军种之间有哪些龃龉? 
  为什么氢弹五常都搞出这么久了,其它国家还制造不了? 
  如何看待印巴爆发「大规模炮战」致多名士兵及平民死伤,印巴后续会如何发展? 
  蜀国的马忠与吴国的马忠哪位水平更高? 
  现在的民用热像仪在性能上能达到多少年前的军用热像仪水平? 
  为什么刘备得到卧龙与凤雏,也没能收复天下,反而最早灭亡? 
  如何评价《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荀彧、郭嘉对曹操自称“臣”? 
  论诸葛亮的任人方式,只注重德,合适吗? 
  中国为什么不警惕印度呢?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白宫突然宣布:将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征收25%关税?
下一个讨论
请教知(bing)友,为什么陶紫薇没有加入红军的空军部队呢?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