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古代中国为什么被称为桃花石? 第1页

  

user avatar   ji-lin-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这种追根溯源很可能找不到答案

举几个例子

希腊人自古以来都是自称hellas,但基本上除了希腊、中国和越南以外的国家都用类似英语greece的词汇称呼他们,Greece源自某个到亚平宁半岛建立殖民地的人,也是最早与拉丁罗马人接触的希腊人,所以(当时没文化的)罗马人就用他的名字称呼全希腊,如果希腊人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肯定会莫名其妙,根本联系不到自己身上,就像中国被叫成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国一样;

再比如埃及,古埃及人从来没称呼过自己埃及人,埃及一词就是(当时没文化的)古希腊人把埃及的一座神庙的名字Aígyptos误当成了埃及的国家名称,这个根本是非常乌龙的一件事,这就像中国被叫成少林武当妈祖国一样;

就说中国吧,在俄罗斯等国被称为“契丹”,Russia在中国莫名其妙多个“俄”字,也只是因为隔着蒙古人这个没文化的二道贩子

举这些例子就是想说,罗马、希腊、埃及这种距离这么近的共生文明对彼此的称呼也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何况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和拜占庭,中间隔着无数(没文化的)国家和部落,以讹传讹,追根溯源太困难了,上面提到的大汉拓跋唐家都有可能,但历史的真相说不定只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乌龙罢了


user avatar   msoe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我不想回答这种热门问题的,奈何目前(UTC+8 2018-04-12 20:15)排在前三位的回答…

某中亚史爱好者列举了不少东西,但逻辑不成立,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对汉语语音史不很了解,被小道消息带进沟里去了。

某人文领域专业人士的回答一如既往地言简意赅,可惜这次未免武断了一点。

剩下那位…不提也罢。

总之,前三位的回答都有问题。


「拓跋」说之所以成为主流并不是因为立场问题,而是因为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最像。

我们先不管罗马帝国的文献(毕竟不知被转手了多少次了),先看后突厥汗国的碑文。

后突厥汗国里「桃花石」这个词拼作(从右到左读):

直接转写:t¹b¹g¹č,一般转写:tabγač,语音:/tʰɑbʁɑtʃ/。

作为对比:

「禿髮」两晋南北朝音:/tʰouk.puɔt/;

「拓跋」两晋南北朝音:/tʰɑ(ɔ)k.bɑt/;

「大漢」东汉音:*dʶɑs.χɑn;

「大漢」两晋南北朝音 /dɑi.χɑn/;

「大魏」两晋南北朝音 /dɑi.ŋui/。

我们完全有理由猜测,这个词源于鲜卑语,最初的形态可能是 *tʰɑɡʷɑtʃ、*tʰɑʁbɑtʃ 或者 *tʰɑbʶɑtʃ 之类的东西,然后被汉语译作「禿髮」及「拓跋」,同时又被古突厥人借作 /tʰɑbʁɑtʃ/,被更西方的某些部族借作 *tauɡaʃ(t) 或者 *tavɣaʃ(t),然后变成希腊语 *tauɣas(t)(希腊语 γ 很早就擦化了)。

关于汉语中「禿髮」及「拓跋」的韵尾(分别是 /-k/ 与 /-t/),这其实都不成问题。/-k/ 韵尾就不用说了,/-t/ 韵尾用来对译 /tʃ/ 也是常规操作,在梵汉译音里 /-t/ 韵尾可以对译除了鼻音、软腭塞音、唇音之外的所有辅音,比如 /r/、/l/、/s/、/dʑ/,拿它来对鲜卑语的 /tʃ/ 根本就没什么奇怪的,也用不上什么「突厥语后缀」。/tʰɑbʁɑtʃ/ 就是「拓跋」,没有词缀。

至于说「大漢」的…两字的声母也就算了(都能用清浊交替解释),你给我解释一下「大」字的韵尾 *-s 或 /-i/ 是怎么变成 /ʁ/ 或者 /b/ 或者 /v/ 的?「漢」字的韵尾 /n/ 是怎么变成 /tʃ/ 的?

这不是立场问题,这是方法问题。你可以说「拓跋」牵强,但非要说「大漢」比「拓跋」可能性高…这就没有道理了。

至于公元七世纪以后的那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大概确实有可能被「唐」之类的带跑了。


4月13日更新:中文维基百科里引用了一个论述,认为「拓跋」分别是“tog”(词义:土)与“be(i)g”(词义:后)的音译。

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有一个细节需要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既有 /k/ 韵尾也有 /t/ 韵尾。如果汉语所音译的就是“be(i)g”,那么理应使用「辟」等 /k/ 韵尾字,不可能去用「髮」「跋」这种 /t/ 韵尾字。

一个合理的猜测是,“tog-be(i)g”这个词在鲜卑语中发生了音变,变成了 *tʰoɡ-bedʒ,然后又过渡到 *tʰoɡ-bɑtʃ(可能有元音和谐律的因素),并于公元三世纪被汉人音译为「禿髮」/tʰouk.puɔt/。

后来这个词又变为 *tʰɑɡbɑtʃ,于公元四世纪被汉人音译为「拓跋」/tʰɑ(ɔ)k.bɑt/。

公元五世纪北魏名扬内亚,阿尔泰山附近的突厥人以 *tʰɑʁbɑtʃ 称呼北魏(受元音和谐律的制约,突厥在此只能以 *ʁ 对 *ɡ),不过随即跑偏成 /tʰɑbʁɑtʃ/,也就是公元七世纪突厥碑文所记载的那个“t¹b¹g¹č”。

之后的事情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user avatar   guan-mao-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为什么中国被称为桃花石,有这么几种观点:

1、大魏(北魏),法国学者德经首倡,该说法目前无人问津已被遗弃

2、唐家(唐朝的自称),德国学者夏德、日本学者桑原鸷藏提倡。由于桃花石的最早记载应该早于唐朝,所以这个说法也被遗弃

3、拓跋(北魏皇族姓氏),法国伯希和、日本白鸟库吉提倡,目前为主流,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拓跋的古汉语读音T’ak bwat如果要和“桃花石”吻合,就得套成“拓跋氏”才行。如果不加一个“氏”就没法吻合了。

这个问题的荒谬性在于,“拓跋”是鲜卑语(古蒙古语的一种),而“氏”是汉语。“拓跋氏”这个词语只有也只能在汉语语境中出现。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如果要称呼“拓跋氏”,肯定不会这么称呼。

而且,桃花石的第一个“桃”的音,在各种有“桃花石”拼写的语言里,都更接近古汉语的“大”,而不是“拓”。

4、大汉(汉朝自称),中国张星烺、芮传明提倡。目前声音还很微弱。不过很有说服力。至于怎么有说服力呢。

首先,“大汉”一直是汉朝的自称。在文献里比比皆是,甚至连匈奴人刘渊建立的“第四汉朝”也如此自称。匈奴跟汉朝交往时,匈奴人撰写的汉文国书也将汉朝称呼为“大汉”。

古突厥碑文中的“桃花石”即“大汉”的对音,再加一个后缀“石”。而这个“石”即“c”,在古突厥碑文中,有例子,即《翁金碑》中,有一个“atac”,“ata”就是爸爸,但到底为什么加一个“c”。解读者最终解读为“尊敬的父亲”。而这个“桃花石”就是“尊敬的大汉”。

为什么会管汉朝叫“尊敬的大汉”呢,这根汉朝和匈奴的国势相比有关。匈奴只在汉初昌盛,汉武帝之后匈奴日渐衰落最终沦为汉朝附庸,所以就有了“尊敬的大汉”这种称呼。而这种称呼传到了草原各地和外国,就成了中国的另一个名字“桃花石”。

但问题是,这个“大汉”的解读,仅仅只能对应古突厥碑文里的“桃花石”,因为“桃花石”并没有标准的读音,在不同文字不同语言,有不同的称呼:


“桃花石”在不同文字里的拼写情况:


1、拜占庭帝国的希腊文(转拉丁文拼写):Taugast

现存文献中最初的“桃花石”,但肯定不是最早的,见于希腊语Taugast。是拜占庭时期对中国的一种称呼,那时候拜占庭不知道这个Taugast是不是就是古代传说中的赛里斯,也不知道是不是就是以后的契丹,所以只是一个稀里糊涂听来的陌生国度的名字。该记载源于七世纪初的席摩喀塔《陶格司国记》,陶格司,即桃花石的另一个音译。而希腊语中的Taugast,读音也是“陶格司”。

希腊语的这个读音,不但跟“大汉”相去甚远,跟“拓跋”离得更远了……这个读音,明显是“唐家”的对音。

而席摩喀塔活跃的年代,唐朝刚刚建立。当时连印度的戒日王都对唐僧说:“我知道你们那里有个秦王天子,很牛逼。”由于唐初的武功鼎盛,连印度人都听闻了,肯定也传到了拜占庭。同时代的拜占庭历史学家席摩喀塔撰写“中国记”时,肯定就会问中国是哪个国家,有见闻的商旅肯定会告诉席摩喀塔,说这个国家大家都叫“桃花石(大汉)”,但最新的消息传来,好像读“桃花石(大汉)”是读错了,应该读作“唐家”。

席摩喀塔听了旅人的说法后,想了想,他觉得应该用新的读法,但旧的读法也不能遗弃,于是就有了Taugast陶格司



2、后突厥汗国的古突厥文(转拉丁文拼写):

见于《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

这个源于大汉,见上文。


3、阿拉伯帝国的阿拉伯文(转拉丁文拼写):Tamgama

读作“唐格马”,见于阿拉伯帝国历史学家马苏迪(公元十世纪)的《黄金草原》。来源不明,没人探源,我根本不懂阿拉伯语的一根毛,没法拉开胡扯。


3、喀喇汗王朝的阿拉伯文(转拉丁文拼写):Tavghaq

见于《突厥语大辞典》。

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是一个读过很多阿拉伯书籍的大学者。而阿拉伯人称呼中国,有两个称呼,要么称为“隋尼(秦尼即支那在阿拉伯帝国时因为知道了隋朝后的音转)”,要么称为“唐格马”。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历史概念基本全来源于阿拉伯文献,所以他可能会受到拜占庭拼写、阿拉伯拼写和古突厥读音的三重影响。


4、伽色尼帝国的塔吉克文或阿拉伯文(转拉丁文拼写):Tamghaq

这个源于比鲁尼(973-1048)的著作,具体是哪本书我实在记不得了。这个读音似乎依然是拜占庭拼写的影响。


5、叙利亚的阿拉伯文(转拉丁文拼写):Tughaj

读作“图格基”,见于十四世纪的叙利亚学者阿伯儿肥达的《地理书》。该书内容多摘取比鲁尼的著作。这个了解不深,仅仅列入。


6、帖木儿帝国时期的波斯文和察合台突厥文(转拉丁文拼写):Taugas

见于帖木儿帝国时期所有文献,此称呼带歧视,因为此时桃花石读音发生音变,和突厥语中的野猪(Tonguz即通古斯)谐音。所以帖木儿帝国在尊称中国时,称为“契丹(Khata)”;蔑称时,称为“陶格斯(Taugas)”。这个读音完全是拜占庭读音的影响,因为如果按照古突厥碑文的读音和《突厥语大辞典》的读音,无论如何也是和突厥语的“野猪”没法谐音的。



然后到了结论时候了。

我认为,每一个词汇,都是随着不同年代不同语言而发生微妙变化的。比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汉语中的“维吾尔”,从“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维吾尔”甚至“尧熬儿(裕固)”“裕固”都是一个词,但即便用古汉语来解读,这些字眼依然读音无法吻合。幸好我们早就知道这是一个词而已。

再比如,中国的另一个称呼“契丹”,也有不同的拼写,读起来也都各有微妙的不同。

这都是不同年代不同语言拼写的变化。


所以我认为,桃花石这个词,在不同年代不同语言,会发生相应变化。

这个词最初的词源是“尊敬的大汉”,是匈奴人(大致是南匈奴)对汉朝的称呼。

到了北魏时期,由于北魏皇族是拓跋氏,所以这个读音会在北方民族中融入“拓跋”的一些微妙转变。

到了唐初,该读音发生流变。西域地区的人,目睹了中国朝代兴亡,所以依然用老的读音“桃花石”。而西域之外更遥远的地方的人,如拜占庭人,则因为听到了“唐家”,有意做了修改,出现了“陶格斯”的读音。

到了辽朝以后,原本把中国叫“桃花石”的人群(北亚人、西域人)都慢慢管中国叫“契丹”了,“桃花石”的读音虽然还存在但慢慢消逝。而“陶格斯”的读音慢慢抬头,最终影响了一部分“桃花石”读音的人群,所以就出现了同样是突厥语人群,后突厥汗国叫“桃花石”跟野猪的读音没关系,但帖木儿帝国却读“陶格斯”和野猪谐音。

因此,在帖木儿帝国,就有了谐音辱骂明成祖的一个新名词“契丹国的野猪皇帝”。其实说白了就是故意用谐音误读的“契丹国的桃花石皇帝”。

而“桃花石”的读音,其实是匈奴语的“尊敬的大汉”之后,不断补充不断微调的结果,是一个多源头的词汇。




  

相关话题

  如果古代中国具有很强的侵略性,那么世界会怎样? 
  为什么非洲黑人没有像北美洲的印第安人一样遭到欧洲人的赶尽杀绝? 
  为何刘禅时期蜀汉频繁「大赦」? 
  刘邦为什么要把首都从洛阳迁移到长安? 
  商朝青铜器、周朝战车等早期华夏文明是从西方传入的吗? 
  古代中国真的侵略过别国吗? 
  如何看待那些《一本书读懂美国史》、《七天读完欧洲史》之类的历史通识读物?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或者伟大的女性及事迹? 
  末代皇帝溥仪的宫廷哪里来的收入? 
  假如你生下来就是公主,并且到死都是公主,健康平安的过完一生,这样的人生你愿意吗? 

前一个讨论
激光发明很多年了,为什么声波没有类似激光一样的高能定向声波束(激声)?
下一个讨论
为何欧洲面积狭小却有诸多语言?其间区别是否相当于我国诸方言的区别?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