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下这篇文章,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
虽然现在说这个抗生素不会产生抗药性并不能说不对,但是之后如果进入广泛的临床使用是否依然能保持就很难说了。
不过teixobactin的很多有趣的性质导致了它的确很难产生耐药性。
文章中说即使是在非常低的浓度下也难以制备金葡菌或分枝结核杆菌的耐药菌株。
We were unable to obtain mutants of S. aureus or M. tuberculosis resistant to teixobactin even when plating on media with a low dose (4 × MIC) of the compound. Serial passage of S. aureus in the presence of sub-MIC levels of teixobactin over a period of 27 days failed to produce resistant mutants as well.
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它结合的是肽聚糖的一个前体,Lipid II,这是高度保守的,而且又不是蛋白质,很难变异产生耐药。(同万古霉素及其衍生物)另外它还作用于磷壁酸(WTA),也是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是蛋白质。
2、它的产生菌是土壤中的uncultured bacteria,很难和一般的病原体发生水平基因转移,进而降低病原微生物通过和产生菌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从而获得耐药性的可能性。(有研究显示万古霉素的耐药可能就是通过这一途径产生的)
3、最最关键的一点是它的产生菌本身是革兰氏阴性菌,而它产生teixobactin后是不用担心其再次进入自己细胞壁(因为有外膜保护)从而自杀的,这就意味着,这个产生菌内部并没有一个额外的细胞壁合成通路,能够保护其免受teixobactin的毒害。也就是说,就算产生菌与病原菌发生水平基因转移,那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不存在耐药基因可以输送~
4、对抗生素进行修饰或水解的酶还是很常见的,比如β内酰胺酶是青霉素类和头孢类难缠的对手。由于临床上的限制使用,对于万古霉素来说,产生这样的酶是非常罕见的,对于最新的teixobactin来说就更难以出现了,而且其结构和糖肽类啊,β内酰胺类啊,大环内酯类啊都不一样,使得以往耐药菌的法宝都失效了。
The recently discovered teixobactin is even less common than vancomycin. After its introduction into the clinic, it took 30 years for vancomycin resistance to appear. The lipid II modification pathway resulting in vancomycin resistance probably originated in the producer of vancomycin,Amycolatopsis orientalis. It will probably take even longer for resistance to the better-protected teixobactin to emerge.
所以说这样的新抗生素还是很有前途的,如果要产生耐药的话一定会是几十年以后了。
但是它依然算是窄谱的抗生素,毕竟对革兰氏阴性菌毫无效果。
可能的耐药途径:修饰lipid II基本上是很难了,毕竟太保守了;直接变异出修饰teixobactin使其失活的酶也是无中生有的活儿,遥遥无期;也没有可能收买产生菌;不过,对主动外排系统还要注意一下,可能是潜在的提高耐受的途径。
不过离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是有段距离,毕竟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副作用的问题都还有待解决,即使最终获得批准且效果很好,防止滥用抗生素的意识依旧不能淡薄,防微杜渐啊~
这么重大的发现,肯定会有很多知名的课题组跟进,那么我认为研究可能集中于如下方面:
1、深入的SAR研究以及相应的结构修饰
2、具体作用机制的研究
3、相关药剂学研究
4、毒理学研究等
由于这篇文章一月份才发表,数月之后大概才能看到更深入的研究了,不过他们组估计在文章发表前就已经着手进一步的探索了吧,面对如此巨大的宝藏岂不能先下手为强?
欢迎补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