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哪些书会把经济学初学者引上「歧途」?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zhuo-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Kumiko

关于这个问题,我粗略了浏览了一下所有的答案,某个跳梁小丑就不说了,剩下的大概已经得到了一个结论:看教材。

但我猜,这可能不是很多人想从这个答案里面听到的。

我对「歧途」有些不同的看法。

我有位高中同学,素来喜欢思考财经类宏大问题。今年春节那几天,他一直追着我要贩卖他的一个所谓的发现或者理论。他的理论按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他说,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危机都发生在重大的科技进步之后,1929年大萧条之前如何如何,互联网泡沫和次贷危机之前如何如何,似乎每一次大萧条背后都有那么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然后,他坚信,现在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引领的这次科技进步,也必将导致大的经济危机。他还说,人工智能的普及将导致大规模的摩擦性失业,这些摩擦性失业最终将使得世界经济进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我问了他几个问题,都是我觉得重要的问题,比如,科技进步导致经济危机的逻辑链在哪里?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过程预计需要多久?每年会导致多少人「结构性失业」?这些问题是我作为一个干这一行的人觉得重要的问题,但是他似乎对这些问题并不感冒,而是沉浸在自己的这套看似完美无缺的逻辑当中,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于是我也就觉得没有再聊下去的必要了。

按我的想法,我这位同学,应当是已经走在「歧途」上了。这里歧途的定义是直觉上的,就是让我感觉他的思维有哪里怪怪的,颇有些半瓶醋的感觉,但是如果你不深究,又觉得他说的似乎挺有道理的。

这样的感觉我在知乎也有过一次,就是某知乎大V的这个回答:

讲真,我觉得这位大V起码在贩卖自己的观点方面绝对是一等一的好手,我是很佩服的。后来有人邀请我回答一个问题,就是问这个答案有没有问题。点开之后,我粗略一番,没有对他藏得很深的逻辑滑坡保持警惕,霎时间就有了一种:「哇!精辟!」的感觉,一股点赞欲在心头油然而生。

可是呢,很遗憾,当我带着警惕,脑子里装着理论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不只是有错,背后还有那些煽动性政客才有的狡猾和坏。

我不清楚我那位同学读了什么书,我也不清楚这位大V读了什么书,但我清楚的是,他们都有一系列很不好的思维习惯:

  1. 迷恋于简单的机械一元论解释。这类人在经济学业余爱好者当中非常之多,他们非常喜欢总结出一些「理解世界的那把钥匙」,迷恋于用几条粗浅的经验命题解释整个社会和经济运行的规律。
  2. 眼高手低,迷恋于宏大叙事,但不喜欢用扎实的证据来作证自己的观点。当然,他们都是业余爱好者,他们的思想在经济学界并不值得一驳,所以他们也没有必要做这件事。但是,在他们论证的过程中又一直需要用一些经验证据来作为论据,于是他们就开始「凭感觉」了。而这些感觉,以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人的认知偏见为职业的人的职业素养来说,十有八九是有问题的。
  3. 思维封闭,选择性地忽略一切不利于自己的证据。对他们来说,讲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故事,总结一个既简单又深刻的道理,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个道理对不对,那得看我的听众是谁呀。

可能,其他诸位提到的那些书,或多或少都有些这个意思吧。比如, @葛通 学长提到张五常《经济解释》就是这样一本书,不是这书不好,而是这书特别对上面这类人的胃口。我个人非常尊重张五常,但是对于那些只读过张五常写的东西就出来指手画脚的业余爱好者非常反感,因为他们基本上占满了上面那三个问题。

其实想想,我自己又做得多好呢?至少很久之前,我刚学经济学的时候,其实也有点这个意思,对于学术研究缺少起码的敬畏。只不过后来我读的书多了,才渐渐觉得自己可笑了。可这个从觉得自己无比牛逼,到觉得自己无比傻逼的过程中,是实打实的「下功夫」和「脱层皮」。

我想说的是,引人走上歧途的,有经济学这个学科自己的问题,也有人性。一方面,经济学这个学科,仅仅在科普和基础教育问题的层面上说,其实也有这些问题:沉迷于寻找易于理解和科普并且自我封闭的「经济学思维」或者「经济学解释」,很多人入经济学这个坑就是奔着这些东西来的,而且我觉得这些人与反对经济学数学化的那群人重合度非常高。另一方面,喜欢对事物做机械一元论解释,喜欢相信自己活在一个原理非常简单的世界里,这不就是人性吗?对这种人性的缺憾感兴趣的朋友,建议抓紧去读塔勒布的《黑天鹅》。

当然,学经济学学到足够深入,你会发现经济学其实是一个非常谦卑、非常乐于开放的体系,这是题外话。


最后,我猜读这个答案的大多是刚入门没多久特别怕走歪路的后学们,在选书来读这方面,除了读教材之外,我作为过来人还有些别的心得。絮叨几句,权当做对这个问题的正面回答:

第一,永远要避开《三分钟带你理解XXX》、《XXX其实很简单》以及在隐晦地贩卖这种观点的书籍。原因上面说了,我们身处的社会不简单,不是你三分钟就能理解的。当然你也可以看,但是永远记住他们说的只是一家之言,别轻易觉得这就是真相。

第二,关于所谓的「经典」,如果非要读,请务必批判性地读。一般来说,经济学科研人员是不会去读什么国富论资本论通论的。一方面是这些书的价值实际上只是历史价值,里面提出的东西良莠不齐,有的已经被证明是错的了。因为一些搞文学历史的人带的歪路,我们国家一直非常精神错乱地鼓励人们「读经典」,但是科学研究,永远以前沿为准。另一方面,它们都是严肃的学术读物,阅读有门槛。我不相信一个大一大二的学生能读懂通论,你也读不下去。

但是,我依然觉得这些上古秘籍们,有一天你有能力了可以读读看,这个原因是很私密的——第一个原因,如果你像上面我那个同学一样,喜欢思考宏大命题的事情,那么这些书能给你带来的快感是非常大的。第二个原因,一些本源上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效用」这些事,晚近的书里面根本不会给你讲,只有一个学科创业初期的著作里面才会提到。

但是读的时候请一定一定一定注意,带着一种挑刺的心态来读,随时随地问自己:丫是不是在胡扯?放心,多数时候你的质疑是有道理的。某些人为了让你接受那点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糟粕,不仅要求你去读孔儒经典,还要求你心怀敬畏甚至心怀崇拜地读,这就属于坏到十二指肠了。在科学研究里面,敬是美德,但是畏没有任何价值,因为畏惧意味着某种形式的神秘主义,秘而不宣缘分不到都是宗教,不是科学,神秘主义是科学的天敌。

第三,读中国人的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中国人的书,读他们转述外国人研究的部分,而不要读他们所谓的「创新」。当然转述也有质量问题,但是有些转述非常良心,自己消化过了之后用中国人能理解的中文(而不是直接逐字逐句翻译外文)告诉你。其实,我们这些人写知乎答案,价值无非也就在这里。可是中文世界里面的经济学创新嘛……我只能说,如果拿不准可以找人问,但是十有八九是不灵的。

第四,如果不知道信哪个「学派」或者「流派」,记住一句话:主流,主流,再主流。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我从《制度经济学三人谈》这本书里面看来的,说这句话的人是复旦的韦森爷爷。你在了解现在所谓「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种非常愤怒的情绪体验。一方面这是因为,经济学有天生的右翼基因,所谓的「白左情怀」(用词可能不当望雅量)经常成为经济学家嘲笑的对象,所以经济学给人一种很冷漠,心肠不热的感觉。另一方面,经济学喜欢把假设写得特别清楚,其实每个学科但凡是理论都要做假设,但是其他学科鸡贼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假设都很隐晦。写得越清楚,你越容易觉得它扯淡,能不扯淡吗,不扯淡还叫假设吗?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质量差到谋财害命的所谓畅销书,挣的就是你愤怒之下的那份儿钱。实际上呢,随着了解的深入,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荒谬。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在现如今成为主流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它的确也比其他所有异端的经济学派都靠谱了不少。只不过其他学派是在野党,在野党批评起执政党来总是能妙笔生花。但是,常看知乎怎么能不知道:永远不要相信在野党……

总而言之,就是不要因为一个不好就去相信另一个,很多时候它只是所有不好当中相对最好的那个而已。也千万不要因为追求小众优越感而去盲信其他的经济学派,你是哈耶克信徒还是马克思信徒都不会让你更优越,因为「信徒」还是神秘主义的产物,而神秘主义是科学的敌人。


总结一下:

走上歧途的危险,是没选对书造成的吗?Half。

另一半呢?走了歧途的人,读书心态不对……


user avatar   reinhardtj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读本科那会,不喜欢上课,喜欢读“专著”。当然,我读的也不全是上得了台面的专著。上得了台面的专著往往为了严谨牺牲一部分可读性。另一部分围绕一个或几个话题展开的专题书,则走相反的道路:为了可读性,牺牲严谨。严谨的书更容易得到学术声誉,可读的书更容易卖钱。而且在一本书卖得足够多以后,即使你怀疑它的观点站不住脚,你周围的人也很可能说“如果站不住脚,为什么这么多人买?”。


如果一直在读这种迎合你“爽点”的读物,人可能会从这些经济学爽文里吸收一堆站不住脚的观点,并引以为公理假设,自己演绎出一套更站不住脚的东西来解释经济运行和个人行为。这是我们所谓的“误入歧途”。


一般来说,受过经济学学术训练的人倾向于建议初学者“先学好原理,再探寻具体话题”。这个对于一部分“乖学生”是可以执行,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人很难执行。我就是后一类人。从零开始学习,到初步掌握中级或以上的宏微观(含博弈论)、计量和几个重要的经济学门类(如产业组织、公共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对于资质中上的人来说需要两年或更久全身心的投入。对于我这种坐不住的暴脾气,你让我先学两年教科书再去分析现实世界的问题,我是坐不住的。而且我斗胆猜测,会想看别的学科的书的人,会思考别的学科研究的问题的人,往往都是坐不住的。


所以我觉得应该在这说个方案B:不强迫自己去先学原理再去看讨论具体问题的书,而是强迫自己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看好几本书


这个方案比起先掌握原理的最优方案,对于坐不住的人来说更好执行。一般来说,对于同一个社会问题,不同的作者展示的观点之间一定会有冲突。那么作为一个读了好几个作者的观点的人,你可以去当裁判。在他们冲突的地方,你来评判他们谁说的对。


评判观点这事,可以凭拍大腿,也可以凭翻聊天记录,啊不,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你可以把冲突的观点写在一张A4的左右两边,然后再翻翻你看完的两本书,找出它们各自的前提,前提的前提,等等等等。如此往复,你总会以下面两种方式之一停下来:


1)发现其中一方或者双方的观点基于某一个明显不靠谱的前提

2)发现其中一方或者双方的观点从书里的前提出发推不出来


无论你以哪种方式停下来了,你都会发现一件事:任何关于某个经济现象的说法,背后都有一套假设。而给定一套假设,对于任何一个经济现象,它能给出的说法范围是很有限的。


这么当了几次裁判以后,你会发现有时候你不能判断哪个前提更靠谱,哪个逻辑有毛病。这时候如果你去翻开一本对症的教科书,你会发现救命稻草。因为你的困惑,你面临的二择,在教科书里以清晰的方式给了你答案。你可能会懊悔没有早点看教科书,也可能会痛骂某个作者瞎带节奏浪费了你的时间。但是这时候你发现,你虽然在不靠谱的观点上浪费了时间,但是你确实对你一开始感兴趣的问题建立了丰富的认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经济学思维。


然后你会爱上教科书。


为什么我知道?因为我就是这样爱上教科书的。我是个坐不住的暴脾气,本科和研一那会看了很多非学术的经济“专著”。这个过程里积累了很多二三手事实,也接受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但是研二下学期到博士阶段,我越来越喜欢看教科书,也在无数次的捶胸顿足中完成了对我知识集合的去伪存真。我在上面说的“对于同一个话题多看几本并且比较”,是我后悔我没有早点做的一件事。作为一个曾经被各种烂书坑过的人,如果我早点做这件事,可能出来的更早吧。


user avatar   niu-man-xian-s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tong-chi-bo-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不介意啊。


去大超市买食品,油、米之类的,我个人十分反感标注“非转基因”字样,然后价格贵两倍的东西。


这就是最切实的智商税。


我就专门挑同一品牌的,不标注“非转基因”的油。上图就是我故意挑的一样品牌的葵花籽油,标志着原料为转基因大豆。(为什么葵花籽油的原料是大豆?这个挺搞笑的)另一种是标注“非转基因”的。价格贵很多。我就特意挑转基因的吃。


性价比直接翻一倍。

清晰地写着原料为转基因大豆

我就是会专门买转基因的。又便宜又好,何乐而不为?


因为转基因食物至少比传统食物更安全。因为转基因食品会经过层层检验,而传统食物不会受到那么专业和苛刻的检验。




反转派事实上又拿不出有害的证据,天天刀逼刀阴谋论。


科学家收钱的啊,食药监局被收买了啊。



问题在于,非转基因的“绿色”食物比转基因卖的贵!不但贵,出货量还大。


那庞大利益集团到底在哪一方?


我也可以同样来阴谋论:“绿色”食品都是庞大利益集团雇人营销的。反转派就是他们的五毛,拿钱造势。就为了卖高价米,高价油。简直逼脸不要。他们买通国内媒体,铺天盖地造谣转基因致癌啦、吃了绝育啦。让广大无知百姓听信其言,然后卖高价米。


阴谋论,谁都可以来。


但阴谋论的逻辑基点是站不住的。因为观点是证明出来的。


谁主张,谁举证。


谁主张转基因有害,就拿出切实可靠的证据。而不是让人家证明它没害处。


你认为120名诺奖得主拿钱了,你应该拿出证据证明。而不是要求人家证明他们没有被贿赂。


因为没有害处和没有被贿赂是没有办法被证明的。请问怎么证明一个人没有被贿赂?


任何法庭,都遵守以下原则:

1.无罪推定。

2.谁主张,谁举证。


因为有罪推定在逻辑上是无法实施的。


当然,反转派本来就没逻辑。有逻辑的人早就把理工科学得棒棒地,并且科学素养好好地,然后加入挺转大军了。



我做的视频,为什么要支持转基因?




---------------------------------------------------------------------------------------


下面进行科普,让不懂转基因的人立马看懂啥叫转基因。


我已然发现评论区的激进反转派根本不知道啥叫基因。


事实上,我觉得上过高中,学过高中生物知识的人就已然不会惧怕转基因了。


反转派害怕转基因,只是望文生义,觉得自己的基因是不是要被转了。


基因是细胞核内的DNA的一个片段,能够表达出一定的性状。比如一个人是双眼皮,就说他有双眼皮的基因。


一株植物,耐旱、抗病虫害,就说它有耐旱、抗病虫害的基因。


那啥叫转基因呢?很简单,假设A水稻有耐旱的基因,B水稻有抗病虫害的基因。现在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将A水稻的基因切下来,移植到B基因的DNA上,使得B水稻拥有两种基因,既耐旱又抗病虫害。就叫转基因。


而吃水稻,并不会把水稻的基因变成人的基因。你每天都在吃肉啊、米啊、植物啊。无数无数的基因被你吃下肚子,然后拉出来。你的基因跟这些物质根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事实上,转基因之所以被人害怕,就是这个名字起得不好。让人感觉要转自己的基因,吃了转基因,自己基因就会变了。这就是典型的没有知识造成的恐慌。


而杂交水稻,原理是一样的。比如它用辐射或化学试剂,让A水稻基因突变,产生耐旱的基因。又用辐射使B基因突变,碰巧又产生抗病虫害的基因。然后AB杂交,那么后代就会有两种优质基因。但事实上,让一种水稻诱导突变产生想要的基因,是小概率事件,因此需要及大量的水稻被辐射啥的。


这个过程听起来更恐怖。并且诱导产生的基因根本无法预测,万一有了不好的基因呢?事实上,它的效率、成功率、安全性远远不如转基因技术。但是人们就不怕。


为什么?还是因为不懂,因为名字取得好,因为舆论宣传。

如果你惧怕转基因,你应该更加惧怕杂交水稻。事实上很少见到有人怕杂交水稻。因为真正懂这些原理的人,啥都不会怕。


怕只是望文生义,被无良公众号宣传了而已。



所以,科普还是任重道远。毕竟受过高等教育,能够清晰地讲出转基因原理的人在整个社会上还是少数。我相信这批人,绝大多数不会惧怕转基因。所以,宣传转基因,还是不要做傲慢挺转派,如果有更多的人有耐心和身边的人科普,相信舆论总有一天会逆转的。


我翻看知乎的答案,挺转的还是多数的。这是让我欣慰的。


user avatar   cheng-shi-xi-ren-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相关话题

  同为拉美右翼军棍,为什么斯特罗斯纳、魏地拉、特鲁希略、加尔铁里没有像皮诺切特一样获得经济自由派的追捧? 
  如果资本家将大部分的钱用于消费是不是就不会发生经济危机? 
  从经济学角度如何理解房价止涨,房租上涨了? 
  如何评价新闻「本科生就够用了」? 
  复习是不是囚徒困境? 
  价格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社会化抚养是否可以通过商业化实现? 
  为什么国人觉得现在看病比过去贵? 
  一定要数学好的人才能学好经济学吗? 
  经济学数学化的利弊都有什么?如何看待经济学不断数学化的趋势? 

前一个讨论
《权力的游戏》中琼恩·雪诺在哪些方面比罗柏·史塔克强?
下一个讨论
怎么才能活出日本战国大名的感觉?





© 2024-05-1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