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若有一天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大部分工作,《资本论》是否还有意义? 第1页

     

user avatar   aceco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假如有天有发展出人工智能,那么既然可以代替工人、工程师、设计师,就可以代替职业经理人、管理层,最后还可以代替领导层。

最后人工智能发展,人对他们没有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被取代了。

人的智慧以机械形式取代生物体形式,生物上人已经不存在了,灭绝了


user avatar   lzy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知道吗?从2013年至今,H&M在丹麦焚烧了60吨滞销衣物,平均每年12吨,其中有约3万条崭新的儿童和女装牛仔还贴着价格标签就被焚烧。很多人说,他们之所以直接把衣服烧了而不是捐给非洲人民,是因为运输也需要成本,这么说当然是对的,但经不起深入推敲——如果他们只是不想出成本,可以把衣物捐给慈善组织;再或者面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免费送,于x月x日前自己来拉,也可以处理掉。

真正的答案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里,因为增值是资本的第一要义,没有利润的事情,资本是不会做的。H&M知道,如果把衣服捐给穷人,让乞丐、难民都穿上他们的品牌,那就没人愿意再花原来的价格买他们的衣服了。

你又知道吗?如果美国用心生产粮食,他们的粮食供给能力是足够养活全世界所有人的,但问题是现在全世界的饥饿人口不下8亿,借口当然有很多,但本质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的,资本的本性就是不断增值,美国生产粮食的目的不是养活人类,而是赚钱,所以如果不能赚钱,他们宁愿闲置自己的能力,也要少生产粮食。

资本需要的,并不是有自然生命的人,而是有商品购买能力、能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如果你消费能力不足,资本家甚至可以贷款给你,让你透支未来的钱现在消费——但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你未来要有能力偿还现在借的钱。比如一个房子200万,你有能力全款买房,当然是开发商最喜欢的客户了;但如果这类客户全都买了房,没有买房需求了,开发商为了赚钱,就会鼓励那些只能付得起80%首付、50%首付、30%首付的人也来买房,剩余的钱从银行分期贷,其实首付比例越低,银行所要承受的坏账风险就越高,但开发商不会管这些,只要自己能赚到钱,哪怕你100%的钱都是借的,他也想卖房给你——美国历史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杠杆很高地把房卖给未来偿还能力很低的穷人,银行再把这部分坏账风险极高的应收账款包装成金融产品去卖,再由此派生出各种金融衍生品,把杠杆又放大了成千上万倍,最终经济危机,还不了钱的不仅是穷人,还包括很多原以为能还上钱的人,整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便导致金融的崩盘,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原理比这个要复杂很多,但大致的原理是这么回事。

这些深刻的教训,让银行警惕风险,贷款前更注意衡量借贷人的偿还能力。

假设一种极端情况,资本家投资的机器人100%取代了人的工作,资本家不需要雇佣任何人就足以让自己享受和现在一样的高品质生活,甚至还比以前雇佣别人更好的生活水平。在这样的前提下,资本家根本就没有赚钱的动力,也没有必要为穷人提供商品,这种情况下,资本已经无法通过交易活动增值了,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预言的——资本主义灭亡的时刻。

对手里没有资本人而言,如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们因为没有资本,无法获得生存资料,如果不想饿死,唯一的出路,就是联手起来,改变资本主义这种分配制度,让机器人不仅为资本家生产物资和提供服务,而是让机器人造出更多的机器人,充分满足全世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需求——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阐述的共产主义到来的时刻。

发现没,机器人全面取代人类从事工作,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的时代”,翻译过来,就是生产的物质能够满足全人类所有人的所有需求。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共产主义所追求的,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谓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人不再像资本主义时代,异化为资本增值的载体和工具,而是可以真正跟随自己内心自由而活,不用为生存发愁,去追求马斯洛所说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让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追求生存层面的片面的人。

只有当这个时候,才是《资本论》失效的时候,人类可能会面对比生存更加困难的重大问题,比如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宇宙开拓、基因改造物种等问题,那时候,人类需要更新的理论来引导。

在机器还没法100%取代人来之前,资本还是会通过参与生产活动追求增值,那《资本论》就还有效。

【回复】尝试着解答部分知友提出的部分问题:

1、说H&M的事情不是为了道德谴责,只是为了说明资本以增值为核心目的,所以会做出损毁物质财富、闲置部分生产力能力的决定,这是资本主义的局限性。但说资本主义有局限,并不是想表达应该马上推翻资本主义,换成社会主义。

恰恰相反,在当下的物质生产力水平下,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还是更有效率的生产力推动方式,因为它的规则是让那些更有能力的人享受更好的物质和服务,从而激发人的欲望,让这些人为推动生产力的意愿。

在这样的规则下,只有那些除了投入资本,其他脑力、体力都不用投入生产还能享受生活的真正的大资本家,其他那些所谓的总裁、总经理等企业高管,还有各种白领、工人等不同工种的人,都在资本的驱动下异化为资本增值的工具,不管是焚烧利润最高临界点产量之外的衣服,还是闲置生产力,都不简单是参与者本身的道德问题,而是经济问题,是资本主义本身的缺陷造成的。

马克思他老人家想表达的,应该是这个意思。

2、很多人问机器什么时候可以取代人类进行大部分工作,或者觉得永远都不可能100%取代人类。

说实话,我自己也不希望人的劳动能100%被机器取代,因为如果机器能像人类一样思考,那机器就成为一个新的物种了,一个有机器身躯的灵长类,比人又聪明成千上万倍,那他们何必要为人类服务,辛苦干活养着你们这帮只会吃不干活的废人呢?

我在正文中做机器取代人类的所有工作,只是想通过理想化的模型,说明共产主义必然成立的绝对条件,只是去阐述马克思的想法。

机器要取代人类,还道阻且长。

目前大家都知道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很牛逼,灵活得像真人一样,可很多人可能可能没发现,早期的波士顿动力机器人是拖着一个电线通电的,现在他们最新一代的机器人不用拖电线了,但背着一个电池包,目前人类的电池技术或者说能源技术还没法让机器人走太远。

很多证券公司用机器人炒股盈利能力远超分析师,医院对皮肤癌的诊断准确率,一个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可以抵得上30多个主任医师,因为采用机器人分析卷宗律师事务所裁掉了很多人,这些只是需要知识、经验和严密逻辑的领域,人类已经失守了。

但你是否知道,阿法狗和柯洁下一盘围棋,需要消耗一吨标准煤;而柯杰,吃个汉堡就能把刚才下棋消耗的能量补充回来了。

也就是说,能源,成了制约这些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短板,正是因为这样,中科大在合肥让核聚变的“小太阳”燃烧了一个小时才那么激动人心,因为仿佛看到了人类利用能源水平逆天提升的一丝希望。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政经纵论 ID:suishouxiexia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

《资本论》之所以被人说成是百年前的书籍,

就是因为终于有人明白了,它既没有谈到sex,也没有谈到power。

人类竞争的本质,既不是钱,也不是资本,更不是资本的扩张。

人类社会的竞争本质,是对于个人价值的定价权的博弈。


在人类还关注‘资产分配’的时候,《资本论》还有指导意义。

但是资源越不稀缺,生产力越高,资本论和真理的偏离就越严重。

等到了机器人时代,资本论的指导意义会越来越降低,直到为零。

那个时候,也就成了理想国。

但你不要以为到了理想国,就‘共产主义’了,没门。

阶级矛盾的本质不是你有钱,他没钱。

而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有价值,但是只有少数人可以拥有对他人价值的定价权。

大家都懂,不像量化的资本,money可分,power是‘不可分’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资本论》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符合时代的残本。

等时代过去了,残本就失去了意义。


=========

这个回答挺难懂的,稍微尽可能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资本论到底说了啥。

资本论的全名叫做《资本论:政经批判》。

它通过三卷对资本的产生,流通,资本主义诞生进行了全方位地研究和论述。

《资本论》明确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运用科学抽象法进行研究,从而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其实现实社会不是这样。

现实社会的根本追求,压根不是资本扩张,而是sex and power。

你看上去大家都想成为有钱人,那是因为大家都穷。

等大家都不穷了(比如人均小康的时候,),

追求资本扩张的人会越来越少,

追求政治资源的人会越来越多。


资本家为什么可以剥削你?

因为他掌握了生产资料使用权的分配权,

并且,他也掌握了消费市场的定价权。

你从事生产的过程当中,等于你用劳动力交换工资,此时,劳动力定价权你放弃了。

你在市场上消费的过程中,等于你用工资交换商品,此时,你自身劳动力的定价权你又放弃了。

所以,不剥削你剥削谁?

为什么不要做奋斗逼?为什么要躺?为什么要克制欲望?

就是为了捍卫自身的定价权。

定价权一旦没了,你就是二十一世纪的奴隶,不得自由身。

人和人之间的竞争,从武力到智力,从表象到本质,

最终就是为了把自己的时间定义得非常有价值,能换到更多的人对自己更多的服务。


富可敌国沈万三依旧想更进一步,

土地大亨特朗普依旧想更进一步,

人类巅峰的追求不是有钱,不是资本扩张,而是球长。

但,球长只能有一个。

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矛盾:你凭什么当球长。



最后,关于‘你凭什么当球长’,如果你想知道的话……

看毛选,虽然没什么用,但是好歹你也许可以悟出‘凭什么当球长'。


user avatar   chen-yang-90-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不好意思,我想说点反对意见。

别说等到机器人大面积代替人工的时候了,哪怕是现在,21世纪的经济活动中。《资本论》中的政治经济学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已经很小了。

每个学科都在进步,一百多年之前的理论无论如何都会出现过时的情况。更何况像是经济学这种新兴的社会科学。如果我们死抠《资本论》的原文的话,并且用《资本论》中的范式硬套现今的经济活动绝对是刻舟求剑的行为

举个例子,《资本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都是存在很重大的缺陷的。在现今的经济学界基本上不算主流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不可分离,一损俱损的。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所拥有的价值完全出自工人的劳动,一件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其他因素,诸如资本家的投资、产品的技术升级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等都不决定商品的价值多寡。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理论才能说得通,因为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赚取的利润完全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而对于这一部分价值的占有,资本家并没有也无法给工人予补偿的利益,否则的话资本家根本赚不了钱。

如果我们将《资本论》中的这两个核心理论形式化的话,论证如下:

(1) 劳动,且只有工人的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2) 工人的工资是其劳动力的价值。
(3) 商品的价值要高于工人劳动力的价值,产生了剩余。
(4) 工人得到的价值比他们创造的价值更少。
(5) 资本家获得了剩余的价值
(6) 结论,资本家的利润来自于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即Exploitation)(Cohen,1979:p.342)

然而,这套论证的漏洞十分明显。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G.A 柯亨对于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缺陷的批评如下:首先,“这个理论会导致过去的劳动对于如今的商品的价值毫无关系”(1979:p.345)。根据劳动价值理论,虽然是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同一种商品只要消耗的劳动时间越长就越有价值。比如同一款电灯泡,A厂平均生产一个要两个小时,而B厂则要四个小时,但这并不意味着B厂的灯泡价值更高,相反,B厂由于生产效率低反而是没什么竞争力的。为了说明这一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是增加了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即一个商品的价值是由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的工人的劳动时间决定。但这就导致了一个明显地悖论:劳动价值理论宣称只有工人的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同时却又主张商品的实际价值同任意部分的工人的劳动无关。更关键的是,这种引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后果会使得过去已经产生的劳动时间无关商品现在的价值。为此柯亨专门举出了两个思想实验的例子:第一个是关于粮食,根据劳动价值理论,粮食的价值在于凝结其中的劳动时间,而一旦有一天粮食被上帝直接从天上洒下来,吃都吃不完的话,那么过去人们辛辛苦苦花时间种出来的粮食也会分文不值;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矿泉水的,设想一个人在著名景点的泉眼随便装了一瓶水之后,该泉眼干涸或者受污染不能再饮用了。那么他手里这瓶泉水将会变得十分有价值,即使他本人没有为此付出什么劳动。

而而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柯亨进一步分析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平均价格”(social necessary labor time determines equilibrium price)的经典论断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失效的。一个经验的例子是商业垄断,当某类商品存在垄断的时候,其价格是会明显比无垄断的情况下更高的(p.351)。而进一步地,假如经典理论地信奉者回应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商品的价值,而不是价格”的话。那么这会导致另一个不可接受的结果,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平均价格,价值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被彻底打破。结果就是我们要么接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平均价格是因为必要劳动时间不能决定价值,要么我们接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平均价格是因为价值不能决定平均价格。而两者明显都是违反经典理论的。而如果“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站不住脚,利润来自于剩余价值的说法也站不住脚。

当然,我提这个反对意见并不是因为我认为Exploitation的情况不存在,或者市场不需要进行修订。比如上面反对经典理论的柯亨,他仍然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按照柯亨自己的理论修订,工人并不创造价值,但是他们的的确确生产出了商品,市场上实实在在的产品确实出自工人的劳动。除此之外,当代经济学领域形形色色的市场社会主义者也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论创新,都值得我们去注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拿着一本百年前的理论著作当作能够解释一切的圣经,这样做既不有利于我们理解现实,也不利于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如果我们想站在前代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的话,一定程度上否定前辈,承认前辈的东西存在过时的地方这一点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Cohen. G. A.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the Concept of Exploitation.” in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Vol.8(4):pp.338-360.1979.

3月7日更新:

鉴于存在质疑柯亨对于《资本论》的论证重构的声音,在这里放一点一手材料:

引用中的原文,部分德语原版如下:

请注意这里马克思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关于劳动价值的定义了,一种是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gesellschaftliche notwendige Arbeitszeit),第二种是“商品价值只是特定量的凝结的劳动”(„Als Werte sind alle Waren nur bestimmte Maße festgeronnener Arbeitszeit)。而这两种存在歧义的双重定义的作用的结果,便会导致柯亨所说的过去已经发生的劳动失去价值.

在第三卷中,商品价值的不再决定于其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其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

而马克思关于“价值决定平均价格”的论述来自于其对李嘉图的评论,在《论剩余价值》中有集中体现,在此就不展开了。


user avatar   lu-ying-lan-d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意义,因为到那一天,资本主义已经不存在了。

你说的这个机器人,它抽烟喝酒吗?氪金玩游戏吗?买包买车买房吗?

如果是,那从经济学意义上,它就是“人”,此命题不成立

如果否,那机器人生产的商品卖给谁呢?

只能卖给自然人。

自然人又不出卖劳动力了,他们买商品的钱从哪来呢?

情景一、每个自然人都享有超高的福利,每天出门丢个垃圾都能赚够清空购物车的巨款。

这是共产主义吧。

情景二,消费市场上只剩下坐拥无数机器人奴隶的资本家了,穷人因为几乎没有收入,都在贫民窟捡垃圾。

这不就是情景一的赛博朋克版吗?

瞧不起《资本论》的傻宝们,懂不懂购买力是比生产力更宝贵的商业要素啊?


user avatar   LinkinBry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
我可以像其他答主一样跟你讨论机器人的剩余价值的问题。
但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就指出过,资本论是关于当前的商品社会的学说,而不是某些人眼里基于那种“不知道在何时存在过的社会”的理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然而马列主义的思想中更重要的是方法论上的东西。
理论总是会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时过境迁,这也就是列宁说的相对真理。

到时候马列主义必然会根据新的社会状况,而发展出新的社会理论。
反过来说,如果机器管理机器、机器制造机器的社会都还不能消灭商品经济,那倒是意味着马列主义里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和资本论里关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基础的部分出了问题。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小部分情况还有意义。


user avatar   JoJo-Wang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切的庸俗的经济学,或者进而推广到一切庸俗的人文社会类科学,最大的问题是通过孤立片面的角度去解释现象,而不是通过整体全局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譬如说庸俗的社会学,他就会通过人类社会目前的情况,去分析和总结一定的社会现象;再进而通过分析和总结出来的规律,去解释社会现象本身。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没有意义的循环式论证。我总结某类人种在当前具有某些低劣的特性,进而去论证这一人种本身就是低劣的。

再譬如说庸俗的心理学,他就会通过个人心理的特点,去分析和总结一定的心理现象;再进而通过分析和总结出来的规律,去解释心理现象本身。这本身也是一种很没有意义的循环式论证。我总结某些人在当前具有某些错误倾向的心理缺陷,进而去论证这种错误倾向的心理缺陷本身就是合理的。

这种庸俗的人文社会类科学,他的逻辑节点不是连续的,而是断裂的。譬如说任何逻辑都可以推理出某类人种是低劣的,但是有两个问题他始终解决不了:一个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类人种低劣?逻辑的前因。另一个是如何将这类人种脱离低劣的现状?逻辑的后果。再譬如说任何逻辑也可以推理出人具有某种心理误区,但是也有两个问题他始终解决不了:一个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心理误区?逻辑的前因。另一个是如何改变这种心理误区的现状?逻辑的后果

如果说不去考虑逻辑的前因后果,那就会提出很多很无厘头一样的问题。比如说像题目中的问题:如果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工作,那么《资本论》是否还有意义?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孤立片面的问题。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指出这个问题的后果是什么:如果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工作,那么被机器人所代替的人要去做什么?再深入一点儿去思考,那就是:被机器人所代替的人失去了工作,那么这些人应该如何维持自身生活?

有些人可能马上就会说:那这些人可以去干别的工作。还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个就不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了。如果你是一个秉持这种观点的人,那只能说明对于这个问题,你没有考虑全面,或者压根就不想去考虑全面。而用一个片面的逻辑,去衡量全面的社会,那你只能得到一个非常错误的答案。

举一个例子,从事农业所获得的金钱较少,而从事服务业所获得的金钱较多。很多人就开始鼓吹,让从事农业的人口去城市里从事服务业。那这里就有后继的问题:从事农业的人口少了,粮食产出相对少了,我们吃什么?有的人就说,我们可以用金钱去买粮食。那这里又有后继的问题:如果粮食实在是不足,实在是买不到,那我们吃什么?有的人就说,我们可以去国外买粮食;有的人还说,粮食涨价了,从事农业的人口自然又会变多;有的人还说,科技发达了,少数的人就能生产出大量的粮食

那么我们再就这三种回答继续讨论后继的问题:我们可以去国外买粮食,那如果国外也没有粮食可以卖怎么办?粮食涨价导致农业人口回流,那么这期间的粮食短缺的时间差怎么办?科技发展导致粮食产量增加,那么当科技发展不能确保粮食产量继续增加,而农业人口继续大量外流要怎么办?

对于这些问题,有些人就懵了。千言万语,他们最后的回答就会归到一条上来:现在没问题,所以现在合理。但问题是现在没问题,不代表以后没问题;甚至你鼓吹现在没问题的这一系列举措,会继续加速以后重大问题的产生。事实上,粮食问题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如果你稍微翻一下中国历史,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相当短视的。因为农民可以继续压榨,所以非常多的既得利益者就开始鼓吹压榨农民的合理性。之后要么就是一场天灾,要么就是一场人祸,导致这种合理性彻底瓦解,进而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战争。最后一部分既得利益者侥幸逃生,另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被割了脑袋。历史就是这样的一种循环。

所以说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进行追问:如果机器代替了人类进行大部分的工作,那么失去工作的人将如何谋生?我们甚至可以在这之上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如果绝大部分的人失去了谋生手段,那么机器代替人类进行的工作还是否具有意义?

有些人看到这个问题就不理解,因为他没有去思考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他们看到机器代替人的工作,就觉得一切都会非常方便,而被淘汰下来的人就是活该的废物。他们又看到人们为了寻找一份工作而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演变成互相消耗,互相内斗;就给这种现象贴了个内卷化的标签,并且把一切归咎于资源太少,而人实在是太多。

然而这两种现象并不是两个孤立的逻辑,而是同一个联系的逻辑。换句话说,这两个事情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重点始终不在于机器代替人这种现象是否是好的,也始终不在于剩下的人消耗内斗这种现象是否是坏的;重点始终不在现象上,而在逻辑的前因后果上。前因就是:是什么导致了机器代替人后,剩下的人就无力维持自身的生活?后果就是:如果机器代替人后,剩下的人无力维持自身的生活,接下来社会会如何的变化?这两个问题,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

对于这两个问题,重复谈的实在是太多遍了,以至于答主都有点儿谈烦了。对于机器代替人后,剩下的人无力维持自身的生活的原因,就取决于你生产的目的。在资本主义环境下,一切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换言之,不能盈利,不能用于出售的东西,资产阶级是不会去出售的。当你提出要改善员工待遇的时候,所有的老板都会跟你重复一句话,他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做福利的。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能不能在脑内脑补一个需要什么,就能免费获取什么的社会?你可以脑补,但从现在的现实社会来看,那是不可能的。这种脑补本身就脱离现实。很多生产力决定论者就鼓吹说,将来生产力非常高,人们想获得什么就能获得什么。然而现实却是,我们的生产力能够很轻易的让全世界的每一个人拥有一辆房子和一台汽车,但没有人会去做这种赔本的买卖。你去趟超市扫一眼,肉铺里到处都是猪肉,但是你买不起。生产是一回事,分配是另一回事。我们不能把生产和分配混为一谈,进而得到机器能够促进生产,我们就不要考虑分配这种荒谬的结论。现在生产力多么高,随随便便就盖起一栋高楼,但是你买得起吗?盖高楼就是生产,谁能买的起高楼就是分配。从前因的角度看,你还觉得《资本论》没有意义吗?

而对于机器代替人后,剩下的人无力维持自身的生活的后果,那就是生产-消费链条的逐步崩溃。没有人买得起商品,那这种商品就不能变成金钱,进而不能实现资本增殖。就像现在一样,所有的商家都拼了命的想搞营销,想把库存的商品卖出去。然而问题是,人本身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当你解雇了一大批员工的时候,你就不可能指望这群员工还具有过去的消费能力。当所有的老板都解雇了他们绝大多数的员工的时候,所有的老板都会傻了眼,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产品一件也卖不出去了,只能堆积在仓库里,或者就地销毁掉。这不是因为产品不够好,也不是因为产品没有需求,而是因为失去工作的员工们根本就没有经济能力去买产品。而随着产品的批量滞销和销毁,各个企业的资金链纷纷断裂,最终就导致市场的彻底失灵。从后果的角度看,你还觉得《资本论》没有意义吗?

我们回归题目:若有一天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大部分工作,《资本论》是否还有意义?

我们最终得到的结论是:若有一天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大部分工作,《资本论》不仅会失去意义,反而会显示出更为巨大的意义。

你可以稍微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我是操纵机器人进行工作的那个,还是被机器人所淘汰的那个?

2、如果我是被机器人所淘汰的那个,那么我该怎么赚取用于维生的金钱?

3、如果我是操纵机器人的那个,那么我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卖给谁?如果产品卖不出去的话,我操纵机器人生产产品,还有意义吗?

对于第二个问题,请不要回答类似“产业升级”“从事第三产业”这种根本经不起一点儿推敲的答案。对于第三个问题,请不要回答类似“卖给国外”“创新产品”这种更经不起推敲的答案。如果你真的回答出了这种近乎小学生观点的答案,答主表示实在是懒得继续谈论下去了。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


user avatar   tian-ma-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提的相当有价值。对这一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诠释和解答,我仅从需要理论的角度做一个探讨。

首先,如果我们把“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大部分工作”理解为所有必要劳动均可以由机器完成,人类从“自然必要性”中解放出来,进入“自由之国”时,可以判断人类已经进入联合生产者的社会(而且是比较高的阶段),此时,劳动价值论或者更具体而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财富的方式不再成立。

那时【指直接生产者自己占有剩余劳动】,一方面,社会的个人的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Grundrisse(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全集》中文第一版46卷第2分册,第222页

其次,上述人类从必要劳动(按马克思的话说,“生产劳动”Produktive Arbeit)中解放出来的情况不会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

生産性向上によって社会的に必要な労働時間が減り、労働者にとって「もっと高度な」欲求の充足が可能になる……資本主義においてはそうしたことは決して起こらない……並の人間もとでは、自由時間を「より高度な」欲求の充足にあてることを可能にするような欲求構造は、そもそも最初から作られえないからである。この可能性は、「連合した生産者」の社会ではじめて実現されうる。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缩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满足工人“更高层次”的需要成为可能……这样的好事在资本主义下决不会发生……把自由时间用于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结构对普通人而言最开始就不存在。它(指这种需要结构)只有在“联合生产者”的社会才成为可能。——Agnes Heller “Theorie der Bedürfnisse bei Marx”,日文版《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第10页

理由如下:

  • 资本增殖的需要始终会为自己创造出充足的剩余劳动力,因此,机器替代工人完成社会必要劳动的情况难以出现,因为社会必要劳动的绝对量和范围随着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而扩大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机构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劳动价格重新降到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水平,而不管这个水平现在是低于、高于还是等于工资提高前的正常水平。——《资本论》第1卷,《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3卷,680页。
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同上,691页。
过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同上,693页。
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组织粉碎一切反抗;相对过剩人口的不断产生把劳动的供求规律,从而把工资限制在与资本增殖需要相适应的轨道以内;经济关系的无声的强制保证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同上,806页
  •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机器的出现往往不是缩小了劳动时间,反而是扩大了劳动时间。因为社会总的必要劳动时间扩大。
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中,必要劳动时间的存在以创造剩余劳动时间为条件。首先,在生产的最低阶段上,人类的需要还很少,因而要满足的需要也很少。就是说,必要劳动时间之所以有限,并不是因为劳动的生产率高,而是因为需要少。——Grundrisse,《全集》中文第一版46卷第1分册,378页
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这表明财富本身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而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立并且是由于这种对立而存在的,或者说,个人的全部时间都成为劳动时间,从而使个人降到仅仅是工人的地位,使他从属于劳动。因此,最发达的机器体系现在迫使工人比野蛮人劳动的时间还要长,或者比他自己过去用最简单、最粗笨的工具时劳动的时间还要长。——Grundrisse,《全集》中文第一版46卷第2分册,222页
  •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也开始从属于资本主义,这导致了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剥削大幅增加,表现为相对过剩人口从直接生产过程移动到流通和消费过程。主流经济学有时将这一过程称作“经济的服务化”(熟悉服务经济学理论的同学们可能都听说过鲍莫尔的“成本病cost disease”,第三产业因其生产率低下可以吸收大量相对过剩人口,或者反过来说,大量廉价劳动力支撑着第三产业的扩张)。
  • 机器的应用本身直接催生了一系列追加劳动和非生产资本,例如维修固定资本或使其处于可动状态的修理、保养、维持劳动。
但是固定资本的维持,还要求有直接的劳动支出。机器必须经常擦洗。这里说的是一种追加劳动,没有这种追加劳动,机器就会变得不能使用;这里说的是对那些和生产过程不可分开的有害 的自然影响的单纯预防,因此,这里说的是在最严格的意义上把机器保持在能够工作的状态中……这里说的,也不是对机器所包含的劳动的补偿,而是为使用机器所必需的不断的追加劳动。这里说的不是机器所做的劳动, 而是加于机器的劳动,在这种劳动中,机器不是生产的当事人,而是原料。投在这种劳动上的资本,虽然不进入作为产品来源的真 正的劳动过程,但是属于流动资本。这种劳动在生产中必须不断地耗费,因而它的价值也必须不断地由产品价值来补偿。 投在这种劳动上的资本,属于流动资本中要弥补一般非生产费用的部分, 这个部分要按年平均计算,分摊到价值产品中去。——《资本论》第2卷,《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4卷,194页
因为立即排除机器的故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以每一个较大的工厂,除了真正的工厂工人,还雇有一批工程师、木匠、机械师、钳工等等。 他们的工资是可变资本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的价值分配在产品中。——同上,196页

与机器的利用相关,还需要一系列本来的流通劳动(运输),甚至还需要保险劳动等等。

  • 上述消费过程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从属由社会需要的扩大支撑(马尔库塞将其称作“虚假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需要收到异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在于,工人的激进需要(他的真正的“社会的需要”,例如对自由时间的需要,对道德和共同体的需要)受到压抑,他的享乐的需要无限扩大。这种需要的异化本身会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不断再生产出来。
“資本主義的生産のメカニズムの結果、ある一定の型に属する欲求グループの内部における欲求が増大し、個々人がこれらの欲求の充足を志向するということが事実として典型的となり、その一方で、資本の価値増殖に役立たない、あるいはこれを妨げさえする、とはいえ人間の人格のためには決定的に重要な別の型の欲求が涸渇し、発展しなくなる、あるいはこれにふさわしい発展をしなくなる。
かくして、たえず新しい品目をともなう個人的消費財の豊富化は、これら消費財に目を向ける欲求を大量に生み出し、その結果、これが自由時間への欲求にたいするブレーキとなり、その発展を妨害するものとなる
そして個人の多面的発展が目的ではないから。個々人は一面的に発展する欲求グループの奴隷となる。”
资本主义生产机制带来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某些特定的需要不断增大,个人更热衷于满足这些特定的需要。另一方面,对资本的价值增殖无用的、甚至妨碍它的那些需要,即使它们对人类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需要也会枯竭,得不到发展。此外,不断推陈出新的个人消费品越来越丰富,促成了大量对这些消费品的需要,反而导致了对自由时间的需要的减少,妨碍了它的发展。由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个人成为片面发展的需要群的奴隶。——Agnes Heller “Theorie der Bedürfnisse bei Marx”,日文版《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第50-51页
  • 总而言之,从需要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机械化、自动化无法带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相反,它通过浪费、刺激特定种类的社会需要的方式不断扩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范围,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带来的对社会劳动的节约被浪费在人的自由需要之外。可以说,从需要理论出发,“人类从必要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情况不会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自由需要(工人的激进需要Radikale Beduerfnisse)与资本增殖的必要需要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最后,马克思强调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意义(比起《Grundrisse》,马克思在《Kapital》中更强调资本主义的历史意义)。其中之一在于,人类克服自然的壁垒、走向“自由之国”的物质可能性会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出来。也就是说,“机器替代人类必要劳动”的可能性会由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但它的实现还需要联合生产者的社会的到来。

在联合生产者的社会中,劳动将失去与人格的对立性,这意味着劳动首次成为人类的需要。因此,“机器替代人类劳动”的说法在马克思看来应该分成两部分,必要劳动的部分(用于再生产和满足社会的直接需要)由机器代替,这一部分对人类而言始终是限制、是枷锁(想想奥斯维辛集中营门口的标语,劳动创造自由Arbeit macht frei,它错在什么地方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人类的自由需要,例如琴棋书画、科学劳动、艺术创造等自由劳动将不会由机器取代,它们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最后的最后说一句题外话,有不少学者,甚至是自称研究马克思的学者常常宣扬“马克思过时论”,有时在他们看来,引用马克思的论点解释现代问题都成了“教条主义”。我们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著作的态度很多时候看上去与教徒对教典的崇拜类似,这有几层原因:1、马克思本人是无与伦比的天才,更让人郁闷的是这位天才还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勤奋,这使得后来的学者很难逾越这座大山,这算是实力+勤奋的碾压;2、与主流经济学相比,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有人类学理论的支撑,尽管现代人类学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目前为止,马克思[1]的基本假设基本符合经济人类学的观测(经济人类学对主流经济学前提假设的批判可以参考David Graeber通俗易懂的说明,当然,几乎所有的经典经济人类学者[2][3][4][5]都免不了在著作里抨击主流经济学的鲁滨逊假设),这为其带来了更长远的生命力;3、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基础上,这意味着在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矛盾的情况下,只要遵循该方法论,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同一或相近的结论[6];4、也是我最想强调的,希望有条件的朋友能够尽量接触马克思的原作,而非市面上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或所谓的“解读”,我不敢说它们8成歪曲了马克思的意图,但这些解读稂莠不齐,极易造成误解。举一个例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条所谓“金科玉律”没有出现在马克思任何一部著作中,相反,从部分著作中我们可以推断马克思本人是反对这一提法的[7]。严格来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提法也不够严谨。日本学界有人将其归结为斯大林的教条化,为此我查了斯大林的著作,在我查到的范围内,斯大林并没有直接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该说法的源头目前还是个谜[8]

鉴于最近(也不算最近了)马克思有成为鲁迅的趋势,建议各位朋友们在看到“马克思说XX”的时候查一下老祖宗本人是否真的说过,或者也可以去看看老祖宗的棺材板是不是又松了。

谢谢。

参考

  1. ^ 恩格斯的部分假设和结论与现代人类学的观测有一定矛盾。
  2. ^ 波兰尼:《人类的经济》(the livelihood of mankind),该书目前没有中文版。
  3. ^ Marshall Sahlins:石器时代经济学
  4. ^ Maurice Godelier:《经济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原文法文版,有英文、日文译文,没有中文版
  5. ^ 莫斯:《礼物之谜》,本文有中译本
  6. ^ 未经马克思本人整理的一部分著作以及手稿(尤其是MEGAII第二部门中关于《资本论》的经济学手稿,包括Grundrisse在内)存在一部分逻辑不够严密、甚至自我矛盾的论述,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克思生前并未来得及整理这些手稿
  7. ^ 恩格斯对此提出了明确批判。
  8.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报告:「史的唯物論の射程――前資本主義社会における上下部構造分析の有効性」、政治経済学・経済史学会2018年秋季学術大会・一橋大学 http://seikeisi.ssoj.info/index.html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元2071年,量子计算机技术发展成熟,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大规模运用,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大部分被全自动化替代。

公元2103年,纳米级量子计算机出现,大型量子计算机的复杂程度逐渐媲美人类大脑。通过量子计算机的超级计算能力,托卡马克核聚变技术发展成熟,逐渐实用化。

公元2155年,托卡马克核聚变发电大规模替代传统发电业,发达国家农业、工业完全自动化,除了少量的维护人员,劳动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小型托卡马克核聚变发动机的出现,以及电池的全面核能化,发达国家也进入了全自动化、智能化的私人飞行器的时代,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出现了翻天地府的变化。

核聚变、人工智能、机器人工业,是这个世界最大的生产资料。

中国凭借丰富的稀土材料,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优越的宏观调控能力,全面的交通网络体系,无比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自动工业化的国家。

国家机器掌握核聚变,人工智能,以及全自动化的工业核心,实现了全中国进入小康时代。

此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发展到了最为繁体的时代,虽然核心工业掌握在国家手里,但也有极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私人的手里,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互联网、物流、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文化娱乐等产业,集中了主要的私人资本。

因为核工业、全自动化工业的维护,以及各类材料,衣食住行生产物资的原料等,都有着一定的成本。所以,绝大部分的商品虽然物价低廉,但依然需要一定的金钱购买。

除了国家政府、国企人员,以及各类工业体系的维护人员,绝大部分的普通人通过第三产业的劳动换取报酬。人们可以轻松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衣食之外的各类需求,凡是需要人工服务的,都需要极大的花销。

整个社会通过第三产业人工服务的价格,形成了隐形的金字塔。普通人能够支付起快递服务、餐饮服务、偶尔去做做大宝剑。但如果要提供饮食、着装、住宅、座驾、旅游等精致的各类服务、甚至私人订制的人工服务,需要极高的花销。

恰恰,饮食、着装、住宅、座驾、旅游等产业,主要掌握在私人的手里。

这个时代,满足于普通的温饱,不思进取,是被人鄙视的。人们执著追求精致的生活,攀比获得的人工服务数量和质量,国家也大力提倡精致主义的消费,源源不断地消耗大量的工业商业、个人薪资。

同时,国家还大力开发太空,建立月球、火星基地,宣扬星际移民概念,衍生了一系列的太空旅游、娱乐服务产业,空前提高了国家的消费指数。

工业商品的源源不断地提供,又让第三产业发展到了无比繁荣的地步,人工服务的金字塔进一步固化。

总的来说,虽然依旧存在极大贫富差距,社会发展不均。但整体上来说,绝大部分中国人都生活优渥,衣食无忧。哪怕偏远的山区,人们也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全自动化的产业服务。

美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也紧跟中国之后,进入了全自动化工业时代。

但美国和中国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不仅仅第三产业,全自动的工业,也完全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

虽然相对来说,生产出来的物资可以无限,但资本家为了利润最大化,把物资生产数量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通过量子计算机的大数据,对商品生产和价格的控制力度都达到了相对完美的地步。除了传统的第三娱乐产业,资本家开发出大量新兴的高人工服务化的第三产业,提供人们的肆意挥霍和娱乐,同时也可以为肆意挥霍和娱乐的人提供服务,也令他们通过劳动赚取薪资维系生存和消费。

因为社会价值体系逐渐倾向人工服务为主体,随着阶级固化,资本家把全自动工业资本、第三产业资本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们可以肆意挥霍,消费人工服务,但资本依旧在他们的手里。平民只能一次次得提供人工服务,然后赚取薪资,换得自己的生存和消费,然后再进行人工服务、生存、消费,循环……他们永远没有掌握资本的资格。

在太空上,美国也有着媲美中国的竞争力。但由于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差别,美国的太空支出一度大大高于中国。太空开发等各类高昂的产业支出,也让资本家变本加厉地剥削人工服务工人。

一些世代进行人工服务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最后彻底被资本所奴役。

甚至在一些极端地区,出现了利用服务产业资本,驭使人进行类似于奴隶的服务。

在一些特殊区域,更是演化出了极端的、挑战人伦的人工服务。

诸如日本等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内卷化,虽然发展缓慢,但在美国之后,也逐渐进入了全自动化工业时代,但内卷化更加的严重,固化的社会阶级也出现了和美国类似的社会特征。

印度在进行一定量的种族改革之后,也逐渐进入了全自动化工业时代。

但整个社会演化成了两个部分,原来的高种姓依旧是资本的绝对掌控者,而低种姓的则逐渐变成了各类第三产业的人工服务人员。刚开始整个社会“融合一体”,全面发展。但国家的全面第三产业发展成熟之后,社会固化,再次演化成了两个世界。只不过,此时的两个世界,在同样的一座城市,甚至在一栋大楼里。

通常一栋大楼地上100层,地下10层。20%的富人住在上面100层,80%的平民生活在地下10层的胶囊公寓。

不过,印度太空技术的发展也不容小觑,是全球第四个掌握成熟太空基地技术的国家。

通过一路带一路等各类政策,中国与非洲有着长达百年的合作。非洲吸收一定的政治、文化、以及工、农业经验,2200年之后,实现局部统一、兼并,形成了较大集权国家,随后全面崛起。

通过学习中国的经验,在结合自身的传统,非洲通过集权国家联盟的形式进入了全面自动化时代。内部的社会结构,和中国十分的相似。

非洲国家联盟,建设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站。

因为过度依赖传统工业,俄罗斯一度发展缓慢,全面改革后也逐渐进入全自动化工业时代。但被周边发达国家所限,整个国家处在一种不上不下的状态。但俄罗斯的太空竞争力,仅次于美国。

欧洲高福利国家被福利所拖累,迟迟没能进入全自动化工业时代。

国家几度瘫痪和改革之后,终于进入了全自动化工业时代。

进入全自动化工业之后,国家恢复当初了高福利政策。人工消极、难民泛滥、全面绿化,国家发展极其缓慢,成了全球最为“贫穷”区域之一。同时,太空体系也一度搁置和崩溃。

出现石油工业替代品之后,中东地区彻底崩溃。




     

相关话题

  安倍经济学真的失败了吗? 
  人工智能顶会的best paper,后来都怎么样了? 
  当前我国经济学研究水平和世界有多大差距?中国经济学家何时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如何看待高雄市民罢免韩国瑜,且罢免票数高于当选票数? 
  如何看待 ICLR2021 的拒稿被评为 ACL2021 的 Best Paper? 
  澳洲最近宣布了与疫情共存政策,这个政策合理么? 
  为什么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规律都递减? 
  互联网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如何解读「北京 2015 年将鼓励用人单位多用京籍劳动者」这一政策? 
  劳荣枝二十年后被抓,容貌和20年前变化很大,警方是怎么判定她是劳荣枝的? 

前一个讨论
2019中国国防白皮书对比以往有哪些不同?
下一个讨论
华为代工厂伟创力停工,华为将其踢出供应链体系,说明了哪些问题?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