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正的内卷,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山东临沂。
临沂大部分位于鲁西南沂蒙山区,山区啊,不是什么黑土地大平原或是江南鱼米之乡,种不出多少水稻和小麦,却是一个人口聚集区。
拿什么养活了这么多人?
煎饼,各种煎饼。
这是白面煎饼,得是改革开放后日子富裕了人们才能享受到的高级货,是用面粉制作的,真的“奢侈”,我爷爷奶奶开始工作的时候都没吃过,那他们那会吃什么?
麦煎饼,这年头都是用全麦做,算是比以往进步很多了,我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这种煎饼用的是小麦取过面粉后的下脚料,可是就这在他们那时也是“高级货”,因为能种小麦的地方是有限的,更多的时候只能吃“粗粮”。
可能有些人好奇,地瓜小米啥的不比小麦贵么,这怎么还是更低级的粗粮?
那是因为这些在当年大都是用没法直接吃的陈年小米啊,烂地瓜,冻地瓜做的。
馒头米饭粥论内卷是真比不了煎饼,煎饼真的是包容了一切含有碳水化合物成分的植物,不论它到底多劣质。
把它们磨粉再烙干这个加工过程大概是能去掉一些坏掉的味道再高温杀个毒,然后就继续吃呗。
可是即便就已经这程度了,我爷爷奶奶小时候也不是顿顿能吃上的。
为什么,因为其他时间里他们只能吃长了毛的煎饼。
这大概是煎饼最内卷的“优点”——如果煎饼坏掉了,长毛了,那么可以把它晒晒,把毛扫下来,泡泡热水接着吃。
我个人猜测,与馒头面条等其他磨成粉又继续加工的主食相比,煎饼这样可以使得被霉菌腐蚀的体积最小化,最大程度保留“可食用部分”。
我真的想不到能比煎饼更内卷的食品了。
得是多内卷的环境才能让老百姓研究出这么物尽其用,最大程度保留一切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最后,煎饼要卷着吃...
像是军粮套装之类的?吃完了直接上战场往死里卷= =……
个人理解,制作和食用、清理的过程都简单且耗时短,价格又便宜,扛饿管饱,营养量不够但种类相对齐全的食物应该都算。
像是方便面、压缩饼干、袋装手撕小面包和馒头、罐装八宝粥、即食燕麦片、速冻饺子和汤圆,各种自热锅,火腿肠、午餐肉、巧克力棒、袋装爆米花、鱼片、即食海苔、水果与肉菜罐头、水果干和肉干之类的搭配各种维生素片……
各种车站港口里常见且能拿了就走路上吃的肉包菜包、煎饼果子、烤肠、烤蛋、烤地瓜、三明治、汉堡、寿司卷之类的快餐也应该算。
相对比军粮套装都是奢侈品……
美孚罗(冲绳人用美军废弃的旧机油炸的天妇罗)
モビール天ぷら
Mobile天妇罗
机 动 天 妇 罗
二战后的冲绳缺少食用油等物资,于是本地人用机油代替食用油炸天妇罗,这种做法在冲绳广为流传。在一本关于冲绳战后生活史的书里说,这种油使用的时候会有刺鼻的气味,锅里有黄褐色的泡泡,还会冒出黑烟,会把厨师的两眼熏得通红,还会咳嗽。但即使这样,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口机油天妇罗也是最高的美味了。
当然这种机油天妇罗肯定对身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据说大家吃了很容易腹泻,人称茅厕直飞航班。吃了机油以后人还会很渴,嘴里一股机油味儿,体内还会排放出大量的气体。下面这本书上还说,因为机油天妇罗送了命的人也是存在的。(但关于这一点好像并没有定论)
昭和21年12月,冲绳县中头郡美里村(现在的冲绳市)的一名村民比嘉善栄从当时工作的地点,也就是冲绳美军基地的自行车修理工厂,偷走了几升机油,以每升30日元的价格贩卖,没多久就被隔壁胡差市警察局抓获了。据说这名心思活络的青年和给他打下手的妇女是最早用机油炸天妇罗并贩卖的。这个故事出处不详,主要为道听途说。
当时因为物资严重缺乏,大家用铁树的树干磨成粉做成面衣裹天妇罗吃。(也许这个机油天妇罗吃了以后还能补铁。)据说当时的机油根据纯度不同,也有不同的编号,从50到27号不等,据说27号炸的是最好吃的(还有人说是30号)。总之大家当时都到处找编号比较小的机油炸天妇罗吃。
据吃过的冲绳岛民回忆,这种天妇罗气味浓烈,在制作过程中有着黄褐色的气泡、黑色的烟雾——这是因为当时的机油品质并不好,呈现沥青状的黑色,在「烹饪」时理所当然会冒出浓烟,甚至起火爆炸。
但这在当时还属于奢侈的享受:他们通常在传统节日、婚礼等场合才有机会吃一两次。
吃了机油天妇罗以后,轻度的症状可能会出现恶心、腹痛和腹泻。
此外,未消化的油脂可能从后门流出,弄脏你的裤子(参考吃了油鱼的情况)。
以上还属于轻度症状;如果强行吞咽,还可能会对中枢神经和心脏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事实上,当年尝过机油天妇罗的岛民,有不少因此去世。
上两张图。
内卷的周口粉条烧麦:
不内卷的内蒙纯羊肉烧麦:
从小生活在河南周口。周口作为一个农业大市,经济是不可能发展经济的。内卷饮食就多如牛毛。
排名第一的是白眼儿稀饭,农村人又叫糊涂。就是把一锅水烧开,拿个碗舀上一勺面粉,加水搅拌成糊状,倒入烧开的水里搅拌,煮开就能喝了。过去小孩没奶水喝的话就喝这个。
排名第二的是辣疙瘩。一块腌大头菜,腌的黑里透红。咬上一口和吃一勺盐感觉差不了多少。切成丝,条件好的拌点油,就馍吃,吃一口能就半个馍。
排名第三的是酱豆子。和现在的海天黄豆酱类似。就上馍喝两碗排名第一的白眼儿稀饭就是一顿饭。90年代去农村亲眼见到农村小孩拿馍蘸生了蛆的酱豆子吃。
排名第四的是蒜汁。把大蒜拍扁放在石臼里面捣碎成糊糊,放上盐,稍微来点五香粉,条件好点再放点花生碎。然后浇上醋,点一点小磨香油。就馍吃。
排名第五的是韭菜鸡蛋捞面条。煮一锅水,把韭菜切成段,放盆里面浇上开水,再打个鸡蛋碎,放上盐和一点点油,把面条煮熟捞出来拌着吃。
排名第六的是蒸扫帚苗子。春天掐嫩的扫帚苗子尖儿,洗干净晾干拌上面粉,上锅蒸熟,再拌上排名第三的蒜泥。一两顿饭又有着落了。
以上食物(除了生了蛆的酱豆子)是我在离开周口前基本为常吃的饭食。导致我离开周口那年19岁个子只有1.68米,营养不良体型佝偻。出去打工工厂伙食都会有肉,鸡蛋。别人还各种嫌弃工厂伙食不好,而我靠着吃别人口中不好的工厂伙食到21岁长到了1.72米,身体也不佝偻了。
以下是内卷但我因为过去吃不起,还不能经常吃的食物。
胡辣汤,周口名吃。其实就是淀粉糊糊,里面放点碎肉细粉几根黄花菜面筋等。靠重口味让人解馋。虽然内卷但我现在没事还是爱喝一碗。
肉盒,名字很好听。其实里面是大量的粉条,只有一点点肉末。当年吃不起肉靠这个解馋。
烧枚,就是烧麦,里面也是大量的粉条。只有一点点可怜的肉末儿。
生汆丸子,用面和肉搓的丸子下锅煮。带点肉味儿的面丸子。
茄丝面条,把茄子切条拌面粉,在锅里放盐煎熟。煮面条放进去,临出锅再放点荆菜(荆芥)味道可以,缺营养。
肉丝面,切的细的可怜的肉丝煮的面。小时候吃一碗面捞半天肉丝。
芝麻叶面条、菠菜叶面条、蒸面条、浆面条等等各种内卷面条。
老北京有种吃食,叫瞪眼食。
瞪眼食这种东西主要出现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城,据说门帘开在东西四牌楼、天桥、火车站这种穷人扎堆的地方。
瞪眼食指的是穷的吃不起肉的老百姓,上瞪眼食店里,店里的人中间围着一个大锅站着,不设座椅,锅里煮的东西有马肉,有猪肉铺剩下的筋头巴脑。还有老北京话讲的叫折箩,也就是剩饭剩菜,有肉也有青菜豆腐,甚至还有食客吃剩下的骨头鱼刺,用剩下的牙签,通通扔进锅里,多放盐多放花椒大料煮。食客来的时候自带饼子下饭,就是为了吃口肉解馋。
吃这个东西,店里伙计和食客都得围在锅边上,食客吃饭明码标价是一文钱一筷子。夹到什么算什么,夹到肉是一文钱,夹到牙签骨头也是一文钱。只要筷子夹起来,就不能放回锅里去,所以无论食客还是伙计都得在锅边上瞪着眼盯着。因此叫瞪眼食。
吃瞪眼食是冒着很大的健康风险,酒店的剩饭剩菜就不说了。锅里最好的肉算是马肉了,但马肉的来源也很可疑。
首先说马肉在当时并不算好肉,作为干活的牲口一般没人舍得杀,送去吃肉的不是干不动活的老马就是有病的马。所以马肉不光口感差,还容易传染疾病。是名副其实的穷人肉。而且由于宰杀上的卫生隐患,民国时期的北平政府一度禁止售卖马肉,所以能煮进瞪眼食锅里的马肉,很有可能是病马瘟马。
2006年2月22日,北京出生的画家侯长春曾经出版过一套老北京风情纪念封。其中就有对瞪眼食的记录,在描述这种吃食的时候,侯长春老先生是这样说的:
“老北京卖瞪眼儿食的自马肉作坊趸来煮熟的大牲口肉,改刀成小块儿,放置在大锅里,再加上作料。食客用筷子从锅里白取每夹一块肉,卖肉的人在一旁以铜钱为筹,计其食数,即使数人同时下箸,卖肉的人也能一一记码,一点儿也不错,故称为瞪眼儿食。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这个买卖就没有了。”
这样的饮食习惯,都梁也在他的小说《狼烟北平》中提到过:
白连旗头一回吃瞪眼儿食,没经验,他头一筷子下去只夹上来一根牙签儿,卖主儿可不管这个,“当”地一敲锅沿儿,算是记上了账,一大枚铜板就这么打了水漂儿,您再饿总不能啃牙签儿吧?白连旗长了记性,第二筷子下去就觉得沉甸甸的,他心头狂喜,认定是块五花肉,谁知却夹上了一根大骨头,更令人沮丧的是,这根骨头被啃得千干净净,连点儿肉渣儿也没有,看来此人啃骨头的水平极为专业,决不亚于任何一条狗,卖主儿又一敲锅沿儿:“当!”又是一大枚铜板被记上账。白连旗简直不敢下筷子了,这一眨眼工夫,两大枚铜板没了,他妈的连块肉皮也没捞着,这不把人窝囊死?还是德子有眼力见儿,他知道主子不高兴了,连忙说:“主子,您歇着,瞧我的。”他做了个深呼吸,闭上眼睛,将一口丹田之气徐徐吐出,不明底细的人还以为这位爷在练气功。德子突然瞪大眼睛,出手如电,一副筷子如蛟龙入水直插锅底,转眼问一个完整的肉丸子浮出汤面,围在锅边的人群瞪大了眼睛发出一声惊叹:“噢……”犹如德子中了头彩。
当然瞪眼食这种东西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消失了,放眼世界还是能找到类似的吃食。
比如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有一种食物叫“pagpag”吃法跟瞪眼食很相似,但卫生条件却更差劲。
“pagpag”就是把大饭店里吃剩下的食物从垃圾袋里翻找出来,挑出能吃的那一部分,其中主要是肉类。经过清洗煮熟,剔骨然后装进塑料袋里卖给马尼拉的贫困社区居民。
Manuel 是居住在马尼拉 Tondo 贫民窟 Helping Land 社区的居民,对于 Pagpag 他早就习以为常:“我每天都吃 Pagpag,很好吃,我只需要花 20 比索就可以了。在过去的5年中,我一直在吃这种食物,也许时间更长。”
在菲律宾马尼拉,有超过400万人口居住在贫民窟,其中 Tondo 区是菲律宾最拥挤的棚户区,也是世界发展指数最低的地方之一。
目之所及的污水灰尘、摇摇欲坠的破败房屋,和远处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形成了剧烈的反差,在同一片相距不远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天壤地别。
阴影投射下的贫民窟居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别说体面地生活,就连一家人的一日三餐都难以负担。
在这种环境下,Pagpag 变得十分受欢迎。因为它的价格十分低廉,每袋售价大约为 20P 到 30P(菲律宾比索)之间,折合人民币差不多只需要 2.76 到 4.17 RMB。就算只是一小袋,里面的肉加上廉价的蔬菜煮上一锅,也足够一个三口之家饱餐一顿。
它的低价也决定了它的市场广阔,需求量大。像 Fabon 那样忙碌一晚,装上几袋鸡肉,清晨时分拿出去售卖,不到几分钟就会被一抢而空。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口水肉、地沟油、黑作坊生产的臭豆腐和卤水以及肮脏厨房里生产出来的外卖也充斥着中国的餐饮市场。
好在近年来这种东西少了很多。
谁愿意卷啊?
谁不愿意跟美国佬似的买天天吃一美元的炸鸡,还能浪费掉其中的五分之二。
说到底,有人浪费,就有人要去拾人牙慧。
弱肉强食的规则没有变,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怎么没有人提到方便面啊?
方便面类食品(包括螺蛳粉)才是真正的内卷之王,风头远远盖过稀饭油条之类。
稀饭油条固然武德不足,但至少它无论是看起来闻起来吃起来都是妥妥的草食,完全不会给人吃肉的快感,当一个人吃稀饭油条的时候,他无论从理性还是感性上都非常清楚这只是果腹之物,算不上什么享受。
然而方便面就不同了,它们就是面条。和稀饭油条没什么不同,有一部分奢华款会加入肉蛋料包,也仅仅是聊胜于无罢了。然而它们有强烈的肉香味,让人在吃面的时候产生吃肉的快感。哪怕这些肉香味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来源于真正的肉,剩下全是香精调的,食客们也可以骗自己自己享受到了美味的肉而不是清汤面,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这才是内卷的真谛,内卷不是生活把人压的喘不过气,而是生活把人压到刚好只剩一口气,却又让他看到近乎无限的希望,不需要真实的幸福,只需要希望的幸福,哪怕这希望根本不能化成现实。多像996啊,虽然我天天加班到深夜累得要死,但是我比你们努力啊,你们这些咸鱼哪里懂得努力就会有收获这个道理!今晚奢侈一把,回家吃老坛酸菜牛肉面,大料包的那种!
「营养都在汤里」
咸菜,酸菜,泡菜,酱菜,榨菜,豆腐乳,老干妈,辣椒酱……
都是为了用最少的材料制造最大的味道,然后吃下最多的碳水。顺便用亚硝酸盐种下胃癌的种子。
“上火”。
绝大多数儿童青壮年喜欢吃、中老年人不习惯/需求不算旺盛、而且不算廉价的食物,都会被归入“上火”食物之中,比如过去的肉类、禽类、油脂,如今的巧克力、糖果、炸鸡、汽水。
同时上火,被用来解释一系列青壮年的正常现象:如痤疮(适量的痤疮是激素水平正常的标志)、鼻血(青少年鼻黏膜细嫩脆弱)、身体发热睡觉不爱盖厚被子(交感神经兴奋,会被交感神经衰退的中老年人视为“不正常”)、口疮(高渗食物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甚至是不听话(典型的父母问题归因于子女身体疾病)、“多动”(抗多动保健品已经是一个大产业了),都会被解释为“上火”。
由此产生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儿童青壮年首先出现了儿童青壮年的常见不适,然后这些不适被传统医学归因为“上火”。
而传统医学,或者说社会医学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戒断青壮年喜欢、中老年不习惯/需求不算旺盛、而且不算廉价的生活习惯。
这么一捋,上火的底层逻辑就很典型了:子女生病,父母第一反应想到的往往不是治病,而是指责并要求改变他们看不顺眼的生活习惯。所谓的“上火”,也是这种传统放大到社会文化层面的体现。
而上火的一部分本质,也是从社会的层面打压儿童青壮年对高营养、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高激素水平的需求。甚至脑洞开大一点,也可以被理解为社会化“促老”、社会化“阉割”的一部分。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白米饭。
但凡对美容有点追求的人都知道白米饭会爆痘,这属于“上火”的核心内容。而在古代传统医学的中上层阶级受众中,白米饭大量食用。而且相应的白米饭导致的糖尿病、脚气病被长期大量记载。
这种以流行病学的角度“小儿科”难度的病因分析,号称以归纳总结见长的传统医学,或者说民间传统医学,却并没有对白米饭提出什么像样的质疑。
再比如辣椒,传统上民间一般都认为辣椒是“除湿”的,注意除湿和食物的寒热算是两个体系。那究竟从什么时间开始,民间大范围将辣椒归类为“上火”食物的呢?
是从近二十年,川菜在东部地区大流行。重辣食物从西南地区中老年“传统”生活习惯,变成了东部地区年轻人“流行”生活习惯。很快,社会医学就将辣味定性为“上火”食品,并用于规训青壮年生活习惯。
其实辣椒是第一梯队的抗氧化食物,而且以油浸的方式提取其中的风味物质的同时,也将抗氧化成分充分提取。不论是同经济水平(四川VS山东)、同纬度同紫外线照射(湖南江西VS上海)重辣地区居民的皮肤质量和抗衰老效果,基本吊打同梯队轻辣地区。
当然了,号称“归纳总结”为主的民间传统医学,也压根对这种坐坐绿皮车就能总结出来的小儿科级别现象熟视无睹。
民间传统医学究竟是以经验归纳为导向的?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甚至可以更进一步,民间传统医学究竟是一种医学还是内卷社会下的一种规训。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拉面配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