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刘邦的军事能力如何?为何与项羽交锋总是狼狈而逃?又为何能打败英布? 第1页

  

user avatar   song-mu-shan-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必要跟 @司马懿 老师商榷一下司马迁在刘邦、项羽身上的笔法问题。

刘邦对项羽军事上的弱势,如果说七分事实三分笔法还可以接受,三分事实七分笔法似乎有失偏颇。不否认司马迁对悲情人物也许带有一种同情与好感。然而在刘邦与项羽身上,应该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偏向。司马迁以自己的笔法便能颠覆刘邦、项羽这个级别的人物的形象,恐怕他也没有那么大能力。

司马迁有没有偏向是一个需要辩证的问题,他写了一件事情,这件事该写或是不该写,是否有笔法上的偏颇我们是很难判断的,我们看不到司马迁看过的资料,不知道事情的全貌究竟如何,也就不知道这件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写。那么,当我们觉得司马迁有偏向时,会不会这件事本就该那么写呢?

好在班固应该能看到司马迁看过的一些资料,汉书在与史记时间重叠的部分人物传记几乎是照抄,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

「即如班固作《汉书》,距司马迁不过百余年,其时著述家岂无别有记载?倘迁有错误,固自当据以改正。乃今以《汉书》比对,武帝以前,如《高祖记》及诸王侯年表、诸臣列传多与史记同,并有全用《史记》文,一字不改者。然后知正史之未可轻议也。」《甘二史札记》

史记高祖本纪与汉书高帝纪,史记项羽本纪与汉书项籍传,除了形式上有些差异,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这是质疑司马迁有偏向的人永远越不过的一道坎。

之所以史、汉对刘邦、项籍等人写作的形式不同,无非是通古今之变与正名尊君思想的区别:辛慕山: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为何把项羽归到“本纪”中?在形式上,汉书高帝纪比史记高祖本纪要好,乃后世帝王本纪叙事法的典范。高帝纪按时间叙述了天下所有大事,而高祖本纪叙事主要还是集中在刘邦集团本身。然而,司马迁叙事与班固叙事只有形式微差,在记录事件本身上并没有什么太大不同。这只要比对一下史、汉中项羽、刘邦各自传记即可发现,不需多说。

如果司马迁有笔法的倾向,为何班固不改正呢?为何依旧沿用司马迁的笔法呢?难道班固也偏向项羽吗?他对汉朝也有意见吗?

班固父子对司马迁既有批评也有肯定:

「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而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与很多人的批评一样,这个批评根结不在叙事本身,而在思想。司马迁有批判精神,不为尊者避讳,论是非又不完全与儒生相合,被有些人贬低再正常不过。班固也必须批评司马迁,他的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在思想层面是不同的。比如司马迁敢承认秦汉之间有楚,班固是不会承认的。只是拿到今天,司马迁的这些特点都不是问题。我们不需要有思想偏向,只看他的历史记录是否准确。

在叙事上,刘向、扬雄认为司马迁写的称得上「实录」,为何他们如此评价呢?想必与「博极群书」有关系,看过的资料足够多,大概也就知道司马迁写的是否属实。

所以我认为司马迁的笔法是:他有一些自己的思想主张,也有一些自己的喜好,但这并不妨碍他根据历史事实如实记录。


说到这都是理论,有这么说的也有那么说的,可以这么说也可以那么说。况且史记的范围很广,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要探讨司马迁对刘邦项羽是否有偏向,还得直接分析对比史记中对二人的记载。其实,许多人认为的司马迁偏向项羽、贬低刘邦的例子,多数是史书体例问题。

比如司马懿老师说:司马迁大肆宣扬刘邦的失败,将项羽的失败隐藏在列传中。并举彭城之战与京索之战一繁一简作为例证。

实际上彭城之战与京索之战根本不是一个规模的战役,没有任何可比性。彭城之战本就该详写,京索之战本就该简叙。如果不能正视这一点,就会因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而陷入误区,总觉得司马迁的写法不公平。

我们知道,项羽身经七十余战,为人所熟知的只有巨鹿与彭城,这两次战例比较经典,都是主力军之间的大战,而且兵力相差特别悬殊,项羽以少量兵力击溃敌方主力,无论从历史意义的角度还是战役本身的精彩程度,都应当详细叙述。事实上,类似的经典战例司马迁都是不惜笔墨的,比如长平之战,韩信伐赵之战,卫青伐匈奴之战等。

而京索之战只是一场阻击战而已,论历史意义与战斗精彩程度都不值得详细叙述。京索之战项羽不在场是几乎可以肯定的事情,即便他在场,也没必要详写,项羽没有被详写的战例也很多,又找谁叫屈呢?那些战例不够经典意义也不深,不值得多费笔墨。

为何说京索之战项羽不在?

彭城之战在二年四月,京索之战在五月,时间上隔的并不远。刘邦败走的路上让随何去说服英布起兵背叛项羽:

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留项王於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

刘邦说只要英布起兵叛楚,留住项羽几个月,他就必定可以取得天下。他为什么想留住项羽呢?自然是不让项羽亲自追击。汉军面对项羽短时间内建立不起防线,只有留住项羽,汉军才可以击败楚军巩固防线。等到项羽亲自来了,也没那么容易攻下。

这从随何说降英布的话中也能看出:

楚兵至荥阳、成皋,汉坚守而不动,进则不得攻,退则不得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夫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

随何说楚兵至荥阳云云显然是假设,这从他整篇话的语调明显能看出来,也许到荥阳坚守是汉军从彭城败逃途中已经有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关键便是留住项羽。所以随何又复读了一遍刘邦的话,只要英布发兵叛楚,项羽必然得留下,汉王就必定可以取得天下。

那么项羽留下了吗?留下了。

英布起兵叛楚之后:

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项王留而攻下邑。数月,龙且击淮南,破布军。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随何既说黥布,布起兵攻楚。楚使项声、龙且攻布,布战不胜。

为什么说几乎而不说肯定?主要是龙且击败英布的「数月」不好断言究竟是几个月。英布起兵叛楚时间不详,军败在三年十一月。从二年五月到三年十一月有六个月时间。如果这个「数月」不超过六个月,按最高五个月算,则龙且出兵攻打英布在二年六月,当时项羽在攻打下邑。这个地方距离荥阳有四百多里。若按三个月算,更不必说。

京索之战在二年五月,项羽能在吗?

为什么项羽要留下呢?彭城之战项羽只带了三万人,主力军都还在齐国。刘邦策反英布起兵攻楚,让项羽不敢不顾一切的追击,不论谁去对付英布,他得留下来安排事宜,比如将主力军从齐地调回,派龙且整军攻打英布,这都需要时间。而刘邦利用这段时间巩固了后方,专心的跟项羽对抗。其实在项羽亲自到来之前,刘邦在荥阳一线压力根本不大。五月收拾了京索的楚军,六月回关中立刘盈为太子,萧何辅政镇守栎阳,顺便解决了章邯,后方稳定后八月才又回到荥阳一线,随即派韩信攻打魏豹,这个时间段内曹参樊哙等人也都不在荥阳。如果项羽在,刘邦能如此轻松吗?

还有一点,史记用字也有讲究。京索之战的所有记载中都称「破楚」,绝无一处言及项羽。史记中许多直接称「项籍」的地方都不见得指的是项羽本人,更不必说京索之战单一个「楚」字。而此战前后但凡项羽本人事例,全部称「项王」「项羽」。

所以按情理来说京索之战项羽不可能在场,汉军击败的是楚国前锋追军,而且不是一支完整的军队。按项羽只带三万人回军,自己又留攻下邑来看,这些紧追不舍的楚军总兵力大概不会超过两万人,没那么难打。

而京索之战毕竟阻击住了楚军,有些意义,所以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等都有记载,已经是耗费不少笔墨了。

知道了为何彭城与京索一详一简,则司马迁大肆宣扬刘邦败绩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只不过彭城之败恰是一场重要且精彩的大战,故被详细记载。司马迁详写长平之战,是有意宣扬赵军败绩吗?详写巨鹿之战,是有意宣扬秦军败绩吗?这种思维方式有偏差。


抛却彭城与京索,整体来看二人经过的所有战例,司马迁有没有刻意宣扬刘邦的败绩,隐藏项羽的败绩呢?我认为是没有的。

灭秦时,刘邦也有些败绩,但都不详写,因为没什么可多写的。倒是西进攻秦的胜绩都详细记录,毕竟灭秦从历史进程来讲很重要。项羽也一样,他虽然没有败绩,但屡屡攻城不下,项羽本纪中记录的一笔不少。他的胜利也很多,因不重要没有一次详写的。巨鹿之战因为意义重大且精彩被详细叙述,但战后诸侯军一路推进到关中,司马卬、申阳可能都是项羽派的,可这一时间段内无论人事安排还是项羽率领诸侯军的战绩都没有任何具体记录。

楚汉战争中以及之后,刘邦败绩不算多。他所有败绩中除彭城、荥阳、平城都没有详写。项羽的大败绩只有垓下,这是汉楚决战,从历史意义以及战役本身都需要大书,所以司马迁不会惜墨,详细记录了战役的完整经过。

都是弃军而逃,不如比对一下荥阳与垓下。

项羽本纪叙荥阳之败曰:

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於是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

高祖本纪叙垓下之败曰: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
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没有什么区别。有些人非说记载纪信替死是在抹黑刘邦,我是理解不了的,按传统道德观一个忠臣愿意为君主而死这是佳话。有些人又说项羽败逃写的很悲情,可他没有记载弃军而逃吗?刘邦跑了还留人守城呢,项羽跑了导致楚军「是以兵大败」,他也写下来了。

所以说这是看事角度的问题,但凡写刘邦的都从恶意角度看,写项羽的都从善意角度看,自然就得出司马迁有偏向的结论。我可以说,有些人认为的司马迁贬低刘邦的记载我在项羽身上都能找到,反之亦然。

而平城之战,高祖本纪就一句「匈奴围我平城,七日罢绝去。」因为这是刘邦败绩,但凡刘邦败绩,高祖本纪无一处不避讳而简写,是的,真的避讳。如彭城之战伤亡人数在项羽本纪,平城之战汉军窘态详细叙述在匈奴列传。这种避讳其实符合史书体例,本纪只叙大概,具体情况散在诸传。另一方面是在胜利者的传记中详写,在失败者传记中简写。

而项羽派英布击破函谷关,应当不会是小规模战斗,就一句话的记录而已。项羽攻击荥阳汉军半年多,也就一句话。


司马懿老师又说鸿沟约和后楚军的一系列败仗都是项羽指挥的,这也需要逐一辩证。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明确一个概念:项羽作为楚国领袖是可以指代所有楚军的,刘邦作为汉国领袖也可以指代所有汉军。由于楚国将领没有传记,楚方的记录很少,实际上很容易将楚将楚军的败绩记录在项羽头上。

所以史记中说「项羽」尤其是「项籍」,不见得是项羽本人。一般而言,称「项羽」「项王」几乎全指项羽本人。而「项籍」偶尔指项羽本人,多数时候属于泛称。

举个例子: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从攻项籍,屠煮枣。击破王武、程处军於外黄。攻邹、鲁、瑕丘、薛。项羽败汉王於彭城,尽复取鲁、梁地。哙还至荥阳。」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

这里的「从击项籍」指楚国,汉军当时还未到彭城,项羽还在齐国与田横交战。到了彭城被项羽击败,这里我们知道是项羽本人,前后两句名称便换了。当然,类似「项籍败垓下去也」「共斩项籍」指的也是项羽本人,所以每一处的具体情况需要辩证。

又好比刘邦西进中击破「王离军」,可王离当时在巨鹿,刘邦击败的其实是一支别军。还有《三国志·明帝纪》「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张郃在街亭击败的是马谡,只是以主帅诸葛亮代称而已,这个应当是很容易理解的。

明乎此,再来看项羽败退中涉及的地方,有阳夏、固陵、陈下、城父、垓下。

阳夏之战

这一战几乎可以肯定项羽不在,只是汉军追击项羽途中攻下一座城而已。

鸿沟约和,西为汉东为楚,阳夏正靠在鸿沟东面,项羽撤军自然要到鸿沟东面再南下,阳夏是必经之地。再看记载:

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

所有记载都说汉军到阳夏南停止进军,招韩信、彭越进军,试想,如果刘邦在阳夏击败项羽,为何不乘胜进军,反而停下来等韩信彭越呢?他在担心什么?从这些记载的语句来看,显然固陵之前楚汉主力没有交战。

而樊哙传「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即随从刘邦攻打项籍,攻下阳夏,只是打下了一座城池而已。这里的「项籍」应当是泛指,并非项羽本人,不应算在项羽身上。

而且这段记载也很有意思「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於陈,大破之。」

所谓「引而东」的可以肯定是项羽本人,用的也是「项羽」,一到从击、击破就成「项籍」了,而且根本没法确定是不是本人。老是出现这种用法不是偶然的吧?

而固陵之战楚败汉之后,只有丁义「破钟离昧军固陵」,这就很明确破的是楚将,而且战斗规模不会很大。大概项羽击败汉军后继续撤军,留钟离昧在固陵阻击汉军。

陈下之战

此战也不能确定项羽有没有参与。而且也不会是大规模的战斗。有些人说陈下之战比垓下还重要完全没有依据与道理,如果此战真的重要,为何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不写呢?有些人又觉得是司马迁故意不写,这就有些无理取闹。对比本纪与列传,本纪中不写的内容有不少,还能都是故意的吗?之所以不写是因为不重要,而不是重要却故意不写。这件事是否重要得根据记载衡量,而不是先给他定义成重要,再据此指责记载有问题。

纪传体史书中,纪为刚,传为目,本纪按时间叙述大事,不单是帝王本身,而是帝王所代表的政权以及周边政权的一切大事都记录在其中。列传仅仅是传主的个人事迹与功绩,所以在细节上会详细一些。

高祖功臣侯表中记录灵常战功:「以荊令尹漢王五年初從,擊鍾離眛及陳公利幾,破之……」灵常汉五年才投降汉军,正是项羽败逃途中,所谓击钟离昧当指在固陵,击利几应当就是所谓陈下之战,他作为陈县县令防守汉军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楚军在固陵、陈县败后,钟离昧逃亡,利几投降汉军。

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测。即便利几参加陈下之战也不能作为项羽不在的绝对证明。毕竟作战分军,击打利几一军不代表没有其他军,只是灵常主要负责进攻利几。

只是,项羽在陈下也是证明不了的。

城父之战

先看关于屠城父的记载:

汉王败固陵,乃使使者召大司马周殷举九江兵而迎武王,行屠城父,随刘贾、齐梁诸侯皆大会垓下。

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

这真的没什么可说的,汉军合围项羽途中屠了一座城而已,项羽根本就没在城父。周殷也屠了六县,还能说也是击败项羽吗?

不单陈下之战,高祖侯者功臣侯表中有不少小将「破项籍」云云:

为大司马;破羽军叶,拜为将军。

以都尉坚守敖仓,为将军,破籍军,功侯,二千户。

以都尉破项籍军,为将军。侯,千户。

定三秦,破籍军荥阳,为郎骑将,破钟离昧军固陵,侯,六百七十户。

为东郡都尉,击破籍武城,侯,为汉中尉,击布,为斥丘侯。千户。

不逐一辨析了,也很难说清楚。只能说刘邦及诸大将都没在这些地方击破项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到底是司马迁隐藏项羽败绩,还是他们破的只是楚军而以项籍代称,应当不是什么难以判断的事情。


至于固有印象中的确降低了刘邦的军事才能,或者说个人能力。他成了一个老打败仗只能依靠韩信战胜项羽的人。然而,固有印象中也降低了项羽的能力,他成了一个残暴不仁的屠夫,一个刚愎自用的莽夫,最为人熟知的特点居然是力气大。相比较而言,似乎刘邦的形象还稍微好那么一点。

但也不能说这个印象有错,只是偏颇而已。刘邦的确个人能力稍差,项羽政治头脑的确一般,只不过固有印象把这些特点放大了。好比曹操,传统印象中他是白脸,代表奸诈多疑,这个印象不是无缘无故的,曹操当然奸诈多疑,只不过他还有许多别的特征,而传统印象放大了白脸的特征,减弱了其他特征。刘备呢,他永远不会有白脸的形象,因为他没有奸诈多疑的特征。刘备被放大的是仁义,所以三国演义中他「长厚而似伪」。

这种印象是一种传统印象,跟史书是否偏向没有多大关系。事实上陈寿多为曹操回护,也架不住他是白脸。桓温那样逼迫孙盛,也掩盖不了败绩。所以说一个人的形象,尤其是大人物,不是一个史官就能左右的。

刘邦与项羽在大众心中的固有印象固然有偏颇,也并非空穴来风,他们本身便具有那种特点,跟历史记载没有多大关系。专业历史学者也不会受传统印象的影响。

更不能归咎于司马迁了。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邦「总是」狼狈而逃,原因三七开吧,三分是项羽的战术和个人能力确实强悍,在冷兵器时代,身为元帅却武勇绝伦、能够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给士兵带来的激励是巨大的。另外七分,主要是太史公妙笔生花:刘邦但有失败,大肆宣扬,而项羽的失败只能在其他人的列传里面,隐约的能搜到。

比如说楚汉争雄期间,刘邦率领诸侯联军浩浩荡荡的占领彭城,被项羽带领楚军轻骑回师,一战杀的睢水为之不流,刘邦差点都被丁公赶上给俘虏了,非常的惨烈。这件事情太史公就不惜笔墨,写的生龙活现。

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乃取汉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军中以为质。当是时,诸侯见楚强汉败,还皆去汉复为楚。塞王欣亡入楚。
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

然而太史公一笔带过的是:

汉王稍收士卒,与诸将及关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荥阳,破楚京、索。

三月份汉王兵出彭城,四月份彭城大战,汉军大败,五月份的时候萧何和韩信的援助就来了,刘邦收拾败卒,在京、索之间击败了项羽。

当然,上面这个可以说太史公没有写这是项羽指挥的,后来的固陵之战可以甩锅给钟离昧。但是阳夏和陈下,一定是刘邦vs项羽,因为之后就是垓下之战了。可以看看地图,垓下之战是终点,之前楚军一系列的败仗是谁在指挥楚军呢?

阳夏和陈下之战见「樊哙列传」和「灌婴列传」:

樊哙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於陈,大破之


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酂、萧、相。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与汉王会颐乡。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

虽然刘邦可能有兵力上的优势,但是这优势也没有比彭城之战时候大。项羽连败之后接着想去会稽,被英布和刘贾在城父击败,这才到了垓下做困兽之斗。这个时候才有了韩信和彭越大聚会。见「淮阴侯列传」:

汉王用张良计,招齐王信将兵会垓下。

和「项羽本纪」:

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那就意味着之前的战争,就是刘邦亲自部署了对项羽的追击。所以为什么彭城之战、荥阳之战,刘邦大败而逃广为人知,垓下之战之前这一连串的败绩都默默无闻呢?只能问太史公了。能把有胜有负的两方,写成「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的叙事,也是挺不容易的。


刘邦就说这么多吧,接下来说说英布。我觉得用打不过龙且来黑英布的军事能力还是不妥的。因为当时英布反正不久,手下还都是楚军楚将。并且理屈在英布,是英布背叛了项羽。这个时候去打旧日的战友,发挥不出来是很正常的。后来时间长了之后,英布在城父对项羽的阻击还是成功的。

英布起兵的时候,谋士薛公对他搞了一些人身攻击:

上乃召见问薛公。薛公对曰:“布反不足怪也。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上曰:“何谓上计?”令尹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令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上曰:“善。”

薛公出的这上中下三策很有道理,我们接下来分析,但是后来这个纯属人身攻击:

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

出身寒微而成为万乘之主,石勒、高欢、郭威、朱温和朱元璋都是。这并不能代表什么「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

这三策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要看地图。先看上策:

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

在英布起兵的时候,韩信和彭越已经死了。代王刘喜、赵王如意、梁王刘恢、齐王刘肥和楚王刘交是刘邦的嫡系。上策是英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刘邦在北方所有的势力,也就是齐国和楚国,打通了和燕国的通路。燕王作为仅存的异姓诸侯王之一,很可能会跟着英布威慑代国。这样刘邦就会非常被动,因为英布取的全部都是西楚旧地,这些地方本来就怀念项羽,英布完全可以继承项羽的遗产,再加上富饶的齐国的资源,隔着梁国和汉朝对峙。而刘邦已经老了,时间在英布这边。所以「山东非汉之有」。

中策是:

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这也是当初曹操献计讨伐董卓的计谋。就是利用暂时的优势,寻求决战。

这是典型的和「和天下争雄」的方法,同样是取了西楚旧地之后,直接沿着霸王失败的路线一路向西,逼汉兵出兵决战,汉兵不出,那就是畏惧英布,山东早晚都是英布的,如果决战,另做道理。

而下策:

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

从起兵就透露着小家子气,打了吴国之后就一路偏安,就想着关起门来做自己的九江土皇帝。这样不但无法得到燕国的援助,刘邦出关之后也可以大摇大摆的对英布形成合围之势。


英布选下策,当然不是因为他是骊山囚徒。从英布的性格来看,大约就是汉朝的吴三桂。特点是得失心比较重,如果有人想夺走他手里的,他可以拼命,但是关键时刻的冒险进取不足。

当初封九江王之后,就在刘项之间首鼠两端,一直想保存实力,不愿意去跟着项羽打刘邦,结果和项羽生出猜忌。而后来,因为韩信和彭越之死,他又开始猜忌刘邦,直接举起叛旗。这一点和吴三桂何其相似。

在起兵之际,刘邦反应过来还需要一段时间,不利用这一点良机,迅速清空自己后方的刘邦势力,创造战略优势;也不扫清前进的障碍和天下争雄;反而是沉醉于自守于南方。和当初吴三桂在形势大好时候的犹豫,又有几分相似。


结果刘邦亲自来了之后,英布一败再败,最终身首异处。


user avatar   zhang-chen-xu-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刘邦的军事能力绝对不在项羽之下,大家觉得项羽很牛而刘邦很菜,无非就是《项羽本纪》中利用春秋笔法,隐去了刘邦的胜仗和项羽的败仗而已,我们以彭城之战为例来解释具体解释一下。下面是《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彭城之战的记载: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馀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馀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柰何弃之?”於是遂得脱。——《史记·项羽本纪》

我们乍一看好像是项羽胜了,刘邦败了;但从整个战役的角度上看实却是刘邦大胜,项羽一败涂地,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刘邦不是从关中闪现去的彭城,他是三月从关中出发,一个月的时间走了1100公里,先后夺取了河东、河内、河南、南阳、颍川、陈郡、砀郡、泗水这八个郡,打穿了整个项羽政权的西部防线后才到的彭城。汉代将河东、河内、河南三郡并称为三河,为天下之心,三河之士更是仅次于关中子弟勇士。

整个场战役,西楚九郡丢了两个半,半个楚国遭受兵祸袭扰,中枢行政体系被彻底摧毁。更要命的是五月楚军在京索失利,三河之地彻底的落入了刘邦手中,而项羽手下的精骑大多来自这里。大批楚骑倒向刘邦,刘邦由此组建了自己的骑军,大破楚军荥阳之东,项羽被迫退回彭城休养,西楚的灭亡也就进入了倒计时。当然,项羽本纪中没提到这点:

五月,汉王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荥阳,汉军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楚骑来众,汉王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奉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汉王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user avatar   meng-zhu-32-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从小到大见到的残障人士并不是很多,小时候以为是残疾人数量很少,长大了才知道是因为我们给与他们的支持可能还太少,不足以让他们可以自在地出现在大街小巷。

所以看到这个康复师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样子,我觉得很高兴,因为他自信、耐心、温和,和大多数人没什么两样。如果我是一个听障患者,我一定能从他的身上汲取到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有他的帮助,越来越多的听障朋友才能鼓起勇气走上大街,过正常的生活。

小时候接触到的残疾人士,大多不是这样。比如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哑巴爷爷,他应该是从小听不见,所以也不会说话,日常就是默默地坐在老城小巷的一个角落,勤勤恳恳地给顾客修鞋。我上下学常常会经过他,但是没什么交集。

后来有一次,我妈让我把家里的鞋拿去给他修,修完以后要给钱的时候,他居然摆手不要。旁边一个卖菜的大妈解释了我才知道,原来是爷爷看我年纪太小,不收钱。说实话,我日常经历的更多的是看我年纪小,多收钱的(比如买菜),第一次被“免单”,对象还是个赚钱不易的聋哑老爷爷。

结果回家我和爸妈说没给钱,我爸妈还开玩笑说以后都让我去,给我整生气了,后面家里有鞋要修的时候,我都让我爸妈自己去。

现在基本上也没人修鞋了,不知道老爷爷还在不在世,愿善良的人永远被温柔相待。


user avatar   tang-ye-76-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一名基层派出所民警。

可以说当今中国警察普遍羡慕美国警察可以采取暴力手段绝对的镇压不法分子。

但是,不得不说,这次这位美国警察,太过分了,不仅是过分,而且我的理解是那已经构成了犯罪行为。那黑人已经制服了就可以正常上拷带走了,没必要一直压着脖子压那么长时间。没能置身其中不知现场那美国警察的所思所想,反正我个人挺不理解他为啥那样干的。

只能说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行业,只要是人的社会,都有像样的也有操蛋的吧。

_________此处为分割线 _________

以下为统一答复评论中有些人质疑的我所讲的羡慕二字。

能够出现这种质疑在我料想之中,因为中国警察也有过过分的时代,据我所知就是在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就如同地痞流氓,看谁不顺眼就能打谁对老百姓而言没王法可讲,那时候的警察说好听点可以说是威风凛凛说难听点儿是横行霸道。

但我想表明的是,时过境迁,现在的中国警察无论是受舆论约束还是因为法治社会建设制度规范都已经变得逐步文明与规范起来,起码我认为从我们现在开始从公安司法院校毕业参加公务员考试考进来的新一代警察已经具备新的面目,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行业内目前仍然存有历史的顽疾,仍然存在着臭虫,但我已经讲过无论什么行业都有操蛋的吧,这是个人问题,不是群体问题。相比之下,拍拍良心看,现在的整个警察队伍比照曾经确实过分的年代是不是已经是天地之别,问问曾经真正挨过曾经年代老警察欺负的中老年人就知道了。

为何会说起羡慕,因为警察每天面对的人群,大多是三教九流之辈,没有武力加身,很多事情在处理上警察显得软弱无能,说白了,好人谁没事儿上派出所转悠啊都忙着自己的生活呢,警察打人这句话,我们常常听到,但是但凡有点脑袋的人都能想明白,警察会闲着没事儿干把那在家里消停待着的遵纪守法的人抓起来暴揍一顿吗?

以上言辞不免更会有人质疑,请允许我解释,武力,当然不可滥用,我所说的羡慕不是羡慕美国警察的随意滥用武力,而是在合法范围内准许在对方不听从警察指令时动用武力,现在确实有人民警察法赋予了相关权力,但实践中现在的中国警察并不能或者说不敢执行人民警察法里的所有权力。拿防疫工作举例,卡口的工作人员在让出入的人员扫码登记时,就会有不愿意配合的人,然而这些不愿意配合的人可会知道工作人员的所做所为是为了整个社区的稳定安全,因为这整个社区包括了这名不愿意配合的人啊,在这个时候是否应当对其进行武力控制来保障其他居民的安全呢。同理,警察盘查也好,调查也好,总会有那些不愿意配合的人,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没问题所以警察不必要对其进行盘查所以就不配合,而警察当看到对方不配合时会以什么视角审视,难道要说谢谢您的不配合吗,万一这不愿配合的人真背着案子呢,那便是对更多的人民群众的不负责任。因此,我要说,民众的素质如果真正达到了人人互相敬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文明程度,要求警察绝对文明不要有暴力举动,一点问题没有,一味强调了警察不该暴力执法而分毫不过问被执法对象自身是否存在问题,是不是看问题的角度些微的片面了些。

请注意,我说羡慕里的那句话尾巴实际已经表明了,羡慕的是暴力手段对不法分子的镇压,可不是对遵纪守法的百姓也要肆意妄为。例如像给群众办个身份证居住证之类的业务,警察当然应该热心服务。但当面对泼皮无赖时,还要笑脸相迎,得来的只有蹬鼻子上脸,警察都不怕了,您们认为这些无赖还有谁管得了。

列位存有异议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教诲。言辞中犀利的同志们,谢谢您们的敦促。

让我知道当警察,需要吾日三省吾身。

还想要质疑甚或是骂的您们,若是能让您舒服,骂两句无妨。我不算您辱骂警察。不过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吧。

_____分割线

2020年6月5日22:53 出警在路上




  

相关话题

  为什么隋炀帝杨广创科举遭到关陇集团绞杀? 
  欧美人制作的东亚题材游戏中,最神似的是哪一个,最不像的又是哪一款? 
  纵观中国史,能看出哪些固定的规律与现象? 
  为什么中国古代史上只有朱元璋能够从南向北的统一全国? 
  明朝逼宫,动不动就说是阉人干政,请求诛杀宦官,而为何唐朝诛杀杨氏兄妹时没有高力士一点事? 
  战争时一般怎么把特战队消灭的? 
  谁是中国古代第一将领,李牧、白起、孙膑、项羽、韩信、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靖? 
  像大太子、二太子、三太子这种将皇子、王子泛称为太子的习惯是从何时开始的? 
  为什么说长征是伟大的?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吃货?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父母和孩子闹矛盾竟然清一色的指责父母?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托洛茨基被称为“先知”?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