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是挂下评论区的某人,笑爆了
自个回答下
1分钟52公里也就是3120km/h,在高空音速下是2.9马赫左右,已经进入热障
而现在能穿过热障的两款飞机,黑鸟是93%的钛合金,米格25是80%的不锈钢,都是耐热材料为主,尤其是蒙皮。
至于巡航的梗,有点知识的都该知道这速度应该是开加力的极速而不是超巡
有新闻说是人民日报小编失误,但不知是真是假,毕竟下面有个潜艇1分钟走30米...
有如下几个猜测:
1,无失误,也就是歼20黑科技或者某型专用高空高速验证机,有专用的耐高温/隔热涂层和耐高温蒙皮以飞进热障。可能性不高
2,小编把军方提供的2.55马赫直接代入了低空音速340m/s得到了3120km/h,一分钟52公里。实际应该是300m/s左右音速,时速2754km/h,1分钟飞45.9km。
这是最有可能的一种失误,毕竟F15极速已经达到了2.5马赫,并且日全食那次三架F15E彪2.5马赫在日食里待了三分钟。
虽然歼20现在还用的三代发动机,但凭借优秀的超音速升阻比和细长外形达到2.5马赫的极速还是有可能的
3,小编把1分钟25km超巡笔误写成了52km,实际上是1.38马赫超巡状态(取高空音速300m/s)
编辑下
针对评论中歼20用三姨夫或者ws10飞2.5马赫的质疑,我觉得质疑超巡能力或许还可以,但至于最大速度就没啥必要了
因为虽然发动机/推重比/整机推重比很重要,但气动外形/超音速升阻比其实更关键。
举例来说上面就提到了F15飞2.5马赫几十年了,怎么到F22换了更好的发动机极速反而降到2.25?
因为F22设计时极速并不是关键指标,反而是超巡能力和超音速机动性的平衡占据主要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传统布局,为了在超音速时获得足够的翼面控制能力就只能增大翼面以获得足够的气动控制面,比如F22那两片硕大的垂尾。而增大翼面势必会增大阻力,导致F22极速性能并不突出(但请注意,这只是数字上的不突出,三代机(俄四)的极速都是无外挂的情况下飞出来的,正常空战挂载极速都会降到1.8M以下,而四代机(俄五代)由于内置弹仓,他们的极速基本都接近实战极速,实战上还是产生了差距)
其他的例子包括一众截击机米格25/米格31等,这两空重都是接近20吨或者干脆超过20吨的大家伙,发动机绝对没有F119好,推重比更是差远了。甚至协和客机都能飞2.0,我记得推重比只有0.6。
而超音速升阻比差的典型例子就是肥电,请不要把锅全甩到发动机上,毕竟涵道比起码和三代发动机相当,坐拥世界第一发动机最大速度标1.6m+,肥硕外形功不可没。但请注意不要把平飞升阻比和气动外形带来的机动性完全等价,毕竟肥电瞬盘,大迎角,加速性能一点都不差,只是那满身包真的愣是把X35的美男子改成了接近X32的癞蛤蟆
X35和F35对比
满身包且影响隐身设计的肥电,F22歼20FC31等可都是标准的倒梯形
同样再批判下说歼20高速优化,低速或者说机动性不行就是飞行烧火棍的。
时下高机动战斗机都以涡流带来的涡升力增加瞬盘能力改善大迎角性能,五代机更是多涡耦合以增强机动性
三(俄四代)代机拉涡,基本都是单涡流
四代机(俄五代)都是双涡起,并且有耦合作用,基本上都是进气道边缘涡流发生器+机翼涡
歼20验证机的涡流达到了丧心病狂的4个,进气道边缘涡流发生器+鸭翼涡+边条涡+机翼涡,但考虑到涡流需要相互作用以形成耦合增升效果,所以最终取消了进气道边缘的涡流发生器,但效果最强的鸭翼涡和边条涡的相互作用得以保留,再加上机翼涡,涡流数是3个
最终,用宋文骢宋老的论文原话来说
小展弦比中等后掠角机翼,升力体边条鸭式布局
实现了低速最大升力特性,亚跨音速升阻比,超音速阻力特性的统一
机体细长翼展不大利于高速,再用升力体边条鸭式布局带来的多涡耦合来保证低速性能和大迎角机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