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下文看看:
且臣少侍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猥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关键不在伪朝,而是在亡国两字,从这里看出李密内心的故国还是蜀汉。
二、看看蜀汉亡国时候,李密在师傅谯周前后吆喝时和同门的杜胗干了什么:
《晋书,良吏》:杜轸,字超宗,蜀郡成都人也。父雄,绵竹令。轸师事谯周,博涉经书。州辟不就,为郡功曹史。时邓艾至成都,轸白太守曰:“今大军来征,必除旧布新,明府宜避之,此全福之道也。”太守乃出。艾果遣其参军牵弘自之郡,弘问轸前守所在,轸正色对曰:“前守达去就之机,辄自出官舍以俟君子。”弘器之,命复为功曹,轸固辞。
《华阳国志》:李密,大同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及书招欲与相见,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养,拒州郡之命。独讲学,立旌授生。
蜀郡功曹、征西主簿在当时成都都是令人垂涎三尺的要职,可是杜轸、李密却不为所动。虽说这两位日后都出仕晋朝,但此刻他们的行为却是忠于故国,不愿出仕(当然不愿意掺和邓艾这个火药桶亦是)。等到魏国亡国,他们出来当晋朝的官,也不算不忠蜀汉。
而相比早早察孝廉二出仕的杜轸,李密在邓艾、钟会同归于尽后,晋朝开张后,又接连拒绝太守察孝廉,刺史举秀才: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最后直到祖母病死、三年丧满,才出仕晋朝。可谓对得起蜀汉了。
三、看看李密祖母在蜀汉亡国时候的高龄:
傅钜平侯羊公薨,无子,帝令宗子为世子嗣之,不时赴丧。宓遣户曹赍移、推毂遣之。(《华阳国志》)
钜平侯羊公,就是羊祜。要注意的是李密写《陈情表》时候祖母是96岁,而祖母死后服丧三年,出仕为太子洗马,升尚书郎,后为温令。这时候羊祜还活着。
羊祜死于278年,即使李密从太子洗马-尚书郎-温令只用一年,那么蜀汉灭亡时候的263年,李密祖母至少也85岁了。
如果《陈情表》是晋武帝立太子当年写的话(泰始三年267年),那么蜀汉灭亡的263年,李密祖母就得92岁了。
祖母85岁或者92岁高龄时候,李密可没以祖母年高为由呆在犍为武阳这个偏远地带拒绝出仕,而到了晋朝却如此了。可见李密拒绝出仕并非因为孝道,更是心怀故国不愿为晋臣罢了。
四、对比下被教科书引用的终为忠臣的那位:
及吴平,王浑登建邺宫酾酒,既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浑有惭色。 入洛,稍迁新平太守。(《晋书、周处传》)
周家父子两代为东吴重臣,周处自己也是官至九卿,结果东吴亡国面无戚色,还捎带嘴炮损了王浑一顿。最后一到洛阳马上成了晋朝太守。教科书原文:
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问陆云时候,周处还是吴臣,可是这个忠臣却是晋之忠臣,只能说很讽刺。
总结
拿李密去比沉江的屈原,完蛋。
拿李密去比投湖的王国维(虽说溥仪有意见),还是完蛋。
但拿李密去比周处、罗宪这些忠臣,他绝对对得起天地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