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道题之前,先推荐一本书,《Everybody Lies: Big Data, New Data, and What the Internet Can Tell Us About Who We Really Are》
作者是经济学家和大数据专家。书里有一个例子,他用Google搜索数据,去看哪一些关键词的搜索和失业率的相关性最大,结果有两个单词的预测性非常高。
第一个单词是「Slutload」,一个黄色网站。
第二个单词是「Spider Solitaire」,经典游戏,蜘蛛纸牌。
这两个单词和失业的关系是什么呢?
其实很好理解,他代表了搜索人的三个特性——有时间,没钱花,孤身一人。这三个特性,又和失业人口的特性高度重合,因此他对于失业率有预测作用也就不奇怪了。
因此,当我们看到「方便面、榨菜、低端白酒」这个所谓的「消费降级三驾马车」的正反两方辩论时,我们不妨去仔细想一想这三个产品背后,他的本质,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房价带来焦虑,焦虑带来降级?
对于「消费降级」的支持者来说,他们认为人们焦虑了,尤其是房子变贵了,就会降低自己的消费档次,从山珍海味变成方便面榨菜。
这个判断看起来非常直观,但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错误的。我使用2010到2013年城调队数据,以城市为单位,算过这么两个变量之间的一个关系,
第一个变量,是这个城市的平均房屋总价除以该城市家庭中位数总收入的比值。比如这个城市,家庭中位数收入是15万元,人均住房的市场价格是300万元,那么这个比例就是300/15=20倍。
第二个变量,是这个城市的家庭的服务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在这里我做了一个汇总,主要去看那些娱乐、消遣型的消费,比如下馆子、看电影、健身之类的,算成服务消费支出。
按照房价带来焦虑,焦虑带来降级的说法,我们应该能看到一个负相关,城市房价相对收入越贵,大家越焦虑,就越节衣缩食买房对吧?
既对,又不对。因为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的U型关系。他的一次项系数是负的,而二次项系数是正的。
在房价上涨初期,确实存在房价上升,越节衣缩食的现象。但在房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就开始放飞自我,大吃大喝了。
这个拐点,出现在23-25倍左右,见下图:
当房价已经上升到你怎么攒钱都没用的地步,那还攒钱干什么呢?花光算了。
我们现在的房价,是在家庭中位数的20倍以下呢,还是25倍以上?想通这个问题,就知道所谓的「房价带来焦虑,焦虑带来降级」的判断早就过时了,现在的阶段是是「房价带来佛系,佛系带来今朝有酒今朝醉」。
这正是所谓「消费升级」在过去几年的真实体现。
二,高端方便面、高端榨菜的增长是因为农民工和小镇青年蓬勃的购买力?
这个判断同样是错的,或者说,过时的。在几年前这么说还有可能,而在2018年,就不对了。从下图可以看到,2012年和2016年,按照GDP排列的每个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逆转,2012年时,越小的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越快。而2016年,越小的城市增长越慢,两个年度的关系都是显著的。
此外,我们使用京东数据,计算了各城市在2016年和2018年的消费占比洛伦兹图,横坐标是城市的排序,纵坐标是累积销量占比,见下图:
可以看到,从2016年到2018年,消费在城市之间的平衡度基本没有变化。如果从最低消费的城市开始计算,2016年,消费量最少的200个地区占方便面消费总量的10%,而2018年,也仅仅是提高到13%。
小镇青年带来消费的故事,已经讲到头了,再用他们来解释方便面的增长,不合适。
三,高端方便面、高端榨菜的增长是消费升级的体现?
前面我们说,房价带来消费降级的阶段早就过了,那是不是我们就要同意商务部的反驳,也就是说,方便面和榨菜的增长,其实就来自于方便面或者榨菜这个品类的消费升级?
这个判断就更不对了。比如「全面升级方便面品类,不断发展高端面以顺应消费者健康化需求等努力正在收到回报」这种判断,就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人的胃口是有限的,一天就能吃三顿,你把其中一顿饭换成了高级方便面配高级榨菜,那被换掉的那一顿饭,原来吃的是什么?
首先,被替换掉的不是低级方便面配低级榨菜。我使用京东的销售数据发现,五连包的方便面售卖量,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前8月,比较月平均销售量的话,大概是1:1.7:4.2。
高级方便面也许确实多卖了一些,但这绝不是由于低级方便面被替换掉带来的。
那么,被替换掉的一餐到底是什么?
我们抓取了从2017年4月到2018年8月,大众点评在上海市的一组点评数据做了一个小研究。选择上海,是因为上海市的大众点评覆盖率非常高,而且已经比较成熟,新增用户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不会很大。由于点评总数的噪声非常大,且代表性存疑,我们主要看点评的结构数据,比如——价格。
上图是从2017年4月到2018年8月,上海市每天所有餐厅的点评数量和该餐厅平均价格的加权平均(中间有一个月我没看爬虫,数据断了),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价格正在下降。
从2017年的每人160元甚至更高,到现在稳定在150以下,甚至向下突破140。
上海人在外吃饭,越来越便宜了!
为什么会原来越便宜呢?我们将餐厅按照人均价格,分为5个档次,看不同月份的占比,可见下图
从2017年4月到2018年8月,中低档餐厅(人均100元以下)的比例显著提升,从每个月占点评数量的27.5%,上升到43.7%。
中档和中高档餐厅的比例显著下降,从每个月占点评数量的60%,到现在的45%。
人均300到1000元的餐厅比例从一头一尾看基本没变,但从2017年下半年(平均每个月17%)到现在稳定在10%左右,也经历了一个比较大的下降。
在2017年4月,上海人若是要下馆子,有73%去了人均100以上的餐厅。现在这个比例只剩56%。
这个结构性的变化,和方便面的销售量整体上升的事实放在一起,其实正是呈现出了一副高端餐饮被低端餐饮替代,被方便面替代的图景。
四,方便面现象,到底代表了什么?
那么,餐饮的降级,尤其是方便面销量的重新提升,又代表了什么呢?
选项当然有很多,也许是大家手头没钱了,也许是单身狗变多了,也许是大家都在加班没有时间出来吃饭……在这里我主要想猜测其中一种:
商务活动量缩小。
主要有几个理由:
1,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例子,如果说蜘蛛纸牌代表了有时间、没钱花和孤身一人这三个和失业高度相关的特性,那么方便面的特性也不仅仅是「廉价」,更有「独处时间多」、「就餐时间不合适」这两大标签,现在需要煮开的方便面比例也越来越高于冲泡型方便面,而需要煮开的方便面和白酒等也一般需要在家的场景,这使得「在家时间多」也成了一个新的标签。
这三个标签,都是与商务活动的标签互斥的。从场景看,「产品经理和开发在上线一个产品后大家一起下馆子搓一顿」、「生意快要谈成了,大家一起去吃个饭然后嗨一下」这种场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没有加班,早早回到家,发现不知道吃什么好,还好买了超高级的方便面,窝两个超高级的鸡蛋犒劳下自己,然后打游戏吧」。
2,在所有外出就餐的比例中,有5%到10%是商务宴请,在高档饭店中,商务宴请的比例更高。因此,在朋友聚餐、日常就餐、情侣约会、家庭聚餐、商务宴请这五种外食目的中看,商务宴请的比例降低,是最有可能引发低档餐饮替代高档餐饮现象的。
3,商务活动量缩小的另两项证据是航班流通量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PMI。
目前的机场客流量,很大一部分是商务旅客,我们从中航信抓取了每一个机场每一刻的人流量,可以做出下图:
图上的每一条线,代表一个机场当月的客流量与去年的去年同比。可以看到,2017年初,是经济复苏的最高峰,客流量最大的十个机场中,基本上每一个的客流量都比去年同期高,有的甚至比2016年同期高出40%。
而在2018年8月,排名前十的机场中,有8个的客流量是同比下降的。
当然,我们也检查了同期的高铁流量,在远距离客流中,航班客流量的下降并不能被高铁客流量的上升所解释。
上图是苏州统计局公布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PMI,50以上代表增长,50以下代表衰退,可以看到,从2016年到现在,非商务活动PMI是不断下降的。从2017年11月到2018年6月一共8个月中,有6个月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PMI处在衰退区间。
结论:
方便面、榨菜、低端白酒的销售量上升,无论是将其归功于农民工或者是三线城市的消费提升,还是将他们与房价高涨联系在一起,都已经显得刻舟求剑。
这是因为,我们要将每一个商品从多个维度考虑,价格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维度,而方便面的标签,也并不只有「廉价」。
「独处」、「在家时间更长」,都是这些商品的标签,而结合点评数据中发现的高端餐饮被替代的现象,我们猜测,商务活动量的减少,是其背后的原因。而航班数据和商务活动PMI数据的佐证,更加强了这个猜测的可信度。
换句话说,他可能既不能代表消费升级,也不能代表消费降级,而只是像「蜘蛛纸牌」和美国失业率的关系一样,从侧面呈现了这个冬天的寒冷程度。
我就这么说吧,中国社会的割裂程度可以亮瞎你们24k的钛合金眼,知乎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说到这个泡面、榨菜消费情况,我心里并不奇怪,这个对应的是 @马前卒 以前就提到过的小镇青年崛起为代表的新一代城市人的消费情况开始显现,在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年头里,14亿人前进的每一个百分点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些人吃泡面、榨菜,玩抖音、快手,观看一些知乎、豆瓣批得体无完肤的电影、电视剧(佐证是这些不点名的电影无论怎么批,都有不错的票房),大家只闻其名、未见其(在知乎)发表意见,所以大家每次都像对空气说话,知乎er很纳闷怎么我们都把这个事情说的这明显了,还是有人不听。并且每次发生这种事都有人痛心疾首地说怎么不看优质的美剧、英剧呢,国产剧怎么不看大明王朝这种好剧呢:喂饭不吃非要吃屎。实际上大多数人非但没听到你们的声音,听到了也会认为你说我吃屎,你算老几?
其实这还只是一部分和中产鸿沟不那么大的人群,至少他们开始享受互联网生活,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还有更多的人你看不到,甚至有些人“从没听说过”(从这个角度,自以为高端的中产的眼界又有多宽广呢?)
我一个朋友健身教练,月入2万,供两套房,家里有一只布偶猫,在和我讨论问题的时候提到当地的平均工资是4000,他猜测年入5万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我告诉他他的收入情况绝对能跻身中国top5%,他坚定地认为最多20%,并且认为我给出的全国人均年收入的中位数有问题,自己接触的有钱、有闲的人太多了,满大街都是豪车,并且有些人财不露富,转进到愤怒地认为单位不人性化,自己健身之余要花近3000元吃各种蛋白维持体魄,这是工作要求,不该报销么?
我和他从小一起长大,在那一刻深刻地感觉到一个人所处固定的阶层,如果不刻意开拓眼界,会有多么狭隘而不自知。而了解的越多,就越发认识到有些问题看似泰山蹦于前了,其实等同于放屁;有些问题轻描淡写,却天崩地裂不远矣。
那个问题里,有个暴躁老哥说得好,当在大街上路过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满脸疲惫在地铁口排队的人,等公交的人,路边辛苦工作的工人,在火车站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啃着五毛钱馒头的人,在小摊上狼吞虎咽赶着上班的人,衣衫褴褛在天桥下睡觉的流浪的人,还有因为几块钱撕破脸皮的商贩,丢了几百块就痛哭不止的农民工,不舍得给儿子买二十块钱蛋糕的父母。他们哪个脸上没写着穷字。
真的,稍微留点心,稍微有点恻隐之心就不会觉得吃tm两包方便面会是社会意义上的消费降级,这是中产这个阶层特有的自怨自艾。
以目前中国年均收入两万多点的中位数来看,老实说我以后也会毫不意外地跻身中产,我对自己在所在城市的生活质量也很没有信心,在不借助家庭的帮助下很难靠自己买房,要挤脚不离地就能上的地铁,中午饭能带就对付一下。
但这些并不能遮蔽我的双眼,因为我知道目不能及的地方还有为数众多的留守儿童在遭遇性侵、营养不良、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还有许多母老子少因为顶梁柱在工地伤残而瞬间失去经济来源,并且背上一辈子的累赘;还有很多失孤、失独老人无人赡养,甚至病死家中无人知晓。这些问题不知道比吃两包泡面、榨菜(甚至他们并没有吃)就高喊的消费降级要严重多少。
如果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不知疾苦、不辨真相的高喊派来解决,你相信他们能认识到背后深刻的社会、经济基础从而从类似消灭小农经济、消灭农村的逻辑来解决问题?我可以大胆猜测,他们会相信这些人只是需要关爱,缺少救济,是的,他们甚至很享受在疲倦的中产生活外享受一下“田园乐趣、净化心灵”、他们就是连知乎er都鄙视的“白左”。
我们这些在知乎上头头是道的人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两面性,一方面自己是一定程度上的既得利益者,大概率享受着这个不那么公平的国家20%以上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也是无产阶级,再高的中产你也没有生产的资料、资本,大部分情况下你也要靠打工挣钱,要跟你的people想到一块去。这两点就能保证屁股不会歪的很离谱,千万不能要权益的时候向上看齐,而要分割权益的时候却向下切割,甚至如同那些高喊消费降级的人一样连“向下看”都做不到。
确实是哗众取宠,吃饱了撑的。
你以为今天吃方便面的,是十年前顿顿烧鸡烧鱼的那些人吗?你错了,十年前顿顿烧鸡烧鱼的那些人,今天已经顿顿吃网红餐厅了。今天刚好能吃方便面的哪些人,都是十年前一口袋玉米面和点野菜吃好几个月的贫困家庭。
同理,今天吃袋装榨菜的,都是十年买来好几斤白菜雪里红然后自己在家腌一大缸当一冬天的蔬菜吃的,你以为他们当年吃得起袋装榨菜吗?
白酒我不好说,但是以前抽最便宜的劣等烟,都能把一个城市双职工家庭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现在抽烟喝酒叫事儿吗?你算算城市人均月收入可以买多少烟酒了。
10年前有的人觉得吃方便面就是垃圾食品,因为10年前一线城市还能吃着3块钱一个的鸡腿和10块钱一整只的烧鸡。10年后这些人都吃上人均100块钱起的网红餐厅了,看见还有人吃3块钱一桶的方便面,说这些是消费降级了……
巧了,我前几天看了个新闻
猪网链接
简单来说,至少在吃这方面的不存在什么降级,反而外卖市场还在不断膨胀。
之前所谓透视拼多多背后的消费降级之类公众号文章,同样无视了天猫、京东等传统电商业绩也在不断增长的现实
同花顺的链接
消费品所谓的消费降级,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
那么既然没有所谓的消费降级,诸如泡面榨菜拼多多这些所谓“低端”市场营业额不断飙升,只能说明,社会中层的消费能力在升级。
为什么是中层,我稍后解释。现在的核心问题是,我国的消费能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2017年国家统计局数据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5374元,增长4.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3%;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238元,增长2.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8%;
注意,这是年人均,平均到每天是多少呢?
日人均食品烟酒消费14.72元
合5包2.5元档康师傅主流级别方便面,加4包0.5元级涪陵榨菜。
同样,这个数据是平均数,远高于中位数。
好了,现在我来解释“为何中层开始消费泡面榨菜是消费升级”的中层
同样,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408元(约1867元/月),比上年名义增长7.3%。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
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58元(约497元/月),
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3元(约1154元/月),
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95元(约1875元/月),
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约2879元/月),
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约5411元/月)。
注意,这是全社会五等分的平均收入,由于财富的汇集作用,实际上是高于中位数的。
月入800到2000的中等及中等以下收入组会去消费榨菜泡面吗?他们在城市活着都已经很艰难了……
最后,网络底层、知乎中产就不要哀嚎被割韭菜了。
由于社会收入前20%收入极差达到了近乎无穷大,因此这个5411元的平均数背后,很可能仅仅是个四千元水平的中位数。
月入5000元就是板上钉钉的全社会前10%,甚至有可能能占到前6%到7%。什么意义上的定义,这都是富人。
最后,我国中产比较清晰的数据应该就是美国媒体整天干嚎的中国改开30年2亿新增中产吧?再结合马云前不久的讲话,认为中国有3亿中间收入阶层……
所以说,所谓的消费降级,是一种中产阶级焦虑,一群自以为是社会底层的中产阶级的哀嚎;
而韭州世界的惶恐,明显是社会顶层还未摆脱中产阶级心态(由于他们事实上无法获取政治权力,似乎他们永远不会摆脱中产阶级心态了)……
借 @vczh 一张图,美国各阶层收入统计
不仅仅是天朝,实际上整个世界都比我们想象的要贫穷很多……
最后多说一句,作为一个三线城市佛系青年,我在前几天尝试了一下把日食品烟酒消费控制在15元的平均数以下……最后发现,这几乎已经不可能了……
关于住房问题,这里要设定设定一个概念,也就是住房的价值。
另外 @莲桑
你这洗法已经涉嫌认知失调了,分配房子的年代是生产力跟不上,平民还普遍吃不上肉呢,那会避孕套都得洗着用,现在翻了这么多翻的gdp和财政收入都去哪了?而且那时候房子没有和婚育等权利绑定得这么紧,因为基尼指数很低,居住面积虽然较低,对生活影响不是很大。
"购买力房产这么低就土鳖一个"这洗法已经丧心病狂了,发达如日本,樱桃小丸子家的房价还不如中国八线县城碧桂园的价格。美国人不买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权公民权婚育权等基本人权没有被绑定在房产证上,至于价格那都是现成的数据,实在懒得再列了,你要拿农村比曼哈顿我也没办法。更不用说国内很多地方农民早就不允许自建房了,都得进城接盘,我倒不是想辩出个什么来,只是看见你这样歪曲事实来洗地的人,为吾国吾民的境况感到痛心,对面都被禁言,只有你们被放出来制造舆论,粉饰百姓血泪。希望你以后参加工作了或者对国外的情况有些了解后,能为你此时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关于这种通过动漫认识世界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我是不怎么想反驳的,
日本人均住房消费支出折算成人民币高达6520元(约67000日元,根据日本总务省国家统计局的家庭住房及土地租金支出估算);
美国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41%,高达18886美元。
住房作为一种商品,去除金融属性,购买力层面上的真实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都会是比较一致的。考虑到日本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7.27平米)比国内(40平米左右)还要低,这种消费支出放在国内是一种非常沉重的负担。
当然,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真正丧心病狂的当属美国的住房负担,人均住房消费比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还要高5倍,要知道美国人均住房面积也不过国内的两倍不到……
至于诸如
美国人不买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权公民权婚育权等基本人权没有被绑定在房产证上
这种言论,我实在没什么可以说的了……黑人精英阶级纷纷搬离黑人社区究竟是为了什么?美国不同社区享受的道路状况都能有明显差距,更别提警力、医疗、教育资源了。
至少天朝警力不会根据社区经济水平配置不是?
至于这种社会主义巨婴……
商品房首先是商品,本身就有自身的价值。人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再低,也不可能达到五年家庭收入一套房啊……这是房产,不是你的手机啊……
没错,是和“京沪广深城市学区房焦虑”一样的哗众取宠。
不废话,上干货,国家统计局新鲜出炉的2018半年数据。
上半年统计(二季度累计值即半年数据),我乐观一点,按照180天算。
14063/180=78 中国人每人每天可支配收入78元。
12186/180=68 一半以上中国人,每天可支配收入不到68元。
2814/180=15.6 中国人每天平均吃饭开支15.6元,没有中位数,按上面数据估算,应该是一半以上的人每天食品开支不到13元。
同上,也是累积到二季度的半年数据。
7142/180=40 中国农村居民每人每天可支配收入40元。
1679/180=9.3 中国农村居民每天平均吃饭开支9.3元。
考虑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偏差,可以估摸说,一半农村人口每天饮食开支低于8元。
好,一半中国人的日伙食费不到13元,一半农村居民的日伙食费不到8元。现在康师傅、二锅头、涪陵榨菜销量飙升,你告诉我是消费降级?
明明是社会快速进步好不好!而且还没进步到双汇火腿肠!
别忘了几年前方便面指数和榨菜指数下滑的时候,多少经济领域一片恐慌。
回头看这一轮“消费降级”的舆论风潮,显然是典型的上层社会“肉糜涨价”的哀嚎。这就是为什么中产(实际上是顶层下面一点点)在批评社会的时候总会被碾压打脸。因为他们总是高估现有发展水平(为了扮演底层),低估社会发展速度(为了提出自己的诉求)。
但是呢,高估现有发展水平,会被真正的底层唾弃;低估未来发展速度,会被掌握增量的资本鄙视。上下两个社会阶层同时踢屁股,中产的诉求当然会被无情践踏。
好好回头看看我们的中国吧,你以为人人都和你一样焦虑学区房啊。
我家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有段时间比较困难。我爷爷,我姥姥全部住院,我自己还是强直性脊柱炎,瘸一条腿,也没办法打工赚钱。
我又有买报纸杂志书的臭毛病,生活费花完了怎么办?当时我吃的是打折番茄切片,馒头掰开,抹辣椒酱(天车香辣酱,便宜,瓶子结实,吃完还可以当水杯),番茄片夹里边。说是中式汉堡,就这么吃一顿。
有时候中式汉堡也吃不起怎么办?买个馒头,拿同宿舍同学不吃方便面调料袋(同学南方人,口味清淡,料包不吃油包)冲水,馒头掰开泡馒头吃。
方便面榨菜?我有钱吃那玩意吗?那个只能当早饭或者夜宵,当饭吃根本不划算。
(顺便说句,一直无法理解有人因为穿的不好或者没有什么东西感觉低人一等的心理,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现在知乎上写答案的都是什么人啊,面堂终太郎吗?滴滴顺风车是穷人出行必备,方便面榨菜是穷人吃的。
你们这是哪门子穷人?真的穷人,是只坐公交车,吃馒头就咸菜的人。不是打滴滴,吃方便面榨菜的人。
我家现在也经常吃方便面当早点,尤其是冬天,早上吃碗面多舒服。榨菜也是常备的,榨菜肉丝汤没吃过么,不过买的是一包大坨的那种榨菜自己切。乌江榨菜味道不好吃啊。
倒是我最近把白酒给戒了,不过是为了健康。
或许在某些人眼里,连泡面都吃不上,是不配称作人的吧
其实我有个很邪恶的想法。
老年人敢于闹事、犯罪,更多是有恃无恐,因为国家有政策老人犯罪从轻一类的。
同时罚老人的款他们也很可能不交。
但是大部分老人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养老保险啊,治病考什么?医保啊。
罚款不交,停养老金,停医保啊。
老人犯罪处罚从轻是可以啊,折现啊。
有老人犯罪,从轻处罚,但一年刑期按照一万人民币标准来抵。
什么时候交清罚金什么时候恢复社保医保。
违法行为不够入刑的也没问题啊,一样罚款。每次500、1000块的,不交清罚款就不发养老金、停医保。
不配合警察执法?无所谓啊,警察不需要他们配合,直接通知社保中心就行。他们下个月发现养老金被停了的时候会主动来找警察结案的。
让你拿钱出来难,毕竟不能去抄家;不给你打钱还难吗?老人胆子再大难道还敢去抢银行吗?
去闹社保中心?可以啊,数罪并罚,叠加罚款呗,有什么难的。
什么时候交清什么时候恢复。
要相信这帮大爷大妈的信息扩散能力,只要圈子里有一个人被停了半年一年的养老金,整个圈子很快就知道了,很快也就没人敢闹了。
这就叫攻其所必救,他们在乎什么就拿什么开刀。
一般这种坏老人都挺在乎钱的吧?
解决了坏老人问题,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保短缺。
一举两得。
ps:不用你们告诉我可行不可行,执行有多大困难。就是个突然冒出来的没仔细论证的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