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高句丽威胁这么大,没有在隋末大乱时逐鹿中原? 第1页

  

user avatar   guan-mao-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可以换位思考下,蒙元最吃力的敌人是南宋,南宋有逐鹿中原的威胁吗?(当然南宋有这个政治上的威胁,只是南宋自己军事渣,但可以类比下)


实际上,高句丽既没有某些人想的那么弱(防守力真心很强),也没有某些人想的那么强(进攻能力真心渣渣)。

高句丽鼎盛时期,莫过于东晋末年南朝初年的好太王、长寿王父子时代,这对父子能有多牛呢?也就是摆脱了十六国割据政权后燕的藩属地位,和北燕(高云出自高句丽王室支系)交好,威服了周边的夫余、百济等小国,获得东晋青睐而已。

高句丽扩张所得的领土,也基本都是因中原内战,而被中原各政权放弃了的边塞郡县。可以说没有一块来自中国割据政权的土地是硬碰硬打下来的,倒像是拾破烂拾来的,就像汉末三国时代,羌胡拾破烂逐渐占据了陕北一样。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一,弱,野战能力不行。

其二,怂,朝贡体系下待久了的国家,多少都有点守户有种,入关无胆。想都不敢想,谈何去做?

站中原视角,高句丽是心腹大患。站蛮夷视角看,高句丽可是典型反面教材。

高句丽能不能入关,看看南宋就知道了。当年忽必烈跟阿里不哥,海都打得天昏地暗,南宋有克复中原的心思吗?

@关毛 所言,高句丽就一东北版南宋而已,活法和死法都差不多。高句丽要是能入关,南宋肯定能克复中原。

正所谓:

叠最厚的甲,挨最毒的打。拿着最厚的本钱,落得最惨的下场。煌煌数千里大国,悠悠数百载社稷,青史之上,唯列传一篇。天可汗曰:“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后世蛮夷,当深鉴之。


user avatar   zi-mu-nia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地理问题。

高句丽能做大,是因为地理问题。

高句丽不能逐鹿中原,也是地理问题。

辽东地区在古时候,与中原长期隔绝。

一是因为通向辽东的地形狭窄。

二是因为辽东地区与中原之间在历史上,长期是沼泽,不便通行。

如果没有地理的隔绝,辽东,包括朝鲜,早就是中原核心地区了。

正是因为地理的隔绝,中原打过去,后勤太困难,所以辽东地区在历史上才能长期游离于中原。

如果辽东和中原之间是一马平川,那辽东地区根本形成不了孤立的政权。

同样的道理还是适用于东南亚。如果没有瘴气的因素,越南也脱离不了中国。

这道理还适用于中亚,尤其是河中地区。如果没有沙漠戈壁的阻挡,中国也不至于唐朝之后(唐朝之后,河中地区的绿洲逐渐衰退,人口凋敝),再难以控制中亚地区。

这道理还适用于日本和漠北。要不是大海阻隔,白江口战役日本军队主力尽丧之后,按照唐朝的脾气,日本就该没了。

而漠北,要不是气候的影响,汉朝就该打到北极圈了。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野战打不赢,守城必定守不住。

能打赢十万人以上的野战才是武装力量实力的真正体现。


user avatar   wei-bo-29-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这个问题下面竟然没有人提尉迟敬德吗?

著名的“三次救主”了解一下?

第一次,李世民征洛阳期间亲侦敌阵猝遇单雄信,尉迟敬德横刺之落马:

因从猎於榆窠,王世充出步骑数万来战,贼将单雄信恃其骁悍,领骑直入,以趋太宗。敬德乃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中之。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围,因率骑兵与王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等,获排槊兵六千人。——《册府元龟·帝王部·推诚》

第二次,河北对阵刘黑闼期间,李世民为了营救李世勣身陷重围,尉迟敬德率领敢死队破围而出:

又从讨刘黑闼于临洺,黑闼军来袭李世勣,太宗勒兵掩贼,复以救之。既而黑闼众至,其军四合,敬德率壮士犯围而入,大破贼阵,太宗与江夏王道宗乘之以出。——《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李世勣:真正的名将敢于直面最黑的黑历史,“发现我的笑容成长在你哭泣里”就是写给我的没错。)

第三次,在玄武门当天射杀了正要勒住李世民脖子的齐王元吉。

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嗯对,之后“擐甲持矛”地去“保护”李渊的也是他,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就不说了。

要说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大概就是不太符合题目中“无论兴衰”的要求,因为李世民没有给过尉迟敬德衰败的机会。

只有当唐军众将都怀疑尉迟敬德投降的诚意时,李世民会将尉迟敬德引入卧内,对他说:“大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

当尉迟敬德果真救主报恩,李世民会在战斗结束憩于古丘的间歇,对他说:“天诱我意,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

当闲来无事,李世民与玄甲军众将漫步汜水滨顺便考察敌营时,会独独对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贼见我而还,上策也。

惜字如金的史书从未记载那天天气如何,但是每次看到这句话,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一定是一个晴朗得可以奋衣而云翔,回雕戈于日光的四月天(别想多,真的是阳历四月。)

以及,当尉迟敬德回朝之后遭人构陷,被高祖李渊“下狱讯验,将杀之”,李世民会不顾自身亦处于猜忌之地,跑到高祖面前去“固谏”,终获保释。

这大概就应了那句著名的心灵鸡汤:没有人值得你为他去死,因为值得你为他去死的人是不会让你死的。


不过呢,在尉迟敬德的生平事迹中,最为传奇的不是三次救主,不是背锅逼宫,而是一场“无关生死兴衰的小事”:

王世充兄子伪代王琬,使於建德军中。乘隋主所御骏马,铠甲鲜华,出於军前。太宗眄之曰:“彼之所乘,真良马也!”敬德曰:“请往取之。”因与高甑生、梁建方两三骑直入贼军,擒琬,引其颈、持其肘以归。贼众无敢当者。——《册府元龟·将帅部·勇敢》,并《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没错就是这个虎牢关决战当天「阵前夺马」的故事。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最为传奇,是因为:

战场厮杀,是将军之职;

临危救主,是部下之命。

“阵前夺马”属于哪一种???

若说“两军对阵,气势为先”吧,然而先声夺人可以有无数种方式,比如窦建德派人来“请选锐士数百”先小试一个回合的时候,就可以陪他玩玩嘛!何必非要选择如此高难度如此挑战想象力的玩法?

这就好比什么呢?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值红得发紫的小甜甜布兰妮刚刚发表了《Oops I did it again》(暴露年龄系列)。其中间奏部分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

  • 男主:Britney,我有东西要送给你。
  • 小甜甜:哦,好漂亮……等一下,我记得那老太太不是把它给扔到海里去了吗?(冰山撞船梗,指露丝将“海洋之心”丢入海中)
  • 男主:是的,我下去帮你找回来了。
  • 小甜甜:Oh you shouldn't have…

当年尚不能理解歌词的我,听完之后满脑子就记住了这一个经典句型 "Oh you shouldn't have~~~"

你品,你细品。

“岂可以一马丧猛士?”——李世民如是说。

实际上心里是不是甜到爆炸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后来尉迟敬德会变得那么轴,直至在国宴上因为座次问题当着李世民的面大打出手。

天下太平已久,那一段“只要敢冲上去干仗就能牢牢占据主君身边最重要的位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李世民再也不需要尉迟敬德为他栏枪夺马了。

这对于当年主君亲口盖章“天下有我们两个人就能搞定”犹在耳畔的人来说,的确很失落吧?

好在后人并没有忘记尉迟敬德。

北宋名臣田锡在其《鄂公夺槊赋》中用一句「非太宗不能得我之死力,非我不能赴太宗之指踪」高度概括了尉迟敬德的一生。直到现在这种认知依旧是大多数历史爱好者心中对尉迟敬德的形象注解。


这是某著名直男引战论坛前几天搞的投票贴,尉迟敬德如果泉下有知,想必会非常开心。




  

相关话题

  为什么拉美国家走的是和巴西不一样的独立道路? 
  印钞厂能不能仿制其他国家的货币? 
  有哪些容易被弄错国籍的名人? 
  二战如果日本坚持北进进攻苏联,世界又会怎样。? 
  古代青楼老鸨的下一任资产继承人都是哪些人?又是怎么选出来的? 
  如何评价德川家康? 
  哪一个时代和地区的军武人士最有“丑男”气息? 
  你在什么时候会有「古人连这个都知道」的感觉? 
  你认为武汉这个城市怎么样? 
  马镫到底对骑兵影响有多大? 

前一个讨论
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真的对中原王朝占据军事优势吗?为何人们有这种印象?
下一个讨论
野狐岭之战金军要怎么打才能避免失败?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