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古人认为君君臣臣理所当然? 第1页

  

user avatar   jiu-ji-j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何楚之 的答案东拉西扯了半天,从法国史跳到中国史,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我在前文中有意区分了儒家“思想”和儒家“伦理”,前者本身就是古代精英才能够掌握的知识,而更多的百姓所能了解的,实际是通过日常的观察所知晓的儒家伦理,也就是说,一个古人可能一辈子没读过《 论语 》,但是他一定对“忠”“孝”这样的观念有所认识,这就是政治实践的塑造作用。


最后做一个总结,因为本题所针对的对象是古代的大众,因此思想史的路径无法解释这一问题,需要回到更大众化的观念史中,而真正塑造古人政治观念的不是儒家经典,而是更为广泛和日常的政治实践,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制的作用,一个普通的古人可能一辈子没读过儒家经典,但是生长于皇权社会中,他对于帝国日常性的礼仪象征与实践的观察,使得他形成了君臣观念的政治认识。


全没常识,问题很大。

我也不环球旅行了,直球。去年很火的学术畅销书,刘永华先生的《礼仪下乡》,就是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

里面明确说,

自唐代中叶开始,尤其是自北宋以来,朝廷已逐渐放弃了“礼不下庶人”的观念,开始为庶人制礼。

从唐宋开始,懂了伐?

“君君臣臣”是从唐宋开始的吗?

你还列一堆西汉的史料,你问问自己,作为“秦汉史爱好者”的你答题之前,有建立最基本常识的自觉吗?

刚巧,我前几天给人科普“纲常”的概念流变史的时候,温习了一条有关的史料。

到了西汉,“君君臣臣”的政治合法性借用“天人交感”来建构。

这点一直延续到中古,孙英刚先生的神文时代一书中曾以沈约在宋书五行志的解释举例,

指出,

“极阴生阳”导致火灾,往往被解释为对君主权力的挑战,比如臣下欺凌君上,则是阴胜阳,阴胜阳就会导致火灾。


不仅仅是“天人交感”,宗教信仰也是参与皇权与民众互动的重要管道、工具。

侯旭东先生利用北朝的造像记中祈福对象的研究中指出,

总之,民众头脑中印象最深的是皇帝,部分人对皇帝及各级官员也略知一二,朝廷政局的变动、权臣的起落,少数人亦有所耳闻,传统的“中央之国”的“中国观”亦有一定的市场。不过对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以及政府机构似乎尚是闻所未闻,仅部分民众明白国家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在不少人看来,“国”与“皇帝”是分不开的。这些认识笼统、模糊,缺乏更具体、条理化的内容。

无独有偶,马怡先生的《西汉末年“行西王母诏筹”事件考——兼论早期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演变》一文,

借用汉壁画以及传世史料,

以上兩圖的主題都與昇仙有關。畫面中,居於主位的女性皆戴勝,坐在雲頭或昆侖山,有玉兔或三足烏、蟾蜍等相伴,可確知是西王母像。而這兩例西王母像皆未見“豹尾虎齒”。應當指出的是,兩座墓葬的年代都在新莽時期(或東漢早期),與“行西王母詔籌”事件的發生時間相當接近。因此,這兩圖中的西王母的樣貌——雍容端坐的老婦,面相豐滿,白髮而戴勝,大概就是當時民眾心目中的西王母的形象。
該樣貌恰與當時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形象相合。


兩年後,王莽稱帝,即奉王政君為“新室文母”,其詔曰:
予伏念皇天命予爲子,更命太皇太后爲“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協于新故交代之際,信於漢氏。哀帝之代,世傳行詔籌,為西王母共具之祥,當為歷代母,昭然著明……謹以令月吉日,親率群公諸侯卿士,奉上皇太后璽紱。
王莽此舉是將王政君尊為新朝的皇太后,為之承重;說“世傳行詔籌,為西王母共具之祥”是王政君的瑞應,昭示其“當為歷代母”,意欲以此作為自己代漢稱帝的依據。

指出王莽将王政君比附于西王母,为自己代汉称帝建构合法性。

借用民间信仰建构皇权与民众的互动早至秦汉。

这一点,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亦可为旁证。


说到这里,我必须指出,我在今天晚上看到这问题之前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主要是看 @何楚之 答案不过去,纯粹依赖于我的案边书随手强答。比如在秦至西汉,皇权与民众的互动之中,爵制也是重要管道,不过相关书籍不在书桌。我就偷懒了。


此外,

如果让我们把目光放到更长远一些,对比汉末、唐末、清末的不同割据情形,或许唐末的河朔藩镇其实正是构成了董卓与曾国藩之间的缺环,皇权政治之所以是一种常态,不是因为他在时间上更为漫长,而是因为他通过礼制等政治实践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了古人的政治观念,由此形成了向皇权政治回归的动力。

你告诉我什么叫“构成了缺环”。难不成还有一条从董卓到曾国藩的链条不成?

董卓的“兵为将有”并非东汉常制,秦汉

然领兵征战之将军,大致上仍是“有事任命,事毕即罢”。

而唐末藩镇的“骄兵悍将”则是一种与之不同的“军事文化”。

清末曾国藩的“湘兵”则是“团练”出身,深深依赖于血缘、地缘关系网络,“平叛有余,造反不足”,又是一种极特殊的军事文化。

而到了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又回到“兵为将有”的场面上去,北洋当国之后,又开启了民国数十年的“军阀混战”。

看来,这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神秘的圆。

说白了,就是随便找两点,就划成了一条线,一看还有个第三点在这条线中间。哦嚯,发现了一条新的历史趋势的线索。根本不在乎这几个点是否能足够的代表当时的皇权政治,也不在乎各个时代有没有反例。

这种批量生产的宏大叙事未免也太轻松了吧。

而且我也不是第一次看到 @何楚之 这么说,那时还以为刚刚看完书,有点兴奋,开一个不成熟的idea——这也是常有的事,一般会在之后的读书兼反思中,逐渐纠正。我开过一个想法,隐晦的提点了。

哪想到现在又拿出来原样复读,还当成论据。

这种不带脑子思考的叠叠乐很有意思吗?


话我就说到这里。希望响鼓不用重锤。


刚看到 @何楚之 的回应。


首先, @何楚之 以叔孙通、贾谊为例,讨论“礼治”在秦汉的作用。叔孙通的局限性他说过我就不说了。而贾谊,史料原文如下

至文帝時,賈誼以為「漢承秦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今其甚者殺父兄,盜者取廟器,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故,至於風俗流溢,恬而不怪,以為是適然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綱紀有序,六親和睦,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修則壞。漢興至今二十餘年,宜定制度,興禮樂,然後諸侯軌道,百姓素樸,獄訟衰息」。乃草具其儀,天子說焉。而大臣絳、灌之屬害之,故其議遂寢。

一个并没有实践过的政治动议,拿来当“礼制”实践的证据。


这至少代表 @何楚之 对秦汉史史料极其的不熟悉,所以选择了最糟糕的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达者为先”,我伸一伸脚的空间还是有的吧。


关于其他杂七杂八的说法。

我说“案边书”一句,是因为我当时突然想到,若根据“君臣二元观”,“君臣”关系则并非由皇权垄断,这又作何解释?我不知道,留待以后。

我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

你觉得我在展示“博学”,是因为你没有享受到时时刻刻被各种困惑打击的滋味。

评论里说我傲慢这位,先把“案边书”这三个字写对吧。


至于辛德勇先生的文章,没什么好说的。相近的观点,论据不够足,论证不够巧,这就是我的差距,我是服气的。不然,你以为什么叫#论文推介#。


话又说回来,你既然嫌我态度不好,不服气,那就拿功夫说话,

然而礼仪作为一种政治展演,其所影响的范围不仅限于礼制的参与者,还包括礼的观众。

@何楚之 你自己选定的方向,你自己找史料论证呀,你能用史料证明在秦汉时期,皇权与庶民之间的互动是通过儒家礼制的实践——尤其是庶民作为“观众”——从而构建君臣关系的合法性的吗?

我反正翻开封禅书,满篇都是鬼神祭祀。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五四小将那里抄来个二手段子就想喷?第二个“君”,说得是领导应有的品行。

《孟子》说:“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哪里就不对等了?

《礼记》描述小康社会:“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干不好就废黜!你以为儒家理论,国君只有权利,没有义务?

论语的确有几个点,我也想喷。但是,五四运动里,嗓门最大的那几个,恰恰是因为读不好经典,才喷的。就像现在说高考应该废除英语,废除数学的,恰恰是因为这两科读不好。你去抄他们作业,不是找死么。


user avatar   liquang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写过一个假如孔子活在当代的段子,接着写吧。

X老板见孔子,问公司如何才能屹立不倒。

孔子说:老板有老板的样子——有担当,领导有领导的样子——做表率,员工有员工的样子——尽职尽责。

X老板感叹:对啊!如果大家都没个样子,有钱我也不归我花啊?

但是这位老板并不采纳孔子的主张。


user avatar   xu-xiao-yi-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题主所理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错误的。

夫子说君臣关系是:

君待臣以礼,臣侍君以忠。

然后夫子又说: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所以呢,夫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是君有君样,臣有臣格。君干的不好,作为提出君君臣臣的臣子,夫子是带头用脚投票的,因为很简单的,君是昏君,还坚持要忠的,叫做助纣为虐,这是儒学吗?!

这是夫子所建的原始儒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即上位者、先进者、君子要垂范、要以身作则、要身先士卒、要身体力行,理解了吗?在儒学,是精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所以你看我所说的这三个成语,都带着一个身字,即在夫子那的儒学,君子是要带头干的,是要以身作则的,而不是光说不练的。

最近我反复提及的,就是儒学对于做是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原则的:走正道

什么是正道,我在之前的某个回答下也说过:

古往今来,我们以及所有优秀文明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反省,也就是说,正道,就是人类一切历史的凝聚物在我们意识形态中的反映。

而政者,正也。所以,在夫子那的儒学,我们的本土意识形态,自然不会君不明还要忠。但我也反复说了,大一统之后,儒学由于流官体制对于建制派文人的大量需要,而获得了一个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机遇,所以,董仲舒修改了夫子的君子垂范、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相对义务的忠而为绝对价值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绝对的忠,但这已经去夫子的走正道太远了。

所以呢,就题主所问:

1、夫子之时的儒学,说忠,是相对义务,即君明则忠,否则就是助纣为虐,对于不明不用之君,夫子是带头乘桴浮于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明的君,我们自然是有选择权的

2、儒学强调的是精英垂范、以身作则,带领民众一起走正道的,经由精英的垂范,而教育民众何为正,然后上下同欲、采取正确的集体行动,我们历史上的富强,都是遵循了这一点,而当精英志得意满、妄自尊大,忘记了何为正的时候,就是神州陆沉的至暗时刻,这一点我们要牢记

3、在大一统之后,儒学为了获得独裁的皇权的支持以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而得以营造一个儒学化的中国,修改了夫子的两个核心要义,其中之一就是化相对价值为绝对价值,把忠孝上升为天道,从而关闭了我们的选择权,儒学也以此晋身而为政治儒学,这也是我反复强调,儒学首先要回到夫子的原始儒学然后再出发以重建传统的根本原因,夫子曰:

天道远,人道迩
仁者,爱人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印度的为什么稳定,因为哪怕是最底层的首陀罗啊不可接触者啊

都细分了几十个层级

你虽然是倒垃圾的

但是你下边还有背尸体的啊

每一个层级都有自己的鄙视对象

最底层的自身弱小,反抗几乎就不可能了


而中国古代更进一步

孔夫子进公门,夹着屁股战战兢兢,看见当官的就跟看见爹一样

回家了,可以命令自己儿子

儿子可以命令家里女人

家里女人可以命令新来的儿媳妇儿

儿媳妇儿也不担心,可以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一代一代完美的统治

《孔子家语》里边,就详细的说明,女子,不能有才能,不能这个不能那个,“教令不出于闺门,事在供酒食而已”,不然这群废物hold不住,尤其是家里父母亡故的早,一个女强人拉扯弟弟妹妹长大的这种女强人,“丧父长子者”。那是千万不能娶的,因为压不住··


至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际上孔夫子说的是你干的不好就不行啊,你对下人不好,下人也不把你当君啊,什么孟子说的不是杀的君王是杀的屠夫啊啥的,大家听听就好

朱熹朱圣人可是判案先判尊卑再看区直的

下告上那是大逆不道···

判案不看律法,看圣人言论

说白了,就是儒家作为一个中间的阶层,可以杀上边,但是下边不能杀我们···


至于圣人言论那么多,我怎么用

就看下边人送钱送的怎么样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讲究的是民众自我选举,或者代表选举,权力来源于光大群众,或者来源于金钱

资本主义比儒家的奴隶社会进步的地方就是金钱面前人人平等

儒家只能靠血缘啊靠你要做个好人啊,靠吃亏是福啊等等一大堆废话让你听话,儒家的圣人说白了,就是武训这样的,就是圣人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是皇帝神农有巢燧人等等科学家,也是圣人。

儒家崛起以后,科学家地位下滑,只会扯淡的废物们反而成了圣人,也是一种无奈。

袁隆平钱学森于敏这种大神,儒家社会下也就就是一个刀笔小吏

反而方厅长高晓松梨花体诗歌这种人,都是高官得坐骏马得骑,称之为圣人····


对于题主的问题

首先,不认同的已经死干净了

比如王阳明,一辈子都在救火,四处奔波,完全固定不下来讲学,功劳这么大就是回不了京城,最后54岁辞官回家讲学,第二年有地方叛乱又让他去平叛,最后死在任上

还有泰州学派等

稍微标新立异的都被儒家自己杀干净了·······


第二,这种构架很完美,哪怕你是一个废物,也有自己儿子儿媳妇儿可以压榨


我举一个现实的美国的例子

80年代美利坚国家从社会主义掉到封建社会

美国农村自杀最多的就是家庭妇女后来

美国的太上皇克林顿驾崩,小布什亲征以后,辛辛苦苦把国家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这时候家庭妇女外出打工,

这时候,美国农村自杀的最多的就是老头老太太了



我一个朋友叫淡淡,21世纪初在西部地区洗头的时候,发现价格很便宜,小姑娘的条件不说洗头了,就是去200公里外的小城市里做一个文员,挣得都比洗头多

聊天的时候才知道,小姑娘是被家里人介绍来洗头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还以为是家里人的照顾才能挣到钱。

而几十年以后,小姑娘长大了,介绍更小的小姑娘来这里洗头。


她们虽然不是汉族,但是她们讲究的君君臣臣其实意思差不多


在内卷的情况下,君君臣臣可以保证上边人的利益,可以让下边的人有一个减压阀

堪称完美


一群儒粉读的书还没我们这些儒黑多

也真是日了狗了呢···········

也是,我们儒黑骂它,主要是恨铁不成钢,心理还是希望它能涅槃然后与时俱进的

儒粉可是真的希望儒家万年不变,化成一个大粪坑让人看见就绕着走呢··········



不过有个笑话,明朝时候,对付少数民族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首领的孩子去省城学习儒家经典,然后少数民族同胞就全靠家里女生挑大梁了,比如秦良玉啊白夫人啊等等

汉人是男的都在儒家的粪坑里淹死了,女的都无才就是德,自然就完犊子了······被大清吊着打·····


user avatar   david-dong-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社会是基于想象的共同体的,构建出共同体,需要某种秩序和规则。

儒家的礼就是构建这个社会的秩序。脱离了这个秩序,你就不受这个共同体的保护,八成是不可能有什么自由平等尊严的。就算秩序本身不追究,脱离了暴力机关保护之后都很难抵御外界。脱离了秩序之后缺乏合作,可能也很难活下去。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都没有,还谈什么高阶需求。


user avatar   feng-jin-80-85-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历史上正常的人类社会,初中生的年纪通常就已经是进入打架斗殴生产生活的主力年纪了。更别说生孩子了。


只是我们近百年来的工业化,强行给这个年龄的人口安排社会任务和标准而已。


你要想初中生不以早恋满口脏话不学习为荣,就得付出克服基因天性的巨大教育成本。也就是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育上的投入不足。


user avatar   cheng-lan-ji-xian-guan-jiao-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自认算不上社科学者、作家,或者陈道明那样的艺术家,不用多想,看书没用。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同这句话。但说到底,真正能让人类得到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个体。

我大学毕业后才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每年看的实体书,没仔细数,摞起来大概是身高两倍吧。

网文也看,比实体书少一些。

一开始喜欢读《1984》、《动物农场》、《美丽新世界》和《菊与刀》这些,很幼稚地认为,看这些书会让自己卓尔不群,“独立思考”。

包括王小波的书,黑格尔的大部头,史铁生的散文。

后来,小说占比越来越高,人文社科只占大约一成。最后发现自己钟爱的还是侦探小说,阿加莎的书只剩下《帷幕》,一直不忍心读。

统统没用。

借用阿婆书里一句话,这人就没什么品味,你看看他读的都是什么书,西部拓荒故事和侦探小说!

不可否认,看书增长了我的知识量,有效提高了我的写作文笔,让我体会了不一样的人生百态,聚会时更有谈资,思考了一些问题,得到一丢丢答案。

但我要告诉你,所谓的提高就这些,你接受吗?

我估计不会接受。

大部分人追求的提高,是那种看得见的生活质量提升,是社会地位带来的自信,是升职加薪,是生活美满。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说出来。每个人都有欲望,每个人都有压力,每个人都要生活。

这个题目下的大部分回答,开头阐述究竟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只要读了这些“好书”,就能实现自我升华。

这其实是个很难征明的论题。

就比如说,我确实认识一些家庭事业都很成功的大叔,客厅里、书房里一整面墙都是书,他们的成功得益于阅读吗?其实未必。

他们喜欢读书,是因为双亲都是有良好阅读习惯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成功,是因为高智商、勤奋、精力旺盛,加之父母督促,考上了名牌大学。

既然能较为轻松地在事业方面做出成绩,早早实现财务自由,从小被爸妈培养出阅读习惯的他们,选择在闲暇时间读许多许多的杂书。

所以,你看,爱读书说是成功的因,不如说是成功的果。

或者换种思路,我们反证这个问题。

假设读书真的能有效提高一个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商品化的社会,如果通过读书提升自我的方法真的被开发出来了,而且被证明切实有效,那么,它就一定可以转化为一种商机,一项可盈利的教育产业。

换句话说,市面上会出现大量的“成人读书班”。

多么大量呢?今天你能看到多少考研班、考证班、职业技能培训班,就该有多少“成人读书班”。

有吗?并没有。

倒是”5分钟带你读XXX“这种短视频火了。瞧瞧吧,就算是想读书的人,仰慕书中思想的人,最终的追求也是”不读书“。

30分钟带你读完《战争与和平》!

乖乖,配上苏联版电影的剪辑,质量真的高,好看。

其实30分钟视频对现代人来说也太长了,所以视频分上中下三部,一部10分钟。

哪怕是给美少女和精神小伙网上刷礼物这种社交需求,都被开发成了一年不知多少亿的直播产业。

再打个比方,有创业的打算,就该脚踏实地地考察项目,结识合伙人,筹集启动资金。闲下来了,看看名人传记,打打鸡血,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放松项目。

还有那种,认为读书可以提高自身谈吐和综合素质,进而遇到伯乐的观点。

我只能说,我们活在现实世界里,要适当减少一些幻想,放低一点要求。

也许你真的会在一场晚宴中,跟同样喜欢读书的老板、上级所聊甚欢,伯牙子期。但现实中的绝大多数情况是,这顿饭过去,领导就把你忘了,该干啥干啥。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领导寻思这小伙子既然有时间看这么多闲书,怎么工作上就不能多加把劲?可见他事业上没太大野心。

而同事们的看法则刚好相反,觉得你这是削尖脑袋往上爬,是在花样拍马屁。

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现实世界里,我不秀阅读量,也不提自己喜欢看书。

作为一种爱好,绘画和摄影可以拿来给人看,唱歌和乐器可以请人听,舞蹈更是赏心悦目。

阅读呢?大多数情况下,只会让身边的人认为,你自命不凡,且喜好炫耀这点。

包括很多答案里的用词和腔调,恕我直言,从大众的视角看,不是特别让人舒服。

摄影需要购买昂贵的器材,绘画需要天赋,至于读书,大部分人看来,谁都可以读,谁读都一样。

他们也许没有阅读习惯,也许不能坚持阅读,但不妨碍就这么认为。

在这些人看来,之所以不读书,是因为必须忙活事业和学业,得照顾老人和小孩,要张罗无穷无尽的琐事。

而你,有时间看闲书,必然是牺牲了其中不止一项的时间,逃避了家庭和社会的部分责任。

这样的人,也好意思跑我跟前炫耀吗?

这不是对不对、该不该的问题,也不是社会风气的问题,更不是价值观扭曲、礼崩乐坏的前兆。

人性使然,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最正确,手头上的事最紧要。

我父母那辈,平时还是有时间和精力看书的。他们对喜欢读书、坚持读书的人也是发自心底地佩服、敬重。

但世界已经变了。

出于这个原因,现实中,我也极少看到有人抱团交流读书体验。

唯一一次意外,是个漂亮姑娘,她喜欢小说,身边自然而然地围拢了一群男生,争相对情节、人物和文笔发表看法。




  

相关话题

  《剑桥中国史》这套书怎么样?和如今中学教材中的历史观不同点在哪里 
  有哪些建立在湖心岛上的城市? 
  东晋如果定都荆州是否有希望还于旧都,收复北方失地? 
  世界历史中有没有像海贼王中消失的100年那样,出现了明显的断层? 
  非洲的两个刚果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究竟怎么样?诸葛亮评价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是不是客套话? 
  英军和中国军队谁才是对抗缅甸日军、收复缅甸的主力? 
  一段话全部使用严复译语会是什么样子? 
  刘邦「从亭长做到汉高祖」的能力是如何锻炼的? 
  如果十年前铁道部买的不是e2,而是e5;不是velaro,而是velaro d的话今天中国高铁会怎样? 

前一个讨论
最近两年学术圈大瓜不断,为什么多数是理工类,很少见到文史类的上榜?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孙杨已就禁赛裁决追加新上诉?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