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洗隋炀帝到底有没有道理?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wu-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没道理?

歪理也是道理嘛。


比方有人说,隋朝是给唐朝趟了浑水,要没隋朝在前头打基础,唐朝能有那么强盛?

按这逻辑,隋朝还是北周打下的基础呢,北周又是北魏打下的基础……这么一直往上追溯,怕不得把唐朝的功绩安到山顶洞人头上?

再者说,李家人的江山起码是群雄逐鹿、真刀真枪打下来的,不比你杨坚欺负人家宇文氏的孤儿寡母强?

还说什么隋炀帝给李唐留下了盛世,那他咋就不把盛世留给他自己呢?

难不成真就是隋炀大帝无私奉献、舍己为人?

干脆去竞选中国历史十大感动帝王算了,看看几个人会买账。



有人可能会说:隋朝给唐朝留下了粮食,够吃五六十年呢!

来,这段话估计很多人,都不明白出处在哪里。它出自《贞观政要》: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我觉得吧,各位都是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

语文有一题,叫古文翻译,还有一题,叫阅读理解。

哪怕,你只是个语文及格水平,也请你耐心把这段话通读一下。请问,你从哪看出来,唐朝人把隋朝留下的粮食吃了五十六年?

就一个很常识的问题,什么粮食可以储存五六十年还不腐坏?唐朝人吃这些粮食,不闹肚子吗?

《贞观政要》这一节,叫“辨兴亡”,意思是唐太宗与王珪在讨论隋朝的兴亡。

这段话的正确理解,难道不应该是:开皇之治如此兴盛,但因隋文帝惜仓库、不怜百姓,所以才以致于衰亡的么?

结果,非得有神人,把阅读理解给做成了:隋朝富裕的很,粮食够吃五六十年呢,谁知道最后全便宜后面的唐朝了。

你语文老师要知道,自己教出来了你这么个玩意儿,怕不是得羞愧到撞墙以谢天下。

事实上,隋朝的这些“义仓”,类似于额外加的粮食税,丰年储存到义仓中,代百姓保管,欠年再拿出来救助百姓。

这个思路没问题,可真到了欠年,隋末农民大起义了,也没见隋炀帝把这些粮食分出来给大家,最后全靠义军自发打劫义仓。——其实也不算打劫,义仓的粮食本来就是他们的,物归原主而已。

到了唐朝,“义仓”的粮食早特么让义军抢完了,还捡漏……你隋炀帝把中华大地霍霍的兜比脸干净,李世民倒是想捡,可你也没有啊。



有人又说:隋炀帝修了大运河,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好,我这里给大家科普个东西。

这个大运河,真没用一千年,所以还称不上什么“千秋”。

有的人,歌颂大运河的时候,都没弄明白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区别。

隋炀帝修的那个,叫隋唐大运河,到了南宋,因北方国土被金人占据,就已经废了。

后来用的那个明清大运河,也叫京杭大运河,是元朝的时候,由忽必烈主持修建的,与你隋炀帝那个大运河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当然,你也可以说,要没有隋唐大运河打下的底子,京杭大运河也修不起来。

行。

还是一开头,隋朝给唐朝打底子的那个思路。

你说忽必烈的大运河是隋炀帝打的底子,那么,隋炀帝的大运河又是谁打的底子?

唐史专家岑仲勉,早在上个世纪就批评过,拿大运河这事给隋炀帝洗白的行为。鬼知道21世纪了,网上和史学界怎么就突然冒出来这么多的魑魅魍魉:

炀帝以前,如曹操、邓艾、桓温、刘裕,对河、淮交通,均尝施力,炀帝以后,如唐如宋,亦须时常浚汴,始能利用,充其量,炀帝不过加工较完满之一员,其过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于水利之历史,别方面则根于事经创作便可享成之倚赖心理。

你非要把京杭大运河的基础安在隋炀帝的身上。

那么,我们不妨如法炮制,把功绩一步步往上推,最后你大概可以推到吴王夫差修的那条邗沟上。

甚至于,你要是再狠点,把功绩算到大禹的头上,也不是不可以啊对不?


所以,对古代水利工程做一了解的时候,你得明白两个基本概念。

第一,修建运河,不是找块地方,就生挖出一条河,而是在原有的水利系统上,开凿贯穿已有的水系,使之联在一起,最后用于通航。

这是个一代代人接力棒的事,把它算到一个人的头上,这就很离谱。

确实,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事,是可以归类到功绩一栏。

可也正如岑仲勉先生说的,修水利这事“炀帝不过加工较完满之一员”,一个中间环节罢了,可以正面肯定,但过度推崇,这就是对中国水利史的无知了。


第二,运河不是修好就可以一劳永逸,放在那一直用的。得时不时的疏浚、整修、贯通,至于隋炀帝的大运河,他还没死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淤塞状况,而唐宋以来的朝廷从来就没落下过浚汴河道,这花的功夫,未必就比开凿大运河少。

那么,这里又不得不引申出另一个问题了。

既然,整修水利工程这件事,历朝历代都在做,怎么偏偏就你隋炀帝把自己给修亡国了呢?

这就如同,《火影忍者》中有人吹四代火影为封印九尾而牺牲,看起来很厉害。

可在初代火影眼中,大概是,“啥?封印九尾,这玩意儿还能死人?”

同理。

隋炀帝为修大运河而亡国,看起来好似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可在忽必烈、朱棣等人的眼里,可能就是,“啥?修大运河,这玩意儿还能亡国?”

忽必烈和朱棣都没厚脸皮说自己是千古一帝,你隋炀帝咋就这么牛掰呢?



有人又会说:谁都可以骂隋炀帝,唯独读书人不可以,因为他创立了科举制。

这话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替隋炀帝说好话的,都是没读过书的呀。

其实,科举制与水利工程一样。

作为一项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制度,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完善,都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把它硬算到某一个人的身上,是一种十分幼稚的英雄史观。

科举制不是隋炀帝某天起床刷牙突然一拍脑门儿想到的,事实上,科举制也与他没关系,早在他父亲隋文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分科选拔人才,这标志了科举制的开创,至于隋炀帝,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设置了进士科而已。

而隋朝科举一共选出来的进士……目前为止,有名字的也才十三个人,而且,你要是不百度,估计一个也说不上来。

可以说,隋炀帝时期的科举制,还处在一个萌芽阶段,到了唐朝科举制才开始发展,而且发展的很缓慢。

最近在整理唐代诗人的文稿,我发现直到李隆基时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数量还是比不上贵族门荫的,即使在牛李党争中,最后也是科举代表牛僧孺败北,可见,科举制的真正完备,起码都到宋朝了。

这么漫长的一个制度演进,多少代人的连环接力,甚至还有的人付出了生命来捍卫科举制的尊严,现在你就红口白牙一张,把功劳全归给隋炀帝了?

我真想一Jio把你躟回隋朝,让你好好感受下什么叫大业天子的福报!



又有人提出阴谋论,隋炀帝是被李世民黑了的。

这话,除了网友说,隋唐史学者持此论的也不在少数,比如什么杨广本来叫隋明帝,你给叫隋炀帝,一看就是居心不良、蓄意抹黑。

好吧。

首先,隋明帝是谁给谥的?

是王世充。

这跟李渊一比,大家都是隋朝的乱臣贼子,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干净,有什么好比的?

同时,王世充立的傀儡杨侗是最晚被废除的,可以说,真正断了隋祚的,不是李唐,而是王世充。

好,你又说,这不过是傀儡而已。

那么,隋炀帝这位实权皇帝,也不是李家人杀的,是宇文化及杀的,那么灭隋者也可以说是宇文化及。

不管怎么算,隋朝的灭亡都与唐朝无关,李世民有黑隋朝的动机么?

换句话说,李世民的法理来自于李渊的禅让,而李渊又与你隋朝灭亡关系不大,所以李世民与隋炀帝之间没有太大的法理联系,他黑隋炀帝干什么?没这个必要吧。

反正现在到处都说李世民改史,可一问,他到底改了什么,一个个的又说不上来。

关于所谓的“李世民改史”,出自《资治通鉴》中的记载: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还是那句老话。

你只要有个中学生该有的古文理解素养,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只是想看史,还给房玄龄拒绝了,而且,李世民想看的,是“六月四日事”,也就是玄武门之变,这与隋炀帝有什么关系?

而且,恰恰是李世民光明磊落,让房玄龄他们不必避讳玄武门之变,有人非得说,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做了手脚,可他到底做了什么手脚,改了哪?标点符号吗?

秦王射建成即死,元吉中矢走,敬德追杀之。

你看,李世民连自己大哥是他亲手杀了的这种事都告诉你了,所以你还想让他改什么?这还有篡改的空间吗?


以史料来说,《旧唐书》是五代成书,《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是北宋成书,李世民改史,难不成是穿越到未来改的?

行,你又说,李世民是改了实录,而两唐书与资治通鉴是参照实录写的,当然误导了后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连欧阳修、司马光这种看过《唐实录》原本的文史大牛,都没发现李世民改过史,你们这些看了个二手资料的人居然就发现李世民改史了,敢问,您姓甚名谁?

就以魏征的《隋书》而言,真的已经很给隋炀帝面子了,有人说杨广弑父夺位,你看人家不也没记么。

至于你看电视剧里那个荒淫无道的隋炀帝,那你得去明末清初找褚人获,而且人家老褚也没说自己写的是正史,那叫《隋唐演义》,演义俩字什么意思,我就不科普了吧?



最后,就是神论,认为隋炀帝设立科举制,得罪了门阀世家。

这里门阀世家,不限于山东士族、关陇集团,以及一系列只要是家里有钱就可以算进去的地主老财,反正,杨广就是得罪了他们,才会亡国的。

啧啧……你说,你一个封建地主头子,能把自己同阶级的人得罪了个遍,也是挺难得的哈。

先说关陇集团。

这本来就是陈寅恪提出的一个史学概念,并非真有这么个集团存在,狭义的理解,就是宇文泰时期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及他们的后人,照这么说……杨玄感表示,我特么都不是啊,我只是一个弘农杨氏的纨绔子弟而已。

如果广义的理解,把关陇地区的人都理解成关陇集团,那……能把龙兴之地的军民士绅都得罪完,我是该夸你狠,还是夸你睿智呢?

再说山东士族。

有人说,是隋炀帝设立了科举制,威胁到了门阀世家。

就先不说,你每年进士科就招那么几个人就怎么威胁世家了,就以唐朝而言,科举不但没有让门阀世家衰落,反而成了门阀世家进行利益交换的政治工具,给山东士族们续了一拨命,直到黄巢起义时,才把这些人给肉体消灭了,如此,宋朝大规模实行科举制才水到渠成。

——而且即使到了宋朝,门荫比重还是不可小觑,真正科举为王的时代,都到朱元璋时期了。

这么说吧。

一般的隋末农民大起义,都是以大业七年,知世郎王薄起义为节点的,这位……算个哪门子的世家门阀?

知网应该有不少统计隋末农民起义的文章。

你会发现,隋末起义的,大多数都是根正苗红的八辈贫农,就是你隋炀帝不把人当人,大家活不下去了,这才造反的,仅此而已。



至于隋朝的那些“大业”。

隋朝人口很多,唐朝花了一百多年才超越。

是,隋朝人口多,但这不是隋朝一代的功劳,而是北周、北齐、南陈三国的发展成果被隋朝整合继承,隋文帝又“大索貌阅”,用国家机器统计了人口,这才让账面的人口充实了起来。

但隋炀帝作死以后,人口锐减,除了死亡的,还有因逃难而脱离官府掌控的人口,这才是唐初政府控制人口少了那么多的缘故,直到开元盛世,宇文融再搞“括户”,把隐匿的人口又找了出来,于是,唐朝掌控的人口不出意外的超过了隋朝的人口巅峰期。


关于突厥。

隋炀帝即位时,东突厥已经被隋文帝整的身心俱疲,启民可汗已经归附隋朝,这个开局简直不要太轻松。结果到了大业十一年,始毕可汗都敢在雁门劫王杀驾了,当时杨广可是给直接吓哭了的,最讽刺的是,赶来救他的反而是年仅十八岁的李世民。

而李世民什么开局?

刚即位,屁股没坐热乎呢,颉利可汗的大军就已经兵临渭水了,我西安人,查了下当年东突厥大军驻军的地点,那个距离感简直头皮发麻,真就一线之隔,用走的也花不了几个小时的,换谁都要傻眼,你换隋炀帝来,估计又得嘤嘤嘤了。

可李世民就硬是出面斡旋,把颉利可汗吓走了。

有人说这是城下之盟,花钱买和平,可李世民到底是给钱了、还是割地了?

我个人的怀疑,是李世民本就与突利有着不可描述的关系,此时颉利的汗位也不稳,李世民大概是以此作文章,与东突厥实现了平等结盟,把敌人给诓回去了。

而就在几年之后,他果断抓住机会,直接把东突厥给打垮了,你要不换个隋炀帝试试?


关于高句丽。

客观来说,高句丽就是一个东北版的南宋,战斗力不强,但血厚、耐打、难杀。

结果,隋炀帝三次的战果,还比不上唐太宗一次。

如果,你一次失误,我还能理解,可你打了三次,次次吃瘪,这就真得怀疑你的能力了。

在知网有一篇论文,叫《隋炀帝、唐太宗征高句丽的军事后勤建设比较研究》。

文章挺长,详细比较的隋炀帝、唐太宗征辽的后勤建设,可以看看,二人差距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在我看来,如果把中国历史的所有皇帝,都排个序列,隋炀帝绝对倒数第一,不用怀疑,老百姓宁可活在司马衷的治下,也不想跟这位玩儿。

至于你隋炀帝的大业……你的大业,关我们什么事?


user avatar   yang-he-zi-da-l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相关话题

  有什么关于陕西的冷知识? 
  旧石器晚期人类能使用青铜器吗? 
  西安和洛阳谁才是十三朝古都? 
  我军的刺刀术传承自什么人?有什么特点?跟枪法有什么区别?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日本有过蹲坑吗? 
  现代的比利时人是怎么评价利奥波德二世的? 
  德国分裂时期,东德有哪些政策,才使得东德人不顾一切逃往西德? 
  张灵甫战死前,是否还有机会脱身? 
  孙权的军事才能配得上“生子当如孙仲谋”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姚安娜否认自己是美国国籍?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说“5G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但是欧美国家却普遍落后华为这么多?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