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安徽地理位置那么好,为什么经济落后? 第1页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徽州人比庐州人聪明,但是省会在庐州。集中制下,上级拥有绝对权力。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有个词汇叫泄洪

安徽人民应该都懂的。

二。吏治败坏

有很多在省外事业有成的安徽人想回家发展都被当官的给劝退了。

生意人最怕的不是那些贪官,而是那些尸位素餐,啥事不干的人。

滁州,一个不沿江的地级市,原本GDP和合肥差距不大,与安庆芜湖轮流当省二。(大家与合肥差距都不大)

下辖二市四县。一度把省内人均GDP的前五占了四个。

大概2000年后,省里空降了一批领导。

于是滁州经济发展速度懵了。现在好了一点,但经济只有合肥四分之一不到。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二次更新,全文有大量增改,增加大量干货)

不仅安徽,中国共有4个省均有“为什么地理位置好却经济落后”的问题。而这4个省的问题归根结底,原因其实都是一样的。

安徽、山西、江西、广西,这4个省看似地理位置不错,靠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什么却在全国没有存在感?

中国四大阿卡林省(没有存在感的省)——安徽、山西、江西、广西。这四个省的格局成因如下。

(一)中国省份格局分析

先来看一下中国的“四纵四横”八大发展轴,这八大发展轴与中国主干铁路“四纵四横”完全重合。(注意:新的“八纵八横”多出来的另外四纵四横不是主干铁路,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这一点相信研究交通的应该更清楚)

再用文字大致解读一下。

中国八大发展轴交汇形成11个节点城市,再加上4个国家大区级枢纽城市(西安,成都,重庆,沈阳),共15个城市。(注意:国家大区级枢纽城市共8座,分别是:华北-北京,东北-沈阳,华东-上海,华南-广州,华中-武汉,西南-成都重庆,西北-西安)

这15个城市理论上就是中国最发达的几座城市(不讨论东部发达的普通地级市)。去掉非省会的徐州,共14个城市。

(1)将这14个省份标注成黄色,这些省份就是中国理论上最发达的几个省。

(2)天津、福建不是“四纵四横”节点省,但这两个省沿海,看作“次级发达省份”,是发达省份里存在感较低的两个省。

(3)西部、东北及海南、台湾标注成绿色,看作特殊省份。其中西部、东北、海南由于地形、气候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较困难,台湾则因众所周知的特殊原因不计入分析。

(4)接下来就会发现图中有4个省没有被标注颜色。这就是中国的四大“阿卡林省”:安徽、山西、江西、广西。(这些省拥有平原地区,理论上可以大范围发展经济,不同于西部大面积山区高原,不同于东北的气候寒冷)

注意:图中标注的14个城市是“理论上”的中国最发达的几座城市,有个别几座城市(如石家庄,沈阳)由于一些其他因素导致GDP的衰落,这里暂不讨论,将在文章后部分分析原因。

(二)四大阿卡林省的区划不够精确,十分模糊

这张图是中国的【地理区划】:

这张图是中国的【经济区划】:

可以观察到:

(1)安徽、江西在行政上属于华东,在经济区划上却被划入中部。

(2)山西在行政上属于华北,经济区划上却属于中部。

(3)广西在行政上属于华南,经济区划上却属于西部。

在中国,也只有这4个省的情况如此奇葩了。(注意:不要刻意抠字眼。比如京津冀三省行政上属于华北,广东行政上属于华南,而经济上都属于东部。。。其实这里想表达的意思是,皖晋赣桂4省行政区划上属于发达地区,而经济区划上却属于不发达地区。至于京津冀和广东,其本身都是发达地区,在经济区划上也都划入了发达的东部,因此并不冲突。)

双重标准的定位,导致这四个省完全搞不清自己的定位。

(1)安徽:究竟是中部还是东部?中部看不上,东部挤不进

很长一段时间里,摆在安徽面前的一个问题是:到底是跟东部混还是跟中部混?这个问题困扰了安徽几十年,安徽长期一直打算的是“两头都要”,一般人想想也是,毕竟有政策谁不要?然而东部、中部发展规划里给安徽的定位、政策还都不一样。东部只想让安徽做江浙沪的“落后产业”转移区,而中部则想让安徽成为中四角中“平起平坐”的一极。这种情况下,虽然东部强于中部,但安徽当然不甘于全身心投入东部只做一个打杂的,但因为眼馋东部资源,所以最后是东部、中部都想要。安徽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尽最大程度上接收资源,然而双重定位却让安徽难以给自己定位,同时还要不停在东部、中部两个地方来回跑、来回开会,而且由于安徽的国家定位模糊,东部、中部各省也是不愿意带安徽玩的,东部认为安徽属于中部,中部认为安徽属于东部,来回踢皮球,都不想把有限的资源分给安徽,这就让安徽更尴尬了。结果是安徽无法集中精力去搞好其中任何一方。

直到近几年安徽才被正式划入长三角。但很显然,高贵的江浙沪根本没把安徽放在眼里,毕竟江浙沪三方已经足以让长三角这个结构建立起来,再加一个安徽意义何在?来抢资源甚至可能拖后腿的安徽对于江浙沪来说属于多余的那一方。对于安徽加入长三角一事,建议理性、保守看待,我不认为这会对安徽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因为在安徽加入长三角之前,安徽就一直和长三角在合作,现在加入只不过是摆在台面上来说了而已。

(2)广西:头衔很多,带来的却是摇摆不定、总抓无用牌

在讨论地区发展相关的论坛,经常看到不少广西网民的声音。通过这些人得知,原来广西是西南各省的出海大通道,还是珠三角的大后方,更是中国面向东盟的桥头堡。集这么多头衔于一身,却很明显没有存在感的广西常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么多发展方向加在一个省上,看似是机遇,其实是危害。广西可能是全国最认不清自己的省之一,由于中国-东盟会址放在了广西,使得广西最早大打东盟牌,坚决认为自己是东南亚老大,才不要做广东的小弟,凡是通往广东的高速路网一律阻拦建设,和广东当局也是保持疏远的关系。可是东南亚都是一些穷国,跟它们混能混到什么呢?如今广西依然是最穷的省之一。另外从地理角度来说明显昆明才是与东盟关系更为密切的,实际情况也是昆明和东南亚地区来往更多,建设中的中泰铁路也是从昆明起点,当初为什么会把中国-东盟的政策放在广西其实现在看来有些疑问。

至于西南出海大通道,广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沿海省份,北部湾其实做不了出海口,各方面条件相比珠三角出海口根本不是一个级别上的,西南的货物都走广东出海了。至于珠三角大后方,由于广西不愿意对接,广东把资源都对接给湖南了,如今广西再想去对接估计也没啥可对接的了,毕竟发展时期已经过去了。

如果没有中国-东盟会址扰乱发展思路,如果广西的沿海地区仍然像之前一样属于广东,很明显广西会很积极与广东进行对接。多个发展方向阻碍了广西的正确发展方向。

(3)江西:华东、华中、华南三方位夹击

江西可以说是安徽的难兄难弟,安徽、江西的情况基本一致,东西两侧都被沿海地区、京广轴地区包围,周围全是富省。不过安徽“略微”好在距离长三角近一些,江西则远离长三角,南部还被华南地区包围。江西内部现在是东北部流向江浙沪,西部流向湖北湖南,南部流向广东。

“阿卡林省”这个词就是从江西开始的(只不过分析看来中国有4个阿卡林省)。江西不仅国家定位模糊,忽东忽西,长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主干铁路京广线从旁边的湖南经过。而其本身也没有安徽广西那样能拿来炒作的长三角、珠三角概念,自然存在感就低了。

另外注意到网上有些安徽人说江西的局面是因为江西作为一个中部省没有集全省之力发展省会南昌才会沦为如此(还举例说安徽集全省之力发展合肥才快速崛起),这绝对是妄下结论。在集全省之力这点上,江西的力度比安徽严重多了,江西大部分省属高校、省属企业全部在南昌,江西副中心城市赣州GDP也不过只有南昌的一半不到(这一点中西部基本都是这个情况)。

江西的问题和安徽一样,不在主发展轴上,国家定位也忽东忽西,与是否集全省之力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我想说的是,安徽并没有像网上一众自媒体说的“崛起”,安徽的本质问题并没有变化,不要只看GDP。

(4)山西:连河北都带不动的京津,又怎么去带动较偏僻的山西

山西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地理位置,主干铁路京广线从旁边的河北穿过。同时,山西也面临着摇摆不定的问题:很明显山西附近的核心城市是京津,可是山西在国家规划中却属于中部。然而北京的带动能力明显不如上海广州,毕竟北方经济本身就不如南方发达,中部资源又实在有限。由此,山西经济长期倒数的三大根本原因逐渐明了:山西被辐射的核心城市北京带动力弱、自身经济区划上属于中部、又不在主干发展轴上。


小总结-中国四大阿卡林省形成原因:

一、本省没有形成“四纵四横”发展轴交汇。必须有两条主干发展轴在一个省内交汇,该省才是“节点省份”。

二、国家定位模糊。地理区划与经济区划不重合,导致这四个省无法认清自己定位。

由这两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更为内陆的河南、湖南,发展的反而比安徽、江西要好得多。河南湖南虽然更内陆,但处于京广发展轴节点位置,国家定位也十分清晰,就是中部的省份,有的放矢才能快速发展。


=========================================

上面是安徽经济落后的最主要根本原因。后文将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安徽问题。

前方长文预警。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去阅读一篇长文,但是,有些问题不用长文去分析是根本讲不清的。如果你是安徽人,或者对安徽问题十分感兴趣,那么建议你花时间去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

先简要说一下文章内容:
安徽的问题核心在于省界划分的不合理,现在网上安徽网民吵来吵去说“省会定在合肥耽误安徽发展”、“安徽双核政策耽误安徽发展”等等乱七八糟的全都是浅层次讨论、不是根本原因。真正的深层次原因很少有人提及。

文章大致目录:
第一部分、安徽建省的背景
第二部分、解决安徽问题的方法
第三部分、逃不开的关于合肥的讨论


一、安徽省设立的原因,安徽与南京的关系

明朝1368年,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建立直隶省(南直隶)。这个南直隶基本就是现在的江苏安徽加起来。

后满清入关,南直隶改称为江南省。由于清朝为满族主政,原江南省实力强盛,为了防止汉人危害朝廷,清朝1645年,江南省被一分为二,形成现在的安徽省和江苏省。

其中,原南直隶省会南京被划入江苏省,而安徽境内不设省会,南京依然同时作为安徽省省会。直至1760年,安庆才被作为安徽省省会。也就是说,从1368年至1760年的时间里,南京做了安徽省将近400年的省会,即使是大家口中的“前省会”安庆,也只是从1760年至1952年之间做了200年的省会而已。

南直隶(江南省)地图


江南省被划分为安徽、江苏

可以将江南省近似看做一个圆,圆心就是南京。注:清代地图和现在的有些不同,图中陆地少了一部分。

用下面这张图,或许更为直观。

也就是说,江南省拆分后,安徽省变成了境内没有中心城市的省。从地图上看也是如此:南京三面被安徽省包围。南京不仅拥有400年的安徽省会历史,地理位置上也本就是安徽的中心,这就是为什么如今安徽省仍有很多城市将南京视为省会的原因。

另外,和安徽省这种情况相同(实际省会不在本省境内)的还有河北省。

全国仅有安徽、河北这两个特殊情况的省。

看下面两张地图,分别是北直隶南直隶

北直隶、南直隶

发现什么了吗?北直隶差不多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加上京津,南直隶就是安徽加江苏。

北直隶时期,省会一直是北京,天津则一直是第二大城市。众所周知,如今河北省的实际省会永远都是北京,再其次就是天津,至于石家庄早已名存实亡。

刚才说安徽省的时候可能还有网友将信将疑,而在河北省的问题上,一定没有谁有意见。其实,合肥、石家庄面对的问题完全一样。安徽省和河北省的情况完全相同,只是河北的情况较明显,河北是将北直隶的两个中心城市(京津)直接划走了,形成了两个明显的空洞。而安徽的情况不是很明显,安徽是将南直隶从中间划分的。但你仔细观察一下还是可以看出端倪的:安徽三面环绕南京。

河北、安徽的中心城市被拿走之后,也彻底导致了这两个省经济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一个境内没有中心城市的省,是很难在经济上的有大发展的。就连原江南省另一个中心城市徐州也被划入了江苏省,原河北省省会天津后来也直辖了。现在的安徽、河北就看作是一个没有分配到任何资源的“边角料省”完全不为过。这种情况之下,河北、安徽就注定只能是京津、江苏的“附属省”了。至于石家庄、合肥,就只能是没有存在感的省会了。(说句实话,像河北、安徽这种情况的省根本不需要设立省会,因为这两个省的实际省会在省外,你在省内强行设一个省会也没啥用,浪费了全省资源去建设一个新省会,最后人还是全都跑到外省去了。如今设立省会的原因也只是国家惯例,只要有省就必设省会,而此前朝代并没有这个要求)

另外,至于为什么南京在江苏省被忽视,原因就在于上海。清末上海迅速崛起,如今上海更是中国的经济首都,虹吸能力极其强大,因此原来被南京虹吸的苏南地区,现在大部分都转而投靠上海了。不过虽然上海强势崛起,但南京也不是吃素的,南京依然有很强的虹吸力度,在江苏省内,镇江、扬州、淮安等城市依然被南京辐射,在南京的西侧,大量的安徽省内城市都被南京虹吸。也就是说,并不是皖南城市抱南京大腿,而是南京的大腿本来就有那么长,被辐射本来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是合肥人偏要一厢情愿地认为安徽省的城市就应该拥护合肥,然而从地理因素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那么合肥能否成为虹吸的另一极呢?几乎没有可能。首先在城市的政治地位上来看,合肥属于中国省会城市中地位最低的一层级(地级市省会),单从这一点就无法与南京竞争。其次,如开头那张图所分析,合肥的地理位置较差,无法形成主干发展轴交汇,因此,合肥的发展空间是很有限的。(有人说芜湖不适合作为省会是因为距离南京过近,可是合肥一样距离过近。以现有的安徽区划来看,不管安徽省省会定在哪里,都无法改变被南京虹吸的宿命。)

河北省也长期存在省会问题的争论,保定是呼声最大的。不过,和安徽省一样,即使保定作为省会,也永远只能屈居于京津之后,这一点相信保定人也很清楚。毕竟实力悬殊,政治地位更是天壤之别。即使是省会石家庄也很清楚永远只能排在京津之后。

而在安徽为什么长期存在诸如“合肥能否超过南京”这类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很多人未理解清楚中国城市等级划分的问题,误以为两市均为省会,就认为两市的政治地位完全一样。事实并非如此,南京区号是三位数,全国三位数区号的城市,除了直辖市,就是大区中心。

备注: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属于平级。前者为省会,后者为非省会。但地位完全平级。

从上图来看,南京比合肥高了两个等级。二市虽同为省会,但政治地位完全不同。在中国,政治又是高于一切。在计划单列市以下级别的城市,基本就没什么话语权了。

注1:城市等级划分与GDP无关,比如不少沿海发达地区普通地级市(如:泉州,东莞,南通)GDP比内陆的一些高等级城市(如西安)的GDP要高。但即便如此,西安的话语权、资源也远高于泉州、东莞、南通。还有人拿苏州举例,首先苏州是全国唯一比较特殊的地级市,苏州之所以能有现在的水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靠近上海。而且尽管苏州GDP高于南京,但是南京的话语权、资源仍然远强于苏州。因为城市是否有话语权、资源全看你的政治级别,与GDP无关。

注2:副省级城市的设置规律如下:首先所有大区中心都是副省级,其次沿海省会均为副省级(除了福州,由于对台关系暂未设置,另外广西其实严格来说不算沿海省),再其次东北三省省会均为副省级(这是由于当时特殊国情而设置,其实东三省的哈尔滨长春理论上不应该设置副省级的,这也是副省级里话语权较低的两个)。也就是说,副省级城市这种东西,以后是不会增加的(除了特殊的福州有可能)。因为这个的设置与经济无关,而是与国家战略挂钩的,只有大区中心和沿海省会才是副省级(东三省只是特殊国情)。

注3:合肥所谓的“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不是行政等级,只是一个规划中提到的定位。举个例子,合肥的行政区有四个: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只有这四个是有行政意义的,而滨湖区、经开区、新站区等等都是没有行政意义的,只是一个方位概念而已。也就是说,“长三角副中心”并不能改变合肥的等级,仍然只是一个地级市省会。

二、解决安徽问题的方法分析

安徽河北长期面临着经济差、人口大量外流的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安徽河北的问题就算是解决了。

经济差、人口外流,很多人是说省内没有大城市。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问题,但你们不得不承认另一个事实:安徽、河北不可能会有大城市。

安徽、河北并不是根据地形、文化自然形成的省,而是由特殊的历史原因人为造成的两个“边角料省”,这样的省是不会有大城市的。

“大城市”是怎样形成的?是百年来历史自然选择出来的。这里提出一个观点:先有“省会”,后有“省”。详解见下。

先有省会、后有省。换句话说就是,历史上先出现大城市,然后国家划省,那么所划的相应区域内的某个大城市就作为该省省会。

但现在很多合肥的网民都持有这样的想法:先有省、再有省会。他们认为,省划好了之后,在这个省内找一个几何中心就作为省会。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打开中国地图,中国绝大多数省的省会都不在几何中心,因此后者想法肯定是不成立的。比如安徽,安徽省设立之后200年都不设省会,省会依然设在南京,因为根据“先有省会、后有省”的原则,安徽省是人为拆解出来的一个省,境内是没有所谓的“省会”城市的。安庆也是安徽建立200年之后才确立的省会城市,安庆原本并不是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如果一个区域(省)内没有天然形成的中心城市,说明这个区域的划分是根本不合理的。举例如下:

(1)安徽设立的原因完全是清朝统治者担心汉族的谋反而设立。安徽、江苏的区划完全不合理,但清朝过后直到现在,国家都没有调整明显是没有思考过这方面的问题。当今早就恢复了汉族统治了,安徽的存在完全成了一个鸡肋,也根本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2)河北原是北直隶省,面积近似于现在的京津冀合起来。但是在当今的制度下出现了一个新的行政单位——直辖市,特殊地位的大城市实施直辖政策,那么北京、天津直辖之后无异于将河北掏空。河北进而变成了一个边角料省、鸡肋省。


因此,解决安徽、河北的最好办法就是调整安徽、河北省的省界划分,使之成为正常的省而不是现在的“边角料省”。


1.先说安徽。在网上搜集资料时发现,清朝方面的说法是如果将江南省南北拆分会导致南北经济差别过大,因此采用东西拆分的方式。仔细分析之后感觉这明显只是一个借口。如今东西拆分,江苏全省都高度发达,虽然单看江苏全省时,苏北与苏南有差距,但苏北放在全国都是靠前的。而安徽呢?本应该富裕的皖南如今也就是一般般,皖北则是根本不能看。

南北拆分导致南北经济差别过大??现在东西拆分,安徽和江苏难道差别不大吗?再看看江苏、安徽两省内部的内斗情况,江苏内斗全国第一,安徽内斗全国第二。在网上凡是与江苏、安徽有关的讨论内容,全都是江苏省内、安徽省内互喷,仅靠这两个省自己都能刷出上万条内容,看得其他省一愣一愣的。(同时想要告诉安徽网民,安徽内斗绝不是因为安徽发展的差,隔壁全国数一数二的江苏内斗水平是安徽的数倍。根本原因是省内文化差异太大。)

清朝统治者显然成功做到了挑起汉族内部矛盾这一“伟大”目的。没错,很显然这才是真正的目的。所谓的“南北拆分会导致经济差别过大”明显就是一个借口,事实证明如今东西拆分不仅导致东西经济差别过大,还导致了江苏安徽各自内部的矛盾日益加深。

苏皖地区应该重新调整为南北分治。苏南、皖南地区合并(暂且称之为“江南省”),苏北、苏中、皖北、皖中地区合并(暂且称之为“江北省”)。

这样一来,江南省、江北省各自内部文化高度相似,两省还均为沿海省。新江南省依靠沿海、沿江优势,并且苏南带动皖南。新江北省同样可以依靠沿海、沿江,苏北带动皖北(苏北不差的,江苏内部总说苏北穷仅仅是相对于苏南来说的,苏北放在全国都很靠前)。

如此一来,新江南省、新江北省全都恢复为正常省份,苏皖地区发展的各种障碍可以说全都一扫而空。


2.接着说河北。与安徽一样,河北需要重新成为“正常的省”。解决河北的办法理论上是:京津冀合并。但是北京、天津的直辖市可能会撤销吗?北京应该不可能撤销,天津倒还有些可能。其实只要天津能够重新回到河北,就已经是救河北于水火之中了。河北地区的真正核心虽然是北京,但天津这个很长一段时期的华北最大经济中心综合水平同样很强,天津能回到河北绝对能很大程度上解决河北问题。关于天津直辖的原因在网上搜了半天也没看明白,似乎天津的直辖完全就是个意外?河北地区的调整在建国初期十分频繁,而且现在的石家庄作为省会的决定似乎也完全是个意外。

天津直辖的意义并不大,如今天津虽然作为直辖市,但存在感明显低于其他三个直辖市。若能回到河北,天津因为自身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必担心出现资源受限的情况,而且天津的回归对河北意义极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才会真正意义上有用。


至于其他三个阿卡林省——江西、山西、广西,若想要解决则更为棘手,或者说很难有改观。

江西、山西、广西属于“正常的省”,没存在感来源于地理位置的尴尬。很显然,这三个省不会调整省界划分,因为其本身就是地形、文化合理的“自然省”。

至于这三个省的解决办法,说实话我也想不出来。如果有谁研究过可以评论给出。不过从国家发展的层面来看,并不是所有省都需要发展的很好,如果实在在经济层面上难以发展,或许可以从其他层面上谋求出路。

而安徽、河北不一样,只要变动一下行政区划,整个地区就都能盘活。这种情况下则是肯定要调整的,安徽地区、河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还这么靠近发达地区,仅仅因为错误的区划而耽误了发展未免太过可惜。

说了这么多。但是,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来了。有人在评论区说,中国现行制度下,想要大范围调整省级区划不太可能。不用你说,这我自己就知道。

但是,这绝不是阻碍安徽、河北调整省界区划的借口。苏皖地区、京津冀地区想要扫清发展的障碍,只有一个出路:必须调整省界区划。现在怕麻烦,以后只会更麻烦。

而且安徽、河北问题很明显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历朝换代都会把前朝的行政区划进行大范围调整,唯有清朝过渡到现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的行政区划没有进行大范围调整。这是很奇怪的。

但如果非要说短期内难以更改,那答案无非就只有一个——安徽、河北继续沉沦。这两省在各自画地为牢的省内继续举步维艰,要不然还能怎么办?安徽、河北人也知道逃去外省只会让自己省更加落后,但在生存面前,所有人都会选择用脚投票,不会有谁因为一句虚无缥缈的“发展家乡”而选择留在自己省内。有能力的人绝对会去工资更高的江浙沪、京津地区。

另外,各位不要总是盲目相信网上无良自媒体博眼球的宣传,说安徽怎么怎么崛起了之类的。有多少人真正去研究过安徽各方各面?安徽相比之前肯定是有些进步,但本质上安徽根本没有崛起,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安徽都难以有本质上的发展。还有2019年安徽GDP调增千亿的事情,说实话应该理性看待,而不是像网上一众人各种高潮。如果只看GDP,那河南应该是中国强省了。


三、逃不开的关于合肥的讨论

为什么说“逃不开”,因为本来不想写这一段的。合肥话题现在在安徽内部快成了敏感话题了,只要一讨论那合肥网民就会前来声讨,说着说着最后变成了人身攻击。

其实关于城市发展问题,其本质上属于学术性问题。如果非要带着身份属性去讨论势必会变味。尽管不想讨论,但我认为理性的的讨论还是有必要的。

首先亮明观点:安徽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省界区划的不合理,网上的主流讨论“合肥作为省会耽误安徽发展”以及与之相对的“安徽双核政策耽误安徽发展”全都不是根本原因。但将省会定在合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的发展。

写在前面的声明(写给阅读能力差的以及杠精):
1.本文从未说过“让安徽把省会搬到沿江城市”这种言论。因为安徽的根本问题在于省界区划,而不是省会的选择。
2.本文从未说过“安徽的一切问题都是合肥造成的”这种言论。
3.后文内容核心观点是:将省会定在合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的发展,这是客观事实。但从未说过“一切都是合肥造成的”这种观点。


暂且不谈安徽整体情况,先来谈谈合肥自身的情况。

先从地形图来看:

从国家整体层面来看,长江中下游(武汉以东)地区必须连为一体,才能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盘活。而若要连为一体,很明显只有一条发展轴——沿江发展轴。

现在安徽省内的“沿江发展轴”概念含糊不清,地理层面上当然是沿着安徽段的长江走,可是安徽省却想要从合肥走。

但从地形图来看,从合肥走明显行不通。合肥东面有郯庐断裂带、江淮丘陵、巢湖三者阻碍合肥与东部江浙沪地区、皖南沿江地区的对接,西面有大别山区阻碍合肥与武汉的长江中游地区对接。

(小科普:郯庐断裂带又称郯庐地震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一条断裂带,南起湖北武穴,向北延伸至境外的俄罗斯。在地图上沿着这条线可以看到连成一条直线的山带,大别山区南侧笔直的走向、合肥东侧笔直的山带都与郯庐断裂带有关)

转载一张立体地形图看得更清楚:

合肥东西两侧均被山包围,阻碍与东西两侧对接。

再看中国的夜间灯光卫星图,问题一目了然:

江浙沪地区以及安徽的沿江段已经连为一体,而合肥与东部、南部的灯光完全隔离开来,完全就是一个孤岛。

长江中下游地区想要连为完整的一体,必须依托于长江走向,而合宁之间、合武之间有山的阻隔不可能连为完整的一体。

而且长江宁武段很明显已经初步形成一条线的城市带格局。如果安徽将沿江发展轴真正放在沿江地区,整个长江中下游的经济都会盘活。


其实说到沿江发展轴的问题,还牵扯出来另一问题:沿江高铁的争论。

合肥网民的观点是合肥正好在南京武汉连接线上,这样走可以节省路段。

其实不然,有多少人测量过两种方案的里程?事实是,走沿江与走合肥的距离基本一样,而不存在像合肥网民所说那般走合肥更近的问题。

沿江走并不是完全沿江,到安庆之后直接向西连接武汉,不必一路向南到九江再往北去武汉。(也不存在九江不同意的情况,因为走九江明显绕远了,现在沿江高铁在湖北段的走向就是绕过岳阳直接向西的)。

下图所示,走沿江段、走合肥基本都是500km左右。走合肥并不是直接画一条直线,因为东边需要过滁州,西边需要过金寨,所以两种方案的走向里程是差不多的。

沿江高铁在武汉西侧的走向没有经过岳阳,因为走岳阳显然绕远

从地形来看,安徽将省会定在合肥很明显阻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融合。

在高铁的线路走向设置来看,很显然安徽想把“沿江发展轴”挪到合肥,从实际情况中安徽的各种操作来看也确实在压制沿江地区的发展。(不要激动急于放出“九十年代开发皖江耽误安徽发展”的言论,这个言论早已证明不过是一小撮人的造谣而已,结果现在很多人直接拿来当成论据,然而只要稍微查一下资料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关于这方面后面会详细讲。)

而且从地形来看,沿江发展轴挪到合肥完全不现实,从地理层面上来看,沿江发展轴一大段不沿江也确实略显荒谬。


然后从合肥周围的城市分布来看,很显然合肥的情况有些奇葩。

以合肥为中心画一个半径100km的圆,这个圆内就是合肥都市圈能够辐射到的最大范围。(100km是一个城市能辐射的最大核心范围,所有城市都是这样,即便北上广也是如此,100km之外的,如果是北上广这种等级的城市,也顶多算泛化的范围,不能算核心范围)

可以看到,在这个圆形区域内,合肥的卫星城非常少,就是卫星县城都很少。甚至出现了大面积的空白地区。

合肥地处平原,周边却几乎没有卫星城和卫星县城。打开地图在平原地区任何一个地方基本都是县城密布,而合肥这种情况在平原地区确实很少见。

合肥的辐射区内,仅有2个地级市、不到10个县城

再来看看典型平原区的郑州:

郑州周围的县城十分密集

可以看到,郑州周围100km内有4个地级市,20多个县,十分密集。从图上看和合肥差别巨大。很显然郑州的这种周边城市分布更利于城市群的构建及城市自身的发展。

其实你们只要打开手机地区,把比例尺固定在相同的范围内,然后在地图上随意挪动就会发现,大多数平原地区的城市周围卫星城、卫星县城都比较密集。

上图均为相同比例尺。石家庄、郑州、武汉周边的卫星城都比较密集。

再看相同比例尺下的合肥。差距十分明显,周边基本就是空白地区。

另外,合肥现在几个下辖县的情况也有些尴尬。从下图来看,长丰县、县级巢湖市、庐江县三个县城差不多都在合肥版图的最边缘处。(肥西肥东是建国后从合肥分出来的,距离合肥主城太近,其距离小于主城与县城的平均距离,严格来说不算自然县)

三个县距离合肥的距离显然过远。县城和主城区的距离一般在30-40km属于比较正常的范围(属于核心县城),超出50km属于偏远县城,超出60km就属于极其偏远的县城了。(另外如果距离低于20km的情况则属于过近)

而三个县距离合肥主城的距离全都超出60km,很显然合肥周围没有核心县城(肥东肥西不属于自然县,距离仅20km左右,基本就在主城范围内,起不到自然县的卫星城集群作用)。

这种情况就更别提城市群的建设了,合肥周围基本没有可能连城一片,就像上面的夜间灯光卫星图显示的那样,完全就是一个孤岛。(另外,现在属于六安市的舒城县距离合肥距离也在50km以上,属于非核心县城)

同样拿平原区的郑州举例。郑州下辖县6个,其中核心县城(距离主城区在30-40km范围内的)有4个,卫星城集群效应较明显。(另外两个偏远县其实距离洛阳更近,但划给了郑州)

综合以上几点情况(1.合肥两侧被群山包围;2.合肥周围缺乏卫星城;3.合肥下辖县距离主城区过远)都直接决定了合肥这个地方并不是发展经济的良好选择,也难以形成城市集群效应,安徽省提出的所谓“合肥都市圈”不过是纸上谈兵。

以上是合肥的自身情况。接下来讨论一下安徽整体的情况。


任何一个省,显然省内各个区域的功能划分应当遵循自然条件。只有分配合理了,全省的发展才能进入快车道。

以现有安徽省界划分的情况来看。很明显,沿江地区是安徽最适合发展经济的区域(依托于黄金水道这个道理各个沿江省都明白,唯独安徽故意装作看不见)。皖中作为仅次于皖南的次级发展经济区,皖北则和苏北一样以农业发展为主,工业为辅。(如果有人说,凭什么皖北去种地,这就和全国的情况一样,河南总是抱怨自己只能种地不给发展工业。可是放眼全国,平原面积最大的就是河南,如果全国都发展工业,那谁来种地?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怎么解决?总要有人去种地的吧,河南平原最多,是发展农业的不二选择)

再看看安徽的实际情况呢?全省发展经济的核心放在皖中,然后要求皖南去帮扶皖北的工业发展,皖南则因为“原本较富裕”所以限制给皖南政策。(安徽表面上的政策是皖中为主,皖南为辅。但实际操作看来,安徽明显对皖南没有诚意)

正确的发展顺序应该是:1-皖南,2-皖中,3-皖北。

现实情况是:1-皖中,2-皖北,3-皖南。

这就好比把河南作为全省经济、工业发展的核心,然后要求沿海地区去大力帮扶西部地区发展工业,最后沿海地区自力更生,国家限制给你政策,因为你已经“够富裕”了。如果这样规划,中国经济发展肯定是一团糟。

评论区有人说在中国现行制度下,安徽领导自己改不了省会,所以只能将错就错,集全省资源发展合肥。这一点我同样很清楚。但这也是最尴尬之处,在一个画地为牢的局面下将错就错。这也正是造成现在安徽人民全都不服合肥的情况的原因。就像上面所说,改不了,那就继续沉沦,很多安徽人民反正早就对安徽不抱有任何希望了。什么时候能改了,安徽人才会对自己省抱有信心。


合肥历史上有较多记载的,大部分是因为军事原因,而很少有因为经济原因的。尤其是三国时期,由于三国的国界划分,合肥成了吴魏之间的边疆城市,这一时期合肥的历史事件较多。而之后的朝代不再有吴国魏国这样的国界划分之后,再加上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合肥在三国之后的历史基本成了空白,直到建国时合肥因为“位于全安徽中间”而被选为省会。

从地图上分析,合肥历史上长期与经济发展不沾边不是没有原因。就像上文所述,合肥东西两侧被群山包围,与重点城市隔离开来。周围又缺乏卫星城。交通方面,陆路不是必经之地,水路本身不沿江(合肥的南淝河属于长江较小的一条支流,支流的作用相比干流差远了,而且在京杭大运河之后也显得不重要)。

关于网上对合肥的争议,引用一位写的比较到位的网友的内容:

合肥和其他省会最大的区别在于合肥本身是一个出于军事目的建立的城市,而不是历史上自然发展形成的省会。武汉之于湖北,成都之于四川,他们原本就位于省内最适合经济发展和贸易的位置。武汉靠着黄金水道长江,成都则是成都平原的中心位置。相比之下合肥的问题就很明显了——合肥的区位本身就不适合经济建设。水运不如的长江沿线的老省会安庆,而京沪高铁安徽的站设在蚌埠也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顺便说一句安徽省在之后的决定居然不是借着高铁发展蚌埠而是拆了巢湖强行扩大合肥同时提高纸面GDP)。换句话说,合肥被说吸血,主要是因为强行集中全省资源进行低效率的建设——同样的资源投入到安庆或者蚌埠,安徽的总GDP都会不一样。 沿海省份的海港城市经济接近甚至超过省会是一样的道理——区位优势,投入资源产生的效益更高。安徽虽然是内陆省,但是安徽不同于河南这样的内陆省,河南省没得选择,所以只能集中资源于省会,而安徽有选择,却选择了强行发展合肥,这才是合肥被说吸血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安徽与皖南皖北文化差异过大,难以对合肥形成认同感。


以上分析得出,合肥的地理位置不是发展经济的良好选择,肯定很多人会说合肥最近几年发展的很快之类的。利用 行政手段来强行堆造GDP,那你选任何一个城市都能办得到。只要你愿意花大把大把的钱,你就是在沙漠里造出来一个上海都可以。但很显然,这样做成本极高也没有必要。更何况没有优势的地理位置,虚高的GDP迟早会原形毕露。

这里先分析一下前面落下来的一个问题:石家庄、沈阳通过开头的图片分析出来应当是节点城市,为何现在GDP却很低?

其实,你们去翻一下早些时候的GDP排名,石家庄、沈阳及长春、哈尔滨这些城市全都是名列前茅的,石家庄曾排名省会第八,东三省省会仅次于武汉成都这种老牌强市。而如今GDP却越来越低。

石家庄其实作为京广线、青太线两条主干铁路的交汇点,理论上可以像郑州那样形成“火车拉来的城市”,形成河北的中心城市,但问题就在于京津冀地区特殊的区划,北京才是河北的实际省会,随着北京的虹吸力度越来越大,而且铁路对地区发展的意义显得越来越不重要,石家庄也就无法像郑州一样了,GDP也逐渐下降。

东三省刚建国时期,由于日本的早期建设、苏联的后期援助,使得东北的条件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国家也将大部分工业发展放在了东北,由此一来,东三省GDP特别高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但是仔细想想,东北的条件适合发展经济吗?

如果在以前,外东北地区仍然属于中国的时候,东北拥有了出海口,再加上拥有广阔的平原,东北地区将是华北的一个闪光点。可是自从外东北被俄罗斯占有之后,东北地区的价值大打折扣,东北变成了一个游离于中国腹地之外的偏僻地区。再加上东北的气候过于寒冷,没多少人愿意往东北跑。而且如今日本苏联的红利已经消耗殆尽,东北逐渐现出原形,许多东北本地人也嫌气候过于寒冷,纷纷跑到南方,东北工业人口双下降,GDP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与其说东三省在衰落,倒不如说是在回到其原本的位置。(注意:这里的“原本位置”指的是失去外东北出海口之后的东北地区。如果外东北回归,那将是另一回事。)

再来看看合肥,近些年由于“关系户”使得合肥得到了许多政策,GDP迅速增长,可是前文也分析了,以合肥的地理位置根本不适合发展经济,将来很可能会和石家庄、东三省一样,GDP逐渐回到其原本的位置。

现在说这些肯定没多少人听得进去,不久前安徽GDP调增千亿,合肥GDP破九千亿,然后网上无良自媒体为了博眼球把合肥吹成“风投之城”,一时间所有人都头脑发热。这时候你忽然来一句这一切都只是假象,合肥的前景很有限,有谁能听得进去?不过完全不必着急,认真分析的人都会知道真相是什么,随着时间推移一切都会逐渐显现,但需要多久谁也不知道,就像当时没有人知道东北的一时繁荣能持续多久一样。(从网上的资料来看,建国后东北崛起,大约八九十年代东北开始衰落,近些年则是完全衰落,现在仍在持续衰落中)

另外,本文多次发表观点,不要盲目相信网上无良自媒体的博眼球文章。现在自媒体为了能赚钱,只要读者爱看什么他们就写什么,至于内容的真伪性他们才不会去负责。就拿之前被许多人转载的“合肥风投之城”那篇文章来说,首先内容就有大量错误,文章中举的那些例子也并没有都像作者所说的那般“赌赢了”,文章后面甚至举例一些刚刚起步的东西说赌赢了,然后作者自己又来一句“会不会成功不知道”,不觉得莫名其妙吗?文章运用大量气势高昂的语句,把合肥直接吹成风投之城,引得无数合肥网民阅读点赞转发,无疑自媒体钱赚到手了。风险投资本来就是有成有败,合肥投资失败的项目不是没有,全国各地投资大型项目成功的也不在少数。自媒体通过揣摩读者的心理来发表博眼球新闻赚取收入是惯用伎俩。在网上查资料得知,那篇文章的作者“酷玩实验室”多次因为文章内容而引发法律诉讼。

还有评论区一些说坐等打脸的,只需告诉你们,只要理论正确就永远都不会被打脸。安徽以后或许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政策(就像当时的东北),但都不会影响本文的观点。


最后说一下网上安徽网民关于安徽问题的讨论。

本文在开头就已经提到,现如今安徽网民的讨论水平仍然停留在“合肥耽误安徽发展”或者“沿江地区耽误安徽发展”这种极其浅层次的讨论,讨论内容也基本是合肥与安徽各市的互喷。真正意识到安徽省界存在问题的寥寥无几。

不过由于近些年合肥被认为“发展起来了”甚至“崛起”,许多合肥人“农奴翻身”开始在网上大肆攻击安徽各市。现在在网上部分合肥网民(或许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省会地位?)针对“沿江地区耽误安徽发展”这一观点已经形成了部分主流论点。

如果这些观点被大众所接受,那么安徽的前景将一片黑暗。因为安徽必须先面对事实,找到真正的问题原因所在,进而改正,才会走上正确发展的道路。而如果被这些错误观点遮住双眼(甚至可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那么安徽什么时候都不会成为正常省份。


伪观点1:安徽作为内陆省,必须学习四川湖北大力发展合肥打造出一个大城市,安徽才有话语权。否则江西就是下场。

然而成都武汉之所以强大并不是因为吸血吸出来的,而是因为其自身是大区中心城市。武汉是华中大区中心,区号027,成都是西南大区中心,区号028。更何况武汉成都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是大城市了,这两个城市能被选为大区中心也是自然地理形成的。

中西部地区根本就不是省会独大,基本每个中部省份都有一个副中心城市。湖北的政策是“一主两副”(武汉核心,宜昌襄阳两幅),宜昌襄阳的GDP是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的。只是武汉作为大区中心城市太过耀眼,使得人们误以为湖北是武汉独大了。

四川则因为地形因素,全省大部分是山区,只有四川盆地这一小块是平原,而且由于水路、铁路不够发达,导致四川只有成都一座大城市。四川并不是刻意打造成都独大,只是地理条件不允许。但四川也在出台政策准备打造省内副中心城市,避免成都独大的局面了。

前文已经写到,有没有话语权还是国家定位的城市等级问题,就像上面的那张图:

若该省省会为副省级城市,那么该省则有较高话语权
若该省省会为大区中心城市,那么该省话语权更高
若该省省会为地级市省会,那么该省就基本没有话语权

安徽省会作为一个地级市省会,没有话语权是理所当然的,根本不是因为合肥弱,就算合肥强了,安徽依然没有话语权。

2019年安徽GDP调增千亿,很多人都说安徽已经强大了。到了2020年安徽洪灾,一切都没有骗人。当初说安徽必须集全省之力打造一个大城市,安徽才有话语权,才不会往你这里泄洪。然而安徽还是开闸泄洪了,省会合肥都被淹了。而且还没几个人关注,微博热搜要么上不去,要么上了没多久热度就下去了。这就是现实。

那句煽动性很强的“合肥强了安徽才有话语权,才不往安徽泄洪”只不过是绑架安徽发展合肥的一个借口罢了。

江西前文也已经分析了,江西集全省之力发展省会的力度比安徽都强,江西基本所有省属高校、省属企业全在南昌。这根本就不是“集中不集中力量发展省会”的问题,本身这些省地理位置就尴尬,资源又少,你再集中又能集中出来什么呢?


伪观点2:合肥发展起来就可以反哺安徽省其他城市,安徽人民应当全力支持合肥发展。

就拿四川湖北来说,强劲的成都武汉都没有带动省内城市“共同富裕”,更何况自己都还没搞清楚的合肥?中西部省会很难去带动省内其他城市。

有不少合肥网友提到了“阜合产业园”,说是合肥反哺皖北最好的例子。抱歉,这根本不是什么合肥反哺。不过是安徽省内的一个政策,要求一个皖南城市对点支持扶贫一个皖北城市,类似的还有“亳芜产业园”、“宿马产业园”。

另外看到有人说合肥把维信诺的项目一部分放在了六安,带动了六安的发展。然而事实情况是维信诺的项目是六安舒城自己招商的项目,自己吃不下把一部分放在了合肥。

很明显,合肥发展起来,安徽只会照样穷。这个骗局就和所谓的“先富带动后富”一样。


伪观点3:九十年代安徽开发皖江没搞起来,后来集中发展合肥发展起来了,所以发展皖江不如发展合肥。沿江地区耽误安徽发展几十年。

这是相关讨论中最荒谬的一个观点。但凡有点自主思考能力的人都不会相信这样荒谬的话。

中国在零几年才加入世贸组织,从这之后中国各个城市才快速发展的。在此之前有哪个城市发展很快吗?就算是北上广,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发展的速度也很一般。

九十年代上海开发浦东,安徽说要学习上海来开发皖江,然而那个时候穷到揭不开锅的安徽能给皖江什么资源?也就自己开个会定个发展策略,喊几个口号,然后真正到投资的时候安徽什么也给不了。结果到头来一群人在那里说开发皖江策略失败还耽误了安徽几十年的发展。

而且很明显,合肥网民的说法自相矛盾:

首先说“安徽九十年代把资源全都给了芜湖结果没发展起来,耽误合肥的发展”。
接着又说“芜湖九十年代从安徽倒数发展成为全省第二”。

这两个观点不是正好自相矛盾吗。显然从“芜湖九十年代从安徽倒数发展成为全省第二”这一句就已经默认芜湖发展起来了。

转载一张网图,表明芜湖不仅发展起来了,还是过去三十年间全国排名上升最快的城市。

除资源依赖型城市外,芜湖是近三十年间全国排名上升最快的城市

关于有人说芜湖九十年代以前省内倒数的问题。其实芜湖、安庆、蚌埠这些城市在建国前一直都是安徽省内排名靠前的城市,结果到了建国后全都变为省内倒数。合肥却变成省内前几,原因不是很明显吗。建国后省会的变迁,以及发展策略由沿江地区调整为皖中地区。

建国之前,芜湖不论GDP还是人口数量都是安徽领头羊(GDP查不到了,人口找到一张图)。下图所示,芜湖有15万人,合肥为7万人。

1949年数据,芜湖为约18万人口,合肥约7万。图表中数据显示,1952年合肥被定为省会之后,人口迅速增加,到1957年合肥人口超过芜湖。GDP数据查不到,但从下表的人口数据已经足以反映一个问题:芜湖并不是九十年代前安徽倒数,只是建国后省会迁移以及安徽发展策略调整导致的。这并不是芜湖的问题,如果现在撤销合肥的省会,那合肥衰落同样是必然。

合肥又不是建国时就有800万人口,建国时郑州还只是一个县,石家庄更只是一个村庄,现在郑州有1000万人口,石家庄有1100万人口,这么多人口从哪里来的?仅仅是因为建国后省会的设立,让这些城市聚集了省内各个城市的人口。



更有甚者大放厥词称奇瑞是安徽省选址错误应该放在合肥。通过网上搜索资料表明,奇瑞从一开始就是芜湖政府一手带大,你可以说安徽政府有支持,但没有芜湖政府的一系列考察以及投资,根本就不会有奇瑞。

芜湖之前以纺织业等轻工业为主,改革开放后逐渐倒闭。在1991年,芜湖遭遇洪灾,损失惨重,经济进一步落后,当时芜湖的GDP在安徽省仅排在第10名左右。市政府为了改变当地落后现状,一直寻找新的支柱型产业。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汽车工业口号,并初步设想在市郊建设汽车工业园。而当时芜湖基本没有汽车工业的基础。芜湖政府先与河南洛阳兵工厂合作,成立安徽通宝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后有三九集团造车计划,但都没有成功。
九十年代初,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市委、市政府乘此东风,明确提出建设汽车城的目标,将汽车及其零部件作为三大支柱之一下大力气培育和发展。
奇瑞的建设,前后经历了芜湖市四任领导班子,他们自始至终向着一个目标迈进,那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砸锅卖铁也要建奇瑞。

从以上资料似乎还有几个意外收获:1991年芜湖经济进一步落后的原因是洪灾。九十年代安徽提出开发皖江,但建设奇瑞是芜湖政府自己提出的。

从奇瑞的简要历史来看,似乎很像网上合肥网民介绍京东方时的内容,说京东方是合肥砸锅卖铁换来的,不是安徽政府施舍来的。可是奇瑞不也是这样吗,怎么到了奇瑞的时候就成了安徽施舍的了?双标不带这么玩的。

九十年代安徽第一座长江大桥,当时芜湖极力争取,省里不同意,非要建在铜陵。这真的是“集全省之力”吗?


从网上一系列的资料表明,九十年代安徽既没有“集全省之力发展皖江”,也没有完全忽略合肥。

1.安徽第一个国家级经开区在芜湖,但安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在合肥。

安徽第一个国家级经开区1991年在芜湖成立没错,但2年后的1993年就在合肥成立了国家级经开区。同年的1991年合肥建立的是国家级高新区,而芜湖的国家级高新区却比合肥晚了二十年。

2.安徽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座立交桥在合肥

从百度百科里的介绍来看,安徽当时高标准建设合肥的决心很明显

3.铁路建设

合肥在建国后新建了两条铁路:合九铁路、宁西铁路,而且都是在九十年代建设的,而芜湖一条新铁路也没建。



另外前些年安徽有一个政策叫做“皖江城市带”。

一些网民在说“开发皖江”时经常和“皖江城市带”政策搞混淆,从这一点来看有些人明显是不明就里、人云亦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政策,时期也不一样。开发皖江是九十年代,皖江城市带是近些年的事情。

皖江城市带政策,全称: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被一些人称为安徽发展沿江、不发展合肥的又一个证据。请问你们真的有认真去看过这个政策吗?

皖江城市带涵盖的城市,包含合肥及皖中地区

这个政策是皖南、皖中均涵盖在内,不是单单支持哪一个城市,而是大范围的政策。

前面的“开发皖江”政府没有能力投入过多,后面的皖江城市带承接的不过是一些东部的落后产能。首先想要说的是,二者都对沿江地区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提升作用,而不是什么“没发展起来”。但二者的提升作用都极其有限,前者是因为安徽政府没有能力去真正投入,后者仅仅承接的是“落后产能”。

以“九十年代开发皖江”“皖江城市带”这两点就妄下结论直接指出皖江不适合发展、合肥更适合发展,未免太过牵强。

还有人说之前发展芜湖结果人民全都跑到了江浙沪,很显然仅仅是因为芜湖不是省会,如果合肥不是省会,那再怎么发展合肥,安徽人照样往外跑。与选哪个城市无关,重要的是省会在哪里。

安徽对沿江地区的态度属于典型的“欲拒还迎”,表面上说重视你,实际给政策时总是含含糊糊、似给非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芜湖发展,安庆、马鞍山、池州、宣城也同样受到压制,导致长期沿江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引资规模小,没有真正发挥沿江城市的经济潜力。甚至有的沿江城市增长率低于皖北城市。


伪观点4.合肥的米字形高铁确立了合肥安徽中心的地位,并且可以吸干马鞍山芜湖滁州。

首先,文章开头的那张图已经指出,中国主干铁路只有“四纵四横”,国家虽然提出了“八纵八横”,但国家从未说过这全都是主干铁路,只不过是新增了一些通道,但主干通道永远都是原来的“四纵四横”。

所谓的“米字型高铁”似乎最开始是郑州带的头,结果后来全国有10个左右的城市提出要建设米字型高铁。其实所谓的米字型,只有两条主干铁路价值最大,其他的都只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双主干铁路的交叉再去建设米字型,价值意义并不大。过境安徽的高铁只有一条沿江高铁是主干铁路,其他都不是,无法形成双主干铁路交叉。双主干铁路交叉这种东西是强求不来的,只能看先天的地理位置。

其实在百度贴吧火车吧等地方,很多人都发表了合肥米字高铁的作用有限的观点,因为这不过是一个“人造支线枢纽”。很多方向的铁路明显可以和现有铁路走向共线。


这里就简要说明一下合肥的米字形高铁情况吧:

1.南北纵向:京福高铁(合福高铁),其实就是京沪高铁的一条支线。合福高铁客流非常差,在火车吧常常被拿来讨论,开通以来每次调图班次越调越少。

2.东西横向:沿江高铁。唯一一个主干铁路,在前文已经论证其实应该走沿江,当然了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用。

3.斜向:商合杭高铁。这条线路没有问题,普铁时期就有这条线路。不过从最近开通的情况来看客流似乎不是很好,并没有达到预期。

4.斜向:京九高铁、合新高铁。京九高铁不是干线,普铁时期的京九铁路属于货运为主,客运为辅,或者说是一条扶贫铁路。在普铁中,北京到九龙的火车没有一辆走京九铁路的,全部走京广铁路。未来的京九高铁估计也一样,大部分还是会走京广高铁,而京九高铁应该只会开一两条意思一下。

至于合新高铁,不想多说。火车吧也讨论了很多,很多都觉得建设意义不大。合肥至新沂,全线都是县城,竟然还是350级别的。从地图上看这条铁路完全可以从蚌埠直接引出,共用合蚌客专,可以节省不少建设资金。

说到米字型高铁,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合肥在普铁时期就差不多建成了所谓的米字型。(备注:合宁铁路、合武铁路有些特殊,因为这两条铁路的建设时期正好赶上中国普铁建设的最后阶段和250km/h客运专线建设的前期阶段,因此这两条铁路直接修成了时速250的客运货运共用线路,既不是普通的普速铁路,也不是普通的客专)

合肥普铁时期已建成的普速铁路

图中是合肥普铁时期的铁路,已经近似米字型,比现在的高铁米字型少了合福高铁和合新高铁这两条运椅子线路。

至于吸干马鞍山芜湖滁州的资源,则完全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滁州马鞍山芜湖为什么跟南京走得近?仅仅因为距离近,跟高铁关系不大。南京至苏州的高铁早就通了,为什么苏州还是跟着上海?石家庄至保定的高铁早就通了,为什么保定还是流向北京?都是一个道理,仅仅是距离近的原因。

从近期商合杭高铁开通的情况来看,合芜之间的客流并不理想,与疫情也没有关系。贴吧讨论的图,同样是疫情期间,宁安高铁芜宁段客流仍然一票难求,合杭高铁芜合段客流冷清。

宁安高铁芜宁段全部售罄
合杭高铁芜合段来回均有大量剩余

这同样印证了上文观点:高铁的作用不应被夸大,城市之间的交流取决于距离的远近。

但安徽方面在高铁上的小动作非常多,只举一个例子,宁安高铁与合福高铁、巢马城际之间的联络线刻意不修,很明显是在刻意阻碍安徽城市与南京的交流,可安徽政府就是不明白一个道理,城市之间的交流取决于距离的远近,这样的小动作并不会阻碍城市的流动方向,只会让区域交通网络变得效率低下。

(全文完)

文章过长,最后概括一下全文核心观点:

一、安徽没有存在感的两大原因:

1.本省不是节点省份,没有形成两大发展轴的交汇。

2.国家定位模糊,在地理区划、经济区划中分别属于不同的区域,导致安徽自身难以定位。

二、安徽省的根本问题在于省界区划的不合理,需要调整省界划分才能有所改观。

三、在安徽不更改省界区划之前,很难有本质上的大发展。安徽政府以及网民寄希望于合肥不会有结果。不应该只看到短期成果,应该分析长远发展。

最后再次声明(写给阅读能力差的以及杠精):
1.本文从未说过“让安徽把省会搬到沿江城市”这种言论。因为安徽的根本问题在于省界区划,而不是省会的选择。
2.本文从未说过“安徽的一切问题都是合肥造成的”这种言论。


user avatar   yang-xiao-yi-32-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看待?这种话他要是敢当着我的面说,我就敢当面打爆他的狗头。


user avatar   dong-shan-dong-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如对学业啦 导师啦 入党啦 兼职实习啦等等等 。有什么你走过的弯路 吃过的教训,可否分享?


  

相关话题

  下周的中美贸易谈判,会不会成为中国的广场协定? 
  在非赤道两极的地方地球自转很快的话人会飘起来么,如果飘起来人的受力又是怎么样的? 
  怎样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拖延症? 
  如何评价索罗斯2016年初宣布做空人民币? 
  如果将渤海从辽宁到山东封住,它能变成淡水湖吗? 
  中国2018的经济何去何从? 
  如何不吹牛地形容北京有多大? 
  假设新冠疫苗开始生产,月产能从 20W、500W 涨到 6000W,应该怎么下发疫苗最合理? 
  如何看待安徽芜湖景区男厕被女性挤满的现象? 
  从经济学的角度,囤积货物到底有没有错? 

前一个讨论
对弟子规有什么看法?
下一个讨论
有没有一瞬间,突然想放弃留学?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