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吃米其林是一种有钱,土豪,炫富,装B的体现。然而,真正的极品米其林,眼睛不是向上看的,即便你没有钱,只要怀着一颗虔诚的吃货的心还有满满的尊重,也一定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惊喜,真正具有人文关怀的餐厅和大厨是不会按照常理出牌的。
半个月前,朋友从加拿大来,为了让他们更好体验欧洲的文化,我预订了西班牙第一,世界第八的米其林餐厅——圣·塞巴斯蒂安ARZAK。
圣塞巴斯蒂安位于西班牙北部,比斯开湾,靠近法国,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也相对西班牙其它省区更为富裕。每年9月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就在这里举办。很多明星会来这里出席影展,走红毯,领奖,社交,购物。
ARZAK餐厅,历经了两代人的建设,爸爸Juan María Arzak Arratibel,现在是女儿Elena Arzak,他们都是米其林三星厨师,世界顶级厨师。
Juan Maria Arzak出生于1942年,小时候,他的母亲很善于烹饪,而母亲教育他要热爱厨艺,热爱生活。
在Arzak 9岁那年,也就是1951年,他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倾尽全力把他送到Colegio Alfonso XII de San Lorenzo de El Escorial学习。送走孩子以后,母亲在家门前自杀。在那个年代,西班牙还处在高压,动荡的环境中,妇女非常没有地位。
失去了双亲的Juan Maria Arzak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开始在全世界流浪, 当他体验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开阔了眼界以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巴斯克地区,开始了职业生涯。1966年,Juan Maria Arzak于祖父的餐厅里工作。
Paul Bocuse,自WIKIPEDIA, 侵删
由于勤奋工作,从70年代开始,就获得了各种奖项,1976年,他在一个交流活动上邂逅了法国名厨,新潮烹调的创始人保罗·博古斯(Paul Bocuse),这算是除了母亲之外的第二次启蒙,在人们习惯了民族主义,冷战思维,二元对立的七八十年代,新潮烹调主张的是开放与包容,在厨艺上的体现是不去强调传统的刻板印象,不去强调法国菜、西班牙菜、地方菜......而是包容并举,海纳百川,让一道美食,一个地区,一种传统走向世界。1989年,作为新派美食运动的改革者,Juan Maria Arzak被授予米其林指南三星大厨的最高荣誉。
今天担任主厨的是Juan Maria Arzak的女儿,Elena Arzak,出生于1969年,作为一个有灵气和才华的女子,带领着更加专业的团队,继承了父亲的家业。Elena喜欢四处云游,体验,吸收灵感,这一部分创作是灵动的。同时,在新时期ARZAK餐厅也建立了自己的味觉实验室,以精确控制口味,这一部分把控是固定的。当灵动的和固定的双关结合,便成就了一家可以向大众稳定提供高品质美食和创意的新潮餐厅。
四月初,我从马德里打电话到餐厅预订,结果前台告诉我需要网上预订,于是我在网上预订,填写了个人信息,卡号,预订信息。一两个小时候得到回复——
回复的意思就是4-6天内确定有没有座位。
又等待了2天,得到的回复是,27号这天的晚宴可能没有位置了。
于是我只有准备转订其他餐厅。
然而,我一个三个月前去吃过的兄长看到我朋友圈上的抱怨后告诉我,这个餐厅,不是你有钱就能订,当然也不是说没位就没位的。让我要有虔诚的心。
于是晚上回家我写信给餐厅,说明了一下情况——
第一,我的朋友从加拿大过来,我为他们定的行程最后一站就是这里,我们想感受西班牙乃至世界最好的餐厅。
第二,我写过很多关于这个国家、城市、餐厅、美食的文章,其中提到过这里的食物和美食文化。我把链接和杂志照片发了过去。
第三,我希望拜访这个主厨。
过了两三天,工作人员给我回复说,Elena旅行结束,亲自看了我们的邮件,愿意专门安排了时间接待我们并且给我们提供一餐。
这个时候,预订的价位是210欧元含税,一个人,我们四个人,至少就是840欧。而如果当天退订,还是要缴纳这么多钱,如果要退订,需要三天前就取消订单。
840就840吧,一辈子难得疯狂一次。
去之前,决定送给Elena一个礼物。
选来选去,决定亲手做一个中国剪纸,再把我的小说送给她。
忙了大概一周,做好了剪纸——
最开始就想随便做一个生肖鸡的剪纸,因为Elena 1969年生,属鸡。所以就做了上面这个。
后来又逐步调整,加上了一堆符号和寓意,包括——
代表三星的米其林星
餐厅自己的标牌字母
福和寿,寿是给餐厅第二代主厨Juan Marí先生的,而福给这个家族。
皇冠,代表最佳厨艺
贝壳,代表圣塞
鸡冠花,代表冠上加冠
心,代表喜爱
最后又经过了几层处理,大概做了个一米见方的剪纸。
26号这天,跑了半个西班牙,背着剪纸,我们到达了圣塞,住在了以前国王常住的酒店——
酒店建在山顶上,俯瞰着圣塞的贝壳湾,有一百多年历史。
这里有极好的视野——
很多人会说,你不是没钱么,怎么住豪宅?那是因为我们一直在网上刷信息,正好27号这天酒店搞活动,提供了两间打折三人套房,一间单人大概60欧一晚。不到500一个晚上,相当于超四星的标准,虽然比Hostal贵一倍,但我觉得体验一下是值得的。
我第一次攀登依戈多山是在几年前,是和另外两对对情侣以及在马德里相依为命的好伙伴一道。作为一个摄影发烧友,天然地喜欢登高望远,在我看来贝壳湾西部这个伸入海中的山丘以及半山腰的灯塔是可供拍摄全城的独一无二的制高点。
鼓节过后第二天,大家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爬,而一路的风景也是越来越惊艳,浪涛拍岸,风拂松林......我们到达山顶,路消失于一道木栅栏。栅栏另一端,小院被厚厚的石墙封起来,墙上爬满了藤蔓和青苔,石缝间长出野菊花。小院里,房屋和走廊层层叠叠,依山而建,最中间的绿色小楼上,有人站在窗台前闲适地远眺。院子最下面,一个方形露台向北边延伸,上面有一间平顶屋,两支铁轨从屋底伸出,直指山下,这让我想起了匈牙利布达佩斯城堡山缆车。这里竟然还有比灯塔更好的视野,欲穷千里目,果然还需更上一层楼。 高塔、缆车、悬崖、老屋、藤蔓、青苔......让我想起了德古拉伯 爵、布达佩斯大饭店、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以及无 数逝去的欧洲童话。
信息时代,人生体验因为知识和资讯而拓展,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坐落在制高点的这座神秘建筑是属于美居集团的依戈多山酒店,建成于1912年。这栋看起来拥有绝好地势的古堡酒店的一些打折房价居然不如国内的钟点房,大概还是有很多现代欧洲人离不开夜晚热闹的城市和人群聚集的酒吧,对这远离尘世烟火的安静之地已不太迷恋。 所以我怎能不下手预定。
到达圣·塞巴斯蒂安时已是傍晚八点过,我们驱车上山,寻找着酒店的入口。右边的悬崖外,一轮红日只有鸡蛋大小,正好骑在地平线上,仿佛就要坠入大西洋。路边弯道口的缓冲区,两个西班牙小伙站在自己的西雅特小轿车旁边,引擎盖上铺着啤酒和薯条,他们惬意地吹着海风。于是我们也泊车熄火,摇下窗来。
水泥护栏外,是大片的松林和刀砍斧削的悬崖,海浪拍击着岩石,发出轰隆巨响。四月末的欧洲多有云雾,铅灰色的云团把天压得很低,就在这深沉肃穆的画布上,即将消失在水天一线的落日把四周染得一片绯红。远处的海面上,波光粼粼,靠近落日的水域,有无数斑驳的黑影在晃动,那是一艘艘船在聚集。想必那船上也有人和我们一样,沐浴着夕阳温暖的光。
深夜,酒店异常安静,只有海涛,夜风摇动林涛和发电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像沉睡的大山在打鼾。我踩着厚重的地毯悄悄下楼,来到大堂,向值夜经理打听这里的历史。这个热情和蔼,衣冠楚楚的值班经理叫奥斯卡,一撇小胡子让我想起了《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古斯塔夫先生。尽管已是午夜,他却依然精神抖擞地带我参观各种设施。
推开大堂吧台旁的玻璃门,我们步入巨大落地窗外的露台,右侧是贝壳湾,一大片橘黄色的灯火让沉睡的城市倍显安详。左侧远处的海面上,日落时分聚集的小船此时已经变成了一片白色的灯火,一闪一闪,宛若深邃宇宙中的星河,让我分不清楚哪里是海面,哪里是夜空。奥斯卡指着远处的灯光告诉我:
“现在是捕鱼季,渔夫们正在努力工作,明天天一亮,说不定我们就能吃到新鲜的海味!”
走出前门,奥斯卡指着拱廊后的院子对我说:
“那边是个古老的游乐场,里面有上个世纪的旋转木马,过山车和鬼屋,当西班牙、摩洛哥的王室成员还在孩提时期,便经常来光顾,如今,在夏天它会向民众开放。”
我看得到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骄傲和热情,而我也爱上了这方山水古居。
住下后,我们接到了餐厅的电话,最后一次确认时间。
到这个时候,大家是又喜又忧的,喜的是那么难得终于订上了,忧的是,花那么多钱吃米其林究竟是否值得。
中午,我们如约到达餐厅。或许是春季的连绵细雨浸湿了墙砖,让我感觉这个方方正正的四层小楼的外观十分低调。西装革履的门童将我们带进接待大厅,一个优雅的女博士察看了预定号,从门口一直将我们迎到厨房附近的餐桌前。
周围全是外国人,其中不乏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虽然已是 体态伛偻,满头银丝,但打扮十分得体——手工针织的外套上没有任何奢侈品牌的标签,却剪裁得体,用料扎实;项链上的大颗珍珠洁白发亮。他们吃饭的时候动作缓慢,说话轻声,对侍者更是彬彬有礼,一看就是从小就习惯了钟鸣鼎食,殷实生活的大家闺秀。
最先来到桌前向我们打招呼的侍者是一个满头银发的大妈,让我想起了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穿普拉塔的女王》里饰演的女总编米兰达。“米兰达”说着熟练的英语和西班牙语,拿着笔记本,麻利地询问我们的喜好和禁忌,并点头速记。由于太有气场,让我想起了小学班主任, 顿时有点哆嗦......
接下来,一个长得像安妮·海瑟薇,但是更加瘦削,身材高挑,梳着金色辫子的服务生上前为我们倒水。纤纤玉手抱着透明玻璃杯,宛若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理石雕塑。
正常主厨推荐菜单是210欧一个人。
点菜菜单每道菜大概50-70,按照前菜,主菜,餐后甜点一轮吃下来也要两三百欧。
这个时候酒保过来推荐酒,餐厅有进口酒,西班牙本地产酒,红,白葡萄酒和了,卡瓦,香槟,白兰地等,红酒价位一般在50-100欧一瓶,贵的900欧。
酒保是个快乐的中年大叔,一脸微笑,毛巾搭在左臂,右手托着镀银冰桶。酒单上罗列着几十种进口酒,西班牙本地产红、白葡萄酒和卡瓦,以及品牌香槟,白兰地等。并不懂酒的我们让大叔推荐一款偏甜的白葡萄酒,他没有趁机宰客,而是推荐了一瓶价格亲民,产于巴利亚多利德何塞·巴里恩德酒庄的白葡萄酒。
这座酒庄的近两代酿酒师都是女性,这样的母女继承极为少见,她们选用长相思和弗德乔两种白葡萄,创新酿造技艺,用低溫浸皮两至三周,再采用天然酵母發酵,最后获得色泽如水晶,富含浓郁花果香的佳酿。酿造出受人喜爱的葡萄酒的成就更令人刮目相看,这个行业里巾帼不让须眉的案例就此传为佳话。
这款酒在市面上大概9-12欧,在餐厅卖三十多欧,翻三倍,这包括服务费。
最后我们都点了正常菜单。依次吃了下面这些——
首先是头盘。
1. “Maseca” corn马赛卡玉米, 菜单上前菜第五道菜,但是是第一个上上来的,下图中左上角。
2. Citrus and mussel sphere 柑橘和贻贝球,菜单上前菜第一道菜,第二个上上来的,下图中右下角。
玉米原产于美洲,滋养了古老的拉美文明,也随着大海航时代传遍全球。
生活在尤卡坦半岛的玛雅人在活人献祭时,会先喂食牺牲用龙舌兰酒和牵牛花、乌羽玉、曼陀罗、裸盖菇等其它草药调配的黑曜岩刀水,或者在他们脸上喷洒万寿菊粉末制成的亚赫特利,这会使人变得兴奋和迷幻,然后大胆走上祭坛。祭品被固定在石床上,在极其兴奋的状态下被大祭司用黑耀石制成的利刃剖开胸膛,挖出心脏,献祭太阳神。献祭过后,血液沿着血槽流淌,尸体被抬起,顺着扶梯抛下金字塔,供参与祭奠的玛雅人分食。这时,祭品的大腿被切成薄片,裹上玉米粒,是为意义非凡的美味。玛雅文明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六百年,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也就是说,这拉美版刺身可能比日料生魚片早了很多年。还有一种祭品会被当街割喉,作为溅血的玉米之花献给水神和雨神。据说玛雅人并不畏惧死亡,参与献祭的人也可能成为祭品,有人甚至将此视为一种荣耀。
玛雅人农业种植采用的是刀耕火种的技术,也就是放火烧山,让林木的灰烬滋养土地,再在余烬之上播种玉米。在河流稀少的尤卡坦半岛,这样浪费的种植方式对环境的损耗极大,当几轮耕种之后,土壤的肥力耗尽,粮食减产,无法再支撑附近庞大的城邦,据说玛雅文明的逐渐衰落也与此相关。值得庆幸的是,高产的玉米遍布整个拉美,被征服者发现,并传播向全世界,在经过无数优育和改良后,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滋养了无数人种,就这样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今天的“马赛卡”来自于墨西哥,最初是指一种碱法烹制的玉米粉,往这种半成品玉米粉中掺水即可制成面团。人们再将面团压制到合适的厚度,切割,烘烤,制成卷饼、酥饼、脆片等各种美食。“马赛卡”玉米饼也因此和龙舌兰酒、宾堡面包一起成为墨西哥美食的代表。
眼前的这道马赛卡玉米本是菜单上的第五道菜,却被第一个呈现。雪白色长方形浅口碟中,整齐排列着三块长方形玉米饼。如果仔细看,最底部是粗颗粒的咖啡色花生粉,上面是拇指大的鹅肝柱,顶起一片布满孔洞,纤维酥松的金黄色的玉米饼,饼上撒着花瓣。这道菜把我带回了古代的墨西哥,白瓷盘是玛雅城市石灰铺就的地面,玉米堆就像金字塔,上面的花瓣或许是祭祀,或许是牺牲。
头盘的餐具是长长的银叉和勺子,合成一对拿起来却是一双筷子,我将小勺伸进盘中,抵在鹅肝柱底部,在用叉子将其推倒,就这样把整块食物夹起来送到口中。
味道和口感:
在南欧国家一直就有脆饼干抹鹅肝酱的习惯,当脆饼干变成了纤维状的玉米饼以后,这道菜入口硬度减弱了很多,只要轻轻用上颚和舌头一压,就碎裂开来,非常化渣,玉米饼本身是有香味的,和花生粉混合之后,是小孩子熟悉的花生糖,玉米胡的甜香味。作为头盘小菜,仿佛唤醒了我们每个人童年的记忆。
第二道开胃菜是柑橘贻贝球,排在前菜之首,但几乎和“马赛卡”玉米同时上桌。一个逗号形状的黑色圆盘里,盛放着四个外形酷似小丸子,结构很像灌汤包的圆球,薄薄的皮囊呈咖啡色,顶着贝壳形状的紫色的花瓣。
味道和口感:
侍者凑到耳边,轻轻嘱咐我们要一口吃掉。害怕夹破皮囊,于是我们用手指将它拈起来,放到舌尖。这皮囊很有韧性,当上颚和舌背将其夹爆的时候,我想起了《食神》里人们吃撒尿牛丸的场景。只感觉到整个球在口腔里爆开,酱汁喷薄而出,此时此刻,一股淡淡的陈皮的清香回甜味和胎贝的咸鲜味迅速扩散开来。
这酱汁有点像可乐饼里面的白色填充物。浓郁粘稠,只不过一般可乐饼的内瓤是用火腿和奶酪制成的,而柑橘贻贝球里面是自制酱汁包裹着柑橘皮和贻贝肉。柑橘皮的处理方式有点像陈皮,胎贝的处理方式有点像肉末,那些小颗粒应该就是了。又感上,胎贝肉富有弹性,陈皮松软粘牙,由于颗粒很小,所以只在齿间留下轻微的痕迹和淡淡的芳香,就随着酱汁的流动涂抹在整个又腔,最后消逝。
3. Marinated anchovy and strawberry 腌凤尾鱼和草莓(左上角),前菜菜单第二个,但是第三个上上来。
凤尾鱼是巴斯克人热爱的海鲜,而草莓是西班牙春季常见蔬果。无论是马德里的塔帕斯还是圣·塞巴斯蒂安宾丘中都有凤尾鱼。一小片带着银色鱼皮,露出鲜嫩白肉的鱼片经过橄榄油的腌渍,被卷曲起来,牙签从正中穿过,将其钉在面包片底座上。唯一的不同在于,阿尔扎克将面包底座变成了对半切开的草莓。
味道和口感:
本地物产结合宾丘造型,外加白瓷盘, 仿佛就是城市酒吧里的家常宾丘,口味上,主打咸、酸和鲜咸,消除了前两道菜的甜腻,带来了全新的味觉体验,而草莓的微酸也彻底打开了味觉,促进唾液分泌,令人食欲大增。
4. Urban seafood “talo”,城市海鲜 “talo” ,前菜菜单第三个,第四个上上来。
“塔罗”是一种巴斯克特色美食,很像中美洲的传统玉米饼。我觉得做法上它更像是鸡蛋灌饼。制作时,厨师将玉米粉与水混合,再加入少许盐搅拌,然后将面酱涂在温热的金属板上,烘烤成煎饼状。有时候厨师用铁铲将其刮起时圆饼会自然卷边,它的造型便很像一只距骨。人们习惯在“距骨”的中心放上沾满酱汁的腊肠。在阿尔扎克的这道菜中,一片咖啡色的干树叶代替了塔罗玉米饼,里面并排盛放着四个外形酷似橄榄,又像海虹,或是甜枣,而颜色发黑的颗粒,中间撒着金黄色的油炸碎末。像一排热狗。
味道和口感:
由于吃这道菜的时候我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所以没品出来食材,只是感觉到黑色那部分很有嚼劲,还有一点点粘牙,一口咬下去,混合了酥脆而富有韧性的内瓤,就碰撞出了非常奇特的口感。这道菜分量很小,所以这种黏脆很快就消失了,动员了唇齿和舌头,让人迫切期待下一种体验。
4. Fortunate fish, yolk and peas 幸运鱼,蛋黄和豌豆粉
我没有见过幸运鱼的本尊,只知道它可能指一部电影。卢克·朵兰2009年曾导演过一部澳大利亚电影Miracle Fish(奇迹鱼),获得过AACTA Award for Best Short Fiction Film, 澳洲电影学院奖最佳短片剧本 两个荣誉
小男孩乔只有八岁,却有些沉默内向,少年老成,和同班同学格格不入。在他过生日这一天,妈妈开车送他去学校,却迟到了,不靠谱的妈妈抽着烟安慰他说,午餐盒里有礼物。
课堂上,乔总是被欺负,经历了难熬的一上午,课间,他独自在学校的角落打开餐盒,果然发现了一个中国生产的廉价小玩具,是一张扁平而富有弹性的红色塑料片,形状是一只鳟鱼。说明书上介绍,这是一只“算命鱼”,可以预言未来。当你把鱼放到手心里,如果它形变是摇头的样子,代表嫉妒,当它摆尾,代表冷漠,当它摇头摆尾,代表热恋,当它边缘卷曲,代表反复无常,当它一动不动,代表死亡,当他完全卷起来,代表富有同情心。乔手心的算命鱼完全卷起来,小伙伴们好奇地询问这是什么意思,于是他拿出说明书如实介绍,却遭到了嘲笑,小伙伴们骂他是骗子。乔没有争辩,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的他没有再回到班上,而是独自去了校医室,而校医忙着煲电话粥,对他置之不理,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他的到来,于是乔推开病房门,独自睡下。
当他醒来时,已经快到下午一点。她走出病房,发现学校里空无一人,教室里书包满地,课桌上还有摊开的课本,可是同学和老师都不见踪影,地上有一本书,封面上画着外星飞碟,标题是“带走——外星人绑架的惊险故事。” 这似乎在暗示着什么。乔穿过黑暗而凌乱的走廊,这里一片狼藉,桌椅满地,全校的师生仿佛真的被带走了。
乔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涂鸦,吃零食,玩滑板,翻弄办公室里的抽屉,当他路过厨房,发现水龙头被打开,流水哗哗作响,于是本能地将其关上。当他走出厨房,带上房门,并没有注意到门背后有一个带血的手掌印。
独自坐在楼梯上吃零食的乔百无聊赖,突然听到楼上有电话铃响,于是循声来到一间教室,他从讲桌的抽屉里拿出正在响的手机,接起电话,一个陌生的男人焦急地询问他的名字以及学校里的情况,并叮嘱他迅速藏起来,然而为时已晚,当乔转过身,发现一个穿着背心,手持步枪的男人骂骂咧咧,穿过走廊,走进房间。他身上带着血渍,汗水浸透了背心,胸口有一块巨大的血斑,乔关心他是否受伤,而他滔滔不绝地抱怨:
“人生本应沿着你预料的方式前进的,然而未来其实难以预料和控制,就像你不能让65美分变成亿美元。”
乔告诉他: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有一样礼物可以预知未来。”
男子很好奇,于是乔把算命鱼放到他手心里,鱼一动不动,没有发生任何形变。男人询问他这意味着什么。乔连忙拿出说明书,念到:死亡。
男人瞪大了双眼,一个红外线光斑出现在他胸口,然后移到眉间,一声枪响过后,男子倒地。解救人质的特警冲进房间,小心检查状况,而男子的手边,是那只一动不动的“算命鱼”。
作为欧洲电影文化名城,美食和电影就这样结合了起来,而埃琳娜选择了这样一部富含后现代哲思的悬疑片为她的菜品命名,也足见其新锐的文化品味。
眼前这道菜,由一只黑色透明的长方形盘子盛放,盘子整体呈波浪形,极富动感,边缘卷曲,仿佛算命鱼塑料片,即代表代表热恋的摇头摆尾的,又好像是代表反复无常的边缘卷曲。
味道和口感:
盘中有两块鱼皮烤制的乳白色薄片,很像越南虾饼,但是更加有韧性,上面撒满了花瓣状的烤蛋黄屑,像是将蛋黄浆液涂在锅上烤成薄薄的皮,再一点点刮下来,口感如菊花花瓣,味道温和,一些豌豆粉点缀在周围,提色提味。这道菜的咸鲜让前面的甜味彻底消失,令我们非常期待主菜的进入。命运好像也是如此,反复无常,需要你带着热情去期待,不要自作主张,保持一颗童心去笃信它对未来的安排。
接下来是海鲜。
1. Oysters pinned to the grill 烤生蚝
这道菜的做法是将生蚝放置于碳上烘烤,用自制天然果汁收汁,生蚝内加入发酵大蒜,洋葱,香草和可可调味。口感上,和蒜蓉生蚝很像,只不过没有用生蒜蓉,而是发酵过的蒜蓉,另外由于是用果汁煮过,所以尾味是偏酸的。
味道和口感:
这道菜刚刚上来的时候是大夹子夹住的,盘子也很烫。蒜香味是刚开始的口感,但是末端的果酸味突然加强,酸味冲击过来以后和蒜味甚至摩擦出一点点苦味,这是所有温和的菜里面最味独特刺激的一种口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Lobster with bees pollen 龙虾与蜂花粉
海鲜第二道为龙虾与蜂花粉。蜂蜜采蜜时带回的花粉团在蜂巢里发酵,会形成蜂花粉,其中至少包含三种物质——花粉,发酵过的花粉,以及蜂蜜,富含蛋白质、糖类以及多种真菌,还有微量矿物质与维生素维生素,大补。
侍者先在桌上铺起一个白色的电子显示屏,上面播放着海浪视频,然后再将完全透明的方形盘子放在它上面。鲜嫩的龙虾在正中,周围是花粉,花蜜和发酵花粉。
味道和口感:
这道菜我没吃到.....是给我们一行中的准妈妈吃的。
3. Fish of the day with “Patxaran” and purple cor 帕恰冉酒酿当日海鲜配紫玉米酱
海鲜第三道为帕恰冉酒酿当日海鲜配紫玉米酱,不知道是不是记忆发生了偏差,我依稀记得它不属于海鲜,而是加入了头盘的队伍,在一开始就被端上桌了。
一个造型独特的盘子,中间呈椭圆形凸起,边缘曲折,带着铅灰色的斑纹。它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是一只水母状的张牙舞爪的小怪兽。盘子中间,一团撒满了紫玉米粉的白色的酱汁上对称地放着两块葱段, 好像幽冥深海中闪亮的眼睛,“眼睛”下面是六块獠牙状的鱼片。上面还撒着黑色颗粒,既像芝麻,又好似蓖麻籽。
味道和口感:
“牙齿”其实是配帕查冉酒腌制的鱼片,被切得小而薄。因为这种新鲜海鱼自带鲜腥味而且还比较咸,所以做法上是用帕查冉酒腌制去掉鱼腥,中和海咸。
帕恰冉酒是一款产于西班牙北部,如纳瓦拉、巴斯克、里奥哈, 浓度在25-30度左右的烈酒,对于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来说,吃到家门前新鲜的海鱼,喝到家乡的酒, 仿佛立刻就能辨识到家的味道。鱼肉入口,我想起了昨晚在酒店露台 看到的那些在深邃夜空下的海面上闪亮的渔船,突然恍然大悟,再次将盘子挪到眼前——
夜幕笼罩的海面上,波涛汹涌,六艘尖头渔船在月光下泛着银色的光芒,他们向海中洒下白色巨网,并且在网上支起灯火,吸引鱼群, 终于,鱼群进入了包围圈,跳出海面,鲔鱼的脊背泛着蓝黑色的光芒,落满了甲板,丰收的渔人喜笑颜开。
这不就是昨天晚上在酒店露台上看到的那一幕吗?
4. Scarlet prawn with krill 龙虾与磷虾虾饼
盘子最底部是用甜菜做的酱汁,天然的红色,口感是淡淡的甜味,然后上面是焗龙虾肉,顶上是用磷虾制作的虾饼,之所以是绿色,可能和薄荷与柠檬草两种调料的加入有关,然后加入春天的时令蔬菜,就是盘子下方的两片鱼尾状的焗菌菇。
味道和口感:
龙虾很多汁,而虾饼一定要慢慢嚼,因为这个虾饼不是入口即化的,而是越嚼越有嚼劲和韧性,虾饼特有的香味会越来越浓烈。
盘子底部的红色甜菜酱主甜,但是没有蔗糖那么甜,而红色也不是西红柿,草莓等食材的那种鲜红,而是一种偏粉的宝石红。所以刚刚吃下去,会让人去猜测这是哪种食材制成的。ARZAK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取材于日常蔬果禽肉海鲜,不采用化学增味剂和保鲜剂去刺激味蕾,呈现最温和平淡的甜、咸、苦、香、鲜、酸等味道,制作手法上又略微掩藏这个味道和食材的直接关系,你需要慢慢品,再根据介绍,用你的舌头和口感去唤醒自己的味觉,揭开谜底。这个过程如同猜灯谜一样有趣。
盘子底部的酱汁是液态的,上面的焗龙虾肉是固态偏软的,而顶上的麟虾虾饼是脆而有韧性的,三种强度依次过度,无论你从上往下吃还是从下往上吃,都能感觉到咀嚼强度的变化,而味道变化的顺序也是在微甜和咸咸之间过渡。
接下来是蔬菜——
Seasonal vegetables
接下来是蔬菜杂烩,一块像黑曜石般布满了凹凸纹路的盘子上盛放着焗白芦笋、豌豆、西兰花、圆萝卜片,上面天女散花一般洒满了酱汁,还有各种花瓣,让人想起了古代阿兹特克人的荣冠战争。
其实伊比利亚和拉丁每周自古以来就有物资、人口、文化上的大量交流,跨越大洋的各种元素就这样在餐盘上汇集起来。一道最简单的蔬菜也被细致对待,华丽呈现,体现了整体风格的一致性。
味道和口感:
这道菜基本保持了蔬菜本身的香味,比较淡,可以起到调节前面的菜的口味的作用,稍微调节过口味,用餐就要进入高潮。
接下来是鸡蛋:
Egg with corn and tomato candy 鸡蛋玉米番茄糖
禽蛋类的代表是鸡蛋、玉米和番茄蜜饯。这道菜用一个蛋壳状的碗装盛。蛋壳外白内黑,底部躺着一只煎蛋。我想它的制法应该是下面煎,上面蒸,最后出锅的时候再翻扣过来,所以下面部分口感像蒸蛋, 多汁嫩滑,上半部分像是煎蛋,焦香酥脆。
味道和口感:
鸡蛋旁边堆放着烤双孢菇瓣,一些蛋白被制成了泡沫,上面撒着像爆米花一样的脆玉米粒和番茄蜜饯。鸡蛋少盐,所以几乎就是蛋香鲜味,蘑菇充分吸收了盐味,而脆玉米,蛋白泡沫和番茄蜜饯微甜,味道完美过渡。
变化多端的前奏结束,终于迎来了主菜,三道主菜都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富含明显的象征意义。
阿尔扎克不主打西班牙特色、巴斯克特色、欧洲特色,而是极力去表现世界各地的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味,这也正好反映了新浪潮烹饪所倡导的思想文化精髓。
1. Monkfish Cleopatra 艳后鮟鱇
第一道主菜把我们带回古代的埃及,叫做克丽奥佩特拉海鬼鱼。海鬼鱼其实就是鮟鱇,长相恐怖,但肉质细嫩,在欧洲,被誉为“穷人的牡蛎”,其鱼肝鲜美,被称为“海中鹅肝”。
在平底白圆盘右边是用山核桃坚果酱做成的两竖排古埃及象形文字,中间是用鹰嘴豆和南瓜榨汁做成的尼罗河,黄色代表它的泥沙,在河岸两边挂出肥沃的冲击平原。吃之前,侍者拿着银壶和银勺慢慢将“河水”舀入,铺在盘子正中。盘子的左边是烤鮟鱇,切法是滚刀,三角截面被烤得焦黄,象征着金字塔。一块格子状的烤海苔插在其上,不知道是祭神祗时点起的黑烟还是罗马大兵压境时点起的战火。
鹰嘴豆、山核桃都是源自埃及的食材,除了颜色可以构建北非风貌,口味也和当地传统接近。鮟鱇是一种很丑而扁平的深海鱼类,应该不会在尼罗河里生长,但是它和艳后克里奥佩特拉那眼镜蛇头冠倒是十分相似,神秘而富有侵略性的外形带给人充分的幻想空间——美丽的艳后作为一个叱咤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法老,在朝堂上像鮟鱇一样恐怖,在运用权谋诡计时像海鬼一样龌蹉,然而夜晚回到寝宫,剥去厚厚的外皮,是令凯撒和屋大维神魂颠倒的细嫩无比的身躯。
味道和口感:
鱼肉非常鲜嫩,鱼皮Q弹富有韧性,鱼本身没有强烈的调味,只保留了原位,酱汁咸中带有南瓜,鹰嘴豆的味道,鹰嘴豆富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种古老的作物和无花果等,滋养过埃及人民千百年。
2. Sole in the reeds 孑身芦丛
主菜第二道把我们带到了东方古国的江南水乡。有个意境十足的名字,叫做孑身芦丛。
厨师把甘蔗掏空,放入鱼肉,将可可汁灌入其中焖烤,过后劈开甘蔗盛置于白瓷盘的左边,再在甘蔗筒里盛上鲜嫩多汁的带皮鱼块。盘子的右边铺放着几根甘蔗条。侍者将鲜绿的酱汁撒到盘中,稍浓一点的胡萝卜汁和花瓣、干薄荷碎末点缀其间。
这摆盘带有很浓烈的东方气息,令人想到那一句古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味道和口感:
仔仔品味, 鱼肉鲜嫩,鱼皮筋道,而甘蔗微甜多汁。闭上眼,脑海里是梅雨季节的雨打荷塘或是渔翁泛舟的广阔芦荡。
3. Symbolic pigeon 象征之鸽
游历过古埃及和古中国,应该回到了欧洲文明诞生之地——古希腊,恩培多克勒、苏格拉底等先贤向我们走来。主菜第三道叫象征之鸽。
鸽子本带有和平的意思,也是基督教中代表圣灵的符号,当然在流行文化中也代表着自由、和平等,而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探讨着元素,思索着宇宙的构成,代表着人类对自己所生活的宇宙的最初意识。这道菜也很好地表现了这种与一切人类思维创作有关的灵动。
虽然名字翻译过来是鸽,但是无论是体积还是肉质,都不会是鸽子肉,应该是法、西常常食用的小型禽类——鹌鹑。
按经验来说,同样烹饪手法下,鸽子肉的口感有点接近鸡肉,肉质要更柴一点,纤维粗一些,而鹌鹑肉更嫩更富有韧性和弹性,鹌鹑之于飞禽肉,倒是有点像兔子之于走兽,都是以鲜嫩和高蛋白为特色。
肉摆在盘子正中间,应该是鹌鹑的下腹和尾巴部分,肥美无骨,制法应该是焗烤,所以最外面一层已经焦酥,而最里面还锁着粉嫩的汤汁。一刀下去,这个肉汁被锁在肌理纤维之间。鹌鹑的旁边围绕着用蓝土豆烤成的各种线条,分别代表灵感、思想、力量、智慧、返璞归真等五种元素(听译可能有误)。每个线条的底部浇汁,中间有一块豌豆大小的带皮青苹果锥块,晶莹通透,如同翡翠。
味道和口感:
吃之前侍者先为鹌鹑淋上用橘子、香草和泡防风草调制的深色酱汁,口味近似生抽,而鹌鹑皮脆肉嫩。
最后是餐后甜点
1. Spring frost 融雪之春
一个中间凹陷的卵型石碗里盛放着粉红色的西红柿冰淇淋与淡黄的柠檬冰沙,其间撒着很多花瓣、杏仁,插有一片薄荷。石碗中间的白色斑纹好似银河。
味道和口感:
番茄冰淇淋鲜而不酸,柠檬冰沙酸而不甜,与薄荷的香味混合,仿佛一杯莫吉托,带来了初恋的味道。
2. Square moon 方月
第二道甜品叫做方月,正圆形的白瓷盘带有浅浅的边缘,盘子上洒满了红色和黑色两种焦糖颗粒,还有一些橙色花瓣,如同彗星划过夜空,被天文望远镜捕捉到,而巧克力方块里面包裹着猕猴桃、薄荷制成的酸酱。
吃之前,侍者先往巧克力块上浇热柠檬汁。当金黄色的柠檬汁流满盘子表面,便呈现出一瓣月牙,再慢慢充盈,将整个餐盘变成了近乎丰满的上玄月。那些黑色的,红色的焦糖开始融化,成为月亮表面的瘢痕。最后巧克力本身也慢慢坍塌,仿佛环形山,或是外星人的基地。
方月这个词汇对我来说很陌生,但是通过查阅一些文献,发现它和一些后现代哲学、艺术密切相关,所以这道甜点定有出处,只是我知识面有限,还没覆盖到,只有带着疑问用一生去学习和探索了。
味道和口感:
巧克力比较甜,但是酱汁和里面包裹的内瓤是果酸味,甜酸中和恰到好处。我记得那些焦黑色的小颗粒是酸甜的糖果味道。
3. The Bitruffle 比特流
最后一道甜点呼唤着程序员,叫做比特流。一个巨大的松露糖做的蛋,造型极为粗旷,外面裹满了拉格可可粉,里面是奶油巧克力和碳水化合物填充物。吃之前也要浇汁,当滚烫的汁液淋在巨蛋上面,它会迅速坍塌融化,里面的填充物也四散开去。
我觉得这道菜特别具有现实哲学的意味,不知道是在赞扬如今互联网内容分发的高效率,还是在讽刺虚拟泡沫的破灭。
味道和口感:
比较甜,松露糖的味道很特别。
甜点之后是咖啡。
意大利浓缩咖啡香气浓郁,金色镜面圆盘里装着用咖喱、肉桂、牛油果、巧克力四种口味制成的红、黄、绿、咖啡色的小青蛙和漂浮在水面的木棍与荷叶,而小青蛙也是圣·塞巴斯 蒂安这座城市的吉祥物。
总的来说,ARZAK的环境很现代简约,菜的最大特色就是符合季节,符合当地物产,用非常天然的食材制温和但是可口的菜肴。有句话叫返璞归真,用最天然的东西做食物是最高超的技巧。
有人一直吐槽米其林是否吃得饱,其实事实上从两点开始到五点,吃了三小时,每份菜都很少,但是,前后上了十多道菜,一般还会点两支酒,因为我们要开车所以只喝了一杯白葡萄酒,没有再加红酒,中途还吃了三轮面包,到最后到晚上都是很饱的。
如果要把我们吃的东西量化,每一个人大概吃了——
半根法棒
小半条鱼
三只虾
三分之一只龙虾
两只生蚝
两个鸡蛋
半只鸡腿大的家禽肉
四分之一板巧克力
一碗时令蔬菜
五颗糖
十勺酱汁
半个薄饼
一杯咖啡
五勺红酒
一杯白酒
这些东西整个的量加起来,大约是一份大份的日常午餐,或晚餐,就一顿而言,是完全能吃饱的,对于食量小,或者在节食的人,可能甚至是两顿的量,只是如果放到一个下午来吃,可能吃一点,坐一会儿,到了最后感觉吃下去了并没有什么胀的感觉。然而真正的很多疾病不正是和暴饮暴食相关的么?来这个餐厅里吃饭的大多数人,除了年龄很大的老人,基本上体型都不胖。其实如果我钱多到用不完,时间也闲得花不完,倒是很希望有人天天这样做好了饭,我可以一点一点细嚼慢咽的慢慢吃,慢慢品。然而在快节奏的今天,这必然是不现实的,当然,如果每天吃一顿饭都要一下午,必然很多人也是耗不起的,所以米其林餐厅更重在体验食物的味道和当下的感受,以及营养的均衡,而不是要填饱肚子。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直接买几十袋米扛回家,每天白米饭一锅拌老干妈,吃不饱再灌一桶生水,那么几千块钱吃一年都不是问题。只是这样胃和菊花可能要遭罪。
来之前,有人给我说,在好的米其林吃饭拍照会被视为很土鳖很土鳖的行为。然而我还是拍了,在这里并没有人任何人阻拦我,当然我也没把动静搞得很大而不好好吃饭。如果说不好好吃饭,拍照,玩是对食物的不尊重,那么我给食物拍照留念,哪里又算是不尊重?
其实在点菜和吃菜的时候有无数员工看着我们,时刻关注我们的动作和表情,却又远远站在旁边,不轻易打搅。餐厅看到我们各种吃法不专业,甚至举起了相机,很快就知道我们既不是Old money 也不是专业食评家,不过也没说什么,而是更加详细地给我们介绍每一道菜的做法,食材,特点。
用餐到一半,主厨Elena出来给我们打招呼。她非常亲切,要和每一桌闲聊。
到我们这一桌,我把我们千里迢迢带来的手工礼物拿给了她。
我向她解释了礼物的含义——
小说写的是这个国家的美食还有我的流浪经历。
剪纸是关于所有美好的祝福。
她很开心。但是她也很忙,因为餐厅楼上楼下还有近十台左右的顾客需要照顾。Elena走路一阵小跑。和我们聊了几句就告诉我,只要她稍微空下来要邀请我们去后厨。
下午四点过进入了甜点环节,客人也走的差不多了。这时候Elena过来,带我们到了后厨。
这个时候没想到的是,他的父亲,Juan先生也来了。
Elena很高兴地向他父亲介绍我们的礼物,并且很有耐心的和我们一一合影。令我惊讶的是,她早就记住了我的名字,并且看了我在预订时发给她的文章,还专门找人翻译了内容,了解了大概。那是我去年写给《旅行家》的稿件,里面在讲圣塞美食的时候专门提到了这个家传三代的传奇餐厅。
我回到桌前开始在扉页留言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准备拿大衣取钱包付账,还在讨论,加上酒,大概一千二百多欧,那么该给多少小费,这时候服务员递过来一个东西——
我们看到不是账单,而是一个卡片,背面写着谢谢你的到访。
当我们起身准备付钱的时候,服务员微笑着给我们比了个手势让我们坐下,这时候Elena从后厨出来,站到我旁边,对我说,以后欢迎你常来,然后坐下来很有耐心的给我们每个人签字——
我们问她做菜的灵感从何而来,她说,来源于生活和旅行,比如几天前他去加拿大看到一种黑色的花生觉得很有意思,回来以后立刻将它融入到自己的菜式中。
换个说法,至少这一家的米其林的菜单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根据你去的时节或者厨师的灵感,一切都在演化。
最后,她给我们所有人的签字都不一样,给我的签字是——
Cocina es alguien como tu
——烹饪就像是你这个人一样。
这就仿佛是Juan的妈妈对他的启蒙:amar cocina
出门前,Elena嘱咐我要给员工们一些小费,因前后有十多人为我们服务,但是不要给太多,只是出于礼貌。我感觉她看得出来我并不是土豪,像是在对待一个朋友或者家人一样,给我体面,给他的员工体面。
最后,你猜猜这顿饭花了多少钱?
PS.
令人兴奋的不是中彩票一般享受了一顿华丽午餐,而是西班牙最顶尖的厨师把我们当成了朋友。她甜美的微笑让我更加坚信,文化是可以交流的,不是所有的米其林餐厅都一味巴结土豪与权贵,不是所有的分子料理都充满了钞票的味道,而是在于你有没有一颗真正吃货的虔诚心和礼貌尊重的态度。
用餐过程中,先后有近十名侍者为我们服务,分别负责掺水、斟酒、上菜、解释、打扫、询问,他们远远地站在我们目光不曾聚焦的地方,安静注视着我们的用餐进度,然后恰到好处地走上前来为我们服务。
在一个名流云集的场所,侍者们早就练出了火眼金睛,从穿着打扮还有用餐习惯,他们就能看出我们并不是专业的评论家,甚至不是专业的食客,更不是权贵和土豪,但是埃琳娜作为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大师,看到那张剪纸的时候,立刻明白了我的心,得到了灵感,产生了共鸣。我们之间的互动更像是在以礼会友,而不是吹嘘奉承或买卖交易。
国家越来越强大,其实今天任何明智的国家和略有眼界的西方人都对中国人尊敬有加,或许是因为觊觎其巨大的消费潜力,当我们钱包鼓起来,步子迈开去,在外消费时,如果不端着顾客就是上帝的任性和倔强,顶着极端的自大去掩盖一丝丝自卑,而是多一份相互的尊重以及对相互文化的了解,我想,结果必然是惊喜不断的。
被大师宴请的感觉令人难忘,好的餐厅的精髓大概不在于地段、菜品、还有那么多吹到天上去的风评以及各种为了繁琐而繁琐的程序,而是主厨的灵感、激情、魅力和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埃琳娜就像一个大姐姐,对爱慕美食但是并不懂美食的我这个普通的微尘给予了最大的启蒙和鼓励。
这让我想起了周星驰电影《食神》里的一句话——
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食神, 也可以说人人都是食神,不管大妹小妹叔叔阿姨,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
活在今天,有能力总结过去的人可以被称作学者和大师,而能够准确洞悉眼下,甚至预言未来的人,可以被称作天才。我想周星驰、阿尔扎克先生、埃琳娜就是这样幸运的神选之人,他们经历过割裂的时代和动荡的年月,经历过流浪漂泊。那时候人人都用刀枪守护着自己狭窄的领地,用计谋巧取豪夺。战争的阴霾笼罩在秀美山川之上,权贵在高塔里夜夜笙歌,将所有的知识束于迷宫一样的高塔,而贫民在塔底的村落永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粗鄙愚昧。如同符号学大师翁贝托·埃科在其小说《玫瑰之名》中所描写的那个意大利山村一样;终于,天才们站出来,用自己的行动埋葬现代社会的桎梏,为所有热爱生活之人指明方向——哪怕你只是微不足道的沙尘,也是组成这个璀璨宇宙的一部分,你因为爱与美,自信与坚持,灵感与创造,因为赤子之心,独一无二。
此生已过几十载,越来越觉得,命运面前生命的个如同微尘,略显无力。我如此努力,往往却只能摸到命运的墙根,当我耗尽心血,奋力打拼,为自己争取来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却发现有那么多的人自打生下来就站在我此生奋斗的终点之上,悠然自得。我一生中隆重的某一天只是他们平常百无聊赖的每一天,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去热爱美食,热爱生活,向命运一次又一次发起冲刺。
就在这一次,当我辛苦工作攒钱, 做好了被“宰”,“放血”的准备,准备让自己也放肆一把,体验一下,然而意外惊喜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原来用心可以换心,用尊重可以换尊重,原来你不大胆尝试,永远不会知道惊喜会以怎样的方式降临,原来你不努力奋斗,永远不知道奋斗的终点会在哪里。
为什么那么多达官显贵,甚至摩洛哥、西班牙、英国的皇室坐飞机也要来这里用餐,我想他们认可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这是欧洲文化最后的坚守。一个人,一个家族,致力于将做饭这个本行发挥到极致,保持食材平淡而新鲜的天然的又味,引领包容创新的潮流,如同一种象征主义的表演。
相比之下,我们东方的物产那么丰富,文化那么深厚,烹饪技艺那么高超,各大菜系源远流长,而今天却有太多工匠并未沉醉其中,而是忙于奔波,疲于生计。比如舅舅 和舅妈经营一生的川菜,从过去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已经发展成“麻辣为主,多油多盐”。前些年,当他们的餐厅面对一味求辣,成本低廉的浪潮,也渐渐萧条。
其实甜烧白主打甜而不腻,宫保鸡丁主打甜酸润滑,开水白菜主打咸鲜清爽,作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并非辣酱,而是醇香的调味剂,它们本是各有表达,而今天都无奈势微,只剩下最刺激味觉的辣的灼伤火遍全国。走向世界,让人们觉得历史悠久的川菜只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盈利旋风。
效益至上,市场认可,赚钱迅速的就是王道,连老派师傅都不敢多言,因此过去的包容并举只剩下了麻辣这一种单一且具有侵略性的画风,学徒只需几个月速成,掌握了辣的渲染就可以出师,打着川菜的招牌走遍天下。面对这种浮躁,米其林怎么会关注? 而巨大市场的自我满足和任性消费又怎么会去在乎米其林的态度?
其实我偶尔也会恍惚,在后现代,无条件地满足大众的喜好和极致地坚持传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和人文关怀?一瓶物美价廉的辣酱可以让一个穷学生爽快一周,这难道不是一种人文关怀?你不能用米其林的标准去指责他的用餐方式单调刺激,而快节奏生活中富含人性的形式主义的逐渐消失,让我们越来越容易迷失。
面对米其林,多少人理所当然地用传统的民族主义,对立思维一次次自慰:
“米其林就是个吃不饱的西方人的营销,我们的永远是最好的!市场认可的便是文化。”
阿尔扎克家族几代人毕生追求的并不是独孤求败,一家独大,号令江湖,他们只是在专心致志地玩,只是希望更多人热爱美食,热爱生活,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加入欣赏和创作的狂欢,让当地的美食、文化,还有博爱自由的精神打破地区、国家的鸿沟,走向世界。
米其林餐厅只是一个大明星,在聚光灯下表演,吸引无数人去关注,去参与,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心中有米其林,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大厨,心中有爱,就不用花那么多钱去摆阔。每天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哪怕是吃一块苏打饼干,吃一块方便面,多一点朝圣的仪式感,那么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米其林大厨。如果两个人彼此尊重,彼此深爱,做饭的人愿意认真地挑选,精心地淘洗,有序地整理,小心地切割,恰到火候地烹饪,富有创意地摆盘;吃饭的人愿意花时间认真地品味,耐心地体验,那么哪怕是一间狭窄的陋室,也可以是米其林的圣堂,陋室中的每一盘小菜都可以是米其林的珍馐佳肴。
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虔诚寻求美食和美好生活的经历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