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李斯的一生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打工人,打工魂,打工就是为做人上人。”一切因此而开始,一切因此而结束。
论身世: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重阳办事处李斯楼社区)人 ,年轻的时候在他们当地当了个小公务员。史书没有记载他祖上是谁,这说明他出身一般,没啥可吹的,妥妥平民一个。
论学历:获得了当时的顶级学历,他的老师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
论同学:韩非子(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张苍(西汉丞相、历算学家)。
论人生理想:做一只米仓中的老鼠,获取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最厌恶的事情:不思进取,安于卑贱和贫困。《史记 李斯列传》:故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论战略眼光:战略水平高超,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是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的最大功臣。他具有敏锐的战略嗅觉和深邃的战略眼光,他冷静地看到现在山东六国群体性虚弱,并力劝秦王及时抓住眼前最好的战略机遇,立即启动统一山东六国的进程。否则等山东六国恢复国力,统一便遥遥无期了。简而言之就是乘他们病,要他们命。
《史记 李斯列传》:(李斯)说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彊,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论仕途:楚郡小吏——吕不韦门客——秦国郎官——长史(皇帝秘书)——客卿(特聘外籍人员,临时指派任务,爵位相当于左庶长)——廷尉(最高司法长官,秦人重法,地位特殊)——丞相(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
总的来说,李斯仕途顺利,除了当年“郑国渠”事件受到点波折外,李斯可谓平步青云,最终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丞相。
论政治成就:
一、与嬴政一起开发出了中华政治文明的内核——“大一统,定于一”。
二、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建立一整套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诸侯王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所以,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帝制社会里一直沿用了近两千年。
三、统一文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这个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这一举措影响极为深远,哪怕是在今天,我们全国各地的方言有无数种,但是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却是一样的。例如虽然北京人听不懂粤语,但是如果用文字进行交流则毫无障碍,这不得不说是李斯的功劳。
四、统一度量衡。秦朝建立后,为了不使其影响王朝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这一举措的的影响不言而喻。甚至有些计量单位我们至今仍在使用,例如斤、升。
五、统一货币。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六、修驰道车同轨。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在李斯的主持下,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这一重大举措,大大提高了全国的同行水平,也将全国各地紧密地连系在一起。
以上是李斯作为大秦帝国丞相的主要政绩,不难看出李斯是一个心中藏有大篇幅,手中握有大手笔的丞相。他能力超群,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以恢宏的气势与深邃的战略眼光,给秦帝国甚至可以说是给华夏文明设计了一套核心制度并且沿用至今。或许他们本人也没有想到,当年他们的政治举措居然能够一直影响着华夏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夸张地说一句,李斯的确是千古第一相。
论事业转折点——沙丘政变:沙丘政变是李斯事业的转折点,更是整个秦帝国的转折点。所以我有必要在这里详细论述一下沙丘政变。
简要过程: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巡游时在途中突然去世,遗诏令公子扶苏主持葬礼,意即使之返都即位。
此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管理诏书的赵高却发动了阴谋,威胁丞相李斯,矫诏处死扶苏与蒙恬。隐瞒秦始皇死讯,以咸鱼放到秦始皇车上,遮挡秦始皇尸体发出的臭味。回到咸阳後,他们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就是秦二世。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官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
沙丘政变要想成功有三大关键要素:
其一,胡亥有称帝野心;
其二、丞相李斯绝对要配合(极其重要);
其三、扶苏、蒙恬势力必须被消灭。
先来讨论第一点,胡亥有没有称帝野心。算了,这一点不必讨论了,如果我是胡亥我也想上位。
再来聊聊第二点,如何让丞相李斯配合胡亥、赵高的计划。这个看起来非常有难度的事情,让赵高用一招就解决了,那就是威逼利诱。
请看几段《史记》原文:
(一)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
此段对话核心只有一点,那就是赵高让李斯自己掂量一下,蒙恬是不是比李斯更有可能当丞相。李斯想了想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蒙恬确实更有优势。
(二)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馀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
赵高更进一步恫吓李斯,让李斯回顾一下秦国被罢免高官的最终下场如何,尤其是要回忆一下像商鞅这样的外来士人的结局。
(三)高曰: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於乡里,明矣。
赵高直接就将话挑明了,如果你不参与我们的政变,扶苏上位后必将用蒙恬代替你成为新丞相,到时候你别说地位不保,我估计你连通候的印信都带不走吧。
在《史记》中赵高说服李斯的说辞有一大堆,但是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能够打动李斯的也就上面那三段简短的对话。讨论什么国家大义,皇恩浩荡之类的对李斯来说都是废话。李斯想要什么,赵高非常清楚。
请看一段关于李斯人生价值取向的《史记》原文: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李斯从小就立志做一只米仓中的老鼠,从小就希望在最好的环境,最宽广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他鄙视卑贱与穷困,显赫的秦国相位是李斯绝对不可能放弃的,否则他就成为了自己曾经鄙视的对象——“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赵高早年作为嬴政的贴身宦官,他有机会在宫廷里得到长期的历练,这让他对人性与权力的认知达到了非常人所能比拟的高度。
赵高是一个权谋高手,他的智力绝对是当时秦庭高层的佼佼者。在嬴政时代,赵高就深受皇帝的宠信,并且被皇帝任命为胡亥的法学老师。秦国本身就是一个以法家思想为主体思想的国家,其法学人才应该是多如牛毛。赵高作为一个宦官居然能够担任王子的法学教师,可见此人法学造诣之深。
赵高绝对是一个把握人性的高手,他太了解李斯了,他对李斯的价值取向拿捏得死死的。他用秦相之位来威逼利诱李斯,他告诉李斯合作相位可保,不合作不仅相位必失,财富与人身安全都不会得到保证。李斯也是个聪明人,在他看来谁当皇帝无所谓,只要他的荣华富贵不受影响就好。于是,他就积极地参与了沙丘政变了。
最后,聊聊第三点,如何弄死扶苏和蒙恬。
李斯答应与赵高、胡亥合作后,立即开始了天衣无缝的骚操作,先是伪造一封秦始皇传位给胡亥的诏书,然后马上又伪造一封赐死扶苏的诏书。两封诏书由内庭起草,加盖皇帝印玺,全流程跟秦始皇发布的诏书一模一样。
在秦帝国这样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国度里,皇帝的诏令是不允许有半点怀疑的。在法理上讲,皇帝正式发布的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上至贵族下至百姓都是畏法、敬法、守法的。扶苏作为嬴政的长子,必定接受过良好的法家教育,他对法令的遵守恐怕更甚常人。李斯、赵高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直接给扶苏发了一道“程序合法”的赐死诏书。扶苏接到这封诏书后立即拔剑自杀,一旁的蒙恬拦都拦不住。
总论:这次政变的总导演是赵高,他以超高的驭人之术和深邃洞察力将李斯、胡亥、蒙恬、扶苏等人玩弄于鼓掌之中,使得我们这些后来的吃瓜群众看了一幕精彩的历史政变大戏。
论李斯的最终结局:沙丘政变以后,秦二世顺利登基,李斯保住了相位,赵高则有了拥立之功。这一切看起来很美好,很和谐,毕竟此三人是同坐一条船了。不过可惜的是,李斯这一次判断错了局面。秦二世愚蠢至极对上朝理政毫无兴趣,赵高虽然无实际治国能力,但是他却觊觎丞相之位。
胡亥继位后,赵高力劝秦二世深居宫中,及时享乐,残杀宗室。这些狠、毒、呆、傻的建议被秦二世照单全收。当时的秦朝已是危机四伏,自秦始皇以来的暴政到了胡亥之世更加变本加厉。“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沉重的徭役赋税和残酷的色政刑法,使人民苦不堪言;六国的旧贵族们也日夜谋划着复辟江山。各种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农民领袖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揭竿而起;旧贵族的势力也很活跃,他们纷纷招兵买马,企图利用农民力量达到复辟目的;
此时的李斯已经察觉到了帝国的危机,他心急如焚。李斯面对危局,屡次想进见二世,不过二世根本就没空搭理李斯,因为他并不认为帝国有任何危机。此时的赵高同样愚蠢,他居然不顾各地风起的反秦起义,而是开始了他阴险的夺权计划。
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当然就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打扰。于是,每当看到胡亥歌舞狂欢,与众姬妾厮混时,赵高就派人通知李斯:“皇上正闲着,可以奏事。”李斯赶忙去求见,一连几次,都是如此。秦二世对此大为恼火,赵高就乘机污蔑李斯谋反。
没想到这个二百五皇帝居然做出了一个荒唐的决定——让原告(赵高)去审被告(李斯)。赵高天天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实在受不住,只得招了假供。他之所以不自杀,是因为自思有雄辩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而且,自己也的确没有谋反,说不定通过上书二世就会赦免他。可是李斯不知道,进谏之路已完全为赵高一党把持,申诉书全落入了赵高手中。 赵高将书撕个粉碎:“囚犯还有资格上书!为了堵住李斯嘴。他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监察官)、谒者(官名,为国君掌管传达)、侍中(官名,秦时设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轮番提审。若李斯以实情相对,则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坚持假供不再改口为止。后来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他,李斯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就仍以假口供对之。 胡亥看到口供后,以为李斯真想谋反,对赵高感恩戴德:“如果不是爱卿,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等到调查“李由通盗”的使者到三川时,李由已为项梁带领的起义军所杀。赵高见死无对证,便又欺骗二世说已将其就地正法。 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经过一系列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奔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李斯临死前已看到到了秦必亡的气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一代名相就此惨死于咸阳街头,大起大落已经不能形容他的人生了,我只能说他的一生很魔幻。李斯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干出了千古流传的政绩,只可惜他对人性的把握稍差一些。他居然没看出来秦二世是个政治白痴,也没料到赵高的阴险程度。
李斯为了人生理想才来秦国打工,开始他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嬴政。此时的他真心实意地为秦王打工,竭忠尽智地辅助秦王干出了千秋伟业。明君贤相一相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华夏一统的盛况呈现人间。
沙丘政变时的李斯仍然抱着打工者的心态,为了保住荣华富贵他选择了参与矫诏。从打工者的角度来看,或许李斯并没有错,毕竟如果扶苏上台李斯的相位肯定不保,蒙恬与扶苏的关系远强于李斯。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并不想批评李斯,毕竟他是来秦国打工的。
秦二世深居宫中,日夜淫乱,穷奢极欲,不理朝政时。久居相位的李斯居然还抱着打工人的心态,凡事都要找皇帝做最终的决定。结果给了那个阉货机会,对李斯形成了致命一击。如果此时的李斯果断放弃打工人心态,以主人翁的姿态做一个权相。独断专行一次,行伊尹、霍光哪怕是曹操之事,其结局断不至于如此悲惨,秦帝国也不至于速亡。
李斯的一生可喜、可叹、可惜!!!
最后我要发泄一下我对那个阉货的愤怒。
赵阉货是一个政治治理的侏儒,他只知道如何谋取和巩固权力,而不知道如何用手中的权力做该做的事情。他谋害李斯,是因为他觊觎丞相之位、丞相之威、丞相之荣。即使他最后成功当了丞相,他却是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丞相。他在国家资源调配、制度建设、组织经济生产、利益分配等方面一窍不通,他的行政能力完全治理不了一个庞大的秦帝国,也正是他在担任丞相期间,反秦队伍迅速扩大,并且将战火延烧到咸阳附近。 这个阉货是秦帝国的害群之马,更是流毒天下的罪人。
铁汁们,写作不易,如有需求请支持一下:
秦朝丞相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制度的实际设计者,本因功彪青史。
然而,他在秦始皇去世后的作为,一直被认为贪图个人荣华富贵,便不惜勾结奸佞赵高,迫害忠良(公子扶苏、蒙恬、蒙毅),最终亲手毁灭了大秦帝国,自己也被赵高满门抄斩,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害人害己,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
秦朝丞相:李斯
然而,如果从李斯的角度,作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代言人,他和思想亲近儒士的扶苏,政治思想完全冲突,水火难容。他于公于私,都绝不可能去支持扶苏继位。
秦始皇死后,李斯又能如何做呢?支持扶苏上台?扶苏和蒙恬、蒙毅兄弟关系亲密,如果扶苏上台,李斯是肯定不能继续当丞相了,得把这位置让给蒙恬或者蒙毅。但是历史秦国从丞相位置退下来的客卿们,都是什么下场呢?
大将:蒙恬
秦孝公死后,商鞅为什么要逃跑?最后留下“作法自毙”的成语,落得被五马分尸。
秦惠文王死后,张仪为什么要逃跑回魏国?
秦昭襄王后期,范睢失宠后,没及时逃跑,最后是什么下场?被秦昭襄王处死。
秦始皇亲政,吕不韦为何要自杀?
这些秦国前任丞相的下场,充分证明,如果下台后不能及时逃跑,那么结局无非是被杀,或者被下令自杀了。
所以,对李斯来说,在天下一统,无处可跑的情况下,由胡亥做皇帝,他本人的下场未可知。但是如果放任扶苏上台,他本人是肯定没有未来可言的。
因为,假如扶苏登上皇位,蒙家兄弟将必然取代他的地位,而亲近儒生、主张分封制的扶苏,更可能令外戚势力和宗室势力卷土重来,不止是秦始皇的从前追随者将化作烟尘,辅佐秦始皇建立和完善了一个大一统帝国各项制度的李斯,其一生功业,同样也将化为烟尘。
秦朝长公子:扶苏
那么换了任何人是李斯的立场,又会怎么选择呢?一生笃信法家学说的李斯,对秦始皇又怎么可能有什么超越自己私人利益的忠诚?
秦始皇尸骨未寒,秦始皇的儿女就被大批屠杀。这难道只是秦二世胡亥的主意么?无论秦始皇临死前,到底想立扶苏还是胡亥为新帝,新帝即位后屠杀全部的皇子和公主,肯定不会是秦始皇自己的主意。
扶苏这个唯一强势的皇子轻易被杀,胡亥的兄弟姊妹轻易被全杀光了,因为他们都没有实力,一点反抗的力量都没有。
而这种局面,正是李斯秉行他的法学学说,通过强化中央集权和郡县制,打击宗室力量的结果。
李斯力主的郡县制,不给功臣实际封邑,还限制和削弱了秦国军功贵族的实力,老秦人勋贵,如郿城孟氏,夏阳司马氏,陇西李氏,皆因此没落。南征大军主帅屠睢、赵陀都是关东人士。
李斯力主的焚书令和禁私学,违令者被罚戍边为苦役,"聚谈诗书"则斩首,"是古非今"则灭族,也让他所代表的关东士人客卿,得以垄断知识文化,断绝了后来者的挑战。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老秦人勋贵、宗室贵族、士人客卿均被李斯借助秦始皇之力,严格限制和打击后,新皇帝秦二世胡亥,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
秦二世:胡亥
当刘邦大军杀到咸阳城下时,新秦王子婴已经走投无路。因为秦国宗室没有任何可以捍卫帝国的力量。
因此,李斯骨子里就是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就是如齐国之田常、晋国之六卿一类人物。他借助秦始皇对他的信任,在始皇帝生前,就削夺了秦国称霸天下数百年的三大根基,让秦朝皇族宗室孤弱无权,才在秦始皇死后,任由他和赵高宰割。
秦始皇:嬴政
历史上无数事例早已证明,如李世民、朱棣这样的皇族宗亲固然可能作乱,成为皇权的威胁,甚至取而代之,然而如李斯这样的异姓大臣一旦掌握权柄,同样可能作乱,更导致王朝倾覆。
秦始皇死后,李斯想要自己做主,操控这个一手打造的帝国,想让大秦帝国这条大船,继续行驶在他自己控制的轨道上,才会被赵高轻易说动。
郎中令:赵高
秦二世胡亥只是李斯和赵高们用来排斥异己的一把刀,他们先是拿着这把刀大开杀戒,铲除了可能产生威胁的势力,连没有继承权的公主也全部杀掉、正是为了铲除与皇室联姻的各家勋贵。然后,他们再自相残杀。
所以,历史上李斯选择了胡亥,原本未必一定是输。在第二次“沙丘之变”中,李斯的孤注一掷,已经让他犹如“赌梭哈”般赢了一大把,把扶苏和蒙氏兄弟踢出权力的祭坛。
如果李斯还能赢下之后和赵高的政斗,把秦二世胡亥牢牢掌控在手,那么即使关东六国皆反,以他的政治经验,也大可努力守住函谷关,保住关中三秦疆土。
只要秦国不亡,掌握秦国大权的李斯自然可以安享富贵太平,成为人生赢家,甚至如“田氏代齐”一样,进一步实现“李氏代秦”,让李氏提前八百年就成为关中的主人。而后坐观关东六国纷争,伺机东出,重建属于自己家族的大一统帝国。
只可惜这样的美梦只完成了第一步,他就在和赵高的政治斗争惨败了,最后落得全家老小被满门抄斩、自己被腰斩于市,欲求为一黔首布衣,“牵黄犬出东门而逐狡兔”亦不可得的下场。
而赵高一个宦官,虽然有亲近帝王近水楼台的优势,生理上的残缺注定他不可能被正常人拥戴,去成王成帝,所以众叛亲离也是必然。
各派势力在相互厮杀中几败俱伤,最终,帝国覆亡,同归于尽!
(本文部分观点,引此笔者好友【长乐夜未央】著述,此致感谢。)
原文链接:长乐夜未央:李斯一生精明,为什么会在人生的末期身陷囹圄终成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