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历史上有哪些啪啪打脸“天子无戏言”的故事?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读书少记不住原文了,大致内容是说,一位妇女同志那些丹书铁券给来抄家的人看:这是皇上给我家的,老妇人我不识字,知不道上面写了什么。。。


user avatar   liu-zhong-qi-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把范围限定在一位皇帝上,比如大明的宣宗朱瞻基。就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情

乙丑,命太子太保成山侯王通佩征夷将军印,充总兵官,都督马瑛充参将,往交趾征剿叛寇,抚安军民,仍命尚书陈洽参赞军务。敕交趾三司曰务殄此寇,以安一隅
建郡县,置官守,非出太宗皇帝本心。自是以来,交趾无岁不用兵,一方生灵遭杀已多,中国之人亦疲于奔走,甚矣!皇考常念及之,深为隐恻。

宣宗一开始对交趾是务殄此寇,但随着成山侯王通,安远侯柳升先后兵败,宣宗马上就改口,哎呀,这个交趾啊,本来就不是大明的领土,那的人也挺不容易的,还是放他们一马吧(不知道的以为仗打赢了呢)。

于是,宣宗痛痛快快的把交趾扔了。

崽卖爷田心不疼。


user avatar   you-shan-yong-hu-chuan-dan-d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组织邀......@首阳大君 ,这篇回答受@李子寒泉 老哥启发而写。

  • 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竹编圆顶笠帽与朱漆加纻胎方顶笠帽

往日读《明太祖实录》,时常有“朱元璋你又骗我”之感......若现存的《太祖实录》为真实面貌的话,那么多严重的“出尔反尔”真的让人感觉甚为蹊跷,这种情形的成因可能是非常复杂的。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大明帝国诞生的第一个月,朱元璋曾与刘基、章溢二人讨论治国理念,太祖不认可刘伯温“振以法令”的观点,表示“非宽恤以惠养之无以尽生息之道”。

(洪武元年春正月)庚辰 ,上朝群臣罢,从容谓御史中丞刘基、章溢曰:“朕起义淮右,以有天下,战阵之际横罹锋镝者,多常恻然于怀。今民脱丧乱,犹出膏火之中,非宽恤以惠养之无以尽生息之道

基对曰:”自元氏法度纵弛,上下相蒙,遂至于乱。今当维新之治,非振以法令不可。“

上曰:“不然,夫经丧乱之民思治,如饥渴之望饮食。创残困苦之余,休养生息,犹恐未苏,若更敺以法令,譬以药疗疾而加以鸩将欲救之,乃反害之。且为政非空言,要必使民受实惠,若徒事其名而无其实,民亦何所赖焉?” 溢顿首曰:“陛下深知民隐,天下苍生之福也。”(《明太祖实录·卷之二十九》)

四年后,明朝军队征服了四川的明氏大夏政权,在此丧乱甫定之时,朱元璋致信刘伯温垂询天相。这时,那个“深知民隐,为天下苍生之福”的慈父已经没了.......

皇帝手书付诚意伯刘基:

“近西蜀悉平,称名者尽俘于京师,我之疆宇比中国前王所统之地不少也,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然歹人恶严法,喜宽容,诽谤国家,煽惑是非,莫能治。即今天象叠见,且天鸣已及八载,日中黑子又见三年。今秋天鸣震动,日中黑子,或二或三或一,日日有之,更不知灾祸自何年月日至。卿山中或有深知历术者、知休晷者,与之共论封来......”

洪武四年八月十三日午时手书(成化本《诚意伯文集·卷一》)

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刘伯温:“这不是我当年的台词么????”

朱元璋你骗我....

然后,讲讲 @李子寒泉 提到的洪武朝空有其名的“胡服之禁”:

洪武元年二月壬子,诏复衣冠如唐制。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垂髻,深襜胡俗。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厌之。

至是,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圆领袍,束带,黑靴。士庶则服四带巾,杂色,盘领衣,不得用黄玄。乐工冠青卍字顶巾,系红绿帛带。士庶妻首饰许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服浅色团衫,用纻丝绫罗紬绢。其乐妓则戴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庶民妻同。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

首先,朱元璋真的对“裤褶窄袖,辫线腰褶”深为厌恶么?明显不是的。

“违反”或者说完全无视这一诏令的不是后世帝王,恰恰就是明太祖本人。洪武大帝“诏”复衣冠如唐制,“实”制衣冠如元制,奠定了明代服饰体系中浓浓的草原味道。

  • 山东省情妇馆(划掉)博物馆藏鲁荒王朱檀墓出土交领织金辫线袄型龙袍,完全是元代形制。

洪武朝的实际官民常服,乃至宫廷仪卫与元朝并没有什么不同。朱元璋的第十子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27套服装中,辫线袄、贴里、褡护一类的“两截胡衣”与“胡袍”占绝大多数(据山东省博物馆与山东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编《鲁荒王墓》)。仅有的两件圆领袍服,也窄袖直腰,受蒙古族服饰形制影响极大。从朱檀墓的出土服饰情形来看,恐怕明孝陵中朱元璋自用的服饰应也大都是“裤褶窄袖”与“辫线腰褶”的......

“不得服两截胡衣”诏令颁布一年之后,洪武二年,“久厌胡俗”的朱元璋又依照元代典制,确定了新朝的仪卫服色,继承了前朝“蒙汉杂糅”的宫廷仪卫......

(洪武二年二月丁丑)诏定侍仪舍人及校尉刻期冠服,礼官议曰:“古者朝觐,必有傧相之职,公西华、端章甫为相,则章甫者,傧相之服也。汉唐以下置谒者,凡朝会掌引导行礼,汉用玄冠绛衣,唐用武弁绛公服,宋谓之礼直官用公服,元谓之侍仪舍人用展脚幞头、窄袖紫衫、涂金带、皂靴...... 今拟侍仪舍人道礼,依元制用展脚幞头、窄袖紫衫、涂金束带、皂纹靴;常服用乌纱帽、盘领衫。校尉执仗亦依元制,首服用金额交脚幞头,诸色辟邪宝相花裙袄、铜葵化束带、皂纹靴、刻期冠、方顶巾、衣胸背鹰鹞花腰线袄、诸色阔扁丝绦、象牙雕花环行縢八带鞋。”制曰:“可”。(《明太祖实录·卷之三十九》)

朱元璋你又骗我......

  • 周郎《佛朗国献天马图》明摹本,描绘了元顺帝接见教皇使节的场景。顺帝身边两名侍卫头戴唐巾,最右侧执事可能是宦官或速古儿赤。但他们的服袍并非帖里,而是类似公服的大袖圆领袍,这可能代表了元晚期的一种趋势——整幅图上除元顺帝所戴的瓦楞帽外,完全是汉族衣冠。

据《元史·舆服志》载,朱元璋所继承的元代宫廷仪卫的“制服”是一种汉族冠帽与草原服袍结合的风格。蒙元时怯薛与宫人执勤时,戴武官的交脚幞头、仿唐式软脚幞头的“唐巾”或公服中的展角幞头,侍仪舍人与大多数宫廷执事穿“紫罗窄袖衫”或辫线袄,二者形制类似,都是游牧袍的发展产物。

仪卫服色:交角幞头,其制,巾后交折其角。凤翅幞头,制如唐巾,两角上曲,而作云头,两旁覆以两金凤翅。学士帽,制如唐巾,两角如匙头下垂。唐巾,制如幞头,而撱其角,两角上曲作云头......辫线袄,制如窄袖衫,腰作辫线细折。(《元史·卷七十八·志第二十八》)
  • 元永乐宫壁画《朝元图》中的两名戴交角幞头的仙界仪卫,交角幞头是元代宫廷仪卫中使用最广的样式之一。

当然,明太祖“制衣冠如元”的表现并不止继承“大汗的宫廷”那么简单。明代的冕制与公服制也都有“近取元制”的因素,元代的独特创造诸如补子,四团纹样一类的也顺理成为了明代服饰体系的一部分。

对于元朝服饰中的蒙古族元素,明太祖做的更多是“发展”而非禁止。类似大帽的笠子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出现,是为胡汉人民通用之服饰,但用宝石装饰的帽顶,以帽珠装饰大帽的习俗却始自蒙元。这一习俗不仅为明朝、朝鲜宗藩所继承,更是清代“顶戴花翎”之制的滥觞。

  • 赵孟頫自画像,画家戴大帽,配宝石帽顶与帽珠。

明太祖在接受帽顶,帽珠这一“鞑俗”的同时,还将官民人等所用帽顶、帽珠的规格进一步制度化,使其合乎尊卑之礼:

(洪武六年定)礼部言近奢侈越制。诏申禁之,仍参酌汉、唐之制,颁行遵守。凡职官,一品、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顶、帽珠用玉;三品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品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明史·舆服志三》)
  • 明仁宗的第九子梁庄王朱瞻垍墓出土的金镶玉雕帽顶

除“不得服两截胡衣、辫发椎髻”外,“禁胡姓胡语”是洪武元年二月壬子诏令的另一条重要内容。但两年后,朱元璋又下达了一条截然相反的诏谕: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为汉姓氏以“致谨氏族”。

( 洪武三年夏四月) 甲子,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诏曰: “天生斯民,族属姓氏,各有本源。古之圣王尤重之,所以别婚姻、重本始,以厚民俗也。朕起布衣,定群雄为天下主,已尝诏告天下: 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比闻入仕之后,或多更姓名。朕虑岁久其子孙相传,昧其本源,诚非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中书省其告谕之,如已更易者,听其改正。”(《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

朱元璋你还骗我......

朱元璋在诏令之中,似乎完全忘记了先前的“胡姓之禁”,好像只是中听说蒙古色目人在“入仕之后,或多更姓名”感觉不妥,完全不记得“更姓名”其实是出自他的命令。

更加有意思的是,明太祖自己就非常热衷于破坏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的禁令,如《明史·卷一百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四》赞曰:“明兴,诸番部怀太祖功德,多乐内附,赐姓名授官职者不可胜纪。”:

薛斌,蒙古人,本名脱欢。父薛台,洪武中归附,赐姓薛,累官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斌嗣职,从起兵,累迁都督佥事。从北征有功,进都督同知。永乐十八年封永顺伯,禄九百石,世指挥使.......

李贤,初名丑驴,鞑靼人。元工部尚书。洪武二十一年来归,通译书。太祖赐姓名,授燕府纪善。侍燕世子最恭谨。靖难师起,有劳绩,累迁都指挥同知。凡塞外表奏及朝廷所降诏敕,皆命贤译。贤亦屡陈所见,成祖皆采纳之。仁宗即位,念旧劳,进后军都督佥事,再进右都督,赐赉甚渥。寻召见,悯其病,封忠勤伯。食禄千一百石。寻卒......

滕定,父瓒住,元枢密知院。洪武中来降。授会州卫指挥佥事,赐姓滕。从燕起兵,进燕山右卫指挥使。卒,定嗣官,屡从出塞,有功,进至都督佥事。宣德四年封奉化伯,禄八百石。正统初卒。子福嗣,为指挥使......

朱元璋你循环骗我......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如果古诗文被现代标题党写出来,会怎样? 
  抗战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真的牵制了几十万日本关东军吗?数字可靠吗? 
  盐到底是不是暴利? 
  中国古代引进新作物多长时间能全国普遍种植? 
  古代中原多政权并立时期,人们可以自由迁徙么? 
  西安考古现场塌方 1 人不幸身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为考古挖掘带来哪些安全警示? 
  普通老百姓为什么要关心政治? 
  秦国为什么没有灭卫国? 
  想问问大佬们,“为了守护即将点燃神圣之火的纯洁少女而死,何其光荣。”这段话出自哪里? 
  古代状元被放到六部一般担任什么职位? 

前一个讨论
元朝是如何崩溃的?
下一个讨论
学生会是大学最阴暗的一角吗?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