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部分香港人生活质量那么差,为什么不去广东二三线城市生活?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在最前面————————

知乎杠精多,最流行的方式就是“我认识,我朋友,我老家,我知道,我坐公交车,我以前,亲身经历........".你罗列政府公布的数据,他们会来一句:”这样的数据你都拿来,我不信,都是骗人的,我认识,我朋友,我老家,我知道,我坐公交车、计程车、在公园...xxxxxxxxxx.....得出一个结论,你说的都是错的。“究其原因,一是年轻,荷尔蒙过多无处挥发,只能当杠精;二是说话断人财路了,刺痛某些人的神经。

我一再强调一个结论:普通人和普通人比较,精英阶层和精英阶层比较,有钱人和有钱人比较,请不要越级碰瓷。

这涉及到了统计偏差的问题了。

一般跑过去香港工作的内地人,香港跑去大陆工作的香港人,大多都是精英阶层,然后毕业后从事的又大多与金融相关,因此这些人本身就处于人群中前5%的位置,他们所处的行业环境又是前5%的位置,那么这位于5%的”精英“,他们能代表主流的观点吗?不行,他们只能代表精英的观点。

你们之所以觉得那些数据不真实,因为媒体人。媒体人眼中只有特殊的偏差值,偏高or偏低的个例,才有报道的价值(北大毕业找第一份工作10k一个月这不叫新闻,北大毕业去卖猪,这才叫新闻。)那些媒体就盯着最好5% or 最低的5%来报道,反而大多数人的观点和意见被遗忘了。

——————————————分割线——————————————正文开始

不是想不想,是能不能的问题啊。


政府、媒体天天吹粤港澳大湾区,各种北望神州,说的大陆满地都是机遇,满地都是黄金,造富神话。但是,对于大部分香港人(除去金字塔顶端的10%的普通人)而言,没有一点实际的帮助。

大部分香港人在国内能找到怎么类型的工作?你指望那些普通的人香港人在大陆能找到什么类型的工作?大部分香港人说句实话:英文不好,普通话不好,中文也不太流利,你指望他在大陆找什么类型的工作?(那些吹香港教育好的,我只想说你太年轻的,香港教育好的很好,差的真的挺差的。)


很多香港人会到广东二三线城市生活工作,都是什么类型的香港人?大部分都是“港商”。回大陆当资本家,剥削大陆人的。而能当资本家的香港人有又多少????然而,tvb天天报导xxx港商再大陆投资设工厂,赶紧融合国家的大湾区发展规划啊。国内的港资企业多,港人高管也多啊,都是高学历人才。你能当吗?


对于大部分普通的香港人而言,他们也想回广东二三线城市当个资本家生活啊!但是没有这个财力,更没有这个能力。


你们是没有搞懂“大部分人”这几个字的意思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银行业。现在国内的普通的柜员,高级一点的管理培训生,年薪撑死了十几万多一点。跟香港的普通洗碗 建筑工人收入差不多。当然没有吸引力啊。大部分香港人也不会想要来当一个普通柜员啊。

但是,大陆的银行业里面的高级人士,年薪百万的人。你说有没有吸引力?有啊,但是,大部分香港人有这个能力吗?大部分香港人没有这个能力从事这份工作啊?

压根就不是想不想的问题,他们也想到大陆从事高级的工作,然而,他们大部分人有这个能力吗?

一个在香港开计程车的人回大陆能干什么?你告诉我?

当然,你问他想不想回大陆投资工厂,发展房地产?当然想啊,没钱没能力啊。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不管去哪里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想不想当老板,想不想当资本家,想不想当企业高管啊。但是,一看自己的银行存款,二看自己的简历,三看自己的朋友圈,还是早点睡觉,做个好梦更实际。普通人压根没有选择的权力,他们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自己的命运。

总结:

在香港当普通人》在大陆当普通人

在香港当精英阶层》在大陆当精英阶层

在大陆当精英阶层》在香港当普通人


绝大多数人分不清想和能的问题。

你去问13亿中国人想不想移民美国?12.9亿人告诉你不想。但是你换一个说法,某一个地方洗碗都能收入一万块,政府还有补贴,你愿不愿意去?12亿人愿意去。但是12.5亿人没有这个移民的条件,美国zf不接纳你们的移民申

你去问700万香港人想不想去大陆工作?690万人告诉你他不想。但是你换一个说法,我现在有一份工作,工作地点距离香港2个小时车程,起薪3万RMB月薪,年终有分红(几十万甚至百万),有房有车补贴,有上升空间。我觉得应该是有吸引力的。但是你还需要告诉他,这份工作有要求,普通话二甲以上,英语雅思7.5以上,硕士毕业以上,有相关国内国外职业证书,有国内人脉优先......有这个水平的香港人已经是香港社会的top5%了,人家早去当医生律师了,谁还来大陆。

想谁不会想,大部分人都不能。

深圳有一条村就是所谓的香港二奶村,中山那边石岐某小区也是类似的情况。一群富豪在这里安居,有相对应的医院,教育,卫生,饮食。前提是你要有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

————我是分割线——————

很多人真没有办法理解普通人这个概念,有时间多上国家统计局、香港政府的有关网站了解一下,以下数据来源于官方网站,你们可以质疑,可以不信,前提是拿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而不是我认为,我觉得,我朋友怎么样,然后开始当杠精。

在香港收入多少是普通人?香港有700万人,其中300万人是住公屋(廉租房),算上等候公屋的几十万人,接近一半人口是住公屋的,我觉得这些人能代表香港的普通人。(新加坡住公屋的人口比例是82%)。香港公屋最新的轮侯时间平均5.5年。(截止到2018年11月)

公屋申请先要申请人家庭一半以上是永久居民,然后每月收入和个人总资产的最高限额在下表,括号内是扣除强积金或公积金前的收入。以下单位为港币/月,2017年的数据,2018年有所更新,但为了后续统计统一的需要采用2017年的数据。

1人 8,740元 (9,200元) 203,000元

2人 13,410元 (14,116元) 274,000元

3人 17,060元 (17,958元) 359,000元

4人 20,710元 (21,800元) 418,000元

你们觉得这些普通人的资产、收入水平在大陆能买得起房子作为投资吗?广州现在房价多少块/平自己去查?当然,你非要说某某市某某小区,我朋友的房子的房价是多少。房价这种东西,看地段看新旧程度急着出手,不要说同一个市,就算是同一个小区的房子误差值都有20-30%。我无话可说。

那些广东地区的“拆二代”,你们可以骄傲地说:“你们比一半的香港人有钱。”评论区的杠精就不要来杠:“我认识一个香港人在大陆老家有几套房之类的话。”大哥啊,要看地段看面积看人口的啊。中山某条村卖地,每人分了300万,同样是中山,某条村卖地,每人分了4万。

香港目前有20万人是住笼屋的(不符合申请条件、轮候公屋名单中),其中有1000多一点的人是居无定所的,我觉得这些人绝对不能代表香港普通人,评论区的杠精就不要杠了。

中国现在收入到底多少才是普通人?

2017年(以下单位人民币/年)(税前工资)(这里只统计工资等综合收入、财产性收入不计算在内)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74318

国有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81114

外商投资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90064

有限责任公司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63895

其他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54417

因为中国国土面积很大,地区也行业差距大,有些单位的工资奔着7k-8k去了,有些单位的工资停留在4k-5k,这些都是中国普通人。注意这是2017年的数据,2018年还没有统计出来。你们算一下自己达到了中国普通人水平了吗?

中国肯定有很多人达不到这个平均标准的,很多人会质疑统计局是错的,夸大其辞,你说这是错的,请问什么是对的,请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谢谢。中国有没有穷人?广东清远山区,贫困村,一年收入不到1万人民币,他们的孩子考上个二本大学可以说已经是光宗耀祖了,毕业了只能去城市里面打工一个月4-5k,这些是不是普通人?能不能代表中国普通人?很显然不能。我只看平均数据,明显高于or低于平均水平线的个例,我只能说杠精慢走。

香港的普通人》大陆的普通人,这是没有争议的吧。香港的普通人还能申请公屋,大陆的普通人只能望着房价一声叹息,老了回农村,一代又一代循环。香港公屋一个月1-2k租金,在香港这个地方一个月房租才2k不到,比深圳同级别的租房还便宜,同价位面积还大。所以每年这么多人申请去香港,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普通人而言,香港是更好的地方。

深圳作为一线城市之一,2017年平均月薪8640,年薪103320。应该算是走在全国的前列,你们看看自己有没有拖深圳普通人的后腿。这是2017年的数据,你们可以不信,可以质疑,但是请自己去骂统计局,不要在评论区骂我。

大陆的精英阶层收入是多少?不好意思,我找不到一个权威的官方数据统计,我觉得这样很没有说服力。我觉得:至少比平均水平线高3倍以上,才能称为精英人士吧。

目前有接近50万香港人在大陆生活、工作、学习(一年有183天以上在大陆),扣除读书的学生、跨境学童、年老退休的人士、深港两地工作的人士(大陆居住、香港上班or深港司机等),实际在大陆挣钱的人估计只有10万人。

要么是开公司的香港老板;要么是精英分子(一份月薪3万以上左右的工作),广东地区能有这级别的工资的职业只有两种1、IT精英 腾讯 阿里 网易 华为等 2、大型国企、外企高管、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广深地区。


其实为什么造成香港人和大陆人矛盾,在于移民和发展畸形。严格来说,大陆去香港有两波移民潮。

第一波是60-80年代,那个时候大陆处于特定时期,一个月工资十几块,香港几千块。那个时候有一个香港亲戚,那是很威风的事情;那个时候偷渡去香港,运气好能成为香港永久居民,运气不好打几年黑工,挣个几千块几万块,人生第一桶金就有了,回来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就吹起了。(1983年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在广州落成,当时的房价700块/平。)当然,相对而不是绝对。那一批香港人,10个里面,有8个混得是不错的。他们打心里面看不起大陆,包括他们的子孙后代。很多回大陆包二奶 买房子 投资买地,当港商,就是这一批人出来的。

第二波是97回归后,03年法案通过,到2012年双非禁止。这一批人因为计划生育以及二奶的子女亲戚单程证申请,可以说:“跟那些卖掉北京四合院出国移民留学的人,差不多。”10个里面,有8个是有一丢丢后悔的。因为他们完美错过了中国互联网经济、房地产高速增长的20年。

1999年香港的人均工资是11000港币/月,2018年香港的人均工资是17000港币/月。当时香港的生活绝对的世界一流城市,但是20年过去了,房价和工资涨幅差距过大。如果你没有在2003年之前上车(买房 申请公屋)成功,基本辛辛苦苦20年,全部为了业主打工。

20年的时间大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人压根感受不到。你用过香港的手机app就知道,他们停留在5年前大陆的水平,网络看视频,不好意思(版权保护)。想点个外卖,要么等要么贵。网购?邮费比物件还贵。

20年时间互联网改变了国内大部分人的衣食住行。但是,香港的衣食住行的方式停留在20年前。

其实误会与偏见往往存在于一无所知的认知区间的人或者认知能力偏差很大的losers之中。

有钱你到哪里都是大爷,没钱到哪里都是悲惨的。普通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有时间多读书,毕竟知乎人均985,不是清华就是北大,个个收入百万,有房有车。


香港不是经济发展不好,而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香港1996年GDP就达到12109亿元,2016年的2.49万亿港元;增长205%。

当然,这是果,不是因。

因是什么?制造业空心化,只剩下金融业和房地产当支柱。从事这两个行业的无一例外都是高资产和高学历(能力)人士,你见过那个银行行长是本科毕业的吗?你见过那个房地产商身家是低于亿元的?

当然,香港的经济发展是很好的,纽伦港地位很稳固。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法律体系受国际认可,港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要素注定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纽伦港,短时间内不会被动摇。

香港现在的问题是中产阶级的流失。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你不要指望他从事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金融行业,去美国华尔街,投行,那都是少数中的少数。但是, 你指望他努力读书考上大学,当一个码农,当一个工程师,那是很普遍的事情。

但是在香港当码农,还不如不读大学去开货车。因为香港的行业只有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还有医生、律师这类不愁生计的高技术人才,剩下就是旅游业、物流业等这些行业是不需要高学历、高文凭的。

香港的公屋政策,某种程度上是错误,但无奈之举。住公屋的这一批人,他们内心深处也想逃离公屋,但是,香港只有两个行业(金融房地产)能让他们逃离公屋,没钱没背景,他们进不去。只有两个职业(医生、律师)能逃离公屋,门槛高,医生一读就是十几年,所以香港的补习教育行业很发达。

未来中国的一线城市也会像香港那样,制造业空心化,外逃。最终,深圳只留下金融行业和房地产商。但是,深圳不需要像香港那样搞公屋政策,因为全国有13亿中国人,广东清远 湛江那些地区的人会源源不断来从事各种非金融、非房地产、非高科技的工作。


评论区特别爱举例,却从来不看具体的数据,下面我根据收入和资产两个维度告诉你们,香港人的具体生活质量。

首先,你们要知道香港收入情况,以下数据截止到2017年。

全港长住人口(拥有香港永久居住权、过去6个月有3个月以上居住在香港)733万。

其中外籍人士(南亚裔 菲佣 留学生)56万

拥有香港国籍但不居住在香港21万(海外留学 移民人士。)

实际在香港居住生活工作学习的“香港人”接近650万。(假如你是住深圳,在香港上班或者在香港有固定居所,但是,在大陆开工厂上班的人,也是会被计算在内。)

扣除老弱病残后的打工一族实际有收入的数量341万。

341万人的月工资月工资中位数17000。这意味着香港收入低于17000的有170万人。高于17000的也有170万人。香港711的最低工资也有1万元出头。

高薪一族(月工资6万元)以上23万人。

阶级就是这样区分的,收入低于17000的可以定性为公屋一族。因为以他的月收入水平是一辈子买不起私楼的,只能等候公屋。对于他们而言,能上公屋就是人生赢家。大部分人没有接受到很好的教育,只能从事服务员 运输 建筑工人 普通打杂的工作。

收入高于17000但低于6万元的,定性为中产阶级(夹心阶层)。因为以他们的收入水平是申请不到公屋的,但是私楼,需要攒200万首付。大部分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有一技之长。

6万元以上就是精英人士,一般是医生律师公务员老板高管教授,人数只有23万。

对于公屋一族而言,去大陆只会更惨。一个开计程车的人回大陆还是开计程车,收入质量只会下降。而且,人家有公屋,日子过得好好的。

对于中产阶级而言,YouTube有人制作攻略去大陆炒房。虽然他们大部分有一技之长,但是在大陆这些一技之长是不值钱的。你说你英语好全英教育,大陆每年光是海龟都有30万大学生。

真正能来大陆赚钱的,有且只有精英人士。

医生:大陆没有办法执业,而且一台医学机器几千万,没有钱。一个是香港医生,一个是国内三甲同济医生,你找谁?

律师:法律法规两地压根不同,香港律师来大陆作甚?

真正来大陆的只有港商以及那帮高管。

其次,再看资产情况。

公屋一族:评论区也有很多人留言,很多人明明老家有几栋楼,却在香港租公屋。这涉及到农村宅基地以及一些法律问题,我不予评价。只能说,我大概率相信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查力度。否则,以公屋一族的收入水平,除非他中六合彩,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百万富翁。

中产阶级:大部分在存钱付首期。

根据香港某大学调查的统计香港目前百万富翁的人数是100万(指流动资产,不是总资产)。香港人比知乎很多人想象中有钱,至少有接近100万的人手里有流动资产100万,可能是存的首付款,可能是真的有钱。

富翁阶级:千万富翁阶级有10万人。手里的流动资产高达1000万。

很多人在评论区留言:香港人到大陆买房的情况。在2015年之前确实是这样的情况。这对于那些中产阶级来说,真的是一个机遇。因为大部分中产阶级手里拿着100万,在香港还是付不起首付。但是,在中山 佛山 珠海这些珠三角城市基本可以首付买到升职潜力最好的房子。

如果在2015年之前,那些人拿着100万来中山珠海佛山买升职潜力最好最贵的房子,2018年3年的时间,收益率高达70%以上。这就是资本的魅力,也是为什么那些资本家天天宣扬大湾区。

当然,现在2019年了,房价的一波上涨,在大陆当有钱人的门槛越来越高了。100万在中山佛山珠海还是能买到房,但绝对买不到升值潜力最高的房子。

当然还有大家最关心的住房情况。

目前香港长住总人口733万,扣除外籍人士,长期居住在海外的香港人,实际在香港居住生活工作的只有650万。

居住公屋的人士有300万多一点。等候公屋的申请人有20万户,50万人左右在等候公屋上车(年轻人 新移民 老人。)

剩下不到300万人是居住私人楼宇。其中自住率是53%。有一半私楼业主是自住的,一半是租出去的。

总结330万人住公屋,150万住自己买的私楼,150万是租房,20万是住笼屋(电视台报道那些),1000人是住天桥底。剩下的外籍人士 留学生 中港家庭不计算在内。

总体而言,香港人的生活质量很高,唯一不开心的是中产,明明很努力,但还是买不起房。看着那些有钱人在大陆炒房个个身家翻倍,自己还在存钱付首期。


大家似乎对于教育问题很感兴趣。

教育问题本质是经济问题,公知提倡的应试教育的不好,素质教育更好都是背锅的。

最好的反例:日韩。日韩的应试教育比中国还厉害,不妨碍他们的科技创新,不妨碍东京大学诞生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得主,你们可以去查一下每年专利的数量。韩国人在这方面真的比知乎er想象中要牛。

对于大部分国家阶级固化已经形成了。有钱人入读私立名校,没钱但读书好的入读公立名校,没钱读书不好的去混日子。

哈佛 耶鲁这两所大学,学生来源中学人数top100,只有6所是公立学校,其他都是私立学校。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进不到私立小学,大概率进不到私立中学,进不到私立中学,大概率进不到好大学?想要进私立小学,与其说面试学生,不如说面试家长。

香港也是类似的情况,补习时代。因为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普通的小学上午8:00上学,下午3点多放学。其他小孩都上补习班学这学那。你不去补习自然跟不上。那些状元都是来自传统名校。

香港上大学的比例只有18%,不到20%。这就是精英教育。

我说香港教育没你想象中那么好≠我说大陆的教育还行。

前面就说了,教育问题本质是经济问题,谁有钱,谁教育就好。

回到了最初的那一段话,普通人请和普通人比较,有钱人请和有钱人比较。

那些双非家长,为什么拼死拼活想要自己的小孩接受香港的教育?因为他们大部分是普通人,在大陆也去不到所谓的名校。

有人说香港人在大陆 考大学读书优惠?你们自己去知乎搜一下关于港澳台联招的问题,一群人在骂这个联招,很多人在质疑这个联招的认可度。

对于普通人肯定是选择香港,对于资本家有钱人人家早就来大陆了。


少喝毒鸡汤,年轻人too young too naive。

这是清华2017年就业工资最高前500,前十五的公司排名和分布图。这些企业的职位会招聘香港普通人吗?




  

相关话题

  既然香港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如此恶劣,为什么不来内地工作和居住? 
  如何评价向太指责周星驰,并高调为老公向华强澄清黑道背景? 
  有哪些因为「大陆内外中文词汇差异」而导致的小误会? 
  怡和集团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香港 2 月 15 日报告新增新冠确诊病例 1619 例,均为本土感染,目前情况如何? 
  有哪些因为「大陆内外中文词汇差异」而导致的小误会? 
  如何看待香港全面禁止电子烟? 
  如何看待英国暂停与香港引渡条约? 
  中国收复香港后为什么不进行去殖民化工作,是有深远考虑还是政策缺陷…? 
  为什么跟大陆发生摩擦的始终是香港跟台湾,而不是澳门? 

前一个讨论
中国人在哪些英语发音上容易出现问题?
下一个讨论
吕布是一个怎样的人?





© 2024-06-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