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国与国之间的成本竞争,应该是在关键成本要素上的自我优化,主要还是自己跟自己比,找到成本优化的点,形成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刻舟求剑的生搬硬套是忌讳的。
在另一个问题中,自己谈到一个观点,成本效率要跟着水走,有海强于有河,有大河强于有大湖,这是地理优势的比较链,同时还有交通优势的比较链,拓扑优势的比较链,以及文化优势比较链,同时大型工业化离不开丰富的水资源。
资源的流动跟水一样,有大管道才有大资源,有大资源才有大规模优势,大家说的供应链规划和设计就是同一个道理。
在资源管道设计与建设上,海滨深水港城市有着大格局上的地理优势,在陆地模式上它是交通的终点,拓扑的方向收敛清晰,天然就有自身优势,例如通勤优势,在那个回答中自己提到产业人的主观因素很重要,尤其是产业人的时间付出,一个每天四个小时在上下班路上的人群何来效率可谈?看过兰州地图的人们不知道是什么感觉,我通常的经验是摊开一张小纵横比的图,兰州的图却是东西向横版的。;)想想这地方就肯定不是第一梯队的成员,城市密度提不上去。
文化优势其实是跟人群的生活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一般沿湖而居的不太喜欢大风大浪,栖息地概念浓厚;沿大河而居的,往往行事有规律,并因为水路对流域的文化圈有趋同作用;沿海的,一般都是有拼(赌)搏(徒)精神的,且视野大,博一个成功就是三代旺。文化力量往往被地域圈子给掩盖,比如南下的东北,广府的福南,全国的山东,外国的温州,世界的胡建,不容易感知,人造的社会,差异性必然还是看人的文化。想要获取成本效率优势,个人觉得就看人群往哪里走,顺着人群去建立相应的资源管道,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
人最伟大的地方是改造世界,个人认为,技术的发展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地球的不均衡,比如信息技术,尤其是未来的虚拟技术,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空间和时间的差异,当然技术也是依托在文化之上的,只有文化的认同,才能实现技术的价值体现。
在地理现状的基础之上,当前的城市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建设:青山绿水。
水源地及其保护,并与工业用水分离;
青山依旧辅青竹,一个相对优良的后花园,是提供人口繁殖的基础,以及决定文化的袋口大小;
==================
如果拿这个标准来看中美两国,拿着地图很容易就能画几个圈圈,人发现相同点的能力一般,但是找差异的能力那是与生俱来的。